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家長與孩子共情or孩子與家長共情,初衷不同,結果不同'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dy琉璃盞明月心 2019-09-16
"

托幼機構的服務對象是弱勢群體,所以在不開放的時間段實行封閉化管理,不開放時間段不允許外人進入,包括家長。

考慮了很多的客觀因素,也是寬鬆的規定了入園時間,嚴格的規定了不開放時間。在不開放時間段,如果來園,只能在保安室聯繫老師,請班級老師下來把幼兒接回班級。

上週某天,有這樣一位家長,家長的身份是孩子的奶奶,來園遲到後,在保安告知需要聯繫老師的情況下,抱著孩子就往裡面衝。被保安攔下後,情緒激動,眼神犀利,沒有破口大罵,但是難聽的話一句跟著一句,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接下來,他用食指,指點著孩子的肩,一下接一下,同時伴隨著清晰的語言,“看看你,都怪你,你不快點兒,奶奶一天早上多忙呢,還得給你媽做飯……”,我的思維就停留在這裡,直到孩子的老師下來,奶奶忽然爽朗的笑聲驚醒了我,“哈哈,某某老師,某某小朋友遲到了,你看還得麻煩你來接”,寒暄著順利地完成了交接儀式。

奶奶不老,精於打扮,看得出是一個美人,戴著眼鏡,聽講話的邏輯,應該也不是一介布衣,估計也受過高等的教育,他對保安和對老師的前後態度,作為國人我們都能夠理解,但是對孩子說話的時候,讓我的一瞬間特別的心疼孩子。

就來園遲到這一件事兒,如果單純的想把它作為一個教育的契機,站在孩子的角度,讓孩子有時間的概念,早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遵守規章制度,不是壞事,教育就在生活裡。但是奶奶的行為讓我覺得更多的是發洩自己。不能說奶奶不愛孩子,但是她數落孩子的那一瞬間,我覺得他看的不是自己的孫子,看的是兒媳婦的兒子。孩子還沒有那麼深的理解力,他看的是事物的表象,如果你讓他講述一下剛才的事件,除了奶奶生氣了,發脾氣了,他應該沒有任何的印象,解讀不出任何其他的東西了。

共情是心理學範疇,共情陪伴是幼兒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但是,陪伴過程中共情的主體是誰?直接決定著我們的教育結果。堤潰蟻穴,不要忽略每一個瞬間,生活中處處是教育,請我們的家長朋友們在陪伴的過程中,主觀約束一下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孩子為主體,這樣才能在陪伴的時光內,讓孩子的收益最大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