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啃小族”咬出現實之痛

原標題:“啃小族”咬出現實之痛

中國青年報:“啃小族”咬出現實之痛

淘寶網某童裝店鋪銷售頁面。

7年前一個秋天,武漢的一場車展上,幾名身著比基尼的兒童模特與成人車模一齊亮相。眾人圍觀拍照之餘,主辦方這一行為在網絡上受到猛烈抨擊,由此也掀起了一場關於“比基尼童模誰之過”的討論。

後來模特公司解釋稱,這只是模特大賽中的部分展示環節,孩子們只是參賽選手而非商業車模。如果說,那只是一場尚未被商業化的童模活動,那麼7年之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的童模“妞妞”,無疑已經成為純粹商業化的產物。

近日,3歲的童模妞妞拍攝童裝照時被母親踢打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熱議,網友紛紛指責妞妞母親的“虐童”行徑,童模群體再次捲入輿論。隨後淘寶網百餘家童裝店聯名呼籲規範童模拍攝,保護兒童權益。但童模的問題,並不僅僅在於拍攝的規範性,更需要關注的問題是,童心未泯的他們被父母訓練成了賺錢的工具。

商業化的童模並不止“妞妞”一人,其中的問題,也遠不止涉嫌虐童這麼簡單。據報道,浙江湖州的織裡鎮是全國最大的童裝生產基地。隨著網絡購物的興起,童模拍攝成為童裝產業鏈裡重要的一環,影響著許多網店生意的好壞。在織裡,童模甚至可以日入過萬元,年入百萬元。於是,越來越多的家長聚集於此,帶著孩子做起了“童漂”。

我們聽說過橫店影視城的“橫漂”、京城的“北漂”,那大多隻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出現。不敢想象“生意”“客戶”“報價”“接單”等詞彙與那些三歲兒童聯繫在一起。而串連這一切的是市場,是被髮財和成名幻想所誘惑的家長,以及被當做漂亮的“人肉衣架”而來回折騰的兒童。

在“童漂”基地,有些18個月大的孩子被家長送來,還有的孩子告別了學前教育。家長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抱怨,給孩子當“經紀人”的辛苦不亞於找一份工作。但家長是否考慮過,這種用孩子來掙錢的方式,不僅剝奪了孩子的童年,擠佔了孩子受教育的時間,更是將工作賺錢的重擔轉移並強加於孩子的身上,自己作為監護人的責任何在?沒有人規定孩子的童年是什麼樣子,但賺錢養家不應是他們的選項。

兩年前,我曾寫過一則關於戀童癖網站的報道。那時候就瞭解到,有媽媽帶著不足10歲的女童參加兒童模特的招聘。女童在房間裡被要求脫去衣服拍攝視頻,此舉已涉嫌猥褻兒童,而她的媽媽站在一旁並未阻攔。那些視頻甚至會流到戀童癖網站,當作色情內容出售。大多數時候,那些兒童並不具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只有任人擺佈的份兒。

即便是我們吶喊著,他們的童年不該任人擺佈。實際上做與不做童模,由不得他們自己,更由不得喊口號的我們。孩子即便有選擇的權利,在被金錢矇蔽雙眼的父母面前又是否有拒絕的能力呢?即使拒絕,那些父母又是否會真正聽從?

一個被稱為“織裡第一童模”的女孩,有一天做了264款衣服的“衣架”,掙了31680元。這確實令人羨慕,但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孩子真的喜歡嗎?她直言不喜歡,說“我喜歡像我同學一樣”,但童裝店需要她撐起銷量,父母則害怕錯過童模紅利期耽誤發財的大好時機。最後一切都變成工作量,壓在童模的身上。

童模,影響著童裝市場的供需,也揹負著未成年人不該有的成年世界壓力和殘酷的商業競爭。當孩子成為搖錢樹,被父母投資,被資本利用,被市場消費,他們的童年還會好嗎?

是誰在消費童模?不言而喻,是那些把孩子當作搖錢樹的人。童模商業化面臨的問題,還戳到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的痛處——那些商業化的童模,更像是現代“童工”,只是剝削者不是過去的黑工廠,而是孩子的家人和看臉的市場。

而那些成了“啃小族”的父母,不僅暴露了自身金錢觀與教育觀的扭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流行靠顏值和流量掙錢的社會,是多麼容易突破底線。哪怕是孩子,他們也不放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