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馬伊琍離婚後,父母的愛和陪伴,決定了孩子50年的道路'

"

海明威有個著名的理論,大概意思是一個作家的養成有個前提條件——有一個不幸的童年。

我想,這些作家肯定是寧可不要滔天名聲,也想要幸福的童年吧。

但是偏偏有一些父母,非常樂意送給孩子一個不幸的童年。

比如說,張愛玲的父母張志沂和黃逸梵。

1.童年時母愛缺位埋下一生缺乏安全感的種子

黃逸梵與張志沂結婚時不過22歲,兩家也算門當戶對。可惜,結婚日久,矛盾越深。一對三觀迥然相異的夫妻,註定是貌合神離的。

1924年,黃逸梵陪同小姑子張茂淵出國留學,藉此離開了那個讓她窒息的舊式家庭。

那一年,黃逸梵28歲,女兒張愛玲4歲,兒子張子靜3歲。

有人曾說:“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0—6歲是孩子情感依戀期、人格初步形成期的“有效期”,這個時期最最需要的是父母親常伴左右,盡好父母的職責,否則,容易造成孩子一生安全感的缺乏。

幼年時期,母親的缺位讓張愛玲的童年缺乏安全感,從而讓她4歲時,就有了“懷疑一切的目光”。


"

海明威有個著名的理論,大概意思是一個作家的養成有個前提條件——有一個不幸的童年。

我想,這些作家肯定是寧可不要滔天名聲,也想要幸福的童年吧。

但是偏偏有一些父母,非常樂意送給孩子一個不幸的童年。

比如說,張愛玲的父母張志沂和黃逸梵。

1.童年時母愛缺位埋下一生缺乏安全感的種子

黃逸梵與張志沂結婚時不過22歲,兩家也算門當戶對。可惜,結婚日久,矛盾越深。一對三觀迥然相異的夫妻,註定是貌合神離的。

1924年,黃逸梵陪同小姑子張茂淵出國留學,藉此離開了那個讓她窒息的舊式家庭。

那一年,黃逸梵28歲,女兒張愛玲4歲,兒子張子靜3歲。

有人曾說:“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0—6歲是孩子情感依戀期、人格初步形成期的“有效期”,這個時期最最需要的是父母親常伴左右,盡好父母的職責,否則,容易造成孩子一生安全感的缺乏。

幼年時期,母親的缺位讓張愛玲的童年缺乏安全感,從而讓她4歲時,就有了“懷疑一切的目光”。


寫在馬伊琍離婚後,父母的愛和陪伴,決定了孩子50年的道路

她曾在《私語》裡這樣寫道:

最初的家裡沒有我母親這個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為她很早就不在那裡了。


張愛玲8歲的時候,黃逸梵回國了,全家喜氣洋洋地搬到一座新洋房,家裡有狗,有花,有童話書。全家有了團圓美好的新氣象。

母親的回國,也曾給張愛玲帶來一段短暫的快樂時光。

可惜好景不長,因為實在無法生活在一起,張愛玲父母終於徹徹底底離了婚。黃逸梵又漂洋過海去留學了,留下張愛玲姐弟,繼續跟隨父親生活。

等到她再回國,中間又是數年時光過去了。

童年期和少年期母愛的缺位,給張愛玲埋下了一生缺乏安全感的種子,使得她一輩子都在苦苦尋找那份無私包容的愛。

2.父親的家暴致使她一生冷漠決絕

張志沂和黃逸梵離婚後,娶了孫用蕃。兩人也算志趣相投,常對臥煙榻吞雲吐霧。

後母孫用蕃非常強勢,張志沂對她是言聽計從,張愛玲與父親的相處時間漸漸變少了。

張愛玲中學畢業那年,黃逸梵回了國,張愛玲便常常到母親那邊去,有時候會留宿。

那一天,張愛玲在黃逸梵處留宿時間過長,孫用蕃因為繼女沒有告知她而惱怒。

爭執過程中,孫用蕃一個耳光甩將過去,張愛玲想要還手,孫用蕃一路尖叫地直衝上樓。

馬上,張志沂衝下樓,把這麼多年來積攢的憤怒和厭憎都發洩在無辜的張愛玲身上。

張愛玲的頭被他打得偏到一邊又偏到另一邊,“像一隻死狗一樣”被張志沂又踢又打,直到老媽子過來拉開,他才住了手。

之後,張愛玲又被父親關了大半年。據她自己說,禁閉期間自己得了瘧疾,父親都不曾給予醫治。

年少的她萬萬沒想到,父親竟會受繼母的挑唆,還沒分清青紅皁白就拳腳相向。

父親的這頓毒打和長達大半年的禁閉,打掉了張愛玲對父親的溫情和眷戀,關閉了她對親人的溝通和信任。

從此,她的心變得堅硬而冷漠。


"

海明威有個著名的理論,大概意思是一個作家的養成有個前提條件——有一個不幸的童年。

我想,這些作家肯定是寧可不要滔天名聲,也想要幸福的童年吧。

但是偏偏有一些父母,非常樂意送給孩子一個不幸的童年。

比如說,張愛玲的父母張志沂和黃逸梵。

1.童年時母愛缺位埋下一生缺乏安全感的種子

黃逸梵與張志沂結婚時不過22歲,兩家也算門當戶對。可惜,結婚日久,矛盾越深。一對三觀迥然相異的夫妻,註定是貌合神離的。

1924年,黃逸梵陪同小姑子張茂淵出國留學,藉此離開了那個讓她窒息的舊式家庭。

那一年,黃逸梵28歲,女兒張愛玲4歲,兒子張子靜3歲。

有人曾說:“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0—6歲是孩子情感依戀期、人格初步形成期的“有效期”,這個時期最最需要的是父母親常伴左右,盡好父母的職責,否則,容易造成孩子一生安全感的缺乏。

幼年時期,母親的缺位讓張愛玲的童年缺乏安全感,從而讓她4歲時,就有了“懷疑一切的目光”。


寫在馬伊琍離婚後,父母的愛和陪伴,決定了孩子50年的道路

她曾在《私語》裡這樣寫道:

最初的家裡沒有我母親這個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為她很早就不在那裡了。


張愛玲8歲的時候,黃逸梵回國了,全家喜氣洋洋地搬到一座新洋房,家裡有狗,有花,有童話書。全家有了團圓美好的新氣象。

母親的回國,也曾給張愛玲帶來一段短暫的快樂時光。

可惜好景不長,因為實在無法生活在一起,張愛玲父母終於徹徹底底離了婚。黃逸梵又漂洋過海去留學了,留下張愛玲姐弟,繼續跟隨父親生活。

等到她再回國,中間又是數年時光過去了。

童年期和少年期母愛的缺位,給張愛玲埋下了一生缺乏安全感的種子,使得她一輩子都在苦苦尋找那份無私包容的愛。

2.父親的家暴致使她一生冷漠決絕

張志沂和黃逸梵離婚後,娶了孫用蕃。兩人也算志趣相投,常對臥煙榻吞雲吐霧。

後母孫用蕃非常強勢,張志沂對她是言聽計從,張愛玲與父親的相處時間漸漸變少了。

張愛玲中學畢業那年,黃逸梵回了國,張愛玲便常常到母親那邊去,有時候會留宿。

那一天,張愛玲在黃逸梵處留宿時間過長,孫用蕃因為繼女沒有告知她而惱怒。

爭執過程中,孫用蕃一個耳光甩將過去,張愛玲想要還手,孫用蕃一路尖叫地直衝上樓。

馬上,張志沂衝下樓,把這麼多年來積攢的憤怒和厭憎都發洩在無辜的張愛玲身上。

張愛玲的頭被他打得偏到一邊又偏到另一邊,“像一隻死狗一樣”被張志沂又踢又打,直到老媽子過來拉開,他才住了手。

之後,張愛玲又被父親關了大半年。據她自己說,禁閉期間自己得了瘧疾,父親都不曾給予醫治。

年少的她萬萬沒想到,父親竟會受繼母的挑唆,還沒分清青紅皁白就拳腳相向。

父親的這頓毒打和長達大半年的禁閉,打掉了張愛玲對父親的溫情和眷戀,關閉了她對親人的溝通和信任。

從此,她的心變得堅硬而冷漠。


寫在馬伊琍離婚後,父母的愛和陪伴,決定了孩子50年的道路



最後,這場禁閉以張愛玲深夜出逃而告終。

後來,張愛玲想轉入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

此時,她與母親已失去聯繫,姑姑張茂淵也沒多少錢,她建議張愛玲去找父親。

兩人相見不過十分鐘,張愛玲把話說清楚之後,便匆匆離去。

從此以後,父女倆再也沒有見過面。

父母親的愛和陪伴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溫度。

雙親的冷漠和突如其來的暴力,會打掉孩子的親情之愛,使得孩子一腔怨憤深埋心中,性格也容易變得暴戾殘忍,或者冷漠決絕。


3.母親的埋怨和不信任使得她一生無情

張愛玲逃離父親之後,投到了母親懷裡。可惜日子久了,發現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並不是想象中那般美好。

當時張愛玲還在讀書,沒有經濟來源,就得伸手向母親要錢。

當時戰爭爆發,物價飛漲,黃逸梵沒有收入,又愛打牌。張愛玲問她拿錢,常常要忍受她陰陽怪氣的謾罵。

時間一長,次數一多,“那些瑣屑的難堪,一點點的毀了我的愛。”

少女時期的張愛玲不會做家務事,黃逸梵便一次次教她,張愛玲笨手笨腳,很難學會。

黃逸梵忍不住埋怨,有一次竟然說,我寧可你在得傷寒的時候死去。

這類冷漠語言,對於敏感的張愛玲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

比起埋怨,更讓張愛玲心寒的是,母親的不信任。

張愛玲在香港讀書的時候,受到了弗朗士老師的賞識。他看到張愛玲生活拮据,便特地送給她800元作為獎學金。

那天,黃逸梵來看望女兒,張愛玲喜滋滋地把800元獎學金交給了母親。誰知,黃逸梵一轉身,就把800元輸在了牌桌上。

不僅如此,她還質疑這筆獎學金的來源,懷疑是女兒與老師私通獲得的“勞務費”。有一次,她竟然在女兒洗澡時闖入浴室,檢查她還是不是處子之身。

這件事情對心思敏感的張愛玲來說,無異於精神世界的幻滅。她長期虛構的美好母親形象,已蕩然無存。

從此以後,她與母親恩斷義絕;她與雙親之間已無愛的憑靠,她要獨自一人,與這個冷漠的世界,持槍而恃。


"

海明威有個著名的理論,大概意思是一個作家的養成有個前提條件——有一個不幸的童年。

我想,這些作家肯定是寧可不要滔天名聲,也想要幸福的童年吧。

但是偏偏有一些父母,非常樂意送給孩子一個不幸的童年。

比如說,張愛玲的父母張志沂和黃逸梵。

1.童年時母愛缺位埋下一生缺乏安全感的種子

黃逸梵與張志沂結婚時不過22歲,兩家也算門當戶對。可惜,結婚日久,矛盾越深。一對三觀迥然相異的夫妻,註定是貌合神離的。

1924年,黃逸梵陪同小姑子張茂淵出國留學,藉此離開了那個讓她窒息的舊式家庭。

那一年,黃逸梵28歲,女兒張愛玲4歲,兒子張子靜3歲。

有人曾說:“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0—6歲是孩子情感依戀期、人格初步形成期的“有效期”,這個時期最最需要的是父母親常伴左右,盡好父母的職責,否則,容易造成孩子一生安全感的缺乏。

幼年時期,母親的缺位讓張愛玲的童年缺乏安全感,從而讓她4歲時,就有了“懷疑一切的目光”。


寫在馬伊琍離婚後,父母的愛和陪伴,決定了孩子50年的道路

她曾在《私語》裡這樣寫道:

最初的家裡沒有我母親這個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為她很早就不在那裡了。


張愛玲8歲的時候,黃逸梵回國了,全家喜氣洋洋地搬到一座新洋房,家裡有狗,有花,有童話書。全家有了團圓美好的新氣象。

母親的回國,也曾給張愛玲帶來一段短暫的快樂時光。

可惜好景不長,因為實在無法生活在一起,張愛玲父母終於徹徹底底離了婚。黃逸梵又漂洋過海去留學了,留下張愛玲姐弟,繼續跟隨父親生活。

等到她再回國,中間又是數年時光過去了。

童年期和少年期母愛的缺位,給張愛玲埋下了一生缺乏安全感的種子,使得她一輩子都在苦苦尋找那份無私包容的愛。

2.父親的家暴致使她一生冷漠決絕

張志沂和黃逸梵離婚後,娶了孫用蕃。兩人也算志趣相投,常對臥煙榻吞雲吐霧。

後母孫用蕃非常強勢,張志沂對她是言聽計從,張愛玲與父親的相處時間漸漸變少了。

張愛玲中學畢業那年,黃逸梵回了國,張愛玲便常常到母親那邊去,有時候會留宿。

那一天,張愛玲在黃逸梵處留宿時間過長,孫用蕃因為繼女沒有告知她而惱怒。

爭執過程中,孫用蕃一個耳光甩將過去,張愛玲想要還手,孫用蕃一路尖叫地直衝上樓。

馬上,張志沂衝下樓,把這麼多年來積攢的憤怒和厭憎都發洩在無辜的張愛玲身上。

張愛玲的頭被他打得偏到一邊又偏到另一邊,“像一隻死狗一樣”被張志沂又踢又打,直到老媽子過來拉開,他才住了手。

之後,張愛玲又被父親關了大半年。據她自己說,禁閉期間自己得了瘧疾,父親都不曾給予醫治。

年少的她萬萬沒想到,父親竟會受繼母的挑唆,還沒分清青紅皁白就拳腳相向。

父親的這頓毒打和長達大半年的禁閉,打掉了張愛玲對父親的溫情和眷戀,關閉了她對親人的溝通和信任。

從此,她的心變得堅硬而冷漠。


寫在馬伊琍離婚後,父母的愛和陪伴,決定了孩子50年的道路



最後,這場禁閉以張愛玲深夜出逃而告終。

後來,張愛玲想轉入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

此時,她與母親已失去聯繫,姑姑張茂淵也沒多少錢,她建議張愛玲去找父親。

兩人相見不過十分鐘,張愛玲把話說清楚之後,便匆匆離去。

從此以後,父女倆再也沒有見過面。

父母親的愛和陪伴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溫度。

雙親的冷漠和突如其來的暴力,會打掉孩子的親情之愛,使得孩子一腔怨憤深埋心中,性格也容易變得暴戾殘忍,或者冷漠決絕。


3.母親的埋怨和不信任使得她一生無情

張愛玲逃離父親之後,投到了母親懷裡。可惜日子久了,發現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並不是想象中那般美好。

當時張愛玲還在讀書,沒有經濟來源,就得伸手向母親要錢。

當時戰爭爆發,物價飛漲,黃逸梵沒有收入,又愛打牌。張愛玲問她拿錢,常常要忍受她陰陽怪氣的謾罵。

時間一長,次數一多,“那些瑣屑的難堪,一點點的毀了我的愛。”

少女時期的張愛玲不會做家務事,黃逸梵便一次次教她,張愛玲笨手笨腳,很難學會。

黃逸梵忍不住埋怨,有一次竟然說,我寧可你在得傷寒的時候死去。

這類冷漠語言,對於敏感的張愛玲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

比起埋怨,更讓張愛玲心寒的是,母親的不信任。

張愛玲在香港讀書的時候,受到了弗朗士老師的賞識。他看到張愛玲生活拮据,便特地送給她800元作為獎學金。

那天,黃逸梵來看望女兒,張愛玲喜滋滋地把800元獎學金交給了母親。誰知,黃逸梵一轉身,就把800元輸在了牌桌上。

不僅如此,她還質疑這筆獎學金的來源,懷疑是女兒與老師私通獲得的“勞務費”。有一次,她竟然在女兒洗澡時闖入浴室,檢查她還是不是處子之身。

這件事情對心思敏感的張愛玲來說,無異於精神世界的幻滅。她長期虛構的美好母親形象,已蕩然無存。

從此以後,她與母親恩斷義絕;她與雙親之間已無愛的憑靠,她要獨自一人,與這個冷漠的世界,持槍而恃。


寫在馬伊琍離婚後,父母的愛和陪伴,決定了孩子50年的道路



日後,張愛玲所寫的《燼餘錄》裡有幾處文字,體現了她這段時間的冷漠與自私。

“我們立在攤頭上吃滾油煎的蘿蔔餅,尺來遠腳底下就躺著窮人的青紫的屍首。”

寫一個“生了奇臭的蝕爛症”的病人終於死了之後,張愛玲寫道:

這人死的那天我們大家都歡欣鼓舞。”又說:“我們這些自私的人若無其事地活下去了。


這些看起來觸目驚心的文字,備受當代文學評論家的非議。

張愛玲曾說:“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父親的家暴,母親的埋怨和不信任,都是張愛玲無情的根源。

往後餘生,她與親人始終冷漠甚至隔絕,而她所想要的愛,都只能從朋友和丈夫處得來。

4.得不到愛和陪伴的女孩長大後容易情感不幸

張愛玲一生中,有過兩段婚姻,對方都是年紀比她大很多,甚至是可以做她父親的。

童年時缺乏愛和陪伴的張愛玲,內心底住著一個脆弱小女孩,她太渴望擁有一位如父親般無限關愛和包容她的愛人了。

她深愛的胡蘭成也是跟父親張志沂一樣,有著清瘦的面龐,古典才子的氣質和滿腹才華。

胡蘭成老於風月,特別懂女人,能像蛇一樣鑽到女人心裡去,深諳“若她涉世未深,便帶她看盡人間繁華;若她心已滄桑,便帶她去坐旋轉木馬”的技巧。

她愛他愛到“低到塵埃裡”,實在是因為,胡蘭成帶給張愛玲,太多可以填補內心空缺的東西了。

張愛玲的七寸都被他牢牢地捏在手心。她把胡蘭成引為知己,感慨“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然而,她愛得執迷不悔,他卻還要頻頻出軌。先是護士小周,後是寡婦範秀美。

在上海的時候,他還滋滋然地跟張愛玲提起小周。在溫州的時候,還向張愛玲要錢,去給範秀美打胎。

與胡蘭成的這段曠世奇戀,使得張愛玲飽受詬病,戴了很長時間的“漢奸妻子”的帽子。後來遠走他鄉,很大部分原因也在於此。


"

海明威有個著名的理論,大概意思是一個作家的養成有個前提條件——有一個不幸的童年。

我想,這些作家肯定是寧可不要滔天名聲,也想要幸福的童年吧。

但是偏偏有一些父母,非常樂意送給孩子一個不幸的童年。

比如說,張愛玲的父母張志沂和黃逸梵。

1.童年時母愛缺位埋下一生缺乏安全感的種子

黃逸梵與張志沂結婚時不過22歲,兩家也算門當戶對。可惜,結婚日久,矛盾越深。一對三觀迥然相異的夫妻,註定是貌合神離的。

1924年,黃逸梵陪同小姑子張茂淵出國留學,藉此離開了那個讓她窒息的舊式家庭。

那一年,黃逸梵28歲,女兒張愛玲4歲,兒子張子靜3歲。

有人曾說:“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0—6歲是孩子情感依戀期、人格初步形成期的“有效期”,這個時期最最需要的是父母親常伴左右,盡好父母的職責,否則,容易造成孩子一生安全感的缺乏。

幼年時期,母親的缺位讓張愛玲的童年缺乏安全感,從而讓她4歲時,就有了“懷疑一切的目光”。


寫在馬伊琍離婚後,父母的愛和陪伴,決定了孩子50年的道路

她曾在《私語》裡這樣寫道:

最初的家裡沒有我母親這個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為她很早就不在那裡了。


張愛玲8歲的時候,黃逸梵回國了,全家喜氣洋洋地搬到一座新洋房,家裡有狗,有花,有童話書。全家有了團圓美好的新氣象。

母親的回國,也曾給張愛玲帶來一段短暫的快樂時光。

可惜好景不長,因為實在無法生活在一起,張愛玲父母終於徹徹底底離了婚。黃逸梵又漂洋過海去留學了,留下張愛玲姐弟,繼續跟隨父親生活。

等到她再回國,中間又是數年時光過去了。

童年期和少年期母愛的缺位,給張愛玲埋下了一生缺乏安全感的種子,使得她一輩子都在苦苦尋找那份無私包容的愛。

2.父親的家暴致使她一生冷漠決絕

張志沂和黃逸梵離婚後,娶了孫用蕃。兩人也算志趣相投,常對臥煙榻吞雲吐霧。

後母孫用蕃非常強勢,張志沂對她是言聽計從,張愛玲與父親的相處時間漸漸變少了。

張愛玲中學畢業那年,黃逸梵回了國,張愛玲便常常到母親那邊去,有時候會留宿。

那一天,張愛玲在黃逸梵處留宿時間過長,孫用蕃因為繼女沒有告知她而惱怒。

爭執過程中,孫用蕃一個耳光甩將過去,張愛玲想要還手,孫用蕃一路尖叫地直衝上樓。

馬上,張志沂衝下樓,把這麼多年來積攢的憤怒和厭憎都發洩在無辜的張愛玲身上。

張愛玲的頭被他打得偏到一邊又偏到另一邊,“像一隻死狗一樣”被張志沂又踢又打,直到老媽子過來拉開,他才住了手。

之後,張愛玲又被父親關了大半年。據她自己說,禁閉期間自己得了瘧疾,父親都不曾給予醫治。

年少的她萬萬沒想到,父親竟會受繼母的挑唆,還沒分清青紅皁白就拳腳相向。

父親的這頓毒打和長達大半年的禁閉,打掉了張愛玲對父親的溫情和眷戀,關閉了她對親人的溝通和信任。

從此,她的心變得堅硬而冷漠。


寫在馬伊琍離婚後,父母的愛和陪伴,決定了孩子50年的道路



最後,這場禁閉以張愛玲深夜出逃而告終。

後來,張愛玲想轉入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

此時,她與母親已失去聯繫,姑姑張茂淵也沒多少錢,她建議張愛玲去找父親。

兩人相見不過十分鐘,張愛玲把話說清楚之後,便匆匆離去。

從此以後,父女倆再也沒有見過面。

父母親的愛和陪伴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溫度。

雙親的冷漠和突如其來的暴力,會打掉孩子的親情之愛,使得孩子一腔怨憤深埋心中,性格也容易變得暴戾殘忍,或者冷漠決絕。


3.母親的埋怨和不信任使得她一生無情

張愛玲逃離父親之後,投到了母親懷裡。可惜日子久了,發現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並不是想象中那般美好。

當時張愛玲還在讀書,沒有經濟來源,就得伸手向母親要錢。

當時戰爭爆發,物價飛漲,黃逸梵沒有收入,又愛打牌。張愛玲問她拿錢,常常要忍受她陰陽怪氣的謾罵。

時間一長,次數一多,“那些瑣屑的難堪,一點點的毀了我的愛。”

少女時期的張愛玲不會做家務事,黃逸梵便一次次教她,張愛玲笨手笨腳,很難學會。

黃逸梵忍不住埋怨,有一次竟然說,我寧可你在得傷寒的時候死去。

這類冷漠語言,對於敏感的張愛玲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

比起埋怨,更讓張愛玲心寒的是,母親的不信任。

張愛玲在香港讀書的時候,受到了弗朗士老師的賞識。他看到張愛玲生活拮据,便特地送給她800元作為獎學金。

那天,黃逸梵來看望女兒,張愛玲喜滋滋地把800元獎學金交給了母親。誰知,黃逸梵一轉身,就把800元輸在了牌桌上。

不僅如此,她還質疑這筆獎學金的來源,懷疑是女兒與老師私通獲得的“勞務費”。有一次,她竟然在女兒洗澡時闖入浴室,檢查她還是不是處子之身。

這件事情對心思敏感的張愛玲來說,無異於精神世界的幻滅。她長期虛構的美好母親形象,已蕩然無存。

從此以後,她與母親恩斷義絕;她與雙親之間已無愛的憑靠,她要獨自一人,與這個冷漠的世界,持槍而恃。


寫在馬伊琍離婚後,父母的愛和陪伴,決定了孩子50年的道路



日後,張愛玲所寫的《燼餘錄》裡有幾處文字,體現了她這段時間的冷漠與自私。

“我們立在攤頭上吃滾油煎的蘿蔔餅,尺來遠腳底下就躺著窮人的青紫的屍首。”

寫一個“生了奇臭的蝕爛症”的病人終於死了之後,張愛玲寫道:

這人死的那天我們大家都歡欣鼓舞。”又說:“我們這些自私的人若無其事地活下去了。


這些看起來觸目驚心的文字,備受當代文學評論家的非議。

張愛玲曾說:“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父親的家暴,母親的埋怨和不信任,都是張愛玲無情的根源。

往後餘生,她與親人始終冷漠甚至隔絕,而她所想要的愛,都只能從朋友和丈夫處得來。

4.得不到愛和陪伴的女孩長大後容易情感不幸

張愛玲一生中,有過兩段婚姻,對方都是年紀比她大很多,甚至是可以做她父親的。

童年時缺乏愛和陪伴的張愛玲,內心底住著一個脆弱小女孩,她太渴望擁有一位如父親般無限關愛和包容她的愛人了。

她深愛的胡蘭成也是跟父親張志沂一樣,有著清瘦的面龐,古典才子的氣質和滿腹才華。

胡蘭成老於風月,特別懂女人,能像蛇一樣鑽到女人心裡去,深諳“若她涉世未深,便帶她看盡人間繁華;若她心已滄桑,便帶她去坐旋轉木馬”的技巧。

她愛他愛到“低到塵埃裡”,實在是因為,胡蘭成帶給張愛玲,太多可以填補內心空缺的東西了。

張愛玲的七寸都被他牢牢地捏在手心。她把胡蘭成引為知己,感慨“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然而,她愛得執迷不悔,他卻還要頻頻出軌。先是護士小周,後是寡婦範秀美。

在上海的時候,他還滋滋然地跟張愛玲提起小周。在溫州的時候,還向張愛玲要錢,去給範秀美打胎。

與胡蘭成的這段曠世奇戀,使得張愛玲飽受詬病,戴了很長時間的“漢奸妻子”的帽子。後來遠走他鄉,很大部分原因也在於此。


寫在馬伊琍離婚後,父母的愛和陪伴,決定了孩子50年的道路



為了這一份愛和懂得,張愛玲付出的太多太多。

世事往往總是這樣,童年得不到足夠的愛和呵護的女孩,在面對一份情感的時候,總是會喪失理智,迫不及待地用很低很低的姿態,全身心投入。

以這樣一副姿態去對待愛情,哪有不失敗的?

另一位民國才女林徽因在面對情感的時候,卻相當理智。

豆蔻年華的她,在面對徐志摩狂熱的追求時,理智地看到了不合理之處,適時全身而退,選擇了更適合她的樑思成。

林徽因和樑思成最終成了中國建築史上的“神鵰俠侶”,為保護中國古建築和培養新中國的建築人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只因為,林徽因從小便深受父親林長民的寵愛,父親用心陪伴她培養她,讓她接受了能力範圍內的最好教育。

她內心的愛滿滿的,不需要一份狂熱的愛情來填補空缺。

從今往後,用心陪伴孩子,給他愛,給他溫柔,因為,他就是全新的我們。


來源:十點讀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