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不完美媽媽 心理健康 微雨潤苗 2019-05-29
  • “棍棒底下出孝子,我打罵孩子是為他好!”
  • “孩子調皮,打一頓就變得很乖了!”
  • “孩子犯錯,罵一罵,打一打就‘長記性’了!”……

在很多家長看來,甚至在部分老師的思維定勢中,打罵孩子是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種“萬金油”,有些家長甚至以“不打不成材”為由把打罵孩子當作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對於不聽話、調皮的孩子,家長往往是“一頓操作猛如虎,孩子疼得哇哇哭”。結果如何呢?孩子在短時間內不敢再“造次”,但長此以往,孩子的性格就變得越來越頑固,壞毛病“死灰復燃”的現象並不鮮見,這也讓一直以打罵孩子成習慣的家長頭疼不已。

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雖然打罵孩子可以在短期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我覺得這種“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弊端:

弊端一,打罵孩子會讓孩子身心俱損。

打罵孩子的時候,一方面孩子的各種負面情緒全部湧上來了,孩子會對家長這種另類的“愛”深表懷疑,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另一方面,打孩子很可能傷害孩子的身體。一些身體素質不是特別強悍的孩子在家長的拳打腳踢之下,有的傷痕累累,有的暗疾纏身,有的甚至會出現生命危險。

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弊端二,打罵孩子會撕裂親子關係。

曾有一個家長對我說,她的兒子做作業很磨蹭,於是她就狠狠地揍了兒子一頓。等這位家長的火氣全部洩完了以後,這位家長的兒子問了一句讓她極為震驚的話:“媽媽,我真的是您親生的嗎?為什麼您會打我打得那麼狠?……”可以說,孩子在家長的打罵過程中,或多或少會讓孩子有一些心理陰影,更可能會撕裂家長與孩子之間良好的親子關係。

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弊端三,打罵孩子很可能會“上癮”。

一次打罵孩子,可能會起到一定的效果;兩次打罵孩子也會有一定的作用……但打罵孩子的次數多了,就會發生一些讓家長自己都細思極恐的情況:要是哪一天孩子沒有被家長打罵,孩子會“不習慣”,家長也“不習慣”……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家長在打罵孩子一段時間之後直接“上癮”了,而且是那種很難戒掉的“癮”——看到孩子就會不由自主地“摩拳擦掌”,孩子看到家長也會如同見到“天敵”一般。

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弊端四,打罵孩子會讓孩子性格孤僻。

在打罵中成長的孩子,孩子的性格有可能變得孤僻,因為連最信任最尊重的家長都對他(她)如此“殘忍”,孩子很可能會遷移到不信任自己的老師,與同學的關係也會比較緊張,這種畸形的性格對孩子的學習與生活都會造成不少的麻煩。

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弊端五,打罵孩子的行為會影響孩子處事方式。

被打罵的孩子,在處事方式方面會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逆來順受,毫無主見,甚至有可能會在學校成為“受虐狂”;另一種是“鋒芒畢露”,家長怎麼對他(她),他(她)就會“依葫蘆畫瓢——有樣學樣”,孩子會模仿家長的做法,用同樣的方式對待班級中其他比較弱勢的同學。可以說,這種經常在家裡被家長打罵的孩子很容易成為學校中的問題學生,很多校園欺凌現象與家長對孩子的打罵行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無論是逆來順受的前者,還是睚眥必報進行“欺凌乾坤大挪移”的後者,都如同“冒煙的手榴彈”,不僅讓老師頭疼,也會讓家長自己鬱悶不已。

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除了上述的弊端之外,打罵孩子還會影響孩子智力和身體的發育,經常打罵孩子產生的後果,我覺得比我們很多人想象的還要大得多。那麼,家長對孩子在不打不罵的情況下,怎樣做才能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呢?聰明的家長一般怎樣做?我覺得以下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一)家長要學會“移情”,做到將心比心。

⑴家長先要當好掌控自己情緒的“主人”。

  • “如果我是孩子,家長這麼罵我,我心裡好受嗎?”
  • “如果我是孩子,家長對我拳打腳踢,我會有什麼樣的體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管教孩子,絕不是肆意打罵就可以解決的“體力活”,而應該把自己想象成孩子。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記住這五個字——“衝動是魔鬼”。想要讓孩子在家長的教育中心服口服,家長最好掌控好自己的情緒,控制心中那如“魔鬼”一般的衝動情緒,否則,對孩子的打罵十有八九會如影隨形。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一定要有一顆包容之心,對待孩子犯下的錯誤,在不包庇的情況下選擇包容,在不縱容的情況下選擇寬容,讓自己冷靜下來後再處理問題。

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⑵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信任和尊重,是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潤滑劑”。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就能對孩子所犯的錯進行“精準把脈”,更能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準確施方”。在父母的理解、信任和尊重中成長的孩子,孩子曾經犯過錯誤很可能也會成為其成長成才的“助推器”。

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⑶用盡量“溫和”的方式教育孩子。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長的認可和關愛,每個孩子都不希望自己遭遇家長“暴風驟雨”一般的管教態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儘可能耐下心來,對孩子循循善誘,開啟孩子的心門,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為什麼錯了,錯在哪裡。

  • “你當時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心裡想些什麼?可以告訴媽媽嗎?”
  • “我知道你今天被老師批評,你的心裡也非常難過,能聊聊事情的經過嗎?”
  • “這件事讓老師很生氣,能告訴爸爸你到底錯在哪裡嗎?”

家長“溫和”的教育方式也會“傳染”給孩子。一個溫文爾雅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十有八九也會彬彬有禮。

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二)制定規矩,加強規矩的“執行力”,形成自律意識。

⒈家長要起到“火車頭”的作用,不要成為孩子犯錯的源頭。

  • “爸爸寫的字好漂亮呀,我也想學!”
  • “爸爸的笛子吹得好好聽呀,能不能教教我?”
  • “爸爸,你為什麼一直在看書呢?書有什麼好看的?我也要看……”

在我家大寶很小的時候,她看到我做每一件事情之後,都會情不自禁地要模仿一番。模仿大人的言行,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孩子的這種天性,可以模仿大人的某種有益身心的特長、愛好,也會模仿大人的不良嗜好,比如說髒話、抽菸、喝酒等方面的言行。

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從孩子懵懂無知的時候到孩子逐漸成長之時,家長一直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都起到一種“火車頭”一般的牽引作用。當孩子在學著家長的某種不好的言行時,家長不要急著懲戒孩子,而是先進性“自檢”,反省自己是不是成了孩子的“反面教材”,並對自己的某種不良言行進行“緊急剎車”。要想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大人必須先為孩子作出榜樣,讓孩子做到心服口服,而不能隨意把孩子當作家長自己的“出氣筒”。

⒉制定的規矩要引導孩子主動提出來,並防患於未然。

  • “我家孩子上一年級,經常被他的老師告狀。回來之後,我先罵一陣子,再揍一陣子,最後我還和他講了道理,讓他聽老師的話,我用上了‘十八般武藝’,但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孩子在班級中調皮搗蛋,真的很讓人頭疼……”

打罵之後對孩子“講道理”,哪怕這種“道理”很精彩,孩子會聽進去嗎?孩子心中想的更多的是剛才家長那種“電閃雷鳴”和“暴風驟雨”式的打罵,而對家長的大道理“選擇性失聰”。想要讓孩子守規矩,打罵不能成為“前奏”,因為打罵只能“治標”無法“治本”,打罵成習慣之後,孩子就會越來越給我們一種“欠揍”的感覺,離“守規矩講道理”這六個字也會漸行漸遠。

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雞蛋由外部打破是食物,由內部打破是盎然的生機和蓬勃的生命力;規矩由家長提出,孩子收穫的是被動的教育,規矩由孩子自己提出,孩子就會主動遵守契約精神,讓孩子做到講原則守底線則是家庭教育邁出的一大步。孩子在深刻反思後,家長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主動制定相關的規矩,這不僅可以讓孩子吸取教訓,還能防患於未然——成為孩子下一次犯同樣之錯的“緊箍咒”。

⒊對規矩的執行要落實到位,讓孩子形成自律意識。

古人云,“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陪孩子一起定下規矩,家長還要成為規矩的堅定擁護者和執行者,讓孩子定下的規矩成為“帶電的高壓線”:一旦孩子犯錯或者再次整出讓人心堵的言行,家長就可以根據與孩子“約法三章”的相關規矩讓孩子主動認錯、認罰。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在一段時間之後形成自律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這樣就幾乎不用家長再為孩子的某些習慣性錯誤而操心。

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三)懲戒孩子的方式要得體。

【1】家長讓孩子自選因犯錯而受懲戒的方式。

  • “這件事你做得不對,你想怎麼懲罰自己?”
  • “除了給對方道歉之外,你覺得還應該做些什麼?”……

孩子犯錯之後,木已成舟,“羊”已失但“牢”仍需“修補”,孩子犯下的錯誤,家長在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可以徵求孩子的懲戒意見:一方面和孩子一起探討如何做到“亡羊補牢”,另一方面要讓曾經孩子主動定下的規矩發揮作用。如果孩子犯的是“新錯”,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對已經貼在牆上的規矩進行更新,形成孩子防錯糾錯的“升級版”。

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2】懲戒孩子,不能把孩子的自尊踩進泥土裡。

  • “xxx被他媽媽罰跪,好丟人!”
  • “xxx偷偷買零食吃,被他爸爸發現了,她的嘴巴被她爸爸畫了一個圈圈,真滑稽!”……

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懲戒孩子如果是以付出孩子的自尊心為代價,那麼懲戒可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留下來的“後遺症”也夠家長“吃一壺”的。在懲戒孩子的時候,不要在公眾場合讓孩子丟盡了臉,畢竟孩子公眾場合成為家長的“出氣筒”,大丟其臉,其實也是往家長自己臉上抹黑,同時也可能讓孩子變得“沒心沒肺”,很難主動認錯認罰。用比較極端的方式在公眾場合懲戒孩子,把孩子的自尊心踩進泥土裡的家長,毀滅的是孩子的人格尊嚴,蠶食的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阻礙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3】要讓孩子在被懲戒中能感受到家長的關愛。

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對孩子懲戒,必須按照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約定不折不扣地執行,家長不能給孩子一種在懲戒這種事上產生“有事好商量”的錯覺,而要讓孩子形成一種“規必守、錯必罰”的思維定勢。但是,在孩子被懲戒的過程中,家長還是要儘可能保住孩子的“面子”,不把孩子受罰的經歷逢人就說,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濃濃的關愛和對其呵護備至的良苦用心。

不打不罵,怎樣教育出讓家長省心的孩子?這些做法可以幫到你!

總而言之,每個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家長要想培養出讓自己省心的孩子,一定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做到心平氣和,讓規矩“長牙生威”,用比較得體的懲戒方式應對並預防孩子每一次所犯的錯,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守規矩、講道理、明底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