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不完美媽媽 讀書 文章 鯨魚奶媽 2019-08-21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昨晚的家庭聚會上,表哥談起了自己的孩子學習情況有些不理想。經過一番詢問,我瞭解到,表哥的孩子對於學習沒有高漲的熱情,要麼很難安分的靜下心來讀書,要麼一看到書本內容就開始犯困,學習效率低下。

相信這樣的情況,不少家長也曾經碰到過,孩子對學習充滿厭倦感,無論家長怎麼要求,他們都很難讓自己安定下來學習,“談書色變、閱書瞬倦"成為當代許多孩子的真實寫照。那麼孩子究竟是怎麼了,對課本知識缺乏興致?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昨晚的家庭聚會上,表哥談起了自己的孩子學習情況有些不理想。經過一番詢問,我瞭解到,表哥的孩子對於學習沒有高漲的熱情,要麼很難安分的靜下心來讀書,要麼一看到書本內容就開始犯困,學習效率低下。

相信這樣的情況,不少家長也曾經碰到過,孩子對學習充滿厭倦感,無論家長怎麼要求,他們都很難讓自己安定下來學習,“談書色變、閱書瞬倦"成為當代許多孩子的真實寫照。那麼孩子究竟是怎麼了,對課本知識缺乏興致?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厭學症"從中作祟

談到孩子的學習興致低下,我們不免會聯想到一種心理疾病——厭學症。

與一般的厭學情緒不同,患有厭學症的孩子對於學習根本提不起興趣,甚至視學習為一種負擔。通常情況下,患有厭學症的孩子會通過逃學、曠課等方式,迴避學習。

對於自己的孩子,家長想判斷他是否患有"厭學症"其實很簡單,一場有效的交談基本就可以作出判斷。患有"厭學症"的孩子,通常會有以下的特徵:

  • 沒有或者不明確目標

患有"厭學症"的孩子,他們通常是對學習沒有相當明確的目標的,他們不會主動為自己的學習制定目標,確切的說,學習對於他們而言並不能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幫助,自己也不能在學習這條路上看到任何的收益。

  • 對待學習的態度冷漠

這一點應該是所有厭學心理的一種通病。學習本身是一個相當枯燥乏味的行為,孩子對於知識的攝取產生厭倦感是時有發生的。

但是,如果孩子自身不能通過適當的調節來緩解、消除這種厭倦感,那麼,他很可能對於學習沒有半分興致可言,這時候,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父母最好對這種心理加以矯正。

當然,對於這一點的判斷,我們也不能單從孩子的表現入手,有時候教師的授課方式、課程本身的枯燥程度等客觀因素也會影響孩子對於知識的渴求度,父母不能一概而論認定是孩子厭學。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昨晚的家庭聚會上,表哥談起了自己的孩子學習情況有些不理想。經過一番詢問,我瞭解到,表哥的孩子對於學習沒有高漲的熱情,要麼很難安分的靜下心來讀書,要麼一看到書本內容就開始犯困,學習效率低下。

相信這樣的情況,不少家長也曾經碰到過,孩子對學習充滿厭倦感,無論家長怎麼要求,他們都很難讓自己安定下來學習,“談書色變、閱書瞬倦"成為當代許多孩子的真實寫照。那麼孩子究竟是怎麼了,對課本知識缺乏興致?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厭學症"從中作祟

談到孩子的學習興致低下,我們不免會聯想到一種心理疾病——厭學症。

與一般的厭學情緒不同,患有厭學症的孩子對於學習根本提不起興趣,甚至視學習為一種負擔。通常情況下,患有厭學症的孩子會通過逃學、曠課等方式,迴避學習。

對於自己的孩子,家長想判斷他是否患有"厭學症"其實很簡單,一場有效的交談基本就可以作出判斷。患有"厭學症"的孩子,通常會有以下的特徵:

  • 沒有或者不明確目標

患有"厭學症"的孩子,他們通常是對學習沒有相當明確的目標的,他們不會主動為自己的學習制定目標,確切的說,學習對於他們而言並不能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幫助,自己也不能在學習這條路上看到任何的收益。

  • 對待學習的態度冷漠

這一點應該是所有厭學心理的一種通病。學習本身是一個相當枯燥乏味的行為,孩子對於知識的攝取產生厭倦感是時有發生的。

但是,如果孩子自身不能通過適當的調節來緩解、消除這種厭倦感,那麼,他很可能對於學習沒有半分興致可言,這時候,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父母最好對這種心理加以矯正。

當然,對於這一點的判斷,我們也不能單從孩子的表現入手,有時候教師的授課方式、課程本身的枯燥程度等客觀因素也會影響孩子對於知識的渴求度,父母不能一概而論認定是孩子厭學。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 沒有較好的意志力、耐挫力

在我看來,與其說薄弱的意志力、耐挫力是"厭學症"造成的,倒不如說意志力的薄弱導致了孩子產生"厭學症"。

我們都知道,意志力薄弱的人,外界的各種因素對他們的行為舉止有著相當顯著的影響,學習也不例外。

設想一下,一個意志薄弱的孩子,在本就枯燥的學習中受到挫折,家長與老師也沒能及時加以安慰與支持,那麼,孩子的心理一旦承受不住這樣的打擊,很可能就會直接放棄這項活動,久而久之,"厭學症"也就不請自來了。

“厭學症"並不只是簡單的“厭學"

如果自己的孩子有上述的症狀,父母應該加以重視,及時矯正,因為孩子的"厭學症"影響到的並不只是一時的課程學習。

  • 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致

當孩子的"厭學症"被任由發展時,對於課程學習的厭惡感會迅速上升為對諸多事物技能感知的厭惡感,這會讓孩子對於周遭的事物失去興趣,更為嚴重時會導致孩子出現抑鬱、自我封閉等現象。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昨晚的家庭聚會上,表哥談起了自己的孩子學習情況有些不理想。經過一番詢問,我瞭解到,表哥的孩子對於學習沒有高漲的熱情,要麼很難安分的靜下心來讀書,要麼一看到書本內容就開始犯困,學習效率低下。

相信這樣的情況,不少家長也曾經碰到過,孩子對學習充滿厭倦感,無論家長怎麼要求,他們都很難讓自己安定下來學習,“談書色變、閱書瞬倦"成為當代許多孩子的真實寫照。那麼孩子究竟是怎麼了,對課本知識缺乏興致?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厭學症"從中作祟

談到孩子的學習興致低下,我們不免會聯想到一種心理疾病——厭學症。

與一般的厭學情緒不同,患有厭學症的孩子對於學習根本提不起興趣,甚至視學習為一種負擔。通常情況下,患有厭學症的孩子會通過逃學、曠課等方式,迴避學習。

對於自己的孩子,家長想判斷他是否患有"厭學症"其實很簡單,一場有效的交談基本就可以作出判斷。患有"厭學症"的孩子,通常會有以下的特徵:

  • 沒有或者不明確目標

患有"厭學症"的孩子,他們通常是對學習沒有相當明確的目標的,他們不會主動為自己的學習制定目標,確切的說,學習對於他們而言並不能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幫助,自己也不能在學習這條路上看到任何的收益。

  • 對待學習的態度冷漠

這一點應該是所有厭學心理的一種通病。學習本身是一個相當枯燥乏味的行為,孩子對於知識的攝取產生厭倦感是時有發生的。

但是,如果孩子自身不能通過適當的調節來緩解、消除這種厭倦感,那麼,他很可能對於學習沒有半分興致可言,這時候,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父母最好對這種心理加以矯正。

當然,對於這一點的判斷,我們也不能單從孩子的表現入手,有時候教師的授課方式、課程本身的枯燥程度等客觀因素也會影響孩子對於知識的渴求度,父母不能一概而論認定是孩子厭學。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 沒有較好的意志力、耐挫力

在我看來,與其說薄弱的意志力、耐挫力是"厭學症"造成的,倒不如說意志力的薄弱導致了孩子產生"厭學症"。

我們都知道,意志力薄弱的人,外界的各種因素對他們的行為舉止有著相當顯著的影響,學習也不例外。

設想一下,一個意志薄弱的孩子,在本就枯燥的學習中受到挫折,家長與老師也沒能及時加以安慰與支持,那麼,孩子的心理一旦承受不住這樣的打擊,很可能就會直接放棄這項活動,久而久之,"厭學症"也就不請自來了。

“厭學症"並不只是簡單的“厭學"

如果自己的孩子有上述的症狀,父母應該加以重視,及時矯正,因為孩子的"厭學症"影響到的並不只是一時的課程學習。

  • 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致

當孩子的"厭學症"被任由發展時,對於課程學習的厭惡感會迅速上升為對諸多事物技能感知的厭惡感,這會讓孩子對於周遭的事物失去興趣,更為嚴重時會導致孩子出現抑鬱、自我封閉等現象。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 容易出現極端行為

患有"厭學症"的孩子其心理承受能力是相當有限的,平時家長並不能完全確保孩子不去承受過大的壓力,即便可以,那麼,這個孩子的一生註定要活在自己父母的廕庇之下嗎?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人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較正常人的反應要劇烈許多,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受訪者中,超過70%表示會產生輕生念頭。這也為父母敲響了一個警鐘。

  • 相關的負面情緒折磨心靈

當一個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感時,他們會規避學習,但是一旦被提及或置身其中,孩子就會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包括:暴躁、焦慮、自卑等,這些負面情緒會不斷髮酵膨脹,折磨孩子的心靈,最後的結果,就是導致孩子出現上述兩種症狀:遇事無趣、行事極端。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昨晚的家庭聚會上,表哥談起了自己的孩子學習情況有些不理想。經過一番詢問,我瞭解到,表哥的孩子對於學習沒有高漲的熱情,要麼很難安分的靜下心來讀書,要麼一看到書本內容就開始犯困,學習效率低下。

相信這樣的情況,不少家長也曾經碰到過,孩子對學習充滿厭倦感,無論家長怎麼要求,他們都很難讓自己安定下來學習,“談書色變、閱書瞬倦"成為當代許多孩子的真實寫照。那麼孩子究竟是怎麼了,對課本知識缺乏興致?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厭學症"從中作祟

談到孩子的學習興致低下,我們不免會聯想到一種心理疾病——厭學症。

與一般的厭學情緒不同,患有厭學症的孩子對於學習根本提不起興趣,甚至視學習為一種負擔。通常情況下,患有厭學症的孩子會通過逃學、曠課等方式,迴避學習。

對於自己的孩子,家長想判斷他是否患有"厭學症"其實很簡單,一場有效的交談基本就可以作出判斷。患有"厭學症"的孩子,通常會有以下的特徵:

  • 沒有或者不明確目標

患有"厭學症"的孩子,他們通常是對學習沒有相當明確的目標的,他們不會主動為自己的學習制定目標,確切的說,學習對於他們而言並不能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幫助,自己也不能在學習這條路上看到任何的收益。

  • 對待學習的態度冷漠

這一點應該是所有厭學心理的一種通病。學習本身是一個相當枯燥乏味的行為,孩子對於知識的攝取產生厭倦感是時有發生的。

但是,如果孩子自身不能通過適當的調節來緩解、消除這種厭倦感,那麼,他很可能對於學習沒有半分興致可言,這時候,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父母最好對這種心理加以矯正。

當然,對於這一點的判斷,我們也不能單從孩子的表現入手,有時候教師的授課方式、課程本身的枯燥程度等客觀因素也會影響孩子對於知識的渴求度,父母不能一概而論認定是孩子厭學。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 沒有較好的意志力、耐挫力

在我看來,與其說薄弱的意志力、耐挫力是"厭學症"造成的,倒不如說意志力的薄弱導致了孩子產生"厭學症"。

我們都知道,意志力薄弱的人,外界的各種因素對他們的行為舉止有著相當顯著的影響,學習也不例外。

設想一下,一個意志薄弱的孩子,在本就枯燥的學習中受到挫折,家長與老師也沒能及時加以安慰與支持,那麼,孩子的心理一旦承受不住這樣的打擊,很可能就會直接放棄這項活動,久而久之,"厭學症"也就不請自來了。

“厭學症"並不只是簡單的“厭學"

如果自己的孩子有上述的症狀,父母應該加以重視,及時矯正,因為孩子的"厭學症"影響到的並不只是一時的課程學習。

  • 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致

當孩子的"厭學症"被任由發展時,對於課程學習的厭惡感會迅速上升為對諸多事物技能感知的厭惡感,這會讓孩子對於周遭的事物失去興趣,更為嚴重時會導致孩子出現抑鬱、自我封閉等現象。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 容易出現極端行為

患有"厭學症"的孩子其心理承受能力是相當有限的,平時家長並不能完全確保孩子不去承受過大的壓力,即便可以,那麼,這個孩子的一生註定要活在自己父母的廕庇之下嗎?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人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較正常人的反應要劇烈許多,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受訪者中,超過70%表示會產生輕生念頭。這也為父母敲響了一個警鐘。

  • 相關的負面情緒折磨心靈

當一個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感時,他們會規避學習,但是一旦被提及或置身其中,孩子就會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包括:暴躁、焦慮、自卑等,這些負面情緒會不斷髮酵膨脹,折磨孩子的心靈,最後的結果,就是導致孩子出現上述兩種症狀:遇事無趣、行事極端。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目標法則"橫掃“厭學症"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孩子"厭學症"肆虐橫行,我們自然也有應對它的辦法,那就是"目標法則"。

"目標法則"是指通過制定一個目標,並且對自己施以不斷的心理暗示,讓自己一直堅持這個目標不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即便這個目標很難實現。

舉個簡單的例子。例如孩子學習英語時,給孩子設立一個要求,無論今天的學習任務輕鬆或者簡單,都必須記憶固定數量的單詞,這個數量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堅持下去,使它成為一種習慣,一天不背單詞就會覺得少了些什麼。

我們都知道,孩子"厭學症"的源自於對學習的不感興趣,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學習任務繁多,而孩子不知道從何學起,故而對學習失去了興致。

一旦制定好了目標,讓孩子長此以往的堅持,孩子就會將學習變成一種習慣,猶如一日三餐一般,日常而又必須。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孩子學習漫無目的的問題,同時也讓孩子的學習充滿動力。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昨晚的家庭聚會上,表哥談起了自己的孩子學習情況有些不理想。經過一番詢問,我瞭解到,表哥的孩子對於學習沒有高漲的熱情,要麼很難安分的靜下心來讀書,要麼一看到書本內容就開始犯困,學習效率低下。

相信這樣的情況,不少家長也曾經碰到過,孩子對學習充滿厭倦感,無論家長怎麼要求,他們都很難讓自己安定下來學習,“談書色變、閱書瞬倦"成為當代許多孩子的真實寫照。那麼孩子究竟是怎麼了,對課本知識缺乏興致?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厭學症"從中作祟

談到孩子的學習興致低下,我們不免會聯想到一種心理疾病——厭學症。

與一般的厭學情緒不同,患有厭學症的孩子對於學習根本提不起興趣,甚至視學習為一種負擔。通常情況下,患有厭學症的孩子會通過逃學、曠課等方式,迴避學習。

對於自己的孩子,家長想判斷他是否患有"厭學症"其實很簡單,一場有效的交談基本就可以作出判斷。患有"厭學症"的孩子,通常會有以下的特徵:

  • 沒有或者不明確目標

患有"厭學症"的孩子,他們通常是對學習沒有相當明確的目標的,他們不會主動為自己的學習制定目標,確切的說,學習對於他們而言並不能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幫助,自己也不能在學習這條路上看到任何的收益。

  • 對待學習的態度冷漠

這一點應該是所有厭學心理的一種通病。學習本身是一個相當枯燥乏味的行為,孩子對於知識的攝取產生厭倦感是時有發生的。

但是,如果孩子自身不能通過適當的調節來緩解、消除這種厭倦感,那麼,他很可能對於學習沒有半分興致可言,這時候,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父母最好對這種心理加以矯正。

當然,對於這一點的判斷,我們也不能單從孩子的表現入手,有時候教師的授課方式、課程本身的枯燥程度等客觀因素也會影響孩子對於知識的渴求度,父母不能一概而論認定是孩子厭學。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 沒有較好的意志力、耐挫力

在我看來,與其說薄弱的意志力、耐挫力是"厭學症"造成的,倒不如說意志力的薄弱導致了孩子產生"厭學症"。

我們都知道,意志力薄弱的人,外界的各種因素對他們的行為舉止有著相當顯著的影響,學習也不例外。

設想一下,一個意志薄弱的孩子,在本就枯燥的學習中受到挫折,家長與老師也沒能及時加以安慰與支持,那麼,孩子的心理一旦承受不住這樣的打擊,很可能就會直接放棄這項活動,久而久之,"厭學症"也就不請自來了。

“厭學症"並不只是簡單的“厭學"

如果自己的孩子有上述的症狀,父母應該加以重視,及時矯正,因為孩子的"厭學症"影響到的並不只是一時的課程學習。

  • 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致

當孩子的"厭學症"被任由發展時,對於課程學習的厭惡感會迅速上升為對諸多事物技能感知的厭惡感,這會讓孩子對於周遭的事物失去興趣,更為嚴重時會導致孩子出現抑鬱、自我封閉等現象。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 容易出現極端行為

患有"厭學症"的孩子其心理承受能力是相當有限的,平時家長並不能完全確保孩子不去承受過大的壓力,即便可以,那麼,這個孩子的一生註定要活在自己父母的廕庇之下嗎?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人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較正常人的反應要劇烈許多,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受訪者中,超過70%表示會產生輕生念頭。這也為父母敲響了一個警鐘。

  • 相關的負面情緒折磨心靈

當一個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感時,他們會規避學習,但是一旦被提及或置身其中,孩子就會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包括:暴躁、焦慮、自卑等,這些負面情緒會不斷髮酵膨脹,折磨孩子的心靈,最後的結果,就是導致孩子出現上述兩種症狀:遇事無趣、行事極端。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目標法則"橫掃“厭學症"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孩子"厭學症"肆虐橫行,我們自然也有應對它的辦法,那就是"目標法則"。

"目標法則"是指通過制定一個目標,並且對自己施以不斷的心理暗示,讓自己一直堅持這個目標不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即便這個目標很難實現。

舉個簡單的例子。例如孩子學習英語時,給孩子設立一個要求,無論今天的學習任務輕鬆或者簡單,都必須記憶固定數量的單詞,這個數量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堅持下去,使它成為一種習慣,一天不背單詞就會覺得少了些什麼。

我們都知道,孩子"厭學症"的源自於對學習的不感興趣,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學習任務繁多,而孩子不知道從何學起,故而對學習失去了興致。

一旦制定好了目標,讓孩子長此以往的堅持,孩子就會將學習變成一種習慣,猶如一日三餐一般,日常而又必須。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孩子學習漫無目的的問題,同時也讓孩子的學習充滿動力。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九個步驟輕鬆玩轉"目標法則"

  • 制定合理的目標

一個合理的目標能為孩子帶來方向與動力,如果孩子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那麼就更別想期望他能帶來什麼樣的成績了。因此,一個目標的制定也有著許多值得考究的地方,這裡父母應該避開的一個雷區是,孩子的目標應該是孩子所力所能及的。

  • 明確所制定目標的理由

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這個理由將是你迷惘彷徨時最好的清醒劑。孩子對於這樣一份清醒劑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了。

在制定完目標以後,父母應該對孩子加以詢問,讓他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去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這樣有助於他全神貫注實現目標。

  • 羅列目標實現的條件

每一個目標的實現,都需要達到一定的條件,這是對目標的一種細化,孩子面對一個目標,很可能會無從下手,這時候,這些細化出來的條件有助於讓孩子更好的找到努力的方向。

  • 許下承諾,不達目的不放棄

這個步驟是一劑"預防針",每當孩子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父母可以藉由孩子的承諾來擺正他們的思想。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昨晚的家庭聚會上,表哥談起了自己的孩子學習情況有些不理想。經過一番詢問,我瞭解到,表哥的孩子對於學習沒有高漲的熱情,要麼很難安分的靜下心來讀書,要麼一看到書本內容就開始犯困,學習效率低下。

相信這樣的情況,不少家長也曾經碰到過,孩子對學習充滿厭倦感,無論家長怎麼要求,他們都很難讓自己安定下來學習,“談書色變、閱書瞬倦"成為當代許多孩子的真實寫照。那麼孩子究竟是怎麼了,對課本知識缺乏興致?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厭學症"從中作祟

談到孩子的學習興致低下,我們不免會聯想到一種心理疾病——厭學症。

與一般的厭學情緒不同,患有厭學症的孩子對於學習根本提不起興趣,甚至視學習為一種負擔。通常情況下,患有厭學症的孩子會通過逃學、曠課等方式,迴避學習。

對於自己的孩子,家長想判斷他是否患有"厭學症"其實很簡單,一場有效的交談基本就可以作出判斷。患有"厭學症"的孩子,通常會有以下的特徵:

  • 沒有或者不明確目標

患有"厭學症"的孩子,他們通常是對學習沒有相當明確的目標的,他們不會主動為自己的學習制定目標,確切的說,學習對於他們而言並不能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幫助,自己也不能在學習這條路上看到任何的收益。

  • 對待學習的態度冷漠

這一點應該是所有厭學心理的一種通病。學習本身是一個相當枯燥乏味的行為,孩子對於知識的攝取產生厭倦感是時有發生的。

但是,如果孩子自身不能通過適當的調節來緩解、消除這種厭倦感,那麼,他很可能對於學習沒有半分興致可言,這時候,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父母最好對這種心理加以矯正。

當然,對於這一點的判斷,我們也不能單從孩子的表現入手,有時候教師的授課方式、課程本身的枯燥程度等客觀因素也會影響孩子對於知識的渴求度,父母不能一概而論認定是孩子厭學。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 沒有較好的意志力、耐挫力

在我看來,與其說薄弱的意志力、耐挫力是"厭學症"造成的,倒不如說意志力的薄弱導致了孩子產生"厭學症"。

我們都知道,意志力薄弱的人,外界的各種因素對他們的行為舉止有著相當顯著的影響,學習也不例外。

設想一下,一個意志薄弱的孩子,在本就枯燥的學習中受到挫折,家長與老師也沒能及時加以安慰與支持,那麼,孩子的心理一旦承受不住這樣的打擊,很可能就會直接放棄這項活動,久而久之,"厭學症"也就不請自來了。

“厭學症"並不只是簡單的“厭學"

如果自己的孩子有上述的症狀,父母應該加以重視,及時矯正,因為孩子的"厭學症"影響到的並不只是一時的課程學習。

  • 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致

當孩子的"厭學症"被任由發展時,對於課程學習的厭惡感會迅速上升為對諸多事物技能感知的厭惡感,這會讓孩子對於周遭的事物失去興趣,更為嚴重時會導致孩子出現抑鬱、自我封閉等現象。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 容易出現極端行為

患有"厭學症"的孩子其心理承受能力是相當有限的,平時家長並不能完全確保孩子不去承受過大的壓力,即便可以,那麼,這個孩子的一生註定要活在自己父母的廕庇之下嗎?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人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較正常人的反應要劇烈許多,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受訪者中,超過70%表示會產生輕生念頭。這也為父母敲響了一個警鐘。

  • 相關的負面情緒折磨心靈

當一個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感時,他們會規避學習,但是一旦被提及或置身其中,孩子就會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包括:暴躁、焦慮、自卑等,這些負面情緒會不斷髮酵膨脹,折磨孩子的心靈,最後的結果,就是導致孩子出現上述兩種症狀:遇事無趣、行事極端。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目標法則"橫掃“厭學症"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孩子"厭學症"肆虐橫行,我們自然也有應對它的辦法,那就是"目標法則"。

"目標法則"是指通過制定一個目標,並且對自己施以不斷的心理暗示,讓自己一直堅持這個目標不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即便這個目標很難實現。

舉個簡單的例子。例如孩子學習英語時,給孩子設立一個要求,無論今天的學習任務輕鬆或者簡單,都必須記憶固定數量的單詞,這個數量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堅持下去,使它成為一種習慣,一天不背單詞就會覺得少了些什麼。

我們都知道,孩子"厭學症"的源自於對學習的不感興趣,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學習任務繁多,而孩子不知道從何學起,故而對學習失去了興致。

一旦制定好了目標,讓孩子長此以往的堅持,孩子就會將學習變成一種習慣,猶如一日三餐一般,日常而又必須。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孩子學習漫無目的的問題,同時也讓孩子的學習充滿動力。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九個步驟輕鬆玩轉"目標法則"

  • 制定合理的目標

一個合理的目標能為孩子帶來方向與動力,如果孩子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那麼就更別想期望他能帶來什麼樣的成績了。因此,一個目標的制定也有著許多值得考究的地方,這裡父母應該避開的一個雷區是,孩子的目標應該是孩子所力所能及的。

  • 明確所制定目標的理由

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這個理由將是你迷惘彷徨時最好的清醒劑。孩子對於這樣一份清醒劑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了。

在制定完目標以後,父母應該對孩子加以詢問,讓他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去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這樣有助於他全神貫注實現目標。

  • 羅列目標實現的條件

每一個目標的實現,都需要達到一定的條件,這是對目標的一種細化,孩子面對一個目標,很可能會無從下手,這時候,這些細化出來的條件有助於讓孩子更好的找到努力的方向。

  • 許下承諾,不達目的不放棄

這個步驟是一劑"預防針",每當孩子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父母可以藉由孩子的承諾來擺正他們的思想。

一寫作業就犯困,可能是“厭學症”前兆,建議用“目標法則”改善

  • 羅列需要具備的條件,揚長補短

孩子要想達成目標,一些必要的條件是不可缺的,事先蒐集好所需的條件,利用好已有的條件,補全缺失的條件,這樣有助於更好的實現目標。

  • 寫下可能遇見的困難與阻礙

應對問題時,做好了充分準備與迎接突發情況相比,充足的準備往往能讓孩子更好的克服阻礙。

  • 設下時限

每一個目標的完成都需要設下一個相對合理的時間限制,這樣有利於孩子更好的督促孩子完成目標任務。

  • 即刻執行,絕不拖沓

當孩子完成上述七個步驟以後,父母應當讓孩子即刻執行任務要求,既可以讓孩子做事有決心、不拖拉,也可以保障目標的順利完成。

  • 關注進度,考量表現

一旦目標開始執行,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裁判,對孩子實現目標的過程,父母要加以考量,跟進孩子的學習進度,對孩子的表現加以評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是鯨魚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