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務勞動,超乎想象的治癒力

家務中找到為人父母的“資格”

傾訴/曉青

家務勞動,超乎想象的治癒力

生大寶的時候,媽媽提前退休來幫我帶孩子。休完產假我就上班了,家務活基本都落在媽媽一個人身上。媽媽白天帶孩子還要做飯,怕我上班精神不夠,晚上她也經常搶著帶孩子。因為我和老公從小在家都沒做過家務,就是我媽說的“眼裡沒活兒的人”,這讓她非常惱火。有時候她會不耐煩地提醒我“衣服該收了”,“垃圾要倒了”,但大多數她都是嘆口氣自己把活兒給幹了,更不好意思去使喚我老公。時間久了,她難免來次大爆發,但過後我們還是一切照舊,她還是任勞任怨地照顧我們,直到現在,我心裡對媽媽即感激又愧疚。

等大寶上幼兒園後,媽媽提出回老家休息。我以為這下可以喘口氣時,二寶就不請自來了,這次,我和老公決定,我臨產前辭職回家,獨自照顧兩個孩子。

辭職後,我開始重新審視“家務活兒”這件事,我發現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裡,完全沒有如何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這部分內容。我就納悶了,難道這不該是常識嗎?我們小時候參加消防演習,做過科學實驗,還去體驗過插秧,但從來沒有上過一堂家政課。直到我做了兩個孩子的媽媽,才發現原來蒸個雞蛋羹也是需要學習和反覆練習才能成功的。

反思自身的教育失敗,我決定從我的孩子開始扭轉這一不良傳承。改變媽媽在我小時候大包大攬不讓我插手家務,長大後抱怨我不會做家務的這種行為模式。

在二寶出生前,我就開始訓練大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自己疊衣服,收拾碗碟,收拾玩具和書包……這在外婆照顧她的時候是不可能的,都是婆代勞。二寶出生後,大寶已經能做很多事情了,早上自己洗臉刷牙,換衣服,晚上自己洗澡,換上睡衣,關燈睡覺……不要小看這些細碎的小事,有一次,當二寶尿溼的時候,4歲的女兒熟練地把一個尿不溼打開遞給我,再把換下來的尿布扔進垃圾桶。動作一氣呵成,從容不迫,完事兒後,我們倆情不自禁地來個擊掌。這個我沒教過她,她只是見過我這樣做就學會了,這完全是因為她有了分擔家務的意識,成了一個“眼裡有活兒”的人,比我小時候更有責任感和照顧他人的能力。我為女兒感到無比驕傲。現在二寶剛會走路,已經會自己吃飯,自己扔換下來的尿不溼。受兩個孩子的感染,老公也有變化,原來回家鞋亂擺,換下的衣服亂扔,現在都會擺放整齊,主動收拾碗筷。起初是對我的體恤和分擔,後來慢慢變成了一種習慣,甚至覺得去親力親為一些家務成為一種解壓的方式。某個週末,我們一大早各司其職,把自己負責的家務打點好,發現還不到中午,居然還有時間泡杯咖啡對飲,這在以前媽媽幫忙打理生活的時候都不曾有。我們捧著咖啡真是很有成就感。

也是從親力親為做家務開始,我和老公都覺得,孩子給了我們第二次成長的機會,讓我們變得更有力量,更有責任感,也更體會到家和家人的重要性,真正的長大成人,有資格成為兩個孩子的父母了。

告別抑鬱症,從整理混亂的家開始

傾訴/魚是乎

我記得高中時,經常因為房間太亂挨媽媽的罵,那時我的床上總是堆滿衣物,地上、桌子到處是沒有看完的書和雜物,但是媽媽總是會在罵過之後幫我把房間收拾利落。我則在媽媽嗔怪中享受她的愛。

大二的時候,媽媽得了胰腺症,沒等我找到工作,她就去世了。

對於收拾房間這件事,我從來都處在一種被動的“等待”中。上大學時,等舍友一番埋怨後就會去拖地或倒垃圾,結婚後,等老公忍無可忍就會自己動手,或打電話找鐘點工上門。

但心底裡,這種無序和混亂常常帶給我一種奇怪的舒適感,雖然我很清楚周圍的人對此已無法忍受。

兒子上高中時,我結束了20年的婚姻,開始獨居生活。談不上傷痛,畢竟我們的關係早已名存實亡多年,我以為生活也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在離婚半年後,我失眠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也不想出門,不想見人,每天準時上班成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我得了抑鬱症。

兒子那時候住校,週末回家。我生病後,他每次回家,都會抱怨家裡太亂,讓他心煩。後來他說他不想再回家了,看見“家裡所有東西都不在該在的位置上,心裡就抓狂”,一回家他就變得沒胃口,睡不著,他感覺自己也要抑鬱了。

那年的寒假,孩子去了他爸爸那兒住,過年也沒回來,讓我陷入絕望中,感覺被整個世界拋棄了。

改變發生在那樣一天,天氣特別好,陽光照進臥室,床上堆放著一大堆洗過還沒疊好的衣服,地上是髒衣服,還有書和零食。整個房間就像地震後的廢墟,屋裡的灰塵在光線照耀下顯得特別刺眼。

突然間,我無法容忍這種混亂了,開始動手整理和打掃。

當丟掉了那些早已穿不進去的衣服,把衣櫃裡的衣服整齊地疊好,換上新的床單和浴巾,臥室開始慢慢變得清亮起來。我繼續埋頭清理,在雜亂無章的客廳裡試圖重整秩序,把廚房幾年前就壞了的電飯煲終於送進垃圾桶……

在一片混沌中清理出自己可容身的空間,逐漸我的心安靜下來,在把臥室地板拖過兩遍後,我泡了個澡爬上床後不到10秒鐘就睡著了,這一覺睡到第二天下午,我記憶中從沒睡過這麼安穩的覺。

從那次開始,我對做家務上癮,我買了幾本如何有效地整理家居的書,還跟著網上的整理達人培養“掃除力”,思考“斷舍離”。我在看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整理術》中講到,房子與人,人與物,其實都是相通的。對待喜歡的東西就像戀愛一樣,要好好珍惜。對於死去的植物,已經無用的東西,就說聲抱歉,好好說再見,好騰出地方來呼吸新鮮的空氣,或留下空間給更重要的東西。

從整理混亂的家居開始,我梳理自己混亂失序的內心。去找心理諮詢師,理解到自己的混亂不僅是因為懶惰或抑鬱,而是內力能量小,無法和過去告別。

我無法和去世的媽媽告別,我用這種方式在呼喚失去的母愛和被照顧的感受。我也無法和已經結束的婚姻告別,等待著有人提醒我甚至責罵我,至少我是被關注的、被需要的。

通過整理家務,我第一次直面自己的混亂、恐懼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慢慢的,我找回了喪失已久的掌控感和生活的意義,當然,同時找回的還有母親的尊嚴和女性的魅力。

通過整理家務,我第一次直面自己的混亂、恐懼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慢慢的,我找回了喪失已久的掌控感和生活的意義。

家事的撫慰產生幸福力

文/吳涓

最近讀了一本極其可愛的書《家事的撫慰》,作者是畢業於哲學和法學專業並曾擔任律師的美國人雪瑞·孟德森女士。書的英文原名是《The Art and Science of Keeping House》,直譯就是《家務活裡的藝術與科學》。

家務事是一門兼具科學性和藝術特質的系統工作,並不是僅靠體力和技巧,更需要頭腦和直覺的配合,才能創造出舒適健康、整潔安逸的家居空間。

比方說,買菜做飯不僅是為了餵飽肚子,也是在守護家人的健康;定期打掃也不是清潔那麼簡單,還是一場擊退黴菌、寄生蟲這些不速之客的保衛戰;而整理收納就像是為自己繪製一幅戰勝遺忘和懶惰的心理地圖。

很多人對於家務的印象是:無休止地洗淨又弄髒,理好又凌亂,瑣碎枯燥的重複勞動,永遠沒有交付完工的一刻。最惱人的是,即使你每天不停地忙活,也看不出太大不同,但一旦停下不幹了,頓時慘變災後現場,令人無法容忍。

而雪瑞筆下所描述的家務事卻是極具撫慰性的,“當母親的愛展現在柔軟的沙發墊、乾淨的床鋪、好吃的食物上;當她的記憶力表現在家中永遠充足的食物與生活用品上;當她的智慧體現在有條不紊、健康乾淨的居家環境中;當她的巧思流露在家中的空氣和光線裡。整間屋子都成了母親軀體的延伸,彰顯她的存在,而她對家人的深深情感,也透過家事具體表現了出來。”

在雪瑞看來,家務如同上學、工作或其他日復一日,不得不做的事情一樣,很難自由地做選擇,能選擇的只有該怎樣去完成。如同我們無法選擇生命的來去,但可以選擇以何種態度去過好自己的人生。既然無法迴避,那為什麼不選擇以一種享樂的方式去做好它呢?

家的潔淨與生命狀態息息相關

影視劇裡的鬼屋通常都是滿布塵埃,晦暗不明的。國人講究家居風水,常常會強調潔淨和光亮的空間對運氣和健康都有益。流感或傳染病高發期,醫生都會提示要保持家居衛生,室內通風。這裡隱含著一致性認同:家居環境與居住者的生命狀態息息相關。

可以這樣理解:打掃的過程,既是處理揚棄的過程,也是一個選擇、歸納的過程。結果不僅是在清理現實空間過去的塵埃,也在內心為未來創造出一個心理空間,迎接新內容和挑戰。

潔淨有序的家居空間,可以直接改善一些慢疾病和情緒障礙,例如失眠、慢性頭痛、哮喘、過敏,以及焦慮症和抑鬱症,可以通過做家務、提高居住環境的整潔和舒適度,得到有效的緩解。

分擔家務的家庭更具幸福感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家庭教育學者馬丁教授通過25年的研究提出“通過參與家務,能夠卓有成效地教會孩子責任感、如何對家庭做出貢獻、培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和懂得關愛他人的同理心。”

而與此鮮明對比的是,我們國家培養孩子做家務的參與度極低,尤其是獨生子女一代,這導致成年後,甚至成家後,仍無法脫離原生家庭獨立生活。

另一方面,由於競爭的壓力,比起做家務,我們似乎更關注一個人的學習成績、工作表現和個人成就,相信學分和成就比關心家庭成員以及為家庭做出貢獻更重要。這個不健康的觀念,讓很多家庭充滿了怨氣和不滿,難以相互支持和表達關懷,家變成了一個吃飯睡覺的住址,不再是一個舒適自由,安全放鬆的空間。

事實上,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不僅能促進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促進腦發育,更重要的是,當孩子能為家庭做出貢獻時,內心會感受到一種深層的快樂和意義感。這個影響會伴隨一生,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那些很小就會做家務的孩子成年後,能更好地照顧自己,照顧他人,更容易獲得滿足感,也擁有更幸福的婚姻。

諸多的家庭研究數據表明,能夠分擔家務是保證夫妻關係滿意度的首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那些懂得做家務,且能夠彼此分擔家務的伴侶,生活更幸福、更美滿長久。

臉書CEO扎克伯格,他的商業王國市值五千多億美元,可以想象他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價值貢獻,據說他的時間一分鐘值20萬美元。但他現在還是會和太太一起去超市買日用品和食物,就像他們在大學時一樣,他還時常為太太和女兒做飯。我想,如果不是相信和家人一起享用這些“昂貴”的家務時間,對他而言是很有價值的事,是絕不會這麼樂此不疲的吧。

家務體現了家人之間無處不在的相互照料和付出,也是共同的生活體驗。通過日復一日的維護和悉心的照料,隨著家人飲食起居的節奏,家開始有了自己的氣息。每一天看似無差異的晨昏,投影在窗簾上的光線都有著微妙的不同;每個季節的被褥,也都有著不同的氣味;天冷時,廚房裡熱氣騰騰的香味,會被我們儲存在記憶的最深處。從此,這個空間裡,逐漸有了你熟悉的物品,有了愛的人,有了你最深情的愛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