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紅薯是世上最難吃的食物

不完美媽媽 玉米 玩具 農業 美文 廣州日報 2019-03-13
我認為紅薯是世上最難吃的食物

《大變革 平天下》 南風窗雜誌社 編 李少威、趙義、謝奕秋、李桂文等 著 人民日報出版社

政 治

李少威

我在一篇文章裡,曾經說過: “如果你曾經從土地裡刨出紅薯,在衣服上擦一擦泥土就大快朵頤,如果你曾經從青紗帳裡掰下苞米,連苞米鬍鬚都沒來得及清理就放肆地啃咬,你就會明白對於千萬百姓,浪漫是怎樣的一種奢侈。”

我和一位山東籍的教授談到,我父親少年時代,沒有油,買一塊肥豬肉,在鍋上擦一下,就開始炒菜。那塊肥豬肉有時要擦上一個月,最後黑乎乎皺巴巴的,看不出是個什麼東西,但八個兄弟姐妹,沒人敢去動一動。

教授說,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和爸爸媽媽,是看著碟子裡四條手指大的小鹹魚吃粗糧。只是看,不能嘗,望梅止渴,一看也是一兩個月。

更早,就更餓。80後的大部分人已不至於如此,然而匱乏還是在繼續。

我讀小學的時候,學校離家有兩三公里,有時中午就不回家了。我知道回去也是吃煮紅薯,在紅薯收穫的季節,午餐幾乎天天如此,持續數月。

那不是吃飽肚子,是填飽肚子,因為沒有任何進食的快感,有時寧願餓著。

我母親懷著我的時候,孕婦食量大,而主要食物也是晒乾的紅薯,蒸熟了一大盤,囫圇地吃下去。

這可能就是今天紅薯被城市人普遍認為是健康的粗糧,而我卻一點也不願意碰它的原因,我認為那是世界上最難吃的東西。

馬爾薩斯的理論在當時告訴人們,人類無力擺脫匱乏。然而今天我們確實已經從匱乏中走出來了。絕對貧困,正在退出中國。飢餓的經歷,當然不存在於今天絕大部分青少年人的記憶。現在一箇中產人家的孩子,出生兩年之內在奶粉、玩具、衣服上消耗的費用,可能就足夠支持許多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長大成人。

青少年們成長於電子產品時代、科技爆炸時代,他們是天然的現代人。而20世紀四五十年代乃至更早出生的人,甚至相當一部分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卻是適應性的現代人,在越來越快的科技和觀念加速度面前,經常會發蒙,常常會感覺到自己的過時。

然而請不要小瞧他們,他們正是今天生活的直接創造者。這些人創造歷史的過程,叫改革開放。

我們知道,今天的中國不捱打、不捱餓,民族自信,人民自信,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戰略抉擇的結果,奮鬥犧牲的結果,是由全體中國人民篳路藍縷、百折不回的行動開創的。

歷史不能倒退,歷史也不可照搬,它是獨特條件下所有人共同活動的結果。中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在發展中解決,但這些問題不能成為不珍惜今天的理由。因此我們應當具有歷史視野,有能力追溯180年,瞭解先輩們怎樣為了中國人能挺直腰桿而夙夜匪懈、艱苦探索、流血犧牲。至少應該知道改革開放這40年的歷史,中國怎樣從一個食不果腹的時代,一步步走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我推薦一本書——《大變革 平天下》。這本由南風窗團隊集體原創的書籍,正是在歷史視野指引下,用南風窗一貫的情懷與筆觸,試圖描繪過去40年裡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中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