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悲劇 上海17歲男孩當母親面跳橋身亡:摧毀孩子的到底是什麼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上海 抑鬱症 藝術 心理學 美知園家庭教育 2019-04-21

4月17日,又一個花季少年將生命定格在了17歲。

在上海車水馬龍的平常晚上,一輛車子停在馬路中間,幾分鐘後,下來一個男孩和一個母親。


又一悲劇 上海17歲男孩當母親面跳橋身亡:摧毀孩子的到底是什麼

母親追趕著男孩,男孩直奔面前的大橋,攀上去,縱身一躍,追在後面的母親沒有抓住,眼睜睜的看著孩子墜下大橋。

又一悲劇 上海17歲男孩當母親面跳橋身亡:摧毀孩子的到底是什麼

她慌張的朝著橋下望,隨後轉過身悲痛跪地,痛哭捶打地面。

又一悲劇 上海17歲男孩當母親面跳橋身亡:摧毀孩子的到底是什麼

這是段在4月18日網絡上曝光的一段監控,沒有聲音,但視頻中母親撕心裂肺的哭吼,彷彿穿透了每個人的心。

據調查,跳橋的孩子是一名在校的高二男生,其母講述,在她駕駛到盧浦大橋的時候,因為兒子和學校同學發生矛盾而對其進行批評,隨後與兒子發生口角,過程中兒子突然從車裡跑出,縱身一躍。

一條鮮活的生命也這幾秒內隕落,生死一瞬間。

孩子在怒氣中給自己做了了結,而他的母親也將一生活在愧疚和陰影裡,悲慘結局的幕後劊子手是誰?是孩子正確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則則令人唏噓的事件不斷在警醒天下的父母,正確的家庭教育到底有多重要:教育得當,將會保證孩子健康成長,教育不當,將毀了孩子的一生,也毀了一個家庭。

1、壓死駱駝的,從來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都說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特別難教,不少家長都覺得束手無策。其實孩子這種叛逆行為的存在和他在這個階段的身心發展規律緊密相關。

從11、12歲到14、15歲,這三年時間是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個加速期,也是處於“心理斷乳期”,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有極強的自我主觀意識,極度渴望自己被別人當做是“成年人”,擺脫對父母的依戀心理;於此同時,他們自控能力比較差,一點小事就容易情緒激進,是一個從幼稚蛻變到成熟的敏感而艱難的階段。

又一悲劇 上海17歲男孩當母親面跳橋身亡:摧毀孩子的到底是什麼

化繭成蝶都要經歷重重困難,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

可惜我們現在的父母不少都把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歸結為孩子的問題,甚至還怨他不懂事、不聽話、不孝順,明明是教子無方,卻把責任推的遠遠的。

針對這個17歲男孩跳樓事件,不少網友猜測,這位媽媽在車裡很有可能說了言辭過激的話“你有本事跳啊!”,雖然這只是猜測,但是在和孩子發生口角的過程中,母親的話一定是傷到 孩子,才促使他走向極端。

語言的暴力往往比行為暴力更可怕,他傷人於無形且致命。有句大家都熟悉的老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這個17歲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在班裡和同學發生了矛盾心情很差,之後又被自己的媽媽狠狠批評,內心的情緒已然處於敏感點,崩潰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就是一瞬間。

孩子叛逆的青春期,父母每一次的不理解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根根稻草”。

貼心的理解和正確的溝通才是保護和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每個人都追求“感同身受”,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的名詞叫“共情”。

先去了解孩子內心的叛逆點,溫和的去循循善誘,即便是孩子做錯了,也別劈頭蓋臉的一頓呵斥,這樣只會更加激怒孩子。無論什麼情況,就是論事,言語上的辱罵和家庭暴力是家庭教育中的“禁止存在”,這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讓孩子變得更糟!

2、敏感的青春期,多微小的情緒也易被放大

情緒的控制和關懷在當代家庭中太缺失了!

大數據顯示,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患上了抑鬱症,“不想活”“活不下去”成為了他們的內心常態,而有的父母卻覺得孩子矯情。

然而,抑鬱不是矯情。青春期本就喜歡多愁善感,喜歡傷春悲秋,他們渴望被理解、被關懷。當憂鬱的情緒積攢到一定程度,抑鬱的魔爪就無情伸來了,連成年人都抵抗不住,更何況是一個心理髮展還不成熟的孩子?

一個叛逆孩子的心理:“你根本就不懂我”“你越說我,我越不聽你的”這是青春期典型的表現,輕微的表現是正常,長此以往只能說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失偏頗,沒能讓孩子順利度過這關,從而變成讓人棘手的教育難題。

又一悲劇 上海17歲男孩當母親面跳橋身亡:摧毀孩子的到底是什麼

很多時候,孩子和你表述他有抑鬱傾向的時候,父母就要重視起來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能主動說都是好的,是偏向抑鬱,那些不主動說的孩子可能已經患有抑鬱,這個時候父母再發現可能已經錯失良機。

父母要儘可能的做到情緒的控制和關懷。情緒的關懷是指對孩子,情緒的控制是指對父母自己本身。

衝動是魔鬼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有多少人因為衝動做了傻事?譬如這個跳樓的17歲男孩,他打開車門的一瞬間,就是被可怕的負面情緒所掌控。

母親的情緒也存在極大的問題,她把車子停在馬路中間訓斥孩子,不顧來往的車輛,很明顯,母親的怒氣一定是達到了一定是閾值,促使她做出這個行為只想此刻就要好好“管管”孩子,從而最後釀此悲劇。

控制情緒是一門不簡單的藝術,對於父母這個角色來說,情緒的掌控在教育上十分的重要和必要。好脾氣的父母是滋潤孩子內心的陽光,脾氣差的父母則是打在孩子身上的冰霜。

每一次在發脾前莫不給自己來個三連問:這件事真的值得發脾氣嗎?發脾氣能解決問題嗎?不發脾氣是不是孩子能改正的更好?

在想去“控制”孩子的時候,父母要先學會自控。高嗓門不代表你對孩子有正確的威信,優秀合格的父母從來都是靜而有力。

又一悲劇 上海17歲男孩當母親面跳橋身亡:摧毀孩子的到底是什麼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他們的各種情緒只是青春期的反應罷了,但是這些反應得不到回饋的後果是什麼?便是孩子和父母越發的疏離甚至對立。

情緒是最容易引起人心裡波瀾的一種表現形式,孩子的每一次情緒訴求都得到了回覆,那麼父母在他們的心中更容易變得像個“朋友”,這樣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家庭關係,孩子才更容易和好情緒為伴。

3、孩子的玻璃心都是父母“養”出來的

令人唏噓的是,我們常常以為行為暴力更容易讓孩子走向極端,然而這個17歲的孩子因為語言矛盾同樣被擊垮了。

有一些網友在事件下面評論,說孩子玻璃心、承受能力太差,我們要承認,現在孩子的確被保護的太好,但這絕對不是講悲劇歸結到孩子身上的理由。

為什麼孩子是“玻璃心”?一方面是生活水平的優渥,讓孩子很少有“機會”面對挫折,另一方面,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父母的一味的心疼和關愛,而錯失了挫折教育的良機,說道理,還是父母的教育不夠。

面對挫折的勇氣不是一次就建立起來的,而是需要樹立正確的挫折意志並且經歷不斷的磨練。

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有這樣的教育意識,讓孩子從小就正面挫折,形成身體和心理的防禦機制,這樣在面對長大後的各種困難時,孩子也有心裡預期,不至於內心達到崩潰,從而走向殊途。

青春期孩子最大的挫折來源就是壓力,一半是學業的壓力,一半是父母的壓力。

又一悲劇 上海17歲男孩當母親面跳橋身亡:摧毀孩子的到底是什麼

在學校,班級同學間的成績競爭、老師的期許,推著他往前走,在家裡,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高標準嚴要求,都是讓孩子及其容易“精神窒息”的存在。

人人都有壓力,我們不能逃避壓力的存在,但適當是壓力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動力,過分的壓力就是摧毀孩子成長的蠻力。父母對孩子壓力的處理就是挫折教育的一種,適當的給孩子鞭策,但更要適當給孩子溫情的鼓勵。

孩子不是學習的機器,他是一個人,是獨立的個體,雖然我們是他的父母,但也絕對沒有權利去逼迫他成為一個你理想中的人。

父母兩個字本身就有威嚴感,若是父母以自己的身份威嚴去裡凌駕於孩子之上,除了能再壓榨出些孩子的叛逆感,一無所獲。

讓人驚歎的是,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和“跳樓”“跳河”“自殺”等字眼相關聯,本是青春花季的他們,本應該和“陽光”“美好”“童真”相關聯啊!

仔細想想,造成這一局面的是誰呢?

生命誠可貴,在它消逝的那一刻,所有的感悟都有如泡沫,只有在活著的時候好好的去認知教育、踐行教育,這才是為人父母最應該做的。

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家庭教育的影響便從此開始。

學校教育只是孩子人生生涯找中短暫的過客,真正影響和陪伴他一生的,是父母。對於家庭教育的重視,就是對孩子人生的重視,也是對孩負責,是他美好人生的開始。

願所有灰暗的字眼都不再降臨於孩子們,願父母都能成為孩子人生的守護者,而不是將他推向深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