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

有人說,中國式報志願類似包辦婚姻,新郎新娘初次見面就已經入了洞房。

文藝青年高曉鬆

差點去造雷達?

"

有人說,中國式報志願類似包辦婚姻,新郎新娘初次見面就已經入了洞房。

文藝青年高曉鬆

差點去造雷達?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高曉鬆是我國著名才子,青年時代一首《同桌的你》幾乎獲得當年所有流行音樂獎之最佳金曲、最佳作詞作曲,至今還是幾代人的青春記憶。步入中年,高曉鬆在《奇葩說》、《曉鬆奇談》等脫口秀節目文史哲如數家珍,語不驚人死不休。

但你知道嗎?矮大緊老師當初可是清華大學雷達專業的高材生!只不過,他大三選擇退學追尋“詩與遠方”,沒在電子工程的科研道路上走太遠。

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決定他的成長方向。高曉鬆出身科學家世家,父母都畢業於清華大學,爺爺、外公都是中科院院士,舅舅是著名的物理學家。這樣看來,高曉鬆考入清華雷達專業似乎順理成章。

家境優渥如高曉鬆,即使再有自己的主張,也終將會在家庭影響的慣性下報一個“門當戶對”的志願,走向那條“理所應當”的人生路。

報志願的陣痛:

自我意識破土而出的掙扎

"

有人說,中國式報志願類似包辦婚姻,新郎新娘初次見面就已經入了洞房。

文藝青年高曉鬆

差點去造雷達?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高曉鬆是我國著名才子,青年時代一首《同桌的你》幾乎獲得當年所有流行音樂獎之最佳金曲、最佳作詞作曲,至今還是幾代人的青春記憶。步入中年,高曉鬆在《奇葩說》、《曉鬆奇談》等脫口秀節目文史哲如數家珍,語不驚人死不休。

但你知道嗎?矮大緊老師當初可是清華大學雷達專業的高材生!只不過,他大三選擇退學追尋“詩與遠方”,沒在電子工程的科研道路上走太遠。

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決定他的成長方向。高曉鬆出身科學家世家,父母都畢業於清華大學,爺爺、外公都是中科院院士,舅舅是著名的物理學家。這樣看來,高曉鬆考入清華雷達專業似乎順理成章。

家境優渥如高曉鬆,即使再有自己的主張,也終將會在家庭影響的慣性下報一個“門當戶對”的志願,走向那條“理所應當”的人生路。

報志願的陣痛:

自我意識破土而出的掙扎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勇氣從清華退學,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擺脫家庭影響的慣性。

很多學生在高考之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未來要做些什麼,出分後,家裡七嘴八舌,不得安寧。媽媽說讀金融有“有錢途”;爸爸覺得軟件工程好就業;大姨說孩子口語不錯以後當外交官吧;二表哥考上了本地一中的教職,他說師範也不錯;爺爺奶奶也來摻和一嘴,說女孩子學醫好,護士好嫁人;求助老師,高中班主任則主張“21世紀是生物的時代”……

每個人都在為孩子的未來出謀劃策,每個人的想法聽起來都不錯,但每個人都只是在自身認知水平的限制下自說自話。場面混亂,堪稱一次諸侯國混戰。大家最終形成的共識,往往是強國吞併弱國,各方妥協的休戰協議書。

報志願也許就是

人格獨立的起點

"

有人說,中國式報志願類似包辦婚姻,新郎新娘初次見面就已經入了洞房。

文藝青年高曉鬆

差點去造雷達?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高曉鬆是我國著名才子,青年時代一首《同桌的你》幾乎獲得當年所有流行音樂獎之最佳金曲、最佳作詞作曲,至今還是幾代人的青春記憶。步入中年,高曉鬆在《奇葩說》、《曉鬆奇談》等脫口秀節目文史哲如數家珍,語不驚人死不休。

但你知道嗎?矮大緊老師當初可是清華大學雷達專業的高材生!只不過,他大三選擇退學追尋“詩與遠方”,沒在電子工程的科研道路上走太遠。

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決定他的成長方向。高曉鬆出身科學家世家,父母都畢業於清華大學,爺爺、外公都是中科院院士,舅舅是著名的物理學家。這樣看來,高曉鬆考入清華雷達專業似乎順理成章。

家境優渥如高曉鬆,即使再有自己的主張,也終將會在家庭影響的慣性下報一個“門當戶對”的志願,走向那條“理所應當”的人生路。

報志願的陣痛:

自我意識破土而出的掙扎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勇氣從清華退學,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擺脫家庭影響的慣性。

很多學生在高考之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未來要做些什麼,出分後,家裡七嘴八舌,不得安寧。媽媽說讀金融有“有錢途”;爸爸覺得軟件工程好就業;大姨說孩子口語不錯以後當外交官吧;二表哥考上了本地一中的教職,他說師範也不錯;爺爺奶奶也來摻和一嘴,說女孩子學醫好,護士好嫁人;求助老師,高中班主任則主張“21世紀是生物的時代”……

每個人都在為孩子的未來出謀劃策,每個人的想法聽起來都不錯,但每個人都只是在自身認知水平的限制下自說自話。場面混亂,堪稱一次諸侯國混戰。大家最終形成的共識,往往是強國吞併弱國,各方妥協的休戰協議書。

報志願也許就是

人格獨立的起點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這場痛苦的爭論中,不同意見把一個孩子向不同方向撕扯,然而這是他成年前必經的一次陣痛。對很多孩子來說,志願自己做主,是自我意識破土而出的掙扎。

我的一個朋友小健在自媒體圈混得風生水起,他常說這輩子做過最正確的決定,就是抗住壓力,報志願沒聽爸媽的話。

當年,他在交表的那一天把父母決定的金融專業換成了自己熱愛的文學。被發現後,母親坐在沙發上默默流淚,父親氣得揚手就打,小健卻穩穩地抓住了。對視1秒後,父親竟然笑道“長大了,手真有勁”,然後轉身走開了。

“說實話,我最終報的大學,並沒比家裡人決定的好到哪裡去”,小健憨笑著說,“不過,這之後,父母終於能好好聽我說話了”。

盤古從一萬八千年的沉睡中醒來,劈開生來就棲身的混沌宇宙,開創了一番新天地。我們把這個上古神話傳說放到家庭教育中,就會發現它有更深層次的象徵意義。

不破不立,當胎兒發育完畢,準備好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時,首先要打破賴以形成生命的子宮。一個孩子長大獨立的第一步,一定是打破自己賴以生存十八年的家庭秩序。

想聽懂孩子的話?

先回到自己的18歲

"

有人說,中國式報志願類似包辦婚姻,新郎新娘初次見面就已經入了洞房。

文藝青年高曉鬆

差點去造雷達?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高曉鬆是我國著名才子,青年時代一首《同桌的你》幾乎獲得當年所有流行音樂獎之最佳金曲、最佳作詞作曲,至今還是幾代人的青春記憶。步入中年,高曉鬆在《奇葩說》、《曉鬆奇談》等脫口秀節目文史哲如數家珍,語不驚人死不休。

但你知道嗎?矮大緊老師當初可是清華大學雷達專業的高材生!只不過,他大三選擇退學追尋“詩與遠方”,沒在電子工程的科研道路上走太遠。

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決定他的成長方向。高曉鬆出身科學家世家,父母都畢業於清華大學,爺爺、外公都是中科院院士,舅舅是著名的物理學家。這樣看來,高曉鬆考入清華雷達專業似乎順理成章。

家境優渥如高曉鬆,即使再有自己的主張,也終將會在家庭影響的慣性下報一個“門當戶對”的志願,走向那條“理所應當”的人生路。

報志願的陣痛:

自我意識破土而出的掙扎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勇氣從清華退學,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擺脫家庭影響的慣性。

很多學生在高考之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未來要做些什麼,出分後,家裡七嘴八舌,不得安寧。媽媽說讀金融有“有錢途”;爸爸覺得軟件工程好就業;大姨說孩子口語不錯以後當外交官吧;二表哥考上了本地一中的教職,他說師範也不錯;爺爺奶奶也來摻和一嘴,說女孩子學醫好,護士好嫁人;求助老師,高中班主任則主張“21世紀是生物的時代”……

每個人都在為孩子的未來出謀劃策,每個人的想法聽起來都不錯,但每個人都只是在自身認知水平的限制下自說自話。場面混亂,堪稱一次諸侯國混戰。大家最終形成的共識,往往是強國吞併弱國,各方妥協的休戰協議書。

報志願也許就是

人格獨立的起點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這場痛苦的爭論中,不同意見把一個孩子向不同方向撕扯,然而這是他成年前必經的一次陣痛。對很多孩子來說,志願自己做主,是自我意識破土而出的掙扎。

我的一個朋友小健在自媒體圈混得風生水起,他常說這輩子做過最正確的決定,就是抗住壓力,報志願沒聽爸媽的話。

當年,他在交表的那一天把父母決定的金融專業換成了自己熱愛的文學。被發現後,母親坐在沙發上默默流淚,父親氣得揚手就打,小健卻穩穩地抓住了。對視1秒後,父親竟然笑道“長大了,手真有勁”,然後轉身走開了。

“說實話,我最終報的大學,並沒比家裡人決定的好到哪裡去”,小健憨笑著說,“不過,這之後,父母終於能好好聽我說話了”。

盤古從一萬八千年的沉睡中醒來,劈開生來就棲身的混沌宇宙,開創了一番新天地。我們把這個上古神話傳說放到家庭教育中,就會發現它有更深層次的象徵意義。

不破不立,當胎兒發育完畢,準備好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時,首先要打破賴以形成生命的子宮。一個孩子長大獨立的第一步,一定是打破自己賴以生存十八年的家庭秩序。

想聽懂孩子的話?

先回到自己的18歲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工作、婚戀、生育……人這一輩子做的關鍵選擇可不只報志願這一次。可報志願是中國孩子成年後的第一個重大選擇。自己的志願自己報,這釋放出一個信號:我已長大成人!

他不是不知道,大城市的名牌大學有前景;他也不是不知道,熱門專業好就業。可在他的眼裡,繁華都市也許不及同桌微笑的雙眸。比起一眼看到頭的“穩定”工作,他或許更希望探索未知的世界。

最近在微博看到一個超暖心的視頻,男孩向女孩大喊:“高考結束啦,你的志願能借我抄抄嗎?”那一刻,他們天真的笑容就是青春最美好的模樣。

家人總是抱著“讓孩子更好”的美好心願來幫考生出謀劃策,可考生自己也會有小想法的呀。電影《同桌的你》中,林一和周小梔從小學起就在一個班級了。青梅竹馬,青春躁動,林一喜歡周小梔,當初為了能和周小梔每天在一起的時間多一些,特地為她選擇了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科。

周小梔給林一塞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做我男朋友的前提是跟我考上同一所大學”。要知道,學霸周小梔的目標是斯坦福呀,可學渣林一受到了激勵,一改萎靡作風發憤圖強。後來倆人機緣巧合一起上了廈大,也算是圓滿的happy ending了。

"

有人說,中國式報志願類似包辦婚姻,新郎新娘初次見面就已經入了洞房。

文藝青年高曉鬆

差點去造雷達?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高曉鬆是我國著名才子,青年時代一首《同桌的你》幾乎獲得當年所有流行音樂獎之最佳金曲、最佳作詞作曲,至今還是幾代人的青春記憶。步入中年,高曉鬆在《奇葩說》、《曉鬆奇談》等脫口秀節目文史哲如數家珍,語不驚人死不休。

但你知道嗎?矮大緊老師當初可是清華大學雷達專業的高材生!只不過,他大三選擇退學追尋“詩與遠方”,沒在電子工程的科研道路上走太遠。

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決定他的成長方向。高曉鬆出身科學家世家,父母都畢業於清華大學,爺爺、外公都是中科院院士,舅舅是著名的物理學家。這樣看來,高曉鬆考入清華雷達專業似乎順理成章。

家境優渥如高曉鬆,即使再有自己的主張,也終將會在家庭影響的慣性下報一個“門當戶對”的志願,走向那條“理所應當”的人生路。

報志願的陣痛:

自我意識破土而出的掙扎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勇氣從清華退學,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擺脫家庭影響的慣性。

很多學生在高考之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未來要做些什麼,出分後,家裡七嘴八舌,不得安寧。媽媽說讀金融有“有錢途”;爸爸覺得軟件工程好就業;大姨說孩子口語不錯以後當外交官吧;二表哥考上了本地一中的教職,他說師範也不錯;爺爺奶奶也來摻和一嘴,說女孩子學醫好,護士好嫁人;求助老師,高中班主任則主張“21世紀是生物的時代”……

每個人都在為孩子的未來出謀劃策,每個人的想法聽起來都不錯,但每個人都只是在自身認知水平的限制下自說自話。場面混亂,堪稱一次諸侯國混戰。大家最終形成的共識,往往是強國吞併弱國,各方妥協的休戰協議書。

報志願也許就是

人格獨立的起點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這場痛苦的爭論中,不同意見把一個孩子向不同方向撕扯,然而這是他成年前必經的一次陣痛。對很多孩子來說,志願自己做主,是自我意識破土而出的掙扎。

我的一個朋友小健在自媒體圈混得風生水起,他常說這輩子做過最正確的決定,就是抗住壓力,報志願沒聽爸媽的話。

當年,他在交表的那一天把父母決定的金融專業換成了自己熱愛的文學。被發現後,母親坐在沙發上默默流淚,父親氣得揚手就打,小健卻穩穩地抓住了。對視1秒後,父親竟然笑道“長大了,手真有勁”,然後轉身走開了。

“說實話,我最終報的大學,並沒比家裡人決定的好到哪裡去”,小健憨笑著說,“不過,這之後,父母終於能好好聽我說話了”。

盤古從一萬八千年的沉睡中醒來,劈開生來就棲身的混沌宇宙,開創了一番新天地。我們把這個上古神話傳說放到家庭教育中,就會發現它有更深層次的象徵意義。

不破不立,當胎兒發育完畢,準備好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時,首先要打破賴以形成生命的子宮。一個孩子長大獨立的第一步,一定是打破自己賴以生存十八年的家庭秩序。

想聽懂孩子的話?

先回到自己的18歲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工作、婚戀、生育……人這一輩子做的關鍵選擇可不只報志願這一次。可報志願是中國孩子成年後的第一個重大選擇。自己的志願自己報,這釋放出一個信號:我已長大成人!

他不是不知道,大城市的名牌大學有前景;他也不是不知道,熱門專業好就業。可在他的眼裡,繁華都市也許不及同桌微笑的雙眸。比起一眼看到頭的“穩定”工作,他或許更希望探索未知的世界。

最近在微博看到一個超暖心的視頻,男孩向女孩大喊:“高考結束啦,你的志願能借我抄抄嗎?”那一刻,他們天真的笑容就是青春最美好的模樣。

家人總是抱著“讓孩子更好”的美好心願來幫考生出謀劃策,可考生自己也會有小想法的呀。電影《同桌的你》中,林一和周小梔從小學起就在一個班級了。青梅竹馬,青春躁動,林一喜歡周小梔,當初為了能和周小梔每天在一起的時間多一些,特地為她選擇了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科。

周小梔給林一塞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做我男朋友的前提是跟我考上同一所大學”。要知道,學霸周小梔的目標是斯坦福呀,可學渣林一受到了激勵,一改萎靡作風發憤圖強。後來倆人機緣巧合一起上了廈大,也算是圓滿的happy ending了。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很多時候,大人太愛計較了。他們在乎自己付出和收穫的正比,所以強迫自己去成為連自己都不欣賞的人,幹著絲毫找不到興趣的事情。

但是他們忘記了,自己也曾18歲。不喜歡做的事情,在大部分情況下,永遠都不會再喜歡,你絕不可能讓它成為你生活中的快樂,反而是一場蓄謀已久的災難。

全世界只有一個人可以規劃一個孩子的人生,那就是他本人。漫漫人生路也不那麼以這一次志願填報為轉移。為什麼選這個志願,這真的不重要。

並且,無論是誰決定的,大學也得自己上。未來的長著呢,都要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

有人說,中國式報志願類似包辦婚姻,新郎新娘初次見面就已經入了洞房。

文藝青年高曉鬆

差點去造雷達?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高曉鬆是我國著名才子,青年時代一首《同桌的你》幾乎獲得當年所有流行音樂獎之最佳金曲、最佳作詞作曲,至今還是幾代人的青春記憶。步入中年,高曉鬆在《奇葩說》、《曉鬆奇談》等脫口秀節目文史哲如數家珍,語不驚人死不休。

但你知道嗎?矮大緊老師當初可是清華大學雷達專業的高材生!只不過,他大三選擇退學追尋“詩與遠方”,沒在電子工程的科研道路上走太遠。

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決定他的成長方向。高曉鬆出身科學家世家,父母都畢業於清華大學,爺爺、外公都是中科院院士,舅舅是著名的物理學家。這樣看來,高曉鬆考入清華雷達專業似乎順理成章。

家境優渥如高曉鬆,即使再有自己的主張,也終將會在家庭影響的慣性下報一個“門當戶對”的志願,走向那條“理所應當”的人生路。

報志願的陣痛:

自我意識破土而出的掙扎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勇氣從清華退學,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擺脫家庭影響的慣性。

很多學生在高考之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未來要做些什麼,出分後,家裡七嘴八舌,不得安寧。媽媽說讀金融有“有錢途”;爸爸覺得軟件工程好就業;大姨說孩子口語不錯以後當外交官吧;二表哥考上了本地一中的教職,他說師範也不錯;爺爺奶奶也來摻和一嘴,說女孩子學醫好,護士好嫁人;求助老師,高中班主任則主張“21世紀是生物的時代”……

每個人都在為孩子的未來出謀劃策,每個人的想法聽起來都不錯,但每個人都只是在自身認知水平的限制下自說自話。場面混亂,堪稱一次諸侯國混戰。大家最終形成的共識,往往是強國吞併弱國,各方妥協的休戰協議書。

報志願也許就是

人格獨立的起點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這場痛苦的爭論中,不同意見把一個孩子向不同方向撕扯,然而這是他成年前必經的一次陣痛。對很多孩子來說,志願自己做主,是自我意識破土而出的掙扎。

我的一個朋友小健在自媒體圈混得風生水起,他常說這輩子做過最正確的決定,就是抗住壓力,報志願沒聽爸媽的話。

當年,他在交表的那一天把父母決定的金融專業換成了自己熱愛的文學。被發現後,母親坐在沙發上默默流淚,父親氣得揚手就打,小健卻穩穩地抓住了。對視1秒後,父親竟然笑道“長大了,手真有勁”,然後轉身走開了。

“說實話,我最終報的大學,並沒比家裡人決定的好到哪裡去”,小健憨笑著說,“不過,這之後,父母終於能好好聽我說話了”。

盤古從一萬八千年的沉睡中醒來,劈開生來就棲身的混沌宇宙,開創了一番新天地。我們把這個上古神話傳說放到家庭教育中,就會發現它有更深層次的象徵意義。

不破不立,當胎兒發育完畢,準備好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時,首先要打破賴以形成生命的子宮。一個孩子長大獨立的第一步,一定是打破自己賴以生存十八年的家庭秩序。

想聽懂孩子的話?

先回到自己的18歲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工作、婚戀、生育……人這一輩子做的關鍵選擇可不只報志願這一次。可報志願是中國孩子成年後的第一個重大選擇。自己的志願自己報,這釋放出一個信號:我已長大成人!

他不是不知道,大城市的名牌大學有前景;他也不是不知道,熱門專業好就業。可在他的眼裡,繁華都市也許不及同桌微笑的雙眸。比起一眼看到頭的“穩定”工作,他或許更希望探索未知的世界。

最近在微博看到一個超暖心的視頻,男孩向女孩大喊:“高考結束啦,你的志願能借我抄抄嗎?”那一刻,他們天真的笑容就是青春最美好的模樣。

家人總是抱著“讓孩子更好”的美好心願來幫考生出謀劃策,可考生自己也會有小想法的呀。電影《同桌的你》中,林一和周小梔從小學起就在一個班級了。青梅竹馬,青春躁動,林一喜歡周小梔,當初為了能和周小梔每天在一起的時間多一些,特地為她選擇了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科。

周小梔給林一塞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做我男朋友的前提是跟我考上同一所大學”。要知道,學霸周小梔的目標是斯坦福呀,可學渣林一受到了激勵,一改萎靡作風發憤圖強。後來倆人機緣巧合一起上了廈大,也算是圓滿的happy ending了。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很多時候,大人太愛計較了。他們在乎自己付出和收穫的正比,所以強迫自己去成為連自己都不欣賞的人,幹著絲毫找不到興趣的事情。

但是他們忘記了,自己也曾18歲。不喜歡做的事情,在大部分情況下,永遠都不會再喜歡,你絕不可能讓它成為你生活中的快樂,反而是一場蓄謀已久的災難。

全世界只有一個人可以規劃一個孩子的人生,那就是他本人。漫漫人生路也不那麼以這一次志願填報為轉移。為什麼選這個志願,這真的不重要。

並且,無論是誰決定的,大學也得自己上。未來的長著呢,都要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置頂“高考家長圈”微信公眾號

"

有人說,中國式報志願類似包辦婚姻,新郎新娘初次見面就已經入了洞房。

文藝青年高曉鬆

差點去造雷達?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高曉鬆是我國著名才子,青年時代一首《同桌的你》幾乎獲得當年所有流行音樂獎之最佳金曲、最佳作詞作曲,至今還是幾代人的青春記憶。步入中年,高曉鬆在《奇葩說》、《曉鬆奇談》等脫口秀節目文史哲如數家珍,語不驚人死不休。

但你知道嗎?矮大緊老師當初可是清華大學雷達專業的高材生!只不過,他大三選擇退學追尋“詩與遠方”,沒在電子工程的科研道路上走太遠。

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決定他的成長方向。高曉鬆出身科學家世家,父母都畢業於清華大學,爺爺、外公都是中科院院士,舅舅是著名的物理學家。這樣看來,高曉鬆考入清華雷達專業似乎順理成章。

家境優渥如高曉鬆,即使再有自己的主張,也終將會在家庭影響的慣性下報一個“門當戶對”的志願,走向那條“理所應當”的人生路。

報志願的陣痛:

自我意識破土而出的掙扎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勇氣從清華退學,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擺脫家庭影響的慣性。

很多學生在高考之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未來要做些什麼,出分後,家裡七嘴八舌,不得安寧。媽媽說讀金融有“有錢途”;爸爸覺得軟件工程好就業;大姨說孩子口語不錯以後當外交官吧;二表哥考上了本地一中的教職,他說師範也不錯;爺爺奶奶也來摻和一嘴,說女孩子學醫好,護士好嫁人;求助老師,高中班主任則主張“21世紀是生物的時代”……

每個人都在為孩子的未來出謀劃策,每個人的想法聽起來都不錯,但每個人都只是在自身認知水平的限制下自說自話。場面混亂,堪稱一次諸侯國混戰。大家最終形成的共識,往往是強國吞併弱國,各方妥協的休戰協議書。

報志願也許就是

人格獨立的起點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這場痛苦的爭論中,不同意見把一個孩子向不同方向撕扯,然而這是他成年前必經的一次陣痛。對很多孩子來說,志願自己做主,是自我意識破土而出的掙扎。

我的一個朋友小健在自媒體圈混得風生水起,他常說這輩子做過最正確的決定,就是抗住壓力,報志願沒聽爸媽的話。

當年,他在交表的那一天把父母決定的金融專業換成了自己熱愛的文學。被發現後,母親坐在沙發上默默流淚,父親氣得揚手就打,小健卻穩穩地抓住了。對視1秒後,父親竟然笑道“長大了,手真有勁”,然後轉身走開了。

“說實話,我最終報的大學,並沒比家裡人決定的好到哪裡去”,小健憨笑著說,“不過,這之後,父母終於能好好聽我說話了”。

盤古從一萬八千年的沉睡中醒來,劈開生來就棲身的混沌宇宙,開創了一番新天地。我們把這個上古神話傳說放到家庭教育中,就會發現它有更深層次的象徵意義。

不破不立,當胎兒發育完畢,準備好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時,首先要打破賴以形成生命的子宮。一個孩子長大獨立的第一步,一定是打破自己賴以生存十八年的家庭秩序。

想聽懂孩子的話?

先回到自己的18歲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工作、婚戀、生育……人這一輩子做的關鍵選擇可不只報志願這一次。可報志願是中國孩子成年後的第一個重大選擇。自己的志願自己報,這釋放出一個信號:我已長大成人!

他不是不知道,大城市的名牌大學有前景;他也不是不知道,熱門專業好就業。可在他的眼裡,繁華都市也許不及同桌微笑的雙眸。比起一眼看到頭的“穩定”工作,他或許更希望探索未知的世界。

最近在微博看到一個超暖心的視頻,男孩向女孩大喊:“高考結束啦,你的志願能借我抄抄嗎?”那一刻,他們天真的笑容就是青春最美好的模樣。

家人總是抱著“讓孩子更好”的美好心願來幫考生出謀劃策,可考生自己也會有小想法的呀。電影《同桌的你》中,林一和周小梔從小學起就在一個班級了。青梅竹馬,青春躁動,林一喜歡周小梔,當初為了能和周小梔每天在一起的時間多一些,特地為她選擇了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科。

周小梔給林一塞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做我男朋友的前提是跟我考上同一所大學”。要知道,學霸周小梔的目標是斯坦福呀,可學渣林一受到了激勵,一改萎靡作風發憤圖強。後來倆人機緣巧合一起上了廈大,也算是圓滿的happy ending了。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很多時候,大人太愛計較了。他們在乎自己付出和收穫的正比,所以強迫自己去成為連自己都不欣賞的人,幹著絲毫找不到興趣的事情。

但是他們忘記了,自己也曾18歲。不喜歡做的事情,在大部分情況下,永遠都不會再喜歡,你絕不可能讓它成為你生活中的快樂,反而是一場蓄謀已久的災難。

全世界只有一個人可以規劃一個孩子的人生,那就是他本人。漫漫人生路也不那麼以這一次志願填報為轉移。為什麼選這個志願,這真的不重要。

並且,無論是誰決定的,大學也得自己上。未來的長著呢,都要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置頂“高考家長圈”微信公眾號

你有沒有發現,報完志願孩子瞬間長大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