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

為人父母的人,大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

  • 孩子莫名其妙就發脾氣,完全不講道理,根本沒法說服;
  • 孩子上學快遲到了,你緊張得如同打仗,可孩子卻故意磨蹭,完全不聽指揮;
  • 兩個孩子剛剛還在愉快地玩耍,可轉眼間就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衝突,一個不停哭,一個不停鬧……

這種時候,不少人會覺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

為人父母的人,大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

  • 孩子莫名其妙就發脾氣,完全不講道理,根本沒法說服;
  • 孩子上學快遲到了,你緊張得如同打仗,可孩子卻故意磨蹭,完全不聽指揮;
  • 兩個孩子剛剛還在愉快地玩耍,可轉眼間就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衝突,一個不停哭,一個不停鬧……

這種時候,不少人會覺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絕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身體比較熟悉,卻對孩子的大腦瞭解不多。

譬如說,父母們都很清楚38攝氏度意味著發燒,看書寫字不注意姿勢容易導致近視,不好好吃飯會導致營養吸收不佳等等。

但他們卻不太瞭解孩子的情緒到底來自於哪裡?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友善地對待他人?

其實,瞭解大腦的基本概念,對於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構成了豐富的大腦回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體驗,都將決定“哪些大腦回路會被激活”,也就是在不斷地對大腦“重新佈線”。

孩子由於還未成年,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父母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影響到他們大腦發育的進程和結果。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大腦分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腦的不同部分協同工作,將會讓孩子的大腦獲得更加良好的運行,也能夠幫助父母解決養育中的困難時刻。

"

為人父母的人,大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

  • 孩子莫名其妙就發脾氣,完全不講道理,根本沒法說服;
  • 孩子上學快遲到了,你緊張得如同打仗,可孩子卻故意磨蹭,完全不聽指揮;
  • 兩個孩子剛剛還在愉快地玩耍,可轉眼間就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衝突,一個不停哭,一個不停鬧……

這種時候,不少人會覺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絕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身體比較熟悉,卻對孩子的大腦瞭解不多。

譬如說,父母們都很清楚38攝氏度意味著發燒,看書寫字不注意姿勢容易導致近視,不好好吃飯會導致營養吸收不佳等等。

但他們卻不太瞭解孩子的情緒到底來自於哪裡?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友善地對待他人?

其實,瞭解大腦的基本概念,對於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構成了豐富的大腦回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體驗,都將決定“哪些大腦回路會被激活”,也就是在不斷地對大腦“重新佈線”。

孩子由於還未成年,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父母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影響到他們大腦發育的進程和結果。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大腦分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腦的不同部分協同工作,將會讓孩子的大腦獲得更加良好的運行,也能夠幫助父母解決養育中的困難時刻。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左右腦,助孩子改善情緒

人類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各有不同。

通俗地講,左腦喜歡秩序,是邏輯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收表情、眼神、語氣等信號,負責接收和解讀情感信息。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低齡孩子還不具備使用邏輯和語言來表達感受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不顧當前情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早上起床做事墨跡,對於上課遲到沒有緊張情緒和內疚感。

"

為人父母的人,大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

  • 孩子莫名其妙就發脾氣,完全不講道理,根本沒法說服;
  • 孩子上學快遲到了,你緊張得如同打仗,可孩子卻故意磨蹭,完全不聽指揮;
  • 兩個孩子剛剛還在愉快地玩耍,可轉眼間就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衝突,一個不停哭,一個不停鬧……

這種時候,不少人會覺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絕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身體比較熟悉,卻對孩子的大腦瞭解不多。

譬如說,父母們都很清楚38攝氏度意味著發燒,看書寫字不注意姿勢容易導致近視,不好好吃飯會導致營養吸收不佳等等。

但他們卻不太瞭解孩子的情緒到底來自於哪裡?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友善地對待他人?

其實,瞭解大腦的基本概念,對於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構成了豐富的大腦回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體驗,都將決定“哪些大腦回路會被激活”,也就是在不斷地對大腦“重新佈線”。

孩子由於還未成年,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父母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影響到他們大腦發育的進程和結果。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大腦分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腦的不同部分協同工作,將會讓孩子的大腦獲得更加良好的運行,也能夠幫助父母解決養育中的困難時刻。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左右腦,助孩子改善情緒

人類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各有不同。

通俗地講,左腦喜歡秩序,是邏輯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收表情、眼神、語氣等信號,負責接收和解讀情感信息。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低齡孩子還不具備使用邏輯和語言來表達感受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不顧當前情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早上起床做事墨跡,對於上課遲到沒有緊張情緒和內疚感。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發展左腦呢?

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當他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這標誌這他開始對因果關係感興趣,並嘗試用語言把背後的邏輯表達出來。

左腦是邏輯思維,右腦是形象思維。

一個畫家,更多地在使用右腦,而一個程序員,更多地在使用左腦。那是不是對於畫家左腦就不那麼重要?而對於程序員,右腦就不那麼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想擁有和諧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讓左右腦協同工作。連接左腦和右腦的結構叫做胼胝體纖維,它幫助左右腦之間交流,成為一個整體進行工作,這是左右腦整合的生理基礎。

如果只有左腦發生作用,一個人就無法理解情感,就無法建立起親密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像是生活在情感荒漠中。而如果只有右腦發生作用,這個人就會被情緒淹沒,無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那麼,怎麼才能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讓他合理地應對和管理情緒呢?

當孩子產生情緒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聆聽和關注,而不是說教。

譬如,到了睡覺時間,孩子從臥室裡跑出來,衝著大人發脾氣,“我要瘋了,你從來不在睡覺前給我一個晚安擁抱”,你可能會非常吃驚,然後解釋到“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樣做啊。”孩子這時候大都會開始一連串的毫無關聯的抱怨:“你就沒對我好過,我的生日還要過好多個月才到,我討厭做家庭作業!”諸如此類的藉口,就為了不去睡覺。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怎麼做?為自己辯解?還是跟孩子強調事實“生日還要很久才到?家庭作業是必須要做的?”其實,這些應對方式都是啟動了左腦,可孩子現在的情緒在劇烈的波動中,也就是被右腦主導。用左腦式迴應去解決右腦問題,就好像雞同鴨講,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說服孩子的本能衝動,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被理解時,情緒也就逐漸緩和下來。這樣媽媽就有機會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商定現在去睡覺也好,深入討論解決方案也好,都將比之前的做法有效。

"

為人父母的人,大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

  • 孩子莫名其妙就發脾氣,完全不講道理,根本沒法說服;
  • 孩子上學快遲到了,你緊張得如同打仗,可孩子卻故意磨蹭,完全不聽指揮;
  • 兩個孩子剛剛還在愉快地玩耍,可轉眼間就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衝突,一個不停哭,一個不停鬧……

這種時候,不少人會覺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絕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身體比較熟悉,卻對孩子的大腦瞭解不多。

譬如說,父母們都很清楚38攝氏度意味著發燒,看書寫字不注意姿勢容易導致近視,不好好吃飯會導致營養吸收不佳等等。

但他們卻不太瞭解孩子的情緒到底來自於哪裡?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友善地對待他人?

其實,瞭解大腦的基本概念,對於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構成了豐富的大腦回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體驗,都將決定“哪些大腦回路會被激活”,也就是在不斷地對大腦“重新佈線”。

孩子由於還未成年,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父母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影響到他們大腦發育的進程和結果。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大腦分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腦的不同部分協同工作,將會讓孩子的大腦獲得更加良好的運行,也能夠幫助父母解決養育中的困難時刻。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左右腦,助孩子改善情緒

人類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各有不同。

通俗地講,左腦喜歡秩序,是邏輯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收表情、眼神、語氣等信號,負責接收和解讀情感信息。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低齡孩子還不具備使用邏輯和語言來表達感受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不顧當前情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早上起床做事墨跡,對於上課遲到沒有緊張情緒和內疚感。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發展左腦呢?

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當他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這標誌這他開始對因果關係感興趣,並嘗試用語言把背後的邏輯表達出來。

左腦是邏輯思維,右腦是形象思維。

一個畫家,更多地在使用右腦,而一個程序員,更多地在使用左腦。那是不是對於畫家左腦就不那麼重要?而對於程序員,右腦就不那麼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想擁有和諧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讓左右腦協同工作。連接左腦和右腦的結構叫做胼胝體纖維,它幫助左右腦之間交流,成為一個整體進行工作,這是左右腦整合的生理基礎。

如果只有左腦發生作用,一個人就無法理解情感,就無法建立起親密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像是生活在情感荒漠中。而如果只有右腦發生作用,這個人就會被情緒淹沒,無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那麼,怎麼才能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讓他合理地應對和管理情緒呢?

當孩子產生情緒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聆聽和關注,而不是說教。

譬如,到了睡覺時間,孩子從臥室裡跑出來,衝著大人發脾氣,“我要瘋了,你從來不在睡覺前給我一個晚安擁抱”,你可能會非常吃驚,然後解釋到“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樣做啊。”孩子這時候大都會開始一連串的毫無關聯的抱怨:“你就沒對我好過,我的生日還要過好多個月才到,我討厭做家庭作業!”諸如此類的藉口,就為了不去睡覺。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怎麼做?為自己辯解?還是跟孩子強調事實“生日還要很久才到?家庭作業是必須要做的?”其實,這些應對方式都是啟動了左腦,可孩子現在的情緒在劇烈的波動中,也就是被右腦主導。用左腦式迴應去解決右腦問題,就好像雞同鴨講,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說服孩子的本能衝動,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被理解時,情緒也就逐漸緩和下來。這樣媽媽就有機會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商定現在去睡覺也好,深入討論解決方案也好,都將比之前的做法有效。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很多父母經常採用不恰當的方法去處理孩子的情緒:

  • 有的父母會忽視孩子的感受,覺得孩子的情緒不安是小事,只要冷處理,一會兒就會過去。他們不懂得要利用這樣的機會,去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或者幫助孩子掌握情緒能力。
  • 有的父母過於自由和放任,認為孩子怎樣處理情緒都可以,譬如任由孩子做出破壞性的行為也不干涉,讓孩子失去學習正確處理情緒的機會。
  •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情緒表示輕蔑,不尊重他的感受,譬如對孩子說“這有什麼好傷心的”。那麼孩子就會逐漸認識到,在父母那裡,自己不能表露出任何的情緒,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他們會學著把自己封閉起來,也會失去對他人感受的覺察能力。

如果父母擅長處理情緒,孩子就會具有豐富的感情,身體和精神狀態感到放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專注度高,學習效率也會提高。

總之,先和孩子的右腦建立聯結,幫助他們平緩情緒;接下來再把孩子引導到左腦上,關注如何理性地解決問題。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並不是講道理的最佳時機,只有當孩子情緒平穩,能夠啟用左腦時,才能聽得進去我們說的話。

"

為人父母的人,大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

  • 孩子莫名其妙就發脾氣,完全不講道理,根本沒法說服;
  • 孩子上學快遲到了,你緊張得如同打仗,可孩子卻故意磨蹭,完全不聽指揮;
  • 兩個孩子剛剛還在愉快地玩耍,可轉眼間就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衝突,一個不停哭,一個不停鬧……

這種時候,不少人會覺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絕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身體比較熟悉,卻對孩子的大腦瞭解不多。

譬如說,父母們都很清楚38攝氏度意味著發燒,看書寫字不注意姿勢容易導致近視,不好好吃飯會導致營養吸收不佳等等。

但他們卻不太瞭解孩子的情緒到底來自於哪裡?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友善地對待他人?

其實,瞭解大腦的基本概念,對於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構成了豐富的大腦回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體驗,都將決定“哪些大腦回路會被激活”,也就是在不斷地對大腦“重新佈線”。

孩子由於還未成年,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父母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影響到他們大腦發育的進程和結果。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大腦分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腦的不同部分協同工作,將會讓孩子的大腦獲得更加良好的運行,也能夠幫助父母解決養育中的困難時刻。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左右腦,助孩子改善情緒

人類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各有不同。

通俗地講,左腦喜歡秩序,是邏輯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收表情、眼神、語氣等信號,負責接收和解讀情感信息。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低齡孩子還不具備使用邏輯和語言來表達感受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不顧當前情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早上起床做事墨跡,對於上課遲到沒有緊張情緒和內疚感。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發展左腦呢?

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當他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這標誌這他開始對因果關係感興趣,並嘗試用語言把背後的邏輯表達出來。

左腦是邏輯思維,右腦是形象思維。

一個畫家,更多地在使用右腦,而一個程序員,更多地在使用左腦。那是不是對於畫家左腦就不那麼重要?而對於程序員,右腦就不那麼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想擁有和諧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讓左右腦協同工作。連接左腦和右腦的結構叫做胼胝體纖維,它幫助左右腦之間交流,成為一個整體進行工作,這是左右腦整合的生理基礎。

如果只有左腦發生作用,一個人就無法理解情感,就無法建立起親密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像是生活在情感荒漠中。而如果只有右腦發生作用,這個人就會被情緒淹沒,無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那麼,怎麼才能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讓他合理地應對和管理情緒呢?

當孩子產生情緒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聆聽和關注,而不是說教。

譬如,到了睡覺時間,孩子從臥室裡跑出來,衝著大人發脾氣,“我要瘋了,你從來不在睡覺前給我一個晚安擁抱”,你可能會非常吃驚,然後解釋到“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樣做啊。”孩子這時候大都會開始一連串的毫無關聯的抱怨:“你就沒對我好過,我的生日還要過好多個月才到,我討厭做家庭作業!”諸如此類的藉口,就為了不去睡覺。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怎麼做?為自己辯解?還是跟孩子強調事實“生日還要很久才到?家庭作業是必須要做的?”其實,這些應對方式都是啟動了左腦,可孩子現在的情緒在劇烈的波動中,也就是被右腦主導。用左腦式迴應去解決右腦問題,就好像雞同鴨講,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說服孩子的本能衝動,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被理解時,情緒也就逐漸緩和下來。這樣媽媽就有機會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商定現在去睡覺也好,深入討論解決方案也好,都將比之前的做法有效。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很多父母經常採用不恰當的方法去處理孩子的情緒:

  • 有的父母會忽視孩子的感受,覺得孩子的情緒不安是小事,只要冷處理,一會兒就會過去。他們不懂得要利用這樣的機會,去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或者幫助孩子掌握情緒能力。
  • 有的父母過於自由和放任,認為孩子怎樣處理情緒都可以,譬如任由孩子做出破壞性的行為也不干涉,讓孩子失去學習正確處理情緒的機會。
  •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情緒表示輕蔑,不尊重他的感受,譬如對孩子說“這有什麼好傷心的”。那麼孩子就會逐漸認識到,在父母那裡,自己不能表露出任何的情緒,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他們會學著把自己封閉起來,也會失去對他人感受的覺察能力。

如果父母擅長處理情緒,孩子就會具有豐富的感情,身體和精神狀態感到放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專注度高,學習效率也會提高。

總之,先和孩子的右腦建立聯結,幫助他們平緩情緒;接下來再把孩子引導到左腦上,關注如何理性地解決問題。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並不是講道理的最佳時機,只有當孩子情緒平穩,能夠啟用左腦時,才能聽得進去我們說的話。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上下腦,教孩子自我控制

下層大腦包括腦幹和邊緣區域,也就是從脖子的上端到鼻樑的位置,這部分比較原始,主要負責人的基本功能,譬如呼吸和眨眼;與生俱來的一些反應和衝動,譬如打鬥和躲避;還有劇烈的情感,憤怒和恐懼。

而上層大腦完全不同,它由大腦皮層及其各個部分構成,尤其是額頭後面那部分,比如前額葉皮層。上層大腦進化程度更高,負責高級分析思維功能,譬如決策、控制力、自我認知、共情、道德等高度複雜的能力,幫助一個人以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世界。

"

為人父母的人,大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

  • 孩子莫名其妙就發脾氣,完全不講道理,根本沒法說服;
  • 孩子上學快遲到了,你緊張得如同打仗,可孩子卻故意磨蹭,完全不聽指揮;
  • 兩個孩子剛剛還在愉快地玩耍,可轉眼間就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衝突,一個不停哭,一個不停鬧……

這種時候,不少人會覺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絕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身體比較熟悉,卻對孩子的大腦瞭解不多。

譬如說,父母們都很清楚38攝氏度意味著發燒,看書寫字不注意姿勢容易導致近視,不好好吃飯會導致營養吸收不佳等等。

但他們卻不太瞭解孩子的情緒到底來自於哪裡?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友善地對待他人?

其實,瞭解大腦的基本概念,對於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構成了豐富的大腦回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體驗,都將決定“哪些大腦回路會被激活”,也就是在不斷地對大腦“重新佈線”。

孩子由於還未成年,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父母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影響到他們大腦發育的進程和結果。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大腦分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腦的不同部分協同工作,將會讓孩子的大腦獲得更加良好的運行,也能夠幫助父母解決養育中的困難時刻。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左右腦,助孩子改善情緒

人類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各有不同。

通俗地講,左腦喜歡秩序,是邏輯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收表情、眼神、語氣等信號,負責接收和解讀情感信息。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低齡孩子還不具備使用邏輯和語言來表達感受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不顧當前情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早上起床做事墨跡,對於上課遲到沒有緊張情緒和內疚感。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發展左腦呢?

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當他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這標誌這他開始對因果關係感興趣,並嘗試用語言把背後的邏輯表達出來。

左腦是邏輯思維,右腦是形象思維。

一個畫家,更多地在使用右腦,而一個程序員,更多地在使用左腦。那是不是對於畫家左腦就不那麼重要?而對於程序員,右腦就不那麼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想擁有和諧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讓左右腦協同工作。連接左腦和右腦的結構叫做胼胝體纖維,它幫助左右腦之間交流,成為一個整體進行工作,這是左右腦整合的生理基礎。

如果只有左腦發生作用,一個人就無法理解情感,就無法建立起親密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像是生活在情感荒漠中。而如果只有右腦發生作用,這個人就會被情緒淹沒,無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那麼,怎麼才能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讓他合理地應對和管理情緒呢?

當孩子產生情緒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聆聽和關注,而不是說教。

譬如,到了睡覺時間,孩子從臥室裡跑出來,衝著大人發脾氣,“我要瘋了,你從來不在睡覺前給我一個晚安擁抱”,你可能會非常吃驚,然後解釋到“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樣做啊。”孩子這時候大都會開始一連串的毫無關聯的抱怨:“你就沒對我好過,我的生日還要過好多個月才到,我討厭做家庭作業!”諸如此類的藉口,就為了不去睡覺。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怎麼做?為自己辯解?還是跟孩子強調事實“生日還要很久才到?家庭作業是必須要做的?”其實,這些應對方式都是啟動了左腦,可孩子現在的情緒在劇烈的波動中,也就是被右腦主導。用左腦式迴應去解決右腦問題,就好像雞同鴨講,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說服孩子的本能衝動,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被理解時,情緒也就逐漸緩和下來。這樣媽媽就有機會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商定現在去睡覺也好,深入討論解決方案也好,都將比之前的做法有效。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很多父母經常採用不恰當的方法去處理孩子的情緒:

  • 有的父母會忽視孩子的感受,覺得孩子的情緒不安是小事,只要冷處理,一會兒就會過去。他們不懂得要利用這樣的機會,去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或者幫助孩子掌握情緒能力。
  • 有的父母過於自由和放任,認為孩子怎樣處理情緒都可以,譬如任由孩子做出破壞性的行為也不干涉,讓孩子失去學習正確處理情緒的機會。
  •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情緒表示輕蔑,不尊重他的感受,譬如對孩子說“這有什麼好傷心的”。那麼孩子就會逐漸認識到,在父母那裡,自己不能表露出任何的情緒,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他們會學著把自己封閉起來,也會失去對他人感受的覺察能力。

如果父母擅長處理情緒,孩子就會具有豐富的感情,身體和精神狀態感到放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專注度高,學習效率也會提高。

總之,先和孩子的右腦建立聯結,幫助他們平緩情緒;接下來再把孩子引導到左腦上,關注如何理性地解決問題。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並不是講道理的最佳時機,只有當孩子情緒平穩,能夠啟用左腦時,才能聽得進去我們說的話。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上下腦,教孩子自我控制

下層大腦包括腦幹和邊緣區域,也就是從脖子的上端到鼻樑的位置,這部分比較原始,主要負責人的基本功能,譬如呼吸和眨眼;與生俱來的一些反應和衝動,譬如打鬥和躲避;還有劇烈的情感,憤怒和恐懼。

而上層大腦完全不同,它由大腦皮層及其各個部分構成,尤其是額頭後面那部分,比如前額葉皮層。上層大腦進化程度更高,負責高級分析思維功能,譬如決策、控制力、自我認知、共情、道德等高度複雜的能力,幫助一個人以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世界。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而上層大腦要到一個人二十幾歲時才能完全發育成熟,這也是大腦最後發育的一個部分。

如果把大腦想象成為一座兩層小樓,對於孩子,下層大腦就是一層,負責基本功能,包括廚房、餐廳、衛生間這些基礎部分,早就施工完成;而上層大腦就是二樓的書房,更加明亮,視野更好,在這裡從事的是更為高級複雜的活動,譬如思考、想象和規劃。

但是,這一部分還沒有完工,還不能發揮全部功能。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被困在下層,無理取鬧,控制不住自己。

除了上層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還有一個原因造成了孩子經常被下層大腦主導,這就是杏仁核。杏仁核是下層大腦的一個部分,負責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特別是激烈的情緒。

杏仁核會讓大腦在思考之前就先行動,譬如當看到一種沒見過的蟲子,不會先去想是不是有毒,而是本能地做好防禦和自我保護,又譬如在沒有搞清楚情況的時候,就對別人亂髮脾氣。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成年人會對自我控制感到困難,雖然他們的上層大腦從生理上已經發展完全,但是杏仁核就像一個警報公司,在感受到外界刺激時,經常接管甚至劫持上層大腦。

瞭解了上下層大腦的構造,就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整合上下腦。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上下層樓之間的樓梯,使得上層大腦可以監視下層大腦的行為,並幫助下層大腦平息強烈的衝動反應。

譬如在商店沒有給孩子買玩具,孩子非常生氣,在回家的路上,大喊,“我恨你!”你會怎麼做?這時候孩子被下層大腦接管,批評他只會更加觸發他的下層大腦,更好的策略是喚起他的上層大腦。

你可以試著這樣迴應:“是不是因為我沒給你買那個玩具?你好像很生氣。”孩子說“是的,我恨你!”這時候你跟孩子說,“那個玩具是最後一個,已經有人買了,如果你想繼續生氣也可以。但是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想幾個辦法解決問題。”這樣的對話,會幫助孩子把關注點引入到上層大腦,當孩子開始問“我們還能怎麼做呢”,他就開始啟動上層大腦,也就可以一起討論問題了。

"

為人父母的人,大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

  • 孩子莫名其妙就發脾氣,完全不講道理,根本沒法說服;
  • 孩子上學快遲到了,你緊張得如同打仗,可孩子卻故意磨蹭,完全不聽指揮;
  • 兩個孩子剛剛還在愉快地玩耍,可轉眼間就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衝突,一個不停哭,一個不停鬧……

這種時候,不少人會覺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絕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身體比較熟悉,卻對孩子的大腦瞭解不多。

譬如說,父母們都很清楚38攝氏度意味著發燒,看書寫字不注意姿勢容易導致近視,不好好吃飯會導致營養吸收不佳等等。

但他們卻不太瞭解孩子的情緒到底來自於哪裡?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友善地對待他人?

其實,瞭解大腦的基本概念,對於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構成了豐富的大腦回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體驗,都將決定“哪些大腦回路會被激活”,也就是在不斷地對大腦“重新佈線”。

孩子由於還未成年,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父母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影響到他們大腦發育的進程和結果。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大腦分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腦的不同部分協同工作,將會讓孩子的大腦獲得更加良好的運行,也能夠幫助父母解決養育中的困難時刻。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左右腦,助孩子改善情緒

人類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各有不同。

通俗地講,左腦喜歡秩序,是邏輯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收表情、眼神、語氣等信號,負責接收和解讀情感信息。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低齡孩子還不具備使用邏輯和語言來表達感受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不顧當前情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早上起床做事墨跡,對於上課遲到沒有緊張情緒和內疚感。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發展左腦呢?

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當他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這標誌這他開始對因果關係感興趣,並嘗試用語言把背後的邏輯表達出來。

左腦是邏輯思維,右腦是形象思維。

一個畫家,更多地在使用右腦,而一個程序員,更多地在使用左腦。那是不是對於畫家左腦就不那麼重要?而對於程序員,右腦就不那麼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想擁有和諧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讓左右腦協同工作。連接左腦和右腦的結構叫做胼胝體纖維,它幫助左右腦之間交流,成為一個整體進行工作,這是左右腦整合的生理基礎。

如果只有左腦發生作用,一個人就無法理解情感,就無法建立起親密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像是生活在情感荒漠中。而如果只有右腦發生作用,這個人就會被情緒淹沒,無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那麼,怎麼才能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讓他合理地應對和管理情緒呢?

當孩子產生情緒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聆聽和關注,而不是說教。

譬如,到了睡覺時間,孩子從臥室裡跑出來,衝著大人發脾氣,“我要瘋了,你從來不在睡覺前給我一個晚安擁抱”,你可能會非常吃驚,然後解釋到“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樣做啊。”孩子這時候大都會開始一連串的毫無關聯的抱怨:“你就沒對我好過,我的生日還要過好多個月才到,我討厭做家庭作業!”諸如此類的藉口,就為了不去睡覺。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怎麼做?為自己辯解?還是跟孩子強調事實“生日還要很久才到?家庭作業是必須要做的?”其實,這些應對方式都是啟動了左腦,可孩子現在的情緒在劇烈的波動中,也就是被右腦主導。用左腦式迴應去解決右腦問題,就好像雞同鴨講,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說服孩子的本能衝動,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被理解時,情緒也就逐漸緩和下來。這樣媽媽就有機會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商定現在去睡覺也好,深入討論解決方案也好,都將比之前的做法有效。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很多父母經常採用不恰當的方法去處理孩子的情緒:

  • 有的父母會忽視孩子的感受,覺得孩子的情緒不安是小事,只要冷處理,一會兒就會過去。他們不懂得要利用這樣的機會,去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或者幫助孩子掌握情緒能力。
  • 有的父母過於自由和放任,認為孩子怎樣處理情緒都可以,譬如任由孩子做出破壞性的行為也不干涉,讓孩子失去學習正確處理情緒的機會。
  •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情緒表示輕蔑,不尊重他的感受,譬如對孩子說“這有什麼好傷心的”。那麼孩子就會逐漸認識到,在父母那裡,自己不能表露出任何的情緒,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他們會學著把自己封閉起來,也會失去對他人感受的覺察能力。

如果父母擅長處理情緒,孩子就會具有豐富的感情,身體和精神狀態感到放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專注度高,學習效率也會提高。

總之,先和孩子的右腦建立聯結,幫助他們平緩情緒;接下來再把孩子引導到左腦上,關注如何理性地解決問題。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並不是講道理的最佳時機,只有當孩子情緒平穩,能夠啟用左腦時,才能聽得進去我們說的話。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上下腦,教孩子自我控制

下層大腦包括腦幹和邊緣區域,也就是從脖子的上端到鼻樑的位置,這部分比較原始,主要負責人的基本功能,譬如呼吸和眨眼;與生俱來的一些反應和衝動,譬如打鬥和躲避;還有劇烈的情感,憤怒和恐懼。

而上層大腦完全不同,它由大腦皮層及其各個部分構成,尤其是額頭後面那部分,比如前額葉皮層。上層大腦進化程度更高,負責高級分析思維功能,譬如決策、控制力、自我認知、共情、道德等高度複雜的能力,幫助一個人以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世界。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而上層大腦要到一個人二十幾歲時才能完全發育成熟,這也是大腦最後發育的一個部分。

如果把大腦想象成為一座兩層小樓,對於孩子,下層大腦就是一層,負責基本功能,包括廚房、餐廳、衛生間這些基礎部分,早就施工完成;而上層大腦就是二樓的書房,更加明亮,視野更好,在這裡從事的是更為高級複雜的活動,譬如思考、想象和規劃。

但是,這一部分還沒有完工,還不能發揮全部功能。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被困在下層,無理取鬧,控制不住自己。

除了上層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還有一個原因造成了孩子經常被下層大腦主導,這就是杏仁核。杏仁核是下層大腦的一個部分,負責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特別是激烈的情緒。

杏仁核會讓大腦在思考之前就先行動,譬如當看到一種沒見過的蟲子,不會先去想是不是有毒,而是本能地做好防禦和自我保護,又譬如在沒有搞清楚情況的時候,就對別人亂髮脾氣。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成年人會對自我控制感到困難,雖然他們的上層大腦從生理上已經發展完全,但是杏仁核就像一個警報公司,在感受到外界刺激時,經常接管甚至劫持上層大腦。

瞭解了上下層大腦的構造,就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整合上下腦。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上下層樓之間的樓梯,使得上層大腦可以監視下層大腦的行為,並幫助下層大腦平息強烈的衝動反應。

譬如在商店沒有給孩子買玩具,孩子非常生氣,在回家的路上,大喊,“我恨你!”你會怎麼做?這時候孩子被下層大腦接管,批評他只會更加觸發他的下層大腦,更好的策略是喚起他的上層大腦。

你可以試著這樣迴應:“是不是因為我沒給你買那個玩具?你好像很生氣。”孩子說“是的,我恨你!”這時候你跟孩子說,“那個玩具是最後一個,已經有人買了,如果你想繼續生氣也可以。但是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想幾個辦法解決問題。”這樣的對話,會幫助孩子把關注點引入到上層大腦,當孩子開始問“我們還能怎麼做呢”,他就開始啟動上層大腦,也就可以一起討論問題了。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一些控制過激反應的方法,譬如深呼吸、數數、用語言表達憤怒而不是用拳頭,還可以幫助孩子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譬如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什麼使你有這樣的感受?為了讓他的上層大腦越來越發達,在需要決策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

為人父母的人,大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

  • 孩子莫名其妙就發脾氣,完全不講道理,根本沒法說服;
  • 孩子上學快遲到了,你緊張得如同打仗,可孩子卻故意磨蹭,完全不聽指揮;
  • 兩個孩子剛剛還在愉快地玩耍,可轉眼間就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衝突,一個不停哭,一個不停鬧……

這種時候,不少人會覺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絕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身體比較熟悉,卻對孩子的大腦瞭解不多。

譬如說,父母們都很清楚38攝氏度意味著發燒,看書寫字不注意姿勢容易導致近視,不好好吃飯會導致營養吸收不佳等等。

但他們卻不太瞭解孩子的情緒到底來自於哪裡?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友善地對待他人?

其實,瞭解大腦的基本概念,對於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構成了豐富的大腦回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體驗,都將決定“哪些大腦回路會被激活”,也就是在不斷地對大腦“重新佈線”。

孩子由於還未成年,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父母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影響到他們大腦發育的進程和結果。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大腦分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腦的不同部分協同工作,將會讓孩子的大腦獲得更加良好的運行,也能夠幫助父母解決養育中的困難時刻。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左右腦,助孩子改善情緒

人類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各有不同。

通俗地講,左腦喜歡秩序,是邏輯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收表情、眼神、語氣等信號,負責接收和解讀情感信息。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低齡孩子還不具備使用邏輯和語言來表達感受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不顧當前情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早上起床做事墨跡,對於上課遲到沒有緊張情緒和內疚感。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發展左腦呢?

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當他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這標誌這他開始對因果關係感興趣,並嘗試用語言把背後的邏輯表達出來。

左腦是邏輯思維,右腦是形象思維。

一個畫家,更多地在使用右腦,而一個程序員,更多地在使用左腦。那是不是對於畫家左腦就不那麼重要?而對於程序員,右腦就不那麼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想擁有和諧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讓左右腦協同工作。連接左腦和右腦的結構叫做胼胝體纖維,它幫助左右腦之間交流,成為一個整體進行工作,這是左右腦整合的生理基礎。

如果只有左腦發生作用,一個人就無法理解情感,就無法建立起親密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像是生活在情感荒漠中。而如果只有右腦發生作用,這個人就會被情緒淹沒,無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那麼,怎麼才能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讓他合理地應對和管理情緒呢?

當孩子產生情緒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聆聽和關注,而不是說教。

譬如,到了睡覺時間,孩子從臥室裡跑出來,衝著大人發脾氣,“我要瘋了,你從來不在睡覺前給我一個晚安擁抱”,你可能會非常吃驚,然後解釋到“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樣做啊。”孩子這時候大都會開始一連串的毫無關聯的抱怨:“你就沒對我好過,我的生日還要過好多個月才到,我討厭做家庭作業!”諸如此類的藉口,就為了不去睡覺。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怎麼做?為自己辯解?還是跟孩子強調事實“生日還要很久才到?家庭作業是必須要做的?”其實,這些應對方式都是啟動了左腦,可孩子現在的情緒在劇烈的波動中,也就是被右腦主導。用左腦式迴應去解決右腦問題,就好像雞同鴨講,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說服孩子的本能衝動,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被理解時,情緒也就逐漸緩和下來。這樣媽媽就有機會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商定現在去睡覺也好,深入討論解決方案也好,都將比之前的做法有效。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很多父母經常採用不恰當的方法去處理孩子的情緒:

  • 有的父母會忽視孩子的感受,覺得孩子的情緒不安是小事,只要冷處理,一會兒就會過去。他們不懂得要利用這樣的機會,去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或者幫助孩子掌握情緒能力。
  • 有的父母過於自由和放任,認為孩子怎樣處理情緒都可以,譬如任由孩子做出破壞性的行為也不干涉,讓孩子失去學習正確處理情緒的機會。
  •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情緒表示輕蔑,不尊重他的感受,譬如對孩子說“這有什麼好傷心的”。那麼孩子就會逐漸認識到,在父母那裡,自己不能表露出任何的情緒,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他們會學著把自己封閉起來,也會失去對他人感受的覺察能力。

如果父母擅長處理情緒,孩子就會具有豐富的感情,身體和精神狀態感到放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專注度高,學習效率也會提高。

總之,先和孩子的右腦建立聯結,幫助他們平緩情緒;接下來再把孩子引導到左腦上,關注如何理性地解決問題。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並不是講道理的最佳時機,只有當孩子情緒平穩,能夠啟用左腦時,才能聽得進去我們說的話。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上下腦,教孩子自我控制

下層大腦包括腦幹和邊緣區域,也就是從脖子的上端到鼻樑的位置,這部分比較原始,主要負責人的基本功能,譬如呼吸和眨眼;與生俱來的一些反應和衝動,譬如打鬥和躲避;還有劇烈的情感,憤怒和恐懼。

而上層大腦完全不同,它由大腦皮層及其各個部分構成,尤其是額頭後面那部分,比如前額葉皮層。上層大腦進化程度更高,負責高級分析思維功能,譬如決策、控制力、自我認知、共情、道德等高度複雜的能力,幫助一個人以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世界。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而上層大腦要到一個人二十幾歲時才能完全發育成熟,這也是大腦最後發育的一個部分。

如果把大腦想象成為一座兩層小樓,對於孩子,下層大腦就是一層,負責基本功能,包括廚房、餐廳、衛生間這些基礎部分,早就施工完成;而上層大腦就是二樓的書房,更加明亮,視野更好,在這裡從事的是更為高級複雜的活動,譬如思考、想象和規劃。

但是,這一部分還沒有完工,還不能發揮全部功能。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被困在下層,無理取鬧,控制不住自己。

除了上層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還有一個原因造成了孩子經常被下層大腦主導,這就是杏仁核。杏仁核是下層大腦的一個部分,負責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特別是激烈的情緒。

杏仁核會讓大腦在思考之前就先行動,譬如當看到一種沒見過的蟲子,不會先去想是不是有毒,而是本能地做好防禦和自我保護,又譬如在沒有搞清楚情況的時候,就對別人亂髮脾氣。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成年人會對自我控制感到困難,雖然他們的上層大腦從生理上已經發展完全,但是杏仁核就像一個警報公司,在感受到外界刺激時,經常接管甚至劫持上層大腦。

瞭解了上下層大腦的構造,就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整合上下腦。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上下層樓之間的樓梯,使得上層大腦可以監視下層大腦的行為,並幫助下層大腦平息強烈的衝動反應。

譬如在商店沒有給孩子買玩具,孩子非常生氣,在回家的路上,大喊,“我恨你!”你會怎麼做?這時候孩子被下層大腦接管,批評他只會更加觸發他的下層大腦,更好的策略是喚起他的上層大腦。

你可以試著這樣迴應:“是不是因為我沒給你買那個玩具?你好像很生氣。”孩子說“是的,我恨你!”這時候你跟孩子說,“那個玩具是最後一個,已經有人買了,如果你想繼續生氣也可以。但是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想幾個辦法解決問題。”這樣的對話,會幫助孩子把關注點引入到上層大腦,當孩子開始問“我們還能怎麼做呢”,他就開始啟動上層大腦,也就可以一起討論問題了。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一些控制過激反應的方法,譬如深呼吸、數數、用語言表達憤怒而不是用拳頭,還可以幫助孩子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譬如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什麼使你有這樣的感受?為了讓他的上層大腦越來越發達,在需要決策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內隱外顯記憶,建立心理拼圖

在我們的想象中,人的記憶就像是無數個抽屜,每個抽屜上貼了標籤,當你需要調用的時候,就順著標籤找到那個抽屜打開。

實際上,記憶不是排列整齊的抽屜,它們是大腦中的鏈接,除了能被有意識調用的記憶,還有一種記憶是我們意識不到的。

譬如,你每天開車上下班,對這條路熟悉的已經進入了半自動模式,不用去思考,到這一個路口該左轉,下一個出口要提前併線,過去無數次的開車經驗影響了你現在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根本意識不到記憶的存在,然而這確實是記憶在發揮作用,叫做內隱記憶。

可是,如果要讓你回憶第一次開車上下班的經歷,可能你就要仔細想一想了。於是你想起來自己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的樣子,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正在回憶,這叫做外顯記憶。

外顯記憶指的是意識層面回想起的過去的經驗;而內隱記憶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為我們建立起某種特定的心理模式。

譬如,一個孩子在體育課上多次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嘲笑,他就會創建出“我不喜歡運動,我沒有運動天賦”的心理模式。

"

為人父母的人,大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

  • 孩子莫名其妙就發脾氣,完全不講道理,根本沒法說服;
  • 孩子上學快遲到了,你緊張得如同打仗,可孩子卻故意磨蹭,完全不聽指揮;
  • 兩個孩子剛剛還在愉快地玩耍,可轉眼間就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衝突,一個不停哭,一個不停鬧……

這種時候,不少人會覺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絕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身體比較熟悉,卻對孩子的大腦瞭解不多。

譬如說,父母們都很清楚38攝氏度意味著發燒,看書寫字不注意姿勢容易導致近視,不好好吃飯會導致營養吸收不佳等等。

但他們卻不太瞭解孩子的情緒到底來自於哪裡?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友善地對待他人?

其實,瞭解大腦的基本概念,對於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構成了豐富的大腦回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體驗,都將決定“哪些大腦回路會被激活”,也就是在不斷地對大腦“重新佈線”。

孩子由於還未成年,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父母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影響到他們大腦發育的進程和結果。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大腦分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腦的不同部分協同工作,將會讓孩子的大腦獲得更加良好的運行,也能夠幫助父母解決養育中的困難時刻。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左右腦,助孩子改善情緒

人類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各有不同。

通俗地講,左腦喜歡秩序,是邏輯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收表情、眼神、語氣等信號,負責接收和解讀情感信息。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低齡孩子還不具備使用邏輯和語言來表達感受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不顧當前情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早上起床做事墨跡,對於上課遲到沒有緊張情緒和內疚感。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發展左腦呢?

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當他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這標誌這他開始對因果關係感興趣,並嘗試用語言把背後的邏輯表達出來。

左腦是邏輯思維,右腦是形象思維。

一個畫家,更多地在使用右腦,而一個程序員,更多地在使用左腦。那是不是對於畫家左腦就不那麼重要?而對於程序員,右腦就不那麼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想擁有和諧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讓左右腦協同工作。連接左腦和右腦的結構叫做胼胝體纖維,它幫助左右腦之間交流,成為一個整體進行工作,這是左右腦整合的生理基礎。

如果只有左腦發生作用,一個人就無法理解情感,就無法建立起親密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像是生活在情感荒漠中。而如果只有右腦發生作用,這個人就會被情緒淹沒,無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那麼,怎麼才能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讓他合理地應對和管理情緒呢?

當孩子產生情緒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聆聽和關注,而不是說教。

譬如,到了睡覺時間,孩子從臥室裡跑出來,衝著大人發脾氣,“我要瘋了,你從來不在睡覺前給我一個晚安擁抱”,你可能會非常吃驚,然後解釋到“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樣做啊。”孩子這時候大都會開始一連串的毫無關聯的抱怨:“你就沒對我好過,我的生日還要過好多個月才到,我討厭做家庭作業!”諸如此類的藉口,就為了不去睡覺。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怎麼做?為自己辯解?還是跟孩子強調事實“生日還要很久才到?家庭作業是必須要做的?”其實,這些應對方式都是啟動了左腦,可孩子現在的情緒在劇烈的波動中,也就是被右腦主導。用左腦式迴應去解決右腦問題,就好像雞同鴨講,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說服孩子的本能衝動,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被理解時,情緒也就逐漸緩和下來。這樣媽媽就有機會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商定現在去睡覺也好,深入討論解決方案也好,都將比之前的做法有效。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很多父母經常採用不恰當的方法去處理孩子的情緒:

  • 有的父母會忽視孩子的感受,覺得孩子的情緒不安是小事,只要冷處理,一會兒就會過去。他們不懂得要利用這樣的機會,去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或者幫助孩子掌握情緒能力。
  • 有的父母過於自由和放任,認為孩子怎樣處理情緒都可以,譬如任由孩子做出破壞性的行為也不干涉,讓孩子失去學習正確處理情緒的機會。
  •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情緒表示輕蔑,不尊重他的感受,譬如對孩子說“這有什麼好傷心的”。那麼孩子就會逐漸認識到,在父母那裡,自己不能表露出任何的情緒,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他們會學著把自己封閉起來,也會失去對他人感受的覺察能力。

如果父母擅長處理情緒,孩子就會具有豐富的感情,身體和精神狀態感到放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專注度高,學習效率也會提高。

總之,先和孩子的右腦建立聯結,幫助他們平緩情緒;接下來再把孩子引導到左腦上,關注如何理性地解決問題。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並不是講道理的最佳時機,只有當孩子情緒平穩,能夠啟用左腦時,才能聽得進去我們說的話。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上下腦,教孩子自我控制

下層大腦包括腦幹和邊緣區域,也就是從脖子的上端到鼻樑的位置,這部分比較原始,主要負責人的基本功能,譬如呼吸和眨眼;與生俱來的一些反應和衝動,譬如打鬥和躲避;還有劇烈的情感,憤怒和恐懼。

而上層大腦完全不同,它由大腦皮層及其各個部分構成,尤其是額頭後面那部分,比如前額葉皮層。上層大腦進化程度更高,負責高級分析思維功能,譬如決策、控制力、自我認知、共情、道德等高度複雜的能力,幫助一個人以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世界。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而上層大腦要到一個人二十幾歲時才能完全發育成熟,這也是大腦最後發育的一個部分。

如果把大腦想象成為一座兩層小樓,對於孩子,下層大腦就是一層,負責基本功能,包括廚房、餐廳、衛生間這些基礎部分,早就施工完成;而上層大腦就是二樓的書房,更加明亮,視野更好,在這裡從事的是更為高級複雜的活動,譬如思考、想象和規劃。

但是,這一部分還沒有完工,還不能發揮全部功能。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被困在下層,無理取鬧,控制不住自己。

除了上層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還有一個原因造成了孩子經常被下層大腦主導,這就是杏仁核。杏仁核是下層大腦的一個部分,負責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特別是激烈的情緒。

杏仁核會讓大腦在思考之前就先行動,譬如當看到一種沒見過的蟲子,不會先去想是不是有毒,而是本能地做好防禦和自我保護,又譬如在沒有搞清楚情況的時候,就對別人亂髮脾氣。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成年人會對自我控制感到困難,雖然他們的上層大腦從生理上已經發展完全,但是杏仁核就像一個警報公司,在感受到外界刺激時,經常接管甚至劫持上層大腦。

瞭解了上下層大腦的構造,就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整合上下腦。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上下層樓之間的樓梯,使得上層大腦可以監視下層大腦的行為,並幫助下層大腦平息強烈的衝動反應。

譬如在商店沒有給孩子買玩具,孩子非常生氣,在回家的路上,大喊,“我恨你!”你會怎麼做?這時候孩子被下層大腦接管,批評他只會更加觸發他的下層大腦,更好的策略是喚起他的上層大腦。

你可以試著這樣迴應:“是不是因為我沒給你買那個玩具?你好像很生氣。”孩子說“是的,我恨你!”這時候你跟孩子說,“那個玩具是最後一個,已經有人買了,如果你想繼續生氣也可以。但是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想幾個辦法解決問題。”這樣的對話,會幫助孩子把關注點引入到上層大腦,當孩子開始問“我們還能怎麼做呢”,他就開始啟動上層大腦,也就可以一起討論問題了。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一些控制過激反應的方法,譬如深呼吸、數數、用語言表達憤怒而不是用拳頭,還可以幫助孩子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譬如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什麼使你有這樣的感受?為了讓他的上層大腦越來越發達,在需要決策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內隱外顯記憶,建立心理拼圖

在我們的想象中,人的記憶就像是無數個抽屜,每個抽屜上貼了標籤,當你需要調用的時候,就順著標籤找到那個抽屜打開。

實際上,記憶不是排列整齊的抽屜,它們是大腦中的鏈接,除了能被有意識調用的記憶,還有一種記憶是我們意識不到的。

譬如,你每天開車上下班,對這條路熟悉的已經進入了半自動模式,不用去思考,到這一個路口該左轉,下一個出口要提前併線,過去無數次的開車經驗影響了你現在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根本意識不到記憶的存在,然而這確實是記憶在發揮作用,叫做內隱記憶。

可是,如果要讓你回憶第一次開車上下班的經歷,可能你就要仔細想一想了。於是你想起來自己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的樣子,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正在回憶,這叫做外顯記憶。

外顯記憶指的是意識層面回想起的過去的經驗;而內隱記憶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為我們建立起某種特定的心理模式。

譬如,一個孩子在體育課上多次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嘲笑,他就會創建出“我不喜歡運動,我沒有運動天賦”的心理模式。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看上去內隱記憶是以一種不被覺察的方式來操縱我們,那麼我們怎麼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更加有意識地控制和使用內隱記憶呢?

大腦中有一個部分叫做“海馬”,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提取記憶的“搜索引擎”,除了提取,海馬還負責拼圖——把記憶碎片組合成完整圖像,這叫做內隱記憶的外顯化。

當內隱記憶的碎片沒有被海馬整合時,它會以一種根本意識不到的方式影響我們的認知,讓我們迴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只有當內隱記憶被海馬整合,形成外顯圖像時,我們才能反思它們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當孩子的反應看上去反常而不合理時,我們需要考慮一下,是不是某一段內隱記憶為孩子建立了某種心理模式。對於消極的內隱記憶,我們需要把它顯性化,幫助孩子去探索,讓他意識到這個內隱記憶,去理解自己的經歷以及主動處理。

這可能和我們平常的直覺有所不同。通常來說,如果孩子遭遇到不愉快的事件,父母會盡量避免提起,怕再刺激到他,努力幫助孩子把這件事忘記。但是,痛苦的經歷不會真的被忘記,它們會變成內隱記憶,對孩子產生難以覺察的影響。

對於極端的內隱記憶——心理治療師的方案就是鼓勵病人儘可能生動地說出創傷事件,去還原每一個可怕的細節。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重新回顧這段經歷,最好的方式就是講故事,如果那段痛苦經歷還是對孩子有強烈影響,他可能還沒有準備好去回憶,這時候父母可以給他一個虛擬的思維遙控器,這樣就可以對一些情節快進,讓他增加掌控感。

譬如一個孩子揹著父母跟朋友去游泳,結果操作不慎嗆到水差點淹死,被路過的人救了上來送到醫院治療。這件事過去很久之後,這個孩子還是拒絕去有水的地方,他以前明明很喜歡游泳的,這就是他受傷的內隱記憶讓他對水產生了恐懼和排斥。

後來他的爸爸和他一起用思維遙控器回顧了這段經歷,當說到游泳嗆水時,他要求暫停。於是爸爸提議快進到被送進醫院治療,接著講述後面的部分。結束時,爸爸說,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件事最後沒有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我們再一起回顧一下被快進的部分吧。

通過多次這樣的重溫,孩子最終可以去面對這段令他不安的往事。

"

為人父母的人,大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

  • 孩子莫名其妙就發脾氣,完全不講道理,根本沒法說服;
  • 孩子上學快遲到了,你緊張得如同打仗,可孩子卻故意磨蹭,完全不聽指揮;
  • 兩個孩子剛剛還在愉快地玩耍,可轉眼間就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衝突,一個不停哭,一個不停鬧……

這種時候,不少人會覺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絕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身體比較熟悉,卻對孩子的大腦瞭解不多。

譬如說,父母們都很清楚38攝氏度意味著發燒,看書寫字不注意姿勢容易導致近視,不好好吃飯會導致營養吸收不佳等等。

但他們卻不太瞭解孩子的情緒到底來自於哪裡?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友善地對待他人?

其實,瞭解大腦的基本概念,對於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構成了豐富的大腦回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體驗,都將決定“哪些大腦回路會被激活”,也就是在不斷地對大腦“重新佈線”。

孩子由於還未成年,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父母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影響到他們大腦發育的進程和結果。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大腦分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腦的不同部分協同工作,將會讓孩子的大腦獲得更加良好的運行,也能夠幫助父母解決養育中的困難時刻。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左右腦,助孩子改善情緒

人類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各有不同。

通俗地講,左腦喜歡秩序,是邏輯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收表情、眼神、語氣等信號,負責接收和解讀情感信息。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低齡孩子還不具備使用邏輯和語言來表達感受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不顧當前情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早上起床做事墨跡,對於上課遲到沒有緊張情緒和內疚感。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發展左腦呢?

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當他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這標誌這他開始對因果關係感興趣,並嘗試用語言把背後的邏輯表達出來。

左腦是邏輯思維,右腦是形象思維。

一個畫家,更多地在使用右腦,而一個程序員,更多地在使用左腦。那是不是對於畫家左腦就不那麼重要?而對於程序員,右腦就不那麼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想擁有和諧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讓左右腦協同工作。連接左腦和右腦的結構叫做胼胝體纖維,它幫助左右腦之間交流,成為一個整體進行工作,這是左右腦整合的生理基礎。

如果只有左腦發生作用,一個人就無法理解情感,就無法建立起親密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像是生活在情感荒漠中。而如果只有右腦發生作用,這個人就會被情緒淹沒,無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那麼,怎麼才能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讓他合理地應對和管理情緒呢?

當孩子產生情緒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聆聽和關注,而不是說教。

譬如,到了睡覺時間,孩子從臥室裡跑出來,衝著大人發脾氣,“我要瘋了,你從來不在睡覺前給我一個晚安擁抱”,你可能會非常吃驚,然後解釋到“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樣做啊。”孩子這時候大都會開始一連串的毫無關聯的抱怨:“你就沒對我好過,我的生日還要過好多個月才到,我討厭做家庭作業!”諸如此類的藉口,就為了不去睡覺。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怎麼做?為自己辯解?還是跟孩子強調事實“生日還要很久才到?家庭作業是必須要做的?”其實,這些應對方式都是啟動了左腦,可孩子現在的情緒在劇烈的波動中,也就是被右腦主導。用左腦式迴應去解決右腦問題,就好像雞同鴨講,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說服孩子的本能衝動,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被理解時,情緒也就逐漸緩和下來。這樣媽媽就有機會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商定現在去睡覺也好,深入討論解決方案也好,都將比之前的做法有效。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很多父母經常採用不恰當的方法去處理孩子的情緒:

  • 有的父母會忽視孩子的感受,覺得孩子的情緒不安是小事,只要冷處理,一會兒就會過去。他們不懂得要利用這樣的機會,去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或者幫助孩子掌握情緒能力。
  • 有的父母過於自由和放任,認為孩子怎樣處理情緒都可以,譬如任由孩子做出破壞性的行為也不干涉,讓孩子失去學習正確處理情緒的機會。
  •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情緒表示輕蔑,不尊重他的感受,譬如對孩子說“這有什麼好傷心的”。那麼孩子就會逐漸認識到,在父母那裡,自己不能表露出任何的情緒,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他們會學著把自己封閉起來,也會失去對他人感受的覺察能力。

如果父母擅長處理情緒,孩子就會具有豐富的感情,身體和精神狀態感到放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專注度高,學習效率也會提高。

總之,先和孩子的右腦建立聯結,幫助他們平緩情緒;接下來再把孩子引導到左腦上,關注如何理性地解決問題。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並不是講道理的最佳時機,只有當孩子情緒平穩,能夠啟用左腦時,才能聽得進去我們說的話。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上下腦,教孩子自我控制

下層大腦包括腦幹和邊緣區域,也就是從脖子的上端到鼻樑的位置,這部分比較原始,主要負責人的基本功能,譬如呼吸和眨眼;與生俱來的一些反應和衝動,譬如打鬥和躲避;還有劇烈的情感,憤怒和恐懼。

而上層大腦完全不同,它由大腦皮層及其各個部分構成,尤其是額頭後面那部分,比如前額葉皮層。上層大腦進化程度更高,負責高級分析思維功能,譬如決策、控制力、自我認知、共情、道德等高度複雜的能力,幫助一個人以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世界。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而上層大腦要到一個人二十幾歲時才能完全發育成熟,這也是大腦最後發育的一個部分。

如果把大腦想象成為一座兩層小樓,對於孩子,下層大腦就是一層,負責基本功能,包括廚房、餐廳、衛生間這些基礎部分,早就施工完成;而上層大腦就是二樓的書房,更加明亮,視野更好,在這裡從事的是更為高級複雜的活動,譬如思考、想象和規劃。

但是,這一部分還沒有完工,還不能發揮全部功能。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被困在下層,無理取鬧,控制不住自己。

除了上層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還有一個原因造成了孩子經常被下層大腦主導,這就是杏仁核。杏仁核是下層大腦的一個部分,負責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特別是激烈的情緒。

杏仁核會讓大腦在思考之前就先行動,譬如當看到一種沒見過的蟲子,不會先去想是不是有毒,而是本能地做好防禦和自我保護,又譬如在沒有搞清楚情況的時候,就對別人亂髮脾氣。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成年人會對自我控制感到困難,雖然他們的上層大腦從生理上已經發展完全,但是杏仁核就像一個警報公司,在感受到外界刺激時,經常接管甚至劫持上層大腦。

瞭解了上下層大腦的構造,就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整合上下腦。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上下層樓之間的樓梯,使得上層大腦可以監視下層大腦的行為,並幫助下層大腦平息強烈的衝動反應。

譬如在商店沒有給孩子買玩具,孩子非常生氣,在回家的路上,大喊,“我恨你!”你會怎麼做?這時候孩子被下層大腦接管,批評他只會更加觸發他的下層大腦,更好的策略是喚起他的上層大腦。

你可以試著這樣迴應:“是不是因為我沒給你買那個玩具?你好像很生氣。”孩子說“是的,我恨你!”這時候你跟孩子說,“那個玩具是最後一個,已經有人買了,如果你想繼續生氣也可以。但是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想幾個辦法解決問題。”這樣的對話,會幫助孩子把關注點引入到上層大腦,當孩子開始問“我們還能怎麼做呢”,他就開始啟動上層大腦,也就可以一起討論問題了。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一些控制過激反應的方法,譬如深呼吸、數數、用語言表達憤怒而不是用拳頭,還可以幫助孩子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譬如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什麼使你有這樣的感受?為了讓他的上層大腦越來越發達,在需要決策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內隱外顯記憶,建立心理拼圖

在我們的想象中,人的記憶就像是無數個抽屜,每個抽屜上貼了標籤,當你需要調用的時候,就順著標籤找到那個抽屜打開。

實際上,記憶不是排列整齊的抽屜,它們是大腦中的鏈接,除了能被有意識調用的記憶,還有一種記憶是我們意識不到的。

譬如,你每天開車上下班,對這條路熟悉的已經進入了半自動模式,不用去思考,到這一個路口該左轉,下一個出口要提前併線,過去無數次的開車經驗影響了你現在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根本意識不到記憶的存在,然而這確實是記憶在發揮作用,叫做內隱記憶。

可是,如果要讓你回憶第一次開車上下班的經歷,可能你就要仔細想一想了。於是你想起來自己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的樣子,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正在回憶,這叫做外顯記憶。

外顯記憶指的是意識層面回想起的過去的經驗;而內隱記憶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為我們建立起某種特定的心理模式。

譬如,一個孩子在體育課上多次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嘲笑,他就會創建出“我不喜歡運動,我沒有運動天賦”的心理模式。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看上去內隱記憶是以一種不被覺察的方式來操縱我們,那麼我們怎麼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更加有意識地控制和使用內隱記憶呢?

大腦中有一個部分叫做“海馬”,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提取記憶的“搜索引擎”,除了提取,海馬還負責拼圖——把記憶碎片組合成完整圖像,這叫做內隱記憶的外顯化。

當內隱記憶的碎片沒有被海馬整合時,它會以一種根本意識不到的方式影響我們的認知,讓我們迴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只有當內隱記憶被海馬整合,形成外顯圖像時,我們才能反思它們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當孩子的反應看上去反常而不合理時,我們需要考慮一下,是不是某一段內隱記憶為孩子建立了某種心理模式。對於消極的內隱記憶,我們需要把它顯性化,幫助孩子去探索,讓他意識到這個內隱記憶,去理解自己的經歷以及主動處理。

這可能和我們平常的直覺有所不同。通常來說,如果孩子遭遇到不愉快的事件,父母會盡量避免提起,怕再刺激到他,努力幫助孩子把這件事忘記。但是,痛苦的經歷不會真的被忘記,它們會變成內隱記憶,對孩子產生難以覺察的影響。

對於極端的內隱記憶——心理治療師的方案就是鼓勵病人儘可能生動地說出創傷事件,去還原每一個可怕的細節。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重新回顧這段經歷,最好的方式就是講故事,如果那段痛苦經歷還是對孩子有強烈影響,他可能還沒有準備好去回憶,這時候父母可以給他一個虛擬的思維遙控器,這樣就可以對一些情節快進,讓他增加掌控感。

譬如一個孩子揹著父母跟朋友去游泳,結果操作不慎嗆到水差點淹死,被路過的人救了上來送到醫院治療。這件事過去很久之後,這個孩子還是拒絕去有水的地方,他以前明明很喜歡游泳的,這就是他受傷的內隱記憶讓他對水產生了恐懼和排斥。

後來他的爸爸和他一起用思維遙控器回顧了這段經歷,當說到游泳嗆水時,他要求暫停。於是爸爸提議快進到被送進醫院治療,接著講述後面的部分。結束時,爸爸說,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件事最後沒有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我們再一起回顧一下被快進的部分吧。

通過多次這樣的重溫,孩子最終可以去面對這段令他不安的往事。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自我和他人,構建良好人際關係

不少人有過這樣的體驗,看見別人喝水,會感到自己也口渴,當別人打呵欠時,自己也情不自禁打起呵欠,這就是鏡像神經元在發揮作用。

鏡像神經元不僅讓我們模仿他人的行為,還能夠與他們的感受產生共鳴。我們不僅能對他人做出“鏡面反射”,還可以像海綿一樣,以一種更深入的參與程度“浸入”他人的內在狀態。

因此,我們的大腦是被經驗重塑的,每一次和他人的互動,都會影響和改變我們自己的大腦,同時也會影響他人的大腦。

"

為人父母的人,大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

  • 孩子莫名其妙就發脾氣,完全不講道理,根本沒法說服;
  • 孩子上學快遲到了,你緊張得如同打仗,可孩子卻故意磨蹭,完全不聽指揮;
  • 兩個孩子剛剛還在愉快地玩耍,可轉眼間就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衝突,一個不停哭,一個不停鬧……

這種時候,不少人會覺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絕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身體比較熟悉,卻對孩子的大腦瞭解不多。

譬如說,父母們都很清楚38攝氏度意味著發燒,看書寫字不注意姿勢容易導致近視,不好好吃飯會導致營養吸收不佳等等。

但他們卻不太瞭解孩子的情緒到底來自於哪裡?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友善地對待他人?

其實,瞭解大腦的基本概念,對於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構成了豐富的大腦回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體驗,都將決定“哪些大腦回路會被激活”,也就是在不斷地對大腦“重新佈線”。

孩子由於還未成年,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父母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影響到他們大腦發育的進程和結果。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大腦分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腦的不同部分協同工作,將會讓孩子的大腦獲得更加良好的運行,也能夠幫助父母解決養育中的困難時刻。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左右腦,助孩子改善情緒

人類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各有不同。

通俗地講,左腦喜歡秩序,是邏輯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收表情、眼神、語氣等信號,負責接收和解讀情感信息。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低齡孩子還不具備使用邏輯和語言來表達感受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不顧當前情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早上起床做事墨跡,對於上課遲到沒有緊張情緒和內疚感。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發展左腦呢?

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當他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這標誌這他開始對因果關係感興趣,並嘗試用語言把背後的邏輯表達出來。

左腦是邏輯思維,右腦是形象思維。

一個畫家,更多地在使用右腦,而一個程序員,更多地在使用左腦。那是不是對於畫家左腦就不那麼重要?而對於程序員,右腦就不那麼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想擁有和諧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讓左右腦協同工作。連接左腦和右腦的結構叫做胼胝體纖維,它幫助左右腦之間交流,成為一個整體進行工作,這是左右腦整合的生理基礎。

如果只有左腦發生作用,一個人就無法理解情感,就無法建立起親密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像是生活在情感荒漠中。而如果只有右腦發生作用,這個人就會被情緒淹沒,無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那麼,怎麼才能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讓他合理地應對和管理情緒呢?

當孩子產生情緒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聆聽和關注,而不是說教。

譬如,到了睡覺時間,孩子從臥室裡跑出來,衝著大人發脾氣,“我要瘋了,你從來不在睡覺前給我一個晚安擁抱”,你可能會非常吃驚,然後解釋到“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樣做啊。”孩子這時候大都會開始一連串的毫無關聯的抱怨:“你就沒對我好過,我的生日還要過好多個月才到,我討厭做家庭作業!”諸如此類的藉口,就為了不去睡覺。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怎麼做?為自己辯解?還是跟孩子強調事實“生日還要很久才到?家庭作業是必須要做的?”其實,這些應對方式都是啟動了左腦,可孩子現在的情緒在劇烈的波動中,也就是被右腦主導。用左腦式迴應去解決右腦問題,就好像雞同鴨講,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說服孩子的本能衝動,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被理解時,情緒也就逐漸緩和下來。這樣媽媽就有機會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商定現在去睡覺也好,深入討論解決方案也好,都將比之前的做法有效。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很多父母經常採用不恰當的方法去處理孩子的情緒:

  • 有的父母會忽視孩子的感受,覺得孩子的情緒不安是小事,只要冷處理,一會兒就會過去。他們不懂得要利用這樣的機會,去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或者幫助孩子掌握情緒能力。
  • 有的父母過於自由和放任,認為孩子怎樣處理情緒都可以,譬如任由孩子做出破壞性的行為也不干涉,讓孩子失去學習正確處理情緒的機會。
  •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情緒表示輕蔑,不尊重他的感受,譬如對孩子說“這有什麼好傷心的”。那麼孩子就會逐漸認識到,在父母那裡,自己不能表露出任何的情緒,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他們會學著把自己封閉起來,也會失去對他人感受的覺察能力。

如果父母擅長處理情緒,孩子就會具有豐富的感情,身體和精神狀態感到放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專注度高,學習效率也會提高。

總之,先和孩子的右腦建立聯結,幫助他們平緩情緒;接下來再把孩子引導到左腦上,關注如何理性地解決問題。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並不是講道理的最佳時機,只有當孩子情緒平穩,能夠啟用左腦時,才能聽得進去我們說的話。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上下腦,教孩子自我控制

下層大腦包括腦幹和邊緣區域,也就是從脖子的上端到鼻樑的位置,這部分比較原始,主要負責人的基本功能,譬如呼吸和眨眼;與生俱來的一些反應和衝動,譬如打鬥和躲避;還有劇烈的情感,憤怒和恐懼。

而上層大腦完全不同,它由大腦皮層及其各個部分構成,尤其是額頭後面那部分,比如前額葉皮層。上層大腦進化程度更高,負責高級分析思維功能,譬如決策、控制力、自我認知、共情、道德等高度複雜的能力,幫助一個人以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世界。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而上層大腦要到一個人二十幾歲時才能完全發育成熟,這也是大腦最後發育的一個部分。

如果把大腦想象成為一座兩層小樓,對於孩子,下層大腦就是一層,負責基本功能,包括廚房、餐廳、衛生間這些基礎部分,早就施工完成;而上層大腦就是二樓的書房,更加明亮,視野更好,在這裡從事的是更為高級複雜的活動,譬如思考、想象和規劃。

但是,這一部分還沒有完工,還不能發揮全部功能。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被困在下層,無理取鬧,控制不住自己。

除了上層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還有一個原因造成了孩子經常被下層大腦主導,這就是杏仁核。杏仁核是下層大腦的一個部分,負責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特別是激烈的情緒。

杏仁核會讓大腦在思考之前就先行動,譬如當看到一種沒見過的蟲子,不會先去想是不是有毒,而是本能地做好防禦和自我保護,又譬如在沒有搞清楚情況的時候,就對別人亂髮脾氣。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成年人會對自我控制感到困難,雖然他們的上層大腦從生理上已經發展完全,但是杏仁核就像一個警報公司,在感受到外界刺激時,經常接管甚至劫持上層大腦。

瞭解了上下層大腦的構造,就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整合上下腦。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上下層樓之間的樓梯,使得上層大腦可以監視下層大腦的行為,並幫助下層大腦平息強烈的衝動反應。

譬如在商店沒有給孩子買玩具,孩子非常生氣,在回家的路上,大喊,“我恨你!”你會怎麼做?這時候孩子被下層大腦接管,批評他只會更加觸發他的下層大腦,更好的策略是喚起他的上層大腦。

你可以試著這樣迴應:“是不是因為我沒給你買那個玩具?你好像很生氣。”孩子說“是的,我恨你!”這時候你跟孩子說,“那個玩具是最後一個,已經有人買了,如果你想繼續生氣也可以。但是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想幾個辦法解決問題。”這樣的對話,會幫助孩子把關注點引入到上層大腦,當孩子開始問“我們還能怎麼做呢”,他就開始啟動上層大腦,也就可以一起討論問題了。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一些控制過激反應的方法,譬如深呼吸、數數、用語言表達憤怒而不是用拳頭,還可以幫助孩子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譬如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什麼使你有這樣的感受?為了讓他的上層大腦越來越發達,在需要決策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內隱外顯記憶,建立心理拼圖

在我們的想象中,人的記憶就像是無數個抽屜,每個抽屜上貼了標籤,當你需要調用的時候,就順著標籤找到那個抽屜打開。

實際上,記憶不是排列整齊的抽屜,它們是大腦中的鏈接,除了能被有意識調用的記憶,還有一種記憶是我們意識不到的。

譬如,你每天開車上下班,對這條路熟悉的已經進入了半自動模式,不用去思考,到這一個路口該左轉,下一個出口要提前併線,過去無數次的開車經驗影響了你現在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根本意識不到記憶的存在,然而這確實是記憶在發揮作用,叫做內隱記憶。

可是,如果要讓你回憶第一次開車上下班的經歷,可能你就要仔細想一想了。於是你想起來自己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的樣子,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正在回憶,這叫做外顯記憶。

外顯記憶指的是意識層面回想起的過去的經驗;而內隱記憶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為我們建立起某種特定的心理模式。

譬如,一個孩子在體育課上多次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嘲笑,他就會創建出“我不喜歡運動,我沒有運動天賦”的心理模式。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看上去內隱記憶是以一種不被覺察的方式來操縱我們,那麼我們怎麼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更加有意識地控制和使用內隱記憶呢?

大腦中有一個部分叫做“海馬”,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提取記憶的“搜索引擎”,除了提取,海馬還負責拼圖——把記憶碎片組合成完整圖像,這叫做內隱記憶的外顯化。

當內隱記憶的碎片沒有被海馬整合時,它會以一種根本意識不到的方式影響我們的認知,讓我們迴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只有當內隱記憶被海馬整合,形成外顯圖像時,我們才能反思它們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當孩子的反應看上去反常而不合理時,我們需要考慮一下,是不是某一段內隱記憶為孩子建立了某種心理模式。對於消極的內隱記憶,我們需要把它顯性化,幫助孩子去探索,讓他意識到這個內隱記憶,去理解自己的經歷以及主動處理。

這可能和我們平常的直覺有所不同。通常來說,如果孩子遭遇到不愉快的事件,父母會盡量避免提起,怕再刺激到他,努力幫助孩子把這件事忘記。但是,痛苦的經歷不會真的被忘記,它們會變成內隱記憶,對孩子產生難以覺察的影響。

對於極端的內隱記憶——心理治療師的方案就是鼓勵病人儘可能生動地說出創傷事件,去還原每一個可怕的細節。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重新回顧這段經歷,最好的方式就是講故事,如果那段痛苦經歷還是對孩子有強烈影響,他可能還沒有準備好去回憶,這時候父母可以給他一個虛擬的思維遙控器,這樣就可以對一些情節快進,讓他增加掌控感。

譬如一個孩子揹著父母跟朋友去游泳,結果操作不慎嗆到水差點淹死,被路過的人救了上來送到醫院治療。這件事過去很久之後,這個孩子還是拒絕去有水的地方,他以前明明很喜歡游泳的,這就是他受傷的內隱記憶讓他對水產生了恐懼和排斥。

後來他的爸爸和他一起用思維遙控器回顧了這段經歷,當說到游泳嗆水時,他要求暫停。於是爸爸提議快進到被送進醫院治療,接著講述後面的部分。結束時,爸爸說,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件事最後沒有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我們再一起回顧一下被快進的部分吧。

通過多次這樣的重溫,孩子最終可以去面對這段令他不安的往事。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自我和他人,構建良好人際關係

不少人有過這樣的體驗,看見別人喝水,會感到自己也口渴,當別人打呵欠時,自己也情不自禁打起呵欠,這就是鏡像神經元在發揮作用。

鏡像神經元不僅讓我們模仿他人的行為,還能夠與他們的感受產生共鳴。我們不僅能對他人做出“鏡面反射”,還可以像海綿一樣,以一種更深入的參與程度“浸入”他人的內在狀態。

因此,我們的大腦是被經驗重塑的,每一次和他人的互動,都會影響和改變我們自己的大腦,同時也會影響他人的大腦。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孩子不會生下來就具有和他人合作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低齡的孩子經常顯得非常自我,把“我的”、“我要”掛在嘴上。

父母需要示範並教給孩子如何構建人際關係,其中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幫助孩子發展同理心。如果親子之間協調,那麼孩子就會具有飽滿的情緒。而如果孩子的情感受到父母不協調的迴應,他們就會迴避表達情緒,也不再會感受他人的情緒,變得冷漠。

構建同理心就是要用他人的視角看問題。譬如孩子把朋友玩具摔壞了,朋友傷心地哭了。我們可以問問孩子,知不知道朋友是什麼樣的感受?再讓孩子想想,如果他喜歡的一個玩具被別的小朋友弄壞了,他會怎麼樣?這些問題會幫助孩子去理解別人的感受。

考慮他人的想法需要用到右腦和上層大腦,這都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社會神經通路的一部分。

除了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還可以幫助孩子理解非語言的信息,更深入地去理解他人。譬如引導孩子觀察朋友玩具壞了之後的一些行為表現,對這些非言語信息進行研究探討,幫他增強理解他人的能力。

在人際衝突之後,修復關係的最基本方式是道歉,但是很多時候“對不起”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還需要行動來彌補自己造成的傷害。譬如,讓孩子買一個新玩具送給朋友,或者答應朋友一個其他能讓朋友感到愉快的請求,總之,修復關係是建立在真正理解他人感受基礎上的,孩子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才會逐步掌握。

"

為人父母的人,大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

  • 孩子莫名其妙就發脾氣,完全不講道理,根本沒法說服;
  • 孩子上學快遲到了,你緊張得如同打仗,可孩子卻故意磨蹭,完全不聽指揮;
  • 兩個孩子剛剛還在愉快地玩耍,可轉眼間就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衝突,一個不停哭,一個不停鬧……

這種時候,不少人會覺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絕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身體比較熟悉,卻對孩子的大腦瞭解不多。

譬如說,父母們都很清楚38攝氏度意味著發燒,看書寫字不注意姿勢容易導致近視,不好好吃飯會導致營養吸收不佳等等。

但他們卻不太瞭解孩子的情緒到底來自於哪裡?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友善地對待他人?

其實,瞭解大腦的基本概念,對於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構成了豐富的大腦回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體驗,都將決定“哪些大腦回路會被激活”,也就是在不斷地對大腦“重新佈線”。

孩子由於還未成年,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父母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影響到他們大腦發育的進程和結果。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大腦分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腦的不同部分協同工作,將會讓孩子的大腦獲得更加良好的運行,也能夠幫助父母解決養育中的困難時刻。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左右腦,助孩子改善情緒

人類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各有不同。

通俗地講,左腦喜歡秩序,是邏輯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收表情、眼神、語氣等信號,負責接收和解讀情感信息。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低齡孩子還不具備使用邏輯和語言來表達感受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不顧當前情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早上起床做事墨跡,對於上課遲到沒有緊張情緒和內疚感。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發展左腦呢?

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當他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這標誌這他開始對因果關係感興趣,並嘗試用語言把背後的邏輯表達出來。

左腦是邏輯思維,右腦是形象思維。

一個畫家,更多地在使用右腦,而一個程序員,更多地在使用左腦。那是不是對於畫家左腦就不那麼重要?而對於程序員,右腦就不那麼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想擁有和諧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讓左右腦協同工作。連接左腦和右腦的結構叫做胼胝體纖維,它幫助左右腦之間交流,成為一個整體進行工作,這是左右腦整合的生理基礎。

如果只有左腦發生作用,一個人就無法理解情感,就無法建立起親密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像是生活在情感荒漠中。而如果只有右腦發生作用,這個人就會被情緒淹沒,無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那麼,怎麼才能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讓他合理地應對和管理情緒呢?

當孩子產生情緒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聆聽和關注,而不是說教。

譬如,到了睡覺時間,孩子從臥室裡跑出來,衝著大人發脾氣,“我要瘋了,你從來不在睡覺前給我一個晚安擁抱”,你可能會非常吃驚,然後解釋到“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樣做啊。”孩子這時候大都會開始一連串的毫無關聯的抱怨:“你就沒對我好過,我的生日還要過好多個月才到,我討厭做家庭作業!”諸如此類的藉口,就為了不去睡覺。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怎麼做?為自己辯解?還是跟孩子強調事實“生日還要很久才到?家庭作業是必須要做的?”其實,這些應對方式都是啟動了左腦,可孩子現在的情緒在劇烈的波動中,也就是被右腦主導。用左腦式迴應去解決右腦問題,就好像雞同鴨講,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說服孩子的本能衝動,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被理解時,情緒也就逐漸緩和下來。這樣媽媽就有機會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商定現在去睡覺也好,深入討論解決方案也好,都將比之前的做法有效。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很多父母經常採用不恰當的方法去處理孩子的情緒:

  • 有的父母會忽視孩子的感受,覺得孩子的情緒不安是小事,只要冷處理,一會兒就會過去。他們不懂得要利用這樣的機會,去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或者幫助孩子掌握情緒能力。
  • 有的父母過於自由和放任,認為孩子怎樣處理情緒都可以,譬如任由孩子做出破壞性的行為也不干涉,讓孩子失去學習正確處理情緒的機會。
  •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情緒表示輕蔑,不尊重他的感受,譬如對孩子說“這有什麼好傷心的”。那麼孩子就會逐漸認識到,在父母那裡,自己不能表露出任何的情緒,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他們會學著把自己封閉起來,也會失去對他人感受的覺察能力。

如果父母擅長處理情緒,孩子就會具有豐富的感情,身體和精神狀態感到放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專注度高,學習效率也會提高。

總之,先和孩子的右腦建立聯結,幫助他們平緩情緒;接下來再把孩子引導到左腦上,關注如何理性地解決問題。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並不是講道理的最佳時機,只有當孩子情緒平穩,能夠啟用左腦時,才能聽得進去我們說的話。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上下腦,教孩子自我控制

下層大腦包括腦幹和邊緣區域,也就是從脖子的上端到鼻樑的位置,這部分比較原始,主要負責人的基本功能,譬如呼吸和眨眼;與生俱來的一些反應和衝動,譬如打鬥和躲避;還有劇烈的情感,憤怒和恐懼。

而上層大腦完全不同,它由大腦皮層及其各個部分構成,尤其是額頭後面那部分,比如前額葉皮層。上層大腦進化程度更高,負責高級分析思維功能,譬如決策、控制力、自我認知、共情、道德等高度複雜的能力,幫助一個人以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世界。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而上層大腦要到一個人二十幾歲時才能完全發育成熟,這也是大腦最後發育的一個部分。

如果把大腦想象成為一座兩層小樓,對於孩子,下層大腦就是一層,負責基本功能,包括廚房、餐廳、衛生間這些基礎部分,早就施工完成;而上層大腦就是二樓的書房,更加明亮,視野更好,在這裡從事的是更為高級複雜的活動,譬如思考、想象和規劃。

但是,這一部分還沒有完工,還不能發揮全部功能。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被困在下層,無理取鬧,控制不住自己。

除了上層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還有一個原因造成了孩子經常被下層大腦主導,這就是杏仁核。杏仁核是下層大腦的一個部分,負責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特別是激烈的情緒。

杏仁核會讓大腦在思考之前就先行動,譬如當看到一種沒見過的蟲子,不會先去想是不是有毒,而是本能地做好防禦和自我保護,又譬如在沒有搞清楚情況的時候,就對別人亂髮脾氣。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成年人會對自我控制感到困難,雖然他們的上層大腦從生理上已經發展完全,但是杏仁核就像一個警報公司,在感受到外界刺激時,經常接管甚至劫持上層大腦。

瞭解了上下層大腦的構造,就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整合上下腦。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上下層樓之間的樓梯,使得上層大腦可以監視下層大腦的行為,並幫助下層大腦平息強烈的衝動反應。

譬如在商店沒有給孩子買玩具,孩子非常生氣,在回家的路上,大喊,“我恨你!”你會怎麼做?這時候孩子被下層大腦接管,批評他只會更加觸發他的下層大腦,更好的策略是喚起他的上層大腦。

你可以試著這樣迴應:“是不是因為我沒給你買那個玩具?你好像很生氣。”孩子說“是的,我恨你!”這時候你跟孩子說,“那個玩具是最後一個,已經有人買了,如果你想繼續生氣也可以。但是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想幾個辦法解決問題。”這樣的對話,會幫助孩子把關注點引入到上層大腦,當孩子開始問“我們還能怎麼做呢”,他就開始啟動上層大腦,也就可以一起討論問題了。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一些控制過激反應的方法,譬如深呼吸、數數、用語言表達憤怒而不是用拳頭,還可以幫助孩子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譬如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什麼使你有這樣的感受?為了讓他的上層大腦越來越發達,在需要決策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內隱外顯記憶,建立心理拼圖

在我們的想象中,人的記憶就像是無數個抽屜,每個抽屜上貼了標籤,當你需要調用的時候,就順著標籤找到那個抽屜打開。

實際上,記憶不是排列整齊的抽屜,它們是大腦中的鏈接,除了能被有意識調用的記憶,還有一種記憶是我們意識不到的。

譬如,你每天開車上下班,對這條路熟悉的已經進入了半自動模式,不用去思考,到這一個路口該左轉,下一個出口要提前併線,過去無數次的開車經驗影響了你現在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根本意識不到記憶的存在,然而這確實是記憶在發揮作用,叫做內隱記憶。

可是,如果要讓你回憶第一次開車上下班的經歷,可能你就要仔細想一想了。於是你想起來自己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的樣子,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正在回憶,這叫做外顯記憶。

外顯記憶指的是意識層面回想起的過去的經驗;而內隱記憶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為我們建立起某種特定的心理模式。

譬如,一個孩子在體育課上多次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嘲笑,他就會創建出“我不喜歡運動,我沒有運動天賦”的心理模式。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看上去內隱記憶是以一種不被覺察的方式來操縱我們,那麼我們怎麼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更加有意識地控制和使用內隱記憶呢?

大腦中有一個部分叫做“海馬”,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提取記憶的“搜索引擎”,除了提取,海馬還負責拼圖——把記憶碎片組合成完整圖像,這叫做內隱記憶的外顯化。

當內隱記憶的碎片沒有被海馬整合時,它會以一種根本意識不到的方式影響我們的認知,讓我們迴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只有當內隱記憶被海馬整合,形成外顯圖像時,我們才能反思它們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當孩子的反應看上去反常而不合理時,我們需要考慮一下,是不是某一段內隱記憶為孩子建立了某種心理模式。對於消極的內隱記憶,我們需要把它顯性化,幫助孩子去探索,讓他意識到這個內隱記憶,去理解自己的經歷以及主動處理。

這可能和我們平常的直覺有所不同。通常來說,如果孩子遭遇到不愉快的事件,父母會盡量避免提起,怕再刺激到他,努力幫助孩子把這件事忘記。但是,痛苦的經歷不會真的被忘記,它們會變成內隱記憶,對孩子產生難以覺察的影響。

對於極端的內隱記憶——心理治療師的方案就是鼓勵病人儘可能生動地說出創傷事件,去還原每一個可怕的細節。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重新回顧這段經歷,最好的方式就是講故事,如果那段痛苦經歷還是對孩子有強烈影響,他可能還沒有準備好去回憶,這時候父母可以給他一個虛擬的思維遙控器,這樣就可以對一些情節快進,讓他增加掌控感。

譬如一個孩子揹著父母跟朋友去游泳,結果操作不慎嗆到水差點淹死,被路過的人救了上來送到醫院治療。這件事過去很久之後,這個孩子還是拒絕去有水的地方,他以前明明很喜歡游泳的,這就是他受傷的內隱記憶讓他對水產生了恐懼和排斥。

後來他的爸爸和他一起用思維遙控器回顧了這段經歷,當說到游泳嗆水時,他要求暫停。於是爸爸提議快進到被送進醫院治療,接著講述後面的部分。結束時,爸爸說,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件事最後沒有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我們再一起回顧一下被快進的部分吧。

通過多次這樣的重溫,孩子最終可以去面對這段令他不安的往事。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整合自我和他人,構建良好人際關係

不少人有過這樣的體驗,看見別人喝水,會感到自己也口渴,當別人打呵欠時,自己也情不自禁打起呵欠,這就是鏡像神經元在發揮作用。

鏡像神經元不僅讓我們模仿他人的行為,還能夠與他們的感受產生共鳴。我們不僅能對他人做出“鏡面反射”,還可以像海綿一樣,以一種更深入的參與程度“浸入”他人的內在狀態。

因此,我們的大腦是被經驗重塑的,每一次和他人的互動,都會影響和改變我們自己的大腦,同時也會影響他人的大腦。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孩子不會生下來就具有和他人合作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低齡的孩子經常顯得非常自我,把“我的”、“我要”掛在嘴上。

父母需要示範並教給孩子如何構建人際關係,其中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幫助孩子發展同理心。如果親子之間協調,那麼孩子就會具有飽滿的情緒。而如果孩子的情感受到父母不協調的迴應,他們就會迴避表達情緒,也不再會感受他人的情緒,變得冷漠。

構建同理心就是要用他人的視角看問題。譬如孩子把朋友玩具摔壞了,朋友傷心地哭了。我們可以問問孩子,知不知道朋友是什麼樣的感受?再讓孩子想想,如果他喜歡的一個玩具被別的小朋友弄壞了,他會怎麼樣?這些問題會幫助孩子去理解別人的感受。

考慮他人的想法需要用到右腦和上層大腦,這都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社會神經通路的一部分。

除了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還可以幫助孩子理解非語言的信息,更深入地去理解他人。譬如引導孩子觀察朋友玩具壞了之後的一些行為表現,對這些非言語信息進行研究探討,幫他增強理解他人的能力。

在人際衝突之後,修復關係的最基本方式是道歉,但是很多時候“對不起”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還需要行動來彌補自己造成的傷害。譬如,讓孩子買一個新玩具送給朋友,或者答應朋友一個其他能讓朋友感到愉快的請求,總之,修復關係是建立在真正理解他人感受基礎上的,孩子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才會逐步掌握。

左右腦是情緒,上下腦是自控,心理學:讓神經元重塑社會化大腦

養育孩子是一項艱鉅的工作,不僅持續時間很長,還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挑戰。

在每天照顧孩子、和孩子溝通以及處理突發問題的過程中,父母會經常感到疲於奔命。

另一方面,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長為人際關係良好、專注、負責、努力的優秀人才。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疲於奔命的日常生活,使得我們沒有額外的時間去培養這些期望中的優秀品質。

危機也是契機,“生存式教育”可以轉變為“發展式教育”,那些令人崩潰的“生存時刻”都可以變為促進孩子發展的“成長時刻”。

只要父母用心,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在不斷激活神經元,給大腦“重新佈線”的過程中,重塑大腦的最佳結構,成為最好的自己。

你我共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