不給孩子買玩具,就哭個沒完沒了!寶媽好煩,焦慮如何是好?

不完美媽媽 玩具 文章 建築 遊戲力工作室 2019-04-06

假如問孩子:如果你想要一樣東西,爸爸媽媽一定會給你買嗎?

孩子會怎麼回答?你希望他怎麼回答?

不給孩子買玩具,就哭個沒完沒了!寶媽好煩,焦慮如何是好?

很多人問:孩子回答“會”或“不會”,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先來講個小故事:

天天放學一回到家就跟爸爸說:“爸爸,我想買一套《貓武士》的筆記本”

“哦?什麼是《貓武士》筆記本啊?”爸爸問。

天天告訴爸爸,這是學校旁邊的文具店裡看到的。班裡同學都迷《貓武士》的書呢,聽說有筆記本都去買了。等天天和好朋友小其去的時候,店裡就剩下最後一套了。

“我看小其太想要了,就把最後一套讓給他了。”天天說:“不過,我也真的很喜歡。爸爸,你能給我買嗎?”

不給孩子買玩具,就哭個沒完沒了!寶媽好煩,焦慮如何是好?

一個七歲多的孩子在特別想要的東西面前控制住自己的慾望,讓給別人,他為什麼能做得到呢?

對文章開頭的問題,天天會怎麼回答?在他過往的經驗裡,自己想要的東西,是通常都能得到呢,還是常常得不到?

我們認為:一個有良好自控力的孩子,在內心一定有巨大的安全感。安全感來自對周圍環境的掌控力——我能做到我想做的事,我能得到我想要的東西。

不給孩子買玩具,就哭個沒完沒了!寶媽好煩,焦慮如何是好?

天天之所以能把自己想要的東西讓給朋友,就是因為他內心堅定地相信:“我想要的東西,爸爸肯定會給我買的。”

啊?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他買,會不會養出一個”過分追求物質“的孩子?

這是很多父母的擔憂。這種擔憂完全可以理解。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之後不要將自己的幸福快樂建築在單純的物質需求上。

不給孩子買玩具,就哭個沒完沒了!寶媽好煩,焦慮如何是好?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反過來思考——

什麼樣的人才會過度追求物質呢?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將這個問題具體化:以糖果為例,所有的孩子都愛吃糖。但是,哪種孩子對糖果的慾望最旺盛?是一直想吃糖果卻不能吃到的,還是想吃的時候就可以吃到的?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物質需求過分強烈的人,要麼是曾經有過物質奇缺的經歷,要麼就是在情感方面沒能得到足夠的關愛,因此需要用物質來填充這種需求。而需求能得到及時充分地滿足的人,往往更能具備控制自己慾望的能力。

這麼一想,我們的擔心其實是多餘的。

不給孩子買玩具,就哭個沒完沒了!寶媽好煩,焦慮如何是好?

那麼是不是孩子想要什麼我們就應該給他買什麼?

當然不是。

如果你“不買”,是因為你真的不能,而不是出於那些不必要的擔心,就告訴孩子不能買。如果孩子因此有負面的情緒,就安靜地陪伴他,積極地安慰他。而不是訓斥或說教。

如果你可以滿足孩子,那麼就痛痛快快地買給他。更好的做法是不但買給他,還拍著胸脯(或者是其他誇張的方式)告訴孩子:“我最愛你了,你想要什麼我都給你買!”

不給孩子買玩具,就哭個沒完沒了!寶媽好煩,焦慮如何是好?

而最差的做法是:

各種糾結之後給孩子買了,但同時又碎碎念,教訓他一頓。

或者,本來不買,但禁不住孩子各種哭鬧,又答應買了,可心裡還是不情願,一直拉著臉。

劃重點

在“買”還是“不買”這個問題上,我們絕不提倡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

但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與孩子互動的方式,讓孩子擁有“我想要什麼爸爸媽媽都會給我買”的信念。

不給孩子買玩具,就哭個沒完沒了!寶媽好煩,焦慮如何是好?

怎麼做呢?

如果“不買”,怎麼做?

如果我們決定不給孩子買,那就不買。簡單說明理由就夠了,一定不要批評和嘮叨。

而且一定要接受這個事實:想要的東西沒得到,孩子自然會不開心。這種負情緒是孩子能夠承受、也應該能夠承受的自然的生活挫折。

但是,如果不但沒得到,還被罵一頓,孩子的負面感受就會成倍提升,留下了負面記憶。一次次累積起來的負面記憶很容易在類似的事情上大爆發。

不給孩子買玩具,就哭個沒完沒了!寶媽好煩,焦慮如何是好?

比如,遊遊央求我:“我想要愛莎的筆袋,丹丹就有一個。我也想要。”我最煩她別人有什麼都想要,所以一聽就急了:“你這個孩子,怎麼別人要什麼你就要什麼呀。你有的東西,丹丹也不是都有啊。你都有多少個筆袋了?!浪費錢不說,你的東西家裡都快堆不下了。”

這樣嚷一通,她會大半天都拉著臉不開心。我其實心裡也不痛快。

更好的做法是,面對孩子的負情緒,我們給予積極的安慰,適當的時候還可以遊戲。

不給孩子買玩具,就哭個沒完沒了!寶媽好煩,焦慮如何是好?

我試過這樣:

方法1:媽媽被你驚呆了!

聽說遊遊又要買筆袋,我表現出超級驚訝的狀態:“天哪!她又要買筆袋啦!”然後就驚得張大的嘴合不攏。

她笑著過來幫我把嘴合上。順便輕捏著我的臉,玩她最喜歡的“捏包子”遊戲:把我的臉捏成各種表情。

方法2:找地方放。

我問:買來之後放哪兒呢?

然後遊遊和我一起想各種奇怪的地方。比如“放爸爸頭上吧。”她會大笑“那爸爸頂著去上班啊?”我說“對啊!像這樣,這樣!”

我們於是開始學爸爸頭上頂著很多東西搖搖晃晃的樣子。

這些小遊戲往往以我們倆笑作一團結束。

我想,這些遊戲的意義在於:在笑聲中被拒絕,這種經歷不會給孩子留下長期的負面記憶。

不給孩子買玩具,就哭個沒完沒了!寶媽好煩,焦慮如何是好?

如何“買”?如果決定買,那就痛痛快快地買。

天天要買筆記本,爸爸毫不猶豫地回答:“沒問題,吃完飯咱們就去,一定買到!”

儘管天天對爸爸的回答毫不意外,但還是高興地跳過去摟住爸爸的脖子。

爸爸略帶誇張地繼續說道:“想要什麼,一句話就行!”

其實在實際生活中,天天爸爸絕不會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他只是在給孩子傳遞一種感受。你能想象這個場景中的這個時刻,孩子心裡是什麼感受嗎?

不給孩子買玩具,就哭個沒完沒了!寶媽好煩,焦慮如何是好?

有疑問——怎麼可以把“愛”與“買東西”掛鉤呢?

物慾橫流確實是現今社會的一個大問題。但是,“物質”是否就一定代表“低俗”?我們的“愛”是否必須百分之百遠離物質,才顯得高尚而純潔?

假設你同以下兩個人談戀愛,你會覺得誰真的愛你:

戀人甲,你想要一樣東西時,他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買的理由(其實是擔心)。

戀人乙,你想要一樣東西時,他都會竭盡全力讓你得到,並從不擔心你今後會“變本加厲”。

物質,是所有人的生存必需。愛一個人,就會全力為對方尋找他/她想要的東西,這就是人類(以及其他社會性動物)表達親密的原始方式之一。

雖然與當下流行的觀念存在巨大差距,但我們仍然想說: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是表達愛的重要方式之一。

不給孩子買玩具,就哭個沒完沒了!寶媽好煩,焦慮如何是好?

當然,不是唯一。“買買買”絕不是我們唯一給孩子愛的機會。

事實上,除了“買東西”,我們每天還在各種各樣的場景中與孩子發生互動,有各種各樣的機會為孩子製造快樂,讓孩子感受愛。

不用擔心“不買”會產生負情緒,因為我們有很多機會為孩子補充正情緒。

也不用擔心“買”會讓孩子把愛等同與物質。如果孩子真的認為愛就等於“買”,那恐怕是因為他從沒有從別地方得到過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