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開學第一天,放學後兒子對我說: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哦。

這句話我聽得習以為常了,自從兒子小學三年級起,每年班上都會少一到兩個小孩。

我問:你知道他們去哪裡了嗎?美國,還是英國?

兒子回答:不是,這兩個都是加拿大。

我問:他們英語是不是挺好的?

兒子帶著一貫的自大自信回答:都沒我好啊。林翰英語還可以,但還是比我差一點,其他科目就不行了,上學期語文數學期末考只有60幾。博文成績都不行,英語還特別差,經常考3、40分。

我愕然,你們班還有學習這麼差的同學啊?都怎麼進來的?

兒子:他們是二代(教工子弟)啊。我都不知道,到了加拿大他怎麼上課!

我:這你就不用操心了,反正到了那裡,英語就不得不好起來。

暑假時我還聽說,妹妹班上也有一個同學,轉到英國去讀書了。

私下我和理工男唸叨:這樣也好,班上人數越來越少,眼看都不到30人了,在公立學校就實現了小班教學。

我又自私機靈地加了一句:最好成績好、家境好的孩子都到國外去念書,這樣我們孩子的競爭就少了……

理工男一桶冷水潑下來:你這是做夢!成績好的同學都在學校裡好好呆著呢,都是成績不好的一早出國了,因為家長認為他們不適合中國的應試教育……

所以,哥哥和妹妹的成績沒變,排名(百分比排名,比如年級前20%算A)卻靠後了,因為“出走”的都是成績不如他們的,班裡學霸一個都沒少。

我立馬感到肩上的壓力又重了兩分。

當然,理工男說的有點偏激,當然也不乏家裡有條件、學習也出色的孩子一早到國外讀書的……

"

1

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開學第一天,放學後兒子對我說: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哦。

這句話我聽得習以為常了,自從兒子小學三年級起,每年班上都會少一到兩個小孩。

我問:你知道他們去哪裡了嗎?美國,還是英國?

兒子回答:不是,這兩個都是加拿大。

我問:他們英語是不是挺好的?

兒子帶著一貫的自大自信回答:都沒我好啊。林翰英語還可以,但還是比我差一點,其他科目就不行了,上學期語文數學期末考只有60幾。博文成績都不行,英語還特別差,經常考3、40分。

我愕然,你們班還有學習這麼差的同學啊?都怎麼進來的?

兒子:他們是二代(教工子弟)啊。我都不知道,到了加拿大他怎麼上課!

我:這你就不用操心了,反正到了那裡,英語就不得不好起來。

暑假時我還聽說,妹妹班上也有一個同學,轉到英國去讀書了。

私下我和理工男唸叨:這樣也好,班上人數越來越少,眼看都不到30人了,在公立學校就實現了小班教學。

我又自私機靈地加了一句:最好成績好、家境好的孩子都到國外去念書,這樣我們孩子的競爭就少了……

理工男一桶冷水潑下來:你這是做夢!成績好的同學都在學校裡好好呆著呢,都是成績不好的一早出國了,因為家長認為他們不適合中國的應試教育……

所以,哥哥和妹妹的成績沒變,排名(百分比排名,比如年級前20%算A)卻靠後了,因為“出走”的都是成績不如他們的,班裡學霸一個都沒少。

我立馬感到肩上的壓力又重了兩分。

當然,理工男說的有點偏激,當然也不乏家裡有條件、學習也出色的孩子一早到國外讀書的……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2

那些為了跳出升學“火坑”出國的孩子

在以北上廣深為首的中國中產家庭,教育的賽道早就不止一條了,高考只是家長的選擇之一,而不是唯一,出國讀大學甚至讀中學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根據今年發佈的教育部數據,從2016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輸出國以來,出國留學生數量繼續增長,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總數為66.21萬人,比去年(2017年, 60萬)又增長了10%。其中自費留學佔90%,59.63萬人。


"

1

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開學第一天,放學後兒子對我說: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哦。

這句話我聽得習以為常了,自從兒子小學三年級起,每年班上都會少一到兩個小孩。

我問:你知道他們去哪裡了嗎?美國,還是英國?

兒子回答:不是,這兩個都是加拿大。

我問:他們英語是不是挺好的?

兒子帶著一貫的自大自信回答:都沒我好啊。林翰英語還可以,但還是比我差一點,其他科目就不行了,上學期語文數學期末考只有60幾。博文成績都不行,英語還特別差,經常考3、40分。

我愕然,你們班還有學習這麼差的同學啊?都怎麼進來的?

兒子:他們是二代(教工子弟)啊。我都不知道,到了加拿大他怎麼上課!

我:這你就不用操心了,反正到了那裡,英語就不得不好起來。

暑假時我還聽說,妹妹班上也有一個同學,轉到英國去讀書了。

私下我和理工男唸叨:這樣也好,班上人數越來越少,眼看都不到30人了,在公立學校就實現了小班教學。

我又自私機靈地加了一句:最好成績好、家境好的孩子都到國外去念書,這樣我們孩子的競爭就少了……

理工男一桶冷水潑下來:你這是做夢!成績好的同學都在學校裡好好呆著呢,都是成績不好的一早出國了,因為家長認為他們不適合中國的應試教育……

所以,哥哥和妹妹的成績沒變,排名(百分比排名,比如年級前20%算A)卻靠後了,因為“出走”的都是成績不如他們的,班裡學霸一個都沒少。

我立馬感到肩上的壓力又重了兩分。

當然,理工男說的有點偏激,當然也不乏家裡有條件、學習也出色的孩子一早到國外讀書的……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2

那些為了跳出升學“火坑”出國的孩子

在以北上廣深為首的中國中產家庭,教育的賽道早就不止一條了,高考只是家長的選擇之一,而不是唯一,出國讀大學甚至讀中學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根據今年發佈的教育部數據,從2016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輸出國以來,出國留學生數量繼續增長,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總數為66.21萬人,比去年(2017年, 60萬)又增長了10%。其中自費留學佔90%,59.63萬人。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圖片來自“中國教育在線”

在自費留學生中,雖然攻讀本科和研究生仍佔大頭(佔比80-85%,本科和讀研數量相當),但是“出國留學低齡化”(包括中學和小學,以高中為主)的趨勢在擴大。1999年以來,18歲以下的留學生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只是這兩年增速才有所放緩。

中小學留學生出國,絕大部分是家長為他們做的決定,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國外的升學壓力沒這麼大,學習氛圍相對輕鬆,尊重個性,有利於孩子的全人教育。

2.比起從中國高中考過去,在美國或英國等地讀中學,更容易申請到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

3.小一點出國更容易融入當地文化,同時英語也會學得更正宗。

在一個採訪實錄裡,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在悉尼定居,孩子在當地讀小學。她說:“悉尼的學習氛圍比國內輕鬆,學校上課形式靈活多樣。學校更注意孩子融入學校的過程和學習習慣的建立,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一個朋友,曾經歷過被她稱為“奇葩”的上海幼升小,因為不想讓孩子太小就過度開發,幼兒園階段就什麼學科都沒讓孩子學,到了面試,數學兩位數計算交了白卷,閱讀故事一大半字念不出,自然申請不到好民辦,只好進了劃片的公立。

看到身邊媽媽讓孩子上著一大堆補習班,從二年級就開始準備小升初,她就很厭惡,三年級時就毅然帶著孩子去了倫敦。雖然她的孩子在上海那家普通公立也就中游,但在英國,小學雖然科目很多,但是都比較淺,傾向於培養興趣入門,所以孩子學得還挺輕鬆。

去年孩子申請私立中學,居然憑著優秀的面試成績進入了英國前五的私校,這個私校牛劍升學比例一直保持在40%左右。

據她描述,英國“小升初”和國內很不一樣,考核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未來潛力,而不是看現在掌握了多少知識。雖然孩子的學業水平不算頂尖,但是在邏輯能力、思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等維度測試水平不錯,加上面試佔50%——孩子還比較能說,所以就被學校看中了。

她說,樂樂在上海,肯定上不了好的民辦初中,牛津劍橋想都不敢想,連國內211都懸!在中國升學,沒什麼祕訣,就是提前學!現在總算跳出火坑了。

當然,“跳火坑“的代價也不低,朋友辭去世界五百強年薪30萬的工作在英國陪讀,孩子爸爸和家人分離一個人在國內工作,供他們一年50萬生活費+學費,壓力不算小。

至於花生的同學博文,後來我問了他媽媽,她說:

我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思想鬥爭,學校不錯,放棄很可惜,也很人性,從不公佈排名,保護了孩子自尊,但是實在架不住博文成績太爛呀!不管是他自己還是同學都心知肚明他是個“差生”。這種形象和思維一旦固化,博文就很難轉變和進步,我們做家長的心理壓力也大呀。到了加拿大換個環境,我想學習壓力總會輕一些,也希望博文能有個全新面貌。


"

1

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開學第一天,放學後兒子對我說: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哦。

這句話我聽得習以為常了,自從兒子小學三年級起,每年班上都會少一到兩個小孩。

我問:你知道他們去哪裡了嗎?美國,還是英國?

兒子回答:不是,這兩個都是加拿大。

我問:他們英語是不是挺好的?

兒子帶著一貫的自大自信回答:都沒我好啊。林翰英語還可以,但還是比我差一點,其他科目就不行了,上學期語文數學期末考只有60幾。博文成績都不行,英語還特別差,經常考3、40分。

我愕然,你們班還有學習這麼差的同學啊?都怎麼進來的?

兒子:他們是二代(教工子弟)啊。我都不知道,到了加拿大他怎麼上課!

我:這你就不用操心了,反正到了那裡,英語就不得不好起來。

暑假時我還聽說,妹妹班上也有一個同學,轉到英國去讀書了。

私下我和理工男唸叨:這樣也好,班上人數越來越少,眼看都不到30人了,在公立學校就實現了小班教學。

我又自私機靈地加了一句:最好成績好、家境好的孩子都到國外去念書,這樣我們孩子的競爭就少了……

理工男一桶冷水潑下來:你這是做夢!成績好的同學都在學校裡好好呆著呢,都是成績不好的一早出國了,因為家長認為他們不適合中國的應試教育……

所以,哥哥和妹妹的成績沒變,排名(百分比排名,比如年級前20%算A)卻靠後了,因為“出走”的都是成績不如他們的,班裡學霸一個都沒少。

我立馬感到肩上的壓力又重了兩分。

當然,理工男說的有點偏激,當然也不乏家裡有條件、學習也出色的孩子一早到國外讀書的……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2

那些為了跳出升學“火坑”出國的孩子

在以北上廣深為首的中國中產家庭,教育的賽道早就不止一條了,高考只是家長的選擇之一,而不是唯一,出國讀大學甚至讀中學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根據今年發佈的教育部數據,從2016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輸出國以來,出國留學生數量繼續增長,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總數為66.21萬人,比去年(2017年, 60萬)又增長了10%。其中自費留學佔90%,59.63萬人。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圖片來自“中國教育在線”

在自費留學生中,雖然攻讀本科和研究生仍佔大頭(佔比80-85%,本科和讀研數量相當),但是“出國留學低齡化”(包括中學和小學,以高中為主)的趨勢在擴大。1999年以來,18歲以下的留學生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只是這兩年增速才有所放緩。

中小學留學生出國,絕大部分是家長為他們做的決定,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國外的升學壓力沒這麼大,學習氛圍相對輕鬆,尊重個性,有利於孩子的全人教育。

2.比起從中國高中考過去,在美國或英國等地讀中學,更容易申請到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

3.小一點出國更容易融入當地文化,同時英語也會學得更正宗。

在一個採訪實錄裡,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在悉尼定居,孩子在當地讀小學。她說:“悉尼的學習氛圍比國內輕鬆,學校上課形式靈活多樣。學校更注意孩子融入學校的過程和學習習慣的建立,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一個朋友,曾經歷過被她稱為“奇葩”的上海幼升小,因為不想讓孩子太小就過度開發,幼兒園階段就什麼學科都沒讓孩子學,到了面試,數學兩位數計算交了白卷,閱讀故事一大半字念不出,自然申請不到好民辦,只好進了劃片的公立。

看到身邊媽媽讓孩子上著一大堆補習班,從二年級就開始準備小升初,她就很厭惡,三年級時就毅然帶著孩子去了倫敦。雖然她的孩子在上海那家普通公立也就中游,但在英國,小學雖然科目很多,但是都比較淺,傾向於培養興趣入門,所以孩子學得還挺輕鬆。

去年孩子申請私立中學,居然憑著優秀的面試成績進入了英國前五的私校,這個私校牛劍升學比例一直保持在40%左右。

據她描述,英國“小升初”和國內很不一樣,考核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未來潛力,而不是看現在掌握了多少知識。雖然孩子的學業水平不算頂尖,但是在邏輯能力、思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等維度測試水平不錯,加上面試佔50%——孩子還比較能說,所以就被學校看中了。

她說,樂樂在上海,肯定上不了好的民辦初中,牛津劍橋想都不敢想,連國內211都懸!在中國升學,沒什麼祕訣,就是提前學!現在總算跳出火坑了。

當然,“跳火坑“的代價也不低,朋友辭去世界五百強年薪30萬的工作在英國陪讀,孩子爸爸和家人分離一個人在國內工作,供他們一年50萬生活費+學費,壓力不算小。

至於花生的同學博文,後來我問了他媽媽,她說:

我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思想鬥爭,學校不錯,放棄很可惜,也很人性,從不公佈排名,保護了孩子自尊,但是實在架不住博文成績太爛呀!不管是他自己還是同學都心知肚明他是個“差生”。這種形象和思維一旦固化,博文就很難轉變和進步,我們做家長的心理壓力也大呀。到了加拿大換個環境,我想學習壓力總會輕一些,也希望博文能有個全新面貌。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3

選項再多最後也只能選一個

為什麼選項多了,孩子的教育路線也分散了,反而感覺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也越來越焦慮?

大家總說,這是因為國內優秀教育資源太稀缺,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這不是焦慮的真正根源。

以前想讀書,只有公辦,不能選民辦,因為沒有;也不能轉國際,因為也沒有;更不能出國,因為沒錢也沒渠道。

那麼,沒辦法,就高考吧,清北現在很難考,過去也沒見得好考一丁點兒。而比起過去,現在的一本率不知道要比過去高多少。(當然因為合併和擴招等原因,含金量有所下降)。

國內優秀教育資源什麼時候不稀缺啊?過去比現在還要稀缺!那麼,為啥過去家長不焦慮,現在卻焦慮了呢?

一是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大大提高了,對教育的投入也大大增加了。

二是選擇越多反而比沒有選擇更容易焦慮。你想啊,以前反正只有一條路,沒得選,也就認命了;現在選擇多了,家長責任就大了,萬一一個選擇不當,耽誤了孩子的前程,怎麼辦呢?

三是中國進入了L型增長,不像在過去的高增長環境下,即使高中畢業或中專生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目前中國的中產家長可以分成三派:

  • 堅定高考派
  • 堅定出國派
  • “騎牆派”,就是走著看,在國內跟得上就高考,看著不行才轉賽道。

從身邊的家長來看:

堅定高考的還是不少的,約佔30%。

一開始就堅定出國的家長並不多,從數據來看,這些年花生和妹妹的學校一個班平均流失率也就每年1-2人;另外,作為低齡留學的替代品,國內的國際學校一直都是一種小眾的選擇。估算一下,也就15%左右吧!

剩下最多的,就是“騎牆派”了。

為什麼要走著看呢?大多數家長覺得中國的中小學基礎教育還是不錯的,至少比較紮實和嚴格。而且一旦轉到國外或國際學校,再想轉回應試就比較難,基本是不可逆的。

2017年5月,正式轉為中科院院士的楊振寧,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做了一場直播,他在談及中美教育差距時說,“家裡傾家蕩產把這個小孩送去,就是因為他們沒懂,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是比中國的中學、小學、大學的教育好。”

"

1

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開學第一天,放學後兒子對我說: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哦。

這句話我聽得習以為常了,自從兒子小學三年級起,每年班上都會少一到兩個小孩。

我問:你知道他們去哪裡了嗎?美國,還是英國?

兒子回答:不是,這兩個都是加拿大。

我問:他們英語是不是挺好的?

兒子帶著一貫的自大自信回答:都沒我好啊。林翰英語還可以,但還是比我差一點,其他科目就不行了,上學期語文數學期末考只有60幾。博文成績都不行,英語還特別差,經常考3、40分。

我愕然,你們班還有學習這麼差的同學啊?都怎麼進來的?

兒子:他們是二代(教工子弟)啊。我都不知道,到了加拿大他怎麼上課!

我:這你就不用操心了,反正到了那裡,英語就不得不好起來。

暑假時我還聽說,妹妹班上也有一個同學,轉到英國去讀書了。

私下我和理工男唸叨:這樣也好,班上人數越來越少,眼看都不到30人了,在公立學校就實現了小班教學。

我又自私機靈地加了一句:最好成績好、家境好的孩子都到國外去念書,這樣我們孩子的競爭就少了……

理工男一桶冷水潑下來:你這是做夢!成績好的同學都在學校裡好好呆著呢,都是成績不好的一早出國了,因為家長認為他們不適合中國的應試教育……

所以,哥哥和妹妹的成績沒變,排名(百分比排名,比如年級前20%算A)卻靠後了,因為“出走”的都是成績不如他們的,班裡學霸一個都沒少。

我立馬感到肩上的壓力又重了兩分。

當然,理工男說的有點偏激,當然也不乏家裡有條件、學習也出色的孩子一早到國外讀書的……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2

那些為了跳出升學“火坑”出國的孩子

在以北上廣深為首的中國中產家庭,教育的賽道早就不止一條了,高考只是家長的選擇之一,而不是唯一,出國讀大學甚至讀中學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根據今年發佈的教育部數據,從2016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輸出國以來,出國留學生數量繼續增長,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總數為66.21萬人,比去年(2017年, 60萬)又增長了10%。其中自費留學佔90%,59.63萬人。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圖片來自“中國教育在線”

在自費留學生中,雖然攻讀本科和研究生仍佔大頭(佔比80-85%,本科和讀研數量相當),但是“出國留學低齡化”(包括中學和小學,以高中為主)的趨勢在擴大。1999年以來,18歲以下的留學生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只是這兩年增速才有所放緩。

中小學留學生出國,絕大部分是家長為他們做的決定,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國外的升學壓力沒這麼大,學習氛圍相對輕鬆,尊重個性,有利於孩子的全人教育。

2.比起從中國高中考過去,在美國或英國等地讀中學,更容易申請到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

3.小一點出國更容易融入當地文化,同時英語也會學得更正宗。

在一個採訪實錄裡,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在悉尼定居,孩子在當地讀小學。她說:“悉尼的學習氛圍比國內輕鬆,學校上課形式靈活多樣。學校更注意孩子融入學校的過程和學習習慣的建立,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一個朋友,曾經歷過被她稱為“奇葩”的上海幼升小,因為不想讓孩子太小就過度開發,幼兒園階段就什麼學科都沒讓孩子學,到了面試,數學兩位數計算交了白卷,閱讀故事一大半字念不出,自然申請不到好民辦,只好進了劃片的公立。

看到身邊媽媽讓孩子上著一大堆補習班,從二年級就開始準備小升初,她就很厭惡,三年級時就毅然帶著孩子去了倫敦。雖然她的孩子在上海那家普通公立也就中游,但在英國,小學雖然科目很多,但是都比較淺,傾向於培養興趣入門,所以孩子學得還挺輕鬆。

去年孩子申請私立中學,居然憑著優秀的面試成績進入了英國前五的私校,這個私校牛劍升學比例一直保持在40%左右。

據她描述,英國“小升初”和國內很不一樣,考核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未來潛力,而不是看現在掌握了多少知識。雖然孩子的學業水平不算頂尖,但是在邏輯能力、思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等維度測試水平不錯,加上面試佔50%——孩子還比較能說,所以就被學校看中了。

她說,樂樂在上海,肯定上不了好的民辦初中,牛津劍橋想都不敢想,連國內211都懸!在中國升學,沒什麼祕訣,就是提前學!現在總算跳出火坑了。

當然,“跳火坑“的代價也不低,朋友辭去世界五百強年薪30萬的工作在英國陪讀,孩子爸爸和家人分離一個人在國內工作,供他們一年50萬生活費+學費,壓力不算小。

至於花生的同學博文,後來我問了他媽媽,她說:

我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思想鬥爭,學校不錯,放棄很可惜,也很人性,從不公佈排名,保護了孩子自尊,但是實在架不住博文成績太爛呀!不管是他自己還是同學都心知肚明他是個“差生”。這種形象和思維一旦固化,博文就很難轉變和進步,我們做家長的心理壓力也大呀。到了加拿大換個環境,我想學習壓力總會輕一些,也希望博文能有個全新面貌。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3

選項再多最後也只能選一個

為什麼選項多了,孩子的教育路線也分散了,反而感覺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也越來越焦慮?

大家總說,這是因為國內優秀教育資源太稀缺,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這不是焦慮的真正根源。

以前想讀書,只有公辦,不能選民辦,因為沒有;也不能轉國際,因為也沒有;更不能出國,因為沒錢也沒渠道。

那麼,沒辦法,就高考吧,清北現在很難考,過去也沒見得好考一丁點兒。而比起過去,現在的一本率不知道要比過去高多少。(當然因為合併和擴招等原因,含金量有所下降)。

國內優秀教育資源什麼時候不稀缺啊?過去比現在還要稀缺!那麼,為啥過去家長不焦慮,現在卻焦慮了呢?

一是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大大提高了,對教育的投入也大大增加了。

二是選擇越多反而比沒有選擇更容易焦慮。你想啊,以前反正只有一條路,沒得選,也就認命了;現在選擇多了,家長責任就大了,萬一一個選擇不當,耽誤了孩子的前程,怎麼辦呢?

三是中國進入了L型增長,不像在過去的高增長環境下,即使高中畢業或中專生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目前中國的中產家長可以分成三派:

  • 堅定高考派
  • 堅定出國派
  • “騎牆派”,就是走著看,在國內跟得上就高考,看著不行才轉賽道。

從身邊的家長來看:

堅定高考的還是不少的,約佔30%。

一開始就堅定出國的家長並不多,從數據來看,這些年花生和妹妹的學校一個班平均流失率也就每年1-2人;另外,作為低齡留學的替代品,國內的國際學校一直都是一種小眾的選擇。估算一下,也就15%左右吧!

剩下最多的,就是“騎牆派”了。

為什麼要走著看呢?大多數家長覺得中國的中小學基礎教育還是不錯的,至少比較紮實和嚴格。而且一旦轉到國外或國際學校,再想轉回應試就比較難,基本是不可逆的。

2017年5月,正式轉為中科院院士的楊振寧,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做了一場直播,他在談及中美教育差距時說,“家裡傾家蕩產把這個小孩送去,就是因為他們沒懂,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是比中國的中學、小學、大學的教育好。”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直播中的楊振寧

直播中的楊振寧

再加上,低齡留學還有其他弊端:

  • 身份認同感缺失
  • 家人分離
  • 中文能力缺失
  • 文化差異無法融入
  • 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有——費錢

家長所有教育上的努力,都是為了增加孩子的選擇權,但是對於沒主見或不堅定的家長,選擇權多並不一定會增加幸福感,因為:

道路千萬條,只能選一條,選起來卻要人命,後悔起來也要人命。

"

1

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開學第一天,放學後兒子對我說: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哦。

這句話我聽得習以為常了,自從兒子小學三年級起,每年班上都會少一到兩個小孩。

我問:你知道他們去哪裡了嗎?美國,還是英國?

兒子回答:不是,這兩個都是加拿大。

我問:他們英語是不是挺好的?

兒子帶著一貫的自大自信回答:都沒我好啊。林翰英語還可以,但還是比我差一點,其他科目就不行了,上學期語文數學期末考只有60幾。博文成績都不行,英語還特別差,經常考3、40分。

我愕然,你們班還有學習這麼差的同學啊?都怎麼進來的?

兒子:他們是二代(教工子弟)啊。我都不知道,到了加拿大他怎麼上課!

我:這你就不用操心了,反正到了那裡,英語就不得不好起來。

暑假時我還聽說,妹妹班上也有一個同學,轉到英國去讀書了。

私下我和理工男唸叨:這樣也好,班上人數越來越少,眼看都不到30人了,在公立學校就實現了小班教學。

我又自私機靈地加了一句:最好成績好、家境好的孩子都到國外去念書,這樣我們孩子的競爭就少了……

理工男一桶冷水潑下來:你這是做夢!成績好的同學都在學校裡好好呆著呢,都是成績不好的一早出國了,因為家長認為他們不適合中國的應試教育……

所以,哥哥和妹妹的成績沒變,排名(百分比排名,比如年級前20%算A)卻靠後了,因為“出走”的都是成績不如他們的,班裡學霸一個都沒少。

我立馬感到肩上的壓力又重了兩分。

當然,理工男說的有點偏激,當然也不乏家裡有條件、學習也出色的孩子一早到國外讀書的……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2

那些為了跳出升學“火坑”出國的孩子

在以北上廣深為首的中國中產家庭,教育的賽道早就不止一條了,高考只是家長的選擇之一,而不是唯一,出國讀大學甚至讀中學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根據今年發佈的教育部數據,從2016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輸出國以來,出國留學生數量繼續增長,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總數為66.21萬人,比去年(2017年, 60萬)又增長了10%。其中自費留學佔90%,59.63萬人。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圖片來自“中國教育在線”

在自費留學生中,雖然攻讀本科和研究生仍佔大頭(佔比80-85%,本科和讀研數量相當),但是“出國留學低齡化”(包括中學和小學,以高中為主)的趨勢在擴大。1999年以來,18歲以下的留學生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只是這兩年增速才有所放緩。

中小學留學生出國,絕大部分是家長為他們做的決定,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國外的升學壓力沒這麼大,學習氛圍相對輕鬆,尊重個性,有利於孩子的全人教育。

2.比起從中國高中考過去,在美國或英國等地讀中學,更容易申請到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

3.小一點出國更容易融入當地文化,同時英語也會學得更正宗。

在一個採訪實錄裡,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在悉尼定居,孩子在當地讀小學。她說:“悉尼的學習氛圍比國內輕鬆,學校上課形式靈活多樣。學校更注意孩子融入學校的過程和學習習慣的建立,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一個朋友,曾經歷過被她稱為“奇葩”的上海幼升小,因為不想讓孩子太小就過度開發,幼兒園階段就什麼學科都沒讓孩子學,到了面試,數學兩位數計算交了白卷,閱讀故事一大半字念不出,自然申請不到好民辦,只好進了劃片的公立。

看到身邊媽媽讓孩子上著一大堆補習班,從二年級就開始準備小升初,她就很厭惡,三年級時就毅然帶著孩子去了倫敦。雖然她的孩子在上海那家普通公立也就中游,但在英國,小學雖然科目很多,但是都比較淺,傾向於培養興趣入門,所以孩子學得還挺輕鬆。

去年孩子申請私立中學,居然憑著優秀的面試成績進入了英國前五的私校,這個私校牛劍升學比例一直保持在40%左右。

據她描述,英國“小升初”和國內很不一樣,考核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未來潛力,而不是看現在掌握了多少知識。雖然孩子的學業水平不算頂尖,但是在邏輯能力、思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等維度測試水平不錯,加上面試佔50%——孩子還比較能說,所以就被學校看中了。

她說,樂樂在上海,肯定上不了好的民辦初中,牛津劍橋想都不敢想,連國內211都懸!在中國升學,沒什麼祕訣,就是提前學!現在總算跳出火坑了。

當然,“跳火坑“的代價也不低,朋友辭去世界五百強年薪30萬的工作在英國陪讀,孩子爸爸和家人分離一個人在國內工作,供他們一年50萬生活費+學費,壓力不算小。

至於花生的同學博文,後來我問了他媽媽,她說:

我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思想鬥爭,學校不錯,放棄很可惜,也很人性,從不公佈排名,保護了孩子自尊,但是實在架不住博文成績太爛呀!不管是他自己還是同學都心知肚明他是個“差生”。這種形象和思維一旦固化,博文就很難轉變和進步,我們做家長的心理壓力也大呀。到了加拿大換個環境,我想學習壓力總會輕一些,也希望博文能有個全新面貌。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3

選項再多最後也只能選一個

為什麼選項多了,孩子的教育路線也分散了,反而感覺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也越來越焦慮?

大家總說,這是因為國內優秀教育資源太稀缺,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這不是焦慮的真正根源。

以前想讀書,只有公辦,不能選民辦,因為沒有;也不能轉國際,因為也沒有;更不能出國,因為沒錢也沒渠道。

那麼,沒辦法,就高考吧,清北現在很難考,過去也沒見得好考一丁點兒。而比起過去,現在的一本率不知道要比過去高多少。(當然因為合併和擴招等原因,含金量有所下降)。

國內優秀教育資源什麼時候不稀缺啊?過去比現在還要稀缺!那麼,為啥過去家長不焦慮,現在卻焦慮了呢?

一是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大大提高了,對教育的投入也大大增加了。

二是選擇越多反而比沒有選擇更容易焦慮。你想啊,以前反正只有一條路,沒得選,也就認命了;現在選擇多了,家長責任就大了,萬一一個選擇不當,耽誤了孩子的前程,怎麼辦呢?

三是中國進入了L型增長,不像在過去的高增長環境下,即使高中畢業或中專生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目前中國的中產家長可以分成三派:

  • 堅定高考派
  • 堅定出國派
  • “騎牆派”,就是走著看,在國內跟得上就高考,看著不行才轉賽道。

從身邊的家長來看:

堅定高考的還是不少的,約佔30%。

一開始就堅定出國的家長並不多,從數據來看,這些年花生和妹妹的學校一個班平均流失率也就每年1-2人;另外,作為低齡留學的替代品,國內的國際學校一直都是一種小眾的選擇。估算一下,也就15%左右吧!

剩下最多的,就是“騎牆派”了。

為什麼要走著看呢?大多數家長覺得中國的中小學基礎教育還是不錯的,至少比較紮實和嚴格。而且一旦轉到國外或國際學校,再想轉回應試就比較難,基本是不可逆的。

2017年5月,正式轉為中科院院士的楊振寧,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做了一場直播,他在談及中美教育差距時說,“家裡傾家蕩產把這個小孩送去,就是因為他們沒懂,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是比中國的中學、小學、大學的教育好。”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直播中的楊振寧

直播中的楊振寧

再加上,低齡留學還有其他弊端:

  • 身份認同感缺失
  • 家人分離
  • 中文能力缺失
  • 文化差異無法融入
  • 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有——費錢

家長所有教育上的努力,都是為了增加孩子的選擇權,但是對於沒主見或不堅定的家長,選擇權多並不一定會增加幸福感,因為:

道路千萬條,只能選一條,選起來卻要人命,後悔起來也要人命。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4

那些回國和保國籍的留學生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出國的學生越來越多,回國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25萬人,留學回國人數比例從2007年的30%上升到2016年的79.4%,留學回國與出國留學人數“逆差”逐漸縮小。

"

1

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開學第一天,放學後兒子對我說: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哦。

這句話我聽得習以為常了,自從兒子小學三年級起,每年班上都會少一到兩個小孩。

我問:你知道他們去哪裡了嗎?美國,還是英國?

兒子回答:不是,這兩個都是加拿大。

我問:他們英語是不是挺好的?

兒子帶著一貫的自大自信回答:都沒我好啊。林翰英語還可以,但還是比我差一點,其他科目就不行了,上學期語文數學期末考只有60幾。博文成績都不行,英語還特別差,經常考3、40分。

我愕然,你們班還有學習這麼差的同學啊?都怎麼進來的?

兒子:他們是二代(教工子弟)啊。我都不知道,到了加拿大他怎麼上課!

我:這你就不用操心了,反正到了那裡,英語就不得不好起來。

暑假時我還聽說,妹妹班上也有一個同學,轉到英國去讀書了。

私下我和理工男唸叨:這樣也好,班上人數越來越少,眼看都不到30人了,在公立學校就實現了小班教學。

我又自私機靈地加了一句:最好成績好、家境好的孩子都到國外去念書,這樣我們孩子的競爭就少了……

理工男一桶冷水潑下來:你這是做夢!成績好的同學都在學校裡好好呆著呢,都是成績不好的一早出國了,因為家長認為他們不適合中國的應試教育……

所以,哥哥和妹妹的成績沒變,排名(百分比排名,比如年級前20%算A)卻靠後了,因為“出走”的都是成績不如他們的,班裡學霸一個都沒少。

我立馬感到肩上的壓力又重了兩分。

當然,理工男說的有點偏激,當然也不乏家裡有條件、學習也出色的孩子一早到國外讀書的……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2

那些為了跳出升學“火坑”出國的孩子

在以北上廣深為首的中國中產家庭,教育的賽道早就不止一條了,高考只是家長的選擇之一,而不是唯一,出國讀大學甚至讀中學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根據今年發佈的教育部數據,從2016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輸出國以來,出國留學生數量繼續增長,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總數為66.21萬人,比去年(2017年, 60萬)又增長了10%。其中自費留學佔90%,59.63萬人。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圖片來自“中國教育在線”

在自費留學生中,雖然攻讀本科和研究生仍佔大頭(佔比80-85%,本科和讀研數量相當),但是“出國留學低齡化”(包括中學和小學,以高中為主)的趨勢在擴大。1999年以來,18歲以下的留學生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只是這兩年增速才有所放緩。

中小學留學生出國,絕大部分是家長為他們做的決定,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國外的升學壓力沒這麼大,學習氛圍相對輕鬆,尊重個性,有利於孩子的全人教育。

2.比起從中國高中考過去,在美國或英國等地讀中學,更容易申請到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

3.小一點出國更容易融入當地文化,同時英語也會學得更正宗。

在一個採訪實錄裡,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在悉尼定居,孩子在當地讀小學。她說:“悉尼的學習氛圍比國內輕鬆,學校上課形式靈活多樣。學校更注意孩子融入學校的過程和學習習慣的建立,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一個朋友,曾經歷過被她稱為“奇葩”的上海幼升小,因為不想讓孩子太小就過度開發,幼兒園階段就什麼學科都沒讓孩子學,到了面試,數學兩位數計算交了白卷,閱讀故事一大半字念不出,自然申請不到好民辦,只好進了劃片的公立。

看到身邊媽媽讓孩子上著一大堆補習班,從二年級就開始準備小升初,她就很厭惡,三年級時就毅然帶著孩子去了倫敦。雖然她的孩子在上海那家普通公立也就中游,但在英國,小學雖然科目很多,但是都比較淺,傾向於培養興趣入門,所以孩子學得還挺輕鬆。

去年孩子申請私立中學,居然憑著優秀的面試成績進入了英國前五的私校,這個私校牛劍升學比例一直保持在40%左右。

據她描述,英國“小升初”和國內很不一樣,考核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未來潛力,而不是看現在掌握了多少知識。雖然孩子的學業水平不算頂尖,但是在邏輯能力、思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等維度測試水平不錯,加上面試佔50%——孩子還比較能說,所以就被學校看中了。

她說,樂樂在上海,肯定上不了好的民辦初中,牛津劍橋想都不敢想,連國內211都懸!在中國升學,沒什麼祕訣,就是提前學!現在總算跳出火坑了。

當然,“跳火坑“的代價也不低,朋友辭去世界五百強年薪30萬的工作在英國陪讀,孩子爸爸和家人分離一個人在國內工作,供他們一年50萬生活費+學費,壓力不算小。

至於花生的同學博文,後來我問了他媽媽,她說:

我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思想鬥爭,學校不錯,放棄很可惜,也很人性,從不公佈排名,保護了孩子自尊,但是實在架不住博文成績太爛呀!不管是他自己還是同學都心知肚明他是個“差生”。這種形象和思維一旦固化,博文就很難轉變和進步,我們做家長的心理壓力也大呀。到了加拿大換個環境,我想學習壓力總會輕一些,也希望博文能有個全新面貌。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3

選項再多最後也只能選一個

為什麼選項多了,孩子的教育路線也分散了,反而感覺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也越來越焦慮?

大家總說,這是因為國內優秀教育資源太稀缺,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這不是焦慮的真正根源。

以前想讀書,只有公辦,不能選民辦,因為沒有;也不能轉國際,因為也沒有;更不能出國,因為沒錢也沒渠道。

那麼,沒辦法,就高考吧,清北現在很難考,過去也沒見得好考一丁點兒。而比起過去,現在的一本率不知道要比過去高多少。(當然因為合併和擴招等原因,含金量有所下降)。

國內優秀教育資源什麼時候不稀缺啊?過去比現在還要稀缺!那麼,為啥過去家長不焦慮,現在卻焦慮了呢?

一是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大大提高了,對教育的投入也大大增加了。

二是選擇越多反而比沒有選擇更容易焦慮。你想啊,以前反正只有一條路,沒得選,也就認命了;現在選擇多了,家長責任就大了,萬一一個選擇不當,耽誤了孩子的前程,怎麼辦呢?

三是中國進入了L型增長,不像在過去的高增長環境下,即使高中畢業或中專生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目前中國的中產家長可以分成三派:

  • 堅定高考派
  • 堅定出國派
  • “騎牆派”,就是走著看,在國內跟得上就高考,看著不行才轉賽道。

從身邊的家長來看:

堅定高考的還是不少的,約佔30%。

一開始就堅定出國的家長並不多,從數據來看,這些年花生和妹妹的學校一個班平均流失率也就每年1-2人;另外,作為低齡留學的替代品,國內的國際學校一直都是一種小眾的選擇。估算一下,也就15%左右吧!

剩下最多的,就是“騎牆派”了。

為什麼要走著看呢?大多數家長覺得中國的中小學基礎教育還是不錯的,至少比較紮實和嚴格。而且一旦轉到國外或國際學校,再想轉回應試就比較難,基本是不可逆的。

2017年5月,正式轉為中科院院士的楊振寧,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做了一場直播,他在談及中美教育差距時說,“家裡傾家蕩產把這個小孩送去,就是因為他們沒懂,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是比中國的中學、小學、大學的教育好。”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直播中的楊振寧

直播中的楊振寧

再加上,低齡留學還有其他弊端:

  • 身份認同感缺失
  • 家人分離
  • 中文能力缺失
  • 文化差異無法融入
  • 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有——費錢

家長所有教育上的努力,都是為了增加孩子的選擇權,但是對於沒主見或不堅定的家長,選擇權多並不一定會增加幸福感,因為:

道路千萬條,只能選一條,選起來卻要人命,後悔起來也要人命。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4

那些回國和保國籍的留學生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出國的學生越來越多,回國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25萬人,留學回國人數比例從2007年的30%上升到2016年的79.4%,留學回國與出國留學人數“逆差”逐漸縮小。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花生地”根據教育部數據整理

到了今天,留學不再是中國學生改變命運的工具,甚至連鍍金作用都漸漸失去了,對國內就業好像也沒太大幫助,只是一種增加閱歷、完善世界觀的工具。

就是那些沒回國的、拿到綠卡的人,大多數都在保中國的國籍。

中國GDP 超過美國,會受到貿易摩擦等因素的遏制,但也就是個時間問題。要放棄一個將來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強國身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我們能看到各種保國籍的人。


"

1

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開學第一天,放學後兒子對我說: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哦。

這句話我聽得習以為常了,自從兒子小學三年級起,每年班上都會少一到兩個小孩。

我問:你知道他們去哪裡了嗎?美國,還是英國?

兒子回答:不是,這兩個都是加拿大。

我問:他們英語是不是挺好的?

兒子帶著一貫的自大自信回答:都沒我好啊。林翰英語還可以,但還是比我差一點,其他科目就不行了,上學期語文數學期末考只有60幾。博文成績都不行,英語還特別差,經常考3、40分。

我愕然,你們班還有學習這麼差的同學啊?都怎麼進來的?

兒子:他們是二代(教工子弟)啊。我都不知道,到了加拿大他怎麼上課!

我:這你就不用操心了,反正到了那裡,英語就不得不好起來。

暑假時我還聽說,妹妹班上也有一個同學,轉到英國去讀書了。

私下我和理工男唸叨:這樣也好,班上人數越來越少,眼看都不到30人了,在公立學校就實現了小班教學。

我又自私機靈地加了一句:最好成績好、家境好的孩子都到國外去念書,這樣我們孩子的競爭就少了……

理工男一桶冷水潑下來:你這是做夢!成績好的同學都在學校裡好好呆著呢,都是成績不好的一早出國了,因為家長認為他們不適合中國的應試教育……

所以,哥哥和妹妹的成績沒變,排名(百分比排名,比如年級前20%算A)卻靠後了,因為“出走”的都是成績不如他們的,班裡學霸一個都沒少。

我立馬感到肩上的壓力又重了兩分。

當然,理工男說的有點偏激,當然也不乏家裡有條件、學習也出色的孩子一早到國外讀書的……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2

那些為了跳出升學“火坑”出國的孩子

在以北上廣深為首的中國中產家庭,教育的賽道早就不止一條了,高考只是家長的選擇之一,而不是唯一,出國讀大學甚至讀中學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根據今年發佈的教育部數據,從2016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輸出國以來,出國留學生數量繼續增長,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總數為66.21萬人,比去年(2017年, 60萬)又增長了10%。其中自費留學佔90%,59.63萬人。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圖片來自“中國教育在線”

在自費留學生中,雖然攻讀本科和研究生仍佔大頭(佔比80-85%,本科和讀研數量相當),但是“出國留學低齡化”(包括中學和小學,以高中為主)的趨勢在擴大。1999年以來,18歲以下的留學生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只是這兩年增速才有所放緩。

中小學留學生出國,絕大部分是家長為他們做的決定,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國外的升學壓力沒這麼大,學習氛圍相對輕鬆,尊重個性,有利於孩子的全人教育。

2.比起從中國高中考過去,在美國或英國等地讀中學,更容易申請到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

3.小一點出國更容易融入當地文化,同時英語也會學得更正宗。

在一個採訪實錄裡,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在悉尼定居,孩子在當地讀小學。她說:“悉尼的學習氛圍比國內輕鬆,學校上課形式靈活多樣。學校更注意孩子融入學校的過程和學習習慣的建立,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一個朋友,曾經歷過被她稱為“奇葩”的上海幼升小,因為不想讓孩子太小就過度開發,幼兒園階段就什麼學科都沒讓孩子學,到了面試,數學兩位數計算交了白卷,閱讀故事一大半字念不出,自然申請不到好民辦,只好進了劃片的公立。

看到身邊媽媽讓孩子上著一大堆補習班,從二年級就開始準備小升初,她就很厭惡,三年級時就毅然帶著孩子去了倫敦。雖然她的孩子在上海那家普通公立也就中游,但在英國,小學雖然科目很多,但是都比較淺,傾向於培養興趣入門,所以孩子學得還挺輕鬆。

去年孩子申請私立中學,居然憑著優秀的面試成績進入了英國前五的私校,這個私校牛劍升學比例一直保持在40%左右。

據她描述,英國“小升初”和國內很不一樣,考核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未來潛力,而不是看現在掌握了多少知識。雖然孩子的學業水平不算頂尖,但是在邏輯能力、思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等維度測試水平不錯,加上面試佔50%——孩子還比較能說,所以就被學校看中了。

她說,樂樂在上海,肯定上不了好的民辦初中,牛津劍橋想都不敢想,連國內211都懸!在中國升學,沒什麼祕訣,就是提前學!現在總算跳出火坑了。

當然,“跳火坑“的代價也不低,朋友辭去世界五百強年薪30萬的工作在英國陪讀,孩子爸爸和家人分離一個人在國內工作,供他們一年50萬生活費+學費,壓力不算小。

至於花生的同學博文,後來我問了他媽媽,她說:

我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思想鬥爭,學校不錯,放棄很可惜,也很人性,從不公佈排名,保護了孩子自尊,但是實在架不住博文成績太爛呀!不管是他自己還是同學都心知肚明他是個“差生”。這種形象和思維一旦固化,博文就很難轉變和進步,我們做家長的心理壓力也大呀。到了加拿大換個環境,我想學習壓力總會輕一些,也希望博文能有個全新面貌。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3

選項再多最後也只能選一個

為什麼選項多了,孩子的教育路線也分散了,反而感覺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也越來越焦慮?

大家總說,這是因為國內優秀教育資源太稀缺,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這不是焦慮的真正根源。

以前想讀書,只有公辦,不能選民辦,因為沒有;也不能轉國際,因為也沒有;更不能出國,因為沒錢也沒渠道。

那麼,沒辦法,就高考吧,清北現在很難考,過去也沒見得好考一丁點兒。而比起過去,現在的一本率不知道要比過去高多少。(當然因為合併和擴招等原因,含金量有所下降)。

國內優秀教育資源什麼時候不稀缺啊?過去比現在還要稀缺!那麼,為啥過去家長不焦慮,現在卻焦慮了呢?

一是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大大提高了,對教育的投入也大大增加了。

二是選擇越多反而比沒有選擇更容易焦慮。你想啊,以前反正只有一條路,沒得選,也就認命了;現在選擇多了,家長責任就大了,萬一一個選擇不當,耽誤了孩子的前程,怎麼辦呢?

三是中國進入了L型增長,不像在過去的高增長環境下,即使高中畢業或中專生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目前中國的中產家長可以分成三派:

  • 堅定高考派
  • 堅定出國派
  • “騎牆派”,就是走著看,在國內跟得上就高考,看著不行才轉賽道。

從身邊的家長來看:

堅定高考的還是不少的,約佔30%。

一開始就堅定出國的家長並不多,從數據來看,這些年花生和妹妹的學校一個班平均流失率也就每年1-2人;另外,作為低齡留學的替代品,國內的國際學校一直都是一種小眾的選擇。估算一下,也就15%左右吧!

剩下最多的,就是“騎牆派”了。

為什麼要走著看呢?大多數家長覺得中國的中小學基礎教育還是不錯的,至少比較紮實和嚴格。而且一旦轉到國外或國際學校,再想轉回應試就比較難,基本是不可逆的。

2017年5月,正式轉為中科院院士的楊振寧,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做了一場直播,他在談及中美教育差距時說,“家裡傾家蕩產把這個小孩送去,就是因為他們沒懂,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是比中國的中學、小學、大學的教育好。”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直播中的楊振寧

直播中的楊振寧

再加上,低齡留學還有其他弊端:

  • 身份認同感缺失
  • 家人分離
  • 中文能力缺失
  • 文化差異無法融入
  • 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有——費錢

家長所有教育上的努力,都是為了增加孩子的選擇權,但是對於沒主見或不堅定的家長,選擇權多並不一定會增加幸福感,因為:

道路千萬條,只能選一條,選起來卻要人命,後悔起來也要人命。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4

那些回國和保國籍的留學生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出國的學生越來越多,回國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25萬人,留學回國人數比例從2007年的30%上升到2016年的79.4%,留學回國與出國留學人數“逆差”逐漸縮小。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花生地”根據教育部數據整理

到了今天,留學不再是中國學生改變命運的工具,甚至連鍍金作用都漸漸失去了,對國內就業好像也沒太大幫助,只是一種增加閱歷、完善世界觀的工具。

就是那些沒回國的、拿到綠卡的人,大多數都在保中國的國籍。

中國GDP 超過美國,會受到貿易摩擦等因素的遏制,但也就是個時間問題。要放棄一個將來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強國身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我們能看到各種保國籍的人。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來自網絡讀者


"

1

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開學第一天,放學後兒子對我說: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哦。

這句話我聽得習以為常了,自從兒子小學三年級起,每年班上都會少一到兩個小孩。

我問:你知道他們去哪裡了嗎?美國,還是英國?

兒子回答:不是,這兩個都是加拿大。

我問:他們英語是不是挺好的?

兒子帶著一貫的自大自信回答:都沒我好啊。林翰英語還可以,但還是比我差一點,其他科目就不行了,上學期語文數學期末考只有60幾。博文成績都不行,英語還特別差,經常考3、40分。

我愕然,你們班還有學習這麼差的同學啊?都怎麼進來的?

兒子:他們是二代(教工子弟)啊。我都不知道,到了加拿大他怎麼上課!

我:這你就不用操心了,反正到了那裡,英語就不得不好起來。

暑假時我還聽說,妹妹班上也有一個同學,轉到英國去讀書了。

私下我和理工男唸叨:這樣也好,班上人數越來越少,眼看都不到30人了,在公立學校就實現了小班教學。

我又自私機靈地加了一句:最好成績好、家境好的孩子都到國外去念書,這樣我們孩子的競爭就少了……

理工男一桶冷水潑下來:你這是做夢!成績好的同學都在學校裡好好呆著呢,都是成績不好的一早出國了,因為家長認為他們不適合中國的應試教育……

所以,哥哥和妹妹的成績沒變,排名(百分比排名,比如年級前20%算A)卻靠後了,因為“出走”的都是成績不如他們的,班裡學霸一個都沒少。

我立馬感到肩上的壓力又重了兩分。

當然,理工男說的有點偏激,當然也不乏家裡有條件、學習也出色的孩子一早到國外讀書的……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2

那些為了跳出升學“火坑”出國的孩子

在以北上廣深為首的中國中產家庭,教育的賽道早就不止一條了,高考只是家長的選擇之一,而不是唯一,出國讀大學甚至讀中學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根據今年發佈的教育部數據,從2016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輸出國以來,出國留學生數量繼續增長,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總數為66.21萬人,比去年(2017年, 60萬)又增長了10%。其中自費留學佔90%,59.63萬人。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圖片來自“中國教育在線”

在自費留學生中,雖然攻讀本科和研究生仍佔大頭(佔比80-85%,本科和讀研數量相當),但是“出國留學低齡化”(包括中學和小學,以高中為主)的趨勢在擴大。1999年以來,18歲以下的留學生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只是這兩年增速才有所放緩。

中小學留學生出國,絕大部分是家長為他們做的決定,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國外的升學壓力沒這麼大,學習氛圍相對輕鬆,尊重個性,有利於孩子的全人教育。

2.比起從中國高中考過去,在美國或英國等地讀中學,更容易申請到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

3.小一點出國更容易融入當地文化,同時英語也會學得更正宗。

在一個採訪實錄裡,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在悉尼定居,孩子在當地讀小學。她說:“悉尼的學習氛圍比國內輕鬆,學校上課形式靈活多樣。學校更注意孩子融入學校的過程和學習習慣的建立,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一個朋友,曾經歷過被她稱為“奇葩”的上海幼升小,因為不想讓孩子太小就過度開發,幼兒園階段就什麼學科都沒讓孩子學,到了面試,數學兩位數計算交了白卷,閱讀故事一大半字念不出,自然申請不到好民辦,只好進了劃片的公立。

看到身邊媽媽讓孩子上著一大堆補習班,從二年級就開始準備小升初,她就很厭惡,三年級時就毅然帶著孩子去了倫敦。雖然她的孩子在上海那家普通公立也就中游,但在英國,小學雖然科目很多,但是都比較淺,傾向於培養興趣入門,所以孩子學得還挺輕鬆。

去年孩子申請私立中學,居然憑著優秀的面試成績進入了英國前五的私校,這個私校牛劍升學比例一直保持在40%左右。

據她描述,英國“小升初”和國內很不一樣,考核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未來潛力,而不是看現在掌握了多少知識。雖然孩子的學業水平不算頂尖,但是在邏輯能力、思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等維度測試水平不錯,加上面試佔50%——孩子還比較能說,所以就被學校看中了。

她說,樂樂在上海,肯定上不了好的民辦初中,牛津劍橋想都不敢想,連國內211都懸!在中國升學,沒什麼祕訣,就是提前學!現在總算跳出火坑了。

當然,“跳火坑“的代價也不低,朋友辭去世界五百強年薪30萬的工作在英國陪讀,孩子爸爸和家人分離一個人在國內工作,供他們一年50萬生活費+學費,壓力不算小。

至於花生的同學博文,後來我問了他媽媽,她說:

我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思想鬥爭,學校不錯,放棄很可惜,也很人性,從不公佈排名,保護了孩子自尊,但是實在架不住博文成績太爛呀!不管是他自己還是同學都心知肚明他是個“差生”。這種形象和思維一旦固化,博文就很難轉變和進步,我們做家長的心理壓力也大呀。到了加拿大換個環境,我想學習壓力總會輕一些,也希望博文能有個全新面貌。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3

選項再多最後也只能選一個

為什麼選項多了,孩子的教育路線也分散了,反而感覺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也越來越焦慮?

大家總說,這是因為國內優秀教育資源太稀缺,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這不是焦慮的真正根源。

以前想讀書,只有公辦,不能選民辦,因為沒有;也不能轉國際,因為也沒有;更不能出國,因為沒錢也沒渠道。

那麼,沒辦法,就高考吧,清北現在很難考,過去也沒見得好考一丁點兒。而比起過去,現在的一本率不知道要比過去高多少。(當然因為合併和擴招等原因,含金量有所下降)。

國內優秀教育資源什麼時候不稀缺啊?過去比現在還要稀缺!那麼,為啥過去家長不焦慮,現在卻焦慮了呢?

一是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大大提高了,對教育的投入也大大增加了。

二是選擇越多反而比沒有選擇更容易焦慮。你想啊,以前反正只有一條路,沒得選,也就認命了;現在選擇多了,家長責任就大了,萬一一個選擇不當,耽誤了孩子的前程,怎麼辦呢?

三是中國進入了L型增長,不像在過去的高增長環境下,即使高中畢業或中專生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目前中國的中產家長可以分成三派:

  • 堅定高考派
  • 堅定出國派
  • “騎牆派”,就是走著看,在國內跟得上就高考,看著不行才轉賽道。

從身邊的家長來看:

堅定高考的還是不少的,約佔30%。

一開始就堅定出國的家長並不多,從數據來看,這些年花生和妹妹的學校一個班平均流失率也就每年1-2人;另外,作為低齡留學的替代品,國內的國際學校一直都是一種小眾的選擇。估算一下,也就15%左右吧!

剩下最多的,就是“騎牆派”了。

為什麼要走著看呢?大多數家長覺得中國的中小學基礎教育還是不錯的,至少比較紮實和嚴格。而且一旦轉到國外或國際學校,再想轉回應試就比較難,基本是不可逆的。

2017年5月,正式轉為中科院院士的楊振寧,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做了一場直播,他在談及中美教育差距時說,“家裡傾家蕩產把這個小孩送去,就是因為他們沒懂,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是比中國的中學、小學、大學的教育好。”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直播中的楊振寧

直播中的楊振寧

再加上,低齡留學還有其他弊端:

  • 身份認同感缺失
  • 家人分離
  • 中文能力缺失
  • 文化差異無法融入
  • 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有——費錢

家長所有教育上的努力,都是為了增加孩子的選擇權,但是對於沒主見或不堅定的家長,選擇權多並不一定會增加幸福感,因為:

道路千萬條,只能選一條,選起來卻要人命,後悔起來也要人命。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4

那些回國和保國籍的留學生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出國的學生越來越多,回國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25萬人,留學回國人數比例從2007年的30%上升到2016年的79.4%,留學回國與出國留學人數“逆差”逐漸縮小。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花生地”根據教育部數據整理

到了今天,留學不再是中國學生改變命運的工具,甚至連鍍金作用都漸漸失去了,對國內就業好像也沒太大幫助,只是一種增加閱歷、完善世界觀的工具。

就是那些沒回國的、拿到綠卡的人,大多數都在保中國的國籍。

中國GDP 超過美國,會受到貿易摩擦等因素的遏制,但也就是個時間問題。要放棄一個將來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強國身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我們能看到各種保國籍的人。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來自網絡讀者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來自網絡讀者


一個人的命運是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的,如果國運押錯了,這是比為孩子選錯升學道路更嚴重的錯誤。

吳軍在他寫的《見識》一書裡,談到“命” 時,說到除了個人因素——所謂“命”就是一個人看問題和做事情的方法,另外一個就是環境的因素——

  • 生逢亂世不懂得保全自己,結果就不用說了;
  • 生逢人類歷史上少有的治世,依然對此懷疑並否定,那麼就會丟掉一切機會。

楊振寧在人民日報客戶端直播時,說他常會反思,為什麼自己能有那麼快的成長速度?這與中國“讀書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傳統有關係,即使在很困難的抗戰情況下,居然還搞了西南聯大這樣的學校,所以自己是深受中國文化傳統好的影響。

楊振寧認為,中國多半的學生,也就是90分以下的學生,中國的教育體制是好的,可以使得這些小孩成才,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

而美國就是一個比較放縱的社會,好處是它容易促進一個人個性的發展,可是走得太極端了,一箇中學生到美國,不管他進哪一所學校,都會有吸毒的同學。年輕人受了這些同學的影響,可能墮落,這種危險是很多把小孩送出去的中國父母沒有想到的。

而美國的放任,對於那些非常聰明的、90分以上的小孩就比較適合,因為他可以不受限制得到很好的發展。

"

1

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開學第一天,放學後兒子對我說:我們班又有兩個同學不來上學了。

哦。

這句話我聽得習以為常了,自從兒子小學三年級起,每年班上都會少一到兩個小孩。

我問:你知道他們去哪裡了嗎?美國,還是英國?

兒子回答:不是,這兩個都是加拿大。

我問:他們英語是不是挺好的?

兒子帶著一貫的自大自信回答:都沒我好啊。林翰英語還可以,但還是比我差一點,其他科目就不行了,上學期語文數學期末考只有60幾。博文成績都不行,英語還特別差,經常考3、40分。

我愕然,你們班還有學習這麼差的同學啊?都怎麼進來的?

兒子:他們是二代(教工子弟)啊。我都不知道,到了加拿大他怎麼上課!

我:這你就不用操心了,反正到了那裡,英語就不得不好起來。

暑假時我還聽說,妹妹班上也有一個同學,轉到英國去讀書了。

私下我和理工男唸叨:這樣也好,班上人數越來越少,眼看都不到30人了,在公立學校就實現了小班教學。

我又自私機靈地加了一句:最好成績好、家境好的孩子都到國外去念書,這樣我們孩子的競爭就少了……

理工男一桶冷水潑下來:你這是做夢!成績好的同學都在學校裡好好呆著呢,都是成績不好的一早出國了,因為家長認為他們不適合中國的應試教育……

所以,哥哥和妹妹的成績沒變,排名(百分比排名,比如年級前20%算A)卻靠後了,因為“出走”的都是成績不如他們的,班裡學霸一個都沒少。

我立馬感到肩上的壓力又重了兩分。

當然,理工男說的有點偏激,當然也不乏家裡有條件、學習也出色的孩子一早到國外讀書的……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2

那些為了跳出升學“火坑”出國的孩子

在以北上廣深為首的中國中產家庭,教育的賽道早就不止一條了,高考只是家長的選擇之一,而不是唯一,出國讀大學甚至讀中學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根據今年發佈的教育部數據,從2016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輸出國以來,出國留學生數量繼續增長,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總數為66.21萬人,比去年(2017年, 60萬)又增長了10%。其中自費留學佔90%,59.63萬人。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圖片來自“中國教育在線”

在自費留學生中,雖然攻讀本科和研究生仍佔大頭(佔比80-85%,本科和讀研數量相當),但是“出國留學低齡化”(包括中學和小學,以高中為主)的趨勢在擴大。1999年以來,18歲以下的留學生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只是這兩年增速才有所放緩。

中小學留學生出國,絕大部分是家長為他們做的決定,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國外的升學壓力沒這麼大,學習氛圍相對輕鬆,尊重個性,有利於孩子的全人教育。

2.比起從中國高中考過去,在美國或英國等地讀中學,更容易申請到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

3.小一點出國更容易融入當地文化,同時英語也會學得更正宗。

在一個採訪實錄裡,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在悉尼定居,孩子在當地讀小學。她說:“悉尼的學習氛圍比國內輕鬆,學校上課形式靈活多樣。學校更注意孩子融入學校的過程和學習習慣的建立,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一個朋友,曾經歷過被她稱為“奇葩”的上海幼升小,因為不想讓孩子太小就過度開發,幼兒園階段就什麼學科都沒讓孩子學,到了面試,數學兩位數計算交了白卷,閱讀故事一大半字念不出,自然申請不到好民辦,只好進了劃片的公立。

看到身邊媽媽讓孩子上著一大堆補習班,從二年級就開始準備小升初,她就很厭惡,三年級時就毅然帶著孩子去了倫敦。雖然她的孩子在上海那家普通公立也就中游,但在英國,小學雖然科目很多,但是都比較淺,傾向於培養興趣入門,所以孩子學得還挺輕鬆。

去年孩子申請私立中學,居然憑著優秀的面試成績進入了英國前五的私校,這個私校牛劍升學比例一直保持在40%左右。

據她描述,英國“小升初”和國內很不一樣,考核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未來潛力,而不是看現在掌握了多少知識。雖然孩子的學業水平不算頂尖,但是在邏輯能力、思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等維度測試水平不錯,加上面試佔50%——孩子還比較能說,所以就被學校看中了。

她說,樂樂在上海,肯定上不了好的民辦初中,牛津劍橋想都不敢想,連國內211都懸!在中國升學,沒什麼祕訣,就是提前學!現在總算跳出火坑了。

當然,“跳火坑“的代價也不低,朋友辭去世界五百強年薪30萬的工作在英國陪讀,孩子爸爸和家人分離一個人在國內工作,供他們一年50萬生活費+學費,壓力不算小。

至於花生的同學博文,後來我問了他媽媽,她說:

我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思想鬥爭,學校不錯,放棄很可惜,也很人性,從不公佈排名,保護了孩子自尊,但是實在架不住博文成績太爛呀!不管是他自己還是同學都心知肚明他是個“差生”。這種形象和思維一旦固化,博文就很難轉變和進步,我們做家長的心理壓力也大呀。到了加拿大換個環境,我想學習壓力總會輕一些,也希望博文能有個全新面貌。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3

選項再多最後也只能選一個

為什麼選項多了,孩子的教育路線也分散了,反而感覺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也越來越焦慮?

大家總說,這是因為國內優秀教育資源太稀缺,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這不是焦慮的真正根源。

以前想讀書,只有公辦,不能選民辦,因為沒有;也不能轉國際,因為也沒有;更不能出國,因為沒錢也沒渠道。

那麼,沒辦法,就高考吧,清北現在很難考,過去也沒見得好考一丁點兒。而比起過去,現在的一本率不知道要比過去高多少。(當然因為合併和擴招等原因,含金量有所下降)。

國內優秀教育資源什麼時候不稀缺啊?過去比現在還要稀缺!那麼,為啥過去家長不焦慮,現在卻焦慮了呢?

一是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大大提高了,對教育的投入也大大增加了。

二是選擇越多反而比沒有選擇更容易焦慮。你想啊,以前反正只有一條路,沒得選,也就認命了;現在選擇多了,家長責任就大了,萬一一個選擇不當,耽誤了孩子的前程,怎麼辦呢?

三是中國進入了L型增長,不像在過去的高增長環境下,即使高中畢業或中專生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目前中國的中產家長可以分成三派:

  • 堅定高考派
  • 堅定出國派
  • “騎牆派”,就是走著看,在國內跟得上就高考,看著不行才轉賽道。

從身邊的家長來看:

堅定高考的還是不少的,約佔30%。

一開始就堅定出國的家長並不多,從數據來看,這些年花生和妹妹的學校一個班平均流失率也就每年1-2人;另外,作為低齡留學的替代品,國內的國際學校一直都是一種小眾的選擇。估算一下,也就15%左右吧!

剩下最多的,就是“騎牆派”了。

為什麼要走著看呢?大多數家長覺得中國的中小學基礎教育還是不錯的,至少比較紮實和嚴格。而且一旦轉到國外或國際學校,再想轉回應試就比較難,基本是不可逆的。

2017年5月,正式轉為中科院院士的楊振寧,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做了一場直播,他在談及中美教育差距時說,“家裡傾家蕩產把這個小孩送去,就是因為他們沒懂,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是比中國的中學、小學、大學的教育好。”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直播中的楊振寧

直播中的楊振寧

再加上,低齡留學還有其他弊端:

  • 身份認同感缺失
  • 家人分離
  • 中文能力缺失
  • 文化差異無法融入
  • 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有——費錢

家長所有教育上的努力,都是為了增加孩子的選擇權,但是對於沒主見或不堅定的家長,選擇權多並不一定會增加幸福感,因為:

道路千萬條,只能選一條,選起來卻要人命,後悔起來也要人命。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4

那些回國和保國籍的留學生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出國的學生越來越多,回國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25萬人,留學回國人數比例從2007年的30%上升到2016年的79.4%,留學回國與出國留學人數“逆差”逐漸縮小。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花生地”根據教育部數據整理

到了今天,留學不再是中國學生改變命運的工具,甚至連鍍金作用都漸漸失去了,對國內就業好像也沒太大幫助,只是一種增加閱歷、完善世界觀的工具。

就是那些沒回國的、拿到綠卡的人,大多數都在保中國的國籍。

中國GDP 超過美國,會受到貿易摩擦等因素的遏制,但也就是個時間問題。要放棄一個將來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強國身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我們能看到各種保國籍的人。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來自網絡讀者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來自網絡讀者


一個人的命運是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的,如果國運押錯了,這是比為孩子選錯升學道路更嚴重的錯誤。

吳軍在他寫的《見識》一書裡,談到“命” 時,說到除了個人因素——所謂“命”就是一個人看問題和做事情的方法,另外一個就是環境的因素——

  • 生逢亂世不懂得保全自己,結果就不用說了;
  • 生逢人類歷史上少有的治世,依然對此懷疑並否定,那麼就會丟掉一切機會。

楊振寧在人民日報客戶端直播時,說他常會反思,為什麼自己能有那麼快的成長速度?這與中國“讀書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傳統有關係,即使在很困難的抗戰情況下,居然還搞了西南聯大這樣的學校,所以自己是深受中國文化傳統好的影響。

楊振寧認為,中國多半的學生,也就是90分以下的學生,中國的教育體制是好的,可以使得這些小孩成才,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

而美國就是一個比較放縱的社會,好處是它容易促進一個人個性的發展,可是走得太極端了,一箇中學生到美國,不管他進哪一所學校,都會有吸毒的同學。年輕人受了這些同學的影響,可能墮落,這種危險是很多把小孩送出去的中國父母沒有想到的。

而美國的放任,對於那些非常聰明的、90分以上的小孩就比較適合,因為他可以不受限制得到很好的發展。

開學了,我們班上又少了兩個同學

直播中的楊振寧

這就有意思了,“騎牆派”家長的想法正好和楊振寧相反,他們是看著孩子成績不好才把孩子送出國外……

一般來說,厲害的人會逆向思維,而不是隨大流。如果重新考慮一下,下面的做法會不會更明智?

如果不是那種根本不在乎金錢的家庭,孩子成績沒那麼好,倒是應該留在國內,一家人整整齊齊在一起,即使應試的路走不通,好歹學個一技之長,再利用國內人脈,藉助中國的大市場,只要自己靠譜努力,發展也應該不錯。

而那些成績特別好的,才需要考慮到國外讀個好學校,因為他們有能力飛得更高。

耐人尋味的是,在直播裡說了“年輕人要對今天中國的成功有深刻認識”3個月後,2017年8月,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此時,距離他加入美國國籍(1964年),過去了半個世紀。

半個世紀,在人的一生中看起來挺長的,但在歷史長河和代際傳承裡,卻只是短短一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