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不完美媽媽 拖延症 服裝 幼兒園 跑步 木林談心理 2019-08-17
"

這個生活片段,是不是很熟悉?

“鬧鬧,起床了,已經7點了,趕緊起來要去幼兒園了”

“媽媽,我沒睡醒,我再睡5分鐘才起床。”

“睡什麼睡,抓緊起來,馬上要遲到了,媽媽送完你還有事情要去辦。”

10分鐘過去了,孩子還在床上“鬧騰”著到處翻滾,就是不願意起床。甚至使用上了“殺手鐗”,開始哭鬧。你心裡的怒火起來了。

孩子感覺到了“殺氣”,不情願的坐起來。你順手拿過來衣服準備給孩子套上。

“媽媽,不用你給我穿,我要自己穿。”

“你自己穿什麼,你又不會,我來給你穿,別磨蹭!”

這一次孩子沒有讓步,一定要自己穿衣服。你看著慢騰騰的動作,終於崩潰了。

於是,這個本來美好的一天,從“一個罵,一個哭”的母子大戰拉開了帷幕。

“哭,就知道哭,在哪裡學的,早上一起來就哭?”

“媽。媽,我是要自己穿衣服的,你不讓我穿,嗚嗚。。。”

“別吵,站著別動,你再哭,再吵,以後就別去幼兒園了,就把你鎖家裡。”

"

這個生活片段,是不是很熟悉?

“鬧鬧,起床了,已經7點了,趕緊起來要去幼兒園了”

“媽媽,我沒睡醒,我再睡5分鐘才起床。”

“睡什麼睡,抓緊起來,馬上要遲到了,媽媽送完你還有事情要去辦。”

10分鐘過去了,孩子還在床上“鬧騰”著到處翻滾,就是不願意起床。甚至使用上了“殺手鐗”,開始哭鬧。你心裡的怒火起來了。

孩子感覺到了“殺氣”,不情願的坐起來。你順手拿過來衣服準備給孩子套上。

“媽媽,不用你給我穿,我要自己穿。”

“你自己穿什麼,你又不會,我來給你穿,別磨蹭!”

這一次孩子沒有讓步,一定要自己穿衣服。你看著慢騰騰的動作,終於崩潰了。

於是,這個本來美好的一天,從“一個罵,一個哭”的母子大戰拉開了帷幕。

“哭,就知道哭,在哪裡學的,早上一起來就哭?”

“媽。媽,我是要自己穿衣服的,你不讓我穿,嗚嗚。。。”

“別吵,站著別動,你再哭,再吵,以後就別去幼兒園了,就把你鎖家裡。”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相信這樣的生活鏡頭,每天在很多有幼兒的家庭上演。孩子會表現出發呆、哭鬧、翻滾等等各種行為統稱為“起床氣”。

而事件最後的結果可能不只是母親和孩子爭吵,還會加入其他的家人。

父母很頭疼,怎麼現在的孩子這麼不聽話,動不動就哭。真的是讓人心力憔悴。哪像我們小的時候,那麼聽話。

父母的焦慮,來自於對未來的恐慌

“你說該怎麼來和孩子溝通啊,每天為這個起床哭鬧的事情,真是煩透了。”

坐在我對面的小林,看著店門口跑來跑去的女兒,一臉無奈的問我。她覺得帶孩子真的是太累了。

每天早上她都要心急火燎的幫孩子穿衣服、吃飯,就這樣有時候還是遲到,老師已經有點“意見”了,她只能每次說不好意思。

但是,她也很無奈。原以為是起來得晚,後來又提前了半個小時,可是還是不行。孩子就是喜歡磨蹭,你不催她,一件衣服能穿一個小時。

“那你覺得你最不能接受的是什麼,是怕老師對你的指責嗎?”

“也不是,老師說就說唄。我是怕孩子這麼小就這麼磨蹭,以後長大了有了拖延症,做什麼事情都拖拖拉拉的,可怎麼辦啊?”

"

這個生活片段,是不是很熟悉?

“鬧鬧,起床了,已經7點了,趕緊起來要去幼兒園了”

“媽媽,我沒睡醒,我再睡5分鐘才起床。”

“睡什麼睡,抓緊起來,馬上要遲到了,媽媽送完你還有事情要去辦。”

10分鐘過去了,孩子還在床上“鬧騰”著到處翻滾,就是不願意起床。甚至使用上了“殺手鐗”,開始哭鬧。你心裡的怒火起來了。

孩子感覺到了“殺氣”,不情願的坐起來。你順手拿過來衣服準備給孩子套上。

“媽媽,不用你給我穿,我要自己穿。”

“你自己穿什麼,你又不會,我來給你穿,別磨蹭!”

這一次孩子沒有讓步,一定要自己穿衣服。你看著慢騰騰的動作,終於崩潰了。

於是,這個本來美好的一天,從“一個罵,一個哭”的母子大戰拉開了帷幕。

“哭,就知道哭,在哪裡學的,早上一起來就哭?”

“媽。媽,我是要自己穿衣服的,你不讓我穿,嗚嗚。。。”

“別吵,站著別動,你再哭,再吵,以後就別去幼兒園了,就把你鎖家裡。”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相信這樣的生活鏡頭,每天在很多有幼兒的家庭上演。孩子會表現出發呆、哭鬧、翻滾等等各種行為統稱為“起床氣”。

而事件最後的結果可能不只是母親和孩子爭吵,還會加入其他的家人。

父母很頭疼,怎麼現在的孩子這麼不聽話,動不動就哭。真的是讓人心力憔悴。哪像我們小的時候,那麼聽話。

父母的焦慮,來自於對未來的恐慌

“你說該怎麼來和孩子溝通啊,每天為這個起床哭鬧的事情,真是煩透了。”

坐在我對面的小林,看著店門口跑來跑去的女兒,一臉無奈的問我。她覺得帶孩子真的是太累了。

每天早上她都要心急火燎的幫孩子穿衣服、吃飯,就這樣有時候還是遲到,老師已經有點“意見”了,她只能每次說不好意思。

但是,她也很無奈。原以為是起來得晚,後來又提前了半個小時,可是還是不行。孩子就是喜歡磨蹭,你不催她,一件衣服能穿一個小時。

“那你覺得你最不能接受的是什麼,是怕老師對你的指責嗎?”

“也不是,老師說就說唄。我是怕孩子這麼小就這麼磨蹭,以後長大了有了拖延症,做什麼事情都拖拖拉拉的,可怎麼辦啊?”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焦慮,很多時候來自於現實生活不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望,巨大的落差感導致產生了逆反認知和情緒。

孩子即使早上起來有了“起床氣”,也並不能證明長大了就一定是個有拖延症的人。從一個行為來判定一生,這本身就是錯誤的理念。

“沒你想的那麼嚴重,那你有為孩子做過什麼嗎?”

“我還能做什麼啊,每次都是哄著讓她起床。不行,就打罵一頓,但是也解決不了問題。現在哄也不行了,起來就不斷的折磨我。”

“那你有沒有考慮過,當你用一種不耐煩、焦急的口氣對孩子大聲斥責或者動手打孩子的時候,孩子是怎麼想的?”

“她還想什麼啊,我覺得有時候她就是故意的,你越生氣,她越和你對著幹。”

我們都知道力學原理,力是相互的。那麼愛也是一樣,也是相互的。當你喜歡孩子的時候,你的情緒會通過語言和行為表達出來,孩子也會回饋你喜歡。

同樣,當你厭惡孩子的時候,回饋你的也必定是不開心。而且,你給出的力度有多大,孩子回饋你的力度就有多大。

“我覺得你可能是過度焦慮了,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任意一個負面的標籤。因為你是她最相信的人,你對她的評價,會給她一生的定位,影響著她。”

“我也只是隨口說說她,她還那麼小,這會兒說完,一會兒就忘了,有那麼嚴重嗎?”

“很多家長就是和你一樣的想法,最後很痛苦的看著自己的孩子變得內向和自卑。”

"

這個生活片段,是不是很熟悉?

“鬧鬧,起床了,已經7點了,趕緊起來要去幼兒園了”

“媽媽,我沒睡醒,我再睡5分鐘才起床。”

“睡什麼睡,抓緊起來,馬上要遲到了,媽媽送完你還有事情要去辦。”

10分鐘過去了,孩子還在床上“鬧騰”著到處翻滾,就是不願意起床。甚至使用上了“殺手鐗”,開始哭鬧。你心裡的怒火起來了。

孩子感覺到了“殺氣”,不情願的坐起來。你順手拿過來衣服準備給孩子套上。

“媽媽,不用你給我穿,我要自己穿。”

“你自己穿什麼,你又不會,我來給你穿,別磨蹭!”

這一次孩子沒有讓步,一定要自己穿衣服。你看著慢騰騰的動作,終於崩潰了。

於是,這個本來美好的一天,從“一個罵,一個哭”的母子大戰拉開了帷幕。

“哭,就知道哭,在哪裡學的,早上一起來就哭?”

“媽。媽,我是要自己穿衣服的,你不讓我穿,嗚嗚。。。”

“別吵,站著別動,你再哭,再吵,以後就別去幼兒園了,就把你鎖家裡。”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相信這樣的生活鏡頭,每天在很多有幼兒的家庭上演。孩子會表現出發呆、哭鬧、翻滾等等各種行為統稱為“起床氣”。

而事件最後的結果可能不只是母親和孩子爭吵,還會加入其他的家人。

父母很頭疼,怎麼現在的孩子這麼不聽話,動不動就哭。真的是讓人心力憔悴。哪像我們小的時候,那麼聽話。

父母的焦慮,來自於對未來的恐慌

“你說該怎麼來和孩子溝通啊,每天為這個起床哭鬧的事情,真是煩透了。”

坐在我對面的小林,看著店門口跑來跑去的女兒,一臉無奈的問我。她覺得帶孩子真的是太累了。

每天早上她都要心急火燎的幫孩子穿衣服、吃飯,就這樣有時候還是遲到,老師已經有點“意見”了,她只能每次說不好意思。

但是,她也很無奈。原以為是起來得晚,後來又提前了半個小時,可是還是不行。孩子就是喜歡磨蹭,你不催她,一件衣服能穿一個小時。

“那你覺得你最不能接受的是什麼,是怕老師對你的指責嗎?”

“也不是,老師說就說唄。我是怕孩子這麼小就這麼磨蹭,以後長大了有了拖延症,做什麼事情都拖拖拉拉的,可怎麼辦啊?”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焦慮,很多時候來自於現實生活不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望,巨大的落差感導致產生了逆反認知和情緒。

孩子即使早上起來有了“起床氣”,也並不能證明長大了就一定是個有拖延症的人。從一個行為來判定一生,這本身就是錯誤的理念。

“沒你想的那麼嚴重,那你有為孩子做過什麼嗎?”

“我還能做什麼啊,每次都是哄著讓她起床。不行,就打罵一頓,但是也解決不了問題。現在哄也不行了,起來就不斷的折磨我。”

“那你有沒有考慮過,當你用一種不耐煩、焦急的口氣對孩子大聲斥責或者動手打孩子的時候,孩子是怎麼想的?”

“她還想什麼啊,我覺得有時候她就是故意的,你越生氣,她越和你對著幹。”

我們都知道力學原理,力是相互的。那麼愛也是一樣,也是相互的。當你喜歡孩子的時候,你的情緒會通過語言和行為表達出來,孩子也會回饋你喜歡。

同樣,當你厭惡孩子的時候,回饋你的也必定是不開心。而且,你給出的力度有多大,孩子回饋你的力度就有多大。

“我覺得你可能是過度焦慮了,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任意一個負面的標籤。因為你是她最相信的人,你對她的評價,會給她一生的定位,影響著她。”

“我也只是隨口說說她,她還那麼小,這會兒說完,一會兒就忘了,有那麼嚴重嗎?”

“很多家長就是和你一樣的想法,最後很痛苦的看著自己的孩子變得內向和自卑。”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孩子在這個階段,認知完全沒有成熟,分不清對錯。想要孩子做出好的行為,就得家長從內心認知這三點,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系統和行為習慣。

第一點:條件式滿足,讓孩子學會選擇

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與和成年人之間的溝通理念,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之所以收不到好的效果,是因為我們前提為自己設置了“孩子應該聽我話”的條件。

所以,當孩子的表現不能讓自己滿意時,內心的情緒就會變得焦躁不安,覺得沒有教育好孩子,甚至認為TA不是個好孩子。

相反,因為孩子的認知還沒有完善,所以更需要用到一些小的技巧,來“暫緩”孩子暴走的脾氣,學會“理性”的選擇。

“小林,其實你們家的孩子,我給你一個方法,你只要連續做半個月,她就會比現在好很多。”

“還有這麼有用的辦法,那快點告訴我吧,我該怎麼做?”

“不需要太複雜,只要每天早上起床她哭鬧著要再睡一會兒的時候,你告訴她,只能再睡3分鐘,要麼現在就起床,你自己選擇。”

“可是孩子並不知道3分鐘是多長啊”。

“沒有關係,重要的不是3分鐘,而是你暫時滿足了她不起床的願望,等到她覺得自己滿足了,3分鐘後你告訴她,你剛剛答應了媽媽,現在起床吧”。

"

這個生活片段,是不是很熟悉?

“鬧鬧,起床了,已經7點了,趕緊起來要去幼兒園了”

“媽媽,我沒睡醒,我再睡5分鐘才起床。”

“睡什麼睡,抓緊起來,馬上要遲到了,媽媽送完你還有事情要去辦。”

10分鐘過去了,孩子還在床上“鬧騰”著到處翻滾,就是不願意起床。甚至使用上了“殺手鐗”,開始哭鬧。你心裡的怒火起來了。

孩子感覺到了“殺氣”,不情願的坐起來。你順手拿過來衣服準備給孩子套上。

“媽媽,不用你給我穿,我要自己穿。”

“你自己穿什麼,你又不會,我來給你穿,別磨蹭!”

這一次孩子沒有讓步,一定要自己穿衣服。你看著慢騰騰的動作,終於崩潰了。

於是,這個本來美好的一天,從“一個罵,一個哭”的母子大戰拉開了帷幕。

“哭,就知道哭,在哪裡學的,早上一起來就哭?”

“媽。媽,我是要自己穿衣服的,你不讓我穿,嗚嗚。。。”

“別吵,站著別動,你再哭,再吵,以後就別去幼兒園了,就把你鎖家裡。”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相信這樣的生活鏡頭,每天在很多有幼兒的家庭上演。孩子會表現出發呆、哭鬧、翻滾等等各種行為統稱為“起床氣”。

而事件最後的結果可能不只是母親和孩子爭吵,還會加入其他的家人。

父母很頭疼,怎麼現在的孩子這麼不聽話,動不動就哭。真的是讓人心力憔悴。哪像我們小的時候,那麼聽話。

父母的焦慮,來自於對未來的恐慌

“你說該怎麼來和孩子溝通啊,每天為這個起床哭鬧的事情,真是煩透了。”

坐在我對面的小林,看著店門口跑來跑去的女兒,一臉無奈的問我。她覺得帶孩子真的是太累了。

每天早上她都要心急火燎的幫孩子穿衣服、吃飯,就這樣有時候還是遲到,老師已經有點“意見”了,她只能每次說不好意思。

但是,她也很無奈。原以為是起來得晚,後來又提前了半個小時,可是還是不行。孩子就是喜歡磨蹭,你不催她,一件衣服能穿一個小時。

“那你覺得你最不能接受的是什麼,是怕老師對你的指責嗎?”

“也不是,老師說就說唄。我是怕孩子這麼小就這麼磨蹭,以後長大了有了拖延症,做什麼事情都拖拖拉拉的,可怎麼辦啊?”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焦慮,很多時候來自於現實生活不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望,巨大的落差感導致產生了逆反認知和情緒。

孩子即使早上起來有了“起床氣”,也並不能證明長大了就一定是個有拖延症的人。從一個行為來判定一生,這本身就是錯誤的理念。

“沒你想的那麼嚴重,那你有為孩子做過什麼嗎?”

“我還能做什麼啊,每次都是哄著讓她起床。不行,就打罵一頓,但是也解決不了問題。現在哄也不行了,起來就不斷的折磨我。”

“那你有沒有考慮過,當你用一種不耐煩、焦急的口氣對孩子大聲斥責或者動手打孩子的時候,孩子是怎麼想的?”

“她還想什麼啊,我覺得有時候她就是故意的,你越生氣,她越和你對著幹。”

我們都知道力學原理,力是相互的。那麼愛也是一樣,也是相互的。當你喜歡孩子的時候,你的情緒會通過語言和行為表達出來,孩子也會回饋你喜歡。

同樣,當你厭惡孩子的時候,回饋你的也必定是不開心。而且,你給出的力度有多大,孩子回饋你的力度就有多大。

“我覺得你可能是過度焦慮了,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任意一個負面的標籤。因為你是她最相信的人,你對她的評價,會給她一生的定位,影響著她。”

“我也只是隨口說說她,她還那麼小,這會兒說完,一會兒就忘了,有那麼嚴重嗎?”

“很多家長就是和你一樣的想法,最後很痛苦的看著自己的孩子變得內向和自卑。”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孩子在這個階段,認知完全沒有成熟,分不清對錯。想要孩子做出好的行為,就得家長從內心認知這三點,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系統和行為習慣。

第一點:條件式滿足,讓孩子學會選擇

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與和成年人之間的溝通理念,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之所以收不到好的效果,是因為我們前提為自己設置了“孩子應該聽我話”的條件。

所以,當孩子的表現不能讓自己滿意時,內心的情緒就會變得焦躁不安,覺得沒有教育好孩子,甚至認為TA不是個好孩子。

相反,因為孩子的認知還沒有完善,所以更需要用到一些小的技巧,來“暫緩”孩子暴走的脾氣,學會“理性”的選擇。

“小林,其實你們家的孩子,我給你一個方法,你只要連續做半個月,她就會比現在好很多。”

“還有這麼有用的辦法,那快點告訴我吧,我該怎麼做?”

“不需要太複雜,只要每天早上起床她哭鬧著要再睡一會兒的時候,你告訴她,只能再睡3分鐘,要麼現在就起床,你自己選擇。”

“可是孩子並不知道3分鐘是多長啊”。

“沒有關係,重要的不是3分鐘,而是你暫時滿足了她不起床的願望,等到她覺得自己滿足了,3分鐘後你告訴她,你剛剛答應了媽媽,現在起床吧”。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半個月之後,我再見到小林的時候,她已經很開心的和我說,現在孩子早上起床已經沒有那麼磨蹭了,這個進步來得太難得了。

孩子對於自己想要得到的慾望不能滿足時,內心也會充斥著不安、焦躁。如果這個時候強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那最後的行為必定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而暫時的滿足了孩子的內心,相當於讓TA過了心中那個“勁兒”,再去要求時,就會比較聽話了。

第二點:3分鐘是多長,幫孩子建立時間觀念

很多家長都苦惱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已經告訴孩子還有5分鐘出門,但是每次都要拖拉一會兒,而做不到守時。

“她現在能配合起床了,但是有的時候就是那個3分鐘不好把握,她會講還沒到3分鐘。”

“那你有沒有告訴孩子3分鐘是多長?”

“這個,我怎麼告訴她啊。她又不懂得看鐘表。再說,早上也不可能看時間啊。”

"

這個生活片段,是不是很熟悉?

“鬧鬧,起床了,已經7點了,趕緊起來要去幼兒園了”

“媽媽,我沒睡醒,我再睡5分鐘才起床。”

“睡什麼睡,抓緊起來,馬上要遲到了,媽媽送完你還有事情要去辦。”

10分鐘過去了,孩子還在床上“鬧騰”著到處翻滾,就是不願意起床。甚至使用上了“殺手鐗”,開始哭鬧。你心裡的怒火起來了。

孩子感覺到了“殺氣”,不情願的坐起來。你順手拿過來衣服準備給孩子套上。

“媽媽,不用你給我穿,我要自己穿。”

“你自己穿什麼,你又不會,我來給你穿,別磨蹭!”

這一次孩子沒有讓步,一定要自己穿衣服。你看著慢騰騰的動作,終於崩潰了。

於是,這個本來美好的一天,從“一個罵,一個哭”的母子大戰拉開了帷幕。

“哭,就知道哭,在哪裡學的,早上一起來就哭?”

“媽。媽,我是要自己穿衣服的,你不讓我穿,嗚嗚。。。”

“別吵,站著別動,你再哭,再吵,以後就別去幼兒園了,就把你鎖家裡。”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相信這樣的生活鏡頭,每天在很多有幼兒的家庭上演。孩子會表現出發呆、哭鬧、翻滾等等各種行為統稱為“起床氣”。

而事件最後的結果可能不只是母親和孩子爭吵,還會加入其他的家人。

父母很頭疼,怎麼現在的孩子這麼不聽話,動不動就哭。真的是讓人心力憔悴。哪像我們小的時候,那麼聽話。

父母的焦慮,來自於對未來的恐慌

“你說該怎麼來和孩子溝通啊,每天為這個起床哭鬧的事情,真是煩透了。”

坐在我對面的小林,看著店門口跑來跑去的女兒,一臉無奈的問我。她覺得帶孩子真的是太累了。

每天早上她都要心急火燎的幫孩子穿衣服、吃飯,就這樣有時候還是遲到,老師已經有點“意見”了,她只能每次說不好意思。

但是,她也很無奈。原以為是起來得晚,後來又提前了半個小時,可是還是不行。孩子就是喜歡磨蹭,你不催她,一件衣服能穿一個小時。

“那你覺得你最不能接受的是什麼,是怕老師對你的指責嗎?”

“也不是,老師說就說唄。我是怕孩子這麼小就這麼磨蹭,以後長大了有了拖延症,做什麼事情都拖拖拉拉的,可怎麼辦啊?”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焦慮,很多時候來自於現實生活不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望,巨大的落差感導致產生了逆反認知和情緒。

孩子即使早上起來有了“起床氣”,也並不能證明長大了就一定是個有拖延症的人。從一個行為來判定一生,這本身就是錯誤的理念。

“沒你想的那麼嚴重,那你有為孩子做過什麼嗎?”

“我還能做什麼啊,每次都是哄著讓她起床。不行,就打罵一頓,但是也解決不了問題。現在哄也不行了,起來就不斷的折磨我。”

“那你有沒有考慮過,當你用一種不耐煩、焦急的口氣對孩子大聲斥責或者動手打孩子的時候,孩子是怎麼想的?”

“她還想什麼啊,我覺得有時候她就是故意的,你越生氣,她越和你對著幹。”

我們都知道力學原理,力是相互的。那麼愛也是一樣,也是相互的。當你喜歡孩子的時候,你的情緒會通過語言和行為表達出來,孩子也會回饋你喜歡。

同樣,當你厭惡孩子的時候,回饋你的也必定是不開心。而且,你給出的力度有多大,孩子回饋你的力度就有多大。

“我覺得你可能是過度焦慮了,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任意一個負面的標籤。因為你是她最相信的人,你對她的評價,會給她一生的定位,影響著她。”

“我也只是隨口說說她,她還那麼小,這會兒說完,一會兒就忘了,有那麼嚴重嗎?”

“很多家長就是和你一樣的想法,最後很痛苦的看著自己的孩子變得內向和自卑。”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孩子在這個階段,認知完全沒有成熟,分不清對錯。想要孩子做出好的行為,就得家長從內心認知這三點,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系統和行為習慣。

第一點:條件式滿足,讓孩子學會選擇

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與和成年人之間的溝通理念,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之所以收不到好的效果,是因為我們前提為自己設置了“孩子應該聽我話”的條件。

所以,當孩子的表現不能讓自己滿意時,內心的情緒就會變得焦躁不安,覺得沒有教育好孩子,甚至認為TA不是個好孩子。

相反,因為孩子的認知還沒有完善,所以更需要用到一些小的技巧,來“暫緩”孩子暴走的脾氣,學會“理性”的選擇。

“小林,其實你們家的孩子,我給你一個方法,你只要連續做半個月,她就會比現在好很多。”

“還有這麼有用的辦法,那快點告訴我吧,我該怎麼做?”

“不需要太複雜,只要每天早上起床她哭鬧著要再睡一會兒的時候,你告訴她,只能再睡3分鐘,要麼現在就起床,你自己選擇。”

“可是孩子並不知道3分鐘是多長啊”。

“沒有關係,重要的不是3分鐘,而是你暫時滿足了她不起床的願望,等到她覺得自己滿足了,3分鐘後你告訴她,你剛剛答應了媽媽,現在起床吧”。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半個月之後,我再見到小林的時候,她已經很開心的和我說,現在孩子早上起床已經沒有那麼磨蹭了,這個進步來得太難得了。

孩子對於自己想要得到的慾望不能滿足時,內心也會充斥著不安、焦躁。如果這個時候強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那最後的行為必定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而暫時的滿足了孩子的內心,相當於讓TA過了心中那個“勁兒”,再去要求時,就會比較聽話了。

第二點:3分鐘是多長,幫孩子建立時間觀念

很多家長都苦惱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已經告訴孩子還有5分鐘出門,但是每次都要拖拉一會兒,而做不到守時。

“她現在能配合起床了,但是有的時候就是那個3分鐘不好把握,她會講還沒到3分鐘。”

“那你有沒有告訴孩子3分鐘是多長?”

“這個,我怎麼告訴她啊。她又不懂得看鐘表。再說,早上也不可能看時間啊。”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你可以在平時讓她養成數數的好習慣啊。比如教她從1數到180,是不是就是3分鐘呢?”

“對啊,我怎麼沒想起來這樣做呢。不僅有了時間觀念,還鍛鍊了她數數的能力。”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們的時間認知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其它方式讓他知道大概的時間是多長。

比如有意識的告訴孩子,現在你可以玩10分鐘的玩具,一會兒就要去洗澡了。那麼多次練習,孩子內心就對10分鐘有了初步的定位。

第三點:渴望得到,幫孩子學會好的期待

心理學上,有一種滿足被稱之為延時滿足。是指自我為了得到更多的滿足,而自願放棄眼下的“即時享受”,並且在等待的過程中能夠展現自我的自控能力。

那麼孩子的延時滿足,我把它稱之為“渴望得到”的自我約束。通過一些小的願望來讓孩子看到自己現在“表現好”,可以收穫到的快樂。

兒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也出現過“起床氣”。當時,他媽媽的“嚴格”管控並沒有收到想要的效果。

那個時候,兒子特別喜歡和我在客廳玩飛行棋,每次晚上吃飯後,如果我有時間,他就早早的把棋盤擺好,等著和我“對戰三百回合”。

所以,在一次早上他起床後又開始準備“鬧騰”的時候,我走過去對他說“如果你現在起床,晚上回來我陪你玩2局飛行棋。”

兒子果然停止了翻滾,想了想,對我說“2局太少了,我要玩3局。”

"

這個生活片段,是不是很熟悉?

“鬧鬧,起床了,已經7點了,趕緊起來要去幼兒園了”

“媽媽,我沒睡醒,我再睡5分鐘才起床。”

“睡什麼睡,抓緊起來,馬上要遲到了,媽媽送完你還有事情要去辦。”

10分鐘過去了,孩子還在床上“鬧騰”著到處翻滾,就是不願意起床。甚至使用上了“殺手鐗”,開始哭鬧。你心裡的怒火起來了。

孩子感覺到了“殺氣”,不情願的坐起來。你順手拿過來衣服準備給孩子套上。

“媽媽,不用你給我穿,我要自己穿。”

“你自己穿什麼,你又不會,我來給你穿,別磨蹭!”

這一次孩子沒有讓步,一定要自己穿衣服。你看著慢騰騰的動作,終於崩潰了。

於是,這個本來美好的一天,從“一個罵,一個哭”的母子大戰拉開了帷幕。

“哭,就知道哭,在哪裡學的,早上一起來就哭?”

“媽。媽,我是要自己穿衣服的,你不讓我穿,嗚嗚。。。”

“別吵,站著別動,你再哭,再吵,以後就別去幼兒園了,就把你鎖家裡。”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相信這樣的生活鏡頭,每天在很多有幼兒的家庭上演。孩子會表現出發呆、哭鬧、翻滾等等各種行為統稱為“起床氣”。

而事件最後的結果可能不只是母親和孩子爭吵,還會加入其他的家人。

父母很頭疼,怎麼現在的孩子這麼不聽話,動不動就哭。真的是讓人心力憔悴。哪像我們小的時候,那麼聽話。

父母的焦慮,來自於對未來的恐慌

“你說該怎麼來和孩子溝通啊,每天為這個起床哭鬧的事情,真是煩透了。”

坐在我對面的小林,看著店門口跑來跑去的女兒,一臉無奈的問我。她覺得帶孩子真的是太累了。

每天早上她都要心急火燎的幫孩子穿衣服、吃飯,就這樣有時候還是遲到,老師已經有點“意見”了,她只能每次說不好意思。

但是,她也很無奈。原以為是起來得晚,後來又提前了半個小時,可是還是不行。孩子就是喜歡磨蹭,你不催她,一件衣服能穿一個小時。

“那你覺得你最不能接受的是什麼,是怕老師對你的指責嗎?”

“也不是,老師說就說唄。我是怕孩子這麼小就這麼磨蹭,以後長大了有了拖延症,做什麼事情都拖拖拉拉的,可怎麼辦啊?”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焦慮,很多時候來自於現實生活不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望,巨大的落差感導致產生了逆反認知和情緒。

孩子即使早上起來有了“起床氣”,也並不能證明長大了就一定是個有拖延症的人。從一個行為來判定一生,這本身就是錯誤的理念。

“沒你想的那麼嚴重,那你有為孩子做過什麼嗎?”

“我還能做什麼啊,每次都是哄著讓她起床。不行,就打罵一頓,但是也解決不了問題。現在哄也不行了,起來就不斷的折磨我。”

“那你有沒有考慮過,當你用一種不耐煩、焦急的口氣對孩子大聲斥責或者動手打孩子的時候,孩子是怎麼想的?”

“她還想什麼啊,我覺得有時候她就是故意的,你越生氣,她越和你對著幹。”

我們都知道力學原理,力是相互的。那麼愛也是一樣,也是相互的。當你喜歡孩子的時候,你的情緒會通過語言和行為表達出來,孩子也會回饋你喜歡。

同樣,當你厭惡孩子的時候,回饋你的也必定是不開心。而且,你給出的力度有多大,孩子回饋你的力度就有多大。

“我覺得你可能是過度焦慮了,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任意一個負面的標籤。因為你是她最相信的人,你對她的評價,會給她一生的定位,影響著她。”

“我也只是隨口說說她,她還那麼小,這會兒說完,一會兒就忘了,有那麼嚴重嗎?”

“很多家長就是和你一樣的想法,最後很痛苦的看著自己的孩子變得內向和自卑。”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孩子在這個階段,認知完全沒有成熟,分不清對錯。想要孩子做出好的行為,就得家長從內心認知這三點,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系統和行為習慣。

第一點:條件式滿足,讓孩子學會選擇

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與和成年人之間的溝通理念,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之所以收不到好的效果,是因為我們前提為自己設置了“孩子應該聽我話”的條件。

所以,當孩子的表現不能讓自己滿意時,內心的情緒就會變得焦躁不安,覺得沒有教育好孩子,甚至認為TA不是個好孩子。

相反,因為孩子的認知還沒有完善,所以更需要用到一些小的技巧,來“暫緩”孩子暴走的脾氣,學會“理性”的選擇。

“小林,其實你們家的孩子,我給你一個方法,你只要連續做半個月,她就會比現在好很多。”

“還有這麼有用的辦法,那快點告訴我吧,我該怎麼做?”

“不需要太複雜,只要每天早上起床她哭鬧著要再睡一會兒的時候,你告訴她,只能再睡3分鐘,要麼現在就起床,你自己選擇。”

“可是孩子並不知道3分鐘是多長啊”。

“沒有關係,重要的不是3分鐘,而是你暫時滿足了她不起床的願望,等到她覺得自己滿足了,3分鐘後你告訴她,你剛剛答應了媽媽,現在起床吧”。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半個月之後,我再見到小林的時候,她已經很開心的和我說,現在孩子早上起床已經沒有那麼磨蹭了,這個進步來得太難得了。

孩子對於自己想要得到的慾望不能滿足時,內心也會充斥著不安、焦躁。如果這個時候強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那最後的行為必定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而暫時的滿足了孩子的內心,相當於讓TA過了心中那個“勁兒”,再去要求時,就會比較聽話了。

第二點:3分鐘是多長,幫孩子建立時間觀念

很多家長都苦惱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已經告訴孩子還有5分鐘出門,但是每次都要拖拉一會兒,而做不到守時。

“她現在能配合起床了,但是有的時候就是那個3分鐘不好把握,她會講還沒到3分鐘。”

“那你有沒有告訴孩子3分鐘是多長?”

“這個,我怎麼告訴她啊。她又不懂得看鐘表。再說,早上也不可能看時間啊。”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你可以在平時讓她養成數數的好習慣啊。比如教她從1數到180,是不是就是3分鐘呢?”

“對啊,我怎麼沒想起來這樣做呢。不僅有了時間觀念,還鍛鍊了她數數的能力。”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們的時間認知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其它方式讓他知道大概的時間是多長。

比如有意識的告訴孩子,現在你可以玩10分鐘的玩具,一會兒就要去洗澡了。那麼多次練習,孩子內心就對10分鐘有了初步的定位。

第三點:渴望得到,幫孩子學會好的期待

心理學上,有一種滿足被稱之為延時滿足。是指自我為了得到更多的滿足,而自願放棄眼下的“即時享受”,並且在等待的過程中能夠展現自我的自控能力。

那麼孩子的延時滿足,我把它稱之為“渴望得到”的自我約束。通過一些小的願望來讓孩子看到自己現在“表現好”,可以收穫到的快樂。

兒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也出現過“起床氣”。當時,他媽媽的“嚴格”管控並沒有收到想要的效果。

那個時候,兒子特別喜歡和我在客廳玩飛行棋,每次晚上吃飯後,如果我有時間,他就早早的把棋盤擺好,等著和我“對戰三百回合”。

所以,在一次早上他起床後又開始準備“鬧騰”的時候,我走過去對他說“如果你現在起床,晚上回來我陪你玩2局飛行棋。”

兒子果然停止了翻滾,想了想,對我說“2局太少了,我要玩3局。”

孩子有起床氣,並不是問題兒童。明白這3點,輕鬆改掉“壞”習慣

“那就要看你表現了,如果你現在乖乖起床,吃飯去上學,那麼晚上就可以3局。如果做不到,那可能2局都沒有。”

之後,他漸漸的改掉了賴床的毛病,甚至有的時候比我們起來的都早。

當我們用孩子渴望得到的東西,來要求孩子做到一些事情,孩子肯定會配合,因為這是正常的心態反應。當然,如果我們用孩子不理解的話語來“恐嚇”孩子,那你收到的可能是孩子根本不理睬。

比如,你對孩子說“你再不睡覺,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內心,並不知道這個不要意味著什麼,所以也就不會在意你的“恐嚇”。

孩子做到了,我們家長應該做什麼

教育孩子,最好的理念不是教導孩子要學會什麼,而是我們應該用行為來引導孩子,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

這也是我們老話經常講的“言傳身教”,只是我覺得言傳的功效並不如身教的好,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1、停止你的冷暴力語言。

孩子可能表現得的確不能夠讓自己滿意,或者說的確是犯了錯。但是,並不意味著,孩子就必須得揹負著某個“標籤”成長,更不是一生都會變得如此“不堪”。

2、要求孩子前,自己要做到。

這一點在很多家庭表現著,父母在那裡不斷地玩手機,卻讓孩子立刻放下手機睡覺。這個道理很明顯,你都做不到的事情,孩子內心也會效仿

3、說到做到,及時獎勵。

只有自己做到了“言出必行”,孩子才會更好的遵守自己的諾言。如果我們要求了孩子做到一件事,那麼承諾他的獎勵,必須及時給予,而不是“無休止”的等待。


END:

你們家的寶寶,是否能夠每天乖乖起床呢。如果做不到,作為家長的你,又是如何應對呢?期望看到各位網友的討論,一起更好的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