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未來的,不只是父母有多少錢,而是家庭的“文化資本”

不完美媽媽 文化 高考 經濟 大學 教育眼鏡片 2019-07-04

隨著2019年高考成績發佈,朋友圈被“考二代”這一新詞霸屏。

無數顯而易見的例子,讓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考二代”的確比常人擁有更多先天資本,這些先天資本包括經濟資本,而且經濟資本佔據很大比重,但是還是有比經濟資本更為重要的,那就是一個家庭的“文化資本”。

當今,美國的媽媽們,比起1965年時,大部分媽媽選擇在職場中打拼;但媽媽們陪伴孩子的時間上,比起1965年是翻倍增加了的,這意味著媽媽們的個人時間被擠佔了。

現今,媽媽們的個人時間越來越少,連健身、美容、shopping的時間都沒有,更何談抽時間做自我提升。

而一個家庭的“文化資本”大部分是由母親營造出來的,或者說由母親營造的家庭文化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家庭文化資本,包含父母日常生活中觀念、思維方式的傳遞;包含家庭對社會無知、無聊信息的刻意屏蔽;包含家庭刻意建設親子共讀的書香環境;包含夫妻恩愛構成的家庭溫馨,從而構成孩子人生底層操作系統的篤定、專注;還有一種隱形的——提前看到了不同社會角色的運營模式,初步形成自己從幻想到變現的邏輯路徑。

與其一味強調孩子自己的努力和刻苦,父母更該關注的是,因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為是否正在拖著孩子的後腿。

這後腿絕非單指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物質條件。決定孩子未來的,不只是父母有多少錢,而是一個家庭的“文化資本”。

當下的家長之所以感到養孩子累,是因為家長們開過眼、見過了別樣的天地,希望孩子未來也能經歷“詩和遠方”。管理上講,高標準才有高績效,教育也是一樣的。

極好的資源和極大的苦難,都能促人進取

幾年前,家庭聚會,長輩們提及多年前,婆婆的舅媽怨懟婆婆的母親,兩對兒女沒培養出一個大學生。

婆婆雖嘴上硬撐,但應該與母親一樣有遺憾吧。

那些隨波逐流野蠻生長的,往往都是暗自後悔的;或者兒孫自有兒孫福的,再回首也是有遺憾的。

人生最容易,不過是自己給自己找一個臺階下。

我們的父母那一代,大部分是“老三屆”的“知青”,響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指示,年輕的他們奔赴邊疆、北大荒等地。

婆婆因其父母工作性質,當年家裡四個孩子都沒有“上山下鄉”。

而兒子的爺爺,15歲就下鄉插隊了。

“文革”風雨襲來時,我母親正逢高考即將來臨之際,但一場風雨,十年光陰,人生的道路由此轉向。

我曾經的導師,聽不得“下鄉”、“插隊”這樣的字眼兒,聽到便會痛的老淚縱橫。

而沒有返城的“知青”把遺憾、思念化入基因傳給了下一代——沒能參加的高考、沒能上了的大學、沒能回去的故鄉,由下一代了卻心願。

上一代的經歷,烙刻在下一代的基因裡。

婆婆的舅媽家,“文革”中去了外省,家中兩個孩子通過高考後出國深造。

龍應臺說,大時代的硝煙中,背井離鄉的外省人等於難民,難民父母清楚,只有通過教育孩子才能有未來。

養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們的孩子,沒有極好的資源,亦沒有極大的苦難,平淡中追求著卓越。

父母的自我成長,對今天的孩子們甚是重要,足以籠罩孩子的整個世界。

品位不高、眼界不開闊的父母,只會給孩子製造出一個岌岌可危的舒適區,孩子在這個舒適區裡漸漸的接受這種平庸,甚至是在平庸中獲得了某種自以為是的滿足,然而孩子的未來——是堪憂的。

因為陪孩子運動,父母收穫了勻稱的體態;因為陪孩子閱讀,父母每年至少要讀50本書;因為陪孩子學英語,父母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因為要營造家庭的文化氛圍,連祖父母都報名上了老年大學……;教育孩子,是會看見更好的自己。

當著孩子的面,拿著手機玩著鬥地主的父母,是要警醒了,自己正在拖著孩子的後腿。

不是隻有父母同孩子談話,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

在我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父母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陌生人,怎樣笑……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教育孩子無標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他人的教育經驗終究只能作為一種參考,畢竟孩子都是獨特的,只要父母因材施教用心培育,不負華年,既無遺憾。

暑假,高質量的陪孩子,一起看見更好的自己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