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幾米 心理學 幼兒園 牛奶 涵涵媽育兒 2019-09-18
"

想想咱小時候的經歷,我們就知道愛告狀的孩子,在學校容易被孤立和排斥。

但若是引導不當,有可能使孩子什麼都不跟父母講,或者是打擊孩子的“正義”之心。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愛告狀”在3-6歲的孩子身上比較明顯,這是心理髮育和人際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一般恰當應對,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或消失。

"

想想咱小時候的經歷,我們就知道愛告狀的孩子,在學校容易被孤立和排斥。

但若是引導不當,有可能使孩子什麼都不跟父母講,或者是打擊孩子的“正義”之心。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愛告狀”在3-6歲的孩子身上比較明顯,這是心理髮育和人際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一般恰當應對,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或消失。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那麼如何恰當應對呢?

有一本繪本叫做《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這本書是美國心理學會兒童心理學家撰寫,專業插畫家繪圖,心理學背景和翻譯水平兼備的媽媽們擔任翻譯。

"

想想咱小時候的經歷,我們就知道愛告狀的孩子,在學校容易被孤立和排斥。

但若是引導不當,有可能使孩子什麼都不跟父母講,或者是打擊孩子的“正義”之心。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愛告狀”在3-6歲的孩子身上比較明顯,這是心理髮育和人際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一般恰當應對,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或消失。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那麼如何恰當應對呢?

有一本繪本叫做《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這本書是美國心理學會兒童心理學家撰寫,專業插畫家繪圖,心理學背景和翻譯水平兼備的媽媽們擔任翻譯。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這本書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麥太太班裡有19個學生,19個愛告狀的傢伙,麥太太為處理告狀事件而焦頭爛額,為了讓學生明白什麼事情要告狀,什麼事情需要自己去解決。為此她制定了新的班規——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

想想咱小時候的經歷,我們就知道愛告狀的孩子,在學校容易被孤立和排斥。

但若是引導不當,有可能使孩子什麼都不跟父母講,或者是打擊孩子的“正義”之心。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愛告狀”在3-6歲的孩子身上比較明顯,這是心理髮育和人際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一般恰當應對,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或消失。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那麼如何恰當應對呢?

有一本繪本叫做《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這本書是美國心理學會兒童心理學家撰寫,專業插畫家繪圖,心理學背景和翻譯水平兼備的媽媽們擔任翻譯。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這本書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麥太太班裡有19個學生,19個愛告狀的傢伙,麥太太為處理告狀事件而焦頭爛額,為了讓學生明白什麼事情要告狀,什麼事情需要自己去解決。為此她制定了新的班規——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書後附有兒童心理學專家的“寫給父母的話”,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孩子的種種表現,幫助家長理解孩子,指導孩子克服種種情緒障礙,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

想想咱小時候的經歷,我們就知道愛告狀的孩子,在學校容易被孤立和排斥。

但若是引導不當,有可能使孩子什麼都不跟父母講,或者是打擊孩子的“正義”之心。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愛告狀”在3-6歲的孩子身上比較明顯,這是心理髮育和人際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一般恰當應對,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或消失。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那麼如何恰當應對呢?

有一本繪本叫做《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這本書是美國心理學會兒童心理學家撰寫,專業插畫家繪圖,心理學背景和翻譯水平兼備的媽媽們擔任翻譯。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這本書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麥太太班裡有19個學生,19個愛告狀的傢伙,麥太太為處理告狀事件而焦頭爛額,為了讓學生明白什麼事情要告狀,什麼事情需要自己去解決。為此她制定了新的班規——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書後附有兒童心理學專家的“寫給父母的話”,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孩子的種種表現,幫助家長理解孩子,指導孩子克服種種情緒障礙,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我在參加涵涵中班開學家長會的時候,幼兒園老師就說,孩子上了中班後最典型的特點之一就是“愛告狀”。

這是因為當學齡前兒童開始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就會發生告狀。

甚至有時告狀會讓孩子興奮!當小學生開始學習規矩、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時,也會發生告狀。典型的告狀行為是孩子向大人抱怨另一個人的所作所為。

"

想想咱小時候的經歷,我們就知道愛告狀的孩子,在學校容易被孤立和排斥。

但若是引導不當,有可能使孩子什麼都不跟父母講,或者是打擊孩子的“正義”之心。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愛告狀”在3-6歲的孩子身上比較明顯,這是心理髮育和人際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一般恰當應對,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或消失。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那麼如何恰當應對呢?

有一本繪本叫做《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這本書是美國心理學會兒童心理學家撰寫,專業插畫家繪圖,心理學背景和翻譯水平兼備的媽媽們擔任翻譯。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這本書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麥太太班裡有19個學生,19個愛告狀的傢伙,麥太太為處理告狀事件而焦頭爛額,為了讓學生明白什麼事情要告狀,什麼事情需要自己去解決。為此她制定了新的班規——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書後附有兒童心理學專家的“寫給父母的話”,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孩子的種種表現,幫助家長理解孩子,指導孩子克服種種情緒障礙,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我在參加涵涵中班開學家長會的時候,幼兒園老師就說,孩子上了中班後最典型的特點之一就是“愛告狀”。

這是因為當學齡前兒童開始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就會發生告狀。

甚至有時告狀會讓孩子興奮!當小學生開始學習規矩、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時,也會發生告狀。典型的告狀行為是孩子向大人抱怨另一個人的所作所為。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告狀通常發生在以下情況:當有孩子打破規矩,或計劃做一些違背規矩的事,或者從另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有人在以一種錯誤的、不能接受的方式做事。

兒童會因為各種原因告狀,包括:

● 為引起注意

● 給別人製造麻煩

● 更好地表現自己

● 感到自己更強大

● 表達對別的兒童的失望或厭煩

●從別的兒童那裡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 讓別人停止做困擾他人或大家的事

● 證明自己明白規矩

●想試試規矩是否適用於任何人,規矩面前是否一律平等

●想讓大人來解決問題由於缺乏有效的解決技巧和方法,兒童總是身陷告狀之中。

"

想想咱小時候的經歷,我們就知道愛告狀的孩子,在學校容易被孤立和排斥。

但若是引導不當,有可能使孩子什麼都不跟父母講,或者是打擊孩子的“正義”之心。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愛告狀”在3-6歲的孩子身上比較明顯,這是心理髮育和人際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一般恰當應對,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或消失。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那麼如何恰當應對呢?

有一本繪本叫做《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這本書是美國心理學會兒童心理學家撰寫,專業插畫家繪圖,心理學背景和翻譯水平兼備的媽媽們擔任翻譯。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這本書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麥太太班裡有19個學生,19個愛告狀的傢伙,麥太太為處理告狀事件而焦頭爛額,為了讓學生明白什麼事情要告狀,什麼事情需要自己去解決。為此她制定了新的班規——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書後附有兒童心理學專家的“寫給父母的話”,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孩子的種種表現,幫助家長理解孩子,指導孩子克服種種情緒障礙,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我在參加涵涵中班開學家長會的時候,幼兒園老師就說,孩子上了中班後最典型的特點之一就是“愛告狀”。

這是因為當學齡前兒童開始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就會發生告狀。

甚至有時告狀會讓孩子興奮!當小學生開始學習規矩、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時,也會發生告狀。典型的告狀行為是孩子向大人抱怨另一個人的所作所為。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告狀通常發生在以下情況:當有孩子打破規矩,或計劃做一些違背規矩的事,或者從另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有人在以一種錯誤的、不能接受的方式做事。

兒童會因為各種原因告狀,包括:

● 為引起注意

● 給別人製造麻煩

● 更好地表現自己

● 感到自己更強大

● 表達對別的兒童的失望或厭煩

●從別的兒童那裡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 讓別人停止做困擾他人或大家的事

● 證明自己明白規矩

●想試試規矩是否適用於任何人,規矩面前是否一律平等

●想讓大人來解決問題由於缺乏有效的解決技巧和方法,兒童總是身陷告狀之中。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我們對孩子“告狀”這種行為應該持有的態度是不鼓勵也不嫌棄。

比如每次涵涵跟爸爸外出歸來,開始跟我告狀爸爸的哪些行為不妥時,我會告訴她,你覺得爸爸的行為不對,可以直接當時就告訴他,不用等到回來再告訴媽媽。

我若是鼓勵她這種行為,聽她告狀,就立馬批評我老公,肯定涵涵以為自己這樣做是對的,並且為得到媽媽的鼓勵和表揚,在跟爸爸外出時,一心留意爸爸不好的地方。這樣肯定是不利於孩子好性格培養的。

我們要引導孩子告狀這種行為,首先要幫助孩子理清一些問題的大小。讓孩子學會從這三個方面思考:

1. 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

2. 需要朋友的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

3. 需要大人的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

比如,想要玩對方的玩具,那這個可以通過自己溝通或者交換去解決。遇到搗亂的小朋友,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商量,我們換個地方玩。

"

想想咱小時候的經歷,我們就知道愛告狀的孩子,在學校容易被孤立和排斥。

但若是引導不當,有可能使孩子什麼都不跟父母講,或者是打擊孩子的“正義”之心。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愛告狀”在3-6歲的孩子身上比較明顯,這是心理髮育和人際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一般恰當應對,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或消失。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那麼如何恰當應對呢?

有一本繪本叫做《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這本書是美國心理學會兒童心理學家撰寫,專業插畫家繪圖,心理學背景和翻譯水平兼備的媽媽們擔任翻譯。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這本書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麥太太班裡有19個學生,19個愛告狀的傢伙,麥太太為處理告狀事件而焦頭爛額,為了讓學生明白什麼事情要告狀,什麼事情需要自己去解決。為此她制定了新的班規——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書後附有兒童心理學專家的“寫給父母的話”,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孩子的種種表現,幫助家長理解孩子,指導孩子克服種種情緒障礙,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我在參加涵涵中班開學家長會的時候,幼兒園老師就說,孩子上了中班後最典型的特點之一就是“愛告狀”。

這是因為當學齡前兒童開始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就會發生告狀。

甚至有時告狀會讓孩子興奮!當小學生開始學習規矩、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時,也會發生告狀。典型的告狀行為是孩子向大人抱怨另一個人的所作所為。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告狀通常發生在以下情況:當有孩子打破規矩,或計劃做一些違背規矩的事,或者從另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有人在以一種錯誤的、不能接受的方式做事。

兒童會因為各種原因告狀,包括:

● 為引起注意

● 給別人製造麻煩

● 更好地表現自己

● 感到自己更強大

● 表達對別的兒童的失望或厭煩

●從別的兒童那裡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 讓別人停止做困擾他人或大家的事

● 證明自己明白規矩

●想試試規矩是否適用於任何人,規矩面前是否一律平等

●想讓大人來解決問題由於缺乏有效的解決技巧和方法,兒童總是身陷告狀之中。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我們對孩子“告狀”這種行為應該持有的態度是不鼓勵也不嫌棄。

比如每次涵涵跟爸爸外出歸來,開始跟我告狀爸爸的哪些行為不妥時,我會告訴她,你覺得爸爸的行為不對,可以直接當時就告訴他,不用等到回來再告訴媽媽。

我若是鼓勵她這種行為,聽她告狀,就立馬批評我老公,肯定涵涵以為自己這樣做是對的,並且為得到媽媽的鼓勵和表揚,在跟爸爸外出時,一心留意爸爸不好的地方。這樣肯定是不利於孩子好性格培養的。

我們要引導孩子告狀這種行為,首先要幫助孩子理清一些問題的大小。讓孩子學會從這三個方面思考:

1. 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

2. 需要朋友的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

3. 需要大人的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

比如,想要玩對方的玩具,那這個可以通過自己溝通或者交換去解決。遇到搗亂的小朋友,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商量,我們換個地方玩。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當您和孩子在一起時,看到其他兒童告狀,問問他是怎麼想的。

例如,您可以說:“今天我們在遊樂場的時候,你看見一個小朋友正在抓幾米的玩具了嗎?幾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向他的老師(或者他的媽媽)告狀。這件事你怎麼看?”

如果兒童回答不上來,可以用一些跟安全有關的問題來提示他,

“幾米受傷了嗎?”

“有其他人受傷嗎?”

“有什麼東西打破了嗎?”等等。

讓孩子明確什麼狀況是大事,需要大人的介入。

"

想想咱小時候的經歷,我們就知道愛告狀的孩子,在學校容易被孤立和排斥。

但若是引導不當,有可能使孩子什麼都不跟父母講,或者是打擊孩子的“正義”之心。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愛告狀”在3-6歲的孩子身上比較明顯,這是心理髮育和人際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一般恰當應對,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或消失。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那麼如何恰當應對呢?

有一本繪本叫做《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這本書是美國心理學會兒童心理學家撰寫,專業插畫家繪圖,心理學背景和翻譯水平兼備的媽媽們擔任翻譯。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這本書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麥太太班裡有19個學生,19個愛告狀的傢伙,麥太太為處理告狀事件而焦頭爛額,為了讓學生明白什麼事情要告狀,什麼事情需要自己去解決。為此她制定了新的班規——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書後附有兒童心理學專家的“寫給父母的話”,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孩子的種種表現,幫助家長理解孩子,指導孩子克服種種情緒障礙,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我在參加涵涵中班開學家長會的時候,幼兒園老師就說,孩子上了中班後最典型的特點之一就是“愛告狀”。

這是因為當學齡前兒童開始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就會發生告狀。

甚至有時告狀會讓孩子興奮!當小學生開始學習規矩、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時,也會發生告狀。典型的告狀行為是孩子向大人抱怨另一個人的所作所為。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告狀通常發生在以下情況:當有孩子打破規矩,或計劃做一些違背規矩的事,或者從另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有人在以一種錯誤的、不能接受的方式做事。

兒童會因為各種原因告狀,包括:

● 為引起注意

● 給別人製造麻煩

● 更好地表現自己

● 感到自己更強大

● 表達對別的兒童的失望或厭煩

●從別的兒童那裡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 讓別人停止做困擾他人或大家的事

● 證明自己明白規矩

●想試試規矩是否適用於任何人,規矩面前是否一律平等

●想讓大人來解決問題由於缺乏有效的解決技巧和方法,兒童總是身陷告狀之中。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我們對孩子“告狀”這種行為應該持有的態度是不鼓勵也不嫌棄。

比如每次涵涵跟爸爸外出歸來,開始跟我告狀爸爸的哪些行為不妥時,我會告訴她,你覺得爸爸的行為不對,可以直接當時就告訴他,不用等到回來再告訴媽媽。

我若是鼓勵她這種行為,聽她告狀,就立馬批評我老公,肯定涵涵以為自己這樣做是對的,並且為得到媽媽的鼓勵和表揚,在跟爸爸外出時,一心留意爸爸不好的地方。這樣肯定是不利於孩子好性格培養的。

我們要引導孩子告狀這種行為,首先要幫助孩子理清一些問題的大小。讓孩子學會從這三個方面思考:

1. 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

2. 需要朋友的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

3. 需要大人的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

比如,想要玩對方的玩具,那這個可以通過自己溝通或者交換去解決。遇到搗亂的小朋友,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商量,我們換個地方玩。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當您和孩子在一起時,看到其他兒童告狀,問問他是怎麼想的。

例如,您可以說:“今天我們在遊樂場的時候,你看見一個小朋友正在抓幾米的玩具了嗎?幾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向他的老師(或者他的媽媽)告狀。這件事你怎麼看?”

如果兒童回答不上來,可以用一些跟安全有關的問題來提示他,

“幾米受傷了嗎?”

“有其他人受傷嗎?”

“有什麼東西打破了嗎?”等等。

讓孩子明確什麼狀況是大事,需要大人的介入。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我們不能告訴孩子不可以告狀就完事,而是要告訴他該怎麼做,不然下次他除了告狀,還是不知道怎麼辦?

當有人煩擾孩子以致他們想告狀的時候,教給他們可以採取的步驟。

●步驟1 :深呼吸,提醒自己,在告訴大人之前自己先試著解決。

●步驟2:他們可以直接對其他兒童提出自己的要求(例如:“我想拿回我的筆”)。

●步驟3:他們可以告訴其他兒童,這種行為給他們帶來的感受是什麼。

●步驟4 :他們可以離開製造麻煩的人,選擇和其他玩伴玩。

●步驟5:他們可以找到一種替代方法(例如選用其他顏色的筆)。

●步驟6 :他們可以向大人尋求幫助。

比如,當姐姐告訴媽媽,弟弟拿著遙控器不停地換臺時,我們可以跟姐姐說,我知道他這樣做不好,不過你可以想想看怎麼讓弟弟意識到這一點,而不僅僅是讓媽媽知道這件事。

把事情交給孩子自己去處理,他們反而會成長的更快,對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最好。

"

想想咱小時候的經歷,我們就知道愛告狀的孩子,在學校容易被孤立和排斥。

但若是引導不當,有可能使孩子什麼都不跟父母講,或者是打擊孩子的“正義”之心。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愛告狀”在3-6歲的孩子身上比較明顯,這是心理髮育和人際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一般恰當應對,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或消失。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那麼如何恰當應對呢?

有一本繪本叫做《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這本書是美國心理學會兒童心理學家撰寫,專業插畫家繪圖,心理學背景和翻譯水平兼備的媽媽們擔任翻譯。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這本書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麥太太班裡有19個學生,19個愛告狀的傢伙,麥太太為處理告狀事件而焦頭爛額,為了讓學生明白什麼事情要告狀,什麼事情需要自己去解決。為此她制定了新的班規——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書後附有兒童心理學專家的“寫給父母的話”,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孩子的種種表現,幫助家長理解孩子,指導孩子克服種種情緒障礙,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我在參加涵涵中班開學家長會的時候,幼兒園老師就說,孩子上了中班後最典型的特點之一就是“愛告狀”。

這是因為當學齡前兒童開始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就會發生告狀。

甚至有時告狀會讓孩子興奮!當小學生開始學習規矩、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時,也會發生告狀。典型的告狀行為是孩子向大人抱怨另一個人的所作所為。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告狀通常發生在以下情況:當有孩子打破規矩,或計劃做一些違背規矩的事,或者從另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有人在以一種錯誤的、不能接受的方式做事。

兒童會因為各種原因告狀,包括:

● 為引起注意

● 給別人製造麻煩

● 更好地表現自己

● 感到自己更強大

● 表達對別的兒童的失望或厭煩

●從別的兒童那裡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 讓別人停止做困擾他人或大家的事

● 證明自己明白規矩

●想試試規矩是否適用於任何人,規矩面前是否一律平等

●想讓大人來解決問題由於缺乏有效的解決技巧和方法,兒童總是身陷告狀之中。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我們對孩子“告狀”這種行為應該持有的態度是不鼓勵也不嫌棄。

比如每次涵涵跟爸爸外出歸來,開始跟我告狀爸爸的哪些行為不妥時,我會告訴她,你覺得爸爸的行為不對,可以直接當時就告訴他,不用等到回來再告訴媽媽。

我若是鼓勵她這種行為,聽她告狀,就立馬批評我老公,肯定涵涵以為自己這樣做是對的,並且為得到媽媽的鼓勵和表揚,在跟爸爸外出時,一心留意爸爸不好的地方。這樣肯定是不利於孩子好性格培養的。

我們要引導孩子告狀這種行為,首先要幫助孩子理清一些問題的大小。讓孩子學會從這三個方面思考:

1. 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

2. 需要朋友的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

3. 需要大人的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

比如,想要玩對方的玩具,那這個可以通過自己溝通或者交換去解決。遇到搗亂的小朋友,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商量,我們換個地方玩。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當您和孩子在一起時,看到其他兒童告狀,問問他是怎麼想的。

例如,您可以說:“今天我們在遊樂場的時候,你看見一個小朋友正在抓幾米的玩具了嗎?幾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向他的老師(或者他的媽媽)告狀。這件事你怎麼看?”

如果兒童回答不上來,可以用一些跟安全有關的問題來提示他,

“幾米受傷了嗎?”

“有其他人受傷嗎?”

“有什麼東西打破了嗎?”等等。

讓孩子明確什麼狀況是大事,需要大人的介入。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我們不能告訴孩子不可以告狀就完事,而是要告訴他該怎麼做,不然下次他除了告狀,還是不知道怎麼辦?

當有人煩擾孩子以致他們想告狀的時候,教給他們可以採取的步驟。

●步驟1 :深呼吸,提醒自己,在告訴大人之前自己先試著解決。

●步驟2:他們可以直接對其他兒童提出自己的要求(例如:“我想拿回我的筆”)。

●步驟3:他們可以告訴其他兒童,這種行為給他們帶來的感受是什麼。

●步驟4 :他們可以離開製造麻煩的人,選擇和其他玩伴玩。

●步驟5:他們可以找到一種替代方法(例如選用其他顏色的筆)。

●步驟6 :他們可以向大人尋求幫助。

比如,當姐姐告訴媽媽,弟弟拿著遙控器不停地換臺時,我們可以跟姐姐說,我知道他這樣做不好,不過你可以想想看怎麼讓弟弟意識到這一點,而不僅僅是讓媽媽知道這件事。

把事情交給孩子自己去處理,他們反而會成長的更快,對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最好。

孩子,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


日常生活中,我們還要注意什麼?

● 教兒童如何向大人尋求幫助,而不僅僅是在受挫時來告狀。換句話說,教會兒童區分這兩種說法的差別,“瑪麗把牛奶濺到地板上到處都是,而且還沒打掃!”和“瑪麗把牛奶濺到地板上到處都是,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向兒童解釋這兩種方法的不同,以及別人的感受也會不同,尤其對於瑪麗而言。同時,也要幫助他們看到這兩者的差別,“丹尼爾把我的作業拿走了一直沒還回來!”和“丹尼爾拿走了我的作業,我想了各種辦法想要回來,可是都沒用,我該怎麼辦?”

● 教兒童用積極的方式來表達煩惱、生氣和沮喪,這會顯著減少告狀。因為很多的告狀行為正是不恰當表達情感的方式。

● 確保您是一個好榜樣,儘可能少對別人說長道短,因為兒童會效仿榜樣的行為舉止,而這會增加告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