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娃有九個愛扔東西,你可知道這是件好事'

不完美媽媽 玩具 敏感期 體育 CC爸媽 2019-09-02
"

後臺經常收到老媽媽們的抱怨:

  • 娃特別愛扔東西,手邊有啥扔啥,攔都攔不住;
  • 說了也不聽,撿起來繼續扔,一天就在家給娃撿東西了,簡直要瘋;
  • 我家娃就愛扔食物,看見一地的食物殘渣、汁水,才知道什麼叫崩潰;

看到大家的吐槽,原諒我不厚道的笑了,哈哈。

我想起CC1歲左右,見啥扔啥!我們茶几上所有的東西,她都會一絲不苟、有條不紊的、一件一件的給你扔到地上去。

奶奶看得匪夷所思,這娃跟茶几有什麼仇?怎麼什麼東西都不讓放?

話說回來,扔東西幾乎是每一個寶寶都要經歷的階段

一般6個月以後,孩子開始進入手的敏感期,和口欲期一樣,孩子將探索的重心從口轉移到了手上。事實上,每一個健康的孩子與生俱來就有一種用雙手去反覆探索世界的本能。

無論是拿、抓還是扔,都是孩子發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認知過程。

孩子為啥都愛扔東西?

手部探索—我的手原來這麼厲害

大約6-8個月大的時候,寶寶開始有能力推倒甚至扔東西。

如果這個階段問“娃為什麼要扔?”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可以。

事實上,最開始寶寶打掉、推倒或者扔掉他的安撫奶嘴、玩具、或者物品時,他只是試驗自己新發現、新獲得的運動技能

哦,原來我這肉嘟嘟的手居然可以這麼厲害?

自己竟然可以控制它幹這麼厲害的事。

"

後臺經常收到老媽媽們的抱怨:

  • 娃特別愛扔東西,手邊有啥扔啥,攔都攔不住;
  • 說了也不聽,撿起來繼續扔,一天就在家給娃撿東西了,簡直要瘋;
  • 我家娃就愛扔食物,看見一地的食物殘渣、汁水,才知道什麼叫崩潰;

看到大家的吐槽,原諒我不厚道的笑了,哈哈。

我想起CC1歲左右,見啥扔啥!我們茶几上所有的東西,她都會一絲不苟、有條不紊的、一件一件的給你扔到地上去。

奶奶看得匪夷所思,這娃跟茶几有什麼仇?怎麼什麼東西都不讓放?

話說回來,扔東西幾乎是每一個寶寶都要經歷的階段

一般6個月以後,孩子開始進入手的敏感期,和口欲期一樣,孩子將探索的重心從口轉移到了手上。事實上,每一個健康的孩子與生俱來就有一種用雙手去反覆探索世界的本能。

無論是拿、抓還是扔,都是孩子發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認知過程。

孩子為啥都愛扔東西?

手部探索—我的手原來這麼厲害

大約6-8個月大的時候,寶寶開始有能力推倒甚至扔東西。

如果這個階段問“娃為什麼要扔?”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可以。

事實上,最開始寶寶打掉、推倒或者扔掉他的安撫奶嘴、玩具、或者物品時,他只是試驗自己新發現、新獲得的運動技能

哦,原來我這肉嘟嘟的手居然可以這麼厲害?

自己竟然可以控制它幹這麼厲害的事。

十個娃有九個愛扔東西,你可知道這是件好事

從最初緊握的小拳頭,到可以伸開手一把抓東西,到後邊兩三根手指地捏,再到把東西抓起來丟出去,每一步的發展都是寶寶對自己手部能力的提升。

能力不斷升級,自然也要不斷試探啊。

所以,這個階段除了扔東西之外,打人、抓人、擰人、撓人,都屬於對新運動技能的探索。

可別小看扔這個動作,它可是腦部、肌肉、骨骼以及手、眼協調共同作用的結果

反覆扔東西,對於訓練寶寶手眼協調大有好處,對於聽覺、觸覺的發展,以及手腕、上臂、肩部肌肉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

探索世界—東西原來是這樣的

寶寶扔東西的背後,其實也在發現和研究物品發生了什麼。

也許你不相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會使用兩種最大的感官:視覺和聽覺

  • 他們可視化地分析投擲出的物體的軌跡——他們能觀察到物體在移動時會“由大變小”。
  • 他們還使用聽力來判斷掉落在地面上的聲音——有些還會彈跳著“由強變弱”。

因為不理解原因,所以,他們只能用實踐證明自己的疑慮; 他們會多次、反覆拋出好奇的物品,直到他們確認答案為止。

  • 原來透明的硬硬的東西扔出去會碎,併發出脆脆的聲音;
  • 毛毛的軟軟的東西扔出去不會碎,聲音也悶悶的;
  • 有些能放嘴裡吃的東西,扔地上會迸濺出鮮豔的汁水;
  • 薄薄的紙片,扔出去竟然能慢悠悠地飄。

“真是太神奇了,要多試試。”

是不是小愛因斯坦的即視感?

經過了反覆試驗,孩子發現圓形的能滾,方形的不會,水杯會碎,枕頭不會……

通過這一系類扔的過程,孩子不斷地認識並瞭解周圍物品,認知能力也不斷提升

探索內在—原來我可以影響“世界”

1歲以後,寶寶自我意識萌發,慢慢地明白,自己可以通過很多行為來影響周圍的人和物。

不知道你家寶寶有沒有這種氣人行為,你好心好意幫他撿起玩具後,他反而會“不知好歹的”、“有意識的”反覆將東西重新扔回地上,等待著父母撿起來。

看上去真的是故意惹大人生氣啊。

其實,在孩子反覆進行“扔”的動作時,通過物品掉在地上發生形態、位置、聲音上的變化,孩子逐漸明白了自己的動作可以影響外在物品

而父母撿回自己扔出去的物品時,自己又引起了他人的關注,影響了他人的行為。

有的時候扔個廢紙父母開心、有的時候扔出一聲巨響讓父母驚慌、還有時候扔個手機父母生氣,他又覺得自己更厲害了,小手一揮,竟能操控大人的反應。

"

後臺經常收到老媽媽們的抱怨:

  • 娃特別愛扔東西,手邊有啥扔啥,攔都攔不住;
  • 說了也不聽,撿起來繼續扔,一天就在家給娃撿東西了,簡直要瘋;
  • 我家娃就愛扔食物,看見一地的食物殘渣、汁水,才知道什麼叫崩潰;

看到大家的吐槽,原諒我不厚道的笑了,哈哈。

我想起CC1歲左右,見啥扔啥!我們茶几上所有的東西,她都會一絲不苟、有條不紊的、一件一件的給你扔到地上去。

奶奶看得匪夷所思,這娃跟茶几有什麼仇?怎麼什麼東西都不讓放?

話說回來,扔東西幾乎是每一個寶寶都要經歷的階段

一般6個月以後,孩子開始進入手的敏感期,和口欲期一樣,孩子將探索的重心從口轉移到了手上。事實上,每一個健康的孩子與生俱來就有一種用雙手去反覆探索世界的本能。

無論是拿、抓還是扔,都是孩子發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認知過程。

孩子為啥都愛扔東西?

手部探索—我的手原來這麼厲害

大約6-8個月大的時候,寶寶開始有能力推倒甚至扔東西。

如果這個階段問“娃為什麼要扔?”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可以。

事實上,最開始寶寶打掉、推倒或者扔掉他的安撫奶嘴、玩具、或者物品時,他只是試驗自己新發現、新獲得的運動技能

哦,原來我這肉嘟嘟的手居然可以這麼厲害?

自己竟然可以控制它幹這麼厲害的事。

十個娃有九個愛扔東西,你可知道這是件好事

從最初緊握的小拳頭,到可以伸開手一把抓東西,到後邊兩三根手指地捏,再到把東西抓起來丟出去,每一步的發展都是寶寶對自己手部能力的提升。

能力不斷升級,自然也要不斷試探啊。

所以,這個階段除了扔東西之外,打人、抓人、擰人、撓人,都屬於對新運動技能的探索。

可別小看扔這個動作,它可是腦部、肌肉、骨骼以及手、眼協調共同作用的結果

反覆扔東西,對於訓練寶寶手眼協調大有好處,對於聽覺、觸覺的發展,以及手腕、上臂、肩部肌肉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

探索世界—東西原來是這樣的

寶寶扔東西的背後,其實也在發現和研究物品發生了什麼。

也許你不相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會使用兩種最大的感官:視覺和聽覺

  • 他們可視化地分析投擲出的物體的軌跡——他們能觀察到物體在移動時會“由大變小”。
  • 他們還使用聽力來判斷掉落在地面上的聲音——有些還會彈跳著“由強變弱”。

因為不理解原因,所以,他們只能用實踐證明自己的疑慮; 他們會多次、反覆拋出好奇的物品,直到他們確認答案為止。

  • 原來透明的硬硬的東西扔出去會碎,併發出脆脆的聲音;
  • 毛毛的軟軟的東西扔出去不會碎,聲音也悶悶的;
  • 有些能放嘴裡吃的東西,扔地上會迸濺出鮮豔的汁水;
  • 薄薄的紙片,扔出去竟然能慢悠悠地飄。

“真是太神奇了,要多試試。”

是不是小愛因斯坦的即視感?

經過了反覆試驗,孩子發現圓形的能滾,方形的不會,水杯會碎,枕頭不會……

通過這一系類扔的過程,孩子不斷地認識並瞭解周圍物品,認知能力也不斷提升

探索內在—原來我可以影響“世界”

1歲以後,寶寶自我意識萌發,慢慢地明白,自己可以通過很多行為來影響周圍的人和物。

不知道你家寶寶有沒有這種氣人行為,你好心好意幫他撿起玩具後,他反而會“不知好歹的”、“有意識的”反覆將東西重新扔回地上,等待著父母撿起來。

看上去真的是故意惹大人生氣啊。

其實,在孩子反覆進行“扔”的動作時,通過物品掉在地上發生形態、位置、聲音上的變化,孩子逐漸明白了自己的動作可以影響外在物品

而父母撿回自己扔出去的物品時,自己又引起了他人的關注,影響了他人的行為。

有的時候扔個廢紙父母開心、有的時候扔出一聲巨響讓父母驚慌、還有時候扔個手機父母生氣,他又覺得自己更厲害了,小手一揮,竟能操控大人的反應。

十個娃有九個愛扔東西,你可知道這是件好事

這種自我膨脹的時刻,你說啥?不許扔了?

怎麼可能,我這麼強大?還不許我自我陶醉一會兒?

就是要扔到停不下來,才能感覺自己棒棒噠。

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在寶寶成長髮育上有著重要意義,孩子逐漸瞭解到“我”是可以影響物體、影響其他人的,可以幫助培養獨立意識和自信心。

所以,當孩子經歷手的敏感期時,就盡情的讓孩子“扔”吧,我們只有多給孩子扔的機會,他們才會更快地停止扔東西

❖那麼,就意味著我們要放任不管嗎?

NO!NO!NO!

如果你不想每天提心吊膽的地想著娃又丟啥摔啥,那就得掌握些技巧。

規避危險物品

對於還聽不懂的小傢伙來說,講道理懲罰不僅沒啥用,反而會讓孩子迷茫。

不如直接給娃設置一個安全區,清除所有危險物品(比如貴重的、易碎的、小顆粒易吞的),讓娃盡情地扔。

當然我們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不同類型的道具,掉地上會響的、會滾動的、會彈起的等,為孩子創造不同扔的體驗

設定不能扔的限制

等寶寶稍微大一些,可以區分不同物品的不同功能時,可以明確告訴他什麼東西不能扔

"

後臺經常收到老媽媽們的抱怨:

  • 娃特別愛扔東西,手邊有啥扔啥,攔都攔不住;
  • 說了也不聽,撿起來繼續扔,一天就在家給娃撿東西了,簡直要瘋;
  • 我家娃就愛扔食物,看見一地的食物殘渣、汁水,才知道什麼叫崩潰;

看到大家的吐槽,原諒我不厚道的笑了,哈哈。

我想起CC1歲左右,見啥扔啥!我們茶几上所有的東西,她都會一絲不苟、有條不紊的、一件一件的給你扔到地上去。

奶奶看得匪夷所思,這娃跟茶几有什麼仇?怎麼什麼東西都不讓放?

話說回來,扔東西幾乎是每一個寶寶都要經歷的階段

一般6個月以後,孩子開始進入手的敏感期,和口欲期一樣,孩子將探索的重心從口轉移到了手上。事實上,每一個健康的孩子與生俱來就有一種用雙手去反覆探索世界的本能。

無論是拿、抓還是扔,都是孩子發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認知過程。

孩子為啥都愛扔東西?

手部探索—我的手原來這麼厲害

大約6-8個月大的時候,寶寶開始有能力推倒甚至扔東西。

如果這個階段問“娃為什麼要扔?”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可以。

事實上,最開始寶寶打掉、推倒或者扔掉他的安撫奶嘴、玩具、或者物品時,他只是試驗自己新發現、新獲得的運動技能

哦,原來我這肉嘟嘟的手居然可以這麼厲害?

自己竟然可以控制它幹這麼厲害的事。

十個娃有九個愛扔東西,你可知道這是件好事

從最初緊握的小拳頭,到可以伸開手一把抓東西,到後邊兩三根手指地捏,再到把東西抓起來丟出去,每一步的發展都是寶寶對自己手部能力的提升。

能力不斷升級,自然也要不斷試探啊。

所以,這個階段除了扔東西之外,打人、抓人、擰人、撓人,都屬於對新運動技能的探索。

可別小看扔這個動作,它可是腦部、肌肉、骨骼以及手、眼協調共同作用的結果

反覆扔東西,對於訓練寶寶手眼協調大有好處,對於聽覺、觸覺的發展,以及手腕、上臂、肩部肌肉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

探索世界—東西原來是這樣的

寶寶扔東西的背後,其實也在發現和研究物品發生了什麼。

也許你不相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會使用兩種最大的感官:視覺和聽覺

  • 他們可視化地分析投擲出的物體的軌跡——他們能觀察到物體在移動時會“由大變小”。
  • 他們還使用聽力來判斷掉落在地面上的聲音——有些還會彈跳著“由強變弱”。

因為不理解原因,所以,他們只能用實踐證明自己的疑慮; 他們會多次、反覆拋出好奇的物品,直到他們確認答案為止。

  • 原來透明的硬硬的東西扔出去會碎,併發出脆脆的聲音;
  • 毛毛的軟軟的東西扔出去不會碎,聲音也悶悶的;
  • 有些能放嘴裡吃的東西,扔地上會迸濺出鮮豔的汁水;
  • 薄薄的紙片,扔出去竟然能慢悠悠地飄。

“真是太神奇了,要多試試。”

是不是小愛因斯坦的即視感?

經過了反覆試驗,孩子發現圓形的能滾,方形的不會,水杯會碎,枕頭不會……

通過這一系類扔的過程,孩子不斷地認識並瞭解周圍物品,認知能力也不斷提升

探索內在—原來我可以影響“世界”

1歲以後,寶寶自我意識萌發,慢慢地明白,自己可以通過很多行為來影響周圍的人和物。

不知道你家寶寶有沒有這種氣人行為,你好心好意幫他撿起玩具後,他反而會“不知好歹的”、“有意識的”反覆將東西重新扔回地上,等待著父母撿起來。

看上去真的是故意惹大人生氣啊。

其實,在孩子反覆進行“扔”的動作時,通過物品掉在地上發生形態、位置、聲音上的變化,孩子逐漸明白了自己的動作可以影響外在物品

而父母撿回自己扔出去的物品時,自己又引起了他人的關注,影響了他人的行為。

有的時候扔個廢紙父母開心、有的時候扔出一聲巨響讓父母驚慌、還有時候扔個手機父母生氣,他又覺得自己更厲害了,小手一揮,竟能操控大人的反應。

十個娃有九個愛扔東西,你可知道這是件好事

這種自我膨脹的時刻,你說啥?不許扔了?

怎麼可能,我這麼強大?還不許我自我陶醉一會兒?

就是要扔到停不下來,才能感覺自己棒棒噠。

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在寶寶成長髮育上有著重要意義,孩子逐漸瞭解到“我”是可以影響物體、影響其他人的,可以幫助培養獨立意識和自信心。

所以,當孩子經歷手的敏感期時,就盡情的讓孩子“扔”吧,我們只有多給孩子扔的機會,他們才會更快地停止扔東西

❖那麼,就意味著我們要放任不管嗎?

NO!NO!NO!

如果你不想每天提心吊膽的地想著娃又丟啥摔啥,那就得掌握些技巧。

規避危險物品

對於還聽不懂的小傢伙來說,講道理懲罰不僅沒啥用,反而會讓孩子迷茫。

不如直接給娃設置一個安全區,清除所有危險物品(比如貴重的、易碎的、小顆粒易吞的),讓娃盡情地扔。

當然我們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不同類型的道具,掉地上會響的、會滾動的、會彈起的等,為孩子創造不同扔的體驗

設定不能扔的限制

等寶寶稍微大一些,可以區分不同物品的不同功能時,可以明確告訴他什麼東西不能扔

十個娃有九個愛扔東西,你可知道這是件好事

下面這種情況,要區別對待!

前面說的“扔東西”,屬於每個寶寶成長都會經歷的探索階段,並不代表熊孩子沒禮貌、脾氣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把扔東西作為一種攻擊行為或者是發洩行為,可能會在18個月大的時候開始顯現

"

後臺經常收到老媽媽們的抱怨:

  • 娃特別愛扔東西,手邊有啥扔啥,攔都攔不住;
  • 說了也不聽,撿起來繼續扔,一天就在家給娃撿東西了,簡直要瘋;
  • 我家娃就愛扔食物,看見一地的食物殘渣、汁水,才知道什麼叫崩潰;

看到大家的吐槽,原諒我不厚道的笑了,哈哈。

我想起CC1歲左右,見啥扔啥!我們茶几上所有的東西,她都會一絲不苟、有條不紊的、一件一件的給你扔到地上去。

奶奶看得匪夷所思,這娃跟茶几有什麼仇?怎麼什麼東西都不讓放?

話說回來,扔東西幾乎是每一個寶寶都要經歷的階段

一般6個月以後,孩子開始進入手的敏感期,和口欲期一樣,孩子將探索的重心從口轉移到了手上。事實上,每一個健康的孩子與生俱來就有一種用雙手去反覆探索世界的本能。

無論是拿、抓還是扔,都是孩子發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認知過程。

孩子為啥都愛扔東西?

手部探索—我的手原來這麼厲害

大約6-8個月大的時候,寶寶開始有能力推倒甚至扔東西。

如果這個階段問“娃為什麼要扔?”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可以。

事實上,最開始寶寶打掉、推倒或者扔掉他的安撫奶嘴、玩具、或者物品時,他只是試驗自己新發現、新獲得的運動技能

哦,原來我這肉嘟嘟的手居然可以這麼厲害?

自己竟然可以控制它幹這麼厲害的事。

十個娃有九個愛扔東西,你可知道這是件好事

從最初緊握的小拳頭,到可以伸開手一把抓東西,到後邊兩三根手指地捏,再到把東西抓起來丟出去,每一步的發展都是寶寶對自己手部能力的提升。

能力不斷升級,自然也要不斷試探啊。

所以,這個階段除了扔東西之外,打人、抓人、擰人、撓人,都屬於對新運動技能的探索。

可別小看扔這個動作,它可是腦部、肌肉、骨骼以及手、眼協調共同作用的結果

反覆扔東西,對於訓練寶寶手眼協調大有好處,對於聽覺、觸覺的發展,以及手腕、上臂、肩部肌肉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

探索世界—東西原來是這樣的

寶寶扔東西的背後,其實也在發現和研究物品發生了什麼。

也許你不相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會使用兩種最大的感官:視覺和聽覺

  • 他們可視化地分析投擲出的物體的軌跡——他們能觀察到物體在移動時會“由大變小”。
  • 他們還使用聽力來判斷掉落在地面上的聲音——有些還會彈跳著“由強變弱”。

因為不理解原因,所以,他們只能用實踐證明自己的疑慮; 他們會多次、反覆拋出好奇的物品,直到他們確認答案為止。

  • 原來透明的硬硬的東西扔出去會碎,併發出脆脆的聲音;
  • 毛毛的軟軟的東西扔出去不會碎,聲音也悶悶的;
  • 有些能放嘴裡吃的東西,扔地上會迸濺出鮮豔的汁水;
  • 薄薄的紙片,扔出去竟然能慢悠悠地飄。

“真是太神奇了,要多試試。”

是不是小愛因斯坦的即視感?

經過了反覆試驗,孩子發現圓形的能滾,方形的不會,水杯會碎,枕頭不會……

通過這一系類扔的過程,孩子不斷地認識並瞭解周圍物品,認知能力也不斷提升

探索內在—原來我可以影響“世界”

1歲以後,寶寶自我意識萌發,慢慢地明白,自己可以通過很多行為來影響周圍的人和物。

不知道你家寶寶有沒有這種氣人行為,你好心好意幫他撿起玩具後,他反而會“不知好歹的”、“有意識的”反覆將東西重新扔回地上,等待著父母撿起來。

看上去真的是故意惹大人生氣啊。

其實,在孩子反覆進行“扔”的動作時,通過物品掉在地上發生形態、位置、聲音上的變化,孩子逐漸明白了自己的動作可以影響外在物品

而父母撿回自己扔出去的物品時,自己又引起了他人的關注,影響了他人的行為。

有的時候扔個廢紙父母開心、有的時候扔出一聲巨響讓父母驚慌、還有時候扔個手機父母生氣,他又覺得自己更厲害了,小手一揮,竟能操控大人的反應。

十個娃有九個愛扔東西,你可知道這是件好事

這種自我膨脹的時刻,你說啥?不許扔了?

怎麼可能,我這麼強大?還不許我自我陶醉一會兒?

就是要扔到停不下來,才能感覺自己棒棒噠。

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在寶寶成長髮育上有著重要意義,孩子逐漸瞭解到“我”是可以影響物體、影響其他人的,可以幫助培養獨立意識和自信心。

所以,當孩子經歷手的敏感期時,就盡情的讓孩子“扔”吧,我們只有多給孩子扔的機會,他們才會更快地停止扔東西

❖那麼,就意味著我們要放任不管嗎?

NO!NO!NO!

如果你不想每天提心吊膽的地想著娃又丟啥摔啥,那就得掌握些技巧。

規避危險物品

對於還聽不懂的小傢伙來說,講道理懲罰不僅沒啥用,反而會讓孩子迷茫。

不如直接給娃設置一個安全區,清除所有危險物品(比如貴重的、易碎的、小顆粒易吞的),讓娃盡情地扔。

當然我們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不同類型的道具,掉地上會響的、會滾動的、會彈起的等,為孩子創造不同扔的體驗

設定不能扔的限制

等寶寶稍微大一些,可以區分不同物品的不同功能時,可以明確告訴他什麼東西不能扔

十個娃有九個愛扔東西,你可知道這是件好事

下面這種情況,要區別對待!

前面說的“扔東西”,屬於每個寶寶成長都會經歷的探索階段,並不代表熊孩子沒禮貌、脾氣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把扔東西作為一種攻擊行為或者是發洩行為,可能會在18個月大的時候開始顯現

十個娃有九個愛扔東西,你可知道這是件好事

1歲之後,孩子有了自我意識,急切地想要表達自己,但小傢伙的語言系統還沒到位,不知道怎麼說,於是他們就會用“扔”(畢竟學會了)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扔東西,是需要父母解決的“問題”,用扔東西表達憤怒是不好的行為,這種情況永遠不應該被放縱,孩子越早知道這點越好。

當寶寶向你扔食物以示抗議或者出於憤怒向玩伴扔玩具時,你是需要干預的。

當然也不必急於斷定孩子就是脾氣暴躁的壞寶寶而批評他,也不要直接粗暴地制止。因為他只是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表達和宣洩

怎麼做:

告知他的行為是錯誤的、不可接受的

  • 我們可以扔球玩,但是不能扔到別人身上。
  • 不想吃了可以下餐椅,但是不能扔食物。

讓他明白,他的行為帶給別人的不便和傷害

  • “你把你的晚餐扔在地板上,所以接下來的讀書要取消了,因為我必須清理這些爛攤子。”
  • “你扔卡車時,傷害了小夥伴。傷害別人並不友好。他們會疼,也會因此傷心。”

每次都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談論為什麼“此時的扔”是不好的,以及這些行為的後果。

因為如果你不說,他們是不會知道的,他們還沒有那種換位思考的能力

如果堅持扔,讓他承受後果

  • “如果你堅持拿卡車扔人,那麼今天一整天,你都不允許玩卡車了。“
  • “不允許扔任何不是球的球。我們已經談過這個了,因為你又扔了,我打算把它收起來,直到你學會如何善待它。“
  • “我知道你很生氣,但生氣也不能朝人扔東西,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可以跺腳,爸爸媽媽就知道你不開心了,我們才可以幫你。”

但是,只要我們保持言行一致,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孩子最終會學會做正確的事!

C媽說:

如果不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和他們的發展規律,我們就很容易誤會孩子。

我們可能會在不該制止的時候,制止了,在該制止的時候,又放縱了,

其實,最初這些“不好”的行為,並不應當制止甚至訓斥,但是慢慢的,在某個時刻,原本的一些成長路上的探索,會慢慢變了味道,變成了情緒上的發洩。

此時如果不及時干預,娃真的可能變成一個熊孩子,所以,這中間的度,還需要爸爸媽媽時時觀察與考量啊!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快手輔食,移步微信公眾號:CC爸媽(cc-bama)

覺得文章還不錯,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