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大約很符合大部分望子成龍的父母的想法了。於是對孩子學習加碼,幼兒園補習小學的知識,小學補習中學的知識,巴不得孩子從一出生就自帶知識數據庫,巴不得孩子一學就會,學完一樣馬上學另一樣,且樣樣精通,才藝出眾。

有新聞稱,六歲美國男孩因玩遊戲玩成千萬富翁,父母靠其收入生活,便有許多父母讓從孩子三、四歲當童模,掙錢養父母。

因為郎朗5歲第一次參加東三省少年兒童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15歲開始職業演出生涯,便有家長讓孩子走專業技能路線。從5、6歲起每天練琴達8小時。

宋朝宰相王安石有《傷仲永》名篇,說方仲永在年僅五歲之時,沒有摸過書本,卻忽然能出口成章,還能給自己命名,得了天才神童之名。家長便拉了他各處去展示“奇才”,最後“泯然眾人矣”。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大約很符合大部分望子成龍的父母的想法了。於是對孩子學習加碼,幼兒園補習小學的知識,小學補習中學的知識,巴不得孩子從一出生就自帶知識數據庫,巴不得孩子一學就會,學完一樣馬上學另一樣,且樣樣精通,才藝出眾。

有新聞稱,六歲美國男孩因玩遊戲玩成千萬富翁,父母靠其收入生活,便有許多父母讓從孩子三、四歲當童模,掙錢養父母。

因為郎朗5歲第一次參加東三省少年兒童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15歲開始職業演出生涯,便有家長讓孩子走專業技能路線。從5、6歲起每天練琴達8小時。

宋朝宰相王安石有《傷仲永》名篇,說方仲永在年僅五歲之時,沒有摸過書本,卻忽然能出口成章,還能給自己命名,得了天才神童之名。家長便拉了他各處去展示“奇才”,最後“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大概大部分的孩子並沒有方仲永的語言奇才,然而家長們在各種競賽,各種比拼的場合中看到了許多才藝出眾的孩子,對比自己的兒時,心生感概與焦慮,雖然對自己的孩子的能力並沒有充分認知,或甚至沒有科學認知孩子能力的意識,只是被這種焦慮和不甘裹挾著,掉進了所謂競爭激烈的滾滾潮流中。

家長常常把自己孩子發展的標準和方向放在他人身上,只看他人,不會看自己的優勢條件和情況,要破解這種怪圈,需要有“一專多能零缺陷”的培養策略,才能解決心懷焦慮,盲目衝動,無意識剝奪孩子能力的問題。

一、什麼是一專多能零缺陷

一專多能指學校培養的學生既要具有專業知識,又要具有適應社會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

《躍遷》的作者古典老師在他的文章中提到:

所有的職業生涯發展中,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專多能零缺陷”。讓自己有一項非常非常強的專長,直至才幹;儘可能多地儲存幾項可以搭配使用的能力;通過自身努力和對外合作,讓自己的弱勢變得及格即可。

簡單地來說:

1、一專:就是專攻自己的專長,在這一項專長中做到“不可替代”

2、多能:就是在完善自己專長的同時,發展多種對專長促進及互補的能力,組合運用,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3、零缺陷: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強調補短板,但要擅用自己的努力和對外合作能力,不至於讓短板成為制約自己專長髮揮阻礙。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科學地發現孩子的潛能領域,幫助孩子把潛能發揮到極致,讓他在某個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同時提供機會讓孩子學會運用自己的專長,培養相應領域的能力,並且避免將一些制約能力發揮的問題

閨蜜家小蔓上初中了,她喜歡畫畫,而且畫得很好,作品常常被老師選來當示範,也常常被老師推薦到學校負責板報,多次參加國際比賽都拿了金獎。媽媽著重培養她的繪畫能力,同時也培養她的口才演講能力。鄰居家的小朋友有喜歡畫畫的,都沒有到外面機構報美術興趣班,都來跟小蔓學。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小蔓的課程設計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並將她學會畫畫的心得傳授給其他小朋友。小蔓媽媽打算提高小蔓的抗挫折能力,因為媽媽發現小蔓不能接受大人或者孩子對她的建議,一旦有不同的意見出現,小蔓就會大發脾氣,這一點會影響小蔓未來更好地發展。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大約很符合大部分望子成龍的父母的想法了。於是對孩子學習加碼,幼兒園補習小學的知識,小學補習中學的知識,巴不得孩子從一出生就自帶知識數據庫,巴不得孩子一學就會,學完一樣馬上學另一樣,且樣樣精通,才藝出眾。

有新聞稱,六歲美國男孩因玩遊戲玩成千萬富翁,父母靠其收入生活,便有許多父母讓從孩子三、四歲當童模,掙錢養父母。

因為郎朗5歲第一次參加東三省少年兒童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15歲開始職業演出生涯,便有家長讓孩子走專業技能路線。從5、6歲起每天練琴達8小時。

宋朝宰相王安石有《傷仲永》名篇,說方仲永在年僅五歲之時,沒有摸過書本,卻忽然能出口成章,還能給自己命名,得了天才神童之名。家長便拉了他各處去展示“奇才”,最後“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大概大部分的孩子並沒有方仲永的語言奇才,然而家長們在各種競賽,各種比拼的場合中看到了許多才藝出眾的孩子,對比自己的兒時,心生感概與焦慮,雖然對自己的孩子的能力並沒有充分認知,或甚至沒有科學認知孩子能力的意識,只是被這種焦慮和不甘裹挾著,掉進了所謂競爭激烈的滾滾潮流中。

家長常常把自己孩子發展的標準和方向放在他人身上,只看他人,不會看自己的優勢條件和情況,要破解這種怪圈,需要有“一專多能零缺陷”的培養策略,才能解決心懷焦慮,盲目衝動,無意識剝奪孩子能力的問題。

一、什麼是一專多能零缺陷

一專多能指學校培養的學生既要具有專業知識,又要具有適應社會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

《躍遷》的作者古典老師在他的文章中提到:

所有的職業生涯發展中,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專多能零缺陷”。讓自己有一項非常非常強的專長,直至才幹;儘可能多地儲存幾項可以搭配使用的能力;通過自身努力和對外合作,讓自己的弱勢變得及格即可。

簡單地來說:

1、一專:就是專攻自己的專長,在這一項專長中做到“不可替代”

2、多能:就是在完善自己專長的同時,發展多種對專長促進及互補的能力,組合運用,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3、零缺陷: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強調補短板,但要擅用自己的努力和對外合作能力,不至於讓短板成為制約自己專長髮揮阻礙。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科學地發現孩子的潛能領域,幫助孩子把潛能發揮到極致,讓他在某個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同時提供機會讓孩子學會運用自己的專長,培養相應領域的能力,並且避免將一些制約能力發揮的問題

閨蜜家小蔓上初中了,她喜歡畫畫,而且畫得很好,作品常常被老師選來當示範,也常常被老師推薦到學校負責板報,多次參加國際比賽都拿了金獎。媽媽著重培養她的繪畫能力,同時也培養她的口才演講能力。鄰居家的小朋友有喜歡畫畫的,都沒有到外面機構報美術興趣班,都來跟小蔓學。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小蔓的課程設計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並將她學會畫畫的心得傳授給其他小朋友。小蔓媽媽打算提高小蔓的抗挫折能力,因為媽媽發現小蔓不能接受大人或者孩子對她的建議,一旦有不同的意見出現,小蔓就會大發脾氣,這一點會影響小蔓未來更好地發展。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二、為什麼要用一專多能零缺陷來培養孩子?

1、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一專”

我國著名的測量技術科學家肖計劃教授提出: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每個孩子又都是不同領域的天才!

陶哲軒(被譽為美國最聰明的年輕科學家)是數學領域的天才;劉翔(奧運冠軍)是跨欄領域的天才,如果讓陶哲軒去跨欄,劉翔去學數學,那麼他們一定得不到今日的成就。 對我們作為父母或教師來說,需要清晰地知道孩子是哪個方面的天才。

很多父母在實際的培養中更注重的是“缺陷”部分 ,簡稱“補短”。孩子語言能力不好,去上個演講口才班;孩子平衡能力不夠,去上個輪滑興趣班,孩子邏輯思維偏弱,去上個圍棋班。卻不知,這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的興趣,卻不是根據孩子的能力來發展孩子的興趣及加強能力,結果差強人意,因為如果孩子本身這項能力不強,在興趣班裡突顯出他的弱點了,不僅不利於他自信心的建立,長期只會讓他更自卑,對學習失去興趣。

每個人一天都是同樣的時間,時間分配在補弱項上,那麼發展強項的時間就會被擠佔,甚至於沒有時間發展強項,那麼強項能力在沒有得到更多訓練和刺激的情況下,哪怕是天才能力,也將“泯然眾人矣”。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大約很符合大部分望子成龍的父母的想法了。於是對孩子學習加碼,幼兒園補習小學的知識,小學補習中學的知識,巴不得孩子從一出生就自帶知識數據庫,巴不得孩子一學就會,學完一樣馬上學另一樣,且樣樣精通,才藝出眾。

有新聞稱,六歲美國男孩因玩遊戲玩成千萬富翁,父母靠其收入生活,便有許多父母讓從孩子三、四歲當童模,掙錢養父母。

因為郎朗5歲第一次參加東三省少年兒童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15歲開始職業演出生涯,便有家長讓孩子走專業技能路線。從5、6歲起每天練琴達8小時。

宋朝宰相王安石有《傷仲永》名篇,說方仲永在年僅五歲之時,沒有摸過書本,卻忽然能出口成章,還能給自己命名,得了天才神童之名。家長便拉了他各處去展示“奇才”,最後“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大概大部分的孩子並沒有方仲永的語言奇才,然而家長們在各種競賽,各種比拼的場合中看到了許多才藝出眾的孩子,對比自己的兒時,心生感概與焦慮,雖然對自己的孩子的能力並沒有充分認知,或甚至沒有科學認知孩子能力的意識,只是被這種焦慮和不甘裹挾著,掉進了所謂競爭激烈的滾滾潮流中。

家長常常把自己孩子發展的標準和方向放在他人身上,只看他人,不會看自己的優勢條件和情況,要破解這種怪圈,需要有“一專多能零缺陷”的培養策略,才能解決心懷焦慮,盲目衝動,無意識剝奪孩子能力的問題。

一、什麼是一專多能零缺陷

一專多能指學校培養的學生既要具有專業知識,又要具有適應社會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

《躍遷》的作者古典老師在他的文章中提到:

所有的職業生涯發展中,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專多能零缺陷”。讓自己有一項非常非常強的專長,直至才幹;儘可能多地儲存幾項可以搭配使用的能力;通過自身努力和對外合作,讓自己的弱勢變得及格即可。

簡單地來說:

1、一專:就是專攻自己的專長,在這一項專長中做到“不可替代”

2、多能:就是在完善自己專長的同時,發展多種對專長促進及互補的能力,組合運用,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3、零缺陷: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強調補短板,但要擅用自己的努力和對外合作能力,不至於讓短板成為制約自己專長髮揮阻礙。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科學地發現孩子的潛能領域,幫助孩子把潛能發揮到極致,讓他在某個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同時提供機會讓孩子學會運用自己的專長,培養相應領域的能力,並且避免將一些制約能力發揮的問題

閨蜜家小蔓上初中了,她喜歡畫畫,而且畫得很好,作品常常被老師選來當示範,也常常被老師推薦到學校負責板報,多次參加國際比賽都拿了金獎。媽媽著重培養她的繪畫能力,同時也培養她的口才演講能力。鄰居家的小朋友有喜歡畫畫的,都沒有到外面機構報美術興趣班,都來跟小蔓學。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小蔓的課程設計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並將她學會畫畫的心得傳授給其他小朋友。小蔓媽媽打算提高小蔓的抗挫折能力,因為媽媽發現小蔓不能接受大人或者孩子對她的建議,一旦有不同的意見出現,小蔓就會大發脾氣,這一點會影響小蔓未來更好地發展。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二、為什麼要用一專多能零缺陷來培養孩子?

1、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一專”

我國著名的測量技術科學家肖計劃教授提出: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每個孩子又都是不同領域的天才!

陶哲軒(被譽為美國最聰明的年輕科學家)是數學領域的天才;劉翔(奧運冠軍)是跨欄領域的天才,如果讓陶哲軒去跨欄,劉翔去學數學,那麼他們一定得不到今日的成就。 對我們作為父母或教師來說,需要清晰地知道孩子是哪個方面的天才。

很多父母在實際的培養中更注重的是“缺陷”部分 ,簡稱“補短”。孩子語言能力不好,去上個演講口才班;孩子平衡能力不夠,去上個輪滑興趣班,孩子邏輯思維偏弱,去上個圍棋班。卻不知,這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的興趣,卻不是根據孩子的能力來發展孩子的興趣及加強能力,結果差強人意,因為如果孩子本身這項能力不強,在興趣班裡突顯出他的弱點了,不僅不利於他自信心的建立,長期只會讓他更自卑,對學習失去興趣。

每個人一天都是同樣的時間,時間分配在補弱項上,那麼發展強項的時間就會被擠佔,甚至於沒有時間發展強項,那麼強項能力在沒有得到更多訓練和刺激的情況下,哪怕是天才能力,也將“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2、“長板理論”要求培養孩子“一專”

我們很熟悉“水桶理論”,也稱之為短板理論,它指的是一個木桶能裝水的最大量取決於最短那塊板的高度,說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大小取決於自己的短板,所以只有彌補短板,才能讓自己更完美。但是這個觀點在現代高度合作互補的社會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一個人再能幹,也做不了所有的事。”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大約很符合大部分望子成龍的父母的想法了。於是對孩子學習加碼,幼兒園補習小學的知識,小學補習中學的知識,巴不得孩子從一出生就自帶知識數據庫,巴不得孩子一學就會,學完一樣馬上學另一樣,且樣樣精通,才藝出眾。

有新聞稱,六歲美國男孩因玩遊戲玩成千萬富翁,父母靠其收入生活,便有許多父母讓從孩子三、四歲當童模,掙錢養父母。

因為郎朗5歲第一次參加東三省少年兒童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15歲開始職業演出生涯,便有家長讓孩子走專業技能路線。從5、6歲起每天練琴達8小時。

宋朝宰相王安石有《傷仲永》名篇,說方仲永在年僅五歲之時,沒有摸過書本,卻忽然能出口成章,還能給自己命名,得了天才神童之名。家長便拉了他各處去展示“奇才”,最後“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大概大部分的孩子並沒有方仲永的語言奇才,然而家長們在各種競賽,各種比拼的場合中看到了許多才藝出眾的孩子,對比自己的兒時,心生感概與焦慮,雖然對自己的孩子的能力並沒有充分認知,或甚至沒有科學認知孩子能力的意識,只是被這種焦慮和不甘裹挾著,掉進了所謂競爭激烈的滾滾潮流中。

家長常常把自己孩子發展的標準和方向放在他人身上,只看他人,不會看自己的優勢條件和情況,要破解這種怪圈,需要有“一專多能零缺陷”的培養策略,才能解決心懷焦慮,盲目衝動,無意識剝奪孩子能力的問題。

一、什麼是一專多能零缺陷

一專多能指學校培養的學生既要具有專業知識,又要具有適應社會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

《躍遷》的作者古典老師在他的文章中提到:

所有的職業生涯發展中,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專多能零缺陷”。讓自己有一項非常非常強的專長,直至才幹;儘可能多地儲存幾項可以搭配使用的能力;通過自身努力和對外合作,讓自己的弱勢變得及格即可。

簡單地來說:

1、一專:就是專攻自己的專長,在這一項專長中做到“不可替代”

2、多能:就是在完善自己專長的同時,發展多種對專長促進及互補的能力,組合運用,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3、零缺陷: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強調補短板,但要擅用自己的努力和對外合作能力,不至於讓短板成為制約自己專長髮揮阻礙。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科學地發現孩子的潛能領域,幫助孩子把潛能發揮到極致,讓他在某個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同時提供機會讓孩子學會運用自己的專長,培養相應領域的能力,並且避免將一些制約能力發揮的問題

閨蜜家小蔓上初中了,她喜歡畫畫,而且畫得很好,作品常常被老師選來當示範,也常常被老師推薦到學校負責板報,多次參加國際比賽都拿了金獎。媽媽著重培養她的繪畫能力,同時也培養她的口才演講能力。鄰居家的小朋友有喜歡畫畫的,都沒有到外面機構報美術興趣班,都來跟小蔓學。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小蔓的課程設計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並將她學會畫畫的心得傳授給其他小朋友。小蔓媽媽打算提高小蔓的抗挫折能力,因為媽媽發現小蔓不能接受大人或者孩子對她的建議,一旦有不同的意見出現,小蔓就會大發脾氣,這一點會影響小蔓未來更好地發展。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二、為什麼要用一專多能零缺陷來培養孩子?

1、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一專”

我國著名的測量技術科學家肖計劃教授提出: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每個孩子又都是不同領域的天才!

陶哲軒(被譽為美國最聰明的年輕科學家)是數學領域的天才;劉翔(奧運冠軍)是跨欄領域的天才,如果讓陶哲軒去跨欄,劉翔去學數學,那麼他們一定得不到今日的成就。 對我們作為父母或教師來說,需要清晰地知道孩子是哪個方面的天才。

很多父母在實際的培養中更注重的是“缺陷”部分 ,簡稱“補短”。孩子語言能力不好,去上個演講口才班;孩子平衡能力不夠,去上個輪滑興趣班,孩子邏輯思維偏弱,去上個圍棋班。卻不知,這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的興趣,卻不是根據孩子的能力來發展孩子的興趣及加強能力,結果差強人意,因為如果孩子本身這項能力不強,在興趣班裡突顯出他的弱點了,不僅不利於他自信心的建立,長期只會讓他更自卑,對學習失去興趣。

每個人一天都是同樣的時間,時間分配在補弱項上,那麼發展強項的時間就會被擠佔,甚至於沒有時間發展強項,那麼強項能力在沒有得到更多訓練和刺激的情況下,哪怕是天才能力,也將“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2、“長板理論”要求培養孩子“一專”

我們很熟悉“水桶理論”,也稱之為短板理論,它指的是一個木桶能裝水的最大量取決於最短那塊板的高度,說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大小取決於自己的短板,所以只有彌補短板,才能讓自己更完美。但是這個觀點在現代高度合作互補的社會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一個人再能幹,也做不了所有的事。”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換個角度來看,同一個木桶,把它傾斜,你會發現它的最大容水量取決於長板。也就是核心競爭力,我們所說的那個不可取代的專長。

3、只有“一專”並不足夠

有許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注重多才多藝,但這些“多才多藝”需要“一專”為指導方向,圍繞“一專”來發展,否則眾多零散的能力並不能做到互相借力,形成系統思維。所以需要發現孩子的長板,圍繞這塊長板展開佈局多項能力,同時擁有系統化的思維,借外力來補足短板。

當然,也有家長只注重了“一專”的,例如:“東方神童魏永康”生下來幾個月,媽媽就教識字,2歲認識1000多漢字,4歲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8歲連跳幾級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大學畢業後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就讀碩博連讀研究生。然而,由於長期生活不能自理,沒有與人交往的能力,並且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回家。

也曾有家長向我諮詢過專業學技能的孩子的心理問題:5、6歲的孩子,一天八小時,只練習鋼琴技法,不參與其他學習,家長問如何關注這樣的孩子的心理健康。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大約很符合大部分望子成龍的父母的想法了。於是對孩子學習加碼,幼兒園補習小學的知識,小學補習中學的知識,巴不得孩子從一出生就自帶知識數據庫,巴不得孩子一學就會,學完一樣馬上學另一樣,且樣樣精通,才藝出眾。

有新聞稱,六歲美國男孩因玩遊戲玩成千萬富翁,父母靠其收入生活,便有許多父母讓從孩子三、四歲當童模,掙錢養父母。

因為郎朗5歲第一次參加東三省少年兒童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15歲開始職業演出生涯,便有家長讓孩子走專業技能路線。從5、6歲起每天練琴達8小時。

宋朝宰相王安石有《傷仲永》名篇,說方仲永在年僅五歲之時,沒有摸過書本,卻忽然能出口成章,還能給自己命名,得了天才神童之名。家長便拉了他各處去展示“奇才”,最後“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大概大部分的孩子並沒有方仲永的語言奇才,然而家長們在各種競賽,各種比拼的場合中看到了許多才藝出眾的孩子,對比自己的兒時,心生感概與焦慮,雖然對自己的孩子的能力並沒有充分認知,或甚至沒有科學認知孩子能力的意識,只是被這種焦慮和不甘裹挾著,掉進了所謂競爭激烈的滾滾潮流中。

家長常常把自己孩子發展的標準和方向放在他人身上,只看他人,不會看自己的優勢條件和情況,要破解這種怪圈,需要有“一專多能零缺陷”的培養策略,才能解決心懷焦慮,盲目衝動,無意識剝奪孩子能力的問題。

一、什麼是一專多能零缺陷

一專多能指學校培養的學生既要具有專業知識,又要具有適應社會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

《躍遷》的作者古典老師在他的文章中提到:

所有的職業生涯發展中,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專多能零缺陷”。讓自己有一項非常非常強的專長,直至才幹;儘可能多地儲存幾項可以搭配使用的能力;通過自身努力和對外合作,讓自己的弱勢變得及格即可。

簡單地來說:

1、一專:就是專攻自己的專長,在這一項專長中做到“不可替代”

2、多能:就是在完善自己專長的同時,發展多種對專長促進及互補的能力,組合運用,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3、零缺陷: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強調補短板,但要擅用自己的努力和對外合作能力,不至於讓短板成為制約自己專長髮揮阻礙。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科學地發現孩子的潛能領域,幫助孩子把潛能發揮到極致,讓他在某個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同時提供機會讓孩子學會運用自己的專長,培養相應領域的能力,並且避免將一些制約能力發揮的問題

閨蜜家小蔓上初中了,她喜歡畫畫,而且畫得很好,作品常常被老師選來當示範,也常常被老師推薦到學校負責板報,多次參加國際比賽都拿了金獎。媽媽著重培養她的繪畫能力,同時也培養她的口才演講能力。鄰居家的小朋友有喜歡畫畫的,都沒有到外面機構報美術興趣班,都來跟小蔓學。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小蔓的課程設計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並將她學會畫畫的心得傳授給其他小朋友。小蔓媽媽打算提高小蔓的抗挫折能力,因為媽媽發現小蔓不能接受大人或者孩子對她的建議,一旦有不同的意見出現,小蔓就會大發脾氣,這一點會影響小蔓未來更好地發展。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二、為什麼要用一專多能零缺陷來培養孩子?

1、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一專”

我國著名的測量技術科學家肖計劃教授提出: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每個孩子又都是不同領域的天才!

陶哲軒(被譽為美國最聰明的年輕科學家)是數學領域的天才;劉翔(奧運冠軍)是跨欄領域的天才,如果讓陶哲軒去跨欄,劉翔去學數學,那麼他們一定得不到今日的成就。 對我們作為父母或教師來說,需要清晰地知道孩子是哪個方面的天才。

很多父母在實際的培養中更注重的是“缺陷”部分 ,簡稱“補短”。孩子語言能力不好,去上個演講口才班;孩子平衡能力不夠,去上個輪滑興趣班,孩子邏輯思維偏弱,去上個圍棋班。卻不知,這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的興趣,卻不是根據孩子的能力來發展孩子的興趣及加強能力,結果差強人意,因為如果孩子本身這項能力不強,在興趣班裡突顯出他的弱點了,不僅不利於他自信心的建立,長期只會讓他更自卑,對學習失去興趣。

每個人一天都是同樣的時間,時間分配在補弱項上,那麼發展強項的時間就會被擠佔,甚至於沒有時間發展強項,那麼強項能力在沒有得到更多訓練和刺激的情況下,哪怕是天才能力,也將“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2、“長板理論”要求培養孩子“一專”

我們很熟悉“水桶理論”,也稱之為短板理論,它指的是一個木桶能裝水的最大量取決於最短那塊板的高度,說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大小取決於自己的短板,所以只有彌補短板,才能讓自己更完美。但是這個觀點在現代高度合作互補的社會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一個人再能幹,也做不了所有的事。”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換個角度來看,同一個木桶,把它傾斜,你會發現它的最大容水量取決於長板。也就是核心競爭力,我們所說的那個不可取代的專長。

3、只有“一專”並不足夠

有許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注重多才多藝,但這些“多才多藝”需要“一專”為指導方向,圍繞“一專”來發展,否則眾多零散的能力並不能做到互相借力,形成系統思維。所以需要發現孩子的長板,圍繞這塊長板展開佈局多項能力,同時擁有系統化的思維,借外力來補足短板。

當然,也有家長只注重了“一專”的,例如:“東方神童魏永康”生下來幾個月,媽媽就教識字,2歲認識1000多漢字,4歲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8歲連跳幾級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大學畢業後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就讀碩博連讀研究生。然而,由於長期生活不能自理,沒有與人交往的能力,並且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回家。

也曾有家長向我諮詢過專業學技能的孩子的心理問題:5、6歲的孩子,一天八小時,只練習鋼琴技法,不參與其他學習,家長問如何關注這樣的孩子的心理健康。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說實話,家長為孩子做的這樣“一專”的選擇,恐怕無法讓孩子立於不敗之地,正如魏永康的媽媽曾學梅,後來在一次接受外界採訪時聲淚俱下地說,她非常後悔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所作所為:“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

求快,“趁早出名”,違背孩子學習規律的加速,顯然難以讓孩子可持續發展。

三、如何有序培養,科學規劃,做到一專多能零缺陷

1、培養“一專“,家長要學會當”樂高玩家“

作者採銅說:在這個世界唯一可靠的生存之道是精通某種魔法......集中精力於少數關鍵領域,選擇正確的事情去做。

對於學習中的兒童來說,這種魔法就是他天生的學習能力。

兒童的大腦有很多功能分區(如圖),每一個功能區管孩子不同類型的學習。

例如大腦“額葉”負責孩子的數學思維和專注力、“顳葉”負責聽英語、“枕葉”負責看文章,“中央前回”負責孩子運動鍛鍊、“邊緣葉”又叫“情緒腦”,負責情緒活動等。總之,孩子的每一種學習活動,大腦都有管它的地方。管這些學習功能的腦組織發育越好,孩子這方面的學習能力就越高。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大約很符合大部分望子成龍的父母的想法了。於是對孩子學習加碼,幼兒園補習小學的知識,小學補習中學的知識,巴不得孩子從一出生就自帶知識數據庫,巴不得孩子一學就會,學完一樣馬上學另一樣,且樣樣精通,才藝出眾。

有新聞稱,六歲美國男孩因玩遊戲玩成千萬富翁,父母靠其收入生活,便有許多父母讓從孩子三、四歲當童模,掙錢養父母。

因為郎朗5歲第一次參加東三省少年兒童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15歲開始職業演出生涯,便有家長讓孩子走專業技能路線。從5、6歲起每天練琴達8小時。

宋朝宰相王安石有《傷仲永》名篇,說方仲永在年僅五歲之時,沒有摸過書本,卻忽然能出口成章,還能給自己命名,得了天才神童之名。家長便拉了他各處去展示“奇才”,最後“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大概大部分的孩子並沒有方仲永的語言奇才,然而家長們在各種競賽,各種比拼的場合中看到了許多才藝出眾的孩子,對比自己的兒時,心生感概與焦慮,雖然對自己的孩子的能力並沒有充分認知,或甚至沒有科學認知孩子能力的意識,只是被這種焦慮和不甘裹挾著,掉進了所謂競爭激烈的滾滾潮流中。

家長常常把自己孩子發展的標準和方向放在他人身上,只看他人,不會看自己的優勢條件和情況,要破解這種怪圈,需要有“一專多能零缺陷”的培養策略,才能解決心懷焦慮,盲目衝動,無意識剝奪孩子能力的問題。

一、什麼是一專多能零缺陷

一專多能指學校培養的學生既要具有專業知識,又要具有適應社會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

《躍遷》的作者古典老師在他的文章中提到:

所有的職業生涯發展中,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專多能零缺陷”。讓自己有一項非常非常強的專長,直至才幹;儘可能多地儲存幾項可以搭配使用的能力;通過自身努力和對外合作,讓自己的弱勢變得及格即可。

簡單地來說:

1、一專:就是專攻自己的專長,在這一項專長中做到“不可替代”

2、多能:就是在完善自己專長的同時,發展多種對專長促進及互補的能力,組合運用,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3、零缺陷: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強調補短板,但要擅用自己的努力和對外合作能力,不至於讓短板成為制約自己專長髮揮阻礙。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科學地發現孩子的潛能領域,幫助孩子把潛能發揮到極致,讓他在某個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同時提供機會讓孩子學會運用自己的專長,培養相應領域的能力,並且避免將一些制約能力發揮的問題

閨蜜家小蔓上初中了,她喜歡畫畫,而且畫得很好,作品常常被老師選來當示範,也常常被老師推薦到學校負責板報,多次參加國際比賽都拿了金獎。媽媽著重培養她的繪畫能力,同時也培養她的口才演講能力。鄰居家的小朋友有喜歡畫畫的,都沒有到外面機構報美術興趣班,都來跟小蔓學。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小蔓的課程設計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並將她學會畫畫的心得傳授給其他小朋友。小蔓媽媽打算提高小蔓的抗挫折能力,因為媽媽發現小蔓不能接受大人或者孩子對她的建議,一旦有不同的意見出現,小蔓就會大發脾氣,這一點會影響小蔓未來更好地發展。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二、為什麼要用一專多能零缺陷來培養孩子?

1、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一專”

我國著名的測量技術科學家肖計劃教授提出: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每個孩子又都是不同領域的天才!

陶哲軒(被譽為美國最聰明的年輕科學家)是數學領域的天才;劉翔(奧運冠軍)是跨欄領域的天才,如果讓陶哲軒去跨欄,劉翔去學數學,那麼他們一定得不到今日的成就。 對我們作為父母或教師來說,需要清晰地知道孩子是哪個方面的天才。

很多父母在實際的培養中更注重的是“缺陷”部分 ,簡稱“補短”。孩子語言能力不好,去上個演講口才班;孩子平衡能力不夠,去上個輪滑興趣班,孩子邏輯思維偏弱,去上個圍棋班。卻不知,這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的興趣,卻不是根據孩子的能力來發展孩子的興趣及加強能力,結果差強人意,因為如果孩子本身這項能力不強,在興趣班裡突顯出他的弱點了,不僅不利於他自信心的建立,長期只會讓他更自卑,對學習失去興趣。

每個人一天都是同樣的時間,時間分配在補弱項上,那麼發展強項的時間就會被擠佔,甚至於沒有時間發展強項,那麼強項能力在沒有得到更多訓練和刺激的情況下,哪怕是天才能力,也將“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2、“長板理論”要求培養孩子“一專”

我們很熟悉“水桶理論”,也稱之為短板理論,它指的是一個木桶能裝水的最大量取決於最短那塊板的高度,說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大小取決於自己的短板,所以只有彌補短板,才能讓自己更完美。但是這個觀點在現代高度合作互補的社會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一個人再能幹,也做不了所有的事。”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換個角度來看,同一個木桶,把它傾斜,你會發現它的最大容水量取決於長板。也就是核心競爭力,我們所說的那個不可取代的專長。

3、只有“一專”並不足夠

有許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注重多才多藝,但這些“多才多藝”需要“一專”為指導方向,圍繞“一專”來發展,否則眾多零散的能力並不能做到互相借力,形成系統思維。所以需要發現孩子的長板,圍繞這塊長板展開佈局多項能力,同時擁有系統化的思維,借外力來補足短板。

當然,也有家長只注重了“一專”的,例如:“東方神童魏永康”生下來幾個月,媽媽就教識字,2歲認識1000多漢字,4歲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8歲連跳幾級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大學畢業後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就讀碩博連讀研究生。然而,由於長期生活不能自理,沒有與人交往的能力,並且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回家。

也曾有家長向我諮詢過專業學技能的孩子的心理問題:5、6歲的孩子,一天八小時,只練習鋼琴技法,不參與其他學習,家長問如何關注這樣的孩子的心理健康。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說實話,家長為孩子做的這樣“一專”的選擇,恐怕無法讓孩子立於不敗之地,正如魏永康的媽媽曾學梅,後來在一次接受外界採訪時聲淚俱下地說,她非常後悔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所作所為:“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

求快,“趁早出名”,違背孩子學習規律的加速,顯然難以讓孩子可持續發展。

三、如何有序培養,科學規劃,做到一專多能零缺陷

1、培養“一專“,家長要學會當”樂高玩家“

作者採銅說:在這個世界唯一可靠的生存之道是精通某種魔法......集中精力於少數關鍵領域,選擇正確的事情去做。

對於學習中的兒童來說,這種魔法就是他天生的學習能力。

兒童的大腦有很多功能分區(如圖),每一個功能區管孩子不同類型的學習。

例如大腦“額葉”負責孩子的數學思維和專注力、“顳葉”負責聽英語、“枕葉”負責看文章,“中央前回”負責孩子運動鍛鍊、“邊緣葉”又叫“情緒腦”,負責情緒活動等。總之,孩子的每一種學習活動,大腦都有管它的地方。管這些學習功能的腦組織發育越好,孩子這方面的學習能力就越高。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在指導家長幫助孩子發現學習優勢的過程中,這些學習能力被歸納出來,如下所示:

(1)語言型學習能力:學習語言型知識的能力——如果孩子的這種能力比較強,那麼他主要通過閱讀或聽課的方式來獲得相關的知識。

(2)操作型學習能力:學習非語言型知識的能力——如果孩子的這種能力比較強,那麼他更擅長通過實驗等現象總結出相關的知識來。

(3)機械記憶能力:對尚不理解其間的內在聯繫材料的記憶能力,即單靠反覆背誦達到的記憶能力——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所以機械記憶能力強幫助孩子博學多識

(4)聯想記憶能力:利用聯想或理解進行記憶的能力

(5)抽象思維能力:從複雜事物中,抽取本質屬性,捨棄其他非本質屬性的能力。即概括能力與抓重點的能力

(6)邏輯思維能力: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此能力是小學高年級、中學的數學物理學習的基礎

(7)空間知覺能力:是對物體形狀、大小、相對平面位置及空間特性的進行感知,並利用三維空間方式進行思維的能力

(8)識字能力:對文字的學習、理解、組織和表達能力

(9)系統思維能力:把認識對象作為系統,從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統和環境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綜合地考察認識對象的一種思維方法。也可以稱為整體觀、全局觀

(10)理解能力:理解事物的本質與內在聯繫的能力,主要表現為能夠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則的內涵,知道它是“怎麼樣”

(11)複雜信息處理能力:同時對不同種類的信息,或對有多種不同屬性的信息進行處理加工的能力

(12)數學能力:這個主要反映他的對數的概念和敏感性,心算能力

(13)專注力:又稱注意力,指一個人專心於某一事物或活動的能力

(14)辨色能力:指對顏色的分辨能力。它反映學生的視覺能力。雖然它屬於學習能力的一部分,但由於學習的信息80%是通過視覺獲得,所以此能力不足會對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

如同玩樂高一樣,不同的組件結合在一起便可以得到不同的作品,組合到位的作品自己是好作品。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很多項,優勢學習能力組合是讓孩子學得輕鬆,有更多發展空間的前提。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大約很符合大部分望子成龍的父母的想法了。於是對孩子學習加碼,幼兒園補習小學的知識,小學補習中學的知識,巴不得孩子從一出生就自帶知識數據庫,巴不得孩子一學就會,學完一樣馬上學另一樣,且樣樣精通,才藝出眾。

有新聞稱,六歲美國男孩因玩遊戲玩成千萬富翁,父母靠其收入生活,便有許多父母讓從孩子三、四歲當童模,掙錢養父母。

因為郎朗5歲第一次參加東三省少年兒童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15歲開始職業演出生涯,便有家長讓孩子走專業技能路線。從5、6歲起每天練琴達8小時。

宋朝宰相王安石有《傷仲永》名篇,說方仲永在年僅五歲之時,沒有摸過書本,卻忽然能出口成章,還能給自己命名,得了天才神童之名。家長便拉了他各處去展示“奇才”,最後“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大概大部分的孩子並沒有方仲永的語言奇才,然而家長們在各種競賽,各種比拼的場合中看到了許多才藝出眾的孩子,對比自己的兒時,心生感概與焦慮,雖然對自己的孩子的能力並沒有充分認知,或甚至沒有科學認知孩子能力的意識,只是被這種焦慮和不甘裹挾著,掉進了所謂競爭激烈的滾滾潮流中。

家長常常把自己孩子發展的標準和方向放在他人身上,只看他人,不會看自己的優勢條件和情況,要破解這種怪圈,需要有“一專多能零缺陷”的培養策略,才能解決心懷焦慮,盲目衝動,無意識剝奪孩子能力的問題。

一、什麼是一專多能零缺陷

一專多能指學校培養的學生既要具有專業知識,又要具有適應社會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

《躍遷》的作者古典老師在他的文章中提到:

所有的職業生涯發展中,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專多能零缺陷”。讓自己有一項非常非常強的專長,直至才幹;儘可能多地儲存幾項可以搭配使用的能力;通過自身努力和對外合作,讓自己的弱勢變得及格即可。

簡單地來說:

1、一專:就是專攻自己的專長,在這一項專長中做到“不可替代”

2、多能:就是在完善自己專長的同時,發展多種對專長促進及互補的能力,組合運用,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3、零缺陷: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強調補短板,但要擅用自己的努力和對外合作能力,不至於讓短板成為制約自己專長髮揮阻礙。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科學地發現孩子的潛能領域,幫助孩子把潛能發揮到極致,讓他在某個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同時提供機會讓孩子學會運用自己的專長,培養相應領域的能力,並且避免將一些制約能力發揮的問題

閨蜜家小蔓上初中了,她喜歡畫畫,而且畫得很好,作品常常被老師選來當示範,也常常被老師推薦到學校負責板報,多次參加國際比賽都拿了金獎。媽媽著重培養她的繪畫能力,同時也培養她的口才演講能力。鄰居家的小朋友有喜歡畫畫的,都沒有到外面機構報美術興趣班,都來跟小蔓學。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小蔓的課程設計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並將她學會畫畫的心得傳授給其他小朋友。小蔓媽媽打算提高小蔓的抗挫折能力,因為媽媽發現小蔓不能接受大人或者孩子對她的建議,一旦有不同的意見出現,小蔓就會大發脾氣,這一點會影響小蔓未來更好地發展。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二、為什麼要用一專多能零缺陷來培養孩子?

1、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一專”

我國著名的測量技術科學家肖計劃教授提出: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每個孩子又都是不同領域的天才!

陶哲軒(被譽為美國最聰明的年輕科學家)是數學領域的天才;劉翔(奧運冠軍)是跨欄領域的天才,如果讓陶哲軒去跨欄,劉翔去學數學,那麼他們一定得不到今日的成就。 對我們作為父母或教師來說,需要清晰地知道孩子是哪個方面的天才。

很多父母在實際的培養中更注重的是“缺陷”部分 ,簡稱“補短”。孩子語言能力不好,去上個演講口才班;孩子平衡能力不夠,去上個輪滑興趣班,孩子邏輯思維偏弱,去上個圍棋班。卻不知,這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的興趣,卻不是根據孩子的能力來發展孩子的興趣及加強能力,結果差強人意,因為如果孩子本身這項能力不強,在興趣班裡突顯出他的弱點了,不僅不利於他自信心的建立,長期只會讓他更自卑,對學習失去興趣。

每個人一天都是同樣的時間,時間分配在補弱項上,那麼發展強項的時間就會被擠佔,甚至於沒有時間發展強項,那麼強項能力在沒有得到更多訓練和刺激的情況下,哪怕是天才能力,也將“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2、“長板理論”要求培養孩子“一專”

我們很熟悉“水桶理論”,也稱之為短板理論,它指的是一個木桶能裝水的最大量取決於最短那塊板的高度,說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大小取決於自己的短板,所以只有彌補短板,才能讓自己更完美。但是這個觀點在現代高度合作互補的社會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一個人再能幹,也做不了所有的事。”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換個角度來看,同一個木桶,把它傾斜,你會發現它的最大容水量取決於長板。也就是核心競爭力,我們所說的那個不可取代的專長。

3、只有“一專”並不足夠

有許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注重多才多藝,但這些“多才多藝”需要“一專”為指導方向,圍繞“一專”來發展,否則眾多零散的能力並不能做到互相借力,形成系統思維。所以需要發現孩子的長板,圍繞這塊長板展開佈局多項能力,同時擁有系統化的思維,借外力來補足短板。

當然,也有家長只注重了“一專”的,例如:“東方神童魏永康”生下來幾個月,媽媽就教識字,2歲認識1000多漢字,4歲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8歲連跳幾級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大學畢業後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就讀碩博連讀研究生。然而,由於長期生活不能自理,沒有與人交往的能力,並且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回家。

也曾有家長向我諮詢過專業學技能的孩子的心理問題:5、6歲的孩子,一天八小時,只練習鋼琴技法,不參與其他學習,家長問如何關注這樣的孩子的心理健康。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說實話,家長為孩子做的這樣“一專”的選擇,恐怕無法讓孩子立於不敗之地,正如魏永康的媽媽曾學梅,後來在一次接受外界採訪時聲淚俱下地說,她非常後悔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所作所為:“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

求快,“趁早出名”,違背孩子學習規律的加速,顯然難以讓孩子可持續發展。

三、如何有序培養,科學規劃,做到一專多能零缺陷

1、培養“一專“,家長要學會當”樂高玩家“

作者採銅說:在這個世界唯一可靠的生存之道是精通某種魔法......集中精力於少數關鍵領域,選擇正確的事情去做。

對於學習中的兒童來說,這種魔法就是他天生的學習能力。

兒童的大腦有很多功能分區(如圖),每一個功能區管孩子不同類型的學習。

例如大腦“額葉”負責孩子的數學思維和專注力、“顳葉”負責聽英語、“枕葉”負責看文章,“中央前回”負責孩子運動鍛鍊、“邊緣葉”又叫“情緒腦”,負責情緒活動等。總之,孩子的每一種學習活動,大腦都有管它的地方。管這些學習功能的腦組織發育越好,孩子這方面的學習能力就越高。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在指導家長幫助孩子發現學習優勢的過程中,這些學習能力被歸納出來,如下所示:

(1)語言型學習能力:學習語言型知識的能力——如果孩子的這種能力比較強,那麼他主要通過閱讀或聽課的方式來獲得相關的知識。

(2)操作型學習能力:學習非語言型知識的能力——如果孩子的這種能力比較強,那麼他更擅長通過實驗等現象總結出相關的知識來。

(3)機械記憶能力:對尚不理解其間的內在聯繫材料的記憶能力,即單靠反覆背誦達到的記憶能力——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所以機械記憶能力強幫助孩子博學多識

(4)聯想記憶能力:利用聯想或理解進行記憶的能力

(5)抽象思維能力:從複雜事物中,抽取本質屬性,捨棄其他非本質屬性的能力。即概括能力與抓重點的能力

(6)邏輯思維能力: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此能力是小學高年級、中學的數學物理學習的基礎

(7)空間知覺能力:是對物體形狀、大小、相對平面位置及空間特性的進行感知,並利用三維空間方式進行思維的能力

(8)識字能力:對文字的學習、理解、組織和表達能力

(9)系統思維能力:把認識對象作為系統,從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統和環境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綜合地考察認識對象的一種思維方法。也可以稱為整體觀、全局觀

(10)理解能力:理解事物的本質與內在聯繫的能力,主要表現為能夠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則的內涵,知道它是“怎麼樣”

(11)複雜信息處理能力:同時對不同種類的信息,或對有多種不同屬性的信息進行處理加工的能力

(12)數學能力:這個主要反映他的對數的概念和敏感性,心算能力

(13)專注力:又稱注意力,指一個人專心於某一事物或活動的能力

(14)辨色能力:指對顏色的分辨能力。它反映學生的視覺能力。雖然它屬於學習能力的一部分,但由於學習的信息80%是通過視覺獲得,所以此能力不足會對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

如同玩樂高一樣,不同的組件結合在一起便可以得到不同的作品,組合到位的作品自己是好作品。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很多項,優勢學習能力組合是讓孩子學得輕鬆,有更多發展空間的前提。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簡單地舉例說明:

一個孩子如果邏輯思維能力和系統思維能力都很強,那麼是極有可能培養成為圍棋高手的。

如果操作型學習能力和系統思維能力很強,有可能會在舞蹈方面有所建樹。

而如果空間知覺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能力都很強,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數學家。

如果空間知覺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專注力和辨色能力都很好,成為設計師中的楚翹是非常有利的。

家長在觀察瞭解孩子的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去培養孩子的“一專”,為孩子打好發展的基礎,這是極為有利的。那麼這樣的培養,家長需要時間、精力,而孩子需要積累和沉澱,沒有辦法速成。

2、培養孩子“多能”,家長要學會當設計師

通過對孩子優勢能力的發現、發掘和培養,孩子學會了如何獲得自己的“專”,即核心競爭力,專注於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在這個過程中變成專家和大師很重要,而瞭解或者學會以分析自己是如何變成專家和大師也很重要,我們知道,如今藉助互聯網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世界正以一種‘我們看不懂’的速度在轉變,如果我們不能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社會,將逐漸在未來被邊緣化。一項新的科技推出,不能改變自己去適應,去使用,將逐漸被邊緣化。所以家長幫助孩子學會“多能”,並且是圍繞核心競爭力來發展多種能力,以備情形變化時,能夠將自己的專業能力遷移到相應的邊緣領域,升級自己的生存能力。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大約很符合大部分望子成龍的父母的想法了。於是對孩子學習加碼,幼兒園補習小學的知識,小學補習中學的知識,巴不得孩子從一出生就自帶知識數據庫,巴不得孩子一學就會,學完一樣馬上學另一樣,且樣樣精通,才藝出眾。

有新聞稱,六歲美國男孩因玩遊戲玩成千萬富翁,父母靠其收入生活,便有許多父母讓從孩子三、四歲當童模,掙錢養父母。

因為郎朗5歲第一次參加東三省少年兒童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15歲開始職業演出生涯,便有家長讓孩子走專業技能路線。從5、6歲起每天練琴達8小時。

宋朝宰相王安石有《傷仲永》名篇,說方仲永在年僅五歲之時,沒有摸過書本,卻忽然能出口成章,還能給自己命名,得了天才神童之名。家長便拉了他各處去展示“奇才”,最後“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大概大部分的孩子並沒有方仲永的語言奇才,然而家長們在各種競賽,各種比拼的場合中看到了許多才藝出眾的孩子,對比自己的兒時,心生感概與焦慮,雖然對自己的孩子的能力並沒有充分認知,或甚至沒有科學認知孩子能力的意識,只是被這種焦慮和不甘裹挾著,掉進了所謂競爭激烈的滾滾潮流中。

家長常常把自己孩子發展的標準和方向放在他人身上,只看他人,不會看自己的優勢條件和情況,要破解這種怪圈,需要有“一專多能零缺陷”的培養策略,才能解決心懷焦慮,盲目衝動,無意識剝奪孩子能力的問題。

一、什麼是一專多能零缺陷

一專多能指學校培養的學生既要具有專業知識,又要具有適應社會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

《躍遷》的作者古典老師在他的文章中提到:

所有的職業生涯發展中,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專多能零缺陷”。讓自己有一項非常非常強的專長,直至才幹;儘可能多地儲存幾項可以搭配使用的能力;通過自身努力和對外合作,讓自己的弱勢變得及格即可。

簡單地來說:

1、一專:就是專攻自己的專長,在這一項專長中做到“不可替代”

2、多能:就是在完善自己專長的同時,發展多種對專長促進及互補的能力,組合運用,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3、零缺陷: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強調補短板,但要擅用自己的努力和對外合作能力,不至於讓短板成為制約自己專長髮揮阻礙。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科學地發現孩子的潛能領域,幫助孩子把潛能發揮到極致,讓他在某個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同時提供機會讓孩子學會運用自己的專長,培養相應領域的能力,並且避免將一些制約能力發揮的問題

閨蜜家小蔓上初中了,她喜歡畫畫,而且畫得很好,作品常常被老師選來當示範,也常常被老師推薦到學校負責板報,多次參加國際比賽都拿了金獎。媽媽著重培養她的繪畫能力,同時也培養她的口才演講能力。鄰居家的小朋友有喜歡畫畫的,都沒有到外面機構報美術興趣班,都來跟小蔓學。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小蔓的課程設計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並將她學會畫畫的心得傳授給其他小朋友。小蔓媽媽打算提高小蔓的抗挫折能力,因為媽媽發現小蔓不能接受大人或者孩子對她的建議,一旦有不同的意見出現,小蔓就會大發脾氣,這一點會影響小蔓未來更好地發展。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二、為什麼要用一專多能零缺陷來培養孩子?

1、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一專”

我國著名的測量技術科學家肖計劃教授提出: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每個孩子又都是不同領域的天才!

陶哲軒(被譽為美國最聰明的年輕科學家)是數學領域的天才;劉翔(奧運冠軍)是跨欄領域的天才,如果讓陶哲軒去跨欄,劉翔去學數學,那麼他們一定得不到今日的成就。 對我們作為父母或教師來說,需要清晰地知道孩子是哪個方面的天才。

很多父母在實際的培養中更注重的是“缺陷”部分 ,簡稱“補短”。孩子語言能力不好,去上個演講口才班;孩子平衡能力不夠,去上個輪滑興趣班,孩子邏輯思維偏弱,去上個圍棋班。卻不知,這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的興趣,卻不是根據孩子的能力來發展孩子的興趣及加強能力,結果差強人意,因為如果孩子本身這項能力不強,在興趣班裡突顯出他的弱點了,不僅不利於他自信心的建立,長期只會讓他更自卑,對學習失去興趣。

每個人一天都是同樣的時間,時間分配在補弱項上,那麼發展強項的時間就會被擠佔,甚至於沒有時間發展強項,那麼強項能力在沒有得到更多訓練和刺激的情況下,哪怕是天才能力,也將“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2、“長板理論”要求培養孩子“一專”

我們很熟悉“水桶理論”,也稱之為短板理論,它指的是一個木桶能裝水的最大量取決於最短那塊板的高度,說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大小取決於自己的短板,所以只有彌補短板,才能讓自己更完美。但是這個觀點在現代高度合作互補的社會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一個人再能幹,也做不了所有的事。”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換個角度來看,同一個木桶,把它傾斜,你會發現它的最大容水量取決於長板。也就是核心競爭力,我們所說的那個不可取代的專長。

3、只有“一專”並不足夠

有許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注重多才多藝,但這些“多才多藝”需要“一專”為指導方向,圍繞“一專”來發展,否則眾多零散的能力並不能做到互相借力,形成系統思維。所以需要發現孩子的長板,圍繞這塊長板展開佈局多項能力,同時擁有系統化的思維,借外力來補足短板。

當然,也有家長只注重了“一專”的,例如:“東方神童魏永康”生下來幾個月,媽媽就教識字,2歲認識1000多漢字,4歲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8歲連跳幾級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大學畢業後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就讀碩博連讀研究生。然而,由於長期生活不能自理,沒有與人交往的能力,並且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回家。

也曾有家長向我諮詢過專業學技能的孩子的心理問題:5、6歲的孩子,一天八小時,只練習鋼琴技法,不參與其他學習,家長問如何關注這樣的孩子的心理健康。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說實話,家長為孩子做的這樣“一專”的選擇,恐怕無法讓孩子立於不敗之地,正如魏永康的媽媽曾學梅,後來在一次接受外界採訪時聲淚俱下地說,她非常後悔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所作所為:“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

求快,“趁早出名”,違背孩子學習規律的加速,顯然難以讓孩子可持續發展。

三、如何有序培養,科學規劃,做到一專多能零缺陷

1、培養“一專“,家長要學會當”樂高玩家“

作者採銅說:在這個世界唯一可靠的生存之道是精通某種魔法......集中精力於少數關鍵領域,選擇正確的事情去做。

對於學習中的兒童來說,這種魔法就是他天生的學習能力。

兒童的大腦有很多功能分區(如圖),每一個功能區管孩子不同類型的學習。

例如大腦“額葉”負責孩子的數學思維和專注力、“顳葉”負責聽英語、“枕葉”負責看文章,“中央前回”負責孩子運動鍛鍊、“邊緣葉”又叫“情緒腦”,負責情緒活動等。總之,孩子的每一種學習活動,大腦都有管它的地方。管這些學習功能的腦組織發育越好,孩子這方面的學習能力就越高。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在指導家長幫助孩子發現學習優勢的過程中,這些學習能力被歸納出來,如下所示:

(1)語言型學習能力:學習語言型知識的能力——如果孩子的這種能力比較強,那麼他主要通過閱讀或聽課的方式來獲得相關的知識。

(2)操作型學習能力:學習非語言型知識的能力——如果孩子的這種能力比較強,那麼他更擅長通過實驗等現象總結出相關的知識來。

(3)機械記憶能力:對尚不理解其間的內在聯繫材料的記憶能力,即單靠反覆背誦達到的記憶能力——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所以機械記憶能力強幫助孩子博學多識

(4)聯想記憶能力:利用聯想或理解進行記憶的能力

(5)抽象思維能力:從複雜事物中,抽取本質屬性,捨棄其他非本質屬性的能力。即概括能力與抓重點的能力

(6)邏輯思維能力: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此能力是小學高年級、中學的數學物理學習的基礎

(7)空間知覺能力:是對物體形狀、大小、相對平面位置及空間特性的進行感知,並利用三維空間方式進行思維的能力

(8)識字能力:對文字的學習、理解、組織和表達能力

(9)系統思維能力:把認識對象作為系統,從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統和環境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綜合地考察認識對象的一種思維方法。也可以稱為整體觀、全局觀

(10)理解能力:理解事物的本質與內在聯繫的能力,主要表現為能夠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則的內涵,知道它是“怎麼樣”

(11)複雜信息處理能力:同時對不同種類的信息,或對有多種不同屬性的信息進行處理加工的能力

(12)數學能力:這個主要反映他的對數的概念和敏感性,心算能力

(13)專注力:又稱注意力,指一個人專心於某一事物或活動的能力

(14)辨色能力:指對顏色的分辨能力。它反映學生的視覺能力。雖然它屬於學習能力的一部分,但由於學習的信息80%是通過視覺獲得,所以此能力不足會對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

如同玩樂高一樣,不同的組件結合在一起便可以得到不同的作品,組合到位的作品自己是好作品。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很多項,優勢學習能力組合是讓孩子學得輕鬆,有更多發展空間的前提。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簡單地舉例說明:

一個孩子如果邏輯思維能力和系統思維能力都很強,那麼是極有可能培養成為圍棋高手的。

如果操作型學習能力和系統思維能力很強,有可能會在舞蹈方面有所建樹。

而如果空間知覺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能力都很強,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數學家。

如果空間知覺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專注力和辨色能力都很好,成為設計師中的楚翹是非常有利的。

家長在觀察瞭解孩子的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去培養孩子的“一專”,為孩子打好發展的基礎,這是極為有利的。那麼這樣的培養,家長需要時間、精力,而孩子需要積累和沉澱,沒有辦法速成。

2、培養孩子“多能”,家長要學會當設計師

通過對孩子優勢能力的發現、發掘和培養,孩子學會了如何獲得自己的“專”,即核心競爭力,專注於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在這個過程中變成專家和大師很重要,而瞭解或者學會以分析自己是如何變成專家和大師也很重要,我們知道,如今藉助互聯網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世界正以一種‘我們看不懂’的速度在轉變,如果我們不能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社會,將逐漸在未來被邊緣化。一項新的科技推出,不能改變自己去適應,去使用,將逐漸被邊緣化。所以家長幫助孩子學會“多能”,並且是圍繞核心競爭力來發展多種能力,以備情形變化時,能夠將自己的專業能力遷移到相應的邊緣領域,升級自己的生存能力。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例如,一個孩子有專業的舞蹈技能,在“舞蹈”上是專才。那麼家長可以考慮幫助孩子發展表達能力、表演能力、想象力等。

我們知道,互聯網技術在飛速發展,舞臺已經不再侷限於一個實體,藉助於網絡的技能,舞臺可以變得更廣闊。那麼在這個大舞臺上需要孩子有更開放的態度,善於表達自己,總結自己是如何學習的過程,有能力把自己學會技能的過程展現給更多的人,當這些展現過程為更多的人帶來成長的價值,那麼孩子將不僅僅侷限於自己能做到的成功,還能因為幫助了更多人而獲得更大的成就。

所以這樣幫助孩子遷移專業技能的能力,可以根據孩子的專項特長,同時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再結合家長的閱歷經驗以及家庭條件,幫助孩子多發展可結合專項特長加以運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多多反思自己是如何學會學習的。

3、培養“零缺陷”的孩子,家長要起“傳、幫、帶”的作用

培養孩子“零缺陷”,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社會適應力。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壓力,這些壓力會對個體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相同的壓力對不同人的影響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影響差別主要取決於個體用什麼樣的應付方式來應對壓力。

對於家長來說,已經習慣於承受相應的壓力並獲得瞭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由於生活經濟條件逐漸變得寬鬆,不少家長擔心孩子承受不了壓力,往往越廚代庖,孩子失去了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也沒有得到相應的壓力鍛鍊。所以家長需要把自己如何承擔壓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故事分享給孩子。

具體可以幫助孩子從這幾個角度來進行:

*通過正常歸因方式幫助孩子認清問題所在:

遇到問題或者挫折,可以從自身找原因,這是內省精神的體現,主動進行內歸因能不斷改進自己、增強動力、快速成長。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由於自己的原因,如果對自己要求過高,會容易產生心理壓力和影響心理健康。

所以家長在孩子遇到問題和挫折時,多和孩子分析,整個問題的形成原因,自身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可以在什麼地方進行改進;有哪一部分不是自己的原因,可以如何應對。多次討論和積累,幫助孩子形成正確地分析問題和看待問題的習慣。

*學會尋求外力合作:

遇到問題,有些孩子傾向於立即求助,而有些孩子的求助動機較弱,他們更傾向於自己尋找解決困難的方法,自我認同感很高,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夠解決問題,這種喜歡獨立解決問題的態度非常好,但在現代廣泛合作與諮訊發達的情形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如果能夠藉助他人的力量,很多事情可以事半功倍。所以當孩子解決問題花費的時間過長或者糾結在問題中過深時,家長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的哪些部分可以自己解決,用到自己的什麼優勢和能力,哪些部分需要用的能力是自己缺乏的,找誰可以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同時對於一碰到問題就急於求助的孩子,引導他們先分析問題,找到自己可以解決的部分,讓他們習慣於優先獨立思考。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大約很符合大部分望子成龍的父母的想法了。於是對孩子學習加碼,幼兒園補習小學的知識,小學補習中學的知識,巴不得孩子從一出生就自帶知識數據庫,巴不得孩子一學就會,學完一樣馬上學另一樣,且樣樣精通,才藝出眾。

有新聞稱,六歲美國男孩因玩遊戲玩成千萬富翁,父母靠其收入生活,便有許多父母讓從孩子三、四歲當童模,掙錢養父母。

因為郎朗5歲第一次參加東三省少年兒童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15歲開始職業演出生涯,便有家長讓孩子走專業技能路線。從5、6歲起每天練琴達8小時。

宋朝宰相王安石有《傷仲永》名篇,說方仲永在年僅五歲之時,沒有摸過書本,卻忽然能出口成章,還能給自己命名,得了天才神童之名。家長便拉了他各處去展示“奇才”,最後“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大概大部分的孩子並沒有方仲永的語言奇才,然而家長們在各種競賽,各種比拼的場合中看到了許多才藝出眾的孩子,對比自己的兒時,心生感概與焦慮,雖然對自己的孩子的能力並沒有充分認知,或甚至沒有科學認知孩子能力的意識,只是被這種焦慮和不甘裹挾著,掉進了所謂競爭激烈的滾滾潮流中。

家長常常把自己孩子發展的標準和方向放在他人身上,只看他人,不會看自己的優勢條件和情況,要破解這種怪圈,需要有“一專多能零缺陷”的培養策略,才能解決心懷焦慮,盲目衝動,無意識剝奪孩子能力的問題。

一、什麼是一專多能零缺陷

一專多能指學校培養的學生既要具有專業知識,又要具有適應社會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

《躍遷》的作者古典老師在他的文章中提到:

所有的職業生涯發展中,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專多能零缺陷”。讓自己有一項非常非常強的專長,直至才幹;儘可能多地儲存幾項可以搭配使用的能力;通過自身努力和對外合作,讓自己的弱勢變得及格即可。

簡單地來說:

1、一專:就是專攻自己的專長,在這一項專長中做到“不可替代”

2、多能:就是在完善自己專長的同時,發展多種對專長促進及互補的能力,組合運用,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3、零缺陷: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強調補短板,但要擅用自己的努力和對外合作能力,不至於讓短板成為制約自己專長髮揮阻礙。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科學地發現孩子的潛能領域,幫助孩子把潛能發揮到極致,讓他在某個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同時提供機會讓孩子學會運用自己的專長,培養相應領域的能力,並且避免將一些制約能力發揮的問題

閨蜜家小蔓上初中了,她喜歡畫畫,而且畫得很好,作品常常被老師選來當示範,也常常被老師推薦到學校負責板報,多次參加國際比賽都拿了金獎。媽媽著重培養她的繪畫能力,同時也培養她的口才演講能力。鄰居家的小朋友有喜歡畫畫的,都沒有到外面機構報美術興趣班,都來跟小蔓學。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小蔓的課程設計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並將她學會畫畫的心得傳授給其他小朋友。小蔓媽媽打算提高小蔓的抗挫折能力,因為媽媽發現小蔓不能接受大人或者孩子對她的建議,一旦有不同的意見出現,小蔓就會大發脾氣,這一點會影響小蔓未來更好地發展。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二、為什麼要用一專多能零缺陷來培養孩子?

1、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一專”

我國著名的測量技術科學家肖計劃教授提出: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每個孩子又都是不同領域的天才!

陶哲軒(被譽為美國最聰明的年輕科學家)是數學領域的天才;劉翔(奧運冠軍)是跨欄領域的天才,如果讓陶哲軒去跨欄,劉翔去學數學,那麼他們一定得不到今日的成就。 對我們作為父母或教師來說,需要清晰地知道孩子是哪個方面的天才。

很多父母在實際的培養中更注重的是“缺陷”部分 ,簡稱“補短”。孩子語言能力不好,去上個演講口才班;孩子平衡能力不夠,去上個輪滑興趣班,孩子邏輯思維偏弱,去上個圍棋班。卻不知,這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的興趣,卻不是根據孩子的能力來發展孩子的興趣及加強能力,結果差強人意,因為如果孩子本身這項能力不強,在興趣班裡突顯出他的弱點了,不僅不利於他自信心的建立,長期只會讓他更自卑,對學習失去興趣。

每個人一天都是同樣的時間,時間分配在補弱項上,那麼發展強項的時間就會被擠佔,甚至於沒有時間發展強項,那麼強項能力在沒有得到更多訓練和刺激的情況下,哪怕是天才能力,也將“泯然眾人矣”。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2、“長板理論”要求培養孩子“一專”

我們很熟悉“水桶理論”,也稱之為短板理論,它指的是一個木桶能裝水的最大量取決於最短那塊板的高度,說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大小取決於自己的短板,所以只有彌補短板,才能讓自己更完美。但是這個觀點在現代高度合作互補的社會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一個人再能幹,也做不了所有的事。”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換個角度來看,同一個木桶,把它傾斜,你會發現它的最大容水量取決於長板。也就是核心競爭力,我們所說的那個不可取代的專長。

3、只有“一專”並不足夠

有許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注重多才多藝,但這些“多才多藝”需要“一專”為指導方向,圍繞“一專”來發展,否則眾多零散的能力並不能做到互相借力,形成系統思維。所以需要發現孩子的長板,圍繞這塊長板展開佈局多項能力,同時擁有系統化的思維,借外力來補足短板。

當然,也有家長只注重了“一專”的,例如:“東方神童魏永康”生下來幾個月,媽媽就教識字,2歲認識1000多漢字,4歲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8歲連跳幾級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大學畢業後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就讀碩博連讀研究生。然而,由於長期生活不能自理,沒有與人交往的能力,並且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回家。

也曾有家長向我諮詢過專業學技能的孩子的心理問題:5、6歲的孩子,一天八小時,只練習鋼琴技法,不參與其他學習,家長問如何關注這樣的孩子的心理健康。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說實話,家長為孩子做的這樣“一專”的選擇,恐怕無法讓孩子立於不敗之地,正如魏永康的媽媽曾學梅,後來在一次接受外界採訪時聲淚俱下地說,她非常後悔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所作所為:“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

求快,“趁早出名”,違背孩子學習規律的加速,顯然難以讓孩子可持續發展。

三、如何有序培養,科學規劃,做到一專多能零缺陷

1、培養“一專“,家長要學會當”樂高玩家“

作者採銅說:在這個世界唯一可靠的生存之道是精通某種魔法......集中精力於少數關鍵領域,選擇正確的事情去做。

對於學習中的兒童來說,這種魔法就是他天生的學習能力。

兒童的大腦有很多功能分區(如圖),每一個功能區管孩子不同類型的學習。

例如大腦“額葉”負責孩子的數學思維和專注力、“顳葉”負責聽英語、“枕葉”負責看文章,“中央前回”負責孩子運動鍛鍊、“邊緣葉”又叫“情緒腦”,負責情緒活動等。總之,孩子的每一種學習活動,大腦都有管它的地方。管這些學習功能的腦組織發育越好,孩子這方面的學習能力就越高。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在指導家長幫助孩子發現學習優勢的過程中,這些學習能力被歸納出來,如下所示:

(1)語言型學習能力:學習語言型知識的能力——如果孩子的這種能力比較強,那麼他主要通過閱讀或聽課的方式來獲得相關的知識。

(2)操作型學習能力:學習非語言型知識的能力——如果孩子的這種能力比較強,那麼他更擅長通過實驗等現象總結出相關的知識來。

(3)機械記憶能力:對尚不理解其間的內在聯繫材料的記憶能力,即單靠反覆背誦達到的記憶能力——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所以機械記憶能力強幫助孩子博學多識

(4)聯想記憶能力:利用聯想或理解進行記憶的能力

(5)抽象思維能力:從複雜事物中,抽取本質屬性,捨棄其他非本質屬性的能力。即概括能力與抓重點的能力

(6)邏輯思維能力: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此能力是小學高年級、中學的數學物理學習的基礎

(7)空間知覺能力:是對物體形狀、大小、相對平面位置及空間特性的進行感知,並利用三維空間方式進行思維的能力

(8)識字能力:對文字的學習、理解、組織和表達能力

(9)系統思維能力:把認識對象作為系統,從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統和環境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綜合地考察認識對象的一種思維方法。也可以稱為整體觀、全局觀

(10)理解能力:理解事物的本質與內在聯繫的能力,主要表現為能夠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則的內涵,知道它是“怎麼樣”

(11)複雜信息處理能力:同時對不同種類的信息,或對有多種不同屬性的信息進行處理加工的能力

(12)數學能力:這個主要反映他的對數的概念和敏感性,心算能力

(13)專注力:又稱注意力,指一個人專心於某一事物或活動的能力

(14)辨色能力:指對顏色的分辨能力。它反映學生的視覺能力。雖然它屬於學習能力的一部分,但由於學習的信息80%是通過視覺獲得,所以此能力不足會對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

如同玩樂高一樣,不同的組件結合在一起便可以得到不同的作品,組合到位的作品自己是好作品。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很多項,優勢學習能力組合是讓孩子學得輕鬆,有更多發展空間的前提。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簡單地舉例說明:

一個孩子如果邏輯思維能力和系統思維能力都很強,那麼是極有可能培養成為圍棋高手的。

如果操作型學習能力和系統思維能力很強,有可能會在舞蹈方面有所建樹。

而如果空間知覺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能力都很強,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數學家。

如果空間知覺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專注力和辨色能力都很好,成為設計師中的楚翹是非常有利的。

家長在觀察瞭解孩子的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去培養孩子的“一專”,為孩子打好發展的基礎,這是極為有利的。那麼這樣的培養,家長需要時間、精力,而孩子需要積累和沉澱,沒有辦法速成。

2、培養孩子“多能”,家長要學會當設計師

通過對孩子優勢能力的發現、發掘和培養,孩子學會了如何獲得自己的“專”,即核心競爭力,專注於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在這個過程中變成專家和大師很重要,而瞭解或者學會以分析自己是如何變成專家和大師也很重要,我們知道,如今藉助互聯網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世界正以一種‘我們看不懂’的速度在轉變,如果我們不能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社會,將逐漸在未來被邊緣化。一項新的科技推出,不能改變自己去適應,去使用,將逐漸被邊緣化。所以家長幫助孩子學會“多能”,並且是圍繞核心競爭力來發展多種能力,以備情形變化時,能夠將自己的專業能力遷移到相應的邊緣領域,升級自己的生存能力。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例如,一個孩子有專業的舞蹈技能,在“舞蹈”上是專才。那麼家長可以考慮幫助孩子發展表達能力、表演能力、想象力等。

我們知道,互聯網技術在飛速發展,舞臺已經不再侷限於一個實體,藉助於網絡的技能,舞臺可以變得更廣闊。那麼在這個大舞臺上需要孩子有更開放的態度,善於表達自己,總結自己是如何學習的過程,有能力把自己學會技能的過程展現給更多的人,當這些展現過程為更多的人帶來成長的價值,那麼孩子將不僅僅侷限於自己能做到的成功,還能因為幫助了更多人而獲得更大的成就。

所以這樣幫助孩子遷移專業技能的能力,可以根據孩子的專項特長,同時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再結合家長的閱歷經驗以及家庭條件,幫助孩子多發展可結合專項特長加以運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多多反思自己是如何學會學習的。

3、培養“零缺陷”的孩子,家長要起“傳、幫、帶”的作用

培養孩子“零缺陷”,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社會適應力。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壓力,這些壓力會對個體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相同的壓力對不同人的影響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影響差別主要取決於個體用什麼樣的應付方式來應對壓力。

對於家長來說,已經習慣於承受相應的壓力並獲得瞭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由於生活經濟條件逐漸變得寬鬆,不少家長擔心孩子承受不了壓力,往往越廚代庖,孩子失去了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也沒有得到相應的壓力鍛鍊。所以家長需要把自己如何承擔壓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故事分享給孩子。

具體可以幫助孩子從這幾個角度來進行:

*通過正常歸因方式幫助孩子認清問題所在:

遇到問題或者挫折,可以從自身找原因,這是內省精神的體現,主動進行內歸因能不斷改進自己、增強動力、快速成長。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由於自己的原因,如果對自己要求過高,會容易產生心理壓力和影響心理健康。

所以家長在孩子遇到問題和挫折時,多和孩子分析,整個問題的形成原因,自身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可以在什麼地方進行改進;有哪一部分不是自己的原因,可以如何應對。多次討論和積累,幫助孩子形成正確地分析問題和看待問題的習慣。

*學會尋求外力合作:

遇到問題,有些孩子傾向於立即求助,而有些孩子的求助動機較弱,他們更傾向於自己尋找解決困難的方法,自我認同感很高,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夠解決問題,這種喜歡獨立解決問題的態度非常好,但在現代廣泛合作與諮訊發達的情形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如果能夠藉助他人的力量,很多事情可以事半功倍。所以當孩子解決問題花費的時間過長或者糾結在問題中過深時,家長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的哪些部分可以自己解決,用到自己的什麼優勢和能力,哪些部分需要用的能力是自己缺乏的,找誰可以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同時對於一碰到問題就急於求助的孩子,引導他們先分析問題,找到自己可以解決的部分,讓他們習慣於優先獨立思考。

“快!”當家長把人生馬拉松跑成百米賽,多少孩子倒在了前半程

*減輕退避性:

在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許多孩子會產生一定的退避反應,也有些會選擇放棄或者逃避。如果家長觀察到孩子易於放棄或者逃避,可以把碰到的問題擺出來,讓孩子來面對問題,說說感受,以及特別想逃避的部分,同時請孩子想想他能運用自己的什麼力量來面對這個問題。讓孩子用克服過困難的案例來鼓勵或者暗示自己:“我可以做到,我能面對它,我可以勇敢成長。”

對於孩子的培養,不是一日之功,家長可以放下急於炫耀成果的心態,做一個紮紮實實耕耘的園丁,慢慢收穫一園花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