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

今天我們來談談情緒管理,主題是家長的情緒管理訓練。這個話題,真是常談常新,因為世界上最難做的事兒,就是控制情緒!

約翰•戈特曼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訓練(emotion coaching)”方面的著名專家,在這個領域有三十多年的經驗和口碑。《新聞週刊》、《紐約時報》等許多著名媒體都曾多次介紹過戈特曼。今天的這篇書摘就來自約翰•戈特曼的一部代表之作。他認為,家長大致有兩種類型:情緒抹殺型父母、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

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內心不太明顯的情緒,並且會把負面情緒視為禁忌,他們一廂情願地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和幸福下去。因此,一旦孩子的負面情緒持續得過長,這些家長就會無法容忍,甚至懲罰小孩。這類父母往往有一種傾向:他們認為在生活中,就應該強調正面的東西,包括情緒。

關於怎麼成為善於情緒管理的家長?針對不同氣質的孩子,情緒管理的方向該往哪兒走 ... 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分析,第二部分關於孩子氣質類型的分析,尤其精彩。和大家分享~

"

今天我們來談談情緒管理,主題是家長的情緒管理訓練。這個話題,真是常談常新,因為世界上最難做的事兒,就是控制情緒!

約翰•戈特曼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訓練(emotion coaching)”方面的著名專家,在這個領域有三十多年的經驗和口碑。《新聞週刊》、《紐約時報》等許多著名媒體都曾多次介紹過戈特曼。今天的這篇書摘就來自約翰•戈特曼的一部代表之作。他認為,家長大致有兩種類型:情緒抹殺型父母、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

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內心不太明顯的情緒,並且會把負面情緒視為禁忌,他們一廂情願地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和幸福下去。因此,一旦孩子的負面情緒持續得過長,這些家長就會無法容忍,甚至懲罰小孩。這類父母往往有一種傾向:他們認為在生活中,就應該強調正面的東西,包括情緒。

關於怎麼成為善於情緒管理的家長?針對不同氣質的孩子,情緒管理的方向該往哪兒走 ... 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分析,第二部分關於孩子氣質類型的分析,尤其精彩。和大家分享~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本文節選自瀋陽出版社2011年版《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

你是情緒抹殺型家長,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帶孩子去看牙醫,接受齲齒治療,孩子卻嚇得不肯配合,對家長拳打腳踢。

“我討厭看醫生!我要回家!我怕疼!”

孩子在醫院裡大聲吵嚷,讓家長感到很難堪。瞧瞧其他孩子,個個都能安安靜靜地排隊等候,可是自家的孩子卻像個膽小懦弱的逃兵,咋咋呼呼,這讓爸爸感到丟臉,一股無名火油然而生。

爸爸平時上班,好不容易請了假,領孩子來看牙醫,而且需要提前預約好門診時間。要是錯過了時間,下一次不一定是什麼時候了。情急之下,大部分的爸爸(媽媽)可能會做出以下幾種反應。

反應之一:為了說服兒子乖乖地看牙醫,想盡辦法哄孩子接受治療,用種種獎勵來“誘惑”孩子。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反應之二:有些爸媽為了能讓膽小的兒子變得勇敢一些,於是故意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嚴厲地訓斥孩子。

“哭什麼哭,趕緊給我把眼淚擦乾淨了!你看看別的孩子,人家都能安安靜靜地坐著等,你怎麼就這麼膽小?男子漢怕看牙醫,那怎麼行?趕緊給我安靜點。不然我可不管你了,我走了,聽到沒有?”

反應之三:有的爸媽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憐的樣子,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齲齒長在自己的嘴裡。

“爸爸知道你不想看牙醫,害怕疼。要是你實在不想讓醫生檢查,那咱們就回家吧!反正這是乳牙,到時候都會掉的,再長新牙。都已經爛了,治不治都無所謂了。”

很顯然,以上3種態度都不可取。

作為家長,不但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害怕看牙醫的情緒,更應該進一步開導孩子,好讓他在今後面臨相似矛盾和痛苦時,能夠獨立摸索出解決的方法來,最終做出最佳選擇。

不知道你會選擇做哪種類型的爸媽呢?

1、縮小轉換型家長--沒什麼大不了!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面對哭鬧不止的孩子,家長急於安撫孩子,好讓他配合治療,於是用獎勵來“誘惑”孩子,這種類型的父母就屬於把孩子情緒“大事化小”的“縮小轉換型父母”。這類父母看重的不是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而是如何儘快讓孩子停止哭鬧,好配合治療。出於這種心理,家長便縮小和忽視了孩子內心害怕的情緒,迫不及待地將重點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對於縮小轉換型家長來說,孩子的情緒沒那麼重要,他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例如,孩子看到小狗嚇得臉色煞白時,這類家長會非常漠然和無動於衷,輕描淡寫道:“多大的事兒?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當孩子疼愛無比的小狗不幸死去,孩子忍不住傷心地大哭時,這類家長往往會漠視孩子的情緒,冷漠地說:“這點小事都哭,至於嗎?”。他們總是試圖用輕描淡寫來淡化和縮小孩子的情緒,並且迫不及待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更有些家長,還動不動取笑孩子的情緒。“丟丟(羞羞),鼻涕蟲,膽小如鼠,愛哭鬼……”邊嬉笑邊給孩子撓癢癢,試圖用這種滿不在乎和刺激的方式來逗孩子破涕為笑。

縮小轉換型家長把情緒分為好壞兩種。他們以為喜悅、快樂與幸福等情緒是好情緒;相反,恐懼、生氣、憤怒、悲傷、孤獨和憂鬱等情緒就是不該有的壞情緒,於是極力逃避這些負面情緒。這是因為家長本身不肯認可及承認這些負面情緒,所以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出現這些情緒時,就千方百計地消除這些情緒。

"

今天我們來談談情緒管理,主題是家長的情緒管理訓練。這個話題,真是常談常新,因為世界上最難做的事兒,就是控制情緒!

約翰•戈特曼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訓練(emotion coaching)”方面的著名專家,在這個領域有三十多年的經驗和口碑。《新聞週刊》、《紐約時報》等許多著名媒體都曾多次介紹過戈特曼。今天的這篇書摘就來自約翰•戈特曼的一部代表之作。他認為,家長大致有兩種類型:情緒抹殺型父母、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

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內心不太明顯的情緒,並且會把負面情緒視為禁忌,他們一廂情願地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和幸福下去。因此,一旦孩子的負面情緒持續得過長,這些家長就會無法容忍,甚至懲罰小孩。這類父母往往有一種傾向:他們認為在生活中,就應該強調正面的東西,包括情緒。

關於怎麼成為善於情緒管理的家長?針對不同氣質的孩子,情緒管理的方向該往哪兒走 ... 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分析,第二部分關於孩子氣質類型的分析,尤其精彩。和大家分享~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本文節選自瀋陽出版社2011年版《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

你是情緒抹殺型家長,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帶孩子去看牙醫,接受齲齒治療,孩子卻嚇得不肯配合,對家長拳打腳踢。

“我討厭看醫生!我要回家!我怕疼!”

孩子在醫院裡大聲吵嚷,讓家長感到很難堪。瞧瞧其他孩子,個個都能安安靜靜地排隊等候,可是自家的孩子卻像個膽小懦弱的逃兵,咋咋呼呼,這讓爸爸感到丟臉,一股無名火油然而生。

爸爸平時上班,好不容易請了假,領孩子來看牙醫,而且需要提前預約好門診時間。要是錯過了時間,下一次不一定是什麼時候了。情急之下,大部分的爸爸(媽媽)可能會做出以下幾種反應。

反應之一:為了說服兒子乖乖地看牙醫,想盡辦法哄孩子接受治療,用種種獎勵來“誘惑”孩子。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反應之二:有些爸媽為了能讓膽小的兒子變得勇敢一些,於是故意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嚴厲地訓斥孩子。

“哭什麼哭,趕緊給我把眼淚擦乾淨了!你看看別的孩子,人家都能安安靜靜地坐著等,你怎麼就這麼膽小?男子漢怕看牙醫,那怎麼行?趕緊給我安靜點。不然我可不管你了,我走了,聽到沒有?”

反應之三:有的爸媽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憐的樣子,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齲齒長在自己的嘴裡。

“爸爸知道你不想看牙醫,害怕疼。要是你實在不想讓醫生檢查,那咱們就回家吧!反正這是乳牙,到時候都會掉的,再長新牙。都已經爛了,治不治都無所謂了。”

很顯然,以上3種態度都不可取。

作為家長,不但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害怕看牙醫的情緒,更應該進一步開導孩子,好讓他在今後面臨相似矛盾和痛苦時,能夠獨立摸索出解決的方法來,最終做出最佳選擇。

不知道你會選擇做哪種類型的爸媽呢?

1、縮小轉換型家長--沒什麼大不了!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面對哭鬧不止的孩子,家長急於安撫孩子,好讓他配合治療,於是用獎勵來“誘惑”孩子,這種類型的父母就屬於把孩子情緒“大事化小”的“縮小轉換型父母”。這類父母看重的不是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而是如何儘快讓孩子停止哭鬧,好配合治療。出於這種心理,家長便縮小和忽視了孩子內心害怕的情緒,迫不及待地將重點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對於縮小轉換型家長來說,孩子的情緒沒那麼重要,他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例如,孩子看到小狗嚇得臉色煞白時,這類家長會非常漠然和無動於衷,輕描淡寫道:“多大的事兒?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當孩子疼愛無比的小狗不幸死去,孩子忍不住傷心地大哭時,這類家長往往會漠視孩子的情緒,冷漠地說:“這點小事都哭,至於嗎?”。他們總是試圖用輕描淡寫來淡化和縮小孩子的情緒,並且迫不及待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更有些家長,還動不動取笑孩子的情緒。“丟丟(羞羞),鼻涕蟲,膽小如鼠,愛哭鬼……”邊嬉笑邊給孩子撓癢癢,試圖用這種滿不在乎和刺激的方式來逗孩子破涕為笑。

縮小轉換型家長把情緒分為好壞兩種。他們以為喜悅、快樂與幸福等情緒是好情緒;相反,恐懼、生氣、憤怒、悲傷、孤獨和憂鬱等情緒就是不該有的壞情緒,於是極力逃避這些負面情緒。這是因為家長本身不肯認可及承認這些負面情緒,所以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出現這些情緒時,就千方百計地消除這些情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Inside Out裡的五種情緒

在這種類型父母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在感受和調節情緒方面會表現得比較遲鈍。由於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情緒,孩子不但會產生不被他人重視的感覺,而且由於沒有大人的正確引導,孩子對於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也無法分辨出對還是錯,於是陷入彷徨和困惑中,一點點失去自信心。一旦不能正視自己的情緒,自然也就無法知曉如何調節自我情緒了。

孩子甚至會懷疑,自己之所以會產生不被父母重視的感覺,也是因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所致,於是就會產生盲目的自卑心理。這都是因為無法準確分辨情緒的真實面目才導致的負面效果,即由於無知而時常感到不安。

身邊不乏因為失戀而用暴食或瘋狂購物等方式來發洩的人,這些人大多都是在縮小轉換型父母膝下成長的。由於無法正視自己的情緒,因此試圖用更快捷且簡單的方式來轉換心情,要麼乾脆逃避問題。這會讓他們相比其他人走更多的彎路,就像個空轉的機器一樣,空虛無比,失落難當。

縮小轉換型家長的特點:

1、對於孩子的情緒,表現得不夠重視,甚至覺得無所謂,偶爾還會取笑或輕視孩子的情緒。2、認為情緒有好壞之分,壞情緒對生活本身沒有任何益處。3、不能容忍孩子表現出的負面情緒,一旦有這種傾向,就急於轉移孩子的注意力。4、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大多不合邏輯,因此不必當回事。5、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在一段時間後,就會自然消失。6、對於無法用情緒控制的事,持有恐懼心理。

2、壓抑型家長——那可不行!

壓抑型家長和縮小轉換型家長一樣,不重視孩子的情緒,把悲傷、生氣與煩躁等情緒看作是壞情緒或負面情緒。儘管這兩種類型的家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壓抑型家長往往會對孩子的情緒給予更嚴厲的批評。他們的做法早已超出了對孩子情緒單純的輕視,而是極力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看作是錯誤,每當孩子有情緒流露時,就會大喝一聲“那可不行”,並加以訓斥,甚至是懲罰。

壓抑型父母認為負面情緒是陰暗的情緒,一旦允許孩子產生這樣的情緒,就可能會帶壞孩子的性格。出於這種擔憂,他們會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全方位的嚴厲管束。他們堅信,必須鍛鍊孩子堅強的性格,這樣才可能避免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一旦發現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就應及時消除這種不良情緒,並且正確引導孩子。

壓抑型家長看重的不是孩子的情緒本身,而是將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行為上。當孩子哭時,不是想著先弄清孩子會哭的原因,而是單刀直入地一句:“不許哭!你要是再哭,我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用這樣的話來威嚇孩子,有時甚至會大打出手。

不僅如此,壓抑型家長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孩子的所有情緒,孩子表露出哭或生氣的情緒時,他們會偏執地認為,這都是因為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而表現出的連帶行為,於是會更加嚴厲地扼殺孩子的情緒。

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孩子,自尊感非常低。女孩通常會表現出意志消沉,帶有憂鬱傾向,而且自我調節情緒能力不足;

"

今天我們來談談情緒管理,主題是家長的情緒管理訓練。這個話題,真是常談常新,因為世界上最難做的事兒,就是控制情緒!

約翰•戈特曼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訓練(emotion coaching)”方面的著名專家,在這個領域有三十多年的經驗和口碑。《新聞週刊》、《紐約時報》等許多著名媒體都曾多次介紹過戈特曼。今天的這篇書摘就來自約翰•戈特曼的一部代表之作。他認為,家長大致有兩種類型:情緒抹殺型父母、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

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內心不太明顯的情緒,並且會把負面情緒視為禁忌,他們一廂情願地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和幸福下去。因此,一旦孩子的負面情緒持續得過長,這些家長就會無法容忍,甚至懲罰小孩。這類父母往往有一種傾向:他們認為在生活中,就應該強調正面的東西,包括情緒。

關於怎麼成為善於情緒管理的家長?針對不同氣質的孩子,情緒管理的方向該往哪兒走 ... 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分析,第二部分關於孩子氣質類型的分析,尤其精彩。和大家分享~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本文節選自瀋陽出版社2011年版《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

你是情緒抹殺型家長,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帶孩子去看牙醫,接受齲齒治療,孩子卻嚇得不肯配合,對家長拳打腳踢。

“我討厭看醫生!我要回家!我怕疼!”

孩子在醫院裡大聲吵嚷,讓家長感到很難堪。瞧瞧其他孩子,個個都能安安靜靜地排隊等候,可是自家的孩子卻像個膽小懦弱的逃兵,咋咋呼呼,這讓爸爸感到丟臉,一股無名火油然而生。

爸爸平時上班,好不容易請了假,領孩子來看牙醫,而且需要提前預約好門診時間。要是錯過了時間,下一次不一定是什麼時候了。情急之下,大部分的爸爸(媽媽)可能會做出以下幾種反應。

反應之一:為了說服兒子乖乖地看牙醫,想盡辦法哄孩子接受治療,用種種獎勵來“誘惑”孩子。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反應之二:有些爸媽為了能讓膽小的兒子變得勇敢一些,於是故意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嚴厲地訓斥孩子。

“哭什麼哭,趕緊給我把眼淚擦乾淨了!你看看別的孩子,人家都能安安靜靜地坐著等,你怎麼就這麼膽小?男子漢怕看牙醫,那怎麼行?趕緊給我安靜點。不然我可不管你了,我走了,聽到沒有?”

反應之三:有的爸媽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憐的樣子,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齲齒長在自己的嘴裡。

“爸爸知道你不想看牙醫,害怕疼。要是你實在不想讓醫生檢查,那咱們就回家吧!反正這是乳牙,到時候都會掉的,再長新牙。都已經爛了,治不治都無所謂了。”

很顯然,以上3種態度都不可取。

作為家長,不但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害怕看牙醫的情緒,更應該進一步開導孩子,好讓他在今後面臨相似矛盾和痛苦時,能夠獨立摸索出解決的方法來,最終做出最佳選擇。

不知道你會選擇做哪種類型的爸媽呢?

1、縮小轉換型家長--沒什麼大不了!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面對哭鬧不止的孩子,家長急於安撫孩子,好讓他配合治療,於是用獎勵來“誘惑”孩子,這種類型的父母就屬於把孩子情緒“大事化小”的“縮小轉換型父母”。這類父母看重的不是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而是如何儘快讓孩子停止哭鬧,好配合治療。出於這種心理,家長便縮小和忽視了孩子內心害怕的情緒,迫不及待地將重點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對於縮小轉換型家長來說,孩子的情緒沒那麼重要,他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例如,孩子看到小狗嚇得臉色煞白時,這類家長會非常漠然和無動於衷,輕描淡寫道:“多大的事兒?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當孩子疼愛無比的小狗不幸死去,孩子忍不住傷心地大哭時,這類家長往往會漠視孩子的情緒,冷漠地說:“這點小事都哭,至於嗎?”。他們總是試圖用輕描淡寫來淡化和縮小孩子的情緒,並且迫不及待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更有些家長,還動不動取笑孩子的情緒。“丟丟(羞羞),鼻涕蟲,膽小如鼠,愛哭鬼……”邊嬉笑邊給孩子撓癢癢,試圖用這種滿不在乎和刺激的方式來逗孩子破涕為笑。

縮小轉換型家長把情緒分為好壞兩種。他們以為喜悅、快樂與幸福等情緒是好情緒;相反,恐懼、生氣、憤怒、悲傷、孤獨和憂鬱等情緒就是不該有的壞情緒,於是極力逃避這些負面情緒。這是因為家長本身不肯認可及承認這些負面情緒,所以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出現這些情緒時,就千方百計地消除這些情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Inside Out裡的五種情緒

在這種類型父母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在感受和調節情緒方面會表現得比較遲鈍。由於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情緒,孩子不但會產生不被他人重視的感覺,而且由於沒有大人的正確引導,孩子對於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也無法分辨出對還是錯,於是陷入彷徨和困惑中,一點點失去自信心。一旦不能正視自己的情緒,自然也就無法知曉如何調節自我情緒了。

孩子甚至會懷疑,自己之所以會產生不被父母重視的感覺,也是因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所致,於是就會產生盲目的自卑心理。這都是因為無法準確分辨情緒的真實面目才導致的負面效果,即由於無知而時常感到不安。

身邊不乏因為失戀而用暴食或瘋狂購物等方式來發洩的人,這些人大多都是在縮小轉換型父母膝下成長的。由於無法正視自己的情緒,因此試圖用更快捷且簡單的方式來轉換心情,要麼乾脆逃避問題。這會讓他們相比其他人走更多的彎路,就像個空轉的機器一樣,空虛無比,失落難當。

縮小轉換型家長的特點:

1、對於孩子的情緒,表現得不夠重視,甚至覺得無所謂,偶爾還會取笑或輕視孩子的情緒。2、認為情緒有好壞之分,壞情緒對生活本身沒有任何益處。3、不能容忍孩子表現出的負面情緒,一旦有這種傾向,就急於轉移孩子的注意力。4、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大多不合邏輯,因此不必當回事。5、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在一段時間後,就會自然消失。6、對於無法用情緒控制的事,持有恐懼心理。

2、壓抑型家長——那可不行!

壓抑型家長和縮小轉換型家長一樣,不重視孩子的情緒,把悲傷、生氣與煩躁等情緒看作是壞情緒或負面情緒。儘管這兩種類型的家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壓抑型家長往往會對孩子的情緒給予更嚴厲的批評。他們的做法早已超出了對孩子情緒單純的輕視,而是極力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看作是錯誤,每當孩子有情緒流露時,就會大喝一聲“那可不行”,並加以訓斥,甚至是懲罰。

壓抑型父母認為負面情緒是陰暗的情緒,一旦允許孩子產生這樣的情緒,就可能會帶壞孩子的性格。出於這種擔憂,他們會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全方位的嚴厲管束。他們堅信,必須鍛鍊孩子堅強的性格,這樣才可能避免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一旦發現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就應及時消除這種不良情緒,並且正確引導孩子。

壓抑型家長看重的不是孩子的情緒本身,而是將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行為上。當孩子哭時,不是想著先弄清孩子會哭的原因,而是單刀直入地一句:“不許哭!你要是再哭,我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用這樣的話來威嚇孩子,有時甚至會大打出手。

不僅如此,壓抑型家長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孩子的所有情緒,孩子表露出哭或生氣的情緒時,他們會偏執地認為,這都是因為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而表現出的連帶行為,於是會更加嚴厲地扼殺孩子的情緒。

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孩子,自尊感非常低。女孩通常會表現出意志消沉,帶有憂鬱傾向,而且自我調節情緒能力不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Inside Out裡的“憂憂”,代表難過的情緒

男孩則具有衝動或攻擊性行為傾向,生氣時會本能地用拳頭解決。由於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僅因為表露了情緒就受到父母的斥責或打罵,所以孩子也只能用同樣暴力的行為來表露情緒。

由於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孩子有時反而會走向極端。據研究表明,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男孩,會更早學會吸菸、喝酒,也會比較早熟,認識到性意識,參與青少年犯罪的概率也比較高。

壓抑型家長的特點:

1、輕視孩子的情緒,甚至認為情緒表達是種錯誤,於是批評孩子。2、與孩子的情緒本身相比,這類家長更看重行為,會針對孩子的行為責罵或打孩子。3、認為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在於壞性格或懦弱的性格。4、認為孩子試圖利用負面情緒來滿足自己的某種要求。5、認為負面情緒必須得到控制。6、對於孩子的情緒,不惜採用打罵孩子的方式幫助孩子消除這些不好的情緒,以便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

3、放任型家長——一切都沒問題!

不同於縮小轉換型家長和壓抑型家長,放任型家長倒是能認可孩子的情緒,也不會刻意將情緒劃分為好或壞,對於孩子身上的所有情緒都可以接受和包容。乍一看,這種類型的父母應該是理想型的好父母。然而,放任型家長頂多止於認可和接受孩子情緒這一步而已。對於孩子的行為,放任型家長並不能給孩子較好的建議,不會為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例如,孩子在玩耍時和夥伴們打了起來,氣呼呼地回到家。這時,放任型家長會說:“嗯,這事聽起來是挺讓人氣憤的,生氣了難免會打到別人。自己沒受傷吧?沒什麼大不了的。”這種類型的家長雖然做到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對孩子的行為也一概稱沒關係,甚至是鼓勵孩子。看到孩子因為心裡難過而哭泣時,這類父母也不會過問,他們覺得傷心時哭是正常的,既然這樣,何不讓孩子哭個痛快,好好發洩一下呢。

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個人情緒得到了盡情地宣洩,因此生長在放任型家庭的孩子,理論上應該能很好地進行情緒調節。然而,情緒調節只有在意識到行為的界限時,才會變為可能。如果隨心所欲地做任何行為,家長都視為無所謂,放任孩子,孩子反而會認識不到行為的界限,變得凡事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以自我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為才是合理可行的。孩子因此反而會變得惴惴不安,不成熟,人際關係方面表現得難以與他人溝通。

由於這些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會被父母接受和包容,因此往往會陷入自我崇拜的境地,即所謂的王子病或公主病。凡事只考慮自己的情緒,絲毫無法體諒他人,因此在朋友圈子裡也會顯得相當不和諧,甚至遭到排擠。由於和同齡人相比,孩子的心理具有不成熟的特點,因此會自卑許多,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一直以來只習慣於無所節制地宣洩各種情緒,卻沒有表達和處理學習的機會,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相當欠缺。

放任型家長的特點:

1、對孩子的所有情緒全部包容。2、不區分情緒是好是壞。3、無論對孩子的情緒還是行為,從來不劃定界限。4、認為情緒一旦發洩出來,就萬事大吉。5、除了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安慰孩子,認為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6、對孩子如何處理情緒及解決問題,從不重視。

4、一起找找為什麼——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能夠包容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在這一點上,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和放任型家長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會對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例如,帶孩子看牙醫時,孩子因為擔心會疼而感到害怕,情緒管理型家長就能接受和包容孩子的這種害怕心理。而經過家長的這番努力後,孩子也會最終獲得自己的感悟:“看牙醫可能會感到害怕,但這種感覺很正常,並不丟人。爸爸能理解我的感受,我也希望能像爸爸那樣勇敢一些,坦蕩一些。”想到這裡,孩子可能也會忍不住發問:“爸爸小時候如果不想去看牙醫,那怎麼辦?”

“那時爸爸呀,使勁抓住奶奶的手,心裡默默數到十。而且從那以後,我每天都認真刷牙,不讓蛀蟲再侵害我的牙齒。”

爸爸不會退步妥協,說:“乾脆我們回家吧!”而是明確地告訴孩子,其實小時候他也同樣對看牙醫懷有恐懼心理。首先與孩子形成了紐帶,再進一步探討當時是如何克服這種恐懼的,並詢問孩子的想法,最後對今後如何積極護齒給出建設性意見。

“看牙醫是有些令人害怕,但我覺得我們一定有辦法戰勝它。” “要不,爸爸你陪著我吧!這樣我可以用力抓住你的手。而且我保證以後一定每天都認真刷牙。”

孩子雖然表現出對看牙醫的擔憂,卻並沒有因為這種“不勇敢”而受到爸爸的批評和訓斥,靠爸爸的耐心引導,獨立摸索出克服恐懼心理的方法以及今後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牙齒的方案。

"

今天我們來談談情緒管理,主題是家長的情緒管理訓練。這個話題,真是常談常新,因為世界上最難做的事兒,就是控制情緒!

約翰•戈特曼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訓練(emotion coaching)”方面的著名專家,在這個領域有三十多年的經驗和口碑。《新聞週刊》、《紐約時報》等許多著名媒體都曾多次介紹過戈特曼。今天的這篇書摘就來自約翰•戈特曼的一部代表之作。他認為,家長大致有兩種類型:情緒抹殺型父母、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

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內心不太明顯的情緒,並且會把負面情緒視為禁忌,他們一廂情願地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和幸福下去。因此,一旦孩子的負面情緒持續得過長,這些家長就會無法容忍,甚至懲罰小孩。這類父母往往有一種傾向:他們認為在生活中,就應該強調正面的東西,包括情緒。

關於怎麼成為善於情緒管理的家長?針對不同氣質的孩子,情緒管理的方向該往哪兒走 ... 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分析,第二部分關於孩子氣質類型的分析,尤其精彩。和大家分享~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本文節選自瀋陽出版社2011年版《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

你是情緒抹殺型家長,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帶孩子去看牙醫,接受齲齒治療,孩子卻嚇得不肯配合,對家長拳打腳踢。

“我討厭看醫生!我要回家!我怕疼!”

孩子在醫院裡大聲吵嚷,讓家長感到很難堪。瞧瞧其他孩子,個個都能安安靜靜地排隊等候,可是自家的孩子卻像個膽小懦弱的逃兵,咋咋呼呼,這讓爸爸感到丟臉,一股無名火油然而生。

爸爸平時上班,好不容易請了假,領孩子來看牙醫,而且需要提前預約好門診時間。要是錯過了時間,下一次不一定是什麼時候了。情急之下,大部分的爸爸(媽媽)可能會做出以下幾種反應。

反應之一:為了說服兒子乖乖地看牙醫,想盡辦法哄孩子接受治療,用種種獎勵來“誘惑”孩子。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反應之二:有些爸媽為了能讓膽小的兒子變得勇敢一些,於是故意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嚴厲地訓斥孩子。

“哭什麼哭,趕緊給我把眼淚擦乾淨了!你看看別的孩子,人家都能安安靜靜地坐著等,你怎麼就這麼膽小?男子漢怕看牙醫,那怎麼行?趕緊給我安靜點。不然我可不管你了,我走了,聽到沒有?”

反應之三:有的爸媽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憐的樣子,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齲齒長在自己的嘴裡。

“爸爸知道你不想看牙醫,害怕疼。要是你實在不想讓醫生檢查,那咱們就回家吧!反正這是乳牙,到時候都會掉的,再長新牙。都已經爛了,治不治都無所謂了。”

很顯然,以上3種態度都不可取。

作為家長,不但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害怕看牙醫的情緒,更應該進一步開導孩子,好讓他在今後面臨相似矛盾和痛苦時,能夠獨立摸索出解決的方法來,最終做出最佳選擇。

不知道你會選擇做哪種類型的爸媽呢?

1、縮小轉換型家長--沒什麼大不了!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面對哭鬧不止的孩子,家長急於安撫孩子,好讓他配合治療,於是用獎勵來“誘惑”孩子,這種類型的父母就屬於把孩子情緒“大事化小”的“縮小轉換型父母”。這類父母看重的不是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而是如何儘快讓孩子停止哭鬧,好配合治療。出於這種心理,家長便縮小和忽視了孩子內心害怕的情緒,迫不及待地將重點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對於縮小轉換型家長來說,孩子的情緒沒那麼重要,他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例如,孩子看到小狗嚇得臉色煞白時,這類家長會非常漠然和無動於衷,輕描淡寫道:“多大的事兒?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當孩子疼愛無比的小狗不幸死去,孩子忍不住傷心地大哭時,這類家長往往會漠視孩子的情緒,冷漠地說:“這點小事都哭,至於嗎?”。他們總是試圖用輕描淡寫來淡化和縮小孩子的情緒,並且迫不及待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更有些家長,還動不動取笑孩子的情緒。“丟丟(羞羞),鼻涕蟲,膽小如鼠,愛哭鬼……”邊嬉笑邊給孩子撓癢癢,試圖用這種滿不在乎和刺激的方式來逗孩子破涕為笑。

縮小轉換型家長把情緒分為好壞兩種。他們以為喜悅、快樂與幸福等情緒是好情緒;相反,恐懼、生氣、憤怒、悲傷、孤獨和憂鬱等情緒就是不該有的壞情緒,於是極力逃避這些負面情緒。這是因為家長本身不肯認可及承認這些負面情緒,所以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出現這些情緒時,就千方百計地消除這些情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Inside Out裡的五種情緒

在這種類型父母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在感受和調節情緒方面會表現得比較遲鈍。由於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情緒,孩子不但會產生不被他人重視的感覺,而且由於沒有大人的正確引導,孩子對於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也無法分辨出對還是錯,於是陷入彷徨和困惑中,一點點失去自信心。一旦不能正視自己的情緒,自然也就無法知曉如何調節自我情緒了。

孩子甚至會懷疑,自己之所以會產生不被父母重視的感覺,也是因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所致,於是就會產生盲目的自卑心理。這都是因為無法準確分辨情緒的真實面目才導致的負面效果,即由於無知而時常感到不安。

身邊不乏因為失戀而用暴食或瘋狂購物等方式來發洩的人,這些人大多都是在縮小轉換型父母膝下成長的。由於無法正視自己的情緒,因此試圖用更快捷且簡單的方式來轉換心情,要麼乾脆逃避問題。這會讓他們相比其他人走更多的彎路,就像個空轉的機器一樣,空虛無比,失落難當。

縮小轉換型家長的特點:

1、對於孩子的情緒,表現得不夠重視,甚至覺得無所謂,偶爾還會取笑或輕視孩子的情緒。2、認為情緒有好壞之分,壞情緒對生活本身沒有任何益處。3、不能容忍孩子表現出的負面情緒,一旦有這種傾向,就急於轉移孩子的注意力。4、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大多不合邏輯,因此不必當回事。5、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在一段時間後,就會自然消失。6、對於無法用情緒控制的事,持有恐懼心理。

2、壓抑型家長——那可不行!

壓抑型家長和縮小轉換型家長一樣,不重視孩子的情緒,把悲傷、生氣與煩躁等情緒看作是壞情緒或負面情緒。儘管這兩種類型的家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壓抑型家長往往會對孩子的情緒給予更嚴厲的批評。他們的做法早已超出了對孩子情緒單純的輕視,而是極力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看作是錯誤,每當孩子有情緒流露時,就會大喝一聲“那可不行”,並加以訓斥,甚至是懲罰。

壓抑型父母認為負面情緒是陰暗的情緒,一旦允許孩子產生這樣的情緒,就可能會帶壞孩子的性格。出於這種擔憂,他們會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全方位的嚴厲管束。他們堅信,必須鍛鍊孩子堅強的性格,這樣才可能避免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一旦發現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就應及時消除這種不良情緒,並且正確引導孩子。

壓抑型家長看重的不是孩子的情緒本身,而是將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行為上。當孩子哭時,不是想著先弄清孩子會哭的原因,而是單刀直入地一句:“不許哭!你要是再哭,我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用這樣的話來威嚇孩子,有時甚至會大打出手。

不僅如此,壓抑型家長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孩子的所有情緒,孩子表露出哭或生氣的情緒時,他們會偏執地認為,這都是因為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而表現出的連帶行為,於是會更加嚴厲地扼殺孩子的情緒。

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孩子,自尊感非常低。女孩通常會表現出意志消沉,帶有憂鬱傾向,而且自我調節情緒能力不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Inside Out裡的“憂憂”,代表難過的情緒

男孩則具有衝動或攻擊性行為傾向,生氣時會本能地用拳頭解決。由於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僅因為表露了情緒就受到父母的斥責或打罵,所以孩子也只能用同樣暴力的行為來表露情緒。

由於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孩子有時反而會走向極端。據研究表明,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男孩,會更早學會吸菸、喝酒,也會比較早熟,認識到性意識,參與青少年犯罪的概率也比較高。

壓抑型家長的特點:

1、輕視孩子的情緒,甚至認為情緒表達是種錯誤,於是批評孩子。2、與孩子的情緒本身相比,這類家長更看重行為,會針對孩子的行為責罵或打孩子。3、認為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在於壞性格或懦弱的性格。4、認為孩子試圖利用負面情緒來滿足自己的某種要求。5、認為負面情緒必須得到控制。6、對於孩子的情緒,不惜採用打罵孩子的方式幫助孩子消除這些不好的情緒,以便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

3、放任型家長——一切都沒問題!

不同於縮小轉換型家長和壓抑型家長,放任型家長倒是能認可孩子的情緒,也不會刻意將情緒劃分為好或壞,對於孩子身上的所有情緒都可以接受和包容。乍一看,這種類型的父母應該是理想型的好父母。然而,放任型家長頂多止於認可和接受孩子情緒這一步而已。對於孩子的行為,放任型家長並不能給孩子較好的建議,不會為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例如,孩子在玩耍時和夥伴們打了起來,氣呼呼地回到家。這時,放任型家長會說:“嗯,這事聽起來是挺讓人氣憤的,生氣了難免會打到別人。自己沒受傷吧?沒什麼大不了的。”這種類型的家長雖然做到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對孩子的行為也一概稱沒關係,甚至是鼓勵孩子。看到孩子因為心裡難過而哭泣時,這類父母也不會過問,他們覺得傷心時哭是正常的,既然這樣,何不讓孩子哭個痛快,好好發洩一下呢。

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個人情緒得到了盡情地宣洩,因此生長在放任型家庭的孩子,理論上應該能很好地進行情緒調節。然而,情緒調節只有在意識到行為的界限時,才會變為可能。如果隨心所欲地做任何行為,家長都視為無所謂,放任孩子,孩子反而會認識不到行為的界限,變得凡事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以自我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為才是合理可行的。孩子因此反而會變得惴惴不安,不成熟,人際關係方面表現得難以與他人溝通。

由於這些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會被父母接受和包容,因此往往會陷入自我崇拜的境地,即所謂的王子病或公主病。凡事只考慮自己的情緒,絲毫無法體諒他人,因此在朋友圈子裡也會顯得相當不和諧,甚至遭到排擠。由於和同齡人相比,孩子的心理具有不成熟的特點,因此會自卑許多,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一直以來只習慣於無所節制地宣洩各種情緒,卻沒有表達和處理學習的機會,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相當欠缺。

放任型家長的特點:

1、對孩子的所有情緒全部包容。2、不區分情緒是好是壞。3、無論對孩子的情緒還是行為,從來不劃定界限。4、認為情緒一旦發洩出來,就萬事大吉。5、除了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安慰孩子,認為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6、對孩子如何處理情緒及解決問題,從不重視。

4、一起找找為什麼——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能夠包容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在這一點上,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和放任型家長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會對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例如,帶孩子看牙醫時,孩子因為擔心會疼而感到害怕,情緒管理型家長就能接受和包容孩子的這種害怕心理。而經過家長的這番努力後,孩子也會最終獲得自己的感悟:“看牙醫可能會感到害怕,但這種感覺很正常,並不丟人。爸爸能理解我的感受,我也希望能像爸爸那樣勇敢一些,坦蕩一些。”想到這裡,孩子可能也會忍不住發問:“爸爸小時候如果不想去看牙醫,那怎麼辦?”

“那時爸爸呀,使勁抓住奶奶的手,心裡默默數到十。而且從那以後,我每天都認真刷牙,不讓蛀蟲再侵害我的牙齒。”

爸爸不會退步妥協,說:“乾脆我們回家吧!”而是明確地告訴孩子,其實小時候他也同樣對看牙醫懷有恐懼心理。首先與孩子形成了紐帶,再進一步探討當時是如何克服這種恐懼的,並詢問孩子的想法,最後對今後如何積極護齒給出建設性意見。

“看牙醫是有些令人害怕,但我覺得我們一定有辦法戰勝它。” “要不,爸爸你陪著我吧!這樣我可以用力抓住你的手。而且我保證以後一定每天都認真刷牙。”

孩子雖然表現出對看牙醫的擔憂,卻並沒有因為這種“不勇敢”而受到爸爸的批評和訓斥,靠爸爸的耐心引導,獨立摸索出克服恐懼心理的方法以及今後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牙齒的方案。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不會把情緒涇渭分明地歸類為好和壞。他們重視孩子的喜悅、愛和快樂;同時他們也認為,悲傷、恐懼和憤怒理所當然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情緒。就好比,不可能每天都是陽光明媚的豔陽天一樣,有時颳起一陣風、下一場暴雨、霧靄瀰漫或飄下鵝毛大雪,這樣才是真正的四季,哪樣都不能少。

關鍵是,在包容了孩子的所有情緒後,務必要給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行為界限。明確地跟孩子講明,你可能很害怕,很不喜歡看牙醫,但並不能因為這樣,就對牙醫拳打腳踢或口吐髒話。而且,對已經形成的齲齒,是不能逃避和拒絕治療的,如果放任不理,只會讓牙齒更惡化。那麼,為孩子劃定行為界限時,怎樣說才能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呢?

大致可以制定兩個簡單的原則:首先,不做對他人有害的行為;其次,不做對自己有害的行為。衝著牙醫吐髒話或拳打腳踢,這肯定是對他人有害的行為;放任自己的齲齒惡化下去,就屬於對自己有害的行為。在不超出以上兩個界限的範圍內,給孩子最大限度的選擇性。

“如果小明不好好治療,讓齲齒一直壞下去,就會傷及其他牙齒。所以,今天必須讓牙醫好好看一下(劃定界限)。不過,我們可以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不會那麼害怕和疼(選擇)。”

相信爸爸溫和卻堅決的態度在給孩子吃定心丸的同時,也能刺激孩子尋找更積極有效的方法,如“要不爸爸你在旁邊陪著我吧”、“我會在心裡數到十”、“以後我一定要認真刷牙”或“爸爸,我以後會少吃糖,多吃水果”等非常不錯的點子。

在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教育下成長的孩子,他們不會認為自己的這種情緒顯得奇怪或不好,從而遭致大人的訓斥。相反,他們明白,無論是何種情緒都是正常的,是自然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會因為家長肯傾聽自己的心聲,並且接納和理解自己而感到來自家長強有力的內心支持,於是信心倍增,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可貴价值。

看到爸爸對自己不訓斥、不反駁、不取笑、不威脅,甚至坦言爸爸曾經有過的類似經歷,孩子會欣慰地感覺爸爸是真心地站在自己這一邊,因此自然而然地對家長產生信賴感和紐帶感。父母能夠關注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放手讓孩子自己主動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從中選擇最佳方法,無疑都會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的特點:

1、包容孩子的情緒,但對其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2、情緒不存在好壞之分,無論是何種情緒,都是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 3、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時,給予足夠的耐心。4、尊重孩子的情緒。5、不輕易忽略孩子任何微小的情緒變化。6、重視與孩子之間的情緒溝通。7、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引導孩子獨立摸索解決矛盾的方法。

當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充分地接納和理解時,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長,並最終走向成功的人生。儘管眾多家長已經瞭解了情緒管理訓練是最理想的育兒方式,但在如何操作的問題上,他們還是表現出諸多擔心和困惑。

“一直以來,我以為自己是個十足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我從小是在壓抑型父母教育下長大的,諸多行為上我都受到了他們的種種限制。所以,我下定決心,要讓我的孩子能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長大。於是,我努力給孩子各種愛,儘可能地尊重孩子。但是我意外地發現,其實我自身依然帶著壓抑型父母的許多影子。”

這位家長是一位小學老師,當她對我講述自己內心殘留的幼年烙印時,掩飾不住對這種現象的意外和吃驚。當她通過情緒管理訓練節目,意識到自身也存在著壓抑型父母身影時,著實受到不小的打擊 。

其實,縮小轉換型、壓抑型、放任型和情緒管理訓練型,很難嚴格地說,一位家長身上絕對只存在其中的一種特點,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兼具這4種特點。有時可能會無視孩子的情緒,加以訓斥;而有時儘管能包容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卻未能進一步引導孩子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雖說4種情形都可能集中存在於一個人身上,但肯定會有一個是最突出、最基本的。你在最焦急時表現出來的,往往就是你最基本的類型。可能在孩子比較乖時,你有足夠的耐心接納和包容孩子的情緒,顯得和藹可親;而當孩子不聽大人的話,撒嬌耍賴時,你就會不知不覺地發起火來,忽然來了脾氣。如果這就是你的寫照,你基本上就是壓抑型家長。

能把情緒管理訓練師的角色做好,當然再好不過,但在這一點上不必過於苛求自己,強迫自己在孩子每次表露情緒時都能做好情緒管理訓練。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會怎樣對待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

有時候,同樣的情形下家長說了同樣的話,有些孩子會顯得大受傷害,而有些孩子則無動於衷,眼睛都不眨一下。這是因為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氣質與性格不同,它是與生俱來的。有關這方面的內容,要數哈佛大學傑羅姆·凱根教授的高反應(抑制性)氣質和低反應(非抑制性)氣質研究論最為著名。

所謂高反應,顧名思義,就是對細微的刺激也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應;而低反應則是指,只有在受到較大的刺激時才會有所感知,對於刺激的反應速度和強度較弱。

這種現象屬於與生俱來的,據研究表明,這是由生物學因素所決定的,所以氣質會貫穿一個人的一生,不太可能發生大的變化。除了高反應氣質與低反應氣質一說,科學家們還從其他幾個角度對氣質進行了研究。

20世紀50年代,美國最早從事兒童氣質研究的切斯博士和托馬斯博士將所有孩子大致分為3種氣質:容易型、困難型、遲緩型(即逐漸熱情型或大器晚成型)。

有些孩子身上某一種氣質非常突出,但也有不少孩子兼具幾種氣質。容易型有時也會表現出慢半拍的氣質,而困難型有時會兼有遲緩型的一面。氣質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因此家長需要先認可孩子的氣質,再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

1、容易型孩子

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也就決定了他們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

容易型孩子從嬰兒時期就很乖,能吃,能睡,也愛笑,讓父母很省心。只要餵飽他們,及時為孩子換尿布,孩子基本上沒什麼哭鬧的時候。長大了也不會惹是生非,遵從父母的要求,顯得乖巧溫順。這並不是說父母的照顧有多體貼到位,而是因為這類孩子天生就是容易型氣質。這類孩子約佔40%

由於容易型孩子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因此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也就決定了他們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孩子的情緒基本上屬於穩定型,如果是在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的培養下,那麼他們的成長道路應該是一帆風順的。如果遇上壓抑型父母,那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因為儘管他們內心不情願,但由於天生氣質所致,他們不可能違抗父母的意思,而是一一遵從,因此在精神上備受壓力折磨。而生長在暴力環境中的容易型孩子,由於他們強迫自己順應來自家庭的暴力,嚴重時甚至會患上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容易型孩子通常不輕易心懷抱怨,而是習慣性地承受和忍耐著,因此對這種氣質的孩子,家長應給予更細緻的關懷。有時在家長看來,孩子沒什麼特別引人注意的舉動,於是家長就會粗心大意,以為孩子挺好挺正常,但此時,孩子的內心有可能早已千瘡百孔,像個裡面壞掉的蘋果一樣經歷著莫大的痛苦。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剛好屬於容易型氣質,家長就應該特別留意,即使孩子沒有表露出特別的情緒,作為父母也應該經常主動問及孩子的情緒,看看孩子是否有什麼不開心或苦惱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積極疏導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打開心扉。

"

今天我們來談談情緒管理,主題是家長的情緒管理訓練。這個話題,真是常談常新,因為世界上最難做的事兒,就是控制情緒!

約翰•戈特曼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訓練(emotion coaching)”方面的著名專家,在這個領域有三十多年的經驗和口碑。《新聞週刊》、《紐約時報》等許多著名媒體都曾多次介紹過戈特曼。今天的這篇書摘就來自約翰•戈特曼的一部代表之作。他認為,家長大致有兩種類型:情緒抹殺型父母、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

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內心不太明顯的情緒,並且會把負面情緒視為禁忌,他們一廂情願地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和幸福下去。因此,一旦孩子的負面情緒持續得過長,這些家長就會無法容忍,甚至懲罰小孩。這類父母往往有一種傾向:他們認為在生活中,就應該強調正面的東西,包括情緒。

關於怎麼成為善於情緒管理的家長?針對不同氣質的孩子,情緒管理的方向該往哪兒走 ... 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分析,第二部分關於孩子氣質類型的分析,尤其精彩。和大家分享~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本文節選自瀋陽出版社2011年版《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

你是情緒抹殺型家長,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帶孩子去看牙醫,接受齲齒治療,孩子卻嚇得不肯配合,對家長拳打腳踢。

“我討厭看醫生!我要回家!我怕疼!”

孩子在醫院裡大聲吵嚷,讓家長感到很難堪。瞧瞧其他孩子,個個都能安安靜靜地排隊等候,可是自家的孩子卻像個膽小懦弱的逃兵,咋咋呼呼,這讓爸爸感到丟臉,一股無名火油然而生。

爸爸平時上班,好不容易請了假,領孩子來看牙醫,而且需要提前預約好門診時間。要是錯過了時間,下一次不一定是什麼時候了。情急之下,大部分的爸爸(媽媽)可能會做出以下幾種反應。

反應之一:為了說服兒子乖乖地看牙醫,想盡辦法哄孩子接受治療,用種種獎勵來“誘惑”孩子。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反應之二:有些爸媽為了能讓膽小的兒子變得勇敢一些,於是故意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嚴厲地訓斥孩子。

“哭什麼哭,趕緊給我把眼淚擦乾淨了!你看看別的孩子,人家都能安安靜靜地坐著等,你怎麼就這麼膽小?男子漢怕看牙醫,那怎麼行?趕緊給我安靜點。不然我可不管你了,我走了,聽到沒有?”

反應之三:有的爸媽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憐的樣子,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齲齒長在自己的嘴裡。

“爸爸知道你不想看牙醫,害怕疼。要是你實在不想讓醫生檢查,那咱們就回家吧!反正這是乳牙,到時候都會掉的,再長新牙。都已經爛了,治不治都無所謂了。”

很顯然,以上3種態度都不可取。

作為家長,不但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害怕看牙醫的情緒,更應該進一步開導孩子,好讓他在今後面臨相似矛盾和痛苦時,能夠獨立摸索出解決的方法來,最終做出最佳選擇。

不知道你會選擇做哪種類型的爸媽呢?

1、縮小轉換型家長--沒什麼大不了!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面對哭鬧不止的孩子,家長急於安撫孩子,好讓他配合治療,於是用獎勵來“誘惑”孩子,這種類型的父母就屬於把孩子情緒“大事化小”的“縮小轉換型父母”。這類父母看重的不是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而是如何儘快讓孩子停止哭鬧,好配合治療。出於這種心理,家長便縮小和忽視了孩子內心害怕的情緒,迫不及待地將重點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對於縮小轉換型家長來說,孩子的情緒沒那麼重要,他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例如,孩子看到小狗嚇得臉色煞白時,這類家長會非常漠然和無動於衷,輕描淡寫道:“多大的事兒?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當孩子疼愛無比的小狗不幸死去,孩子忍不住傷心地大哭時,這類家長往往會漠視孩子的情緒,冷漠地說:“這點小事都哭,至於嗎?”。他們總是試圖用輕描淡寫來淡化和縮小孩子的情緒,並且迫不及待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更有些家長,還動不動取笑孩子的情緒。“丟丟(羞羞),鼻涕蟲,膽小如鼠,愛哭鬼……”邊嬉笑邊給孩子撓癢癢,試圖用這種滿不在乎和刺激的方式來逗孩子破涕為笑。

縮小轉換型家長把情緒分為好壞兩種。他們以為喜悅、快樂與幸福等情緒是好情緒;相反,恐懼、生氣、憤怒、悲傷、孤獨和憂鬱等情緒就是不該有的壞情緒,於是極力逃避這些負面情緒。這是因為家長本身不肯認可及承認這些負面情緒,所以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出現這些情緒時,就千方百計地消除這些情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Inside Out裡的五種情緒

在這種類型父母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在感受和調節情緒方面會表現得比較遲鈍。由於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情緒,孩子不但會產生不被他人重視的感覺,而且由於沒有大人的正確引導,孩子對於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也無法分辨出對還是錯,於是陷入彷徨和困惑中,一點點失去自信心。一旦不能正視自己的情緒,自然也就無法知曉如何調節自我情緒了。

孩子甚至會懷疑,自己之所以會產生不被父母重視的感覺,也是因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所致,於是就會產生盲目的自卑心理。這都是因為無法準確分辨情緒的真實面目才導致的負面效果,即由於無知而時常感到不安。

身邊不乏因為失戀而用暴食或瘋狂購物等方式來發洩的人,這些人大多都是在縮小轉換型父母膝下成長的。由於無法正視自己的情緒,因此試圖用更快捷且簡單的方式來轉換心情,要麼乾脆逃避問題。這會讓他們相比其他人走更多的彎路,就像個空轉的機器一樣,空虛無比,失落難當。

縮小轉換型家長的特點:

1、對於孩子的情緒,表現得不夠重視,甚至覺得無所謂,偶爾還會取笑或輕視孩子的情緒。2、認為情緒有好壞之分,壞情緒對生活本身沒有任何益處。3、不能容忍孩子表現出的負面情緒,一旦有這種傾向,就急於轉移孩子的注意力。4、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大多不合邏輯,因此不必當回事。5、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在一段時間後,就會自然消失。6、對於無法用情緒控制的事,持有恐懼心理。

2、壓抑型家長——那可不行!

壓抑型家長和縮小轉換型家長一樣,不重視孩子的情緒,把悲傷、生氣與煩躁等情緒看作是壞情緒或負面情緒。儘管這兩種類型的家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壓抑型家長往往會對孩子的情緒給予更嚴厲的批評。他們的做法早已超出了對孩子情緒單純的輕視,而是極力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看作是錯誤,每當孩子有情緒流露時,就會大喝一聲“那可不行”,並加以訓斥,甚至是懲罰。

壓抑型父母認為負面情緒是陰暗的情緒,一旦允許孩子產生這樣的情緒,就可能會帶壞孩子的性格。出於這種擔憂,他們會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全方位的嚴厲管束。他們堅信,必須鍛鍊孩子堅強的性格,這樣才可能避免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一旦發現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就應及時消除這種不良情緒,並且正確引導孩子。

壓抑型家長看重的不是孩子的情緒本身,而是將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行為上。當孩子哭時,不是想著先弄清孩子會哭的原因,而是單刀直入地一句:“不許哭!你要是再哭,我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用這樣的話來威嚇孩子,有時甚至會大打出手。

不僅如此,壓抑型家長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孩子的所有情緒,孩子表露出哭或生氣的情緒時,他們會偏執地認為,這都是因為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而表現出的連帶行為,於是會更加嚴厲地扼殺孩子的情緒。

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孩子,自尊感非常低。女孩通常會表現出意志消沉,帶有憂鬱傾向,而且自我調節情緒能力不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Inside Out裡的“憂憂”,代表難過的情緒

男孩則具有衝動或攻擊性行為傾向,生氣時會本能地用拳頭解決。由於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僅因為表露了情緒就受到父母的斥責或打罵,所以孩子也只能用同樣暴力的行為來表露情緒。

由於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孩子有時反而會走向極端。據研究表明,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男孩,會更早學會吸菸、喝酒,也會比較早熟,認識到性意識,參與青少年犯罪的概率也比較高。

壓抑型家長的特點:

1、輕視孩子的情緒,甚至認為情緒表達是種錯誤,於是批評孩子。2、與孩子的情緒本身相比,這類家長更看重行為,會針對孩子的行為責罵或打孩子。3、認為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在於壞性格或懦弱的性格。4、認為孩子試圖利用負面情緒來滿足自己的某種要求。5、認為負面情緒必須得到控制。6、對於孩子的情緒,不惜採用打罵孩子的方式幫助孩子消除這些不好的情緒,以便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

3、放任型家長——一切都沒問題!

不同於縮小轉換型家長和壓抑型家長,放任型家長倒是能認可孩子的情緒,也不會刻意將情緒劃分為好或壞,對於孩子身上的所有情緒都可以接受和包容。乍一看,這種類型的父母應該是理想型的好父母。然而,放任型家長頂多止於認可和接受孩子情緒這一步而已。對於孩子的行為,放任型家長並不能給孩子較好的建議,不會為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例如,孩子在玩耍時和夥伴們打了起來,氣呼呼地回到家。這時,放任型家長會說:“嗯,這事聽起來是挺讓人氣憤的,生氣了難免會打到別人。自己沒受傷吧?沒什麼大不了的。”這種類型的家長雖然做到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對孩子的行為也一概稱沒關係,甚至是鼓勵孩子。看到孩子因為心裡難過而哭泣時,這類父母也不會過問,他們覺得傷心時哭是正常的,既然這樣,何不讓孩子哭個痛快,好好發洩一下呢。

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個人情緒得到了盡情地宣洩,因此生長在放任型家庭的孩子,理論上應該能很好地進行情緒調節。然而,情緒調節只有在意識到行為的界限時,才會變為可能。如果隨心所欲地做任何行為,家長都視為無所謂,放任孩子,孩子反而會認識不到行為的界限,變得凡事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以自我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為才是合理可行的。孩子因此反而會變得惴惴不安,不成熟,人際關係方面表現得難以與他人溝通。

由於這些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會被父母接受和包容,因此往往會陷入自我崇拜的境地,即所謂的王子病或公主病。凡事只考慮自己的情緒,絲毫無法體諒他人,因此在朋友圈子裡也會顯得相當不和諧,甚至遭到排擠。由於和同齡人相比,孩子的心理具有不成熟的特點,因此會自卑許多,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一直以來只習慣於無所節制地宣洩各種情緒,卻沒有表達和處理學習的機會,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相當欠缺。

放任型家長的特點:

1、對孩子的所有情緒全部包容。2、不區分情緒是好是壞。3、無論對孩子的情緒還是行為,從來不劃定界限。4、認為情緒一旦發洩出來,就萬事大吉。5、除了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安慰孩子,認為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6、對孩子如何處理情緒及解決問題,從不重視。

4、一起找找為什麼——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能夠包容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在這一點上,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和放任型家長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會對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例如,帶孩子看牙醫時,孩子因為擔心會疼而感到害怕,情緒管理型家長就能接受和包容孩子的這種害怕心理。而經過家長的這番努力後,孩子也會最終獲得自己的感悟:“看牙醫可能會感到害怕,但這種感覺很正常,並不丟人。爸爸能理解我的感受,我也希望能像爸爸那樣勇敢一些,坦蕩一些。”想到這裡,孩子可能也會忍不住發問:“爸爸小時候如果不想去看牙醫,那怎麼辦?”

“那時爸爸呀,使勁抓住奶奶的手,心裡默默數到十。而且從那以後,我每天都認真刷牙,不讓蛀蟲再侵害我的牙齒。”

爸爸不會退步妥協,說:“乾脆我們回家吧!”而是明確地告訴孩子,其實小時候他也同樣對看牙醫懷有恐懼心理。首先與孩子形成了紐帶,再進一步探討當時是如何克服這種恐懼的,並詢問孩子的想法,最後對今後如何積極護齒給出建設性意見。

“看牙醫是有些令人害怕,但我覺得我們一定有辦法戰勝它。” “要不,爸爸你陪著我吧!這樣我可以用力抓住你的手。而且我保證以後一定每天都認真刷牙。”

孩子雖然表現出對看牙醫的擔憂,卻並沒有因為這種“不勇敢”而受到爸爸的批評和訓斥,靠爸爸的耐心引導,獨立摸索出克服恐懼心理的方法以及今後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牙齒的方案。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不會把情緒涇渭分明地歸類為好和壞。他們重視孩子的喜悅、愛和快樂;同時他們也認為,悲傷、恐懼和憤怒理所當然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情緒。就好比,不可能每天都是陽光明媚的豔陽天一樣,有時颳起一陣風、下一場暴雨、霧靄瀰漫或飄下鵝毛大雪,這樣才是真正的四季,哪樣都不能少。

關鍵是,在包容了孩子的所有情緒後,務必要給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行為界限。明確地跟孩子講明,你可能很害怕,很不喜歡看牙醫,但並不能因為這樣,就對牙醫拳打腳踢或口吐髒話。而且,對已經形成的齲齒,是不能逃避和拒絕治療的,如果放任不理,只會讓牙齒更惡化。那麼,為孩子劃定行為界限時,怎樣說才能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呢?

大致可以制定兩個簡單的原則:首先,不做對他人有害的行為;其次,不做對自己有害的行為。衝著牙醫吐髒話或拳打腳踢,這肯定是對他人有害的行為;放任自己的齲齒惡化下去,就屬於對自己有害的行為。在不超出以上兩個界限的範圍內,給孩子最大限度的選擇性。

“如果小明不好好治療,讓齲齒一直壞下去,就會傷及其他牙齒。所以,今天必須讓牙醫好好看一下(劃定界限)。不過,我們可以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不會那麼害怕和疼(選擇)。”

相信爸爸溫和卻堅決的態度在給孩子吃定心丸的同時,也能刺激孩子尋找更積極有效的方法,如“要不爸爸你在旁邊陪著我吧”、“我會在心裡數到十”、“以後我一定要認真刷牙”或“爸爸,我以後會少吃糖,多吃水果”等非常不錯的點子。

在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教育下成長的孩子,他們不會認為自己的這種情緒顯得奇怪或不好,從而遭致大人的訓斥。相反,他們明白,無論是何種情緒都是正常的,是自然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會因為家長肯傾聽自己的心聲,並且接納和理解自己而感到來自家長強有力的內心支持,於是信心倍增,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可貴价值。

看到爸爸對自己不訓斥、不反駁、不取笑、不威脅,甚至坦言爸爸曾經有過的類似經歷,孩子會欣慰地感覺爸爸是真心地站在自己這一邊,因此自然而然地對家長產生信賴感和紐帶感。父母能夠關注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放手讓孩子自己主動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從中選擇最佳方法,無疑都會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的特點:

1、包容孩子的情緒,但對其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2、情緒不存在好壞之分,無論是何種情緒,都是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 3、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時,給予足夠的耐心。4、尊重孩子的情緒。5、不輕易忽略孩子任何微小的情緒變化。6、重視與孩子之間的情緒溝通。7、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引導孩子獨立摸索解決矛盾的方法。

當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充分地接納和理解時,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長,並最終走向成功的人生。儘管眾多家長已經瞭解了情緒管理訓練是最理想的育兒方式,但在如何操作的問題上,他們還是表現出諸多擔心和困惑。

“一直以來,我以為自己是個十足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我從小是在壓抑型父母教育下長大的,諸多行為上我都受到了他們的種種限制。所以,我下定決心,要讓我的孩子能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長大。於是,我努力給孩子各種愛,儘可能地尊重孩子。但是我意外地發現,其實我自身依然帶著壓抑型父母的許多影子。”

這位家長是一位小學老師,當她對我講述自己內心殘留的幼年烙印時,掩飾不住對這種現象的意外和吃驚。當她通過情緒管理訓練節目,意識到自身也存在著壓抑型父母身影時,著實受到不小的打擊 。

其實,縮小轉換型、壓抑型、放任型和情緒管理訓練型,很難嚴格地說,一位家長身上絕對只存在其中的一種特點,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兼具這4種特點。有時可能會無視孩子的情緒,加以訓斥;而有時儘管能包容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卻未能進一步引導孩子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雖說4種情形都可能集中存在於一個人身上,但肯定會有一個是最突出、最基本的。你在最焦急時表現出來的,往往就是你最基本的類型。可能在孩子比較乖時,你有足夠的耐心接納和包容孩子的情緒,顯得和藹可親;而當孩子不聽大人的話,撒嬌耍賴時,你就會不知不覺地發起火來,忽然來了脾氣。如果這就是你的寫照,你基本上就是壓抑型家長。

能把情緒管理訓練師的角色做好,當然再好不過,但在這一點上不必過於苛求自己,強迫自己在孩子每次表露情緒時都能做好情緒管理訓練。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會怎樣對待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

有時候,同樣的情形下家長說了同樣的話,有些孩子會顯得大受傷害,而有些孩子則無動於衷,眼睛都不眨一下。這是因為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氣質與性格不同,它是與生俱來的。有關這方面的內容,要數哈佛大學傑羅姆·凱根教授的高反應(抑制性)氣質和低反應(非抑制性)氣質研究論最為著名。

所謂高反應,顧名思義,就是對細微的刺激也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應;而低反應則是指,只有在受到較大的刺激時才會有所感知,對於刺激的反應速度和強度較弱。

這種現象屬於與生俱來的,據研究表明,這是由生物學因素所決定的,所以氣質會貫穿一個人的一生,不太可能發生大的變化。除了高反應氣質與低反應氣質一說,科學家們還從其他幾個角度對氣質進行了研究。

20世紀50年代,美國最早從事兒童氣質研究的切斯博士和托馬斯博士將所有孩子大致分為3種氣質:容易型、困難型、遲緩型(即逐漸熱情型或大器晚成型)。

有些孩子身上某一種氣質非常突出,但也有不少孩子兼具幾種氣質。容易型有時也會表現出慢半拍的氣質,而困難型有時會兼有遲緩型的一面。氣質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因此家長需要先認可孩子的氣質,再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

1、容易型孩子

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也就決定了他們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

容易型孩子從嬰兒時期就很乖,能吃,能睡,也愛笑,讓父母很省心。只要餵飽他們,及時為孩子換尿布,孩子基本上沒什麼哭鬧的時候。長大了也不會惹是生非,遵從父母的要求,顯得乖巧溫順。這並不是說父母的照顧有多體貼到位,而是因為這類孩子天生就是容易型氣質。這類孩子約佔40%

由於容易型孩子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因此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也就決定了他們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孩子的情緒基本上屬於穩定型,如果是在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的培養下,那麼他們的成長道路應該是一帆風順的。如果遇上壓抑型父母,那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因為儘管他們內心不情願,但由於天生氣質所致,他們不可能違抗父母的意思,而是一一遵從,因此在精神上備受壓力折磨。而生長在暴力環境中的容易型孩子,由於他們強迫自己順應來自家庭的暴力,嚴重時甚至會患上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容易型孩子通常不輕易心懷抱怨,而是習慣性地承受和忍耐著,因此對這種氣質的孩子,家長應給予更細緻的關懷。有時在家長看來,孩子沒什麼特別引人注意的舉動,於是家長就會粗心大意,以為孩子挺好挺正常,但此時,孩子的內心有可能早已千瘡百孔,像個裡面壞掉的蘋果一樣經歷著莫大的痛苦。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剛好屬於容易型氣質,家長就應該特別留意,即使孩子沒有表露出特別的情緒,作為父母也應該經常主動問及孩子的情緒,看看孩子是否有什麼不開心或苦惱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積極疏導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打開心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2、困難型孩子

唱反調,但有望改寫家族未來的命運

困難型嬰兒和容易型嬰兒截然相反,無論抱著、哄著或揹著,孩子還是會時常哭鬧不停,家長在照看孩子的過程中,會感到很吃力。困難型孩子的另一個典型特點是聽不進父母的話,經常和你唱反調,你讓他向東,他就會像頭倔強的馬駒一樣非得向西。

困難型孩子不喜歡被條條框框所束縛,他們拒絕自己被現有的秩序馴服,而是更樂於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來挑戰新鮮事物。因此,如果父母剛好是壓抑型父母,那家長面對這種困難型孩子時,會感到更頭疼、更棘手。

儘管這種局面看起來非常令人頭疼,但人類學家對於困難型氣質的孩子,卻有另一種積極的主張。他們堅信,困難型孩子的存在必然有著無可代替的理由。無論是何種膚質、哪個國家,肯定都有困難型孩子的存在。切斯和托馬斯博士認為,全世界至少約有10%的孩子屬於困難型氣質,可不要小覷這10%,世界之所以不斷變化到今天的嶄新面貌,正是因為困難型孩子在發揮力量。

乍一看,世界上好像有了乖巧的容易型氣質的人,就足以讓社會和國家按部就班地發展下去。但不得不說,倘若對現實社會不加以正面批評和牽制等積極干涉,社會是不可能長足發展的。試想一下,就算社會存在一些不協調與不合理的現象,如果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提出異議,就不可能糾正這些問題。一味地順應現實,對新鮮事物消極對待,只會讓社會停滯不前,如同死水一般腐朽。

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父母自身存在嚴重的缺陷,而他們的孩子屬於倔強的困難型氣質,因此對父母的命令不會言聽計從,更願意靠自己去挑戰新事物,因而避免了承襲上一輩的弊端,從而有望改寫家族未來的命運。所以說,困難型孩子因家族而生,一點都不為過。

"

今天我們來談談情緒管理,主題是家長的情緒管理訓練。這個話題,真是常談常新,因為世界上最難做的事兒,就是控制情緒!

約翰•戈特曼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訓練(emotion coaching)”方面的著名專家,在這個領域有三十多年的經驗和口碑。《新聞週刊》、《紐約時報》等許多著名媒體都曾多次介紹過戈特曼。今天的這篇書摘就來自約翰•戈特曼的一部代表之作。他認為,家長大致有兩種類型:情緒抹殺型父母、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

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內心不太明顯的情緒,並且會把負面情緒視為禁忌,他們一廂情願地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和幸福下去。因此,一旦孩子的負面情緒持續得過長,這些家長就會無法容忍,甚至懲罰小孩。這類父母往往有一種傾向:他們認為在生活中,就應該強調正面的東西,包括情緒。

關於怎麼成為善於情緒管理的家長?針對不同氣質的孩子,情緒管理的方向該往哪兒走 ... 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分析,第二部分關於孩子氣質類型的分析,尤其精彩。和大家分享~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本文節選自瀋陽出版社2011年版《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

你是情緒抹殺型家長,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帶孩子去看牙醫,接受齲齒治療,孩子卻嚇得不肯配合,對家長拳打腳踢。

“我討厭看醫生!我要回家!我怕疼!”

孩子在醫院裡大聲吵嚷,讓家長感到很難堪。瞧瞧其他孩子,個個都能安安靜靜地排隊等候,可是自家的孩子卻像個膽小懦弱的逃兵,咋咋呼呼,這讓爸爸感到丟臉,一股無名火油然而生。

爸爸平時上班,好不容易請了假,領孩子來看牙醫,而且需要提前預約好門診時間。要是錯過了時間,下一次不一定是什麼時候了。情急之下,大部分的爸爸(媽媽)可能會做出以下幾種反應。

反應之一:為了說服兒子乖乖地看牙醫,想盡辦法哄孩子接受治療,用種種獎勵來“誘惑”孩子。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反應之二:有些爸媽為了能讓膽小的兒子變得勇敢一些,於是故意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嚴厲地訓斥孩子。

“哭什麼哭,趕緊給我把眼淚擦乾淨了!你看看別的孩子,人家都能安安靜靜地坐著等,你怎麼就這麼膽小?男子漢怕看牙醫,那怎麼行?趕緊給我安靜點。不然我可不管你了,我走了,聽到沒有?”

反應之三:有的爸媽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憐的樣子,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齲齒長在自己的嘴裡。

“爸爸知道你不想看牙醫,害怕疼。要是你實在不想讓醫生檢查,那咱們就回家吧!反正這是乳牙,到時候都會掉的,再長新牙。都已經爛了,治不治都無所謂了。”

很顯然,以上3種態度都不可取。

作為家長,不但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害怕看牙醫的情緒,更應該進一步開導孩子,好讓他在今後面臨相似矛盾和痛苦時,能夠獨立摸索出解決的方法來,最終做出最佳選擇。

不知道你會選擇做哪種類型的爸媽呢?

1、縮小轉換型家長--沒什麼大不了!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面對哭鬧不止的孩子,家長急於安撫孩子,好讓他配合治療,於是用獎勵來“誘惑”孩子,這種類型的父母就屬於把孩子情緒“大事化小”的“縮小轉換型父母”。這類父母看重的不是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而是如何儘快讓孩子停止哭鬧,好配合治療。出於這種心理,家長便縮小和忽視了孩子內心害怕的情緒,迫不及待地將重點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對於縮小轉換型家長來說,孩子的情緒沒那麼重要,他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例如,孩子看到小狗嚇得臉色煞白時,這類家長會非常漠然和無動於衷,輕描淡寫道:“多大的事兒?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當孩子疼愛無比的小狗不幸死去,孩子忍不住傷心地大哭時,這類家長往往會漠視孩子的情緒,冷漠地說:“這點小事都哭,至於嗎?”。他們總是試圖用輕描淡寫來淡化和縮小孩子的情緒,並且迫不及待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更有些家長,還動不動取笑孩子的情緒。“丟丟(羞羞),鼻涕蟲,膽小如鼠,愛哭鬼……”邊嬉笑邊給孩子撓癢癢,試圖用這種滿不在乎和刺激的方式來逗孩子破涕為笑。

縮小轉換型家長把情緒分為好壞兩種。他們以為喜悅、快樂與幸福等情緒是好情緒;相反,恐懼、生氣、憤怒、悲傷、孤獨和憂鬱等情緒就是不該有的壞情緒,於是極力逃避這些負面情緒。這是因為家長本身不肯認可及承認這些負面情緒,所以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出現這些情緒時,就千方百計地消除這些情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Inside Out裡的五種情緒

在這種類型父母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在感受和調節情緒方面會表現得比較遲鈍。由於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情緒,孩子不但會產生不被他人重視的感覺,而且由於沒有大人的正確引導,孩子對於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也無法分辨出對還是錯,於是陷入彷徨和困惑中,一點點失去自信心。一旦不能正視自己的情緒,自然也就無法知曉如何調節自我情緒了。

孩子甚至會懷疑,自己之所以會產生不被父母重視的感覺,也是因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所致,於是就會產生盲目的自卑心理。這都是因為無法準確分辨情緒的真實面目才導致的負面效果,即由於無知而時常感到不安。

身邊不乏因為失戀而用暴食或瘋狂購物等方式來發洩的人,這些人大多都是在縮小轉換型父母膝下成長的。由於無法正視自己的情緒,因此試圖用更快捷且簡單的方式來轉換心情,要麼乾脆逃避問題。這會讓他們相比其他人走更多的彎路,就像個空轉的機器一樣,空虛無比,失落難當。

縮小轉換型家長的特點:

1、對於孩子的情緒,表現得不夠重視,甚至覺得無所謂,偶爾還會取笑或輕視孩子的情緒。2、認為情緒有好壞之分,壞情緒對生活本身沒有任何益處。3、不能容忍孩子表現出的負面情緒,一旦有這種傾向,就急於轉移孩子的注意力。4、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大多不合邏輯,因此不必當回事。5、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在一段時間後,就會自然消失。6、對於無法用情緒控制的事,持有恐懼心理。

2、壓抑型家長——那可不行!

壓抑型家長和縮小轉換型家長一樣,不重視孩子的情緒,把悲傷、生氣與煩躁等情緒看作是壞情緒或負面情緒。儘管這兩種類型的家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壓抑型家長往往會對孩子的情緒給予更嚴厲的批評。他們的做法早已超出了對孩子情緒單純的輕視,而是極力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看作是錯誤,每當孩子有情緒流露時,就會大喝一聲“那可不行”,並加以訓斥,甚至是懲罰。

壓抑型父母認為負面情緒是陰暗的情緒,一旦允許孩子產生這樣的情緒,就可能會帶壞孩子的性格。出於這種擔憂,他們會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全方位的嚴厲管束。他們堅信,必須鍛鍊孩子堅強的性格,這樣才可能避免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一旦發現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就應及時消除這種不良情緒,並且正確引導孩子。

壓抑型家長看重的不是孩子的情緒本身,而是將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行為上。當孩子哭時,不是想著先弄清孩子會哭的原因,而是單刀直入地一句:“不許哭!你要是再哭,我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用這樣的話來威嚇孩子,有時甚至會大打出手。

不僅如此,壓抑型家長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孩子的所有情緒,孩子表露出哭或生氣的情緒時,他們會偏執地認為,這都是因為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而表現出的連帶行為,於是會更加嚴厲地扼殺孩子的情緒。

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孩子,自尊感非常低。女孩通常會表現出意志消沉,帶有憂鬱傾向,而且自我調節情緒能力不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Inside Out裡的“憂憂”,代表難過的情緒

男孩則具有衝動或攻擊性行為傾向,生氣時會本能地用拳頭解決。由於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僅因為表露了情緒就受到父母的斥責或打罵,所以孩子也只能用同樣暴力的行為來表露情緒。

由於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孩子有時反而會走向極端。據研究表明,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男孩,會更早學會吸菸、喝酒,也會比較早熟,認識到性意識,參與青少年犯罪的概率也比較高。

壓抑型家長的特點:

1、輕視孩子的情緒,甚至認為情緒表達是種錯誤,於是批評孩子。2、與孩子的情緒本身相比,這類家長更看重行為,會針對孩子的行為責罵或打孩子。3、認為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在於壞性格或懦弱的性格。4、認為孩子試圖利用負面情緒來滿足自己的某種要求。5、認為負面情緒必須得到控制。6、對於孩子的情緒,不惜採用打罵孩子的方式幫助孩子消除這些不好的情緒,以便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

3、放任型家長——一切都沒問題!

不同於縮小轉換型家長和壓抑型家長,放任型家長倒是能認可孩子的情緒,也不會刻意將情緒劃分為好或壞,對於孩子身上的所有情緒都可以接受和包容。乍一看,這種類型的父母應該是理想型的好父母。然而,放任型家長頂多止於認可和接受孩子情緒這一步而已。對於孩子的行為,放任型家長並不能給孩子較好的建議,不會為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例如,孩子在玩耍時和夥伴們打了起來,氣呼呼地回到家。這時,放任型家長會說:“嗯,這事聽起來是挺讓人氣憤的,生氣了難免會打到別人。自己沒受傷吧?沒什麼大不了的。”這種類型的家長雖然做到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對孩子的行為也一概稱沒關係,甚至是鼓勵孩子。看到孩子因為心裡難過而哭泣時,這類父母也不會過問,他們覺得傷心時哭是正常的,既然這樣,何不讓孩子哭個痛快,好好發洩一下呢。

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個人情緒得到了盡情地宣洩,因此生長在放任型家庭的孩子,理論上應該能很好地進行情緒調節。然而,情緒調節只有在意識到行為的界限時,才會變為可能。如果隨心所欲地做任何行為,家長都視為無所謂,放任孩子,孩子反而會認識不到行為的界限,變得凡事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以自我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為才是合理可行的。孩子因此反而會變得惴惴不安,不成熟,人際關係方面表現得難以與他人溝通。

由於這些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會被父母接受和包容,因此往往會陷入自我崇拜的境地,即所謂的王子病或公主病。凡事只考慮自己的情緒,絲毫無法體諒他人,因此在朋友圈子裡也會顯得相當不和諧,甚至遭到排擠。由於和同齡人相比,孩子的心理具有不成熟的特點,因此會自卑許多,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一直以來只習慣於無所節制地宣洩各種情緒,卻沒有表達和處理學習的機會,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相當欠缺。

放任型家長的特點:

1、對孩子的所有情緒全部包容。2、不區分情緒是好是壞。3、無論對孩子的情緒還是行為,從來不劃定界限。4、認為情緒一旦發洩出來,就萬事大吉。5、除了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安慰孩子,認為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6、對孩子如何處理情緒及解決問題,從不重視。

4、一起找找為什麼——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能夠包容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在這一點上,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和放任型家長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會對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例如,帶孩子看牙醫時,孩子因為擔心會疼而感到害怕,情緒管理型家長就能接受和包容孩子的這種害怕心理。而經過家長的這番努力後,孩子也會最終獲得自己的感悟:“看牙醫可能會感到害怕,但這種感覺很正常,並不丟人。爸爸能理解我的感受,我也希望能像爸爸那樣勇敢一些,坦蕩一些。”想到這裡,孩子可能也會忍不住發問:“爸爸小時候如果不想去看牙醫,那怎麼辦?”

“那時爸爸呀,使勁抓住奶奶的手,心裡默默數到十。而且從那以後,我每天都認真刷牙,不讓蛀蟲再侵害我的牙齒。”

爸爸不會退步妥協,說:“乾脆我們回家吧!”而是明確地告訴孩子,其實小時候他也同樣對看牙醫懷有恐懼心理。首先與孩子形成了紐帶,再進一步探討當時是如何克服這種恐懼的,並詢問孩子的想法,最後對今後如何積極護齒給出建設性意見。

“看牙醫是有些令人害怕,但我覺得我們一定有辦法戰勝它。” “要不,爸爸你陪著我吧!這樣我可以用力抓住你的手。而且我保證以後一定每天都認真刷牙。”

孩子雖然表現出對看牙醫的擔憂,卻並沒有因為這種“不勇敢”而受到爸爸的批評和訓斥,靠爸爸的耐心引導,獨立摸索出克服恐懼心理的方法以及今後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牙齒的方案。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不會把情緒涇渭分明地歸類為好和壞。他們重視孩子的喜悅、愛和快樂;同時他們也認為,悲傷、恐懼和憤怒理所當然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情緒。就好比,不可能每天都是陽光明媚的豔陽天一樣,有時颳起一陣風、下一場暴雨、霧靄瀰漫或飄下鵝毛大雪,這樣才是真正的四季,哪樣都不能少。

關鍵是,在包容了孩子的所有情緒後,務必要給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行為界限。明確地跟孩子講明,你可能很害怕,很不喜歡看牙醫,但並不能因為這樣,就對牙醫拳打腳踢或口吐髒話。而且,對已經形成的齲齒,是不能逃避和拒絕治療的,如果放任不理,只會讓牙齒更惡化。那麼,為孩子劃定行為界限時,怎樣說才能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呢?

大致可以制定兩個簡單的原則:首先,不做對他人有害的行為;其次,不做對自己有害的行為。衝著牙醫吐髒話或拳打腳踢,這肯定是對他人有害的行為;放任自己的齲齒惡化下去,就屬於對自己有害的行為。在不超出以上兩個界限的範圍內,給孩子最大限度的選擇性。

“如果小明不好好治療,讓齲齒一直壞下去,就會傷及其他牙齒。所以,今天必須讓牙醫好好看一下(劃定界限)。不過,我們可以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不會那麼害怕和疼(選擇)。”

相信爸爸溫和卻堅決的態度在給孩子吃定心丸的同時,也能刺激孩子尋找更積極有效的方法,如“要不爸爸你在旁邊陪著我吧”、“我會在心裡數到十”、“以後我一定要認真刷牙”或“爸爸,我以後會少吃糖,多吃水果”等非常不錯的點子。

在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教育下成長的孩子,他們不會認為自己的這種情緒顯得奇怪或不好,從而遭致大人的訓斥。相反,他們明白,無論是何種情緒都是正常的,是自然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會因為家長肯傾聽自己的心聲,並且接納和理解自己而感到來自家長強有力的內心支持,於是信心倍增,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可貴价值。

看到爸爸對自己不訓斥、不反駁、不取笑、不威脅,甚至坦言爸爸曾經有過的類似經歷,孩子會欣慰地感覺爸爸是真心地站在自己這一邊,因此自然而然地對家長產生信賴感和紐帶感。父母能夠關注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放手讓孩子自己主動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從中選擇最佳方法,無疑都會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的特點:

1、包容孩子的情緒,但對其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2、情緒不存在好壞之分,無論是何種情緒,都是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 3、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時,給予足夠的耐心。4、尊重孩子的情緒。5、不輕易忽略孩子任何微小的情緒變化。6、重視與孩子之間的情緒溝通。7、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引導孩子獨立摸索解決矛盾的方法。

當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充分地接納和理解時,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長,並最終走向成功的人生。儘管眾多家長已經瞭解了情緒管理訓練是最理想的育兒方式,但在如何操作的問題上,他們還是表現出諸多擔心和困惑。

“一直以來,我以為自己是個十足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我從小是在壓抑型父母教育下長大的,諸多行為上我都受到了他們的種種限制。所以,我下定決心,要讓我的孩子能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長大。於是,我努力給孩子各種愛,儘可能地尊重孩子。但是我意外地發現,其實我自身依然帶著壓抑型父母的許多影子。”

這位家長是一位小學老師,當她對我講述自己內心殘留的幼年烙印時,掩飾不住對這種現象的意外和吃驚。當她通過情緒管理訓練節目,意識到自身也存在著壓抑型父母身影時,著實受到不小的打擊 。

其實,縮小轉換型、壓抑型、放任型和情緒管理訓練型,很難嚴格地說,一位家長身上絕對只存在其中的一種特點,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兼具這4種特點。有時可能會無視孩子的情緒,加以訓斥;而有時儘管能包容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卻未能進一步引導孩子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雖說4種情形都可能集中存在於一個人身上,但肯定會有一個是最突出、最基本的。你在最焦急時表現出來的,往往就是你最基本的類型。可能在孩子比較乖時,你有足夠的耐心接納和包容孩子的情緒,顯得和藹可親;而當孩子不聽大人的話,撒嬌耍賴時,你就會不知不覺地發起火來,忽然來了脾氣。如果這就是你的寫照,你基本上就是壓抑型家長。

能把情緒管理訓練師的角色做好,當然再好不過,但在這一點上不必過於苛求自己,強迫自己在孩子每次表露情緒時都能做好情緒管理訓練。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會怎樣對待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

有時候,同樣的情形下家長說了同樣的話,有些孩子會顯得大受傷害,而有些孩子則無動於衷,眼睛都不眨一下。這是因為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氣質與性格不同,它是與生俱來的。有關這方面的內容,要數哈佛大學傑羅姆·凱根教授的高反應(抑制性)氣質和低反應(非抑制性)氣質研究論最為著名。

所謂高反應,顧名思義,就是對細微的刺激也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應;而低反應則是指,只有在受到較大的刺激時才會有所感知,對於刺激的反應速度和強度較弱。

這種現象屬於與生俱來的,據研究表明,這是由生物學因素所決定的,所以氣質會貫穿一個人的一生,不太可能發生大的變化。除了高反應氣質與低反應氣質一說,科學家們還從其他幾個角度對氣質進行了研究。

20世紀50年代,美國最早從事兒童氣質研究的切斯博士和托馬斯博士將所有孩子大致分為3種氣質:容易型、困難型、遲緩型(即逐漸熱情型或大器晚成型)。

有些孩子身上某一種氣質非常突出,但也有不少孩子兼具幾種氣質。容易型有時也會表現出慢半拍的氣質,而困難型有時會兼有遲緩型的一面。氣質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因此家長需要先認可孩子的氣質,再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

1、容易型孩子

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也就決定了他們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

容易型孩子從嬰兒時期就很乖,能吃,能睡,也愛笑,讓父母很省心。只要餵飽他們,及時為孩子換尿布,孩子基本上沒什麼哭鬧的時候。長大了也不會惹是生非,遵從父母的要求,顯得乖巧溫順。這並不是說父母的照顧有多體貼到位,而是因為這類孩子天生就是容易型氣質。這類孩子約佔40%

由於容易型孩子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因此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也就決定了他們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孩子的情緒基本上屬於穩定型,如果是在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的培養下,那麼他們的成長道路應該是一帆風順的。如果遇上壓抑型父母,那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因為儘管他們內心不情願,但由於天生氣質所致,他們不可能違抗父母的意思,而是一一遵從,因此在精神上備受壓力折磨。而生長在暴力環境中的容易型孩子,由於他們強迫自己順應來自家庭的暴力,嚴重時甚至會患上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容易型孩子通常不輕易心懷抱怨,而是習慣性地承受和忍耐著,因此對這種氣質的孩子,家長應給予更細緻的關懷。有時在家長看來,孩子沒什麼特別引人注意的舉動,於是家長就會粗心大意,以為孩子挺好挺正常,但此時,孩子的內心有可能早已千瘡百孔,像個裡面壞掉的蘋果一樣經歷著莫大的痛苦。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剛好屬於容易型氣質,家長就應該特別留意,即使孩子沒有表露出特別的情緒,作為父母也應該經常主動問及孩子的情緒,看看孩子是否有什麼不開心或苦惱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積極疏導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打開心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2、困難型孩子

唱反調,但有望改寫家族未來的命運

困難型嬰兒和容易型嬰兒截然相反,無論抱著、哄著或揹著,孩子還是會時常哭鬧不停,家長在照看孩子的過程中,會感到很吃力。困難型孩子的另一個典型特點是聽不進父母的話,經常和你唱反調,你讓他向東,他就會像頭倔強的馬駒一樣非得向西。

困難型孩子不喜歡被條條框框所束縛,他們拒絕自己被現有的秩序馴服,而是更樂於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來挑戰新鮮事物。因此,如果父母剛好是壓抑型父母,那家長面對這種困難型孩子時,會感到更頭疼、更棘手。

儘管這種局面看起來非常令人頭疼,但人類學家對於困難型氣質的孩子,卻有另一種積極的主張。他們堅信,困難型孩子的存在必然有著無可代替的理由。無論是何種膚質、哪個國家,肯定都有困難型孩子的存在。切斯和托馬斯博士認為,全世界至少約有10%的孩子屬於困難型氣質,可不要小覷這10%,世界之所以不斷變化到今天的嶄新面貌,正是因為困難型孩子在發揮力量。

乍一看,世界上好像有了乖巧的容易型氣質的人,就足以讓社會和國家按部就班地發展下去。但不得不說,倘若對現實社會不加以正面批評和牽制等積極干涉,社會是不可能長足發展的。試想一下,就算社會存在一些不協調與不合理的現象,如果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提出異議,就不可能糾正這些問題。一味地順應現實,對新鮮事物消極對待,只會讓社會停滯不前,如同死水一般腐朽。

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父母自身存在嚴重的缺陷,而他們的孩子屬於倔強的困難型氣質,因此對父母的命令不會言聽計從,更願意靠自己去挑戰新事物,因而避免了承襲上一輩的弊端,從而有望改寫家族未來的命運。所以說,困難型孩子因家族而生,一點都不為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想要養育好睏難型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這類孩子的父母無一例外都操碎了心。有時候由於孩子太偏執,他們的父母甚至會懷疑自己能否勝任情緒管理訓練的重任,順利讓孩子敞開心扉。

而值得一提的是,困難型孩子身上特有的氣質,放在當今這個風雲多變的時代,將會浮現為難得的優點。因此,家長千萬不要刻意壓抑孩子的天性,而要用肯定和欣賞的態度,積極地開發他們的特性。

由於這種類型的孩子吃軟不吃硬,所以你越想壓制他,孩子就會更走向偏激。所以,家長要對這類孩子給予適度地安撫和理解,凡事多讓他們自己判斷孰是孰非。

3、遲緩型孩子

能夠在喜歡的領域堅持不懈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

約佔15%的孩子天生屬於慢半拍型,無論說話或做事,都傾向於遲緩型。在凡事都講究快捷的現代社會,這種性子恐怕很難適應。就連家長面對凡事都慢吞吞的孩子,也會焦急上火。孩提時倒也沒什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這種慢半拍特性,簡直能讓家長直冒火。

韓國體壇名將朴泰桓,小時候剛開始游泳訓練時,表現的並不突出。別的孩子聰明伶俐,一學就會,而朴泰桓卻膽小退縮,讓媽媽既著急又難過。但是,當朴泰桓適應了游泳訓練後,就表現出難得的穩定,他不像別人那樣喜新厭舊,半途而廢,而是始終如一地表現出對游泳的熱忱,並堅持不懈,直至成為聞名世界游泳名將。

"

今天我們來談談情緒管理,主題是家長的情緒管理訓練。這個話題,真是常談常新,因為世界上最難做的事兒,就是控制情緒!

約翰•戈特曼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訓練(emotion coaching)”方面的著名專家,在這個領域有三十多年的經驗和口碑。《新聞週刊》、《紐約時報》等許多著名媒體都曾多次介紹過戈特曼。今天的這篇書摘就來自約翰•戈特曼的一部代表之作。他認為,家長大致有兩種類型:情緒抹殺型父母、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

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內心不太明顯的情緒,並且會把負面情緒視為禁忌,他們一廂情願地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和幸福下去。因此,一旦孩子的負面情緒持續得過長,這些家長就會無法容忍,甚至懲罰小孩。這類父母往往有一種傾向:他們認為在生活中,就應該強調正面的東西,包括情緒。

關於怎麼成為善於情緒管理的家長?針對不同氣質的孩子,情緒管理的方向該往哪兒走 ... 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分析,第二部分關於孩子氣質類型的分析,尤其精彩。和大家分享~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本文節選自瀋陽出版社2011年版《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

你是情緒抹殺型家長,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帶孩子去看牙醫,接受齲齒治療,孩子卻嚇得不肯配合,對家長拳打腳踢。

“我討厭看醫生!我要回家!我怕疼!”

孩子在醫院裡大聲吵嚷,讓家長感到很難堪。瞧瞧其他孩子,個個都能安安靜靜地排隊等候,可是自家的孩子卻像個膽小懦弱的逃兵,咋咋呼呼,這讓爸爸感到丟臉,一股無名火油然而生。

爸爸平時上班,好不容易請了假,領孩子來看牙醫,而且需要提前預約好門診時間。要是錯過了時間,下一次不一定是什麼時候了。情急之下,大部分的爸爸(媽媽)可能會做出以下幾種反應。

反應之一:為了說服兒子乖乖地看牙醫,想盡辦法哄孩子接受治療,用種種獎勵來“誘惑”孩子。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反應之二:有些爸媽為了能讓膽小的兒子變得勇敢一些,於是故意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嚴厲地訓斥孩子。

“哭什麼哭,趕緊給我把眼淚擦乾淨了!你看看別的孩子,人家都能安安靜靜地坐著等,你怎麼就這麼膽小?男子漢怕看牙醫,那怎麼行?趕緊給我安靜點。不然我可不管你了,我走了,聽到沒有?”

反應之三:有的爸媽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憐的樣子,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齲齒長在自己的嘴裡。

“爸爸知道你不想看牙醫,害怕疼。要是你實在不想讓醫生檢查,那咱們就回家吧!反正這是乳牙,到時候都會掉的,再長新牙。都已經爛了,治不治都無所謂了。”

很顯然,以上3種態度都不可取。

作為家長,不但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害怕看牙醫的情緒,更應該進一步開導孩子,好讓他在今後面臨相似矛盾和痛苦時,能夠獨立摸索出解決的方法來,最終做出最佳選擇。

不知道你會選擇做哪種類型的爸媽呢?

1、縮小轉換型家長--沒什麼大不了!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面對哭鬧不止的孩子,家長急於安撫孩子,好讓他配合治療,於是用獎勵來“誘惑”孩子,這種類型的父母就屬於把孩子情緒“大事化小”的“縮小轉換型父母”。這類父母看重的不是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而是如何儘快讓孩子停止哭鬧,好配合治療。出於這種心理,家長便縮小和忽視了孩子內心害怕的情緒,迫不及待地將重點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對於縮小轉換型家長來說,孩子的情緒沒那麼重要,他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例如,孩子看到小狗嚇得臉色煞白時,這類家長會非常漠然和無動於衷,輕描淡寫道:“多大的事兒?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當孩子疼愛無比的小狗不幸死去,孩子忍不住傷心地大哭時,這類家長往往會漠視孩子的情緒,冷漠地說:“這點小事都哭,至於嗎?”。他們總是試圖用輕描淡寫來淡化和縮小孩子的情緒,並且迫不及待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更有些家長,還動不動取笑孩子的情緒。“丟丟(羞羞),鼻涕蟲,膽小如鼠,愛哭鬼……”邊嬉笑邊給孩子撓癢癢,試圖用這種滿不在乎和刺激的方式來逗孩子破涕為笑。

縮小轉換型家長把情緒分為好壞兩種。他們以為喜悅、快樂與幸福等情緒是好情緒;相反,恐懼、生氣、憤怒、悲傷、孤獨和憂鬱等情緒就是不該有的壞情緒,於是極力逃避這些負面情緒。這是因為家長本身不肯認可及承認這些負面情緒,所以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出現這些情緒時,就千方百計地消除這些情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Inside Out裡的五種情緒

在這種類型父母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在感受和調節情緒方面會表現得比較遲鈍。由於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情緒,孩子不但會產生不被他人重視的感覺,而且由於沒有大人的正確引導,孩子對於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也無法分辨出對還是錯,於是陷入彷徨和困惑中,一點點失去自信心。一旦不能正視自己的情緒,自然也就無法知曉如何調節自我情緒了。

孩子甚至會懷疑,自己之所以會產生不被父母重視的感覺,也是因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所致,於是就會產生盲目的自卑心理。這都是因為無法準確分辨情緒的真實面目才導致的負面效果,即由於無知而時常感到不安。

身邊不乏因為失戀而用暴食或瘋狂購物等方式來發洩的人,這些人大多都是在縮小轉換型父母膝下成長的。由於無法正視自己的情緒,因此試圖用更快捷且簡單的方式來轉換心情,要麼乾脆逃避問題。這會讓他們相比其他人走更多的彎路,就像個空轉的機器一樣,空虛無比,失落難當。

縮小轉換型家長的特點:

1、對於孩子的情緒,表現得不夠重視,甚至覺得無所謂,偶爾還會取笑或輕視孩子的情緒。2、認為情緒有好壞之分,壞情緒對生活本身沒有任何益處。3、不能容忍孩子表現出的負面情緒,一旦有這種傾向,就急於轉移孩子的注意力。4、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大多不合邏輯,因此不必當回事。5、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在一段時間後,就會自然消失。6、對於無法用情緒控制的事,持有恐懼心理。

2、壓抑型家長——那可不行!

壓抑型家長和縮小轉換型家長一樣,不重視孩子的情緒,把悲傷、生氣與煩躁等情緒看作是壞情緒或負面情緒。儘管這兩種類型的家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壓抑型家長往往會對孩子的情緒給予更嚴厲的批評。他們的做法早已超出了對孩子情緒單純的輕視,而是極力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看作是錯誤,每當孩子有情緒流露時,就會大喝一聲“那可不行”,並加以訓斥,甚至是懲罰。

壓抑型父母認為負面情緒是陰暗的情緒,一旦允許孩子產生這樣的情緒,就可能會帶壞孩子的性格。出於這種擔憂,他們會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全方位的嚴厲管束。他們堅信,必須鍛鍊孩子堅強的性格,這樣才可能避免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一旦發現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就應及時消除這種不良情緒,並且正確引導孩子。

壓抑型家長看重的不是孩子的情緒本身,而是將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行為上。當孩子哭時,不是想著先弄清孩子會哭的原因,而是單刀直入地一句:“不許哭!你要是再哭,我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用這樣的話來威嚇孩子,有時甚至會大打出手。

不僅如此,壓抑型家長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孩子的所有情緒,孩子表露出哭或生氣的情緒時,他們會偏執地認為,這都是因為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而表現出的連帶行為,於是會更加嚴厲地扼殺孩子的情緒。

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孩子,自尊感非常低。女孩通常會表現出意志消沉,帶有憂鬱傾向,而且自我調節情緒能力不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Inside Out裡的“憂憂”,代表難過的情緒

男孩則具有衝動或攻擊性行為傾向,生氣時會本能地用拳頭解決。由於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僅因為表露了情緒就受到父母的斥責或打罵,所以孩子也只能用同樣暴力的行為來表露情緒。

由於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孩子有時反而會走向極端。據研究表明,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男孩,會更早學會吸菸、喝酒,也會比較早熟,認識到性意識,參與青少年犯罪的概率也比較高。

壓抑型家長的特點:

1、輕視孩子的情緒,甚至認為情緒表達是種錯誤,於是批評孩子。2、與孩子的情緒本身相比,這類家長更看重行為,會針對孩子的行為責罵或打孩子。3、認為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在於壞性格或懦弱的性格。4、認為孩子試圖利用負面情緒來滿足自己的某種要求。5、認為負面情緒必須得到控制。6、對於孩子的情緒,不惜採用打罵孩子的方式幫助孩子消除這些不好的情緒,以便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

3、放任型家長——一切都沒問題!

不同於縮小轉換型家長和壓抑型家長,放任型家長倒是能認可孩子的情緒,也不會刻意將情緒劃分為好或壞,對於孩子身上的所有情緒都可以接受和包容。乍一看,這種類型的父母應該是理想型的好父母。然而,放任型家長頂多止於認可和接受孩子情緒這一步而已。對於孩子的行為,放任型家長並不能給孩子較好的建議,不會為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例如,孩子在玩耍時和夥伴們打了起來,氣呼呼地回到家。這時,放任型家長會說:“嗯,這事聽起來是挺讓人氣憤的,生氣了難免會打到別人。自己沒受傷吧?沒什麼大不了的。”這種類型的家長雖然做到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對孩子的行為也一概稱沒關係,甚至是鼓勵孩子。看到孩子因為心裡難過而哭泣時,這類父母也不會過問,他們覺得傷心時哭是正常的,既然這樣,何不讓孩子哭個痛快,好好發洩一下呢。

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個人情緒得到了盡情地宣洩,因此生長在放任型家庭的孩子,理論上應該能很好地進行情緒調節。然而,情緒調節只有在意識到行為的界限時,才會變為可能。如果隨心所欲地做任何行為,家長都視為無所謂,放任孩子,孩子反而會認識不到行為的界限,變得凡事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以自我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為才是合理可行的。孩子因此反而會變得惴惴不安,不成熟,人際關係方面表現得難以與他人溝通。

由於這些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會被父母接受和包容,因此往往會陷入自我崇拜的境地,即所謂的王子病或公主病。凡事只考慮自己的情緒,絲毫無法體諒他人,因此在朋友圈子裡也會顯得相當不和諧,甚至遭到排擠。由於和同齡人相比,孩子的心理具有不成熟的特點,因此會自卑許多,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一直以來只習慣於無所節制地宣洩各種情緒,卻沒有表達和處理學習的機會,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相當欠缺。

放任型家長的特點:

1、對孩子的所有情緒全部包容。2、不區分情緒是好是壞。3、無論對孩子的情緒還是行為,從來不劃定界限。4、認為情緒一旦發洩出來,就萬事大吉。5、除了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安慰孩子,認為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6、對孩子如何處理情緒及解決問題,從不重視。

4、一起找找為什麼——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能夠包容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在這一點上,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和放任型家長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會對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例如,帶孩子看牙醫時,孩子因為擔心會疼而感到害怕,情緒管理型家長就能接受和包容孩子的這種害怕心理。而經過家長的這番努力後,孩子也會最終獲得自己的感悟:“看牙醫可能會感到害怕,但這種感覺很正常,並不丟人。爸爸能理解我的感受,我也希望能像爸爸那樣勇敢一些,坦蕩一些。”想到這裡,孩子可能也會忍不住發問:“爸爸小時候如果不想去看牙醫,那怎麼辦?”

“那時爸爸呀,使勁抓住奶奶的手,心裡默默數到十。而且從那以後,我每天都認真刷牙,不讓蛀蟲再侵害我的牙齒。”

爸爸不會退步妥協,說:“乾脆我們回家吧!”而是明確地告訴孩子,其實小時候他也同樣對看牙醫懷有恐懼心理。首先與孩子形成了紐帶,再進一步探討當時是如何克服這種恐懼的,並詢問孩子的想法,最後對今後如何積極護齒給出建設性意見。

“看牙醫是有些令人害怕,但我覺得我們一定有辦法戰勝它。” “要不,爸爸你陪著我吧!這樣我可以用力抓住你的手。而且我保證以後一定每天都認真刷牙。”

孩子雖然表現出對看牙醫的擔憂,卻並沒有因為這種“不勇敢”而受到爸爸的批評和訓斥,靠爸爸的耐心引導,獨立摸索出克服恐懼心理的方法以及今後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牙齒的方案。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不會把情緒涇渭分明地歸類為好和壞。他們重視孩子的喜悅、愛和快樂;同時他們也認為,悲傷、恐懼和憤怒理所當然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情緒。就好比,不可能每天都是陽光明媚的豔陽天一樣,有時颳起一陣風、下一場暴雨、霧靄瀰漫或飄下鵝毛大雪,這樣才是真正的四季,哪樣都不能少。

關鍵是,在包容了孩子的所有情緒後,務必要給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行為界限。明確地跟孩子講明,你可能很害怕,很不喜歡看牙醫,但並不能因為這樣,就對牙醫拳打腳踢或口吐髒話。而且,對已經形成的齲齒,是不能逃避和拒絕治療的,如果放任不理,只會讓牙齒更惡化。那麼,為孩子劃定行為界限時,怎樣說才能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呢?

大致可以制定兩個簡單的原則:首先,不做對他人有害的行為;其次,不做對自己有害的行為。衝著牙醫吐髒話或拳打腳踢,這肯定是對他人有害的行為;放任自己的齲齒惡化下去,就屬於對自己有害的行為。在不超出以上兩個界限的範圍內,給孩子最大限度的選擇性。

“如果小明不好好治療,讓齲齒一直壞下去,就會傷及其他牙齒。所以,今天必須讓牙醫好好看一下(劃定界限)。不過,我們可以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不會那麼害怕和疼(選擇)。”

相信爸爸溫和卻堅決的態度在給孩子吃定心丸的同時,也能刺激孩子尋找更積極有效的方法,如“要不爸爸你在旁邊陪著我吧”、“我會在心裡數到十”、“以後我一定要認真刷牙”或“爸爸,我以後會少吃糖,多吃水果”等非常不錯的點子。

在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教育下成長的孩子,他們不會認為自己的這種情緒顯得奇怪或不好,從而遭致大人的訓斥。相反,他們明白,無論是何種情緒都是正常的,是自然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會因為家長肯傾聽自己的心聲,並且接納和理解自己而感到來自家長強有力的內心支持,於是信心倍增,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可貴价值。

看到爸爸對自己不訓斥、不反駁、不取笑、不威脅,甚至坦言爸爸曾經有過的類似經歷,孩子會欣慰地感覺爸爸是真心地站在自己這一邊,因此自然而然地對家長產生信賴感和紐帶感。父母能夠關注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放手讓孩子自己主動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從中選擇最佳方法,無疑都會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的特點:

1、包容孩子的情緒,但對其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2、情緒不存在好壞之分,無論是何種情緒,都是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 3、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時,給予足夠的耐心。4、尊重孩子的情緒。5、不輕易忽略孩子任何微小的情緒變化。6、重視與孩子之間的情緒溝通。7、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引導孩子獨立摸索解決矛盾的方法。

當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充分地接納和理解時,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長,並最終走向成功的人生。儘管眾多家長已經瞭解了情緒管理訓練是最理想的育兒方式,但在如何操作的問題上,他們還是表現出諸多擔心和困惑。

“一直以來,我以為自己是個十足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我從小是在壓抑型父母教育下長大的,諸多行為上我都受到了他們的種種限制。所以,我下定決心,要讓我的孩子能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長大。於是,我努力給孩子各種愛,儘可能地尊重孩子。但是我意外地發現,其實我自身依然帶著壓抑型父母的許多影子。”

這位家長是一位小學老師,當她對我講述自己內心殘留的幼年烙印時,掩飾不住對這種現象的意外和吃驚。當她通過情緒管理訓練節目,意識到自身也存在著壓抑型父母身影時,著實受到不小的打擊 。

其實,縮小轉換型、壓抑型、放任型和情緒管理訓練型,很難嚴格地說,一位家長身上絕對只存在其中的一種特點,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兼具這4種特點。有時可能會無視孩子的情緒,加以訓斥;而有時儘管能包容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卻未能進一步引導孩子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雖說4種情形都可能集中存在於一個人身上,但肯定會有一個是最突出、最基本的。你在最焦急時表現出來的,往往就是你最基本的類型。可能在孩子比較乖時,你有足夠的耐心接納和包容孩子的情緒,顯得和藹可親;而當孩子不聽大人的話,撒嬌耍賴時,你就會不知不覺地發起火來,忽然來了脾氣。如果這就是你的寫照,你基本上就是壓抑型家長。

能把情緒管理訓練師的角色做好,當然再好不過,但在這一點上不必過於苛求自己,強迫自己在孩子每次表露情緒時都能做好情緒管理訓練。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會怎樣對待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

有時候,同樣的情形下家長說了同樣的話,有些孩子會顯得大受傷害,而有些孩子則無動於衷,眼睛都不眨一下。這是因為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氣質與性格不同,它是與生俱來的。有關這方面的內容,要數哈佛大學傑羅姆·凱根教授的高反應(抑制性)氣質和低反應(非抑制性)氣質研究論最為著名。

所謂高反應,顧名思義,就是對細微的刺激也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應;而低反應則是指,只有在受到較大的刺激時才會有所感知,對於刺激的反應速度和強度較弱。

這種現象屬於與生俱來的,據研究表明,這是由生物學因素所決定的,所以氣質會貫穿一個人的一生,不太可能發生大的變化。除了高反應氣質與低反應氣質一說,科學家們還從其他幾個角度對氣質進行了研究。

20世紀50年代,美國最早從事兒童氣質研究的切斯博士和托馬斯博士將所有孩子大致分為3種氣質:容易型、困難型、遲緩型(即逐漸熱情型或大器晚成型)。

有些孩子身上某一種氣質非常突出,但也有不少孩子兼具幾種氣質。容易型有時也會表現出慢半拍的氣質,而困難型有時會兼有遲緩型的一面。氣質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因此家長需要先認可孩子的氣質,再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

1、容易型孩子

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也就決定了他們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

容易型孩子從嬰兒時期就很乖,能吃,能睡,也愛笑,讓父母很省心。只要餵飽他們,及時為孩子換尿布,孩子基本上沒什麼哭鬧的時候。長大了也不會惹是生非,遵從父母的要求,顯得乖巧溫順。這並不是說父母的照顧有多體貼到位,而是因為這類孩子天生就是容易型氣質。這類孩子約佔40%

由於容易型孩子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因此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也就決定了他們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孩子的情緒基本上屬於穩定型,如果是在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的培養下,那麼他們的成長道路應該是一帆風順的。如果遇上壓抑型父母,那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因為儘管他們內心不情願,但由於天生氣質所致,他們不可能違抗父母的意思,而是一一遵從,因此在精神上備受壓力折磨。而生長在暴力環境中的容易型孩子,由於他們強迫自己順應來自家庭的暴力,嚴重時甚至會患上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容易型孩子通常不輕易心懷抱怨,而是習慣性地承受和忍耐著,因此對這種氣質的孩子,家長應給予更細緻的關懷。有時在家長看來,孩子沒什麼特別引人注意的舉動,於是家長就會粗心大意,以為孩子挺好挺正常,但此時,孩子的內心有可能早已千瘡百孔,像個裡面壞掉的蘋果一樣經歷著莫大的痛苦。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剛好屬於容易型氣質,家長就應該特別留意,即使孩子沒有表露出特別的情緒,作為父母也應該經常主動問及孩子的情緒,看看孩子是否有什麼不開心或苦惱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積極疏導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打開心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2、困難型孩子

唱反調,但有望改寫家族未來的命運

困難型嬰兒和容易型嬰兒截然相反,無論抱著、哄著或揹著,孩子還是會時常哭鬧不停,家長在照看孩子的過程中,會感到很吃力。困難型孩子的另一個典型特點是聽不進父母的話,經常和你唱反調,你讓他向東,他就會像頭倔強的馬駒一樣非得向西。

困難型孩子不喜歡被條條框框所束縛,他們拒絕自己被現有的秩序馴服,而是更樂於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來挑戰新鮮事物。因此,如果父母剛好是壓抑型父母,那家長面對這種困難型孩子時,會感到更頭疼、更棘手。

儘管這種局面看起來非常令人頭疼,但人類學家對於困難型氣質的孩子,卻有另一種積極的主張。他們堅信,困難型孩子的存在必然有著無可代替的理由。無論是何種膚質、哪個國家,肯定都有困難型孩子的存在。切斯和托馬斯博士認為,全世界至少約有10%的孩子屬於困難型氣質,可不要小覷這10%,世界之所以不斷變化到今天的嶄新面貌,正是因為困難型孩子在發揮力量。

乍一看,世界上好像有了乖巧的容易型氣質的人,就足以讓社會和國家按部就班地發展下去。但不得不說,倘若對現實社會不加以正面批評和牽制等積極干涉,社會是不可能長足發展的。試想一下,就算社會存在一些不協調與不合理的現象,如果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提出異議,就不可能糾正這些問題。一味地順應現實,對新鮮事物消極對待,只會讓社會停滯不前,如同死水一般腐朽。

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父母自身存在嚴重的缺陷,而他們的孩子屬於倔強的困難型氣質,因此對父母的命令不會言聽計從,更願意靠自己去挑戰新事物,因而避免了承襲上一輩的弊端,從而有望改寫家族未來的命運。所以說,困難型孩子因家族而生,一點都不為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想要養育好睏難型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這類孩子的父母無一例外都操碎了心。有時候由於孩子太偏執,他們的父母甚至會懷疑自己能否勝任情緒管理訓練的重任,順利讓孩子敞開心扉。

而值得一提的是,困難型孩子身上特有的氣質,放在當今這個風雲多變的時代,將會浮現為難得的優點。因此,家長千萬不要刻意壓抑孩子的天性,而要用肯定和欣賞的態度,積極地開發他們的特性。

由於這種類型的孩子吃軟不吃硬,所以你越想壓制他,孩子就會更走向偏激。所以,家長要對這類孩子給予適度地安撫和理解,凡事多讓他們自己判斷孰是孰非。

3、遲緩型孩子

能夠在喜歡的領域堅持不懈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

約佔15%的孩子天生屬於慢半拍型,無論說話或做事,都傾向於遲緩型。在凡事都講究快捷的現代社會,這種性子恐怕很難適應。就連家長面對凡事都慢吞吞的孩子,也會焦急上火。孩提時倒也沒什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這種慢半拍特性,簡直能讓家長直冒火。

韓國體壇名將朴泰桓,小時候剛開始游泳訓練時,表現的並不突出。別的孩子聰明伶俐,一學就會,而朴泰桓卻膽小退縮,讓媽媽既著急又難過。但是,當朴泰桓適應了游泳訓練後,就表現出難得的穩定,他不像別人那樣喜新厭舊,半途而廢,而是始終如一地表現出對游泳的熱忱,並堅持不懈,直至成為聞名世界游泳名將。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正如朴泰桓的例子,遲緩型的孩子並不是打一開始就會喜歡新鮮事物,他們適應新事物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但一旦完全適應後,就會一直踏踏實實地持續下去,表現出非同一般的努力與執著。縱觀很多成功人士,大多不是頭腦多聰明或才能多麼出眾的人。能夠在喜歡的領域堅持不懈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作為家長,應該瞭解遲緩型孩子的特性,努力做到取長補短,幫助孩子走向成功。

面對遲緩型孩子的慢條斯理,家長經常忍不住抱怨:“我真是受不了,就你這樣得什麼時候才能寫完作業啊?趕緊麻利點!”。孩子不笨不傻,聽到父母的數落當然會黯然神傷。其實這種慢性子,孩子自己也無法控制,父母因此而責備孩子,孩子只能更委屈,並深深地受到傷害。

父母越是急性子,就越無法容忍孩子的慢性子。其實,遲緩型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能夠用坦然的心態來對待他們這種無法改變的特性。

即使理解並接納了孩子的情緒,效果也不會立竿見影,尤其是長期在壓抑型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由於家長對孩子的情緒長期以來的不重視,以至於家長改變過去“冷漠”的態度,搖身一變為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時,孩子會沒法立刻接受並適應,覺得家長的這種改變很陌生的,很彆扭。而家長通過自我改變,努力嘗試著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併為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時,由於沒有得到孩子立竿見影的迴應,容易一下子失去信心,很失望,這時很可能如同洩洪一樣,一下子崩潰,於是不再對孩子抱有任何奢望,完全放手,淪為放任型父母。

壓抑型父母當中,屬於下列情形的比較多見。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採用壓抑的方式可能很管用,但孩子一旦上了中學,就漸漸“不吃這一套了”。孩子長大後變得牴觸心理強,頂撞父母,甚至會還手,讓家長措手不及。孩子的過激反應讓家長感到很無奈,不知所措,甚至暗暗心想:“到了這個地步,恐怕我也管不了你了。”於是從內心裡放棄了孩子,對孩子放任不管。而一向對父母的干涉表示強烈反感的孩子,一旦父母真正放手不管時,又會表現得不太情願。他們成年後,大部分人會對父母心生抱怨,責怪家長沒有對自己管教到底:“那時候為什麼沒能好好管管我!那時我年紀小,是非觀念模糊,父母哪怕打罵,也應該及時糾正,阻止孩子誤入歧途啊!”

"

今天我們來談談情緒管理,主題是家長的情緒管理訓練。這個話題,真是常談常新,因為世界上最難做的事兒,就是控制情緒!

約翰•戈特曼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訓練(emotion coaching)”方面的著名專家,在這個領域有三十多年的經驗和口碑。《新聞週刊》、《紐約時報》等許多著名媒體都曾多次介紹過戈特曼。今天的這篇書摘就來自約翰•戈特曼的一部代表之作。他認為,家長大致有兩種類型:情緒抹殺型父母、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

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內心不太明顯的情緒,並且會把負面情緒視為禁忌,他們一廂情願地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和幸福下去。因此,一旦孩子的負面情緒持續得過長,這些家長就會無法容忍,甚至懲罰小孩。這類父母往往有一種傾向:他們認為在生活中,就應該強調正面的東西,包括情緒。

關於怎麼成為善於情緒管理的家長?針對不同氣質的孩子,情緒管理的方向該往哪兒走 ... 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分析,第二部分關於孩子氣質類型的分析,尤其精彩。和大家分享~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本文節選自瀋陽出版社2011年版《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

你是情緒抹殺型家長,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帶孩子去看牙醫,接受齲齒治療,孩子卻嚇得不肯配合,對家長拳打腳踢。

“我討厭看醫生!我要回家!我怕疼!”

孩子在醫院裡大聲吵嚷,讓家長感到很難堪。瞧瞧其他孩子,個個都能安安靜靜地排隊等候,可是自家的孩子卻像個膽小懦弱的逃兵,咋咋呼呼,這讓爸爸感到丟臉,一股無名火油然而生。

爸爸平時上班,好不容易請了假,領孩子來看牙醫,而且需要提前預約好門診時間。要是錯過了時間,下一次不一定是什麼時候了。情急之下,大部分的爸爸(媽媽)可能會做出以下幾種反應。

反應之一:為了說服兒子乖乖地看牙醫,想盡辦法哄孩子接受治療,用種種獎勵來“誘惑”孩子。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反應之二:有些爸媽為了能讓膽小的兒子變得勇敢一些,於是故意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嚴厲地訓斥孩子。

“哭什麼哭,趕緊給我把眼淚擦乾淨了!你看看別的孩子,人家都能安安靜靜地坐著等,你怎麼就這麼膽小?男子漢怕看牙醫,那怎麼行?趕緊給我安靜點。不然我可不管你了,我走了,聽到沒有?”

反應之三:有的爸媽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憐的樣子,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齲齒長在自己的嘴裡。

“爸爸知道你不想看牙醫,害怕疼。要是你實在不想讓醫生檢查,那咱們就回家吧!反正這是乳牙,到時候都會掉的,再長新牙。都已經爛了,治不治都無所謂了。”

很顯然,以上3種態度都不可取。

作為家長,不但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害怕看牙醫的情緒,更應該進一步開導孩子,好讓他在今後面臨相似矛盾和痛苦時,能夠獨立摸索出解決的方法來,最終做出最佳選擇。

不知道你會選擇做哪種類型的爸媽呢?

1、縮小轉換型家長--沒什麼大不了!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面對哭鬧不止的孩子,家長急於安撫孩子,好讓他配合治療,於是用獎勵來“誘惑”孩子,這種類型的父母就屬於把孩子情緒“大事化小”的“縮小轉換型父母”。這類父母看重的不是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而是如何儘快讓孩子停止哭鬧,好配合治療。出於這種心理,家長便縮小和忽視了孩子內心害怕的情緒,迫不及待地將重點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對於縮小轉換型家長來說,孩子的情緒沒那麼重要,他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例如,孩子看到小狗嚇得臉色煞白時,這類家長會非常漠然和無動於衷,輕描淡寫道:“多大的事兒?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當孩子疼愛無比的小狗不幸死去,孩子忍不住傷心地大哭時,這類家長往往會漠視孩子的情緒,冷漠地說:“這點小事都哭,至於嗎?”。他們總是試圖用輕描淡寫來淡化和縮小孩子的情緒,並且迫不及待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更有些家長,還動不動取笑孩子的情緒。“丟丟(羞羞),鼻涕蟲,膽小如鼠,愛哭鬼……”邊嬉笑邊給孩子撓癢癢,試圖用這種滿不在乎和刺激的方式來逗孩子破涕為笑。

縮小轉換型家長把情緒分為好壞兩種。他們以為喜悅、快樂與幸福等情緒是好情緒;相反,恐懼、生氣、憤怒、悲傷、孤獨和憂鬱等情緒就是不該有的壞情緒,於是極力逃避這些負面情緒。這是因為家長本身不肯認可及承認這些負面情緒,所以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出現這些情緒時,就千方百計地消除這些情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Inside Out裡的五種情緒

在這種類型父母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在感受和調節情緒方面會表現得比較遲鈍。由於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情緒,孩子不但會產生不被他人重視的感覺,而且由於沒有大人的正確引導,孩子對於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也無法分辨出對還是錯,於是陷入彷徨和困惑中,一點點失去自信心。一旦不能正視自己的情緒,自然也就無法知曉如何調節自我情緒了。

孩子甚至會懷疑,自己之所以會產生不被父母重視的感覺,也是因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所致,於是就會產生盲目的自卑心理。這都是因為無法準確分辨情緒的真實面目才導致的負面效果,即由於無知而時常感到不安。

身邊不乏因為失戀而用暴食或瘋狂購物等方式來發洩的人,這些人大多都是在縮小轉換型父母膝下成長的。由於無法正視自己的情緒,因此試圖用更快捷且簡單的方式來轉換心情,要麼乾脆逃避問題。這會讓他們相比其他人走更多的彎路,就像個空轉的機器一樣,空虛無比,失落難當。

縮小轉換型家長的特點:

1、對於孩子的情緒,表現得不夠重視,甚至覺得無所謂,偶爾還會取笑或輕視孩子的情緒。2、認為情緒有好壞之分,壞情緒對生活本身沒有任何益處。3、不能容忍孩子表現出的負面情緒,一旦有這種傾向,就急於轉移孩子的注意力。4、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大多不合邏輯,因此不必當回事。5、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在一段時間後,就會自然消失。6、對於無法用情緒控制的事,持有恐懼心理。

2、壓抑型家長——那可不行!

壓抑型家長和縮小轉換型家長一樣,不重視孩子的情緒,把悲傷、生氣與煩躁等情緒看作是壞情緒或負面情緒。儘管這兩種類型的家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壓抑型家長往往會對孩子的情緒給予更嚴厲的批評。他們的做法早已超出了對孩子情緒單純的輕視,而是極力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看作是錯誤,每當孩子有情緒流露時,就會大喝一聲“那可不行”,並加以訓斥,甚至是懲罰。

壓抑型父母認為負面情緒是陰暗的情緒,一旦允許孩子產生這樣的情緒,就可能會帶壞孩子的性格。出於這種擔憂,他們會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全方位的嚴厲管束。他們堅信,必須鍛鍊孩子堅強的性格,這樣才可能避免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一旦發現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就應及時消除這種不良情緒,並且正確引導孩子。

壓抑型家長看重的不是孩子的情緒本身,而是將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行為上。當孩子哭時,不是想著先弄清孩子會哭的原因,而是單刀直入地一句:“不許哭!你要是再哭,我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用這樣的話來威嚇孩子,有時甚至會大打出手。

不僅如此,壓抑型家長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孩子的所有情緒,孩子表露出哭或生氣的情緒時,他們會偏執地認為,這都是因為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而表現出的連帶行為,於是會更加嚴厲地扼殺孩子的情緒。

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孩子,自尊感非常低。女孩通常會表現出意志消沉,帶有憂鬱傾向,而且自我調節情緒能力不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Inside Out裡的“憂憂”,代表難過的情緒

男孩則具有衝動或攻擊性行為傾向,生氣時會本能地用拳頭解決。由於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僅因為表露了情緒就受到父母的斥責或打罵,所以孩子也只能用同樣暴力的行為來表露情緒。

由於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孩子有時反而會走向極端。據研究表明,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男孩,會更早學會吸菸、喝酒,也會比較早熟,認識到性意識,參與青少年犯罪的概率也比較高。

壓抑型家長的特點:

1、輕視孩子的情緒,甚至認為情緒表達是種錯誤,於是批評孩子。2、與孩子的情緒本身相比,這類家長更看重行為,會針對孩子的行為責罵或打孩子。3、認為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在於壞性格或懦弱的性格。4、認為孩子試圖利用負面情緒來滿足自己的某種要求。5、認為負面情緒必須得到控制。6、對於孩子的情緒,不惜採用打罵孩子的方式幫助孩子消除這些不好的情緒,以便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

3、放任型家長——一切都沒問題!

不同於縮小轉換型家長和壓抑型家長,放任型家長倒是能認可孩子的情緒,也不會刻意將情緒劃分為好或壞,對於孩子身上的所有情緒都可以接受和包容。乍一看,這種類型的父母應該是理想型的好父母。然而,放任型家長頂多止於認可和接受孩子情緒這一步而已。對於孩子的行為,放任型家長並不能給孩子較好的建議,不會為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例如,孩子在玩耍時和夥伴們打了起來,氣呼呼地回到家。這時,放任型家長會說:“嗯,這事聽起來是挺讓人氣憤的,生氣了難免會打到別人。自己沒受傷吧?沒什麼大不了的。”這種類型的家長雖然做到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對孩子的行為也一概稱沒關係,甚至是鼓勵孩子。看到孩子因為心裡難過而哭泣時,這類父母也不會過問,他們覺得傷心時哭是正常的,既然這樣,何不讓孩子哭個痛快,好好發洩一下呢。

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個人情緒得到了盡情地宣洩,因此生長在放任型家庭的孩子,理論上應該能很好地進行情緒調節。然而,情緒調節只有在意識到行為的界限時,才會變為可能。如果隨心所欲地做任何行為,家長都視為無所謂,放任孩子,孩子反而會認識不到行為的界限,變得凡事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以自我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為才是合理可行的。孩子因此反而會變得惴惴不安,不成熟,人際關係方面表現得難以與他人溝通。

由於這些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會被父母接受和包容,因此往往會陷入自我崇拜的境地,即所謂的王子病或公主病。凡事只考慮自己的情緒,絲毫無法體諒他人,因此在朋友圈子裡也會顯得相當不和諧,甚至遭到排擠。由於和同齡人相比,孩子的心理具有不成熟的特點,因此會自卑許多,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一直以來只習慣於無所節制地宣洩各種情緒,卻沒有表達和處理學習的機會,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相當欠缺。

放任型家長的特點:

1、對孩子的所有情緒全部包容。2、不區分情緒是好是壞。3、無論對孩子的情緒還是行為,從來不劃定界限。4、認為情緒一旦發洩出來,就萬事大吉。5、除了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安慰孩子,認為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6、對孩子如何處理情緒及解決問題,從不重視。

4、一起找找為什麼——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能夠包容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在這一點上,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和放任型家長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會對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例如,帶孩子看牙醫時,孩子因為擔心會疼而感到害怕,情緒管理型家長就能接受和包容孩子的這種害怕心理。而經過家長的這番努力後,孩子也會最終獲得自己的感悟:“看牙醫可能會感到害怕,但這種感覺很正常,並不丟人。爸爸能理解我的感受,我也希望能像爸爸那樣勇敢一些,坦蕩一些。”想到這裡,孩子可能也會忍不住發問:“爸爸小時候如果不想去看牙醫,那怎麼辦?”

“那時爸爸呀,使勁抓住奶奶的手,心裡默默數到十。而且從那以後,我每天都認真刷牙,不讓蛀蟲再侵害我的牙齒。”

爸爸不會退步妥協,說:“乾脆我們回家吧!”而是明確地告訴孩子,其實小時候他也同樣對看牙醫懷有恐懼心理。首先與孩子形成了紐帶,再進一步探討當時是如何克服這種恐懼的,並詢問孩子的想法,最後對今後如何積極護齒給出建設性意見。

“看牙醫是有些令人害怕,但我覺得我們一定有辦法戰勝它。” “要不,爸爸你陪著我吧!這樣我可以用力抓住你的手。而且我保證以後一定每天都認真刷牙。”

孩子雖然表現出對看牙醫的擔憂,卻並沒有因為這種“不勇敢”而受到爸爸的批評和訓斥,靠爸爸的耐心引導,獨立摸索出克服恐懼心理的方法以及今後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牙齒的方案。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不會把情緒涇渭分明地歸類為好和壞。他們重視孩子的喜悅、愛和快樂;同時他們也認為,悲傷、恐懼和憤怒理所當然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情緒。就好比,不可能每天都是陽光明媚的豔陽天一樣,有時颳起一陣風、下一場暴雨、霧靄瀰漫或飄下鵝毛大雪,這樣才是真正的四季,哪樣都不能少。

關鍵是,在包容了孩子的所有情緒後,務必要給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行為界限。明確地跟孩子講明,你可能很害怕,很不喜歡看牙醫,但並不能因為這樣,就對牙醫拳打腳踢或口吐髒話。而且,對已經形成的齲齒,是不能逃避和拒絕治療的,如果放任不理,只會讓牙齒更惡化。那麼,為孩子劃定行為界限時,怎樣說才能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呢?

大致可以制定兩個簡單的原則:首先,不做對他人有害的行為;其次,不做對自己有害的行為。衝著牙醫吐髒話或拳打腳踢,這肯定是對他人有害的行為;放任自己的齲齒惡化下去,就屬於對自己有害的行為。在不超出以上兩個界限的範圍內,給孩子最大限度的選擇性。

“如果小明不好好治療,讓齲齒一直壞下去,就會傷及其他牙齒。所以,今天必須讓牙醫好好看一下(劃定界限)。不過,我們可以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不會那麼害怕和疼(選擇)。”

相信爸爸溫和卻堅決的態度在給孩子吃定心丸的同時,也能刺激孩子尋找更積極有效的方法,如“要不爸爸你在旁邊陪著我吧”、“我會在心裡數到十”、“以後我一定要認真刷牙”或“爸爸,我以後會少吃糖,多吃水果”等非常不錯的點子。

在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教育下成長的孩子,他們不會認為自己的這種情緒顯得奇怪或不好,從而遭致大人的訓斥。相反,他們明白,無論是何種情緒都是正常的,是自然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會因為家長肯傾聽自己的心聲,並且接納和理解自己而感到來自家長強有力的內心支持,於是信心倍增,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可貴价值。

看到爸爸對自己不訓斥、不反駁、不取笑、不威脅,甚至坦言爸爸曾經有過的類似經歷,孩子會欣慰地感覺爸爸是真心地站在自己這一邊,因此自然而然地對家長產生信賴感和紐帶感。父母能夠關注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放手讓孩子自己主動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從中選擇最佳方法,無疑都會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的特點:

1、包容孩子的情緒,但對其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2、情緒不存在好壞之分,無論是何種情緒,都是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 3、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時,給予足夠的耐心。4、尊重孩子的情緒。5、不輕易忽略孩子任何微小的情緒變化。6、重視與孩子之間的情緒溝通。7、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引導孩子獨立摸索解決矛盾的方法。

當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充分地接納和理解時,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長,並最終走向成功的人生。儘管眾多家長已經瞭解了情緒管理訓練是最理想的育兒方式,但在如何操作的問題上,他們還是表現出諸多擔心和困惑。

“一直以來,我以為自己是個十足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我從小是在壓抑型父母教育下長大的,諸多行為上我都受到了他們的種種限制。所以,我下定決心,要讓我的孩子能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長大。於是,我努力給孩子各種愛,儘可能地尊重孩子。但是我意外地發現,其實我自身依然帶著壓抑型父母的許多影子。”

這位家長是一位小學老師,當她對我講述自己內心殘留的幼年烙印時,掩飾不住對這種現象的意外和吃驚。當她通過情緒管理訓練節目,意識到自身也存在著壓抑型父母身影時,著實受到不小的打擊 。

其實,縮小轉換型、壓抑型、放任型和情緒管理訓練型,很難嚴格地說,一位家長身上絕對只存在其中的一種特點,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兼具這4種特點。有時可能會無視孩子的情緒,加以訓斥;而有時儘管能包容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卻未能進一步引導孩子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雖說4種情形都可能集中存在於一個人身上,但肯定會有一個是最突出、最基本的。你在最焦急時表現出來的,往往就是你最基本的類型。可能在孩子比較乖時,你有足夠的耐心接納和包容孩子的情緒,顯得和藹可親;而當孩子不聽大人的話,撒嬌耍賴時,你就會不知不覺地發起火來,忽然來了脾氣。如果這就是你的寫照,你基本上就是壓抑型家長。

能把情緒管理訓練師的角色做好,當然再好不過,但在這一點上不必過於苛求自己,強迫自己在孩子每次表露情緒時都能做好情緒管理訓練。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會怎樣對待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

有時候,同樣的情形下家長說了同樣的話,有些孩子會顯得大受傷害,而有些孩子則無動於衷,眼睛都不眨一下。這是因為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氣質與性格不同,它是與生俱來的。有關這方面的內容,要數哈佛大學傑羅姆·凱根教授的高反應(抑制性)氣質和低反應(非抑制性)氣質研究論最為著名。

所謂高反應,顧名思義,就是對細微的刺激也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應;而低反應則是指,只有在受到較大的刺激時才會有所感知,對於刺激的反應速度和強度較弱。

這種現象屬於與生俱來的,據研究表明,這是由生物學因素所決定的,所以氣質會貫穿一個人的一生,不太可能發生大的變化。除了高反應氣質與低反應氣質一說,科學家們還從其他幾個角度對氣質進行了研究。

20世紀50年代,美國最早從事兒童氣質研究的切斯博士和托馬斯博士將所有孩子大致分為3種氣質:容易型、困難型、遲緩型(即逐漸熱情型或大器晚成型)。

有些孩子身上某一種氣質非常突出,但也有不少孩子兼具幾種氣質。容易型有時也會表現出慢半拍的氣質,而困難型有時會兼有遲緩型的一面。氣質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因此家長需要先認可孩子的氣質,再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

1、容易型孩子

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也就決定了他們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

容易型孩子從嬰兒時期就很乖,能吃,能睡,也愛笑,讓父母很省心。只要餵飽他們,及時為孩子換尿布,孩子基本上沒什麼哭鬧的時候。長大了也不會惹是生非,遵從父母的要求,顯得乖巧溫順。這並不是說父母的照顧有多體貼到位,而是因為這類孩子天生就是容易型氣質。這類孩子約佔40%

由於容易型孩子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因此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也就決定了他們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孩子的情緒基本上屬於穩定型,如果是在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的培養下,那麼他們的成長道路應該是一帆風順的。如果遇上壓抑型父母,那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因為儘管他們內心不情願,但由於天生氣質所致,他們不可能違抗父母的意思,而是一一遵從,因此在精神上備受壓力折磨。而生長在暴力環境中的容易型孩子,由於他們強迫自己順應來自家庭的暴力,嚴重時甚至會患上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容易型孩子通常不輕易心懷抱怨,而是習慣性地承受和忍耐著,因此對這種氣質的孩子,家長應給予更細緻的關懷。有時在家長看來,孩子沒什麼特別引人注意的舉動,於是家長就會粗心大意,以為孩子挺好挺正常,但此時,孩子的內心有可能早已千瘡百孔,像個裡面壞掉的蘋果一樣經歷著莫大的痛苦。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剛好屬於容易型氣質,家長就應該特別留意,即使孩子沒有表露出特別的情緒,作為父母也應該經常主動問及孩子的情緒,看看孩子是否有什麼不開心或苦惱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積極疏導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打開心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2、困難型孩子

唱反調,但有望改寫家族未來的命運

困難型嬰兒和容易型嬰兒截然相反,無論抱著、哄著或揹著,孩子還是會時常哭鬧不停,家長在照看孩子的過程中,會感到很吃力。困難型孩子的另一個典型特點是聽不進父母的話,經常和你唱反調,你讓他向東,他就會像頭倔強的馬駒一樣非得向西。

困難型孩子不喜歡被條條框框所束縛,他們拒絕自己被現有的秩序馴服,而是更樂於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來挑戰新鮮事物。因此,如果父母剛好是壓抑型父母,那家長面對這種困難型孩子時,會感到更頭疼、更棘手。

儘管這種局面看起來非常令人頭疼,但人類學家對於困難型氣質的孩子,卻有另一種積極的主張。他們堅信,困難型孩子的存在必然有著無可代替的理由。無論是何種膚質、哪個國家,肯定都有困難型孩子的存在。切斯和托馬斯博士認為,全世界至少約有10%的孩子屬於困難型氣質,可不要小覷這10%,世界之所以不斷變化到今天的嶄新面貌,正是因為困難型孩子在發揮力量。

乍一看,世界上好像有了乖巧的容易型氣質的人,就足以讓社會和國家按部就班地發展下去。但不得不說,倘若對現實社會不加以正面批評和牽制等積極干涉,社會是不可能長足發展的。試想一下,就算社會存在一些不協調與不合理的現象,如果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提出異議,就不可能糾正這些問題。一味地順應現實,對新鮮事物消極對待,只會讓社會停滯不前,如同死水一般腐朽。

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父母自身存在嚴重的缺陷,而他們的孩子屬於倔強的困難型氣質,因此對父母的命令不會言聽計從,更願意靠自己去挑戰新事物,因而避免了承襲上一輩的弊端,從而有望改寫家族未來的命運。所以說,困難型孩子因家族而生,一點都不為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想要養育好睏難型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這類孩子的父母無一例外都操碎了心。有時候由於孩子太偏執,他們的父母甚至會懷疑自己能否勝任情緒管理訓練的重任,順利讓孩子敞開心扉。

而值得一提的是,困難型孩子身上特有的氣質,放在當今這個風雲多變的時代,將會浮現為難得的優點。因此,家長千萬不要刻意壓抑孩子的天性,而要用肯定和欣賞的態度,積極地開發他們的特性。

由於這種類型的孩子吃軟不吃硬,所以你越想壓制他,孩子就會更走向偏激。所以,家長要對這類孩子給予適度地安撫和理解,凡事多讓他們自己判斷孰是孰非。

3、遲緩型孩子

能夠在喜歡的領域堅持不懈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

約佔15%的孩子天生屬於慢半拍型,無論說話或做事,都傾向於遲緩型。在凡事都講究快捷的現代社會,這種性子恐怕很難適應。就連家長面對凡事都慢吞吞的孩子,也會焦急上火。孩提時倒也沒什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這種慢半拍特性,簡直能讓家長直冒火。

韓國體壇名將朴泰桓,小時候剛開始游泳訓練時,表現的並不突出。別的孩子聰明伶俐,一學就會,而朴泰桓卻膽小退縮,讓媽媽既著急又難過。但是,當朴泰桓適應了游泳訓練後,就表現出難得的穩定,他不像別人那樣喜新厭舊,半途而廢,而是始終如一地表現出對游泳的熱忱,並堅持不懈,直至成為聞名世界游泳名將。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正如朴泰桓的例子,遲緩型的孩子並不是打一開始就會喜歡新鮮事物,他們適應新事物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但一旦完全適應後,就會一直踏踏實實地持續下去,表現出非同一般的努力與執著。縱觀很多成功人士,大多不是頭腦多聰明或才能多麼出眾的人。能夠在喜歡的領域堅持不懈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作為家長,應該瞭解遲緩型孩子的特性,努力做到取長補短,幫助孩子走向成功。

面對遲緩型孩子的慢條斯理,家長經常忍不住抱怨:“我真是受不了,就你這樣得什麼時候才能寫完作業啊?趕緊麻利點!”。孩子不笨不傻,聽到父母的數落當然會黯然神傷。其實這種慢性子,孩子自己也無法控制,父母因此而責備孩子,孩子只能更委屈,並深深地受到傷害。

父母越是急性子,就越無法容忍孩子的慢性子。其實,遲緩型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能夠用坦然的心態來對待他們這種無法改變的特性。

即使理解並接納了孩子的情緒,效果也不會立竿見影,尤其是長期在壓抑型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由於家長對孩子的情緒長期以來的不重視,以至於家長改變過去“冷漠”的態度,搖身一變為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時,孩子會沒法立刻接受並適應,覺得家長的這種改變很陌生的,很彆扭。而家長通過自我改變,努力嘗試著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併為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時,由於沒有得到孩子立竿見影的迴應,容易一下子失去信心,很失望,這時很可能如同洩洪一樣,一下子崩潰,於是不再對孩子抱有任何奢望,完全放手,淪為放任型父母。

壓抑型父母當中,屬於下列情形的比較多見。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採用壓抑的方式可能很管用,但孩子一旦上了中學,就漸漸“不吃這一套了”。孩子長大後變得牴觸心理強,頂撞父母,甚至會還手,讓家長措手不及。孩子的過激反應讓家長感到很無奈,不知所措,甚至暗暗心想:“到了這個地步,恐怕我也管不了你了。”於是從內心裡放棄了孩子,對孩子放任不管。而一向對父母的干涉表示強烈反感的孩子,一旦父母真正放手不管時,又會表現得不太情願。他們成年後,大部分人會對父母心生抱怨,責怪家長沒有對自己管教到底:“那時候為什麼沒能好好管管我!那時我年紀小,是非觀念模糊,父母哪怕打罵,也應該及時糾正,阻止孩子誤入歧途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是的,無論任何情況,家長都不應該鬆開牽住孩子的手。當嘗試與孩子進行情緒共享時,應該不懈地堅持和努力,哪怕10次、20次,就算都失敗了,也不應該輕易放棄。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一種習慣的形成,平均需要21天時間。而讓某種行為成為一種潛意識行為,就需要63~100天。

也就是說,只要努力堅持兩三個月,即使不用刻意去想,也會習慣成自然。所以,即使你第一次嘗試情緒管理訓練時生硬、彆扭或不習慣,也大可不必灰心喪氣,應該不懈地堅持下去。不知不覺中,你就會發現自己成了相當不錯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而孩子也有了可喜的變化。

"

今天我們來談談情緒管理,主題是家長的情緒管理訓練。這個話題,真是常談常新,因為世界上最難做的事兒,就是控制情緒!

約翰•戈特曼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訓練(emotion coaching)”方面的著名專家,在這個領域有三十多年的經驗和口碑。《新聞週刊》、《紐約時報》等許多著名媒體都曾多次介紹過戈特曼。今天的這篇書摘就來自約翰•戈特曼的一部代表之作。他認為,家長大致有兩種類型:情緒抹殺型父母、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

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內心不太明顯的情緒,並且會把負面情緒視為禁忌,他們一廂情願地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和幸福下去。因此,一旦孩子的負面情緒持續得過長,這些家長就會無法容忍,甚至懲罰小孩。這類父母往往有一種傾向:他們認為在生活中,就應該強調正面的東西,包括情緒。

關於怎麼成為善於情緒管理的家長?針對不同氣質的孩子,情緒管理的方向該往哪兒走 ... 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分析,第二部分關於孩子氣質類型的分析,尤其精彩。和大家分享~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本文節選自瀋陽出版社2011年版《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

你是情緒抹殺型家長,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帶孩子去看牙醫,接受齲齒治療,孩子卻嚇得不肯配合,對家長拳打腳踢。

“我討厭看醫生!我要回家!我怕疼!”

孩子在醫院裡大聲吵嚷,讓家長感到很難堪。瞧瞧其他孩子,個個都能安安靜靜地排隊等候,可是自家的孩子卻像個膽小懦弱的逃兵,咋咋呼呼,這讓爸爸感到丟臉,一股無名火油然而生。

爸爸平時上班,好不容易請了假,領孩子來看牙醫,而且需要提前預約好門診時間。要是錯過了時間,下一次不一定是什麼時候了。情急之下,大部分的爸爸(媽媽)可能會做出以下幾種反應。

反應之一:為了說服兒子乖乖地看牙醫,想盡辦法哄孩子接受治療,用種種獎勵來“誘惑”孩子。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反應之二:有些爸媽為了能讓膽小的兒子變得勇敢一些,於是故意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嚴厲地訓斥孩子。

“哭什麼哭,趕緊給我把眼淚擦乾淨了!你看看別的孩子,人家都能安安靜靜地坐著等,你怎麼就這麼膽小?男子漢怕看牙醫,那怎麼行?趕緊給我安靜點。不然我可不管你了,我走了,聽到沒有?”

反應之三:有的爸媽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憐的樣子,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齲齒長在自己的嘴裡。

“爸爸知道你不想看牙醫,害怕疼。要是你實在不想讓醫生檢查,那咱們就回家吧!反正這是乳牙,到時候都會掉的,再長新牙。都已經爛了,治不治都無所謂了。”

很顯然,以上3種態度都不可取。

作為家長,不但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害怕看牙醫的情緒,更應該進一步開導孩子,好讓他在今後面臨相似矛盾和痛苦時,能夠獨立摸索出解決的方法來,最終做出最佳選擇。

不知道你會選擇做哪種類型的爸媽呢?

1、縮小轉換型家長--沒什麼大不了!

“小明乖!爸爸保證不會疼的。如果你答應爸爸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週末再領你去遊樂園,怎麼樣?”

面對哭鬧不止的孩子,家長急於安撫孩子,好讓他配合治療,於是用獎勵來“誘惑”孩子,這種類型的父母就屬於把孩子情緒“大事化小”的“縮小轉換型父母”。這類父母看重的不是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而是如何儘快讓孩子停止哭鬧,好配合治療。出於這種心理,家長便縮小和忽視了孩子內心害怕的情緒,迫不及待地將重點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對於縮小轉換型家長來說,孩子的情緒沒那麼重要,他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例如,孩子看到小狗嚇得臉色煞白時,這類家長會非常漠然和無動於衷,輕描淡寫道:“多大的事兒?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當孩子疼愛無比的小狗不幸死去,孩子忍不住傷心地大哭時,這類家長往往會漠視孩子的情緒,冷漠地說:“這點小事都哭,至於嗎?”。他們總是試圖用輕描淡寫來淡化和縮小孩子的情緒,並且迫不及待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更有些家長,還動不動取笑孩子的情緒。“丟丟(羞羞),鼻涕蟲,膽小如鼠,愛哭鬼……”邊嬉笑邊給孩子撓癢癢,試圖用這種滿不在乎和刺激的方式來逗孩子破涕為笑。

縮小轉換型家長把情緒分為好壞兩種。他們以為喜悅、快樂與幸福等情緒是好情緒;相反,恐懼、生氣、憤怒、悲傷、孤獨和憂鬱等情緒就是不該有的壞情緒,於是極力逃避這些負面情緒。這是因為家長本身不肯認可及承認這些負面情緒,所以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出現這些情緒時,就千方百計地消除這些情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Inside Out裡的五種情緒

在這種類型父母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在感受和調節情緒方面會表現得比較遲鈍。由於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情緒,孩子不但會產生不被他人重視的感覺,而且由於沒有大人的正確引導,孩子對於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也無法分辨出對還是錯,於是陷入彷徨和困惑中,一點點失去自信心。一旦不能正視自己的情緒,自然也就無法知曉如何調節自我情緒了。

孩子甚至會懷疑,自己之所以會產生不被父母重視的感覺,也是因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所致,於是就會產生盲目的自卑心理。這都是因為無法準確分辨情緒的真實面目才導致的負面效果,即由於無知而時常感到不安。

身邊不乏因為失戀而用暴食或瘋狂購物等方式來發洩的人,這些人大多都是在縮小轉換型父母膝下成長的。由於無法正視自己的情緒,因此試圖用更快捷且簡單的方式來轉換心情,要麼乾脆逃避問題。這會讓他們相比其他人走更多的彎路,就像個空轉的機器一樣,空虛無比,失落難當。

縮小轉換型家長的特點:

1、對於孩子的情緒,表現得不夠重視,甚至覺得無所謂,偶爾還會取笑或輕視孩子的情緒。2、認為情緒有好壞之分,壞情緒對生活本身沒有任何益處。3、不能容忍孩子表現出的負面情緒,一旦有這種傾向,就急於轉移孩子的注意力。4、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大多不合邏輯,因此不必當回事。5、認為小孩子的情緒在一段時間後,就會自然消失。6、對於無法用情緒控制的事,持有恐懼心理。

2、壓抑型家長——那可不行!

壓抑型家長和縮小轉換型家長一樣,不重視孩子的情緒,把悲傷、生氣與煩躁等情緒看作是壞情緒或負面情緒。儘管這兩種類型的家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壓抑型家長往往會對孩子的情緒給予更嚴厲的批評。他們的做法早已超出了對孩子情緒單純的輕視,而是極力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看作是錯誤,每當孩子有情緒流露時,就會大喝一聲“那可不行”,並加以訓斥,甚至是懲罰。

壓抑型父母認為負面情緒是陰暗的情緒,一旦允許孩子產生這樣的情緒,就可能會帶壞孩子的性格。出於這種擔憂,他們會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全方位的嚴厲管束。他們堅信,必須鍛鍊孩子堅強的性格,這樣才可能避免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一旦發現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就應及時消除這種不良情緒,並且正確引導孩子。

壓抑型家長看重的不是孩子的情緒本身,而是將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行為上。當孩子哭時,不是想著先弄清孩子會哭的原因,而是單刀直入地一句:“不許哭!你要是再哭,我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用這樣的話來威嚇孩子,有時甚至會大打出手。

不僅如此,壓抑型家長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孩子的所有情緒,孩子表露出哭或生氣的情緒時,他們會偏執地認為,這都是因為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而表現出的連帶行為,於是會更加嚴厲地扼殺孩子的情緒。

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孩子,自尊感非常低。女孩通常會表現出意志消沉,帶有憂鬱傾向,而且自我調節情緒能力不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Inside Out裡的“憂憂”,代表難過的情緒

男孩則具有衝動或攻擊性行為傾向,生氣時會本能地用拳頭解決。由於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僅因為表露了情緒就受到父母的斥責或打罵,所以孩子也只能用同樣暴力的行為來表露情緒。

由於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孩子有時反而會走向極端。據研究表明,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男孩,會更早學會吸菸、喝酒,也會比較早熟,認識到性意識,參與青少年犯罪的概率也比較高。

壓抑型家長的特點:

1、輕視孩子的情緒,甚至認為情緒表達是種錯誤,於是批評孩子。2、與孩子的情緒本身相比,這類家長更看重行為,會針對孩子的行為責罵或打孩子。3、認為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在於壞性格或懦弱的性格。4、認為孩子試圖利用負面情緒來滿足自己的某種要求。5、認為負面情緒必須得到控制。6、對於孩子的情緒,不惜採用打罵孩子的方式幫助孩子消除這些不好的情緒,以便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

3、放任型家長——一切都沒問題!

不同於縮小轉換型家長和壓抑型家長,放任型家長倒是能認可孩子的情緒,也不會刻意將情緒劃分為好或壞,對於孩子身上的所有情緒都可以接受和包容。乍一看,這種類型的父母應該是理想型的好父母。然而,放任型家長頂多止於認可和接受孩子情緒這一步而已。對於孩子的行為,放任型家長並不能給孩子較好的建議,不會為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例如,孩子在玩耍時和夥伴們打了起來,氣呼呼地回到家。這時,放任型家長會說:“嗯,這事聽起來是挺讓人氣憤的,生氣了難免會打到別人。自己沒受傷吧?沒什麼大不了的。”這種類型的家長雖然做到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對孩子的行為也一概稱沒關係,甚至是鼓勵孩子。看到孩子因為心裡難過而哭泣時,這類父母也不會過問,他們覺得傷心時哭是正常的,既然這樣,何不讓孩子哭個痛快,好好發洩一下呢。

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個人情緒得到了盡情地宣洩,因此生長在放任型家庭的孩子,理論上應該能很好地進行情緒調節。然而,情緒調節只有在意識到行為的界限時,才會變為可能。如果隨心所欲地做任何行為,家長都視為無所謂,放任孩子,孩子反而會認識不到行為的界限,變得凡事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以自我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為才是合理可行的。孩子因此反而會變得惴惴不安,不成熟,人際關係方面表現得難以與他人溝通。

由於這些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會被父母接受和包容,因此往往會陷入自我崇拜的境地,即所謂的王子病或公主病。凡事只考慮自己的情緒,絲毫無法體諒他人,因此在朋友圈子裡也會顯得相當不和諧,甚至遭到排擠。由於和同齡人相比,孩子的心理具有不成熟的特點,因此會自卑許多,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一直以來只習慣於無所節制地宣洩各種情緒,卻沒有表達和處理學習的機會,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相當欠缺。

放任型家長的特點:

1、對孩子的所有情緒全部包容。2、不區分情緒是好是壞。3、無論對孩子的情緒還是行為,從來不劃定界限。4、認為情緒一旦發洩出來,就萬事大吉。5、除了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安慰孩子,認為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6、對孩子如何處理情緒及解決問題,從不重視。

4、一起找找為什麼——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能夠包容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在這一點上,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和放任型家長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會對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例如,帶孩子看牙醫時,孩子因為擔心會疼而感到害怕,情緒管理型家長就能接受和包容孩子的這種害怕心理。而經過家長的這番努力後,孩子也會最終獲得自己的感悟:“看牙醫可能會感到害怕,但這種感覺很正常,並不丟人。爸爸能理解我的感受,我也希望能像爸爸那樣勇敢一些,坦蕩一些。”想到這裡,孩子可能也會忍不住發問:“爸爸小時候如果不想去看牙醫,那怎麼辦?”

“那時爸爸呀,使勁抓住奶奶的手,心裡默默數到十。而且從那以後,我每天都認真刷牙,不讓蛀蟲再侵害我的牙齒。”

爸爸不會退步妥協,說:“乾脆我們回家吧!”而是明確地告訴孩子,其實小時候他也同樣對看牙醫懷有恐懼心理。首先與孩子形成了紐帶,再進一步探討當時是如何克服這種恐懼的,並詢問孩子的想法,最後對今後如何積極護齒給出建設性意見。

“看牙醫是有些令人害怕,但我覺得我們一定有辦法戰勝它。” “要不,爸爸你陪著我吧!這樣我可以用力抓住你的手。而且我保證以後一定每天都認真刷牙。”

孩子雖然表現出對看牙醫的擔憂,卻並沒有因為這種“不勇敢”而受到爸爸的批評和訓斥,靠爸爸的耐心引導,獨立摸索出克服恐懼心理的方法以及今後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牙齒的方案。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不會把情緒涇渭分明地歸類為好和壞。他們重視孩子的喜悅、愛和快樂;同時他們也認為,悲傷、恐懼和憤怒理所當然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情緒。就好比,不可能每天都是陽光明媚的豔陽天一樣,有時颳起一陣風、下一場暴雨、霧靄瀰漫或飄下鵝毛大雪,這樣才是真正的四季,哪樣都不能少。

關鍵是,在包容了孩子的所有情緒後,務必要給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行為界限。明確地跟孩子講明,你可能很害怕,很不喜歡看牙醫,但並不能因為這樣,就對牙醫拳打腳踢或口吐髒話。而且,對已經形成的齲齒,是不能逃避和拒絕治療的,如果放任不理,只會讓牙齒更惡化。那麼,為孩子劃定行為界限時,怎樣說才能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呢?

大致可以制定兩個簡單的原則:首先,不做對他人有害的行為;其次,不做對自己有害的行為。衝著牙醫吐髒話或拳打腳踢,這肯定是對他人有害的行為;放任自己的齲齒惡化下去,就屬於對自己有害的行為。在不超出以上兩個界限的範圍內,給孩子最大限度的選擇性。

“如果小明不好好治療,讓齲齒一直壞下去,就會傷及其他牙齒。所以,今天必須讓牙醫好好看一下(劃定界限)。不過,我們可以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不會那麼害怕和疼(選擇)。”

相信爸爸溫和卻堅決的態度在給孩子吃定心丸的同時,也能刺激孩子尋找更積極有效的方法,如“要不爸爸你在旁邊陪著我吧”、“我會在心裡數到十”、“以後我一定要認真刷牙”或“爸爸,我以後會少吃糖,多吃水果”等非常不錯的點子。

在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教育下成長的孩子,他們不會認為自己的這種情緒顯得奇怪或不好,從而遭致大人的訓斥。相反,他們明白,無論是何種情緒都是正常的,是自然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會因為家長肯傾聽自己的心聲,並且接納和理解自己而感到來自家長強有力的內心支持,於是信心倍增,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可貴价值。

看到爸爸對自己不訓斥、不反駁、不取笑、不威脅,甚至坦言爸爸曾經有過的類似經歷,孩子會欣慰地感覺爸爸是真心地站在自己這一邊,因此自然而然地對家長產生信賴感和紐帶感。父母能夠關注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放手讓孩子自己主動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從中選擇最佳方法,無疑都會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的特點:

1、包容孩子的情緒,但對其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2、情緒不存在好壞之分,無論是何種情緒,都是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 3、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時,給予足夠的耐心。4、尊重孩子的情緒。5、不輕易忽略孩子任何微小的情緒變化。6、重視與孩子之間的情緒溝通。7、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引導孩子獨立摸索解決矛盾的方法。

當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充分地接納和理解時,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長,並最終走向成功的人生。儘管眾多家長已經瞭解了情緒管理訓練是最理想的育兒方式,但在如何操作的問題上,他們還是表現出諸多擔心和困惑。

“一直以來,我以為自己是個十足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我從小是在壓抑型父母教育下長大的,諸多行為上我都受到了他們的種種限制。所以,我下定決心,要讓我的孩子能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長大。於是,我努力給孩子各種愛,儘可能地尊重孩子。但是我意外地發現,其實我自身依然帶著壓抑型父母的許多影子。”

這位家長是一位小學老師,當她對我講述自己內心殘留的幼年烙印時,掩飾不住對這種現象的意外和吃驚。當她通過情緒管理訓練節目,意識到自身也存在著壓抑型父母身影時,著實受到不小的打擊 。

其實,縮小轉換型、壓抑型、放任型和情緒管理訓練型,很難嚴格地說,一位家長身上絕對只存在其中的一種特點,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兼具這4種特點。有時可能會無視孩子的情緒,加以訓斥;而有時儘管能包容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卻未能進一步引導孩子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雖說4種情形都可能集中存在於一個人身上,但肯定會有一個是最突出、最基本的。你在最焦急時表現出來的,往往就是你最基本的類型。可能在孩子比較乖時,你有足夠的耐心接納和包容孩子的情緒,顯得和藹可親;而當孩子不聽大人的話,撒嬌耍賴時,你就會不知不覺地發起火來,忽然來了脾氣。如果這就是你的寫照,你基本上就是壓抑型家長。

能把情緒管理訓練師的角色做好,當然再好不過,但在這一點上不必過於苛求自己,強迫自己在孩子每次表露情緒時都能做好情緒管理訓練。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會怎樣對待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

有時候,同樣的情形下家長說了同樣的話,有些孩子會顯得大受傷害,而有些孩子則無動於衷,眼睛都不眨一下。這是因為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氣質與性格不同,它是與生俱來的。有關這方面的內容,要數哈佛大學傑羅姆·凱根教授的高反應(抑制性)氣質和低反應(非抑制性)氣質研究論最為著名。

所謂高反應,顧名思義,就是對細微的刺激也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應;而低反應則是指,只有在受到較大的刺激時才會有所感知,對於刺激的反應速度和強度較弱。

這種現象屬於與生俱來的,據研究表明,這是由生物學因素所決定的,所以氣質會貫穿一個人的一生,不太可能發生大的變化。除了高反應氣質與低反應氣質一說,科學家們還從其他幾個角度對氣質進行了研究。

20世紀50年代,美國最早從事兒童氣質研究的切斯博士和托馬斯博士將所有孩子大致分為3種氣質:容易型、困難型、遲緩型(即逐漸熱情型或大器晚成型)。

有些孩子身上某一種氣質非常突出,但也有不少孩子兼具幾種氣質。容易型有時也會表現出慢半拍的氣質,而困難型有時會兼有遲緩型的一面。氣質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因此家長需要先認可孩子的氣質,再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

1、容易型孩子

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也就決定了他們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

容易型孩子從嬰兒時期就很乖,能吃,能睡,也愛笑,讓父母很省心。只要餵飽他們,及時為孩子換尿布,孩子基本上沒什麼哭鬧的時候。長大了也不會惹是生非,遵從父母的要求,顯得乖巧溫順。這並不是說父母的照顧有多體貼到位,而是因為這類孩子天生就是容易型氣質。這類孩子約佔40%

由於容易型孩子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因此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也就決定了他們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孩子的情緒基本上屬於穩定型,如果是在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的培養下,那麼他們的成長道路應該是一帆風順的。如果遇上壓抑型父母,那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因為儘管他們內心不情願,但由於天生氣質所致,他們不可能違抗父母的意思,而是一一遵從,因此在精神上備受壓力折磨。而生長在暴力環境中的容易型孩子,由於他們強迫自己順應來自家庭的暴力,嚴重時甚至會患上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容易型孩子通常不輕易心懷抱怨,而是習慣性地承受和忍耐著,因此對這種氣質的孩子,家長應給予更細緻的關懷。有時在家長看來,孩子沒什麼特別引人注意的舉動,於是家長就會粗心大意,以為孩子挺好挺正常,但此時,孩子的內心有可能早已千瘡百孔,像個裡面壞掉的蘋果一樣經歷著莫大的痛苦。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剛好屬於容易型氣質,家長就應該特別留意,即使孩子沒有表露出特別的情緒,作為父母也應該經常主動問及孩子的情緒,看看孩子是否有什麼不開心或苦惱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積極疏導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打開心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2、困難型孩子

唱反調,但有望改寫家族未來的命運

困難型嬰兒和容易型嬰兒截然相反,無論抱著、哄著或揹著,孩子還是會時常哭鬧不停,家長在照看孩子的過程中,會感到很吃力。困難型孩子的另一個典型特點是聽不進父母的話,經常和你唱反調,你讓他向東,他就會像頭倔強的馬駒一樣非得向西。

困難型孩子不喜歡被條條框框所束縛,他們拒絕自己被現有的秩序馴服,而是更樂於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來挑戰新鮮事物。因此,如果父母剛好是壓抑型父母,那家長面對這種困難型孩子時,會感到更頭疼、更棘手。

儘管這種局面看起來非常令人頭疼,但人類學家對於困難型氣質的孩子,卻有另一種積極的主張。他們堅信,困難型孩子的存在必然有著無可代替的理由。無論是何種膚質、哪個國家,肯定都有困難型孩子的存在。切斯和托馬斯博士認為,全世界至少約有10%的孩子屬於困難型氣質,可不要小覷這10%,世界之所以不斷變化到今天的嶄新面貌,正是因為困難型孩子在發揮力量。

乍一看,世界上好像有了乖巧的容易型氣質的人,就足以讓社會和國家按部就班地發展下去。但不得不說,倘若對現實社會不加以正面批評和牽制等積極干涉,社會是不可能長足發展的。試想一下,就算社會存在一些不協調與不合理的現象,如果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提出異議,就不可能糾正這些問題。一味地順應現實,對新鮮事物消極對待,只會讓社會停滯不前,如同死水一般腐朽。

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父母自身存在嚴重的缺陷,而他們的孩子屬於倔強的困難型氣質,因此對父母的命令不會言聽計從,更願意靠自己去挑戰新事物,因而避免了承襲上一輩的弊端,從而有望改寫家族未來的命運。所以說,困難型孩子因家族而生,一點都不為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想要養育好睏難型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這類孩子的父母無一例外都操碎了心。有時候由於孩子太偏執,他們的父母甚至會懷疑自己能否勝任情緒管理訓練的重任,順利讓孩子敞開心扉。

而值得一提的是,困難型孩子身上特有的氣質,放在當今這個風雲多變的時代,將會浮現為難得的優點。因此,家長千萬不要刻意壓抑孩子的天性,而要用肯定和欣賞的態度,積極地開發他們的特性。

由於這種類型的孩子吃軟不吃硬,所以你越想壓制他,孩子就會更走向偏激。所以,家長要對這類孩子給予適度地安撫和理解,凡事多讓他們自己判斷孰是孰非。

3、遲緩型孩子

能夠在喜歡的領域堅持不懈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

約佔15%的孩子天生屬於慢半拍型,無論說話或做事,都傾向於遲緩型。在凡事都講究快捷的現代社會,這種性子恐怕很難適應。就連家長面對凡事都慢吞吞的孩子,也會焦急上火。孩提時倒也沒什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這種慢半拍特性,簡直能讓家長直冒火。

韓國體壇名將朴泰桓,小時候剛開始游泳訓練時,表現的並不突出。別的孩子聰明伶俐,一學就會,而朴泰桓卻膽小退縮,讓媽媽既著急又難過。但是,當朴泰桓適應了游泳訓練後,就表現出難得的穩定,他不像別人那樣喜新厭舊,半途而廢,而是始終如一地表現出對游泳的熱忱,並堅持不懈,直至成為聞名世界游泳名將。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正如朴泰桓的例子,遲緩型的孩子並不是打一開始就會喜歡新鮮事物,他們適應新事物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但一旦完全適應後,就會一直踏踏實實地持續下去,表現出非同一般的努力與執著。縱觀很多成功人士,大多不是頭腦多聰明或才能多麼出眾的人。能夠在喜歡的領域堅持不懈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作為家長,應該瞭解遲緩型孩子的特性,努力做到取長補短,幫助孩子走向成功。

面對遲緩型孩子的慢條斯理,家長經常忍不住抱怨:“我真是受不了,就你這樣得什麼時候才能寫完作業啊?趕緊麻利點!”。孩子不笨不傻,聽到父母的數落當然會黯然神傷。其實這種慢性子,孩子自己也無法控制,父母因此而責備孩子,孩子只能更委屈,並深深地受到傷害。

父母越是急性子,就越無法容忍孩子的慢性子。其實,遲緩型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能夠用坦然的心態來對待他們這種無法改變的特性。

即使理解並接納了孩子的情緒,效果也不會立竿見影,尤其是長期在壓抑型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由於家長對孩子的情緒長期以來的不重視,以至於家長改變過去“冷漠”的態度,搖身一變為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時,孩子會沒法立刻接受並適應,覺得家長的這種改變很陌生的,很彆扭。而家長通過自我改變,努力嘗試著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併為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時,由於沒有得到孩子立竿見影的迴應,容易一下子失去信心,很失望,這時很可能如同洩洪一樣,一下子崩潰,於是不再對孩子抱有任何奢望,完全放手,淪為放任型父母。

壓抑型父母當中,屬於下列情形的比較多見。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採用壓抑的方式可能很管用,但孩子一旦上了中學,就漸漸“不吃這一套了”。孩子長大後變得牴觸心理強,頂撞父母,甚至會還手,讓家長措手不及。孩子的過激反應讓家長感到很無奈,不知所措,甚至暗暗心想:“到了這個地步,恐怕我也管不了你了。”於是從內心裡放棄了孩子,對孩子放任不管。而一向對父母的干涉表示強烈反感的孩子,一旦父母真正放手不管時,又會表現得不太情願。他們成年後,大部分人會對父母心生抱怨,責怪家長沒有對自己管教到底:“那時候為什麼沒能好好管管我!那時我年紀小,是非觀念模糊,父母哪怕打罵,也應該及時糾正,阻止孩子誤入歧途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是的,無論任何情況,家長都不應該鬆開牽住孩子的手。當嘗試與孩子進行情緒共享時,應該不懈地堅持和努力,哪怕10次、20次,就算都失敗了,也不應該輕易放棄。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一種習慣的形成,平均需要21天時間。而讓某種行為成為一種潛意識行為,就需要63~100天。

也就是說,只要努力堅持兩三個月,即使不用刻意去想,也會習慣成自然。所以,即使你第一次嘗試情緒管理訓練時生硬、彆扭或不習慣,也大可不必灰心喪氣,應該不懈地堅持下去。不知不覺中,你就會發現自己成了相當不錯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而孩子也有了可喜的變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幸福下去,是個錯誤

本文節選自瀋陽出版社2011年版《你的情緒我在乎》


【搜索微信號13027279630進積分群】

關注微信公眾號【父母世界Parents】精選歐美頂級育兒雜誌內容,每天育兒乾貨餵飽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