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

每次有人問我哪裡人?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生在菀坪,長在菀坪,生活在菀坪,自然應該是菀坪人。但是從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說,我們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七都人。要論祖籍,我又是的的確確的蘇北人。從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往上論起,祖祖輩輩都是蘇北人。所以我的口音很雜,我會講菀坪話、吳江話、普通話、蘇北話。平常在家,我們一家人都講蘇北話,在村裡講的也是蘇北話,我們這個村,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人。這到底是怎麼一筆賬?這話說起來可就長啦!


"

每次有人問我哪裡人?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生在菀坪,長在菀坪,生活在菀坪,自然應該是菀坪人。但是從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說,我們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七都人。要論祖籍,我又是的的確確的蘇北人。從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往上論起,祖祖輩輩都是蘇北人。所以我的口音很雜,我會講菀坪話、吳江話、普通話、蘇北話。平常在家,我們一家人都講蘇北話,在村裡講的也是蘇北話,我們這個村,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人。這到底是怎麼一筆賬?這話說起來可就長啦!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社區(2011年攝)


我的爺爺奶奶是蘇北興化人,那時候蘇北的生活比蘇南苦多了,當年才16歲的爺爺帶著奶奶從蘇北來到吳江討生活,從此一輩子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爺爺奶奶在七都先鋒村落下了腳,在那裡生兒育女。那裡也是個蘇北村,村裡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老鄉,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比蘇北老家好多了,我的大伯還當上了隊長。我的父親娶了隔壁南潯鄉下的女子為妻,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父親找的妻子也是蘇北老鄉,這就是我的母親。


"

每次有人問我哪裡人?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生在菀坪,長在菀坪,生活在菀坪,自然應該是菀坪人。但是從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說,我們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七都人。要論祖籍,我又是的的確確的蘇北人。從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往上論起,祖祖輩輩都是蘇北人。所以我的口音很雜,我會講菀坪話、吳江話、普通話、蘇北話。平常在家,我們一家人都講蘇北話,在村裡講的也是蘇北話,我們這個村,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人。這到底是怎麼一筆賬?這話說起來可就長啦!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社區(2011年攝)


我的爺爺奶奶是蘇北興化人,那時候蘇北的生活比蘇南苦多了,當年才16歲的爺爺帶著奶奶從蘇北來到吳江討生活,從此一輩子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爺爺奶奶在七都先鋒村落下了腳,在那裡生兒育女。那裡也是個蘇北村,村裡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老鄉,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比蘇北老家好多了,我的大伯還當上了隊長。我的父親娶了隔壁南潯鄉下的女子為妻,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父親找的妻子也是蘇北老鄉,這就是我的母親。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興化油菜


1958年“大躍進”,菀坪當時是一片太湖灘,政府號召大家到菀坪開闢新天地,那時候叫建設兵團。當隊長的大伯作為黨員幹部帶頭響應號召,和村裡一戶高姓村民一起搖著一條小船載著一家老小,領著村裡的一幫蘇北老鄉奔赴菀坪。當時搬來一共有20多戶人家,大家一起在菀坪紮下了根。因為村子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就叫作“七都村”。隔壁的村民們是從青雲搬遷過來,就叫“青雲村”。


"

每次有人問我哪裡人?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生在菀坪,長在菀坪,生活在菀坪,自然應該是菀坪人。但是從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說,我們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七都人。要論祖籍,我又是的的確確的蘇北人。從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往上論起,祖祖輩輩都是蘇北人。所以我的口音很雜,我會講菀坪話、吳江話、普通話、蘇北話。平常在家,我們一家人都講蘇北話,在村裡講的也是蘇北話,我們這個村,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人。這到底是怎麼一筆賬?這話說起來可就長啦!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社區(2011年攝)


我的爺爺奶奶是蘇北興化人,那時候蘇北的生活比蘇南苦多了,當年才16歲的爺爺帶著奶奶從蘇北來到吳江討生活,從此一輩子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爺爺奶奶在七都先鋒村落下了腳,在那裡生兒育女。那裡也是個蘇北村,村裡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老鄉,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比蘇北老家好多了,我的大伯還當上了隊長。我的父親娶了隔壁南潯鄉下的女子為妻,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父親找的妻子也是蘇北老鄉,這就是我的母親。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興化油菜


1958年“大躍進”,菀坪當時是一片太湖灘,政府號召大家到菀坪開闢新天地,那時候叫建設兵團。當隊長的大伯作為黨員幹部帶頭響應號召,和村裡一戶高姓村民一起搖著一條小船載著一家老小,領著村裡的一幫蘇北老鄉奔赴菀坪。當時搬來一共有20多戶人家,大家一起在菀坪紮下了根。因為村子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就叫作“七都村”。隔壁的村民們是從青雲搬遷過來,就叫“青雲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鎮志》中關於同心村的記載


“七都村”後來改名“紅光村”,後來又改為“東湖村”,再後來改為“同心村”,這個名字一直延用至今。當年的七都村人真是能吃苦,硬是在東太湖邊的荒灘野地裡開墾出了900多畝良田。60年過去了,一代代人在宛坪綿延生息,當年太湖灘上20多戶人家的七都村,現在發展成了有100多戶人家的同心村。


"

每次有人問我哪裡人?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生在菀坪,長在菀坪,生活在菀坪,自然應該是菀坪人。但是從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說,我們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七都人。要論祖籍,我又是的的確確的蘇北人。從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往上論起,祖祖輩輩都是蘇北人。所以我的口音很雜,我會講菀坪話、吳江話、普通話、蘇北話。平常在家,我們一家人都講蘇北話,在村裡講的也是蘇北話,我們這個村,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人。這到底是怎麼一筆賬?這話說起來可就長啦!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社區(2011年攝)


我的爺爺奶奶是蘇北興化人,那時候蘇北的生活比蘇南苦多了,當年才16歲的爺爺帶著奶奶從蘇北來到吳江討生活,從此一輩子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爺爺奶奶在七都先鋒村落下了腳,在那裡生兒育女。那裡也是個蘇北村,村裡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老鄉,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比蘇北老家好多了,我的大伯還當上了隊長。我的父親娶了隔壁南潯鄉下的女子為妻,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父親找的妻子也是蘇北老鄉,這就是我的母親。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興化油菜


1958年“大躍進”,菀坪當時是一片太湖灘,政府號召大家到菀坪開闢新天地,那時候叫建設兵團。當隊長的大伯作為黨員幹部帶頭響應號召,和村裡一戶高姓村民一起搖著一條小船載著一家老小,領著村裡的一幫蘇北老鄉奔赴菀坪。當時搬來一共有20多戶人家,大家一起在菀坪紮下了根。因為村子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就叫作“七都村”。隔壁的村民們是從青雲搬遷過來,就叫“青雲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鎮志》中關於同心村的記載


“七都村”後來改名“紅光村”,後來又改為“東湖村”,再後來改為“同心村”,這個名字一直延用至今。當年的七都村人真是能吃苦,硬是在東太湖邊的荒灘野地裡開墾出了900多畝良田。60年過去了,一代代人在宛坪綿延生息,當年太湖灘上20多戶人家的七都村,現在發展成了有100多戶人家的同心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同心村


1964年我出生在“七都村”。從記事起,村裡家家戶戶都是泥坯牆稻草房,村裡唯有的兩間磚瓦房是知青房。夏天遇到颱風暴雨天,太湖邊的風特別大,常常眼看著房子就在風雨中坍塌了。反正家裡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泥土和稻草有的是,等天氣好了,大家一起幫忙再把房子搭起來就是。我的父母一共生養了4兒1女五個孩子,我是老四,是父母的末拖兒子。老輩人最看重長子,最疼愛老小。可是窮家小戶,父母雖然對兒子有這份愛心,又哪裡有那個能力!


"

每次有人問我哪裡人?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生在菀坪,長在菀坪,生活在菀坪,自然應該是菀坪人。但是從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說,我們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七都人。要論祖籍,我又是的的確確的蘇北人。從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往上論起,祖祖輩輩都是蘇北人。所以我的口音很雜,我會講菀坪話、吳江話、普通話、蘇北話。平常在家,我們一家人都講蘇北話,在村裡講的也是蘇北話,我們這個村,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人。這到底是怎麼一筆賬?這話說起來可就長啦!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社區(2011年攝)


我的爺爺奶奶是蘇北興化人,那時候蘇北的生活比蘇南苦多了,當年才16歲的爺爺帶著奶奶從蘇北來到吳江討生活,從此一輩子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爺爺奶奶在七都先鋒村落下了腳,在那裡生兒育女。那裡也是個蘇北村,村裡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老鄉,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比蘇北老家好多了,我的大伯還當上了隊長。我的父親娶了隔壁南潯鄉下的女子為妻,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父親找的妻子也是蘇北老鄉,這就是我的母親。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興化油菜


1958年“大躍進”,菀坪當時是一片太湖灘,政府號召大家到菀坪開闢新天地,那時候叫建設兵團。當隊長的大伯作為黨員幹部帶頭響應號召,和村裡一戶高姓村民一起搖著一條小船載著一家老小,領著村裡的一幫蘇北老鄉奔赴菀坪。當時搬來一共有20多戶人家,大家一起在菀坪紮下了根。因為村子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就叫作“七都村”。隔壁的村民們是從青雲搬遷過來,就叫“青雲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鎮志》中關於同心村的記載


“七都村”後來改名“紅光村”,後來又改為“東湖村”,再後來改為“同心村”,這個名字一直延用至今。當年的七都村人真是能吃苦,硬是在東太湖邊的荒灘野地裡開墾出了900多畝良田。60年過去了,一代代人在宛坪綿延生息,當年太湖灘上20多戶人家的七都村,現在發展成了有100多戶人家的同心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同心村


1964年我出生在“七都村”。從記事起,村裡家家戶戶都是泥坯牆稻草房,村裡唯有的兩間磚瓦房是知青房。夏天遇到颱風暴雨天,太湖邊的風特別大,常常眼看著房子就在風雨中坍塌了。反正家裡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泥土和稻草有的是,等天氣好了,大家一起幫忙再把房子搭起來就是。我的父母一共生養了4兒1女五個孩子,我是老四,是父母的末拖兒子。老輩人最看重長子,最疼愛老小。可是窮家小戶,父母雖然對兒子有這份愛心,又哪裡有那個能力!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農村泥坯房


記憶最深的是20歲那年,我非常想要一輛自行車。那時候的自行車憑票供應,鳳凰、永久這樣的名牌自行車既要憑票價格又貴,我想也不敢想。我看中的是一輛120多元的雜牌“野雞車”,不用票。母親知道我的心思,把辛辛苦苦養了一年的大肥豬賣了,賣豬的七八十元錢全部悄悄塞給了我。我終於買到了自行車,從吳江城裡騎回家,自行車在鄉下的田野裡風一樣飛馳,這一路真是心花怒放。母親這份疼愛老小的心意,那麼多年來我一直沒忘,點點滴滴都記在心頭,如今好好回報她。


"

每次有人問我哪裡人?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生在菀坪,長在菀坪,生活在菀坪,自然應該是菀坪人。但是從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說,我們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七都人。要論祖籍,我又是的的確確的蘇北人。從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往上論起,祖祖輩輩都是蘇北人。所以我的口音很雜,我會講菀坪話、吳江話、普通話、蘇北話。平常在家,我們一家人都講蘇北話,在村裡講的也是蘇北話,我們這個村,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人。這到底是怎麼一筆賬?這話說起來可就長啦!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社區(2011年攝)


我的爺爺奶奶是蘇北興化人,那時候蘇北的生活比蘇南苦多了,當年才16歲的爺爺帶著奶奶從蘇北來到吳江討生活,從此一輩子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爺爺奶奶在七都先鋒村落下了腳,在那裡生兒育女。那裡也是個蘇北村,村裡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老鄉,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比蘇北老家好多了,我的大伯還當上了隊長。我的父親娶了隔壁南潯鄉下的女子為妻,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父親找的妻子也是蘇北老鄉,這就是我的母親。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興化油菜


1958年“大躍進”,菀坪當時是一片太湖灘,政府號召大家到菀坪開闢新天地,那時候叫建設兵團。當隊長的大伯作為黨員幹部帶頭響應號召,和村裡一戶高姓村民一起搖著一條小船載著一家老小,領著村裡的一幫蘇北老鄉奔赴菀坪。當時搬來一共有20多戶人家,大家一起在菀坪紮下了根。因為村子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就叫作“七都村”。隔壁的村民們是從青雲搬遷過來,就叫“青雲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鎮志》中關於同心村的記載


“七都村”後來改名“紅光村”,後來又改為“東湖村”,再後來改為“同心村”,這個名字一直延用至今。當年的七都村人真是能吃苦,硬是在東太湖邊的荒灘野地裡開墾出了900多畝良田。60年過去了,一代代人在宛坪綿延生息,當年太湖灘上20多戶人家的七都村,現在發展成了有100多戶人家的同心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同心村


1964年我出生在“七都村”。從記事起,村裡家家戶戶都是泥坯牆稻草房,村裡唯有的兩間磚瓦房是知青房。夏天遇到颱風暴雨天,太湖邊的風特別大,常常眼看著房子就在風雨中坍塌了。反正家裡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泥土和稻草有的是,等天氣好了,大家一起幫忙再把房子搭起來就是。我的父母一共生養了4兒1女五個孩子,我是老四,是父母的末拖兒子。老輩人最看重長子,最疼愛老小。可是窮家小戶,父母雖然對兒子有這份愛心,又哪裡有那個能力!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農村泥坯房


記憶最深的是20歲那年,我非常想要一輛自行車。那時候的自行車憑票供應,鳳凰、永久這樣的名牌自行車既要憑票價格又貴,我想也不敢想。我看中的是一輛120多元的雜牌“野雞車”,不用票。母親知道我的心思,把辛辛苦苦養了一年的大肥豬賣了,賣豬的七八十元錢全部悄悄塞給了我。我終於買到了自行車,從吳江城裡騎回家,自行車在鄉下的田野裡風一樣飛馳,這一路真是心花怒放。母親這份疼愛老小的心意,那麼多年來我一直沒忘,點點滴滴都記在心頭,如今好好回報她。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推著鳳凰自行車的青年意氣風發


家裡窮,又養了4個兒子,父母為了給我們幾個兒子結婚成家真是操碎了心。等到三哥結婚的時候,家裡只剩下三間平房,兩間給了三哥,分給我的只有一間。一間房怎麼娶媳婦?我不願再看到父母為難,想辦法用稻草換來了一船爛磚頭,終於在1987年自己在那一間房子外頭又接了一間,總算是有了個娶媳婦的窩。

1989年我結婚的時候向別人借了不少債。其中最大的一筆開支是花900元錢託人到七都的傢俱廠買了一套傢俱,一共五件東西。一個床、一個三門櫥、一個五斗櫃、一個夜壺箱、一個食品櫥。再在家裡辦幾桌酒席,給女方買點衣服彩禮啥的,一共花了六七千塊錢,那時候就算是很體面的一場婚禮了。


"

每次有人問我哪裡人?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生在菀坪,長在菀坪,生活在菀坪,自然應該是菀坪人。但是從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說,我們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七都人。要論祖籍,我又是的的確確的蘇北人。從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往上論起,祖祖輩輩都是蘇北人。所以我的口音很雜,我會講菀坪話、吳江話、普通話、蘇北話。平常在家,我們一家人都講蘇北話,在村裡講的也是蘇北話,我們這個村,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人。這到底是怎麼一筆賬?這話說起來可就長啦!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社區(2011年攝)


我的爺爺奶奶是蘇北興化人,那時候蘇北的生活比蘇南苦多了,當年才16歲的爺爺帶著奶奶從蘇北來到吳江討生活,從此一輩子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爺爺奶奶在七都先鋒村落下了腳,在那裡生兒育女。那裡也是個蘇北村,村裡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老鄉,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比蘇北老家好多了,我的大伯還當上了隊長。我的父親娶了隔壁南潯鄉下的女子為妻,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父親找的妻子也是蘇北老鄉,這就是我的母親。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興化油菜


1958年“大躍進”,菀坪當時是一片太湖灘,政府號召大家到菀坪開闢新天地,那時候叫建設兵團。當隊長的大伯作為黨員幹部帶頭響應號召,和村裡一戶高姓村民一起搖著一條小船載著一家老小,領著村裡的一幫蘇北老鄉奔赴菀坪。當時搬來一共有20多戶人家,大家一起在菀坪紮下了根。因為村子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就叫作“七都村”。隔壁的村民們是從青雲搬遷過來,就叫“青雲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鎮志》中關於同心村的記載


“七都村”後來改名“紅光村”,後來又改為“東湖村”,再後來改為“同心村”,這個名字一直延用至今。當年的七都村人真是能吃苦,硬是在東太湖邊的荒灘野地裡開墾出了900多畝良田。60年過去了,一代代人在宛坪綿延生息,當年太湖灘上20多戶人家的七都村,現在發展成了有100多戶人家的同心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同心村


1964年我出生在“七都村”。從記事起,村裡家家戶戶都是泥坯牆稻草房,村裡唯有的兩間磚瓦房是知青房。夏天遇到颱風暴雨天,太湖邊的風特別大,常常眼看著房子就在風雨中坍塌了。反正家裡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泥土和稻草有的是,等天氣好了,大家一起幫忙再把房子搭起來就是。我的父母一共生養了4兒1女五個孩子,我是老四,是父母的末拖兒子。老輩人最看重長子,最疼愛老小。可是窮家小戶,父母雖然對兒子有這份愛心,又哪裡有那個能力!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農村泥坯房


記憶最深的是20歲那年,我非常想要一輛自行車。那時候的自行車憑票供應,鳳凰、永久這樣的名牌自行車既要憑票價格又貴,我想也不敢想。我看中的是一輛120多元的雜牌“野雞車”,不用票。母親知道我的心思,把辛辛苦苦養了一年的大肥豬賣了,賣豬的七八十元錢全部悄悄塞給了我。我終於買到了自行車,從吳江城裡騎回家,自行車在鄉下的田野裡風一樣飛馳,這一路真是心花怒放。母親這份疼愛老小的心意,那麼多年來我一直沒忘,點點滴滴都記在心頭,如今好好回報她。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推著鳳凰自行車的青年意氣風發


家裡窮,又養了4個兒子,父母為了給我們幾個兒子結婚成家真是操碎了心。等到三哥結婚的時候,家裡只剩下三間平房,兩間給了三哥,分給我的只有一間。一間房怎麼娶媳婦?我不願再看到父母為難,想辦法用稻草換來了一船爛磚頭,終於在1987年自己在那一間房子外頭又接了一間,總算是有了個娶媳婦的窩。

1989年我結婚的時候向別人借了不少債。其中最大的一筆開支是花900元錢託人到七都的傢俱廠買了一套傢俱,一共五件東西。一個床、一個三門櫥、一個五斗櫃、一個夜壺箱、一個食品櫥。再在家裡辦幾桌酒席,給女方買點衣服彩禮啥的,一共花了六七千塊錢,那時候就算是很體面的一場婚禮了。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傢俱


正因為家裡實在太窮,我從小就腦子活絡,一門心思想著怎麼掙錢讓家裡人過上好日子。我17歲到上海火車站做清潔工,那時候村裡承包了上海火車站的垃圾清潔工作,我屬於村裡的派遣工,雖然人在上海打工,工分還是算在村裡。

19歲那年,我當上了村裡的小隊長,可是一年下來分紅才400多元。第二年我就不幹了,到鎮上的農電站去開拖拉機,一年下來總算能賺千把塊錢了。我還不滿足,覺得還要努力多賺一點錢。


"

每次有人問我哪裡人?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生在菀坪,長在菀坪,生活在菀坪,自然應該是菀坪人。但是從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說,我們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七都人。要論祖籍,我又是的的確確的蘇北人。從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往上論起,祖祖輩輩都是蘇北人。所以我的口音很雜,我會講菀坪話、吳江話、普通話、蘇北話。平常在家,我們一家人都講蘇北話,在村裡講的也是蘇北話,我們這個村,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人。這到底是怎麼一筆賬?這話說起來可就長啦!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社區(2011年攝)


我的爺爺奶奶是蘇北興化人,那時候蘇北的生活比蘇南苦多了,當年才16歲的爺爺帶著奶奶從蘇北來到吳江討生活,從此一輩子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爺爺奶奶在七都先鋒村落下了腳,在那裡生兒育女。那裡也是個蘇北村,村裡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老鄉,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比蘇北老家好多了,我的大伯還當上了隊長。我的父親娶了隔壁南潯鄉下的女子為妻,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父親找的妻子也是蘇北老鄉,這就是我的母親。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興化油菜


1958年“大躍進”,菀坪當時是一片太湖灘,政府號召大家到菀坪開闢新天地,那時候叫建設兵團。當隊長的大伯作為黨員幹部帶頭響應號召,和村裡一戶高姓村民一起搖著一條小船載著一家老小,領著村裡的一幫蘇北老鄉奔赴菀坪。當時搬來一共有20多戶人家,大家一起在菀坪紮下了根。因為村子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就叫作“七都村”。隔壁的村民們是從青雲搬遷過來,就叫“青雲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鎮志》中關於同心村的記載


“七都村”後來改名“紅光村”,後來又改為“東湖村”,再後來改為“同心村”,這個名字一直延用至今。當年的七都村人真是能吃苦,硬是在東太湖邊的荒灘野地裡開墾出了900多畝良田。60年過去了,一代代人在宛坪綿延生息,當年太湖灘上20多戶人家的七都村,現在發展成了有100多戶人家的同心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同心村


1964年我出生在“七都村”。從記事起,村裡家家戶戶都是泥坯牆稻草房,村裡唯有的兩間磚瓦房是知青房。夏天遇到颱風暴雨天,太湖邊的風特別大,常常眼看著房子就在風雨中坍塌了。反正家裡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泥土和稻草有的是,等天氣好了,大家一起幫忙再把房子搭起來就是。我的父母一共生養了4兒1女五個孩子,我是老四,是父母的末拖兒子。老輩人最看重長子,最疼愛老小。可是窮家小戶,父母雖然對兒子有這份愛心,又哪裡有那個能力!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農村泥坯房


記憶最深的是20歲那年,我非常想要一輛自行車。那時候的自行車憑票供應,鳳凰、永久這樣的名牌自行車既要憑票價格又貴,我想也不敢想。我看中的是一輛120多元的雜牌“野雞車”,不用票。母親知道我的心思,把辛辛苦苦養了一年的大肥豬賣了,賣豬的七八十元錢全部悄悄塞給了我。我終於買到了自行車,從吳江城裡騎回家,自行車在鄉下的田野裡風一樣飛馳,這一路真是心花怒放。母親這份疼愛老小的心意,那麼多年來我一直沒忘,點點滴滴都記在心頭,如今好好回報她。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推著鳳凰自行車的青年意氣風發


家裡窮,又養了4個兒子,父母為了給我們幾個兒子結婚成家真是操碎了心。等到三哥結婚的時候,家裡只剩下三間平房,兩間給了三哥,分給我的只有一間。一間房怎麼娶媳婦?我不願再看到父母為難,想辦法用稻草換來了一船爛磚頭,終於在1987年自己在那一間房子外頭又接了一間,總算是有了個娶媳婦的窩。

1989年我結婚的時候向別人借了不少債。其中最大的一筆開支是花900元錢託人到七都的傢俱廠買了一套傢俱,一共五件東西。一個床、一個三門櫥、一個五斗櫃、一個夜壺箱、一個食品櫥。再在家裡辦幾桌酒席,給女方買點衣服彩禮啥的,一共花了六七千塊錢,那時候就算是很體面的一場婚禮了。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傢俱


正因為家裡實在太窮,我從小就腦子活絡,一門心思想著怎麼掙錢讓家裡人過上好日子。我17歲到上海火車站做清潔工,那時候村裡承包了上海火車站的垃圾清潔工作,我屬於村裡的派遣工,雖然人在上海打工,工分還是算在村裡。

19歲那年,我當上了村裡的小隊長,可是一年下來分紅才400多元。第二年我就不幹了,到鎮上的農電站去開拖拉機,一年下來總算能賺千把塊錢了。我還不滿足,覺得還要努力多賺一點錢。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開拖拉機

1990年兒子出生的時候,他媽媽沒有奶水,買一包奶粉要5塊錢,家裡真的窮到一包奶粉錢都沒有。我不能眼看著兒子餓死,只能老著臉皮找連襟借了十塊錢,給兒子買回了兩袋救命的奶粉。兒子要養大,老婆要吃飯,這一年一千塊錢怎麼也不夠花,這樣的窮日子啥時候才能過到頭?

1993年,我買了第一輛燒柴油的“小三卡”跑起了運輸。買車的9千多元錢大部分都是借來的。那時候整個菀坪不過六七輛車,生意很好做,來錢很快,我覺得這條路走對了。


"

每次有人問我哪裡人?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生在菀坪,長在菀坪,生活在菀坪,自然應該是菀坪人。但是從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說,我們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七都人。要論祖籍,我又是的的確確的蘇北人。從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往上論起,祖祖輩輩都是蘇北人。所以我的口音很雜,我會講菀坪話、吳江話、普通話、蘇北話。平常在家,我們一家人都講蘇北話,在村裡講的也是蘇北話,我們這個村,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人。這到底是怎麼一筆賬?這話說起來可就長啦!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社區(2011年攝)


我的爺爺奶奶是蘇北興化人,那時候蘇北的生活比蘇南苦多了,當年才16歲的爺爺帶著奶奶從蘇北來到吳江討生活,從此一輩子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爺爺奶奶在七都先鋒村落下了腳,在那裡生兒育女。那裡也是個蘇北村,村裡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老鄉,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比蘇北老家好多了,我的大伯還當上了隊長。我的父親娶了隔壁南潯鄉下的女子為妻,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父親找的妻子也是蘇北老鄉,這就是我的母親。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興化油菜


1958年“大躍進”,菀坪當時是一片太湖灘,政府號召大家到菀坪開闢新天地,那時候叫建設兵團。當隊長的大伯作為黨員幹部帶頭響應號召,和村裡一戶高姓村民一起搖著一條小船載著一家老小,領著村裡的一幫蘇北老鄉奔赴菀坪。當時搬來一共有20多戶人家,大家一起在菀坪紮下了根。因為村子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就叫作“七都村”。隔壁的村民們是從青雲搬遷過來,就叫“青雲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鎮志》中關於同心村的記載


“七都村”後來改名“紅光村”,後來又改為“東湖村”,再後來改為“同心村”,這個名字一直延用至今。當年的七都村人真是能吃苦,硬是在東太湖邊的荒灘野地裡開墾出了900多畝良田。60年過去了,一代代人在宛坪綿延生息,當年太湖灘上20多戶人家的七都村,現在發展成了有100多戶人家的同心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同心村


1964年我出生在“七都村”。從記事起,村裡家家戶戶都是泥坯牆稻草房,村裡唯有的兩間磚瓦房是知青房。夏天遇到颱風暴雨天,太湖邊的風特別大,常常眼看著房子就在風雨中坍塌了。反正家裡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泥土和稻草有的是,等天氣好了,大家一起幫忙再把房子搭起來就是。我的父母一共生養了4兒1女五個孩子,我是老四,是父母的末拖兒子。老輩人最看重長子,最疼愛老小。可是窮家小戶,父母雖然對兒子有這份愛心,又哪裡有那個能力!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農村泥坯房


記憶最深的是20歲那年,我非常想要一輛自行車。那時候的自行車憑票供應,鳳凰、永久這樣的名牌自行車既要憑票價格又貴,我想也不敢想。我看中的是一輛120多元的雜牌“野雞車”,不用票。母親知道我的心思,把辛辛苦苦養了一年的大肥豬賣了,賣豬的七八十元錢全部悄悄塞給了我。我終於買到了自行車,從吳江城裡騎回家,自行車在鄉下的田野裡風一樣飛馳,這一路真是心花怒放。母親這份疼愛老小的心意,那麼多年來我一直沒忘,點點滴滴都記在心頭,如今好好回報她。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推著鳳凰自行車的青年意氣風發


家裡窮,又養了4個兒子,父母為了給我們幾個兒子結婚成家真是操碎了心。等到三哥結婚的時候,家裡只剩下三間平房,兩間給了三哥,分給我的只有一間。一間房怎麼娶媳婦?我不願再看到父母為難,想辦法用稻草換來了一船爛磚頭,終於在1987年自己在那一間房子外頭又接了一間,總算是有了個娶媳婦的窩。

1989年我結婚的時候向別人借了不少債。其中最大的一筆開支是花900元錢託人到七都的傢俱廠買了一套傢俱,一共五件東西。一個床、一個三門櫥、一個五斗櫃、一個夜壺箱、一個食品櫥。再在家裡辦幾桌酒席,給女方買點衣服彩禮啥的,一共花了六七千塊錢,那時候就算是很體面的一場婚禮了。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傢俱


正因為家裡實在太窮,我從小就腦子活絡,一門心思想著怎麼掙錢讓家裡人過上好日子。我17歲到上海火車站做清潔工,那時候村裡承包了上海火車站的垃圾清潔工作,我屬於村裡的派遣工,雖然人在上海打工,工分還是算在村裡。

19歲那年,我當上了村裡的小隊長,可是一年下來分紅才400多元。第二年我就不幹了,到鎮上的農電站去開拖拉機,一年下來總算能賺千把塊錢了。我還不滿足,覺得還要努力多賺一點錢。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開拖拉機

1990年兒子出生的時候,他媽媽沒有奶水,買一包奶粉要5塊錢,家裡真的窮到一包奶粉錢都沒有。我不能眼看著兒子餓死,只能老著臉皮找連襟借了十塊錢,給兒子買回了兩袋救命的奶粉。兒子要養大,老婆要吃飯,這一年一千塊錢怎麼也不夠花,這樣的窮日子啥時候才能過到頭?

1993年,我買了第一輛燒柴油的“小三卡”跑起了運輸。買車的9千多元錢大部分都是借來的。那時候整個菀坪不過六七輛車,生意很好做,來錢很快,我覺得這條路走對了。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上海581三輪車,俗稱小三卡


1994年,我換了一輛龍江農用車,這輛車要2萬多元,賺來的錢還不夠填補換車的差價,但是我覺得值得,因為車子大裝得多,來錢也更快。

1997年,我換了一輛更大的龍江農用車。

2000年,我換了一輛躍進卡車。

2006年,我換了一輛江淮卡車。

2009年,我換了一輛6噸的江淮車。

2014年,我換了一輛10噸的東風車。

從1993年開始跑車至今,我換了7輛車。這些年我的車子一換再換,也眼看著村裡、鎮上的路一修再修。原先的砂石路變成了水泥路,原先我的小農用車只能停在村口的村委會裡,現在我的10噸東風大卡車都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院子裡還停了兒子和媳婦的兩輛小汽車。這些年,路好走了,村裡富了,菀坪的經濟發展更是快。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我清晰地記得菀坪是2003年開始發展的,因為那一年我的生意好得來不及做。跑車20多年,感覺2003和2004年的生意最好做。


"

每次有人問我哪裡人?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生在菀坪,長在菀坪,生活在菀坪,自然應該是菀坪人。但是從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說,我們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七都人。要論祖籍,我又是的的確確的蘇北人。從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往上論起,祖祖輩輩都是蘇北人。所以我的口音很雜,我會講菀坪話、吳江話、普通話、蘇北話。平常在家,我們一家人都講蘇北話,在村裡講的也是蘇北話,我們這個村,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人。這到底是怎麼一筆賬?這話說起來可就長啦!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社區(2011年攝)


我的爺爺奶奶是蘇北興化人,那時候蘇北的生活比蘇南苦多了,當年才16歲的爺爺帶著奶奶從蘇北來到吳江討生活,從此一輩子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爺爺奶奶在七都先鋒村落下了腳,在那裡生兒育女。那裡也是個蘇北村,村裡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老鄉,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比蘇北老家好多了,我的大伯還當上了隊長。我的父親娶了隔壁南潯鄉下的女子為妻,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父親找的妻子也是蘇北老鄉,這就是我的母親。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興化油菜


1958年“大躍進”,菀坪當時是一片太湖灘,政府號召大家到菀坪開闢新天地,那時候叫建設兵團。當隊長的大伯作為黨員幹部帶頭響應號召,和村裡一戶高姓村民一起搖著一條小船載著一家老小,領著村裡的一幫蘇北老鄉奔赴菀坪。當時搬來一共有20多戶人家,大家一起在菀坪紮下了根。因為村子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就叫作“七都村”。隔壁的村民們是從青雲搬遷過來,就叫“青雲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鎮志》中關於同心村的記載


“七都村”後來改名“紅光村”,後來又改為“東湖村”,再後來改為“同心村”,這個名字一直延用至今。當年的七都村人真是能吃苦,硬是在東太湖邊的荒灘野地裡開墾出了900多畝良田。60年過去了,一代代人在宛坪綿延生息,當年太湖灘上20多戶人家的七都村,現在發展成了有100多戶人家的同心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同心村


1964年我出生在“七都村”。從記事起,村裡家家戶戶都是泥坯牆稻草房,村裡唯有的兩間磚瓦房是知青房。夏天遇到颱風暴雨天,太湖邊的風特別大,常常眼看著房子就在風雨中坍塌了。反正家裡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泥土和稻草有的是,等天氣好了,大家一起幫忙再把房子搭起來就是。我的父母一共生養了4兒1女五個孩子,我是老四,是父母的末拖兒子。老輩人最看重長子,最疼愛老小。可是窮家小戶,父母雖然對兒子有這份愛心,又哪裡有那個能力!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農村泥坯房


記憶最深的是20歲那年,我非常想要一輛自行車。那時候的自行車憑票供應,鳳凰、永久這樣的名牌自行車既要憑票價格又貴,我想也不敢想。我看中的是一輛120多元的雜牌“野雞車”,不用票。母親知道我的心思,把辛辛苦苦養了一年的大肥豬賣了,賣豬的七八十元錢全部悄悄塞給了我。我終於買到了自行車,從吳江城裡騎回家,自行車在鄉下的田野裡風一樣飛馳,這一路真是心花怒放。母親這份疼愛老小的心意,那麼多年來我一直沒忘,點點滴滴都記在心頭,如今好好回報她。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推著鳳凰自行車的青年意氣風發


家裡窮,又養了4個兒子,父母為了給我們幾個兒子結婚成家真是操碎了心。等到三哥結婚的時候,家裡只剩下三間平房,兩間給了三哥,分給我的只有一間。一間房怎麼娶媳婦?我不願再看到父母為難,想辦法用稻草換來了一船爛磚頭,終於在1987年自己在那一間房子外頭又接了一間,總算是有了個娶媳婦的窩。

1989年我結婚的時候向別人借了不少債。其中最大的一筆開支是花900元錢託人到七都的傢俱廠買了一套傢俱,一共五件東西。一個床、一個三門櫥、一個五斗櫃、一個夜壺箱、一個食品櫥。再在家裡辦幾桌酒席,給女方買點衣服彩禮啥的,一共花了六七千塊錢,那時候就算是很體面的一場婚禮了。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傢俱


正因為家裡實在太窮,我從小就腦子活絡,一門心思想著怎麼掙錢讓家裡人過上好日子。我17歲到上海火車站做清潔工,那時候村裡承包了上海火車站的垃圾清潔工作,我屬於村裡的派遣工,雖然人在上海打工,工分還是算在村裡。

19歲那年,我當上了村裡的小隊長,可是一年下來分紅才400多元。第二年我就不幹了,到鎮上的農電站去開拖拉機,一年下來總算能賺千把塊錢了。我還不滿足,覺得還要努力多賺一點錢。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開拖拉機

1990年兒子出生的時候,他媽媽沒有奶水,買一包奶粉要5塊錢,家裡真的窮到一包奶粉錢都沒有。我不能眼看著兒子餓死,只能老著臉皮找連襟借了十塊錢,給兒子買回了兩袋救命的奶粉。兒子要養大,老婆要吃飯,這一年一千塊錢怎麼也不夠花,這樣的窮日子啥時候才能過到頭?

1993年,我買了第一輛燒柴油的“小三卡”跑起了運輸。買車的9千多元錢大部分都是借來的。那時候整個菀坪不過六七輛車,生意很好做,來錢很快,我覺得這條路走對了。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上海581三輪車,俗稱小三卡


1994年,我換了一輛龍江農用車,這輛車要2萬多元,賺來的錢還不夠填補換車的差價,但是我覺得值得,因為車子大裝得多,來錢也更快。

1997年,我換了一輛更大的龍江農用車。

2000年,我換了一輛躍進卡車。

2006年,我換了一輛江淮卡車。

2009年,我換了一輛6噸的江淮車。

2014年,我換了一輛10噸的東風車。

從1993年開始跑車至今,我換了7輛車。這些年我的車子一換再換,也眼看著村裡、鎮上的路一修再修。原先的砂石路變成了水泥路,原先我的小農用車只能停在村口的村委會裡,現在我的10噸東風大卡車都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院子裡還停了兒子和媳婦的兩輛小汽車。這些年,路好走了,村裡富了,菀坪的經濟發展更是快。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我清晰地記得菀坪是2003年開始發展的,因為那一年我的生意好得來不及做。跑車20多年,感覺2003和2004年的生意最好做。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村道


記得2000年我換躍進卡車的時候要6萬多塊錢,自己一分錢都沒有。銀行貸款2萬,還有4萬是付了1分的利息借來的。老婆說,人家借錢造房子,你一直借錢買車。我對她說:借錢造房子,這錢是死錢。我借錢買車,這錢是活錢,車輪子一滾就會滾進錢來。我可沒有說大話,買車借下的債兩年就還清了。那時候在廠裡上班,一個月不過一千來塊錢工資,我跑車一個月能賺三四千,比上班強多了。

2003年,我家造起了新房子,造房子花了十萬,裝修又花了兩三萬。當時在村裡也算是時髦漂亮的大別墅啦!從泥板牆茅草屋到爛磚頭拼起來的平房,再到別墅,我心滿意足。兒子結婚那年,我又花了20來萬把房子徹底裝修一番,樓上樓下,空調、電視一應俱全。這樣的日子,我小時候真是想也不敢想!


"

每次有人問我哪裡人?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生在菀坪,長在菀坪,生活在菀坪,自然應該是菀坪人。但是從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說,我們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七都人。要論祖籍,我又是的的確確的蘇北人。從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往上論起,祖祖輩輩都是蘇北人。所以我的口音很雜,我會講菀坪話、吳江話、普通話、蘇北話。平常在家,我們一家人都講蘇北話,在村裡講的也是蘇北話,我們這個村,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人。這到底是怎麼一筆賬?這話說起來可就長啦!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社區(2011年攝)


我的爺爺奶奶是蘇北興化人,那時候蘇北的生活比蘇南苦多了,當年才16歲的爺爺帶著奶奶從蘇北來到吳江討生活,從此一輩子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爺爺奶奶在七都先鋒村落下了腳,在那裡生兒育女。那裡也是個蘇北村,村裡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老鄉,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比蘇北老家好多了,我的大伯還當上了隊長。我的父親娶了隔壁南潯鄉下的女子為妻,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父親找的妻子也是蘇北老鄉,這就是我的母親。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興化油菜


1958年“大躍進”,菀坪當時是一片太湖灘,政府號召大家到菀坪開闢新天地,那時候叫建設兵團。當隊長的大伯作為黨員幹部帶頭響應號召,和村裡一戶高姓村民一起搖著一條小船載著一家老小,領著村裡的一幫蘇北老鄉奔赴菀坪。當時搬來一共有20多戶人家,大家一起在菀坪紮下了根。因為村子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就叫作“七都村”。隔壁的村民們是從青雲搬遷過來,就叫“青雲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鎮志》中關於同心村的記載


“七都村”後來改名“紅光村”,後來又改為“東湖村”,再後來改為“同心村”,這個名字一直延用至今。當年的七都村人真是能吃苦,硬是在東太湖邊的荒灘野地裡開墾出了900多畝良田。60年過去了,一代代人在宛坪綿延生息,當年太湖灘上20多戶人家的七都村,現在發展成了有100多戶人家的同心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同心村


1964年我出生在“七都村”。從記事起,村裡家家戶戶都是泥坯牆稻草房,村裡唯有的兩間磚瓦房是知青房。夏天遇到颱風暴雨天,太湖邊的風特別大,常常眼看著房子就在風雨中坍塌了。反正家裡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泥土和稻草有的是,等天氣好了,大家一起幫忙再把房子搭起來就是。我的父母一共生養了4兒1女五個孩子,我是老四,是父母的末拖兒子。老輩人最看重長子,最疼愛老小。可是窮家小戶,父母雖然對兒子有這份愛心,又哪裡有那個能力!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農村泥坯房


記憶最深的是20歲那年,我非常想要一輛自行車。那時候的自行車憑票供應,鳳凰、永久這樣的名牌自行車既要憑票價格又貴,我想也不敢想。我看中的是一輛120多元的雜牌“野雞車”,不用票。母親知道我的心思,把辛辛苦苦養了一年的大肥豬賣了,賣豬的七八十元錢全部悄悄塞給了我。我終於買到了自行車,從吳江城裡騎回家,自行車在鄉下的田野裡風一樣飛馳,這一路真是心花怒放。母親這份疼愛老小的心意,那麼多年來我一直沒忘,點點滴滴都記在心頭,如今好好回報她。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推著鳳凰自行車的青年意氣風發


家裡窮,又養了4個兒子,父母為了給我們幾個兒子結婚成家真是操碎了心。等到三哥結婚的時候,家裡只剩下三間平房,兩間給了三哥,分給我的只有一間。一間房怎麼娶媳婦?我不願再看到父母為難,想辦法用稻草換來了一船爛磚頭,終於在1987年自己在那一間房子外頭又接了一間,總算是有了個娶媳婦的窩。

1989年我結婚的時候向別人借了不少債。其中最大的一筆開支是花900元錢託人到七都的傢俱廠買了一套傢俱,一共五件東西。一個床、一個三門櫥、一個五斗櫃、一個夜壺箱、一個食品櫥。再在家裡辦幾桌酒席,給女方買點衣服彩禮啥的,一共花了六七千塊錢,那時候就算是很體面的一場婚禮了。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傢俱


正因為家裡實在太窮,我從小就腦子活絡,一門心思想著怎麼掙錢讓家裡人過上好日子。我17歲到上海火車站做清潔工,那時候村裡承包了上海火車站的垃圾清潔工作,我屬於村裡的派遣工,雖然人在上海打工,工分還是算在村裡。

19歲那年,我當上了村裡的小隊長,可是一年下來分紅才400多元。第二年我就不幹了,到鎮上的農電站去開拖拉機,一年下來總算能賺千把塊錢了。我還不滿足,覺得還要努力多賺一點錢。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開拖拉機

1990年兒子出生的時候,他媽媽沒有奶水,買一包奶粉要5塊錢,家裡真的窮到一包奶粉錢都沒有。我不能眼看著兒子餓死,只能老著臉皮找連襟借了十塊錢,給兒子買回了兩袋救命的奶粉。兒子要養大,老婆要吃飯,這一年一千塊錢怎麼也不夠花,這樣的窮日子啥時候才能過到頭?

1993年,我買了第一輛燒柴油的“小三卡”跑起了運輸。買車的9千多元錢大部分都是借來的。那時候整個菀坪不過六七輛車,生意很好做,來錢很快,我覺得這條路走對了。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上海581三輪車,俗稱小三卡


1994年,我換了一輛龍江農用車,這輛車要2萬多元,賺來的錢還不夠填補換車的差價,但是我覺得值得,因為車子大裝得多,來錢也更快。

1997年,我換了一輛更大的龍江農用車。

2000年,我換了一輛躍進卡車。

2006年,我換了一輛江淮卡車。

2009年,我換了一輛6噸的江淮車。

2014年,我換了一輛10噸的東風車。

從1993年開始跑車至今,我換了7輛車。這些年我的車子一換再換,也眼看著村裡、鎮上的路一修再修。原先的砂石路變成了水泥路,原先我的小農用車只能停在村口的村委會裡,現在我的10噸東風大卡車都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院子裡還停了兒子和媳婦的兩輛小汽車。這些年,路好走了,村裡富了,菀坪的經濟發展更是快。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我清晰地記得菀坪是2003年開始發展的,因為那一年我的生意好得來不及做。跑車20多年,感覺2003和2004年的生意最好做。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村道


記得2000年我換躍進卡車的時候要6萬多塊錢,自己一分錢都沒有。銀行貸款2萬,還有4萬是付了1分的利息借來的。老婆說,人家借錢造房子,你一直借錢買車。我對她說:借錢造房子,這錢是死錢。我借錢買車,這錢是活錢,車輪子一滾就會滾進錢來。我可沒有說大話,買車借下的債兩年就還清了。那時候在廠裡上班,一個月不過一千來塊錢工資,我跑車一個月能賺三四千,比上班強多了。

2003年,我家造起了新房子,造房子花了十萬,裝修又花了兩三萬。當時在村裡也算是時髦漂亮的大別墅啦!從泥板牆茅草屋到爛磚頭拼起來的平房,再到別墅,我心滿意足。兒子結婚那年,我又花了20來萬把房子徹底裝修一番,樓上樓下,空調、電視一應俱全。這樣的日子,我小時候真是想也不敢想!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房子與車子


院子裡停著的那兩輛小轎車,是兒子和媳婦的。那輛雪佛萊2012年買的時候花了17萬多。2017年兒子又買了這輛30多萬的英菲尼迪,我給他們付了個首付10萬,餘下的貸款讓他們自己還。兒子在吳江太湖新城工作,兒媳婦在鎮上開甜品店,小夫妻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我還在繼續跑車,雖然現在生意不比從前好做了,但日子也還過得去。老伴在家做飯帶孫子,老伴今年53歲,3年前就拿起了退休工資,一個月有一千多塊錢呢。老伴是跟著我從苦日子過來的人,老來有這樣享福的日子,她非常知足。


"

每次有人問我哪裡人?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生在菀坪,長在菀坪,生活在菀坪,自然應該是菀坪人。但是從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說,我們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七都人。要論祖籍,我又是的的確確的蘇北人。從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往上論起,祖祖輩輩都是蘇北人。所以我的口音很雜,我會講菀坪話、吳江話、普通話、蘇北話。平常在家,我們一家人都講蘇北話,在村裡講的也是蘇北話,我們這個村,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人。這到底是怎麼一筆賬?這話說起來可就長啦!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社區(2011年攝)


我的爺爺奶奶是蘇北興化人,那時候蘇北的生活比蘇南苦多了,當年才16歲的爺爺帶著奶奶從蘇北來到吳江討生活,從此一輩子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爺爺奶奶在七都先鋒村落下了腳,在那裡生兒育女。那裡也是個蘇北村,村裡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老鄉,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比蘇北老家好多了,我的大伯還當上了隊長。我的父親娶了隔壁南潯鄉下的女子為妻,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父親找的妻子也是蘇北老鄉,這就是我的母親。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興化油菜


1958年“大躍進”,菀坪當時是一片太湖灘,政府號召大家到菀坪開闢新天地,那時候叫建設兵團。當隊長的大伯作為黨員幹部帶頭響應號召,和村裡一戶高姓村民一起搖著一條小船載著一家老小,領著村裡的一幫蘇北老鄉奔赴菀坪。當時搬來一共有20多戶人家,大家一起在菀坪紮下了根。因為村子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就叫作“七都村”。隔壁的村民們是從青雲搬遷過來,就叫“青雲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鎮志》中關於同心村的記載


“七都村”後來改名“紅光村”,後來又改為“東湖村”,再後來改為“同心村”,這個名字一直延用至今。當年的七都村人真是能吃苦,硬是在東太湖邊的荒灘野地裡開墾出了900多畝良田。60年過去了,一代代人在宛坪綿延生息,當年太湖灘上20多戶人家的七都村,現在發展成了有100多戶人家的同心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同心村


1964年我出生在“七都村”。從記事起,村裡家家戶戶都是泥坯牆稻草房,村裡唯有的兩間磚瓦房是知青房。夏天遇到颱風暴雨天,太湖邊的風特別大,常常眼看著房子就在風雨中坍塌了。反正家裡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泥土和稻草有的是,等天氣好了,大家一起幫忙再把房子搭起來就是。我的父母一共生養了4兒1女五個孩子,我是老四,是父母的末拖兒子。老輩人最看重長子,最疼愛老小。可是窮家小戶,父母雖然對兒子有這份愛心,又哪裡有那個能力!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農村泥坯房


記憶最深的是20歲那年,我非常想要一輛自行車。那時候的自行車憑票供應,鳳凰、永久這樣的名牌自行車既要憑票價格又貴,我想也不敢想。我看中的是一輛120多元的雜牌“野雞車”,不用票。母親知道我的心思,把辛辛苦苦養了一年的大肥豬賣了,賣豬的七八十元錢全部悄悄塞給了我。我終於買到了自行車,從吳江城裡騎回家,自行車在鄉下的田野裡風一樣飛馳,這一路真是心花怒放。母親這份疼愛老小的心意,那麼多年來我一直沒忘,點點滴滴都記在心頭,如今好好回報她。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推著鳳凰自行車的青年意氣風發


家裡窮,又養了4個兒子,父母為了給我們幾個兒子結婚成家真是操碎了心。等到三哥結婚的時候,家裡只剩下三間平房,兩間給了三哥,分給我的只有一間。一間房怎麼娶媳婦?我不願再看到父母為難,想辦法用稻草換來了一船爛磚頭,終於在1987年自己在那一間房子外頭又接了一間,總算是有了個娶媳婦的窩。

1989年我結婚的時候向別人借了不少債。其中最大的一筆開支是花900元錢託人到七都的傢俱廠買了一套傢俱,一共五件東西。一個床、一個三門櫥、一個五斗櫃、一個夜壺箱、一個食品櫥。再在家裡辦幾桌酒席,給女方買點衣服彩禮啥的,一共花了六七千塊錢,那時候就算是很體面的一場婚禮了。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傢俱


正因為家裡實在太窮,我從小就腦子活絡,一門心思想著怎麼掙錢讓家裡人過上好日子。我17歲到上海火車站做清潔工,那時候村裡承包了上海火車站的垃圾清潔工作,我屬於村裡的派遣工,雖然人在上海打工,工分還是算在村裡。

19歲那年,我當上了村裡的小隊長,可是一年下來分紅才400多元。第二年我就不幹了,到鎮上的農電站去開拖拉機,一年下來總算能賺千把塊錢了。我還不滿足,覺得還要努力多賺一點錢。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開拖拉機

1990年兒子出生的時候,他媽媽沒有奶水,買一包奶粉要5塊錢,家裡真的窮到一包奶粉錢都沒有。我不能眼看著兒子餓死,只能老著臉皮找連襟借了十塊錢,給兒子買回了兩袋救命的奶粉。兒子要養大,老婆要吃飯,這一年一千塊錢怎麼也不夠花,這樣的窮日子啥時候才能過到頭?

1993年,我買了第一輛燒柴油的“小三卡”跑起了運輸。買車的9千多元錢大部分都是借來的。那時候整個菀坪不過六七輛車,生意很好做,來錢很快,我覺得這條路走對了。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上海581三輪車,俗稱小三卡


1994年,我換了一輛龍江農用車,這輛車要2萬多元,賺來的錢還不夠填補換車的差價,但是我覺得值得,因為車子大裝得多,來錢也更快。

1997年,我換了一輛更大的龍江農用車。

2000年,我換了一輛躍進卡車。

2006年,我換了一輛江淮卡車。

2009年,我換了一輛6噸的江淮車。

2014年,我換了一輛10噸的東風車。

從1993年開始跑車至今,我換了7輛車。這些年我的車子一換再換,也眼看著村裡、鎮上的路一修再修。原先的砂石路變成了水泥路,原先我的小農用車只能停在村口的村委會裡,現在我的10噸東風大卡車都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院子裡還停了兒子和媳婦的兩輛小汽車。這些年,路好走了,村裡富了,菀坪的經濟發展更是快。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我清晰地記得菀坪是2003年開始發展的,因為那一年我的生意好得來不及做。跑車20多年,感覺2003和2004年的生意最好做。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村道


記得2000年我換躍進卡車的時候要6萬多塊錢,自己一分錢都沒有。銀行貸款2萬,還有4萬是付了1分的利息借來的。老婆說,人家借錢造房子,你一直借錢買車。我對她說:借錢造房子,這錢是死錢。我借錢買車,這錢是活錢,車輪子一滾就會滾進錢來。我可沒有說大話,買車借下的債兩年就還清了。那時候在廠裡上班,一個月不過一千來塊錢工資,我跑車一個月能賺三四千,比上班強多了。

2003年,我家造起了新房子,造房子花了十萬,裝修又花了兩三萬。當時在村裡也算是時髦漂亮的大別墅啦!從泥板牆茅草屋到爛磚頭拼起來的平房,再到別墅,我心滿意足。兒子結婚那年,我又花了20來萬把房子徹底裝修一番,樓上樓下,空調、電視一應俱全。這樣的日子,我小時候真是想也不敢想!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房子與車子


院子裡停著的那兩輛小轎車,是兒子和媳婦的。那輛雪佛萊2012年買的時候花了17萬多。2017年兒子又買了這輛30多萬的英菲尼迪,我給他們付了個首付10萬,餘下的貸款讓他們自己還。兒子在吳江太湖新城工作,兒媳婦在鎮上開甜品店,小夫妻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我還在繼續跑車,雖然現在生意不比從前好做了,但日子也還過得去。老伴在家做飯帶孫子,老伴今年53歲,3年前就拿起了退休工資,一個月有一千多塊錢呢。老伴是跟著我從苦日子過來的人,老來有這樣享福的日子,她非常知足。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訪談合影


想起從前我們一家人要種16畝田,一年到頭在田裡真是有做不完的活兒,沒想到種了一輩子田,現在卻連一畝田都沒有了。我和老伴閒聊的時候常說,最好有個一畝田種種玩玩,至少可以把自己吃的米種出來。老伴笑我,鄉下人還沒有做夠,我是要做個享福的城裡人了。

是啊,像我們這樣的鄉下人,好多城裡人怕是也比不上哦!

備 注

本文由陸龍寶口述,金華整理。

口述人簡介


"

每次有人問我哪裡人?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生在菀坪,長在菀坪,生活在菀坪,自然應該是菀坪人。但是從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說,我們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七都人。要論祖籍,我又是的的確確的蘇北人。從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往上論起,祖祖輩輩都是蘇北人。所以我的口音很雜,我會講菀坪話、吳江話、普通話、蘇北話。平常在家,我們一家人都講蘇北話,在村裡講的也是蘇北話,我們這個村,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人。這到底是怎麼一筆賬?這話說起來可就長啦!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社區(2011年攝)


我的爺爺奶奶是蘇北興化人,那時候蘇北的生活比蘇南苦多了,當年才16歲的爺爺帶著奶奶從蘇北來到吳江討生活,從此一輩子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爺爺奶奶在七都先鋒村落下了腳,在那裡生兒育女。那裡也是個蘇北村,村裡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老鄉,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比蘇北老家好多了,我的大伯還當上了隊長。我的父親娶了隔壁南潯鄉下的女子為妻,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父親找的妻子也是蘇北老鄉,這就是我的母親。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興化油菜


1958年“大躍進”,菀坪當時是一片太湖灘,政府號召大家到菀坪開闢新天地,那時候叫建設兵團。當隊長的大伯作為黨員幹部帶頭響應號召,和村裡一戶高姓村民一起搖著一條小船載著一家老小,領著村裡的一幫蘇北老鄉奔赴菀坪。當時搬來一共有20多戶人家,大家一起在菀坪紮下了根。因為村子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就叫作“七都村”。隔壁的村民們是從青雲搬遷過來,就叫“青雲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鎮志》中關於同心村的記載


“七都村”後來改名“紅光村”,後來又改為“東湖村”,再後來改為“同心村”,這個名字一直延用至今。當年的七都村人真是能吃苦,硬是在東太湖邊的荒灘野地裡開墾出了900多畝良田。60年過去了,一代代人在宛坪綿延生息,當年太湖灘上20多戶人家的七都村,現在發展成了有100多戶人家的同心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同心村


1964年我出生在“七都村”。從記事起,村裡家家戶戶都是泥坯牆稻草房,村裡唯有的兩間磚瓦房是知青房。夏天遇到颱風暴雨天,太湖邊的風特別大,常常眼看著房子就在風雨中坍塌了。反正家裡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泥土和稻草有的是,等天氣好了,大家一起幫忙再把房子搭起來就是。我的父母一共生養了4兒1女五個孩子,我是老四,是父母的末拖兒子。老輩人最看重長子,最疼愛老小。可是窮家小戶,父母雖然對兒子有這份愛心,又哪裡有那個能力!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農村泥坯房


記憶最深的是20歲那年,我非常想要一輛自行車。那時候的自行車憑票供應,鳳凰、永久這樣的名牌自行車既要憑票價格又貴,我想也不敢想。我看中的是一輛120多元的雜牌“野雞車”,不用票。母親知道我的心思,把辛辛苦苦養了一年的大肥豬賣了,賣豬的七八十元錢全部悄悄塞給了我。我終於買到了自行車,從吳江城裡騎回家,自行車在鄉下的田野裡風一樣飛馳,這一路真是心花怒放。母親這份疼愛老小的心意,那麼多年來我一直沒忘,點點滴滴都記在心頭,如今好好回報她。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推著鳳凰自行車的青年意氣風發


家裡窮,又養了4個兒子,父母為了給我們幾個兒子結婚成家真是操碎了心。等到三哥結婚的時候,家裡只剩下三間平房,兩間給了三哥,分給我的只有一間。一間房怎麼娶媳婦?我不願再看到父母為難,想辦法用稻草換來了一船爛磚頭,終於在1987年自己在那一間房子外頭又接了一間,總算是有了個娶媳婦的窩。

1989年我結婚的時候向別人借了不少債。其中最大的一筆開支是花900元錢託人到七都的傢俱廠買了一套傢俱,一共五件東西。一個床、一個三門櫥、一個五斗櫃、一個夜壺箱、一個食品櫥。再在家裡辦幾桌酒席,給女方買點衣服彩禮啥的,一共花了六七千塊錢,那時候就算是很體面的一場婚禮了。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傢俱


正因為家裡實在太窮,我從小就腦子活絡,一門心思想著怎麼掙錢讓家裡人過上好日子。我17歲到上海火車站做清潔工,那時候村裡承包了上海火車站的垃圾清潔工作,我屬於村裡的派遣工,雖然人在上海打工,工分還是算在村裡。

19歲那年,我當上了村裡的小隊長,可是一年下來分紅才400多元。第二年我就不幹了,到鎮上的農電站去開拖拉機,一年下來總算能賺千把塊錢了。我還不滿足,覺得還要努力多賺一點錢。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開拖拉機

1990年兒子出生的時候,他媽媽沒有奶水,買一包奶粉要5塊錢,家裡真的窮到一包奶粉錢都沒有。我不能眼看著兒子餓死,只能老著臉皮找連襟借了十塊錢,給兒子買回了兩袋救命的奶粉。兒子要養大,老婆要吃飯,這一年一千塊錢怎麼也不夠花,這樣的窮日子啥時候才能過到頭?

1993年,我買了第一輛燒柴油的“小三卡”跑起了運輸。買車的9千多元錢大部分都是借來的。那時候整個菀坪不過六七輛車,生意很好做,來錢很快,我覺得這條路走對了。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上海581三輪車,俗稱小三卡


1994年,我換了一輛龍江農用車,這輛車要2萬多元,賺來的錢還不夠填補換車的差價,但是我覺得值得,因為車子大裝得多,來錢也更快。

1997年,我換了一輛更大的龍江農用車。

2000年,我換了一輛躍進卡車。

2006年,我換了一輛江淮卡車。

2009年,我換了一輛6噸的江淮車。

2014年,我換了一輛10噸的東風車。

從1993年開始跑車至今,我換了7輛車。這些年我的車子一換再換,也眼看著村裡、鎮上的路一修再修。原先的砂石路變成了水泥路,原先我的小農用車只能停在村口的村委會裡,現在我的10噸東風大卡車都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院子裡還停了兒子和媳婦的兩輛小汽車。這些年,路好走了,村裡富了,菀坪的經濟發展更是快。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我清晰地記得菀坪是2003年開始發展的,因為那一年我的生意好得來不及做。跑車20多年,感覺2003和2004年的生意最好做。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村道


記得2000年我換躍進卡車的時候要6萬多塊錢,自己一分錢都沒有。銀行貸款2萬,還有4萬是付了1分的利息借來的。老婆說,人家借錢造房子,你一直借錢買車。我對她說:借錢造房子,這錢是死錢。我借錢買車,這錢是活錢,車輪子一滾就會滾進錢來。我可沒有說大話,買車借下的債兩年就還清了。那時候在廠裡上班,一個月不過一千來塊錢工資,我跑車一個月能賺三四千,比上班強多了。

2003年,我家造起了新房子,造房子花了十萬,裝修又花了兩三萬。當時在村裡也算是時髦漂亮的大別墅啦!從泥板牆茅草屋到爛磚頭拼起來的平房,再到別墅,我心滿意足。兒子結婚那年,我又花了20來萬把房子徹底裝修一番,樓上樓下,空調、電視一應俱全。這樣的日子,我小時候真是想也不敢想!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房子與車子


院子裡停著的那兩輛小轎車,是兒子和媳婦的。那輛雪佛萊2012年買的時候花了17萬多。2017年兒子又買了這輛30多萬的英菲尼迪,我給他們付了個首付10萬,餘下的貸款讓他們自己還。兒子在吳江太湖新城工作,兒媳婦在鎮上開甜品店,小夫妻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我還在繼續跑車,雖然現在生意不比從前好做了,但日子也還過得去。老伴在家做飯帶孫子,老伴今年53歲,3年前就拿起了退休工資,一個月有一千多塊錢呢。老伴是跟著我從苦日子過來的人,老來有這樣享福的日子,她非常知足。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訪談合影


想起從前我們一家人要種16畝田,一年到頭在田裡真是有做不完的活兒,沒想到種了一輩子田,現在卻連一畝田都沒有了。我和老伴閒聊的時候常說,最好有個一畝田種種玩玩,至少可以把自己吃的米種出來。老伴笑我,鄉下人還沒有做夠,我是要做個享福的城裡人了。

是啊,像我們這樣的鄉下人,好多城裡人怕是也比不上哦!

備 注

本文由陸龍寶口述,金華整理。

口述人簡介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陸龍寶,菀坪人,1964年出生。19歲開始開拖拉機,後來開長途,對修理車子,機械非常感興趣,現仍從事長途貨運工作。

責任編輯:錢曉燕

技術編輯:吳英

圖片來源:孫琳、館藏及網絡


"

每次有人問我哪裡人?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生在菀坪,長在菀坪,生活在菀坪,自然應該是菀坪人。但是從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說,我們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七都人。要論祖籍,我又是的的確確的蘇北人。從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往上論起,祖祖輩輩都是蘇北人。所以我的口音很雜,我會講菀坪話、吳江話、普通話、蘇北話。平常在家,我們一家人都講蘇北話,在村裡講的也是蘇北話,我們這個村,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人。這到底是怎麼一筆賬?這話說起來可就長啦!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社區(2011年攝)


我的爺爺奶奶是蘇北興化人,那時候蘇北的生活比蘇南苦多了,當年才16歲的爺爺帶著奶奶從蘇北來到吳江討生活,從此一輩子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爺爺奶奶在七都先鋒村落下了腳,在那裡生兒育女。那裡也是個蘇北村,村裡百分之八十都是蘇北老鄉,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比蘇北老家好多了,我的大伯還當上了隊長。我的父親娶了隔壁南潯鄉下的女子為妻,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父親找的妻子也是蘇北老鄉,這就是我的母親。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興化油菜


1958年“大躍進”,菀坪當時是一片太湖灘,政府號召大家到菀坪開闢新天地,那時候叫建設兵團。當隊長的大伯作為黨員幹部帶頭響應號召,和村裡一戶高姓村民一起搖著一條小船載著一家老小,領著村裡的一幫蘇北老鄉奔赴菀坪。當時搬來一共有20多戶人家,大家一起在菀坪紮下了根。因為村子是從七都搬遷過來的,就叫作“七都村”。隔壁的村民們是從青雲搬遷過來,就叫“青雲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菀坪鎮志》中關於同心村的記載


“七都村”後來改名“紅光村”,後來又改為“東湖村”,再後來改為“同心村”,這個名字一直延用至今。當年的七都村人真是能吃苦,硬是在東太湖邊的荒灘野地裡開墾出了900多畝良田。60年過去了,一代代人在宛坪綿延生息,當年太湖灘上20多戶人家的七都村,現在發展成了有100多戶人家的同心村。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同心村


1964年我出生在“七都村”。從記事起,村裡家家戶戶都是泥坯牆稻草房,村裡唯有的兩間磚瓦房是知青房。夏天遇到颱風暴雨天,太湖邊的風特別大,常常眼看著房子就在風雨中坍塌了。反正家裡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泥土和稻草有的是,等天氣好了,大家一起幫忙再把房子搭起來就是。我的父母一共生養了4兒1女五個孩子,我是老四,是父母的末拖兒子。老輩人最看重長子,最疼愛老小。可是窮家小戶,父母雖然對兒子有這份愛心,又哪裡有那個能力!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農村泥坯房


記憶最深的是20歲那年,我非常想要一輛自行車。那時候的自行車憑票供應,鳳凰、永久這樣的名牌自行車既要憑票價格又貴,我想也不敢想。我看中的是一輛120多元的雜牌“野雞車”,不用票。母親知道我的心思,把辛辛苦苦養了一年的大肥豬賣了,賣豬的七八十元錢全部悄悄塞給了我。我終於買到了自行車,從吳江城裡騎回家,自行車在鄉下的田野裡風一樣飛馳,這一路真是心花怒放。母親這份疼愛老小的心意,那麼多年來我一直沒忘,點點滴滴都記在心頭,如今好好回報她。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推著鳳凰自行車的青年意氣風發


家裡窮,又養了4個兒子,父母為了給我們幾個兒子結婚成家真是操碎了心。等到三哥結婚的時候,家裡只剩下三間平房,兩間給了三哥,分給我的只有一間。一間房怎麼娶媳婦?我不願再看到父母為難,想辦法用稻草換來了一船爛磚頭,終於在1987年自己在那一間房子外頭又接了一間,總算是有了個娶媳婦的窩。

1989年我結婚的時候向別人借了不少債。其中最大的一筆開支是花900元錢託人到七都的傢俱廠買了一套傢俱,一共五件東西。一個床、一個三門櫥、一個五斗櫃、一個夜壺箱、一個食品櫥。再在家裡辦幾桌酒席,給女方買點衣服彩禮啥的,一共花了六七千塊錢,那時候就算是很體面的一場婚禮了。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傢俱


正因為家裡實在太窮,我從小就腦子活絡,一門心思想著怎麼掙錢讓家裡人過上好日子。我17歲到上海火車站做清潔工,那時候村裡承包了上海火車站的垃圾清潔工作,我屬於村裡的派遣工,雖然人在上海打工,工分還是算在村裡。

19歲那年,我當上了村裡的小隊長,可是一年下來分紅才400多元。第二年我就不幹了,到鎮上的農電站去開拖拉機,一年下來總算能賺千把塊錢了。我還不滿足,覺得還要努力多賺一點錢。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開拖拉機

1990年兒子出生的時候,他媽媽沒有奶水,買一包奶粉要5塊錢,家裡真的窮到一包奶粉錢都沒有。我不能眼看著兒子餓死,只能老著臉皮找連襟借了十塊錢,給兒子買回了兩袋救命的奶粉。兒子要養大,老婆要吃飯,這一年一千塊錢怎麼也不夠花,這樣的窮日子啥時候才能過到頭?

1993年,我買了第一輛燒柴油的“小三卡”跑起了運輸。買車的9千多元錢大部分都是借來的。那時候整個菀坪不過六七輛車,生意很好做,來錢很快,我覺得這條路走對了。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上海581三輪車,俗稱小三卡


1994年,我換了一輛龍江農用車,這輛車要2萬多元,賺來的錢還不夠填補換車的差價,但是我覺得值得,因為車子大裝得多,來錢也更快。

1997年,我換了一輛更大的龍江農用車。

2000年,我換了一輛躍進卡車。

2006年,我換了一輛江淮卡車。

2009年,我換了一輛6噸的江淮車。

2014年,我換了一輛10噸的東風車。

從1993年開始跑車至今,我換了7輛車。這些年我的車子一換再換,也眼看著村裡、鎮上的路一修再修。原先的砂石路變成了水泥路,原先我的小農用車只能停在村口的村委會裡,現在我的10噸東風大卡車都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院子裡還停了兒子和媳婦的兩輛小汽車。這些年,路好走了,村裡富了,菀坪的經濟發展更是快。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我清晰地記得菀坪是2003年開始發展的,因為那一年我的生意好得來不及做。跑車20多年,感覺2003和2004年的生意最好做。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村道


記得2000年我換躍進卡車的時候要6萬多塊錢,自己一分錢都沒有。銀行貸款2萬,還有4萬是付了1分的利息借來的。老婆說,人家借錢造房子,你一直借錢買車。我對她說:借錢造房子,這錢是死錢。我借錢買車,這錢是活錢,車輪子一滾就會滾進錢來。我可沒有說大話,買車借下的債兩年就還清了。那時候在廠裡上班,一個月不過一千來塊錢工資,我跑車一個月能賺三四千,比上班強多了。

2003年,我家造起了新房子,造房子花了十萬,裝修又花了兩三萬。當時在村裡也算是時髦漂亮的大別墅啦!從泥板牆茅草屋到爛磚頭拼起來的平房,再到別墅,我心滿意足。兒子結婚那年,我又花了20來萬把房子徹底裝修一番,樓上樓下,空調、電視一應俱全。這樣的日子,我小時候真是想也不敢想!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房子與車子


院子裡停著的那兩輛小轎車,是兒子和媳婦的。那輛雪佛萊2012年買的時候花了17萬多。2017年兒子又買了這輛30多萬的英菲尼迪,我給他們付了個首付10萬,餘下的貸款讓他們自己還。兒子在吳江太湖新城工作,兒媳婦在鎮上開甜品店,小夫妻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我還在繼續跑車,雖然現在生意不比從前好做了,但日子也還過得去。老伴在家做飯帶孫子,老伴今年53歲,3年前就拿起了退休工資,一個月有一千多塊錢呢。老伴是跟著我從苦日子過來的人,老來有這樣享福的日子,她非常知足。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訪談合影


想起從前我們一家人要種16畝田,一年到頭在田裡真是有做不完的活兒,沒想到種了一輩子田,現在卻連一畝田都沒有了。我和老伴閒聊的時候常說,最好有個一畝田種種玩玩,至少可以把自己吃的米種出來。老伴笑我,鄉下人還沒有做夠,我是要做個享福的城裡人了。

是啊,像我們這樣的鄉下人,好多城裡人怕是也比不上哦!

備 注

本文由陸龍寶口述,金華整理。

口述人簡介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陸龍寶,菀坪人,1964年出生。19歲開始開拖拉機,後來開長途,對修理車子,機械非常感興趣,現仍從事長途貨運工作。

責任編輯:錢曉燕

技術編輯:吳英

圖片來源:孫琳、館藏及網絡


一位菀坪移民的口述:一個人與七輛車

徵稿啟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歷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別歡迎。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請發送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記得註明姓名和聯繫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特別是已在其他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一律不錄用)。照片請勿插入文中,請單獨發送,謝謝!

由於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沒有錄用,作者可自行處置(同一作者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臺,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瞭解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