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
"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新時代的親子關係值得花時間思考

文 | 聲波大銀

作為小傢伙的爺爺,我爸很快就發現,他已經駕馭不了他才四歲多的孫子了。這傢伙從早上醒來到晚上睡去,可以保持全天候嘴上不停歇,我爸根本說不過他,除非動怒或是用零食“賄賂”。他只能慨嘆:現在的孩子真的跟過去那個時代不一樣了。

而作為祖孫三代之間的承接者,是兒子也是一名父親的我,無疑在這種親子關係變革中感觸更深一些。

我的父母是典型的那一類中國式父母,名義上以嚴厲著稱,實際上是在過度控制——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我四五歲就開始蹲在灶臺下生火做飯,邊向鍋底遞著柴草邊看著父母買給我的書,看入迷了,火從灶裡引出來燒了柴草,我爸第一時間沒有關注我的安危,而是怒罵我做不成事,隨手就把整套書扔進了灶裡當了柴草燒。這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我不能說我的安危還沒一堆柴草重要,他是愛我的只是他不會恰當表達。但毫無疑問的是,書在當時的我爸眼裡是沒有柴草重要的,他就是以毀掉它們來懲罰我。

有的時候,我爸也會以拳打腳踢的方式來管束我。我媽也嚴厲,但她不會出手打我。她的方式要高級一點,她會站在我面前命令我自己抽自己耳光,僅是因為我跟小夥伴一起踩了別人家的蘿蔔地。事實上,我小時候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孩子,成績好,不打架,放學早早回家幹活。我現在想想如果當年自己稍微調皮那麼一點點,如果再沒有唯一讓他們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為護盾,我可能會被打死吧…

"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新時代的親子關係值得花時間思考

文 | 聲波大銀

作為小傢伙的爺爺,我爸很快就發現,他已經駕馭不了他才四歲多的孫子了。這傢伙從早上醒來到晚上睡去,可以保持全天候嘴上不停歇,我爸根本說不過他,除非動怒或是用零食“賄賂”。他只能慨嘆:現在的孩子真的跟過去那個時代不一樣了。

而作為祖孫三代之間的承接者,是兒子也是一名父親的我,無疑在這種親子關係變革中感觸更深一些。

我的父母是典型的那一類中國式父母,名義上以嚴厲著稱,實際上是在過度控制——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我四五歲就開始蹲在灶臺下生火做飯,邊向鍋底遞著柴草邊看著父母買給我的書,看入迷了,火從灶裡引出來燒了柴草,我爸第一時間沒有關注我的安危,而是怒罵我做不成事,隨手就把整套書扔進了灶裡當了柴草燒。這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我不能說我的安危還沒一堆柴草重要,他是愛我的只是他不會恰當表達。但毫無疑問的是,書在當時的我爸眼裡是沒有柴草重要的,他就是以毀掉它們來懲罰我。

有的時候,我爸也會以拳打腳踢的方式來管束我。我媽也嚴厲,但她不會出手打我。她的方式要高級一點,她會站在我面前命令我自己抽自己耳光,僅是因為我跟小夥伴一起踩了別人家的蘿蔔地。事實上,我小時候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孩子,成績好,不打架,放學早早回家幹活。我現在想想如果當年自己稍微調皮那麼一點點,如果再沒有唯一讓他們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為護盾,我可能會被打死吧…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陪伴式親子關係正在成為主流

現如今,作父母的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孩子已經不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聽話了。我們父輩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對今天的孩子多半已不再起作用。現在是一個孩子甚至可以嫌棄父母不配的時代,他們早慧他們要尊嚴他們可以獨立思考。我們也不得不去思考,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承擔責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合作,是否會比專橫的控制更為有效。

僅就我個人而言,我很願意把養育孩子當做一個長期的動態實驗或是一套項目管理體系來操作。現今的家庭更要強調合作的氛圍,封建家長那一套,未來終究會沒了市場。

“正面管教協會”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出版了《正面管教》一書,至今讀來仍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她在書中闡述了大人與孩子的主要互動方式分為三種:嚴厲型、嬌縱型和正面管教型。

"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新時代的親子關係值得花時間思考

文 | 聲波大銀

作為小傢伙的爺爺,我爸很快就發現,他已經駕馭不了他才四歲多的孫子了。這傢伙從早上醒來到晚上睡去,可以保持全天候嘴上不停歇,我爸根本說不過他,除非動怒或是用零食“賄賂”。他只能慨嘆:現在的孩子真的跟過去那個時代不一樣了。

而作為祖孫三代之間的承接者,是兒子也是一名父親的我,無疑在這種親子關係變革中感觸更深一些。

我的父母是典型的那一類中國式父母,名義上以嚴厲著稱,實際上是在過度控制——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我四五歲就開始蹲在灶臺下生火做飯,邊向鍋底遞著柴草邊看著父母買給我的書,看入迷了,火從灶裡引出來燒了柴草,我爸第一時間沒有關注我的安危,而是怒罵我做不成事,隨手就把整套書扔進了灶裡當了柴草燒。這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我不能說我的安危還沒一堆柴草重要,他是愛我的只是他不會恰當表達。但毫無疑問的是,書在當時的我爸眼裡是沒有柴草重要的,他就是以毀掉它們來懲罰我。

有的時候,我爸也會以拳打腳踢的方式來管束我。我媽也嚴厲,但她不會出手打我。她的方式要高級一點,她會站在我面前命令我自己抽自己耳光,僅是因為我跟小夥伴一起踩了別人家的蘿蔔地。事實上,我小時候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孩子,成績好,不打架,放學早早回家幹活。我現在想想如果當年自己稍微調皮那麼一點點,如果再沒有唯一讓他們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為護盾,我可能會被打死吧…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陪伴式親子關係正在成為主流

現如今,作父母的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孩子已經不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聽話了。我們父輩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對今天的孩子多半已不再起作用。現在是一個孩子甚至可以嫌棄父母不配的時代,他們早慧他們要尊嚴他們可以獨立思考。我們也不得不去思考,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承擔責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合作,是否會比專橫的控制更為有效。

僅就我個人而言,我很願意把養育孩子當做一個長期的動態實驗或是一套項目管理體系來操作。現今的家庭更要強調合作的氛圍,封建家長那一套,未來終究會沒了市場。

“正面管教協會”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出版了《正面管教》一書,至今讀來仍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她在書中闡述了大人與孩子的主要互動方式分為三種:嚴厲型、嬌縱型和正面管教型。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這一頁書“看得”還挺乾淨

書中是以怎麼樣讓孩子專心吃好早餐為例來說明三種教育方式的不同。吃飯這事兒在小傢伙這兒已經不是問題了,再說這畢竟還是相對私人化的一件事。當今社會上動輒以“熊孩子大量出沒”為流行話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很多家長在孩子公共場合的行為引導教育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為此從小傢伙一歲開始,我便有意識地帶他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出入餐廳書店,甚至帶他看話劇電影。就是為了規範他在公共場合的行為舉止,順便看他身處其中的真實反應——只是口頭教育是不夠的,實踐才能檢驗引導的成效有多大。

就拿去書店為例。我每週都會帶小傢伙去一次書店買回一本書,讓他體驗選書、買書的全過程,體驗書店裡的氛圍。現在很多家長都能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起碼他們不會像當年的我爸,不會因為幾捆柴草就燒了孩子一整套書。(這事兒必須耿耿於懷,那書現在近乎絕版)

"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新時代的親子關係值得花時間思考

文 | 聲波大銀

作為小傢伙的爺爺,我爸很快就發現,他已經駕馭不了他才四歲多的孫子了。這傢伙從早上醒來到晚上睡去,可以保持全天候嘴上不停歇,我爸根本說不過他,除非動怒或是用零食“賄賂”。他只能慨嘆:現在的孩子真的跟過去那個時代不一樣了。

而作為祖孫三代之間的承接者,是兒子也是一名父親的我,無疑在這種親子關係變革中感觸更深一些。

我的父母是典型的那一類中國式父母,名義上以嚴厲著稱,實際上是在過度控制——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我四五歲就開始蹲在灶臺下生火做飯,邊向鍋底遞著柴草邊看著父母買給我的書,看入迷了,火從灶裡引出來燒了柴草,我爸第一時間沒有關注我的安危,而是怒罵我做不成事,隨手就把整套書扔進了灶裡當了柴草燒。這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我不能說我的安危還沒一堆柴草重要,他是愛我的只是他不會恰當表達。但毫無疑問的是,書在當時的我爸眼裡是沒有柴草重要的,他就是以毀掉它們來懲罰我。

有的時候,我爸也會以拳打腳踢的方式來管束我。我媽也嚴厲,但她不會出手打我。她的方式要高級一點,她會站在我面前命令我自己抽自己耳光,僅是因為我跟小夥伴一起踩了別人家的蘿蔔地。事實上,我小時候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孩子,成績好,不打架,放學早早回家幹活。我現在想想如果當年自己稍微調皮那麼一點點,如果再沒有唯一讓他們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為護盾,我可能會被打死吧…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陪伴式親子關係正在成為主流

現如今,作父母的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孩子已經不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聽話了。我們父輩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對今天的孩子多半已不再起作用。現在是一個孩子甚至可以嫌棄父母不配的時代,他們早慧他們要尊嚴他們可以獨立思考。我們也不得不去思考,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承擔責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合作,是否會比專橫的控制更為有效。

僅就我個人而言,我很願意把養育孩子當做一個長期的動態實驗或是一套項目管理體系來操作。現今的家庭更要強調合作的氛圍,封建家長那一套,未來終究會沒了市場。

“正面管教協會”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出版了《正面管教》一書,至今讀來仍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她在書中闡述了大人與孩子的主要互動方式分為三種:嚴厲型、嬌縱型和正面管教型。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這一頁書“看得”還挺乾淨

書中是以怎麼樣讓孩子專心吃好早餐為例來說明三種教育方式的不同。吃飯這事兒在小傢伙這兒已經不是問題了,再說這畢竟還是相對私人化的一件事。當今社會上動輒以“熊孩子大量出沒”為流行話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很多家長在孩子公共場合的行為引導教育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為此從小傢伙一歲開始,我便有意識地帶他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出入餐廳書店,甚至帶他看話劇電影。就是為了規範他在公共場合的行為舉止,順便看他身處其中的真實反應——只是口頭教育是不夠的,實踐才能檢驗引導的成效有多大。

就拿去書店為例。我每週都會帶小傢伙去一次書店買回一本書,讓他體驗選書、買書的全過程,體驗書店裡的氛圍。現在很多家長都能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起碼他們不會像當年的我爸,不會因為幾捆柴草就燒了孩子一整套書。(這事兒必須耿耿於懷,那書現在近乎絕版)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逛實體書店其實很重要

書店裡只要呆上半小時,三種類型的家長就自動冒出來對號入座了。

嚴厲型——我帶你花錢來買書了,我挑哪本你就得要哪本,不許囉嗦不許說不!…吵什麼吵?啪啪啪——書店現場上演親子教育,口口聲聲讓孩子守規矩的大人倒在那囉嗦個沒完吵個不停。最後以不買書作為懲罰,硬拉著哭天搶地的孩子走人,看那架勢以後也不會再來。

嬌縱型——寶貝兒,你想看哪本都行,來,我拿給你,哎,麻煩你幫我拿那本書(對工作人員),哎,寶貝兒你輕點(書撕壞了,趕緊放回去了),寶貝兒你不想看了啊,那我們走吧(一堆書隨意一放留給工作人員去收拾)

正面管教型——先說好,進書店不許吵不許鬧,一次看一本,不能損壞圖書,這是規矩。觸犯規矩,立馬出去,下次再來。我親見一個媽媽帶著孩子把他撕壞的樣品書買了回去,這種家長再多一點,書店兒童圖書區就不會有那麼多肢體殘缺的樣品了(越是設計巧妙零件多的書,壞的機率越大)

有了參考,就得踐行。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我們一家三口按計劃先去了書店,再去看場電影。一般情況下,我是不願意在週末去這些地方,人太多,體驗不好。但對於觀察孩子行為這一角度來說,這無疑又是個好時機。

書店裡人滿為患,兒童區更是大人小人兒擠在一塊,進去之前我跟小傢伙又再三強調了規矩。小傢伙自己挑了本書在那看了起來,小孩子都有個特性,喜歡湊熱鬧眼饞別人手裡的東西,這不一會兒,一個小姐姐走近小傢伙,也要看這本書,樣品書只有一本,我就跟小傢伙商量要他加快速度翻一遍,決定要不要,因為有小姐姐等著要看。

"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新時代的親子關係值得花時間思考

文 | 聲波大銀

作為小傢伙的爺爺,我爸很快就發現,他已經駕馭不了他才四歲多的孫子了。這傢伙從早上醒來到晚上睡去,可以保持全天候嘴上不停歇,我爸根本說不過他,除非動怒或是用零食“賄賂”。他只能慨嘆:現在的孩子真的跟過去那個時代不一樣了。

而作為祖孫三代之間的承接者,是兒子也是一名父親的我,無疑在這種親子關係變革中感觸更深一些。

我的父母是典型的那一類中國式父母,名義上以嚴厲著稱,實際上是在過度控制——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我四五歲就開始蹲在灶臺下生火做飯,邊向鍋底遞著柴草邊看著父母買給我的書,看入迷了,火從灶裡引出來燒了柴草,我爸第一時間沒有關注我的安危,而是怒罵我做不成事,隨手就把整套書扔進了灶裡當了柴草燒。這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我不能說我的安危還沒一堆柴草重要,他是愛我的只是他不會恰當表達。但毫無疑問的是,書在當時的我爸眼裡是沒有柴草重要的,他就是以毀掉它們來懲罰我。

有的時候,我爸也會以拳打腳踢的方式來管束我。我媽也嚴厲,但她不會出手打我。她的方式要高級一點,她會站在我面前命令我自己抽自己耳光,僅是因為我跟小夥伴一起踩了別人家的蘿蔔地。事實上,我小時候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孩子,成績好,不打架,放學早早回家幹活。我現在想想如果當年自己稍微調皮那麼一點點,如果再沒有唯一讓他們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為護盾,我可能會被打死吧…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陪伴式親子關係正在成為主流

現如今,作父母的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孩子已經不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聽話了。我們父輩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對今天的孩子多半已不再起作用。現在是一個孩子甚至可以嫌棄父母不配的時代,他們早慧他們要尊嚴他們可以獨立思考。我們也不得不去思考,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承擔責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合作,是否會比專橫的控制更為有效。

僅就我個人而言,我很願意把養育孩子當做一個長期的動態實驗或是一套項目管理體系來操作。現今的家庭更要強調合作的氛圍,封建家長那一套,未來終究會沒了市場。

“正面管教協會”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出版了《正面管教》一書,至今讀來仍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她在書中闡述了大人與孩子的主要互動方式分為三種:嚴厲型、嬌縱型和正面管教型。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這一頁書“看得”還挺乾淨

書中是以怎麼樣讓孩子專心吃好早餐為例來說明三種教育方式的不同。吃飯這事兒在小傢伙這兒已經不是問題了,再說這畢竟還是相對私人化的一件事。當今社會上動輒以“熊孩子大量出沒”為流行話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很多家長在孩子公共場合的行為引導教育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為此從小傢伙一歲開始,我便有意識地帶他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出入餐廳書店,甚至帶他看話劇電影。就是為了規範他在公共場合的行為舉止,順便看他身處其中的真實反應——只是口頭教育是不夠的,實踐才能檢驗引導的成效有多大。

就拿去書店為例。我每週都會帶小傢伙去一次書店買回一本書,讓他體驗選書、買書的全過程,體驗書店裡的氛圍。現在很多家長都能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起碼他們不會像當年的我爸,不會因為幾捆柴草就燒了孩子一整套書。(這事兒必須耿耿於懷,那書現在近乎絕版)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逛實體書店其實很重要

書店裡只要呆上半小時,三種類型的家長就自動冒出來對號入座了。

嚴厲型——我帶你花錢來買書了,我挑哪本你就得要哪本,不許囉嗦不許說不!…吵什麼吵?啪啪啪——書店現場上演親子教育,口口聲聲讓孩子守規矩的大人倒在那囉嗦個沒完吵個不停。最後以不買書作為懲罰,硬拉著哭天搶地的孩子走人,看那架勢以後也不會再來。

嬌縱型——寶貝兒,你想看哪本都行,來,我拿給你,哎,麻煩你幫我拿那本書(對工作人員),哎,寶貝兒你輕點(書撕壞了,趕緊放回去了),寶貝兒你不想看了啊,那我們走吧(一堆書隨意一放留給工作人員去收拾)

正面管教型——先說好,進書店不許吵不許鬧,一次看一本,不能損壞圖書,這是規矩。觸犯規矩,立馬出去,下次再來。我親見一個媽媽帶著孩子把他撕壞的樣品書買了回去,這種家長再多一點,書店兒童圖書區就不會有那麼多肢體殘缺的樣品了(越是設計巧妙零件多的書,壞的機率越大)

有了參考,就得踐行。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我們一家三口按計劃先去了書店,再去看場電影。一般情況下,我是不願意在週末去這些地方,人太多,體驗不好。但對於觀察孩子行為這一角度來說,這無疑又是個好時機。

書店裡人滿為患,兒童區更是大人小人兒擠在一塊,進去之前我跟小傢伙又再三強調了規矩。小傢伙自己挑了本書在那看了起來,小孩子都有個特性,喜歡湊熱鬧眼饞別人手裡的東西,這不一會兒,一個小姐姐走近小傢伙,也要看這本書,樣品書只有一本,我就跟小傢伙商量要他加快速度翻一遍,決定要不要,因為有小姐姐等著要看。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這類書店就舒坦多了

這其中有幾個點要讓孩子(甚至大人本身)明白:

1、秩序的重要性。他先拿到了這本書,他有自由先看一遍,大人要維護孩子這項權利,不能礙於面子損傷孩子尊嚴做什麼順水人情的事兒,這跟在家裡不要隨意贈送孩子玩具給別人是一個道理,不要以大人眼光去衡量孩子的物件兒,“幾塊錢的東西送給小朋友能怎樣,你要大方你要有禮貌怎樣怎樣”,這是兩碼事。

2、規則的重要性。書店是公共場所,樣品書不屬於哪一個人,可以看但要有限制,不能看個沒夠,真要喜歡買走就是。不能一直霸佔了影響別人去體驗。

3、孩子打破規則,大人就必須做出決斷。但要注意態度,要堅定而和善。大人不能首先壞了規矩,再去怪孩子不遵守,他只不過是有樣學樣而已。

具體到我們一家剛剛經歷的那一天,小傢伙就果然沒經受住考驗,他太喜歡那本書,完全不顧我的建議,甚至工作人員來勸他,他也不聽,就自顧自一遍遍看個沒夠,旁邊的小姐姐和她的家長倒沒說什麼,一直就在那等著。這時候,我就必須得出手干預了,小傢伙隨即敞開嗓子要耍賴。

想哭沒問題,這不能硬憋著,換個場所哭去,我把他帶到商場樓梯間沒人的地方讓他哭個夠,然後接著看電影去。

"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新時代的親子關係值得花時間思考

文 | 聲波大銀

作為小傢伙的爺爺,我爸很快就發現,他已經駕馭不了他才四歲多的孫子了。這傢伙從早上醒來到晚上睡去,可以保持全天候嘴上不停歇,我爸根本說不過他,除非動怒或是用零食“賄賂”。他只能慨嘆:現在的孩子真的跟過去那個時代不一樣了。

而作為祖孫三代之間的承接者,是兒子也是一名父親的我,無疑在這種親子關係變革中感觸更深一些。

我的父母是典型的那一類中國式父母,名義上以嚴厲著稱,實際上是在過度控制——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我四五歲就開始蹲在灶臺下生火做飯,邊向鍋底遞著柴草邊看著父母買給我的書,看入迷了,火從灶裡引出來燒了柴草,我爸第一時間沒有關注我的安危,而是怒罵我做不成事,隨手就把整套書扔進了灶裡當了柴草燒。這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我不能說我的安危還沒一堆柴草重要,他是愛我的只是他不會恰當表達。但毫無疑問的是,書在當時的我爸眼裡是沒有柴草重要的,他就是以毀掉它們來懲罰我。

有的時候,我爸也會以拳打腳踢的方式來管束我。我媽也嚴厲,但她不會出手打我。她的方式要高級一點,她會站在我面前命令我自己抽自己耳光,僅是因為我跟小夥伴一起踩了別人家的蘿蔔地。事實上,我小時候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孩子,成績好,不打架,放學早早回家幹活。我現在想想如果當年自己稍微調皮那麼一點點,如果再沒有唯一讓他們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為護盾,我可能會被打死吧…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陪伴式親子關係正在成為主流

現如今,作父母的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孩子已經不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聽話了。我們父輩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對今天的孩子多半已不再起作用。現在是一個孩子甚至可以嫌棄父母不配的時代,他們早慧他們要尊嚴他們可以獨立思考。我們也不得不去思考,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承擔責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合作,是否會比專橫的控制更為有效。

僅就我個人而言,我很願意把養育孩子當做一個長期的動態實驗或是一套項目管理體系來操作。現今的家庭更要強調合作的氛圍,封建家長那一套,未來終究會沒了市場。

“正面管教協會”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出版了《正面管教》一書,至今讀來仍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她在書中闡述了大人與孩子的主要互動方式分為三種:嚴厲型、嬌縱型和正面管教型。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這一頁書“看得”還挺乾淨

書中是以怎麼樣讓孩子專心吃好早餐為例來說明三種教育方式的不同。吃飯這事兒在小傢伙這兒已經不是問題了,再說這畢竟還是相對私人化的一件事。當今社會上動輒以“熊孩子大量出沒”為流行話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很多家長在孩子公共場合的行為引導教育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為此從小傢伙一歲開始,我便有意識地帶他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出入餐廳書店,甚至帶他看話劇電影。就是為了規範他在公共場合的行為舉止,順便看他身處其中的真實反應——只是口頭教育是不夠的,實踐才能檢驗引導的成效有多大。

就拿去書店為例。我每週都會帶小傢伙去一次書店買回一本書,讓他體驗選書、買書的全過程,體驗書店裡的氛圍。現在很多家長都能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起碼他們不會像當年的我爸,不會因為幾捆柴草就燒了孩子一整套書。(這事兒必須耿耿於懷,那書現在近乎絕版)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逛實體書店其實很重要

書店裡只要呆上半小時,三種類型的家長就自動冒出來對號入座了。

嚴厲型——我帶你花錢來買書了,我挑哪本你就得要哪本,不許囉嗦不許說不!…吵什麼吵?啪啪啪——書店現場上演親子教育,口口聲聲讓孩子守規矩的大人倒在那囉嗦個沒完吵個不停。最後以不買書作為懲罰,硬拉著哭天搶地的孩子走人,看那架勢以後也不會再來。

嬌縱型——寶貝兒,你想看哪本都行,來,我拿給你,哎,麻煩你幫我拿那本書(對工作人員),哎,寶貝兒你輕點(書撕壞了,趕緊放回去了),寶貝兒你不想看了啊,那我們走吧(一堆書隨意一放留給工作人員去收拾)

正面管教型——先說好,進書店不許吵不許鬧,一次看一本,不能損壞圖書,這是規矩。觸犯規矩,立馬出去,下次再來。我親見一個媽媽帶著孩子把他撕壞的樣品書買了回去,這種家長再多一點,書店兒童圖書區就不會有那麼多肢體殘缺的樣品了(越是設計巧妙零件多的書,壞的機率越大)

有了參考,就得踐行。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我們一家三口按計劃先去了書店,再去看場電影。一般情況下,我是不願意在週末去這些地方,人太多,體驗不好。但對於觀察孩子行為這一角度來說,這無疑又是個好時機。

書店裡人滿為患,兒童區更是大人小人兒擠在一塊,進去之前我跟小傢伙又再三強調了規矩。小傢伙自己挑了本書在那看了起來,小孩子都有個特性,喜歡湊熱鬧眼饞別人手裡的東西,這不一會兒,一個小姐姐走近小傢伙,也要看這本書,樣品書只有一本,我就跟小傢伙商量要他加快速度翻一遍,決定要不要,因為有小姐姐等著要看。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這類書店就舒坦多了

這其中有幾個點要讓孩子(甚至大人本身)明白:

1、秩序的重要性。他先拿到了這本書,他有自由先看一遍,大人要維護孩子這項權利,不能礙於面子損傷孩子尊嚴做什麼順水人情的事兒,這跟在家裡不要隨意贈送孩子玩具給別人是一個道理,不要以大人眼光去衡量孩子的物件兒,“幾塊錢的東西送給小朋友能怎樣,你要大方你要有禮貌怎樣怎樣”,這是兩碼事。

2、規則的重要性。書店是公共場所,樣品書不屬於哪一個人,可以看但要有限制,不能看個沒夠,真要喜歡買走就是。不能一直霸佔了影響別人去體驗。

3、孩子打破規則,大人就必須做出決斷。但要注意態度,要堅定而和善。大人不能首先壞了規矩,再去怪孩子不遵守,他只不過是有樣學樣而已。

具體到我們一家剛剛經歷的那一天,小傢伙就果然沒經受住考驗,他太喜歡那本書,完全不顧我的建議,甚至工作人員來勸他,他也不聽,就自顧自一遍遍看個沒夠,旁邊的小姐姐和她的家長倒沒說什麼,一直就在那等著。這時候,我就必須得出手干預了,小傢伙隨即敞開嗓子要耍賴。

想哭沒問題,這不能硬憋著,換個場所哭去,我把他帶到商場樓梯間沒人的地方讓他哭個夠,然後接著看電影去。

三種類型的父母,你要做哪一種?

孩子情緒轉變很快,要善於引導

照例在看之前,又要跟他宣導一遍電影院的規矩。全程兩小時,儘管聽不懂,小傢伙還是看得規規矩矩,沒到五週歲的他,已經是個合格的小觀眾,無論看話劇還是看電影,我都不擔心他會鬧場子。

看完電影,他還惦記著那本書,就回去又給他買了帶走——當他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並做出了改正,大人就不該讓孩子持續沉浸在沮喪的情緒當中。

許多家長錯誤地相信,教育孩子只有懲罰和嬌縱這兩種方式,非黑即白。那些被過度懲罰和控制的孩子,大多會變得膽小內向,沒有自我不敢提出自主要求。而那些被嬌縱的孩子總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誰都欠他們的。他們的精力和智力都被引導用來操縱大人(大人甚至沒感覺到這一點)滿足他們的每一個願望。

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時常會被當時的效果所愚弄,不去做長遠的打算。做長遠之計,首先需要耐心。做家長也沒那麼難,就是耐心、溫和而堅定,你不耐心教育,將來總有人有那份耐心替你教訓你的孩子。

(完)

歡迎關注@聲波大銀,每年讀書過百本,跑步上千公里的教育行業營銷總監、行動狼人。育人先育己,愛行動更愛思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