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2019年4月,殺死母親的北大學霸吳謝宇終於落網,他逃亡了三年多。他的作案手段之冷血、縝密,令世人震驚。

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益陽市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康,持刀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殺害在家中。

2017年12月5日晚,四川大竹縣文星鎮一名13歲的男孩袁某某持刀將其43歲的母親殺害在家中。

……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2019年4月,殺死母親的北大學霸吳謝宇終於落網,他逃亡了三年多。他的作案手段之冷血、縝密,令世人震驚。

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益陽市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康,持刀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殺害在家中。

2017年12月5日晚,四川大竹縣文星鎮一名13歲的男孩袁某某持刀將其43歲的母親殺害在家中。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一起起觸目驚心的案件發人深思:本該是花季的年齡、本該是最天真的孩子,為何瞬間就變成了惡魔,並將魔爪伸向了生育並養育他們的母親?伸向了本該是最最親近的家人?

這種現象,令我們匪夷所思:這些孩子到底是怎麼了?我們的社會又是怎麼了?作為父母,我們到底該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這些問題,都成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2019年4月,殺死母親的北大學霸吳謝宇終於落網,他逃亡了三年多。他的作案手段之冷血、縝密,令世人震驚。

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益陽市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康,持刀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殺害在家中。

2017年12月5日晚,四川大竹縣文星鎮一名13歲的男孩袁某某持刀將其43歲的母親殺害在家中。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一起起觸目驚心的案件發人深思:本該是花季的年齡、本該是最天真的孩子,為何瞬間就變成了惡魔,並將魔爪伸向了生育並養育他們的母親?伸向了本該是最最親近的家人?

這種現象,令我們匪夷所思:這些孩子到底是怎麼了?我們的社會又是怎麼了?作為父母,我們到底該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這些問題,都成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一、問題出現原因大盤點

1.社會大環境的變化

一系列重大的社會變化是造成孩子們變化的直接原因。現代社會,電子產品氾濫,網絡遊戲盛行,“泛娛樂化”思潮深刻影響著孩子們的思維。

再加上生存壓力變大,心態也變得浮躁,不少人戾氣較重,這些因素都增加了外在環境的浮躁,這使得青少年本就不成熟的內心也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如果再得不到有效、及時的疏導,就容易出現淡化親情,甚至變得冷漠等現象的發生。

2.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

大多數孩子沒有在真實生活中目擊過暴力行為,但是他們通過電視節目或者網絡遊戲看到過攻擊行為。

有研究表明:8歲兒童對暴力節目的偏好和他們30歲時犯罪行為的嚴重程度有關;玩暴力視頻遊戲的兒童將更有可能表現出攻擊性。

經常觀看媒體暴力的孩子將更輕易地做出攻擊行為和欺負行為,而且對暴力受害者遭受的傷害變得不敏感。

3.教育中懲戒權的缺乏

快樂教育深入人心,社會對教育懲戒也不再寬容。近些年來,許多人潛移默化地不再認可父母對孩子的必要懲戒,追求過度“民主”,助長了孩子的囂張氣焰,使孩子對父母和老師失去敬畏心。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2019年4月,殺死母親的北大學霸吳謝宇終於落網,他逃亡了三年多。他的作案手段之冷血、縝密,令世人震驚。

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益陽市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康,持刀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殺害在家中。

2017年12月5日晚,四川大竹縣文星鎮一名13歲的男孩袁某某持刀將其43歲的母親殺害在家中。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一起起觸目驚心的案件發人深思:本該是花季的年齡、本該是最天真的孩子,為何瞬間就變成了惡魔,並將魔爪伸向了生育並養育他們的母親?伸向了本該是最最親近的家人?

這種現象,令我們匪夷所思:這些孩子到底是怎麼了?我們的社會又是怎麼了?作為父母,我們到底該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這些問題,都成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一、問題出現原因大盤點

1.社會大環境的變化

一系列重大的社會變化是造成孩子們變化的直接原因。現代社會,電子產品氾濫,網絡遊戲盛行,“泛娛樂化”思潮深刻影響著孩子們的思維。

再加上生存壓力變大,心態也變得浮躁,不少人戾氣較重,這些因素都增加了外在環境的浮躁,這使得青少年本就不成熟的內心也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如果再得不到有效、及時的疏導,就容易出現淡化親情,甚至變得冷漠等現象的發生。

2.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

大多數孩子沒有在真實生活中目擊過暴力行為,但是他們通過電視節目或者網絡遊戲看到過攻擊行為。

有研究表明:8歲兒童對暴力節目的偏好和他們30歲時犯罪行為的嚴重程度有關;玩暴力視頻遊戲的兒童將更有可能表現出攻擊性。

經常觀看媒體暴力的孩子將更輕易地做出攻擊行為和欺負行為,而且對暴力受害者遭受的傷害變得不敏感。

3.教育中懲戒權的缺乏

快樂教育深入人心,社會對教育懲戒也不再寬容。近些年來,許多人潛移默化地不再認可父母對孩子的必要懲戒,追求過度“民主”,助長了孩子的囂張氣焰,使孩子對父母和老師失去敬畏心。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4.法治教育的缺位

我們一般容易認為法治教育是學校和社會的事,這無形中將法治教育從家庭教育中剔除出去,將責任推給了學校和社會;而學校雖然也有法制課,但基本上是流於表面,收效甚微。

這就造成了部分青少年缺乏法律常識,對違法的後果缺乏足夠認識,心靈深處也未形成法治觀念,對衝動行為缺乏約束。

5.生命教育的不到位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提倡實施全面素質教育,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為生命教育的開端;而且從2004年到2012年這些年間,有關部門和公益群體等也做了很多努力。

但是,在生命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上,我們還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由於生命教育的不到位,青少年對生命的意義缺乏認識,缺乏敬重,對生命至上和寶貴也缺乏深刻的理解。

6.家庭環境的不健康

不良的家庭環境,也容易成為孩子犯罪的溫床。從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出:那些犯罪的少年要麼是留守少年,長期與父母分離;要麼是被父母寄予過高期望,管教嚴厲;要麼是管教方法不當,一做錯事情就要捱打……

成長處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中,再加上處於青春期的他們一旦得不到所在環境的認同,就會產生極大的挫敗感,處處碰壁之後,容易出現消極、極端的破壞行為。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2019年4月,殺死母親的北大學霸吳謝宇終於落網,他逃亡了三年多。他的作案手段之冷血、縝密,令世人震驚。

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益陽市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康,持刀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殺害在家中。

2017年12月5日晚,四川大竹縣文星鎮一名13歲的男孩袁某某持刀將其43歲的母親殺害在家中。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一起起觸目驚心的案件發人深思:本該是花季的年齡、本該是最天真的孩子,為何瞬間就變成了惡魔,並將魔爪伸向了生育並養育他們的母親?伸向了本該是最最親近的家人?

這種現象,令我們匪夷所思:這些孩子到底是怎麼了?我們的社會又是怎麼了?作為父母,我們到底該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這些問題,都成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一、問題出現原因大盤點

1.社會大環境的變化

一系列重大的社會變化是造成孩子們變化的直接原因。現代社會,電子產品氾濫,網絡遊戲盛行,“泛娛樂化”思潮深刻影響著孩子們的思維。

再加上生存壓力變大,心態也變得浮躁,不少人戾氣較重,這些因素都增加了外在環境的浮躁,這使得青少年本就不成熟的內心也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如果再得不到有效、及時的疏導,就容易出現淡化親情,甚至變得冷漠等現象的發生。

2.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

大多數孩子沒有在真實生活中目擊過暴力行為,但是他們通過電視節目或者網絡遊戲看到過攻擊行為。

有研究表明:8歲兒童對暴力節目的偏好和他們30歲時犯罪行為的嚴重程度有關;玩暴力視頻遊戲的兒童將更有可能表現出攻擊性。

經常觀看媒體暴力的孩子將更輕易地做出攻擊行為和欺負行為,而且對暴力受害者遭受的傷害變得不敏感。

3.教育中懲戒權的缺乏

快樂教育深入人心,社會對教育懲戒也不再寬容。近些年來,許多人潛移默化地不再認可父母對孩子的必要懲戒,追求過度“民主”,助長了孩子的囂張氣焰,使孩子對父母和老師失去敬畏心。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4.法治教育的缺位

我們一般容易認為法治教育是學校和社會的事,這無形中將法治教育從家庭教育中剔除出去,將責任推給了學校和社會;而學校雖然也有法制課,但基本上是流於表面,收效甚微。

這就造成了部分青少年缺乏法律常識,對違法的後果缺乏足夠認識,心靈深處也未形成法治觀念,對衝動行為缺乏約束。

5.生命教育的不到位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提倡實施全面素質教育,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為生命教育的開端;而且從2004年到2012年這些年間,有關部門和公益群體等也做了很多努力。

但是,在生命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上,我們還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由於生命教育的不到位,青少年對生命的意義缺乏認識,缺乏敬重,對生命至上和寶貴也缺乏深刻的理解。

6.家庭環境的不健康

不良的家庭環境,也容易成為孩子犯罪的溫床。從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出:那些犯罪的少年要麼是留守少年,長期與父母分離;要麼是被父母寄予過高期望,管教嚴厲;要麼是管教方法不當,一做錯事情就要捱打……

成長處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中,再加上處於青春期的他們一旦得不到所在環境的認同,就會產生極大的挫敗感,處處碰壁之後,容易出現消極、極端的破壞行為。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二、不敢管,不能管,又傷了誰?

鑑於以上幾種原因,我們對孩子就容易陷入“不敢管、不能管”的境地:不敢管,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過度關注,擔心因為管得過於嚴格而導致不良心理;不能管,一說到孩子的缺點或者不足,他們就會把我們一把推開,產生牴觸情緒,甚至導致親子關係惡化。

現在作為父母,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難,比任何時候都更戰戰兢兢。平時辛辛苦苦地養育孩子,面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又不能說得過多;本該受到孩子的尊敬,卻會陷入被孩子指責引起的負面情緒裡……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家將不家啊!

1.不敢管,使我們失去做父母的威嚴感。

父母作為孩子的長輩,本該受到孩子的尊重。但是,因為平時過於追求民主,導致孩子和我們的地位處於一種不正常的平等中,而失去了該有的秩序感和家庭倫理道德,使父母失去威嚴感。

有些所謂的“教育專家”還提倡和孩子“做朋友”,這種理論顯然是不正確的。父子就是父子,母子就是母子,應該“各安其位”, 不能失了分寸,亂了秩序。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2019年4月,殺死母親的北大學霸吳謝宇終於落網,他逃亡了三年多。他的作案手段之冷血、縝密,令世人震驚。

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益陽市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康,持刀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殺害在家中。

2017年12月5日晚,四川大竹縣文星鎮一名13歲的男孩袁某某持刀將其43歲的母親殺害在家中。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一起起觸目驚心的案件發人深思:本該是花季的年齡、本該是最天真的孩子,為何瞬間就變成了惡魔,並將魔爪伸向了生育並養育他們的母親?伸向了本該是最最親近的家人?

這種現象,令我們匪夷所思:這些孩子到底是怎麼了?我們的社會又是怎麼了?作為父母,我們到底該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這些問題,都成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一、問題出現原因大盤點

1.社會大環境的變化

一系列重大的社會變化是造成孩子們變化的直接原因。現代社會,電子產品氾濫,網絡遊戲盛行,“泛娛樂化”思潮深刻影響著孩子們的思維。

再加上生存壓力變大,心態也變得浮躁,不少人戾氣較重,這些因素都增加了外在環境的浮躁,這使得青少年本就不成熟的內心也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如果再得不到有效、及時的疏導,就容易出現淡化親情,甚至變得冷漠等現象的發生。

2.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

大多數孩子沒有在真實生活中目擊過暴力行為,但是他們通過電視節目或者網絡遊戲看到過攻擊行為。

有研究表明:8歲兒童對暴力節目的偏好和他們30歲時犯罪行為的嚴重程度有關;玩暴力視頻遊戲的兒童將更有可能表現出攻擊性。

經常觀看媒體暴力的孩子將更輕易地做出攻擊行為和欺負行為,而且對暴力受害者遭受的傷害變得不敏感。

3.教育中懲戒權的缺乏

快樂教育深入人心,社會對教育懲戒也不再寬容。近些年來,許多人潛移默化地不再認可父母對孩子的必要懲戒,追求過度“民主”,助長了孩子的囂張氣焰,使孩子對父母和老師失去敬畏心。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4.法治教育的缺位

我們一般容易認為法治教育是學校和社會的事,這無形中將法治教育從家庭教育中剔除出去,將責任推給了學校和社會;而學校雖然也有法制課,但基本上是流於表面,收效甚微。

這就造成了部分青少年缺乏法律常識,對違法的後果缺乏足夠認識,心靈深處也未形成法治觀念,對衝動行為缺乏約束。

5.生命教育的不到位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提倡實施全面素質教育,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為生命教育的開端;而且從2004年到2012年這些年間,有關部門和公益群體等也做了很多努力。

但是,在生命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上,我們還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由於生命教育的不到位,青少年對生命的意義缺乏認識,缺乏敬重,對生命至上和寶貴也缺乏深刻的理解。

6.家庭環境的不健康

不良的家庭環境,也容易成為孩子犯罪的溫床。從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出:那些犯罪的少年要麼是留守少年,長期與父母分離;要麼是被父母寄予過高期望,管教嚴厲;要麼是管教方法不當,一做錯事情就要捱打……

成長處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中,再加上處於青春期的他們一旦得不到所在環境的認同,就會產生極大的挫敗感,處處碰壁之後,容易出現消極、極端的破壞行為。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二、不敢管,不能管,又傷了誰?

鑑於以上幾種原因,我們對孩子就容易陷入“不敢管、不能管”的境地:不敢管,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過度關注,擔心因為管得過於嚴格而導致不良心理;不能管,一說到孩子的缺點或者不足,他們就會把我們一把推開,產生牴觸情緒,甚至導致親子關係惡化。

現在作為父母,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難,比任何時候都更戰戰兢兢。平時辛辛苦苦地養育孩子,面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又不能說得過多;本該受到孩子的尊敬,卻會陷入被孩子指責引起的負面情緒裡……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家將不家啊!

1.不敢管,使我們失去做父母的威嚴感。

父母作為孩子的長輩,本該受到孩子的尊重。但是,因為平時過於追求民主,導致孩子和我們的地位處於一種不正常的平等中,而失去了該有的秩序感和家庭倫理道德,使父母失去威嚴感。

有些所謂的“教育專家”還提倡和孩子“做朋友”,這種理論顯然是不正確的。父子就是父子,母子就是母子,應該“各安其位”, 不能失了分寸,亂了秩序。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2.不能管,剝奪了孩子試錯和成長的權利。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過於關注,低估了孩子的抗挫能力,總是擔心孩子受到點挫折,經歷點風雨,替孩子承擔本該他們自己承擔的責任。

有些家庭父母教育觀念不一致,一方袒護而另一方嬌縱孩子,這些無形中都助長了孩子放縱、任性的不良性格,容易導致孩子出現畸形心理。

3.孩子缺乏規矩意識。

有些家庭缺乏正確引導,甚至把孩子的撒嬌任性誤解成有個性、有主見等,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規矩意識。

現在獨生子女家庭比較普遍,尤其是第一批獨生子女已經為人父母,他們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在新生家庭孩子身上繼續,認為孩子不能受到一絲傷害。

這些都導致了孩子從小過分被嬌慣,目中無人,抗壓能力弱,一旦遇到挫折,就拿離家出走、跳樓自殺來作為對付父母的“有力武器”。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2019年4月,殺死母親的北大學霸吳謝宇終於落網,他逃亡了三年多。他的作案手段之冷血、縝密,令世人震驚。

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益陽市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康,持刀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殺害在家中。

2017年12月5日晚,四川大竹縣文星鎮一名13歲的男孩袁某某持刀將其43歲的母親殺害在家中。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一起起觸目驚心的案件發人深思:本該是花季的年齡、本該是最天真的孩子,為何瞬間就變成了惡魔,並將魔爪伸向了生育並養育他們的母親?伸向了本該是最最親近的家人?

這種現象,令我們匪夷所思:這些孩子到底是怎麼了?我們的社會又是怎麼了?作為父母,我們到底該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這些問題,都成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一、問題出現原因大盤點

1.社會大環境的變化

一系列重大的社會變化是造成孩子們變化的直接原因。現代社會,電子產品氾濫,網絡遊戲盛行,“泛娛樂化”思潮深刻影響著孩子們的思維。

再加上生存壓力變大,心態也變得浮躁,不少人戾氣較重,這些因素都增加了外在環境的浮躁,這使得青少年本就不成熟的內心也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如果再得不到有效、及時的疏導,就容易出現淡化親情,甚至變得冷漠等現象的發生。

2.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

大多數孩子沒有在真實生活中目擊過暴力行為,但是他們通過電視節目或者網絡遊戲看到過攻擊行為。

有研究表明:8歲兒童對暴力節目的偏好和他們30歲時犯罪行為的嚴重程度有關;玩暴力視頻遊戲的兒童將更有可能表現出攻擊性。

經常觀看媒體暴力的孩子將更輕易地做出攻擊行為和欺負行為,而且對暴力受害者遭受的傷害變得不敏感。

3.教育中懲戒權的缺乏

快樂教育深入人心,社會對教育懲戒也不再寬容。近些年來,許多人潛移默化地不再認可父母對孩子的必要懲戒,追求過度“民主”,助長了孩子的囂張氣焰,使孩子對父母和老師失去敬畏心。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4.法治教育的缺位

我們一般容易認為法治教育是學校和社會的事,這無形中將法治教育從家庭教育中剔除出去,將責任推給了學校和社會;而學校雖然也有法制課,但基本上是流於表面,收效甚微。

這就造成了部分青少年缺乏法律常識,對違法的後果缺乏足夠認識,心靈深處也未形成法治觀念,對衝動行為缺乏約束。

5.生命教育的不到位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提倡實施全面素質教育,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為生命教育的開端;而且從2004年到2012年這些年間,有關部門和公益群體等也做了很多努力。

但是,在生命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上,我們還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由於生命教育的不到位,青少年對生命的意義缺乏認識,缺乏敬重,對生命至上和寶貴也缺乏深刻的理解。

6.家庭環境的不健康

不良的家庭環境,也容易成為孩子犯罪的溫床。從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出:那些犯罪的少年要麼是留守少年,長期與父母分離;要麼是被父母寄予過高期望,管教嚴厲;要麼是管教方法不當,一做錯事情就要捱打……

成長處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中,再加上處於青春期的他們一旦得不到所在環境的認同,就會產生極大的挫敗感,處處碰壁之後,容易出現消極、極端的破壞行為。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二、不敢管,不能管,又傷了誰?

鑑於以上幾種原因,我們對孩子就容易陷入“不敢管、不能管”的境地:不敢管,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過度關注,擔心因為管得過於嚴格而導致不良心理;不能管,一說到孩子的缺點或者不足,他們就會把我們一把推開,產生牴觸情緒,甚至導致親子關係惡化。

現在作為父母,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難,比任何時候都更戰戰兢兢。平時辛辛苦苦地養育孩子,面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又不能說得過多;本該受到孩子的尊敬,卻會陷入被孩子指責引起的負面情緒裡……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家將不家啊!

1.不敢管,使我們失去做父母的威嚴感。

父母作為孩子的長輩,本該受到孩子的尊重。但是,因為平時過於追求民主,導致孩子和我們的地位處於一種不正常的平等中,而失去了該有的秩序感和家庭倫理道德,使父母失去威嚴感。

有些所謂的“教育專家”還提倡和孩子“做朋友”,這種理論顯然是不正確的。父子就是父子,母子就是母子,應該“各安其位”, 不能失了分寸,亂了秩序。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2.不能管,剝奪了孩子試錯和成長的權利。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過於關注,低估了孩子的抗挫能力,總是擔心孩子受到點挫折,經歷點風雨,替孩子承擔本該他們自己承擔的責任。

有些家庭父母教育觀念不一致,一方袒護而另一方嬌縱孩子,這些無形中都助長了孩子放縱、任性的不良性格,容易導致孩子出現畸形心理。

3.孩子缺乏規矩意識。

有些家庭缺乏正確引導,甚至把孩子的撒嬌任性誤解成有個性、有主見等,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規矩意識。

現在獨生子女家庭比較普遍,尤其是第一批獨生子女已經為人父母,他們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在新生家庭孩子身上繼續,認為孩子不能受到一絲傷害。

這些都導致了孩子從小過分被嬌慣,目中無人,抗壓能力弱,一旦遇到挫折,就拿離家出走、跳樓自殺來作為對付父母的“有力武器”。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三、面對現狀,我們該何去何從?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也不是天生惡魔;我們作為父母,對孩子要關愛有加,寬嚴適度;培養出一個知道心疼我們、又有責任有擔當的孩子。

1.重新推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其有異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經過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長曆史的積澱,獨具魅力而博大精深。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巨龍的躍起騰飛,都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而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直提倡的家庭倫理道德、長幼有序、五倫八德等,並不過時。

我們需要重新建立家庭中的秩序感,父母迴歸自身角色,孩子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2.使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孩子。

隨著孩子不斷長大,我們作為父母也要進行持續不斷地學習,能夠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我們能夠用“愛的智慧”推孩子一把,成為孩子一生的導師。而要學會“愛的智慧”,就需要不僅愛孩子,還要學會科學地孩子。

比如,在管教孩子時,能夠做到“和善而堅定”——既能抵消過於堅定造成的反叛、抗拒、對自尊心的挫傷等問題;又能抵消過於和善而造成的驕縱、操縱父母等問題。

父母能夠跟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對成長中的問題,聚焦於問題解決而不是情緒的發洩,做科學的父母而不是任性的父母。這樣用科學方法教育出來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相對會小很多。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2019年4月,殺死母親的北大學霸吳謝宇終於落網,他逃亡了三年多。他的作案手段之冷血、縝密,令世人震驚。

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益陽市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康,持刀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殺害在家中。

2017年12月5日晚,四川大竹縣文星鎮一名13歲的男孩袁某某持刀將其43歲的母親殺害在家中。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一起起觸目驚心的案件發人深思:本該是花季的年齡、本該是最天真的孩子,為何瞬間就變成了惡魔,並將魔爪伸向了生育並養育他們的母親?伸向了本該是最最親近的家人?

這種現象,令我們匪夷所思:這些孩子到底是怎麼了?我們的社會又是怎麼了?作為父母,我們到底該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這些問題,都成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一、問題出現原因大盤點

1.社會大環境的變化

一系列重大的社會變化是造成孩子們變化的直接原因。現代社會,電子產品氾濫,網絡遊戲盛行,“泛娛樂化”思潮深刻影響著孩子們的思維。

再加上生存壓力變大,心態也變得浮躁,不少人戾氣較重,這些因素都增加了外在環境的浮躁,這使得青少年本就不成熟的內心也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如果再得不到有效、及時的疏導,就容易出現淡化親情,甚至變得冷漠等現象的發生。

2.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

大多數孩子沒有在真實生活中目擊過暴力行為,但是他們通過電視節目或者網絡遊戲看到過攻擊行為。

有研究表明:8歲兒童對暴力節目的偏好和他們30歲時犯罪行為的嚴重程度有關;玩暴力視頻遊戲的兒童將更有可能表現出攻擊性。

經常觀看媒體暴力的孩子將更輕易地做出攻擊行為和欺負行為,而且對暴力受害者遭受的傷害變得不敏感。

3.教育中懲戒權的缺乏

快樂教育深入人心,社會對教育懲戒也不再寬容。近些年來,許多人潛移默化地不再認可父母對孩子的必要懲戒,追求過度“民主”,助長了孩子的囂張氣焰,使孩子對父母和老師失去敬畏心。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4.法治教育的缺位

我們一般容易認為法治教育是學校和社會的事,這無形中將法治教育從家庭教育中剔除出去,將責任推給了學校和社會;而學校雖然也有法制課,但基本上是流於表面,收效甚微。

這就造成了部分青少年缺乏法律常識,對違法的後果缺乏足夠認識,心靈深處也未形成法治觀念,對衝動行為缺乏約束。

5.生命教育的不到位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提倡實施全面素質教育,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為生命教育的開端;而且從2004年到2012年這些年間,有關部門和公益群體等也做了很多努力。

但是,在生命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上,我們還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由於生命教育的不到位,青少年對生命的意義缺乏認識,缺乏敬重,對生命至上和寶貴也缺乏深刻的理解。

6.家庭環境的不健康

不良的家庭環境,也容易成為孩子犯罪的溫床。從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出:那些犯罪的少年要麼是留守少年,長期與父母分離;要麼是被父母寄予過高期望,管教嚴厲;要麼是管教方法不當,一做錯事情就要捱打……

成長處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中,再加上處於青春期的他們一旦得不到所在環境的認同,就會產生極大的挫敗感,處處碰壁之後,容易出現消極、極端的破壞行為。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二、不敢管,不能管,又傷了誰?

鑑於以上幾種原因,我們對孩子就容易陷入“不敢管、不能管”的境地:不敢管,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過度關注,擔心因為管得過於嚴格而導致不良心理;不能管,一說到孩子的缺點或者不足,他們就會把我們一把推開,產生牴觸情緒,甚至導致親子關係惡化。

現在作為父母,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難,比任何時候都更戰戰兢兢。平時辛辛苦苦地養育孩子,面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又不能說得過多;本該受到孩子的尊敬,卻會陷入被孩子指責引起的負面情緒裡……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家將不家啊!

1.不敢管,使我們失去做父母的威嚴感。

父母作為孩子的長輩,本該受到孩子的尊重。但是,因為平時過於追求民主,導致孩子和我們的地位處於一種不正常的平等中,而失去了該有的秩序感和家庭倫理道德,使父母失去威嚴感。

有些所謂的“教育專家”還提倡和孩子“做朋友”,這種理論顯然是不正確的。父子就是父子,母子就是母子,應該“各安其位”, 不能失了分寸,亂了秩序。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2.不能管,剝奪了孩子試錯和成長的權利。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過於關注,低估了孩子的抗挫能力,總是擔心孩子受到點挫折,經歷點風雨,替孩子承擔本該他們自己承擔的責任。

有些家庭父母教育觀念不一致,一方袒護而另一方嬌縱孩子,這些無形中都助長了孩子放縱、任性的不良性格,容易導致孩子出現畸形心理。

3.孩子缺乏規矩意識。

有些家庭缺乏正確引導,甚至把孩子的撒嬌任性誤解成有個性、有主見等,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規矩意識。

現在獨生子女家庭比較普遍,尤其是第一批獨生子女已經為人父母,他們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在新生家庭孩子身上繼續,認為孩子不能受到一絲傷害。

這些都導致了孩子從小過分被嬌慣,目中無人,抗壓能力弱,一旦遇到挫折,就拿離家出走、跳樓自殺來作為對付父母的“有力武器”。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三、面對現狀,我們該何去何從?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也不是天生惡魔;我們作為父母,對孩子要關愛有加,寬嚴適度;培養出一個知道心疼我們、又有責任有擔當的孩子。

1.重新推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其有異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經過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長曆史的積澱,獨具魅力而博大精深。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巨龍的躍起騰飛,都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而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直提倡的家庭倫理道德、長幼有序、五倫八德等,並不過時。

我們需要重新建立家庭中的秩序感,父母迴歸自身角色,孩子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2.使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孩子。

隨著孩子不斷長大,我們作為父母也要進行持續不斷地學習,能夠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我們能夠用“愛的智慧”推孩子一把,成為孩子一生的導師。而要學會“愛的智慧”,就需要不僅愛孩子,還要學會科學地孩子。

比如,在管教孩子時,能夠做到“和善而堅定”——既能抵消過於堅定造成的反叛、抗拒、對自尊心的挫傷等問題;又能抵消過於和善而造成的驕縱、操縱父母等問題。

父母能夠跟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對成長中的問題,聚焦於問題解決而不是情緒的發洩,做科學的父母而不是任性的父母。這樣用科學方法教育出來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相對會小很多。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3.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

我們小時候,家裡都有很多培養敬畏之心的儀式或者擺設。記得小時候,每次家裡炸丸子或者吃餃子,奶奶或者媽媽都先盛一碗餃子,端給家裡供奉的神像,然後對著天空唸唸有詞,完了之後我們才能吃,這無形中就培養了我們的敬畏之心。

而現在的家裡,已經少有培養孩子敬畏之心的儀式或者地方了。我們可以在家裡設置一小塊地方,供奉已逝親人的照片或者畫像,於無形中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一般懷有敬畏心的人,做事也不會太沒有底線。

4.將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寫入家庭教育“課本”。

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教育的內涵也日益豐富。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這些元素,也要作為很重要的一部分被寫入家庭教育這個“課本”。平時多給孩子講解相關法律知識,以故事、案例或者視頻等作為教育載體,培養孩子的法律意識。

真正的生命教育不僅要從社會和學校入手,家庭也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讓孩子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價值,並將自己的生命與自然和他人之間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的和諧關係。

父母不僅僅只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而是從生理、心理和精神等層面全方位地愛孩子,讓孩子也能從我們的榜樣力量中汲取營養。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2019年4月,殺死母親的北大學霸吳謝宇終於落網,他逃亡了三年多。他的作案手段之冷血、縝密,令世人震驚。

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益陽市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康,持刀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殺害在家中。

2017年12月5日晚,四川大竹縣文星鎮一名13歲的男孩袁某某持刀將其43歲的母親殺害在家中。

……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一起起觸目驚心的案件發人深思:本該是花季的年齡、本該是最天真的孩子,為何瞬間就變成了惡魔,並將魔爪伸向了生育並養育他們的母親?伸向了本該是最最親近的家人?

這種現象,令我們匪夷所思:這些孩子到底是怎麼了?我們的社會又是怎麼了?作為父母,我們到底該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這些問題,都成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一、問題出現原因大盤點

1.社會大環境的變化

一系列重大的社會變化是造成孩子們變化的直接原因。現代社會,電子產品氾濫,網絡遊戲盛行,“泛娛樂化”思潮深刻影響著孩子們的思維。

再加上生存壓力變大,心態也變得浮躁,不少人戾氣較重,這些因素都增加了外在環境的浮躁,這使得青少年本就不成熟的內心也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如果再得不到有效、及時的疏導,就容易出現淡化親情,甚至變得冷漠等現象的發生。

2.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

大多數孩子沒有在真實生活中目擊過暴力行為,但是他們通過電視節目或者網絡遊戲看到過攻擊行為。

有研究表明:8歲兒童對暴力節目的偏好和他們30歲時犯罪行為的嚴重程度有關;玩暴力視頻遊戲的兒童將更有可能表現出攻擊性。

經常觀看媒體暴力的孩子將更輕易地做出攻擊行為和欺負行為,而且對暴力受害者遭受的傷害變得不敏感。

3.教育中懲戒權的缺乏

快樂教育深入人心,社會對教育懲戒也不再寬容。近些年來,許多人潛移默化地不再認可父母對孩子的必要懲戒,追求過度“民主”,助長了孩子的囂張氣焰,使孩子對父母和老師失去敬畏心。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4.法治教育的缺位

我們一般容易認為法治教育是學校和社會的事,這無形中將法治教育從家庭教育中剔除出去,將責任推給了學校和社會;而學校雖然也有法制課,但基本上是流於表面,收效甚微。

這就造成了部分青少年缺乏法律常識,對違法的後果缺乏足夠認識,心靈深處也未形成法治觀念,對衝動行為缺乏約束。

5.生命教育的不到位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提倡實施全面素質教育,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為生命教育的開端;而且從2004年到2012年這些年間,有關部門和公益群體等也做了很多努力。

但是,在生命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上,我們還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由於生命教育的不到位,青少年對生命的意義缺乏認識,缺乏敬重,對生命至上和寶貴也缺乏深刻的理解。

6.家庭環境的不健康

不良的家庭環境,也容易成為孩子犯罪的溫床。從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出:那些犯罪的少年要麼是留守少年,長期與父母分離;要麼是被父母寄予過高期望,管教嚴厲;要麼是管教方法不當,一做錯事情就要捱打……

成長處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中,再加上處於青春期的他們一旦得不到所在環境的認同,就會產生極大的挫敗感,處處碰壁之後,容易出現消極、極端的破壞行為。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二、不敢管,不能管,又傷了誰?

鑑於以上幾種原因,我們對孩子就容易陷入“不敢管、不能管”的境地:不敢管,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過度關注,擔心因為管得過於嚴格而導致不良心理;不能管,一說到孩子的缺點或者不足,他們就會把我們一把推開,產生牴觸情緒,甚至導致親子關係惡化。

現在作為父母,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難,比任何時候都更戰戰兢兢。平時辛辛苦苦地養育孩子,面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又不能說得過多;本該受到孩子的尊敬,卻會陷入被孩子指責引起的負面情緒裡……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家將不家啊!

1.不敢管,使我們失去做父母的威嚴感。

父母作為孩子的長輩,本該受到孩子的尊重。但是,因為平時過於追求民主,導致孩子和我們的地位處於一種不正常的平等中,而失去了該有的秩序感和家庭倫理道德,使父母失去威嚴感。

有些所謂的“教育專家”還提倡和孩子“做朋友”,這種理論顯然是不正確的。父子就是父子,母子就是母子,應該“各安其位”, 不能失了分寸,亂了秩序。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2.不能管,剝奪了孩子試錯和成長的權利。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過於關注,低估了孩子的抗挫能力,總是擔心孩子受到點挫折,經歷點風雨,替孩子承擔本該他們自己承擔的責任。

有些家庭父母教育觀念不一致,一方袒護而另一方嬌縱孩子,這些無形中都助長了孩子放縱、任性的不良性格,容易導致孩子出現畸形心理。

3.孩子缺乏規矩意識。

有些家庭缺乏正確引導,甚至把孩子的撒嬌任性誤解成有個性、有主見等,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規矩意識。

現在獨生子女家庭比較普遍,尤其是第一批獨生子女已經為人父母,他們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在新生家庭孩子身上繼續,認為孩子不能受到一絲傷害。

這些都導致了孩子從小過分被嬌慣,目中無人,抗壓能力弱,一旦遇到挫折,就拿離家出走、跳樓自殺來作為對付父母的“有力武器”。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三、面對現狀,我們該何去何從?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也不是天生惡魔;我們作為父母,對孩子要關愛有加,寬嚴適度;培養出一個知道心疼我們、又有責任有擔當的孩子。

1.重新推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其有異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經過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長曆史的積澱,獨具魅力而博大精深。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巨龍的躍起騰飛,都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而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直提倡的家庭倫理道德、長幼有序、五倫八德等,並不過時。

我們需要重新建立家庭中的秩序感,父母迴歸自身角色,孩子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2.使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孩子。

隨著孩子不斷長大,我們作為父母也要進行持續不斷地學習,能夠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我們能夠用“愛的智慧”推孩子一把,成為孩子一生的導師。而要學會“愛的智慧”,就需要不僅愛孩子,還要學會科學地孩子。

比如,在管教孩子時,能夠做到“和善而堅定”——既能抵消過於堅定造成的反叛、抗拒、對自尊心的挫傷等問題;又能抵消過於和善而造成的驕縱、操縱父母等問題。

父母能夠跟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對成長中的問題,聚焦於問題解決而不是情緒的發洩,做科學的父母而不是任性的父母。這樣用科學方法教育出來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相對會小很多。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3.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

我們小時候,家裡都有很多培養敬畏之心的儀式或者擺設。記得小時候,每次家裡炸丸子或者吃餃子,奶奶或者媽媽都先盛一碗餃子,端給家裡供奉的神像,然後對著天空唸唸有詞,完了之後我們才能吃,這無形中就培養了我們的敬畏之心。

而現在的家裡,已經少有培養孩子敬畏之心的儀式或者地方了。我們可以在家裡設置一小塊地方,供奉已逝親人的照片或者畫像,於無形中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一般懷有敬畏心的人,做事也不會太沒有底線。

4.將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寫入家庭教育“課本”。

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教育的內涵也日益豐富。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這些元素,也要作為很重要的一部分被寫入家庭教育這個“課本”。平時多給孩子講解相關法律知識,以故事、案例或者視頻等作為教育載體,培養孩子的法律意識。

真正的生命教育不僅要從社會和學校入手,家庭也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讓孩子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價值,並將自己的生命與自然和他人之間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的和諧關係。

父母不僅僅只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而是從生理、心理和精神等層面全方位地愛孩子,讓孩子也能從我們的榜樣力量中汲取營養。

對孩子不敢管,不能管,現在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父母?

5.對孩子上網進行有效管控。

信息時代來臨,網絡不是洪水猛獸,對它的普遍恐懼也是沒有根據的,談網色變也不是我們該有的態度。青少年似乎在以平衡和複雜的方式利用技術來開發和改善他們的在線與離線的社會關係,並開闊了眼界。

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做的,是要對孩子的上網進行有效管控,和他們“約法三章”,制定好規則,把互聯網變成學習的平臺、社交的工具,而不僅僅是遊戲的手段。

我們常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作為父母,平時就要注重家庭系統的氛圍建設,注重家風、家訓的傳承,促進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既會管孩子,也要管好孩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