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不完美媽媽 玩具 敏感期 文章 小七談育兒 2019-08-16
"

文丨小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人都是會有想要打人使用暴力的時候,小孩子就更是如此了,因為小孩在成長的階段,對很多的事物還有感受都是不清晰的,所以當自己的情緒沒有辦法正確的表達的時候,就會選擇用暴力來解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小孩總是會出現打人的情況。

對於孩子打人的這個行為,也讓家長覺得非常的頭疼,總是擔心孩子有暴力傾向會傷害別人,所以一般都會選擇批評或者是打孩子來解決問題,結果卻發現孩子下次依然會犯同樣的錯誤,那麼家長的這種解決方式是正確的嗎?

"

文丨小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人都是會有想要打人使用暴力的時候,小孩子就更是如此了,因為小孩在成長的階段,對很多的事物還有感受都是不清晰的,所以當自己的情緒沒有辦法正確的表達的時候,就會選擇用暴力來解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小孩總是會出現打人的情況。

對於孩子打人的這個行為,也讓家長覺得非常的頭疼,總是擔心孩子有暴力傾向會傷害別人,所以一般都會選擇批評或者是打孩子來解決問題,結果卻發現孩子下次依然會犯同樣的錯誤,那麼家長的這種解決方式是正確的嗎?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舉個例子:

朋友前段時間帶著自己的小孩來我家玩,我們當時正在廚房裡面準備中午吃的午飯,然後就讓朋友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一起在客廳玩玩具,突然就聽到了客廳傳來了一聲尖叫,然後孩子就哭了起來。

我和朋友跑出去一看才知道,原來是朋友的孩子要搶我孩子的小汽車玩具,我孩子不願意,所以朋友的孩子就直接伸手去拽,然後打了我孩子一下,而我們出來看到的畫面就是朋友的孩子的手一直拽著我孩子的手,誰也不放。朋友看到了之後,直接生氣的上去就把他孩子抱開,然後給了他一巴掌,說他怎麼又開始打人了。朋友的孩子被打了之後,也委屈巴巴的掉眼淚,解釋道自己只是想多玩一下玩具。

"

文丨小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人都是會有想要打人使用暴力的時候,小孩子就更是如此了,因為小孩在成長的階段,對很多的事物還有感受都是不清晰的,所以當自己的情緒沒有辦法正確的表達的時候,就會選擇用暴力來解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小孩總是會出現打人的情況。

對於孩子打人的這個行為,也讓家長覺得非常的頭疼,總是擔心孩子有暴力傾向會傷害別人,所以一般都會選擇批評或者是打孩子來解決問題,結果卻發現孩子下次依然會犯同樣的錯誤,那麼家長的這種解決方式是正確的嗎?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舉個例子:

朋友前段時間帶著自己的小孩來我家玩,我們當時正在廚房裡面準備中午吃的午飯,然後就讓朋友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一起在客廳玩玩具,突然就聽到了客廳傳來了一聲尖叫,然後孩子就哭了起來。

我和朋友跑出去一看才知道,原來是朋友的孩子要搶我孩子的小汽車玩具,我孩子不願意,所以朋友的孩子就直接伸手去拽,然後打了我孩子一下,而我們出來看到的畫面就是朋友的孩子的手一直拽著我孩子的手,誰也不放。朋友看到了之後,直接生氣的上去就把他孩子抱開,然後給了他一巴掌,說他怎麼又開始打人了。朋友的孩子被打了之後,也委屈巴巴的掉眼淚,解釋道自己只是想多玩一下玩具。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這樣的一種現象其實非常的常見,小孩子的認知能力是很薄弱的,在看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食物的時候,就會想要佔為己有,而一旦這種想法被拒絕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的難過,這種難過的情緒就會促使他們產生打人的傾向,也就是暴力傾向,但是這是正常的。

而父母在看到了孩子的這種表現之後,就用暴力去解決,以暴制暴並不會根本的解決問題,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模仿的能力。就像朋友的孩子一樣,從朋友的擔憂當中可以知道他的孩子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樣打人,而每次朋友都很無奈的只能打孩子,但是問題也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一、那麼,為什麼孩子會產生打人的暴力行為呢?

1. 孩子不同階段的敏感期的到來。

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孩子都分別會有一段不同的敏感期,在身體發育的階段,孩子對於外界事物的探索,大多數都是通過肢體去進行接觸的。所以在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以及未知的東西的時候都會想要去了解,想要去接觸。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小孩子在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想要得到但是卻被拒絕的時候,會出現打人的行為。除此之外,在往後成長會有一個物權的敏感期,還有分離的敏感期階段。

物權的敏感期在不同的階段也是有一個特別明顯的傾向,孩子在五到六歲的時候,對於財產物權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他們對於私有財產有了一定的概念,所以當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走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保護心理,而表達能力還不強的時候,他們就會通過打人來體現自己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

"

文丨小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人都是會有想要打人使用暴力的時候,小孩子就更是如此了,因為小孩在成長的階段,對很多的事物還有感受都是不清晰的,所以當自己的情緒沒有辦法正確的表達的時候,就會選擇用暴力來解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小孩總是會出現打人的情況。

對於孩子打人的這個行為,也讓家長覺得非常的頭疼,總是擔心孩子有暴力傾向會傷害別人,所以一般都會選擇批評或者是打孩子來解決問題,結果卻發現孩子下次依然會犯同樣的錯誤,那麼家長的這種解決方式是正確的嗎?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舉個例子:

朋友前段時間帶著自己的小孩來我家玩,我們當時正在廚房裡面準備中午吃的午飯,然後就讓朋友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一起在客廳玩玩具,突然就聽到了客廳傳來了一聲尖叫,然後孩子就哭了起來。

我和朋友跑出去一看才知道,原來是朋友的孩子要搶我孩子的小汽車玩具,我孩子不願意,所以朋友的孩子就直接伸手去拽,然後打了我孩子一下,而我們出來看到的畫面就是朋友的孩子的手一直拽著我孩子的手,誰也不放。朋友看到了之後,直接生氣的上去就把他孩子抱開,然後給了他一巴掌,說他怎麼又開始打人了。朋友的孩子被打了之後,也委屈巴巴的掉眼淚,解釋道自己只是想多玩一下玩具。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這樣的一種現象其實非常的常見,小孩子的認知能力是很薄弱的,在看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食物的時候,就會想要佔為己有,而一旦這種想法被拒絕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的難過,這種難過的情緒就會促使他們產生打人的傾向,也就是暴力傾向,但是這是正常的。

而父母在看到了孩子的這種表現之後,就用暴力去解決,以暴制暴並不會根本的解決問題,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模仿的能力。就像朋友的孩子一樣,從朋友的擔憂當中可以知道他的孩子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樣打人,而每次朋友都很無奈的只能打孩子,但是問題也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一、那麼,為什麼孩子會產生打人的暴力行為呢?

1. 孩子不同階段的敏感期的到來。

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孩子都分別會有一段不同的敏感期,在身體發育的階段,孩子對於外界事物的探索,大多數都是通過肢體去進行接觸的。所以在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以及未知的東西的時候都會想要去了解,想要去接觸。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小孩子在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想要得到但是卻被拒絕的時候,會出現打人的行為。除此之外,在往後成長會有一個物權的敏感期,還有分離的敏感期階段。

物權的敏感期在不同的階段也是有一個特別明顯的傾向,孩子在五到六歲的時候,對於財產物權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他們對於私有財產有了一定的概念,所以當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走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保護心理,而表達能力還不強的時候,他們就會通過打人來體現自己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2. 孩子的認知是比較薄弱的,想要通過肢體的接觸去對外界進行試探。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認為自己打人的行為是錯誤的的,他們最初的初衷只是想要通過肢體的接觸表達自己對於物體的好奇,或者是對於一個朋友的試探和接觸。但是因為年紀還小,他們的認知還不成熟,對於力度的控制身體的控制能力都比較弱,所以就經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力度,在別人看來,就會成為一種打人的行為。但是其實孩子他只是想要去認識新的朋友,想要去和別人進行交流。

3. 通過打人的行為求取別人的關注。

孩子的內心也是非常脆弱的,很多的父母平常因為忙於工作,沒有過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所以孩子在父母在家的時候就會通過一些打父母的行為讓父母關注到自己

"

文丨小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人都是會有想要打人使用暴力的時候,小孩子就更是如此了,因為小孩在成長的階段,對很多的事物還有感受都是不清晰的,所以當自己的情緒沒有辦法正確的表達的時候,就會選擇用暴力來解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小孩總是會出現打人的情況。

對於孩子打人的這個行為,也讓家長覺得非常的頭疼,總是擔心孩子有暴力傾向會傷害別人,所以一般都會選擇批評或者是打孩子來解決問題,結果卻發現孩子下次依然會犯同樣的錯誤,那麼家長的這種解決方式是正確的嗎?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舉個例子:

朋友前段時間帶著自己的小孩來我家玩,我們當時正在廚房裡面準備中午吃的午飯,然後就讓朋友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一起在客廳玩玩具,突然就聽到了客廳傳來了一聲尖叫,然後孩子就哭了起來。

我和朋友跑出去一看才知道,原來是朋友的孩子要搶我孩子的小汽車玩具,我孩子不願意,所以朋友的孩子就直接伸手去拽,然後打了我孩子一下,而我們出來看到的畫面就是朋友的孩子的手一直拽著我孩子的手,誰也不放。朋友看到了之後,直接生氣的上去就把他孩子抱開,然後給了他一巴掌,說他怎麼又開始打人了。朋友的孩子被打了之後,也委屈巴巴的掉眼淚,解釋道自己只是想多玩一下玩具。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這樣的一種現象其實非常的常見,小孩子的認知能力是很薄弱的,在看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食物的時候,就會想要佔為己有,而一旦這種想法被拒絕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的難過,這種難過的情緒就會促使他們產生打人的傾向,也就是暴力傾向,但是這是正常的。

而父母在看到了孩子的這種表現之後,就用暴力去解決,以暴制暴並不會根本的解決問題,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模仿的能力。就像朋友的孩子一樣,從朋友的擔憂當中可以知道他的孩子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樣打人,而每次朋友都很無奈的只能打孩子,但是問題也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一、那麼,為什麼孩子會產生打人的暴力行為呢?

1. 孩子不同階段的敏感期的到來。

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孩子都分別會有一段不同的敏感期,在身體發育的階段,孩子對於外界事物的探索,大多數都是通過肢體去進行接觸的。所以在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以及未知的東西的時候都會想要去了解,想要去接觸。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小孩子在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想要得到但是卻被拒絕的時候,會出現打人的行為。除此之外,在往後成長會有一個物權的敏感期,還有分離的敏感期階段。

物權的敏感期在不同的階段也是有一個特別明顯的傾向,孩子在五到六歲的時候,對於財產物權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他們對於私有財產有了一定的概念,所以當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走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保護心理,而表達能力還不強的時候,他們就會通過打人來體現自己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2. 孩子的認知是比較薄弱的,想要通過肢體的接觸去對外界進行試探。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認為自己打人的行為是錯誤的的,他們最初的初衷只是想要通過肢體的接觸表達自己對於物體的好奇,或者是對於一個朋友的試探和接觸。但是因為年紀還小,他們的認知還不成熟,對於力度的控制身體的控制能力都比較弱,所以就經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力度,在別人看來,就會成為一種打人的行為。但是其實孩子他只是想要去認識新的朋友,想要去和別人進行交流。

3. 通過打人的行為求取別人的關注。

孩子的內心也是非常脆弱的,很多的父母平常因為忙於工作,沒有過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所以孩子在父母在家的時候就會通過一些打父母的行為讓父母關注到自己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二、對於孩子的這種打人的暴力行為,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去處理呢?

1. 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正所謂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你不是當事人,就永遠不會知道當事人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孩子有時候會出現打人的行為,或者說是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都是站在自己的思考角度的。而家長因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所以很難去理解。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先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後選擇將孩子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去詢問孩子打人的原因,從而慢慢的去引導。閨蜜的孩子之前也是經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打人,但是閨蜜並不是用暴力去解決,而是每次在孩子打人的時候,就會把他平穩下來,然後慢慢的去引導他,詢問他會打人的真正原因,然後從他的原因處去解決問題,也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接受。

"

文丨小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人都是會有想要打人使用暴力的時候,小孩子就更是如此了,因為小孩在成長的階段,對很多的事物還有感受都是不清晰的,所以當自己的情緒沒有辦法正確的表達的時候,就會選擇用暴力來解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小孩總是會出現打人的情況。

對於孩子打人的這個行為,也讓家長覺得非常的頭疼,總是擔心孩子有暴力傾向會傷害別人,所以一般都會選擇批評或者是打孩子來解決問題,結果卻發現孩子下次依然會犯同樣的錯誤,那麼家長的這種解決方式是正確的嗎?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舉個例子:

朋友前段時間帶著自己的小孩來我家玩,我們當時正在廚房裡面準備中午吃的午飯,然後就讓朋友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一起在客廳玩玩具,突然就聽到了客廳傳來了一聲尖叫,然後孩子就哭了起來。

我和朋友跑出去一看才知道,原來是朋友的孩子要搶我孩子的小汽車玩具,我孩子不願意,所以朋友的孩子就直接伸手去拽,然後打了我孩子一下,而我們出來看到的畫面就是朋友的孩子的手一直拽著我孩子的手,誰也不放。朋友看到了之後,直接生氣的上去就把他孩子抱開,然後給了他一巴掌,說他怎麼又開始打人了。朋友的孩子被打了之後,也委屈巴巴的掉眼淚,解釋道自己只是想多玩一下玩具。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這樣的一種現象其實非常的常見,小孩子的認知能力是很薄弱的,在看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食物的時候,就會想要佔為己有,而一旦這種想法被拒絕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的難過,這種難過的情緒就會促使他們產生打人的傾向,也就是暴力傾向,但是這是正常的。

而父母在看到了孩子的這種表現之後,就用暴力去解決,以暴制暴並不會根本的解決問題,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模仿的能力。就像朋友的孩子一樣,從朋友的擔憂當中可以知道他的孩子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樣打人,而每次朋友都很無奈的只能打孩子,但是問題也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一、那麼,為什麼孩子會產生打人的暴力行為呢?

1. 孩子不同階段的敏感期的到來。

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孩子都分別會有一段不同的敏感期,在身體發育的階段,孩子對於外界事物的探索,大多數都是通過肢體去進行接觸的。所以在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以及未知的東西的時候都會想要去了解,想要去接觸。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小孩子在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想要得到但是卻被拒絕的時候,會出現打人的行為。除此之外,在往後成長會有一個物權的敏感期,還有分離的敏感期階段。

物權的敏感期在不同的階段也是有一個特別明顯的傾向,孩子在五到六歲的時候,對於財產物權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他們對於私有財產有了一定的概念,所以當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走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保護心理,而表達能力還不強的時候,他們就會通過打人來體現自己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2. 孩子的認知是比較薄弱的,想要通過肢體的接觸去對外界進行試探。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認為自己打人的行為是錯誤的的,他們最初的初衷只是想要通過肢體的接觸表達自己對於物體的好奇,或者是對於一個朋友的試探和接觸。但是因為年紀還小,他們的認知還不成熟,對於力度的控制身體的控制能力都比較弱,所以就經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力度,在別人看來,就會成為一種打人的行為。但是其實孩子他只是想要去認識新的朋友,想要去和別人進行交流。

3. 通過打人的行為求取別人的關注。

孩子的內心也是非常脆弱的,很多的父母平常因為忙於工作,沒有過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所以孩子在父母在家的時候就會通過一些打父母的行為讓父母關注到自己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二、對於孩子的這種打人的暴力行為,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去處理呢?

1. 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正所謂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你不是當事人,就永遠不會知道當事人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孩子有時候會出現打人的行為,或者說是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都是站在自己的思考角度的。而家長因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所以很難去理解。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先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後選擇將孩子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去詢問孩子打人的原因,從而慢慢的去引導。閨蜜的孩子之前也是經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打人,但是閨蜜並不是用暴力去解決,而是每次在孩子打人的時候,就會把他平穩下來,然後慢慢的去引導他,詢問他會打人的真正原因,然後從他的原因處去解決問題,也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接受。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要知道孩子其實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卻總是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每次遇到事情自己沉不住氣,自己控制不住情緒想抱怨想發洩。可卻好意思要求一個比你小,一個比你更不成熟的孩子沉穩和聽話。不妨想想,這公平嗎?這現實嗎?

2. 家長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他們自己也是不知道的,他們並不認為打人是一件錯誤的事情。或者說有時候孩子情緒達到高漲的時候,卻不知怎樣表達,就會用打人去發洩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發現孩子的問題,然後適當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非常生氣想要打人的時候,就可以說帶他去買一些他喜歡的玩具,或者說跟他分享一下今天發生的一些趣事。孩子的注意力都會比較的薄弱,所以當聽到了一個新的話頭的時候,就不會一直的陷入原來的負面的情緒當中。

"

文丨小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人都是會有想要打人使用暴力的時候,小孩子就更是如此了,因為小孩在成長的階段,對很多的事物還有感受都是不清晰的,所以當自己的情緒沒有辦法正確的表達的時候,就會選擇用暴力來解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小孩總是會出現打人的情況。

對於孩子打人的這個行為,也讓家長覺得非常的頭疼,總是擔心孩子有暴力傾向會傷害別人,所以一般都會選擇批評或者是打孩子來解決問題,結果卻發現孩子下次依然會犯同樣的錯誤,那麼家長的這種解決方式是正確的嗎?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舉個例子:

朋友前段時間帶著自己的小孩來我家玩,我們當時正在廚房裡面準備中午吃的午飯,然後就讓朋友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一起在客廳玩玩具,突然就聽到了客廳傳來了一聲尖叫,然後孩子就哭了起來。

我和朋友跑出去一看才知道,原來是朋友的孩子要搶我孩子的小汽車玩具,我孩子不願意,所以朋友的孩子就直接伸手去拽,然後打了我孩子一下,而我們出來看到的畫面就是朋友的孩子的手一直拽著我孩子的手,誰也不放。朋友看到了之後,直接生氣的上去就把他孩子抱開,然後給了他一巴掌,說他怎麼又開始打人了。朋友的孩子被打了之後,也委屈巴巴的掉眼淚,解釋道自己只是想多玩一下玩具。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這樣的一種現象其實非常的常見,小孩子的認知能力是很薄弱的,在看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食物的時候,就會想要佔為己有,而一旦這種想法被拒絕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的難過,這種難過的情緒就會促使他們產生打人的傾向,也就是暴力傾向,但是這是正常的。

而父母在看到了孩子的這種表現之後,就用暴力去解決,以暴制暴並不會根本的解決問題,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模仿的能力。就像朋友的孩子一樣,從朋友的擔憂當中可以知道他的孩子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樣打人,而每次朋友都很無奈的只能打孩子,但是問題也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一、那麼,為什麼孩子會產生打人的暴力行為呢?

1. 孩子不同階段的敏感期的到來。

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孩子都分別會有一段不同的敏感期,在身體發育的階段,孩子對於外界事物的探索,大多數都是通過肢體去進行接觸的。所以在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以及未知的東西的時候都會想要去了解,想要去接觸。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小孩子在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想要得到但是卻被拒絕的時候,會出現打人的行為。除此之外,在往後成長會有一個物權的敏感期,還有分離的敏感期階段。

物權的敏感期在不同的階段也是有一個特別明顯的傾向,孩子在五到六歲的時候,對於財產物權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他們對於私有財產有了一定的概念,所以當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走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保護心理,而表達能力還不強的時候,他們就會通過打人來體現自己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2. 孩子的認知是比較薄弱的,想要通過肢體的接觸去對外界進行試探。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認為自己打人的行為是錯誤的的,他們最初的初衷只是想要通過肢體的接觸表達自己對於物體的好奇,或者是對於一個朋友的試探和接觸。但是因為年紀還小,他們的認知還不成熟,對於力度的控制身體的控制能力都比較弱,所以就經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力度,在別人看來,就會成為一種打人的行為。但是其實孩子他只是想要去認識新的朋友,想要去和別人進行交流。

3. 通過打人的行為求取別人的關注。

孩子的內心也是非常脆弱的,很多的父母平常因為忙於工作,沒有過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所以孩子在父母在家的時候就會通過一些打父母的行為讓父母關注到自己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二、對於孩子的這種打人的暴力行為,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去處理呢?

1. 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正所謂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你不是當事人,就永遠不會知道當事人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孩子有時候會出現打人的行為,或者說是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都是站在自己的思考角度的。而家長因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所以很難去理解。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先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後選擇將孩子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去詢問孩子打人的原因,從而慢慢的去引導。閨蜜的孩子之前也是經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打人,但是閨蜜並不是用暴力去解決,而是每次在孩子打人的時候,就會把他平穩下來,然後慢慢的去引導他,詢問他會打人的真正原因,然後從他的原因處去解決問題,也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接受。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要知道孩子其實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卻總是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每次遇到事情自己沉不住氣,自己控制不住情緒想抱怨想發洩。可卻好意思要求一個比你小,一個比你更不成熟的孩子沉穩和聽話。不妨想想,這公平嗎?這現實嗎?

2. 家長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他們自己也是不知道的,他們並不認為打人是一件錯誤的事情。或者說有時候孩子情緒達到高漲的時候,卻不知怎樣表達,就會用打人去發洩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發現孩子的問題,然後適當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非常生氣想要打人的時候,就可以說帶他去買一些他喜歡的玩具,或者說跟他分享一下今天發生的一些趣事。孩子的注意力都會比較的薄弱,所以當聽到了一個新的話頭的時候,就不會一直的陷入原來的負面的情緒當中。

孩子愛打人挺正常,但家長只懂得“以暴制暴”的話,那就不正常了

暴力是一種常態,而成人之所以被稱為成年人,就是因為他們對於自我行為的控制力都是會比孩子更強。在人們最原始的階段以及心理學的研究當中都可以知道,在遇到情緒比較憤怒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會產生打人的想法的。孩子只是因為自我情緒的控制比較弱,所以就會將這種情緒直接的表達出來。而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不應該以暴制暴,這樣不僅不能從根本的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陰影,讓這種暴力的行為加劇。

那麼你身邊有這樣暴力傾向的孩子嗎?他們的父母又是怎樣解決的呢?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我是@小七談育兒。有各種育兒難題,找我。有各種育兒心得,找我。關注我,做智慧媽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