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

最近讀了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雖然早在40年前出版,但是書中提出了自律,自我成長,自我完善,以及如何處理親子關係等,時至今日對我們仍有非常巨大的啟示意義。下面寫下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

最近讀了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雖然早在40年前出版,但是書中提出了自律,自我成長,自我完善,以及如何處理親子關係等,時至今日對我們仍有非常巨大的啟示意義。下面寫下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少有人走的路

我們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愛自己的孩子是人的天性。

我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愛孩子,可是沒有一所學校裡教過我們如何當父母。世上也沒有一場關於父母的考試,通過後才允許我們成為父母。

我們一路學習一路摸索,儘量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帶給我們歡聲笑語,也帶給我們諸多煩惱,我們一路與孩子相伴,重過一遍童年,也一路走向成熟。

一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

"

最近讀了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雖然早在40年前出版,但是書中提出了自律,自我成長,自我完善,以及如何處理親子關係等,時至今日對我們仍有非常巨大的啟示意義。下面寫下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少有人走的路

我們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愛自己的孩子是人的天性。

我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愛孩子,可是沒有一所學校裡教過我們如何當父母。世上也沒有一場關於父母的考試,通過後才允許我們成為父母。

我們一路學習一路摸索,儘量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帶給我們歡聲笑語,也帶給我們諸多煩惱,我們一路與孩子相伴,重過一遍童年,也一路走向成熟。

一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愛不是佔有,愛是成全。

真正愛一個人,我們要認識到他(她)是一個獨立的人。不管他或她是成年人還是孩子,他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有獨立的人格,也有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個性,這些特性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遺憾的是,很多人根本不明白這一點,他們希望自己的配偶或者子女,完全是自己的附屬品,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中。

詩人紀伯倫曾寫過一首詩批評這樣的父母: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

書中的一個案例,也許在我們身邊也發生過。有一個青年男人膽小怕事,追根溯源,他直到高中三年級,他的母親都不肯讓他坐校車去學校,怕他在外面受到傷害,所以自己每天開車接送。這位母親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嬰兒,不給孩子成長的空間。這位母親本身心智極不成熟,她的孩子,最終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這個例子也許有一點極端,但是真的有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不能有半點不同:

比如有搞科研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能走上學術的道路,而這個孩子可能非常喜歡音樂,卻因為父母的不允許,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生道路。結果大學讀自己不喜歡的專業,背地裡還是想搞音樂。

比如有些家長不允許子女唸書的時候談戀愛,大學一畢業就催子女結婚。

再比如有些子女有自己喜歡的職業,卻被父母強令回家鄉考公務員,因為這個職業是最穩定的。

中國的父母的確很關心自己的孩子,他們也許在人生的道路上比子女更有經驗,但是過分干涉子女的職業,婚姻,確實是不恰當的做法。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老是壓抑自己的個性,被父母嚴格控制自己的人生,長大後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可能解釋了中國社會為什麼出現了那麼多的媽寶男。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品,他們是獨立的人,與我們有著不同性格和不同夢想的個體。真正愛孩子,就請尊重孩子的人格,給他成長空間,教他獨立。

同樣的,如果你愛一個人,請愛他的全部,尊重他的人格。

二 愛是關注,是傾聽

"

最近讀了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雖然早在40年前出版,但是書中提出了自律,自我成長,自我完善,以及如何處理親子關係等,時至今日對我們仍有非常巨大的啟示意義。下面寫下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少有人走的路

我們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愛自己的孩子是人的天性。

我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愛孩子,可是沒有一所學校裡教過我們如何當父母。世上也沒有一場關於父母的考試,通過後才允許我們成為父母。

我們一路學習一路摸索,儘量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帶給我們歡聲笑語,也帶給我們諸多煩惱,我們一路與孩子相伴,重過一遍童年,也一路走向成熟。

一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愛不是佔有,愛是成全。

真正愛一個人,我們要認識到他(她)是一個獨立的人。不管他或她是成年人還是孩子,他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有獨立的人格,也有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個性,這些特性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遺憾的是,很多人根本不明白這一點,他們希望自己的配偶或者子女,完全是自己的附屬品,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中。

詩人紀伯倫曾寫過一首詩批評這樣的父母: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

書中的一個案例,也許在我們身邊也發生過。有一個青年男人膽小怕事,追根溯源,他直到高中三年級,他的母親都不肯讓他坐校車去學校,怕他在外面受到傷害,所以自己每天開車接送。這位母親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嬰兒,不給孩子成長的空間。這位母親本身心智極不成熟,她的孩子,最終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這個例子也許有一點極端,但是真的有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不能有半點不同:

比如有搞科研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能走上學術的道路,而這個孩子可能非常喜歡音樂,卻因為父母的不允許,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生道路。結果大學讀自己不喜歡的專業,背地裡還是想搞音樂。

比如有些家長不允許子女唸書的時候談戀愛,大學一畢業就催子女結婚。

再比如有些子女有自己喜歡的職業,卻被父母強令回家鄉考公務員,因為這個職業是最穩定的。

中國的父母的確很關心自己的孩子,他們也許在人生的道路上比子女更有經驗,但是過分干涉子女的職業,婚姻,確實是不恰當的做法。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老是壓抑自己的個性,被父母嚴格控制自己的人生,長大後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可能解釋了中國社會為什麼出現了那麼多的媽寶男。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品,他們是獨立的人,與我們有著不同性格和不同夢想的個體。真正愛孩子,就請尊重孩子的人格,給他成長空間,教他獨立。

同樣的,如果你愛一個人,請愛他的全部,尊重他的人格。

二 愛是關注,是傾聽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傾聽孩子的內心

養育孩子需要花費父母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相信父母都有深刻的體會作為父母,我們拼盡全力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但是父母往往忽視了重要的一點,是什麼呢?

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一直在表達自己,我們有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呢?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理解孩子,可是孩子們是這樣看的嗎?傾聽孩子的心聲,這就是親子關係的關鍵。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在父母這裡尋求慰藉和理解。父母發自內心地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時,孩子自然能夠感覺得到這種無聲的愛。這種愛讓孩子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並且讓孩子更加信賴父母。

有一位30歲的專業人士,因過度缺乏自信而患上了憂鬱症。因為他的父母儘管同樣是專業人士,幾乎從不聽他講話。22歲時他寫了一篇優秀的畢業論文,儘管他把論文放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可整整一年,父母都視而不見。這個孩子最終因為童年得不到關注,感情上一直被忽視,不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內心極度自卑,最終不得不求助於心理醫生的幫助。

生活中,很多的家長非常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關心孩子的成績,卻從來沒有認真聽一下孩子的想法,沒有了解一下孩子的快樂和煩惱。

"

最近讀了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雖然早在40年前出版,但是書中提出了自律,自我成長,自我完善,以及如何處理親子關係等,時至今日對我們仍有非常巨大的啟示意義。下面寫下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少有人走的路

我們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愛自己的孩子是人的天性。

我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愛孩子,可是沒有一所學校裡教過我們如何當父母。世上也沒有一場關於父母的考試,通過後才允許我們成為父母。

我們一路學習一路摸索,儘量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帶給我們歡聲笑語,也帶給我們諸多煩惱,我們一路與孩子相伴,重過一遍童年,也一路走向成熟。

一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愛不是佔有,愛是成全。

真正愛一個人,我們要認識到他(她)是一個獨立的人。不管他或她是成年人還是孩子,他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有獨立的人格,也有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個性,這些特性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遺憾的是,很多人根本不明白這一點,他們希望自己的配偶或者子女,完全是自己的附屬品,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中。

詩人紀伯倫曾寫過一首詩批評這樣的父母: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

書中的一個案例,也許在我們身邊也發生過。有一個青年男人膽小怕事,追根溯源,他直到高中三年級,他的母親都不肯讓他坐校車去學校,怕他在外面受到傷害,所以自己每天開車接送。這位母親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嬰兒,不給孩子成長的空間。這位母親本身心智極不成熟,她的孩子,最終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這個例子也許有一點極端,但是真的有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不能有半點不同:

比如有搞科研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能走上學術的道路,而這個孩子可能非常喜歡音樂,卻因為父母的不允許,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生道路。結果大學讀自己不喜歡的專業,背地裡還是想搞音樂。

比如有些家長不允許子女唸書的時候談戀愛,大學一畢業就催子女結婚。

再比如有些子女有自己喜歡的職業,卻被父母強令回家鄉考公務員,因為這個職業是最穩定的。

中國的父母的確很關心自己的孩子,他們也許在人生的道路上比子女更有經驗,但是過分干涉子女的職業,婚姻,確實是不恰當的做法。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老是壓抑自己的個性,被父母嚴格控制自己的人生,長大後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可能解釋了中國社會為什麼出現了那麼多的媽寶男。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品,他們是獨立的人,與我們有著不同性格和不同夢想的個體。真正愛孩子,就請尊重孩子的人格,給他成長空間,教他獨立。

同樣的,如果你愛一個人,請愛他的全部,尊重他的人格。

二 愛是關注,是傾聽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傾聽孩子的內心

養育孩子需要花費父母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相信父母都有深刻的體會作為父母,我們拼盡全力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但是父母往往忽視了重要的一點,是什麼呢?

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一直在表達自己,我們有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呢?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理解孩子,可是孩子們是這樣看的嗎?傾聽孩子的心聲,這就是親子關係的關鍵。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在父母這裡尋求慰藉和理解。父母發自內心地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時,孩子自然能夠感覺得到這種無聲的愛。這種愛讓孩子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並且讓孩子更加信賴父母。

有一位30歲的專業人士,因過度缺乏自信而患上了憂鬱症。因為他的父母儘管同樣是專業人士,幾乎從不聽他講話。22歲時他寫了一篇優秀的畢業論文,儘管他把論文放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可整整一年,父母都視而不見。這個孩子最終因為童年得不到關注,感情上一直被忽視,不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內心極度自卑,最終不得不求助於心理醫生的幫助。

生活中,很多的家長非常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關心孩子的成績,卻從來沒有認真聽一下孩子的想法,沒有了解一下孩子的快樂和煩惱。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孩子也有煩惱

孩子的世界也是個小小的複雜社會。正如我們成年人,孩子也會面臨著各種情緒的干擾,他們也會悲傷,憤怒,失望和難過,他們也會有壓力。在孩子面前,家長很多時候需要扮演心理醫生的角色。傾聽是我們的主要任務,不要試圖去給出太多的建議或者評論。正如我們成年人心情不好時找朋友傾訴,並不是想從朋友那得到什麼建議,更多的時候只是希望有人能理解我們。有時我們甚至什麼都不說,孩子在傾訴的過程中,也會自己找到答案。

一旦大人能俯下身,認真的傾聽孩子的話,尊重孩子,就會越來越瞭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傾訴的過程中得到了理解和接納,也會越來越願意和父母交流。

孩子從父母這裡學到的溝通技巧會伴隨他們一生,讓他們去理解這個世界,讓他們學會與其他的人交往。

三 愛是自我完善,與孩子一起成長

"

最近讀了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雖然早在40年前出版,但是書中提出了自律,自我成長,自我完善,以及如何處理親子關係等,時至今日對我們仍有非常巨大的啟示意義。下面寫下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少有人走的路

我們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愛自己的孩子是人的天性。

我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愛孩子,可是沒有一所學校裡教過我們如何當父母。世上也沒有一場關於父母的考試,通過後才允許我們成為父母。

我們一路學習一路摸索,儘量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帶給我們歡聲笑語,也帶給我們諸多煩惱,我們一路與孩子相伴,重過一遍童年,也一路走向成熟。

一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愛不是佔有,愛是成全。

真正愛一個人,我們要認識到他(她)是一個獨立的人。不管他或她是成年人還是孩子,他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有獨立的人格,也有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個性,這些特性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遺憾的是,很多人根本不明白這一點,他們希望自己的配偶或者子女,完全是自己的附屬品,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中。

詩人紀伯倫曾寫過一首詩批評這樣的父母: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

書中的一個案例,也許在我們身邊也發生過。有一個青年男人膽小怕事,追根溯源,他直到高中三年級,他的母親都不肯讓他坐校車去學校,怕他在外面受到傷害,所以自己每天開車接送。這位母親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嬰兒,不給孩子成長的空間。這位母親本身心智極不成熟,她的孩子,最終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這個例子也許有一點極端,但是真的有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不能有半點不同:

比如有搞科研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能走上學術的道路,而這個孩子可能非常喜歡音樂,卻因為父母的不允許,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生道路。結果大學讀自己不喜歡的專業,背地裡還是想搞音樂。

比如有些家長不允許子女唸書的時候談戀愛,大學一畢業就催子女結婚。

再比如有些子女有自己喜歡的職業,卻被父母強令回家鄉考公務員,因為這個職業是最穩定的。

中國的父母的確很關心自己的孩子,他們也許在人生的道路上比子女更有經驗,但是過分干涉子女的職業,婚姻,確實是不恰當的做法。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老是壓抑自己的個性,被父母嚴格控制自己的人生,長大後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可能解釋了中國社會為什麼出現了那麼多的媽寶男。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品,他們是獨立的人,與我們有著不同性格和不同夢想的個體。真正愛孩子,就請尊重孩子的人格,給他成長空間,教他獨立。

同樣的,如果你愛一個人,請愛他的全部,尊重他的人格。

二 愛是關注,是傾聽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傾聽孩子的內心

養育孩子需要花費父母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相信父母都有深刻的體會作為父母,我們拼盡全力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但是父母往往忽視了重要的一點,是什麼呢?

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一直在表達自己,我們有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呢?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理解孩子,可是孩子們是這樣看的嗎?傾聽孩子的心聲,這就是親子關係的關鍵。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在父母這裡尋求慰藉和理解。父母發自內心地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時,孩子自然能夠感覺得到這種無聲的愛。這種愛讓孩子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並且讓孩子更加信賴父母。

有一位30歲的專業人士,因過度缺乏自信而患上了憂鬱症。因為他的父母儘管同樣是專業人士,幾乎從不聽他講話。22歲時他寫了一篇優秀的畢業論文,儘管他把論文放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可整整一年,父母都視而不見。這個孩子最終因為童年得不到關注,感情上一直被忽視,不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內心極度自卑,最終不得不求助於心理醫生的幫助。

生活中,很多的家長非常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關心孩子的成績,卻從來沒有認真聽一下孩子的想法,沒有了解一下孩子的快樂和煩惱。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孩子也有煩惱

孩子的世界也是個小小的複雜社會。正如我們成年人,孩子也會面臨著各種情緒的干擾,他們也會悲傷,憤怒,失望和難過,他們也會有壓力。在孩子面前,家長很多時候需要扮演心理醫生的角色。傾聽是我們的主要任務,不要試圖去給出太多的建議或者評論。正如我們成年人心情不好時找朋友傾訴,並不是想從朋友那得到什麼建議,更多的時候只是希望有人能理解我們。有時我們甚至什麼都不說,孩子在傾訴的過程中,也會自己找到答案。

一旦大人能俯下身,認真的傾聽孩子的話,尊重孩子,就會越來越瞭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傾訴的過程中得到了理解和接納,也會越來越願意和父母交流。

孩子從父母這裡學到的溝通技巧會伴隨他們一生,讓他們去理解這個世界,讓他們學會與其他的人交往。

三 愛是自我完善,與孩子一起成長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沒有人生來就會當父母,有了孩子以後,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我們也需要不斷地補充學習很多的知識,比如兒童心理學,比如溝通的技巧。 為了跟上孩子的腳步,為了成為更好的父母,我們自身也需要不斷的成長。

網上很多的家長抱怨陪孩子做作業是一個痛苦和讓人暴躁的經歷。但不少優秀家長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18年12月的一則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江蘇鎮江丹陽市媽媽李姜華,在業餘時間不斷努力,取得了教師資格證。一般人考教師資格證都是為了從事教師這個職業,而這位媽媽卻是為了能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女兒。

另一則勵志故事則是來自一名49歲的媽媽原夢園,她是上海交通大學的一位宿管阿姨。為了能成為孩子的朋友和榜樣,她一直和兒子一起學習,考了會計師、母嬰護理師、中級按摩師等一系列職業技能證書,還通過成人大學在復旦讀本科,過了英語四級……當兒子打算讀研深造時,她也萌發考研的心思,結果母子倆相互鼓勵,兒子考取復旦大學,母親被廣西大學錄取。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很多家長陪娃一起學英語,學詩詞,還有家長為了陪娃學會了鋼琴,學會了小提琴,拿到了心理諮詢師資格,甚至還有人拿到了跆拳道黑帶。

"

最近讀了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雖然早在40年前出版,但是書中提出了自律,自我成長,自我完善,以及如何處理親子關係等,時至今日對我們仍有非常巨大的啟示意義。下面寫下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少有人走的路

我們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愛自己的孩子是人的天性。

我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愛孩子,可是沒有一所學校裡教過我們如何當父母。世上也沒有一場關於父母的考試,通過後才允許我們成為父母。

我們一路學習一路摸索,儘量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帶給我們歡聲笑語,也帶給我們諸多煩惱,我們一路與孩子相伴,重過一遍童年,也一路走向成熟。

一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愛不是佔有,愛是成全。

真正愛一個人,我們要認識到他(她)是一個獨立的人。不管他或她是成年人還是孩子,他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有獨立的人格,也有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個性,這些特性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遺憾的是,很多人根本不明白這一點,他們希望自己的配偶或者子女,完全是自己的附屬品,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中。

詩人紀伯倫曾寫過一首詩批評這樣的父母: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

書中的一個案例,也許在我們身邊也發生過。有一個青年男人膽小怕事,追根溯源,他直到高中三年級,他的母親都不肯讓他坐校車去學校,怕他在外面受到傷害,所以自己每天開車接送。這位母親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嬰兒,不給孩子成長的空間。這位母親本身心智極不成熟,她的孩子,最終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這個例子也許有一點極端,但是真的有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不能有半點不同:

比如有搞科研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能走上學術的道路,而這個孩子可能非常喜歡音樂,卻因為父母的不允許,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生道路。結果大學讀自己不喜歡的專業,背地裡還是想搞音樂。

比如有些家長不允許子女唸書的時候談戀愛,大學一畢業就催子女結婚。

再比如有些子女有自己喜歡的職業,卻被父母強令回家鄉考公務員,因為這個職業是最穩定的。

中國的父母的確很關心自己的孩子,他們也許在人生的道路上比子女更有經驗,但是過分干涉子女的職業,婚姻,確實是不恰當的做法。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老是壓抑自己的個性,被父母嚴格控制自己的人生,長大後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可能解釋了中國社會為什麼出現了那麼多的媽寶男。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品,他們是獨立的人,與我們有著不同性格和不同夢想的個體。真正愛孩子,就請尊重孩子的人格,給他成長空間,教他獨立。

同樣的,如果你愛一個人,請愛他的全部,尊重他的人格。

二 愛是關注,是傾聽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傾聽孩子的內心

養育孩子需要花費父母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相信父母都有深刻的體會作為父母,我們拼盡全力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但是父母往往忽視了重要的一點,是什麼呢?

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一直在表達自己,我們有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呢?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理解孩子,可是孩子們是這樣看的嗎?傾聽孩子的心聲,這就是親子關係的關鍵。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在父母這裡尋求慰藉和理解。父母發自內心地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時,孩子自然能夠感覺得到這種無聲的愛。這種愛讓孩子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並且讓孩子更加信賴父母。

有一位30歲的專業人士,因過度缺乏自信而患上了憂鬱症。因為他的父母儘管同樣是專業人士,幾乎從不聽他講話。22歲時他寫了一篇優秀的畢業論文,儘管他把論文放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可整整一年,父母都視而不見。這個孩子最終因為童年得不到關注,感情上一直被忽視,不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內心極度自卑,最終不得不求助於心理醫生的幫助。

生活中,很多的家長非常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關心孩子的成績,卻從來沒有認真聽一下孩子的想法,沒有了解一下孩子的快樂和煩惱。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孩子也有煩惱

孩子的世界也是個小小的複雜社會。正如我們成年人,孩子也會面臨著各種情緒的干擾,他們也會悲傷,憤怒,失望和難過,他們也會有壓力。在孩子面前,家長很多時候需要扮演心理醫生的角色。傾聽是我們的主要任務,不要試圖去給出太多的建議或者評論。正如我們成年人心情不好時找朋友傾訴,並不是想從朋友那得到什麼建議,更多的時候只是希望有人能理解我們。有時我們甚至什麼都不說,孩子在傾訴的過程中,也會自己找到答案。

一旦大人能俯下身,認真的傾聽孩子的話,尊重孩子,就會越來越瞭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傾訴的過程中得到了理解和接納,也會越來越願意和父母交流。

孩子從父母這裡學到的溝通技巧會伴隨他們一生,讓他們去理解這個世界,讓他們學會與其他的人交往。

三 愛是自我完善,與孩子一起成長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沒有人生來就會當父母,有了孩子以後,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我們也需要不斷地補充學習很多的知識,比如兒童心理學,比如溝通的技巧。 為了跟上孩子的腳步,為了成為更好的父母,我們自身也需要不斷的成長。

網上很多的家長抱怨陪孩子做作業是一個痛苦和讓人暴躁的經歷。但不少優秀家長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18年12月的一則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江蘇鎮江丹陽市媽媽李姜華,在業餘時間不斷努力,取得了教師資格證。一般人考教師資格證都是為了從事教師這個職業,而這位媽媽卻是為了能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女兒。

另一則勵志故事則是來自一名49歲的媽媽原夢園,她是上海交通大學的一位宿管阿姨。為了能成為孩子的朋友和榜樣,她一直和兒子一起學習,考了會計師、母嬰護理師、中級按摩師等一系列職業技能證書,還通過成人大學在復旦讀本科,過了英語四級……當兒子打算讀研深造時,她也萌發考研的心思,結果母子倆相互鼓勵,兒子考取復旦大學,母親被廣西大學錄取。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很多家長陪娃一起學英語,學詩詞,還有家長為了陪娃學會了鋼琴,學會了小提琴,拿到了心理諮詢師資格,甚至還有人拿到了跆拳道黑帶。

成為成熟的父母,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和孩子一起再過童年

所以有人說,孩子是上天派來救贖父母的,我們陪孩子再過一遍童年,去審視自身的不成熟不完美,也讓我們有機會去完成自己曾經的夢想。

如果家長能夠保持與孩子共同進步,也就能夠相互理解,相互鼓勵,成就孩子,也成就自己。

人生短暫,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因為愛孩子,陪孩子,我們不斷的學習,成就了孩子,完善了自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