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


"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一件最近讓她挺頭疼的事,以前特別貼心的5歲女兒,現在看到父母照結婚週年紀念照特別生氣,更是在他們和幾家朋友暑期一起出去旅遊時,不讓爸爸和媽媽一起住,並當眾宣稱: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

朋友說“你對育兒方面比較瞭解,我家寶寶鬧這情緒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到底該怎麼辦啊?!”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後臺看到的一則留言:

"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一件最近讓她挺頭疼的事,以前特別貼心的5歲女兒,現在看到父母照結婚週年紀念照特別生氣,更是在他們和幾家朋友暑期一起出去旅遊時,不讓爸爸和媽媽一起住,並當眾宣稱: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

朋友說“你對育兒方面比較瞭解,我家寶寶鬧這情緒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到底該怎麼辦啊?!”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後臺看到的一則留言: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不僅僅是爸爸,好多媽媽也有有這樣“甜蜜的煩惱”:

老母親每天被小傢伙表白“媽媽我喜歡你”“媽媽我想長成你”“媽媽我要和你結婚”。老母親十動然拒“媽媽已經和爸爸結婚了”,嚎啕大哭。現在看見爸爸媽媽說話或者拉手就問“你們結婚了嗎”……


"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一件最近讓她挺頭疼的事,以前特別貼心的5歲女兒,現在看到父母照結婚週年紀念照特別生氣,更是在他們和幾家朋友暑期一起出去旅遊時,不讓爸爸和媽媽一起住,並當眾宣稱: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

朋友說“你對育兒方面比較瞭解,我家寶寶鬧這情緒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到底該怎麼辦啊?!”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後臺看到的一則留言: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不僅僅是爸爸,好多媽媽也有有這樣“甜蜜的煩惱”:

老母親每天被小傢伙表白“媽媽我喜歡你”“媽媽我想長成你”“媽媽我要和你結婚”。老母親十動然拒“媽媽已經和爸爸結婚了”,嚎啕大哭。現在看見爸爸媽媽說話或者拉手就問“你們結婚了嗎”……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爸爸,我要批評你啊!不准你睡在我和媽媽的房間,不准你喝湯,你不能跟我們一起玩了!你是壞蛋!”俄狄浦斯期,多少老爹的心在偷偷滴血。如何化敵為友?最佳答案是成為玩伴,成為戰友,製造假想敵人,傳授高級技能誘惑認同。


"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一件最近讓她挺頭疼的事,以前特別貼心的5歲女兒,現在看到父母照結婚週年紀念照特別生氣,更是在他們和幾家朋友暑期一起出去旅遊時,不讓爸爸和媽媽一起住,並當眾宣稱: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

朋友說“你對育兒方面比較瞭解,我家寶寶鬧這情緒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到底該怎麼辦啊?!”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後臺看到的一則留言: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不僅僅是爸爸,好多媽媽也有有這樣“甜蜜的煩惱”:

老母親每天被小傢伙表白“媽媽我喜歡你”“媽媽我想長成你”“媽媽我要和你結婚”。老母親十動然拒“媽媽已經和爸爸結婚了”,嚎啕大哭。現在看見爸爸媽媽說話或者拉手就問“你們結婚了嗎”……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爸爸,我要批評你啊!不准你睡在我和媽媽的房間,不准你喝湯,你不能跟我們一起玩了!你是壞蛋!”俄狄浦斯期,多少老爹的心在偷偷滴血。如何化敵為友?最佳答案是成為玩伴,成為戰友,製造假想敵人,傳授高級技能誘惑認同。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回想起來,暖暖小時候,3歲剛開始分房睡的時候,白天醒來老要爸爸抱,爸爸陪著。雖然沒有網友家裡這麼嚴重,確實也有一段時間特別粘爸爸。

“我要和媽媽結婚”“我要嫁給爸爸”……如果孩子老是說這樣的話,大概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到來了。


"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一件最近讓她挺頭疼的事,以前特別貼心的5歲女兒,現在看到父母照結婚週年紀念照特別生氣,更是在他們和幾家朋友暑期一起出去旅遊時,不讓爸爸和媽媽一起住,並當眾宣稱: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

朋友說“你對育兒方面比較瞭解,我家寶寶鬧這情緒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到底該怎麼辦啊?!”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後臺看到的一則留言: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不僅僅是爸爸,好多媽媽也有有這樣“甜蜜的煩惱”:

老母親每天被小傢伙表白“媽媽我喜歡你”“媽媽我想長成你”“媽媽我要和你結婚”。老母親十動然拒“媽媽已經和爸爸結婚了”,嚎啕大哭。現在看見爸爸媽媽說話或者拉手就問“你們結婚了嗎”……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爸爸,我要批評你啊!不准你睡在我和媽媽的房間,不准你喝湯,你不能跟我們一起玩了!你是壞蛋!”俄狄浦斯期,多少老爹的心在偷偷滴血。如何化敵為友?最佳答案是成為玩伴,成為戰友,製造假想敵人,傳授高級技能誘惑認同。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回想起來,暖暖小時候,3歲剛開始分房睡的時候,白天醒來老要爸爸抱,爸爸陪著。雖然沒有網友家裡這麼嚴重,確實也有一段時間特別粘爸爸。

“我要和媽媽結婚”“我要嫁給爸爸”……如果孩子老是說這樣的話,大概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到來了。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什麼是俄狄浦斯期?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經過研究提出,孩子在3到6歲左右,會進入俄狄浦斯期。

說簡單一點,就是孩子在3歲後開始有了性別意識,需要一個愛慕對象與一個競爭對象。這時,在孩子心裡被認定為全能的父母,成為第一選擇。

於是異性父母成為愛慕對象,而同性父母成為了競爭對象,也就發展出了所謂了“俄狄浦斯情結,跟父母建立起三角人際關係結構。

"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一件最近讓她挺頭疼的事,以前特別貼心的5歲女兒,現在看到父母照結婚週年紀念照特別生氣,更是在他們和幾家朋友暑期一起出去旅遊時,不讓爸爸和媽媽一起住,並當眾宣稱: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

朋友說“你對育兒方面比較瞭解,我家寶寶鬧這情緒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到底該怎麼辦啊?!”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後臺看到的一則留言: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不僅僅是爸爸,好多媽媽也有有這樣“甜蜜的煩惱”:

老母親每天被小傢伙表白“媽媽我喜歡你”“媽媽我想長成你”“媽媽我要和你結婚”。老母親十動然拒“媽媽已經和爸爸結婚了”,嚎啕大哭。現在看見爸爸媽媽說話或者拉手就問“你們結婚了嗎”……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爸爸,我要批評你啊!不准你睡在我和媽媽的房間,不准你喝湯,你不能跟我們一起玩了!你是壞蛋!”俄狄浦斯期,多少老爹的心在偷偷滴血。如何化敵為友?最佳答案是成為玩伴,成為戰友,製造假想敵人,傳授高級技能誘惑認同。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回想起來,暖暖小時候,3歲剛開始分房睡的時候,白天醒來老要爸爸抱,爸爸陪著。雖然沒有網友家裡這麼嚴重,確實也有一段時間特別粘爸爸。

“我要和媽媽結婚”“我要嫁給爸爸”……如果孩子老是說這樣的話,大概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到來了。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什麼是俄狄浦斯期?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經過研究提出,孩子在3到6歲左右,會進入俄狄浦斯期。

說簡單一點,就是孩子在3歲後開始有了性別意識,需要一個愛慕對象與一個競爭對象。這時,在孩子心裡被認定為全能的父母,成為第一選擇。

於是異性父母成為愛慕對象,而同性父母成為了競爭對象,也就發展出了所謂了“俄狄浦斯情結,跟父母建立起三角人際關係結構。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處在俄狄浦斯期的孩子,女孩會觀察母親日常在做什麼,而男孩會觀察父親的日常。他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來試圖證明自己能夠承擔相應的角色工作與責任。這其實是他們在學習理解如何扮演相關的社會角色。

比如演員孫儷的兒子等等和女兒小花,因為媽媽是不是最美而吵了一架,小花說有一個人比媽媽還美,而等等堅稱不可能有比媽媽美的人。

"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一件最近讓她挺頭疼的事,以前特別貼心的5歲女兒,現在看到父母照結婚週年紀念照特別生氣,更是在他們和幾家朋友暑期一起出去旅遊時,不讓爸爸和媽媽一起住,並當眾宣稱: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

朋友說“你對育兒方面比較瞭解,我家寶寶鬧這情緒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到底該怎麼辦啊?!”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後臺看到的一則留言: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不僅僅是爸爸,好多媽媽也有有這樣“甜蜜的煩惱”:

老母親每天被小傢伙表白“媽媽我喜歡你”“媽媽我想長成你”“媽媽我要和你結婚”。老母親十動然拒“媽媽已經和爸爸結婚了”,嚎啕大哭。現在看見爸爸媽媽說話或者拉手就問“你們結婚了嗎”……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爸爸,我要批評你啊!不准你睡在我和媽媽的房間,不准你喝湯,你不能跟我們一起玩了!你是壞蛋!”俄狄浦斯期,多少老爹的心在偷偷滴血。如何化敵為友?最佳答案是成為玩伴,成為戰友,製造假想敵人,傳授高級技能誘惑認同。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回想起來,暖暖小時候,3歲剛開始分房睡的時候,白天醒來老要爸爸抱,爸爸陪著。雖然沒有網友家裡這麼嚴重,確實也有一段時間特別粘爸爸。

“我要和媽媽結婚”“我要嫁給爸爸”……如果孩子老是說這樣的話,大概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到來了。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什麼是俄狄浦斯期?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經過研究提出,孩子在3到6歲左右,會進入俄狄浦斯期。

說簡單一點,就是孩子在3歲後開始有了性別意識,需要一個愛慕對象與一個競爭對象。這時,在孩子心裡被認定為全能的父母,成為第一選擇。

於是異性父母成為愛慕對象,而同性父母成為了競爭對象,也就發展出了所謂了“俄狄浦斯情結,跟父母建立起三角人際關係結構。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處在俄狄浦斯期的孩子,女孩會觀察母親日常在做什麼,而男孩會觀察父親的日常。他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來試圖證明自己能夠承擔相應的角色工作與責任。這其實是他們在學習理解如何扮演相關的社會角色。

比如演員孫儷的兒子等等和女兒小花,因為媽媽是不是最美而吵了一架,小花說有一個人比媽媽還美,而等等堅稱不可能有比媽媽美的人。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隨後等等還特意寫了一封英文向媽媽表白,說:“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people in the world。”

比如演員霍思燕曾在微博上發過兒子嗯哼的願望,“我想六歲買手機,八歲娶媽媽,這是我的規劃。”

"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一件最近讓她挺頭疼的事,以前特別貼心的5歲女兒,現在看到父母照結婚週年紀念照特別生氣,更是在他們和幾家朋友暑期一起出去旅遊時,不讓爸爸和媽媽一起住,並當眾宣稱: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

朋友說“你對育兒方面比較瞭解,我家寶寶鬧這情緒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到底該怎麼辦啊?!”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後臺看到的一則留言: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不僅僅是爸爸,好多媽媽也有有這樣“甜蜜的煩惱”:

老母親每天被小傢伙表白“媽媽我喜歡你”“媽媽我想長成你”“媽媽我要和你結婚”。老母親十動然拒“媽媽已經和爸爸結婚了”,嚎啕大哭。現在看見爸爸媽媽說話或者拉手就問“你們結婚了嗎”……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爸爸,我要批評你啊!不准你睡在我和媽媽的房間,不准你喝湯,你不能跟我們一起玩了!你是壞蛋!”俄狄浦斯期,多少老爹的心在偷偷滴血。如何化敵為友?最佳答案是成為玩伴,成為戰友,製造假想敵人,傳授高級技能誘惑認同。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回想起來,暖暖小時候,3歲剛開始分房睡的時候,白天醒來老要爸爸抱,爸爸陪著。雖然沒有網友家裡這麼嚴重,確實也有一段時間特別粘爸爸。

“我要和媽媽結婚”“我要嫁給爸爸”……如果孩子老是說這樣的話,大概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到來了。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什麼是俄狄浦斯期?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經過研究提出,孩子在3到6歲左右,會進入俄狄浦斯期。

說簡單一點,就是孩子在3歲後開始有了性別意識,需要一個愛慕對象與一個競爭對象。這時,在孩子心裡被認定為全能的父母,成為第一選擇。

於是異性父母成為愛慕對象,而同性父母成為了競爭對象,也就發展出了所謂了“俄狄浦斯情結,跟父母建立起三角人際關係結構。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處在俄狄浦斯期的孩子,女孩會觀察母親日常在做什麼,而男孩會觀察父親的日常。他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來試圖證明自己能夠承擔相應的角色工作與責任。這其實是他們在學習理解如何扮演相關的社會角色。

比如演員孫儷的兒子等等和女兒小花,因為媽媽是不是最美而吵了一架,小花說有一個人比媽媽還美,而等等堅稱不可能有比媽媽美的人。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隨後等等還特意寫了一封英文向媽媽表白,說:“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people in the world。”

比如演員霍思燕曾在微博上發過兒子嗯哼的願望,“我想六歲買手機,八歲娶媽媽,這是我的規劃。”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在俄狄浦斯期的孩子會經過三個階段:

  • 對同性父母感興趣,模仿異性父母
  • 轉向異性父母,攻擊同性父母
  • 迴歸與同性父母的認同


以女孩為例:

出生時,以為自己就是媽媽,媽媽就是自己,喜歡媽媽身上的一切

隨著一天天的長大,孩子逐漸發現身邊有一個與媽媽完全不同的人物——爸爸,爸爸有力量、有安全感,能完成很多驚險刺激的遊戲,這都是媽媽所不具備的

到了俄狄浦斯期,女孩特別迷戀爸爸,和爸爸的關係更貼近。

當女孩再一點點長大,心理上逐漸開始有了清晰的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分別,她漸漸發現爸爸世界裡的一些東西不是自己喜歡的

而媽媽世界裡的那些漂亮的裙子,閃亮的首飾、漂亮的化妝品才是自己喜歡的,這些就像魔法一樣能讓自己變得不一樣。

於是女孩慢慢告別爸爸的世界,再回到對媽媽的認同中

"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一件最近讓她挺頭疼的事,以前特別貼心的5歲女兒,現在看到父母照結婚週年紀念照特別生氣,更是在他們和幾家朋友暑期一起出去旅遊時,不讓爸爸和媽媽一起住,並當眾宣稱: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

朋友說“你對育兒方面比較瞭解,我家寶寶鬧這情緒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到底該怎麼辦啊?!”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後臺看到的一則留言: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不僅僅是爸爸,好多媽媽也有有這樣“甜蜜的煩惱”:

老母親每天被小傢伙表白“媽媽我喜歡你”“媽媽我想長成你”“媽媽我要和你結婚”。老母親十動然拒“媽媽已經和爸爸結婚了”,嚎啕大哭。現在看見爸爸媽媽說話或者拉手就問“你們結婚了嗎”……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爸爸,我要批評你啊!不准你睡在我和媽媽的房間,不准你喝湯,你不能跟我們一起玩了!你是壞蛋!”俄狄浦斯期,多少老爹的心在偷偷滴血。如何化敵為友?最佳答案是成為玩伴,成為戰友,製造假想敵人,傳授高級技能誘惑認同。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回想起來,暖暖小時候,3歲剛開始分房睡的時候,白天醒來老要爸爸抱,爸爸陪著。雖然沒有網友家裡這麼嚴重,確實也有一段時間特別粘爸爸。

“我要和媽媽結婚”“我要嫁給爸爸”……如果孩子老是說這樣的話,大概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到來了。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什麼是俄狄浦斯期?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經過研究提出,孩子在3到6歲左右,會進入俄狄浦斯期。

說簡單一點,就是孩子在3歲後開始有了性別意識,需要一個愛慕對象與一個競爭對象。這時,在孩子心裡被認定為全能的父母,成為第一選擇。

於是異性父母成為愛慕對象,而同性父母成為了競爭對象,也就發展出了所謂了“俄狄浦斯情結,跟父母建立起三角人際關係結構。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處在俄狄浦斯期的孩子,女孩會觀察母親日常在做什麼,而男孩會觀察父親的日常。他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來試圖證明自己能夠承擔相應的角色工作與責任。這其實是他們在學習理解如何扮演相關的社會角色。

比如演員孫儷的兒子等等和女兒小花,因為媽媽是不是最美而吵了一架,小花說有一個人比媽媽還美,而等等堅稱不可能有比媽媽美的人。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隨後等等還特意寫了一封英文向媽媽表白,說:“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people in the world。”

比如演員霍思燕曾在微博上發過兒子嗯哼的願望,“我想六歲買手機,八歲娶媽媽,這是我的規劃。”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在俄狄浦斯期的孩子會經過三個階段:

  • 對同性父母感興趣,模仿異性父母
  • 轉向異性父母,攻擊同性父母
  • 迴歸與同性父母的認同


以女孩為例:

出生時,以為自己就是媽媽,媽媽就是自己,喜歡媽媽身上的一切

隨著一天天的長大,孩子逐漸發現身邊有一個與媽媽完全不同的人物——爸爸,爸爸有力量、有安全感,能完成很多驚險刺激的遊戲,這都是媽媽所不具備的

到了俄狄浦斯期,女孩特別迷戀爸爸,和爸爸的關係更貼近。

當女孩再一點點長大,心理上逐漸開始有了清晰的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分別,她漸漸發現爸爸世界裡的一些東西不是自己喜歡的

而媽媽世界裡的那些漂亮的裙子,閃亮的首飾、漂亮的化妝品才是自己喜歡的,這些就像魔法一樣能讓自己變得不一樣。

於是女孩慢慢告別爸爸的世界,再回到對媽媽的認同中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一件最近讓她挺頭疼的事,以前特別貼心的5歲女兒,現在看到父母照結婚週年紀念照特別生氣,更是在他們和幾家朋友暑期一起出去旅遊時,不讓爸爸和媽媽一起住,並當眾宣稱: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

朋友說“你對育兒方面比較瞭解,我家寶寶鬧這情緒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到底該怎麼辦啊?!”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後臺看到的一則留言: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不僅僅是爸爸,好多媽媽也有有這樣“甜蜜的煩惱”:

老母親每天被小傢伙表白“媽媽我喜歡你”“媽媽我想長成你”“媽媽我要和你結婚”。老母親十動然拒“媽媽已經和爸爸結婚了”,嚎啕大哭。現在看見爸爸媽媽說話或者拉手就問“你們結婚了嗎”……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爸爸,我要批評你啊!不准你睡在我和媽媽的房間,不准你喝湯,你不能跟我們一起玩了!你是壞蛋!”俄狄浦斯期,多少老爹的心在偷偷滴血。如何化敵為友?最佳答案是成為玩伴,成為戰友,製造假想敵人,傳授高級技能誘惑認同。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回想起來,暖暖小時候,3歲剛開始分房睡的時候,白天醒來老要爸爸抱,爸爸陪著。雖然沒有網友家裡這麼嚴重,確實也有一段時間特別粘爸爸。

“我要和媽媽結婚”“我要嫁給爸爸”……如果孩子老是說這樣的話,大概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到來了。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什麼是俄狄浦斯期?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經過研究提出,孩子在3到6歲左右,會進入俄狄浦斯期。

說簡單一點,就是孩子在3歲後開始有了性別意識,需要一個愛慕對象與一個競爭對象。這時,在孩子心裡被認定為全能的父母,成為第一選擇。

於是異性父母成為愛慕對象,而同性父母成為了競爭對象,也就發展出了所謂了“俄狄浦斯情結,跟父母建立起三角人際關係結構。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處在俄狄浦斯期的孩子,女孩會觀察母親日常在做什麼,而男孩會觀察父親的日常。他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來試圖證明自己能夠承擔相應的角色工作與責任。這其實是他們在學習理解如何扮演相關的社會角色。

比如演員孫儷的兒子等等和女兒小花,因為媽媽是不是最美而吵了一架,小花說有一個人比媽媽還美,而等等堅稱不可能有比媽媽美的人。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隨後等等還特意寫了一封英文向媽媽表白,說:“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people in the world。”

比如演員霍思燕曾在微博上發過兒子嗯哼的願望,“我想六歲買手機,八歲娶媽媽,這是我的規劃。”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在俄狄浦斯期的孩子會經過三個階段:

  • 對同性父母感興趣,模仿異性父母
  • 轉向異性父母,攻擊同性父母
  • 迴歸與同性父母的認同


以女孩為例:

出生時,以為自己就是媽媽,媽媽就是自己,喜歡媽媽身上的一切

隨著一天天的長大,孩子逐漸發現身邊有一個與媽媽完全不同的人物——爸爸,爸爸有力量、有安全感,能完成很多驚險刺激的遊戲,這都是媽媽所不具備的

到了俄狄浦斯期,女孩特別迷戀爸爸,和爸爸的關係更貼近。

當女孩再一點點長大,心理上逐漸開始有了清晰的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分別,她漸漸發現爸爸世界裡的一些東西不是自己喜歡的

而媽媽世界裡的那些漂亮的裙子,閃亮的首飾、漂亮的化妝品才是自己喜歡的,這些就像魔法一樣能讓自己變得不一樣。

於是女孩慢慢告別爸爸的世界,再回到對媽媽的認同中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如何引導孩子度過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期是孩子性別認同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如果父母之間的關係穩定而和諧,讓孩子明白父母之間才是最好的伴侶,家庭關係最優先的是爸媽之間的關係,但爸媽都會永遠愛孩子。那麼,孩子就能健康地度過這一時期。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強調,“在一個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係有優先權”,做父母的切不可為了“愛孩子”而忽略配偶。實際上,孩子樂於看到父母相愛,而不是都到他這裡來爭奪愛。

"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一件最近讓她挺頭疼的事,以前特別貼心的5歲女兒,現在看到父母照結婚週年紀念照特別生氣,更是在他們和幾家朋友暑期一起出去旅遊時,不讓爸爸和媽媽一起住,並當眾宣稱: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

朋友說“你對育兒方面比較瞭解,我家寶寶鬧這情緒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到底該怎麼辦啊?!”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後臺看到的一則留言: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不僅僅是爸爸,好多媽媽也有有這樣“甜蜜的煩惱”:

老母親每天被小傢伙表白“媽媽我喜歡你”“媽媽我想長成你”“媽媽我要和你結婚”。老母親十動然拒“媽媽已經和爸爸結婚了”,嚎啕大哭。現在看見爸爸媽媽說話或者拉手就問“你們結婚了嗎”……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爸爸,我要批評你啊!不准你睡在我和媽媽的房間,不准你喝湯,你不能跟我們一起玩了!你是壞蛋!”俄狄浦斯期,多少老爹的心在偷偷滴血。如何化敵為友?最佳答案是成為玩伴,成為戰友,製造假想敵人,傳授高級技能誘惑認同。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回想起來,暖暖小時候,3歲剛開始分房睡的時候,白天醒來老要爸爸抱,爸爸陪著。雖然沒有網友家裡這麼嚴重,確實也有一段時間特別粘爸爸。

“我要和媽媽結婚”“我要嫁給爸爸”……如果孩子老是說這樣的話,大概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到來了。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什麼是俄狄浦斯期?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經過研究提出,孩子在3到6歲左右,會進入俄狄浦斯期。

說簡單一點,就是孩子在3歲後開始有了性別意識,需要一個愛慕對象與一個競爭對象。這時,在孩子心裡被認定為全能的父母,成為第一選擇。

於是異性父母成為愛慕對象,而同性父母成為了競爭對象,也就發展出了所謂了“俄狄浦斯情結,跟父母建立起三角人際關係結構。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處在俄狄浦斯期的孩子,女孩會觀察母親日常在做什麼,而男孩會觀察父親的日常。他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來試圖證明自己能夠承擔相應的角色工作與責任。這其實是他們在學習理解如何扮演相關的社會角色。

比如演員孫儷的兒子等等和女兒小花,因為媽媽是不是最美而吵了一架,小花說有一個人比媽媽還美,而等等堅稱不可能有比媽媽美的人。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隨後等等還特意寫了一封英文向媽媽表白,說:“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people in the world。”

比如演員霍思燕曾在微博上發過兒子嗯哼的願望,“我想六歲買手機,八歲娶媽媽,這是我的規劃。”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在俄狄浦斯期的孩子會經過三個階段:

  • 對同性父母感興趣,模仿異性父母
  • 轉向異性父母,攻擊同性父母
  • 迴歸與同性父母的認同


以女孩為例:

出生時,以為自己就是媽媽,媽媽就是自己,喜歡媽媽身上的一切

隨著一天天的長大,孩子逐漸發現身邊有一個與媽媽完全不同的人物——爸爸,爸爸有力量、有安全感,能完成很多驚險刺激的遊戲,這都是媽媽所不具備的

到了俄狄浦斯期,女孩特別迷戀爸爸,和爸爸的關係更貼近。

當女孩再一點點長大,心理上逐漸開始有了清晰的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分別,她漸漸發現爸爸世界裡的一些東西不是自己喜歡的

而媽媽世界裡的那些漂亮的裙子,閃亮的首飾、漂亮的化妝品才是自己喜歡的,這些就像魔法一樣能讓自己變得不一樣。

於是女孩慢慢告別爸爸的世界,再回到對媽媽的認同中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如何引導孩子度過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期是孩子性別認同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如果父母之間的關係穩定而和諧,讓孩子明白父母之間才是最好的伴侶,家庭關係最優先的是爸媽之間的關係,但爸媽都會永遠愛孩子。那麼,孩子就能健康地度過這一時期。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強調,“在一個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係有優先權”,做父母的切不可為了“愛孩子”而忽略配偶。實際上,孩子樂於看到父母相愛,而不是都到他這裡來爭奪愛。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如果在這個時期,父母之間關係不和,而向孩子索取情感慰藉,如:媽媽和兒子建立了很親密的關係,媽媽在乎兒子勝過在乎爸爸;或爸爸和女兒關係親密,爸爸愛她勝過愛媽媽。那麼,孩子可能會出現“戀父戀母情結”:過於依賴異性父母,並對同性父母缺乏敬畏。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3種常見結果:

  • 過度依賴型,和父母界限不清,成為我們平時說的“媽寶”“爹寶”;
  • 有可能發展成過度自戀,認為愛就是100%佔有,不能容忍除了愛自己外,還愛其他人。
  • 有可能發展出不自信,認為自己不值得愛。


那如何正確引導,才能幫孩子度過俄狄浦斯期呢?

1、媽媽/爸爸的退讓和親近。剛開始,異性父母要適度的退讓,不能和孩子“爭奪”,引發孩子內心的衝突。隨後,要多與孩子相處和玩耍,增進情感。

2、接受孩子的表白。比如“媽媽我要娶你/爸爸我要嫁給你”,父母答應也好、不答應也好,其實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是孩子對異性父母親情之愛的表現。所以關鍵不是應對的內容,而是父母應對的態度。正常看待,溫柔地聽著孩子的表白就好。

3、容許孩子發展競爭性。武志紅老師在《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 中提到,“競爭性是一個人能否良好發展的關鍵,俄狄浦斯期,就是孩子在家裡發展他的競爭性。”這份競爭性,既需要得到鼓勵,又需要得以控制,這樣孩子的本我中的野性生命力,才可以變得人性化,但又不是失去它。

"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一件最近讓她挺頭疼的事,以前特別貼心的5歲女兒,現在看到父母照結婚週年紀念照特別生氣,更是在他們和幾家朋友暑期一起出去旅遊時,不讓爸爸和媽媽一起住,並當眾宣稱: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

朋友說“你對育兒方面比較瞭解,我家寶寶鬧這情緒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到底該怎麼辦啊?!”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後臺看到的一則留言: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不僅僅是爸爸,好多媽媽也有有這樣“甜蜜的煩惱”:

老母親每天被小傢伙表白“媽媽我喜歡你”“媽媽我想長成你”“媽媽我要和你結婚”。老母親十動然拒“媽媽已經和爸爸結婚了”,嚎啕大哭。現在看見爸爸媽媽說話或者拉手就問“你們結婚了嗎”……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爸爸,我要批評你啊!不准你睡在我和媽媽的房間,不准你喝湯,你不能跟我們一起玩了!你是壞蛋!”俄狄浦斯期,多少老爹的心在偷偷滴血。如何化敵為友?最佳答案是成為玩伴,成為戰友,製造假想敵人,傳授高級技能誘惑認同。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回想起來,暖暖小時候,3歲剛開始分房睡的時候,白天醒來老要爸爸抱,爸爸陪著。雖然沒有網友家裡這麼嚴重,確實也有一段時間特別粘爸爸。

“我要和媽媽結婚”“我要嫁給爸爸”……如果孩子老是說這樣的話,大概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到來了。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什麼是俄狄浦斯期?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經過研究提出,孩子在3到6歲左右,會進入俄狄浦斯期。

說簡單一點,就是孩子在3歲後開始有了性別意識,需要一個愛慕對象與一個競爭對象。這時,在孩子心裡被認定為全能的父母,成為第一選擇。

於是異性父母成為愛慕對象,而同性父母成為了競爭對象,也就發展出了所謂了“俄狄浦斯情結,跟父母建立起三角人際關係結構。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處在俄狄浦斯期的孩子,女孩會觀察母親日常在做什麼,而男孩會觀察父親的日常。他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來試圖證明自己能夠承擔相應的角色工作與責任。這其實是他們在學習理解如何扮演相關的社會角色。

比如演員孫儷的兒子等等和女兒小花,因為媽媽是不是最美而吵了一架,小花說有一個人比媽媽還美,而等等堅稱不可能有比媽媽美的人。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隨後等等還特意寫了一封英文向媽媽表白,說:“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people in the world。”

比如演員霍思燕曾在微博上發過兒子嗯哼的願望,“我想六歲買手機,八歲娶媽媽,這是我的規劃。”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在俄狄浦斯期的孩子會經過三個階段:

  • 對同性父母感興趣,模仿異性父母
  • 轉向異性父母,攻擊同性父母
  • 迴歸與同性父母的認同


以女孩為例:

出生時,以為自己就是媽媽,媽媽就是自己,喜歡媽媽身上的一切

隨著一天天的長大,孩子逐漸發現身邊有一個與媽媽完全不同的人物——爸爸,爸爸有力量、有安全感,能完成很多驚險刺激的遊戲,這都是媽媽所不具備的

到了俄狄浦斯期,女孩特別迷戀爸爸,和爸爸的關係更貼近。

當女孩再一點點長大,心理上逐漸開始有了清晰的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分別,她漸漸發現爸爸世界裡的一些東西不是自己喜歡的

而媽媽世界裡的那些漂亮的裙子,閃亮的首飾、漂亮的化妝品才是自己喜歡的,這些就像魔法一樣能讓自己變得不一樣。

於是女孩慢慢告別爸爸的世界,再回到對媽媽的認同中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如何引導孩子度過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期是孩子性別認同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如果父母之間的關係穩定而和諧,讓孩子明白父母之間才是最好的伴侶,家庭關係最優先的是爸媽之間的關係,但爸媽都會永遠愛孩子。那麼,孩子就能健康地度過這一時期。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強調,“在一個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係有優先權”,做父母的切不可為了“愛孩子”而忽略配偶。實際上,孩子樂於看到父母相愛,而不是都到他這裡來爭奪愛。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如果在這個時期,父母之間關係不和,而向孩子索取情感慰藉,如:媽媽和兒子建立了很親密的關係,媽媽在乎兒子勝過在乎爸爸;或爸爸和女兒關係親密,爸爸愛她勝過愛媽媽。那麼,孩子可能會出現“戀父戀母情結”:過於依賴異性父母,並對同性父母缺乏敬畏。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3種常見結果:

  • 過度依賴型,和父母界限不清,成為我們平時說的“媽寶”“爹寶”;
  • 有可能發展成過度自戀,認為愛就是100%佔有,不能容忍除了愛自己外,還愛其他人。
  • 有可能發展出不自信,認為自己不值得愛。


那如何正確引導,才能幫孩子度過俄狄浦斯期呢?

1、媽媽/爸爸的退讓和親近。剛開始,異性父母要適度的退讓,不能和孩子“爭奪”,引發孩子內心的衝突。隨後,要多與孩子相處和玩耍,增進情感。

2、接受孩子的表白。比如“媽媽我要娶你/爸爸我要嫁給你”,父母答應也好、不答應也好,其實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是孩子對異性父母親情之愛的表現。所以關鍵不是應對的內容,而是父母應對的態度。正常看待,溫柔地聽著孩子的表白就好。

3、容許孩子發展競爭性。武志紅老師在《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 中提到,“競爭性是一個人能否良好發展的關鍵,俄狄浦斯期,就是孩子在家裡發展他的競爭性。”這份競爭性,既需要得到鼓勵,又需要得以控制,這樣孩子的本我中的野性生命力,才可以變得人性化,但又不是失去它。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我有一位朋友的兒子小蘿蔔頭,正好處於俄狄浦斯期。

小蘿蔔頭經常說:“爸爸,我比你還厲害!”朋友有時會配合孩子的這種自戀,說:“哎呦,你真是比爸爸厲害多了!”有時則會和小蘿蔔頭嬉戲打鬧,把強烈的競爭,變成一場遊戲。

遊戲到最後,小蘿蔔頭有時會抱著他說:“爸爸,我愛你,你和我一樣厲害!”有時則說:“爸爸,還是你厲害,我長大後能和你一樣就好了。”說這樣的話時,就是兒子在表達對爸爸的認同。

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孩子和同性父母“競爭”失敗或“攻擊”同性父母的時候,不要給予他負面的反饋或評價,這會讓他覺得我不如同性父母,我的行為不被父母接納,產生自我攻擊。

最後想告訴為孩子處在“俄狄浦斯期”焦慮的父母們,大可不必過於擔心。

孩子喜歡異性父母是正常的事情,父母只要把握好尺度,適當引導就好,不必大驚小怪,也不要過於壓制,關鍵是引導孩子對同性父母的認同,就會順利度過這個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就開始明白,家人之間的愛是可以分享的。

"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一件最近讓她挺頭疼的事,以前特別貼心的5歲女兒,現在看到父母照結婚週年紀念照特別生氣,更是在他們和幾家朋友暑期一起出去旅遊時,不讓爸爸和媽媽一起住,並當眾宣稱: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

朋友說“你對育兒方面比較瞭解,我家寶寶鬧這情緒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到底該怎麼辦啊?!”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後臺看到的一則留言: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不僅僅是爸爸,好多媽媽也有有這樣“甜蜜的煩惱”:

老母親每天被小傢伙表白“媽媽我喜歡你”“媽媽我想長成你”“媽媽我要和你結婚”。老母親十動然拒“媽媽已經和爸爸結婚了”,嚎啕大哭。現在看見爸爸媽媽說話或者拉手就問“你們結婚了嗎”……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爸爸,我要批評你啊!不准你睡在我和媽媽的房間,不准你喝湯,你不能跟我們一起玩了!你是壞蛋!”俄狄浦斯期,多少老爹的心在偷偷滴血。如何化敵為友?最佳答案是成為玩伴,成為戰友,製造假想敵人,傳授高級技能誘惑認同。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回想起來,暖暖小時候,3歲剛開始分房睡的時候,白天醒來老要爸爸抱,爸爸陪著。雖然沒有網友家裡這麼嚴重,確實也有一段時間特別粘爸爸。

“我要和媽媽結婚”“我要嫁給爸爸”……如果孩子老是說這樣的話,大概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到來了。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什麼是俄狄浦斯期?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經過研究提出,孩子在3到6歲左右,會進入俄狄浦斯期。

說簡單一點,就是孩子在3歲後開始有了性別意識,需要一個愛慕對象與一個競爭對象。這時,在孩子心裡被認定為全能的父母,成為第一選擇。

於是異性父母成為愛慕對象,而同性父母成為了競爭對象,也就發展出了所謂了“俄狄浦斯情結,跟父母建立起三角人際關係結構。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處在俄狄浦斯期的孩子,女孩會觀察母親日常在做什麼,而男孩會觀察父親的日常。他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來試圖證明自己能夠承擔相應的角色工作與責任。這其實是他們在學習理解如何扮演相關的社會角色。

比如演員孫儷的兒子等等和女兒小花,因為媽媽是不是最美而吵了一架,小花說有一個人比媽媽還美,而等等堅稱不可能有比媽媽美的人。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隨後等等還特意寫了一封英文向媽媽表白,說:“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people in the world。”

比如演員霍思燕曾在微博上發過兒子嗯哼的願望,“我想六歲買手機,八歲娶媽媽,這是我的規劃。”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在俄狄浦斯期的孩子會經過三個階段:

  • 對同性父母感興趣,模仿異性父母
  • 轉向異性父母,攻擊同性父母
  • 迴歸與同性父母的認同


以女孩為例:

出生時,以為自己就是媽媽,媽媽就是自己,喜歡媽媽身上的一切

隨著一天天的長大,孩子逐漸發現身邊有一個與媽媽完全不同的人物——爸爸,爸爸有力量、有安全感,能完成很多驚險刺激的遊戲,這都是媽媽所不具備的

到了俄狄浦斯期,女孩特別迷戀爸爸,和爸爸的關係更貼近。

當女孩再一點點長大,心理上逐漸開始有了清晰的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分別,她漸漸發現爸爸世界裡的一些東西不是自己喜歡的

而媽媽世界裡的那些漂亮的裙子,閃亮的首飾、漂亮的化妝品才是自己喜歡的,這些就像魔法一樣能讓自己變得不一樣。

於是女孩慢慢告別爸爸的世界,再回到對媽媽的認同中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如何引導孩子度過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期是孩子性別認同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如果父母之間的關係穩定而和諧,讓孩子明白父母之間才是最好的伴侶,家庭關係最優先的是爸媽之間的關係,但爸媽都會永遠愛孩子。那麼,孩子就能健康地度過這一時期。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強調,“在一個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係有優先權”,做父母的切不可為了“愛孩子”而忽略配偶。實際上,孩子樂於看到父母相愛,而不是都到他這裡來爭奪愛。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如果在這個時期,父母之間關係不和,而向孩子索取情感慰藉,如:媽媽和兒子建立了很親密的關係,媽媽在乎兒子勝過在乎爸爸;或爸爸和女兒關係親密,爸爸愛她勝過愛媽媽。那麼,孩子可能會出現“戀父戀母情結”:過於依賴異性父母,並對同性父母缺乏敬畏。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3種常見結果:

  • 過度依賴型,和父母界限不清,成為我們平時說的“媽寶”“爹寶”;
  • 有可能發展成過度自戀,認為愛就是100%佔有,不能容忍除了愛自己外,還愛其他人。
  • 有可能發展出不自信,認為自己不值得愛。


那如何正確引導,才能幫孩子度過俄狄浦斯期呢?

1、媽媽/爸爸的退讓和親近。剛開始,異性父母要適度的退讓,不能和孩子“爭奪”,引發孩子內心的衝突。隨後,要多與孩子相處和玩耍,增進情感。

2、接受孩子的表白。比如“媽媽我要娶你/爸爸我要嫁給你”,父母答應也好、不答應也好,其實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是孩子對異性父母親情之愛的表現。所以關鍵不是應對的內容,而是父母應對的態度。正常看待,溫柔地聽著孩子的表白就好。

3、容許孩子發展競爭性。武志紅老師在《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 中提到,“競爭性是一個人能否良好發展的關鍵,俄狄浦斯期,就是孩子在家裡發展他的競爭性。”這份競爭性,既需要得到鼓勵,又需要得以控制,這樣孩子的本我中的野性生命力,才可以變得人性化,但又不是失去它。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我有一位朋友的兒子小蘿蔔頭,正好處於俄狄浦斯期。

小蘿蔔頭經常說:“爸爸,我比你還厲害!”朋友有時會配合孩子的這種自戀,說:“哎呦,你真是比爸爸厲害多了!”有時則會和小蘿蔔頭嬉戲打鬧,把強烈的競爭,變成一場遊戲。

遊戲到最後,小蘿蔔頭有時會抱著他說:“爸爸,我愛你,你和我一樣厲害!”有時則說:“爸爸,還是你厲害,我長大後能和你一樣就好了。”說這樣的話時,就是兒子在表達對爸爸的認同。

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孩子和同性父母“競爭”失敗或“攻擊”同性父母的時候,不要給予他負面的反饋或評價,這會讓他覺得我不如同性父母,我的行為不被父母接納,產生自我攻擊。

最後想告訴為孩子處在“俄狄浦斯期”焦慮的父母們,大可不必過於擔心。

孩子喜歡異性父母是正常的事情,父母只要把握好尺度,適當引導就好,不必大驚小怪,也不要過於壓制,關鍵是引導孩子對同性父母的認同,就會順利度過這個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就開始明白,家人之間的愛是可以分享的。

“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父母做好這一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 END / ————

暖暖媽

北大碩士畢業。中科院兒童教育心理學博士班在讀。當媽後,更關注科學育兒,親子教育,倡導有品質的生活。

文| 暖暖媽愛分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