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

電視劇《小歡喜》裡有一個情節,大致說的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吵架和好後不久,宋倩問剛睡醒的英子:早餐想吃什麼?

睡得迷迷糊糊的英子,“發自內心”地說了一句“油條豆腐腦”,但是隨後一下激靈醒透了英子又改口“媽,我就隨口這麼一說。”

"

電視劇《小歡喜》裡有一個情節,大致說的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吵架和好後不久,宋倩問剛睡醒的英子:早餐想吃什麼?

睡得迷迷糊糊的英子,“發自內心”地說了一句“油條豆腐腦”,但是隨後一下激靈醒透了英子又改口“媽,我就隨口這麼一說。”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宋倩一直認為要給孩子吃的東西要衛生,像油條這種“垃圾食品”本不應該給英子吃,但想著要緩和母女關係,不忍心再讓孩子再失望,於是大冬天還是冒著寒風出門排隊買油條。

排了好久的隊終於走到小攤販跟前,宋倩望著油鍋又擔憂起來:這油反覆使用,又不知道是不是正規超市買的,多不健康衛生啊!於是想想又算了,回家給英子弄過早。

"

電視劇《小歡喜》裡有一個情節,大致說的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吵架和好後不久,宋倩問剛睡醒的英子:早餐想吃什麼?

睡得迷迷糊糊的英子,“發自內心”地說了一句“油條豆腐腦”,但是隨後一下激靈醒透了英子又改口“媽,我就隨口這麼一說。”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宋倩一直認為要給孩子吃的東西要衛生,像油條這種“垃圾食品”本不應該給英子吃,但想著要緩和母女關係,不忍心再讓孩子再失望,於是大冬天還是冒著寒風出門排隊買油條。

排了好久的隊終於走到小攤販跟前,宋倩望著油鍋又擔憂起來:這油反覆使用,又不知道是不是正規超市買的,多不健康衛生啊!於是想想又算了,回家給英子弄過早。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1 家長出的選擇題,本質仍是“控制慾”

《小歡喜》這段戲演出了平常家庭裡再常見不過的場景,宋倩也不是沒有想過尊重孩子的看法,否則也不會冒著寒風特地出一趟門兒。可中國式家長到底總是放不下心,總覺得自己要“幫”孩子把關,否則就是自己“失責”,最終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英子做健康早餐。

"

電視劇《小歡喜》裡有一個情節,大致說的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吵架和好後不久,宋倩問剛睡醒的英子:早餐想吃什麼?

睡得迷迷糊糊的英子,“發自內心”地說了一句“油條豆腐腦”,但是隨後一下激靈醒透了英子又改口“媽,我就隨口這麼一說。”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宋倩一直認為要給孩子吃的東西要衛生,像油條這種“垃圾食品”本不應該給英子吃,但想著要緩和母女關係,不忍心再讓孩子再失望,於是大冬天還是冒著寒風出門排隊買油條。

排了好久的隊終於走到小攤販跟前,宋倩望著油鍋又擔憂起來:這油反覆使用,又不知道是不是正規超市買的,多不健康衛生啊!於是想想又算了,回家給英子弄過早。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1 家長出的選擇題,本質仍是“控制慾”

《小歡喜》這段戲演出了平常家庭裡再常見不過的場景,宋倩也不是沒有想過尊重孩子的看法,否則也不會冒著寒風特地出一趟門兒。可中國式家長到底總是放不下心,總覺得自己要“幫”孩子把關,否則就是自己“失責”,最終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英子做健康早餐。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常務理事周菁老師,曾這樣解讀過中國家長的控制慾:

家長常常覺得自己最“懂”孩子,實際上是幫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家長總說“隨便”孩子怎麼做,實際上是希望孩子做的一切都能讓自己滿意。

家長給出的選擇題,好像有無限可能,實際上卻往往只有一個選項可供孩子選擇。這種行為的本質仍然是“控制慾”。

中國家長的控制慾大多數都源於一種心態:孩子是不懂事的,所以我必須為他以後的人生負起責任。

在這類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是“沒長大”,哪怕是成年以後仍然都要被當做孩子來看待。嘴上說著“為你好”,其實卻沒有把孩子的體驗放在第一位,是想把孩子放在自己預設的模板中,按照標準去養成。

有的家長在為孩子“巴心巴肝”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換回想要的效果,甚至會抱怨:我為你付出這麼多,為啥你不理解我?

好聽的說辭是“有責任心”,不好聽的說法是沒有尊重孩子的個體人格。

"

電視劇《小歡喜》裡有一個情節,大致說的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吵架和好後不久,宋倩問剛睡醒的英子:早餐想吃什麼?

睡得迷迷糊糊的英子,“發自內心”地說了一句“油條豆腐腦”,但是隨後一下激靈醒透了英子又改口“媽,我就隨口這麼一說。”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宋倩一直認為要給孩子吃的東西要衛生,像油條這種“垃圾食品”本不應該給英子吃,但想著要緩和母女關係,不忍心再讓孩子再失望,於是大冬天還是冒著寒風出門排隊買油條。

排了好久的隊終於走到小攤販跟前,宋倩望著油鍋又擔憂起來:這油反覆使用,又不知道是不是正規超市買的,多不健康衛生啊!於是想想又算了,回家給英子弄過早。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1 家長出的選擇題,本質仍是“控制慾”

《小歡喜》這段戲演出了平常家庭裡再常見不過的場景,宋倩也不是沒有想過尊重孩子的看法,否則也不會冒著寒風特地出一趟門兒。可中國式家長到底總是放不下心,總覺得自己要“幫”孩子把關,否則就是自己“失責”,最終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英子做健康早餐。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常務理事周菁老師,曾這樣解讀過中國家長的控制慾:

家長常常覺得自己最“懂”孩子,實際上是幫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家長總說“隨便”孩子怎麼做,實際上是希望孩子做的一切都能讓自己滿意。

家長給出的選擇題,好像有無限可能,實際上卻往往只有一個選項可供孩子選擇。這種行為的本質仍然是“控制慾”。

中國家長的控制慾大多數都源於一種心態:孩子是不懂事的,所以我必須為他以後的人生負起責任。

在這類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是“沒長大”,哪怕是成年以後仍然都要被當做孩子來看待。嘴上說著“為你好”,其實卻沒有把孩子的體驗放在第一位,是想把孩子放在自己預設的模板中,按照標準去養成。

有的家長在為孩子“巴心巴肝”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換回想要的效果,甚至會抱怨:我為你付出這麼多,為啥你不理解我?

好聽的說辭是“有責任心”,不好聽的說法是沒有尊重孩子的個體人格。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2 控制慾下,孩子的反抗方式

無論家長願不願意承認,但孩子必定不是家長的一部分,他們都還是會隨著成長擁有自己的獨特人格。

在控制慾之下,孩子可能會出現三種反抗方式,在不同時期爆發各種家庭矛盾。

第一種:消極抵抗

媽媽: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嗯。
媽媽:你數學卷子錯的題,有沒有修正?總結原因了嗎?
孩子抱著手機:……還沒。
媽媽:那你還不抓緊時間?等下睡覺又晚了。
孩子:……嗯。
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還沒有動。

許多孩子知道自己拗不過大人,就採取消極的方式進行無聲的抵抗,要麼答應了半天不動,要麼家長問一百句話,孩子用擠牙膏式的方式去迴應。

總之,場景就是家長急不可耐、孩子慢慢吞吞。如果家庭溝通方式演變成這樣了,家長就需要反思是不是自己控制慾太強,導致孩子在“消極抵抗”。

"

電視劇《小歡喜》裡有一個情節,大致說的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吵架和好後不久,宋倩問剛睡醒的英子:早餐想吃什麼?

睡得迷迷糊糊的英子,“發自內心”地說了一句“油條豆腐腦”,但是隨後一下激靈醒透了英子又改口“媽,我就隨口這麼一說。”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宋倩一直認為要給孩子吃的東西要衛生,像油條這種“垃圾食品”本不應該給英子吃,但想著要緩和母女關係,不忍心再讓孩子再失望,於是大冬天還是冒著寒風出門排隊買油條。

排了好久的隊終於走到小攤販跟前,宋倩望著油鍋又擔憂起來:這油反覆使用,又不知道是不是正規超市買的,多不健康衛生啊!於是想想又算了,回家給英子弄過早。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1 家長出的選擇題,本質仍是“控制慾”

《小歡喜》這段戲演出了平常家庭裡再常見不過的場景,宋倩也不是沒有想過尊重孩子的看法,否則也不會冒著寒風特地出一趟門兒。可中國式家長到底總是放不下心,總覺得自己要“幫”孩子把關,否則就是自己“失責”,最終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英子做健康早餐。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常務理事周菁老師,曾這樣解讀過中國家長的控制慾:

家長常常覺得自己最“懂”孩子,實際上是幫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家長總說“隨便”孩子怎麼做,實際上是希望孩子做的一切都能讓自己滿意。

家長給出的選擇題,好像有無限可能,實際上卻往往只有一個選項可供孩子選擇。這種行為的本質仍然是“控制慾”。

中國家長的控制慾大多數都源於一種心態:孩子是不懂事的,所以我必須為他以後的人生負起責任。

在這類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是“沒長大”,哪怕是成年以後仍然都要被當做孩子來看待。嘴上說著“為你好”,其實卻沒有把孩子的體驗放在第一位,是想把孩子放在自己預設的模板中,按照標準去養成。

有的家長在為孩子“巴心巴肝”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換回想要的效果,甚至會抱怨:我為你付出這麼多,為啥你不理解我?

好聽的說辭是“有責任心”,不好聽的說法是沒有尊重孩子的個體人格。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2 控制慾下,孩子的反抗方式

無論家長願不願意承認,但孩子必定不是家長的一部分,他們都還是會隨著成長擁有自己的獨特人格。

在控制慾之下,孩子可能會出現三種反抗方式,在不同時期爆發各種家庭矛盾。

第一種:消極抵抗

媽媽: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嗯。
媽媽:你數學卷子錯的題,有沒有修正?總結原因了嗎?
孩子抱著手機:……還沒。
媽媽:那你還不抓緊時間?等下睡覺又晚了。
孩子:……嗯。
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還沒有動。

許多孩子知道自己拗不過大人,就採取消極的方式進行無聲的抵抗,要麼答應了半天不動,要麼家長問一百句話,孩子用擠牙膏式的方式去迴應。

總之,場景就是家長急不可耐、孩子慢慢吞吞。如果家庭溝通方式演變成這樣了,家長就需要反思是不是自己控制慾太強,導致孩子在“消極抵抗”。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第二種:激烈抵抗

今年4月有一個新聞牽動了無數家長的心,上海一位17歲少年,因為與媽媽發生了激烈爭執,衝動得從盧浦大橋上一躍而下,跳橋身亡,只留下在橋邊的媽媽悲痛欲絕。

"

電視劇《小歡喜》裡有一個情節,大致說的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吵架和好後不久,宋倩問剛睡醒的英子:早餐想吃什麼?

睡得迷迷糊糊的英子,“發自內心”地說了一句“油條豆腐腦”,但是隨後一下激靈醒透了英子又改口“媽,我就隨口這麼一說。”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宋倩一直認為要給孩子吃的東西要衛生,像油條這種“垃圾食品”本不應該給英子吃,但想著要緩和母女關係,不忍心再讓孩子再失望,於是大冬天還是冒著寒風出門排隊買油條。

排了好久的隊終於走到小攤販跟前,宋倩望著油鍋又擔憂起來:這油反覆使用,又不知道是不是正規超市買的,多不健康衛生啊!於是想想又算了,回家給英子弄過早。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1 家長出的選擇題,本質仍是“控制慾”

《小歡喜》這段戲演出了平常家庭裡再常見不過的場景,宋倩也不是沒有想過尊重孩子的看法,否則也不會冒著寒風特地出一趟門兒。可中國式家長到底總是放不下心,總覺得自己要“幫”孩子把關,否則就是自己“失責”,最終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英子做健康早餐。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常務理事周菁老師,曾這樣解讀過中國家長的控制慾:

家長常常覺得自己最“懂”孩子,實際上是幫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家長總說“隨便”孩子怎麼做,實際上是希望孩子做的一切都能讓自己滿意。

家長給出的選擇題,好像有無限可能,實際上卻往往只有一個選項可供孩子選擇。這種行為的本質仍然是“控制慾”。

中國家長的控制慾大多數都源於一種心態:孩子是不懂事的,所以我必須為他以後的人生負起責任。

在這類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是“沒長大”,哪怕是成年以後仍然都要被當做孩子來看待。嘴上說著“為你好”,其實卻沒有把孩子的體驗放在第一位,是想把孩子放在自己預設的模板中,按照標準去養成。

有的家長在為孩子“巴心巴肝”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換回想要的效果,甚至會抱怨:我為你付出這麼多,為啥你不理解我?

好聽的說辭是“有責任心”,不好聽的說法是沒有尊重孩子的個體人格。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2 控制慾下,孩子的反抗方式

無論家長願不願意承認,但孩子必定不是家長的一部分,他們都還是會隨著成長擁有自己的獨特人格。

在控制慾之下,孩子可能會出現三種反抗方式,在不同時期爆發各種家庭矛盾。

第一種:消極抵抗

媽媽: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嗯。
媽媽:你數學卷子錯的題,有沒有修正?總結原因了嗎?
孩子抱著手機:……還沒。
媽媽:那你還不抓緊時間?等下睡覺又晚了。
孩子:……嗯。
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還沒有動。

許多孩子知道自己拗不過大人,就採取消極的方式進行無聲的抵抗,要麼答應了半天不動,要麼家長問一百句話,孩子用擠牙膏式的方式去迴應。

總之,場景就是家長急不可耐、孩子慢慢吞吞。如果家庭溝通方式演變成這樣了,家長就需要反思是不是自己控制慾太強,導致孩子在“消極抵抗”。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第二種:激烈抵抗

今年4月有一個新聞牽動了無數家長的心,上海一位17歲少年,因為與媽媽發生了激烈爭執,衝動得從盧浦大橋上一躍而下,跳橋身亡,只留下在橋邊的媽媽悲痛欲絕。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雖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極端到如此地步,但青春期的孩子能力越來越接近成年人,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了,但又由於認知仍然不完善,很有可能做出激烈的反抗。

有的孩子會經常和父母吵架,把自己關在小房間裡,有的孩子可能還會在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第三種:成年後反抗

近段時間因為吳謝宇被捕,這件發酵了四年的北大學霸弒母案重回人們視野。案情更多細節還尚未確定,但掀起了人們的不斷反思。

有的報道說吳謝宇母親很嚴厲,對孩子要求很高;又有報道稱,大學同學眼裡吳謝宇很有主見,不是一個會被母親管教控制的人。

兩種聲音聽起來很矛盾,其實細想之下還是有可以聯繫起來的地方。上了大學的吳謝宇已經成年了,再加上住在校園裡,顯然已經不再是可以被家長牢牢掌控的年齡。

"

電視劇《小歡喜》裡有一個情節,大致說的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吵架和好後不久,宋倩問剛睡醒的英子:早餐想吃什麼?

睡得迷迷糊糊的英子,“發自內心”地說了一句“油條豆腐腦”,但是隨後一下激靈醒透了英子又改口“媽,我就隨口這麼一說。”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宋倩一直認為要給孩子吃的東西要衛生,像油條這種“垃圾食品”本不應該給英子吃,但想著要緩和母女關係,不忍心再讓孩子再失望,於是大冬天還是冒著寒風出門排隊買油條。

排了好久的隊終於走到小攤販跟前,宋倩望著油鍋又擔憂起來:這油反覆使用,又不知道是不是正規超市買的,多不健康衛生啊!於是想想又算了,回家給英子弄過早。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1 家長出的選擇題,本質仍是“控制慾”

《小歡喜》這段戲演出了平常家庭裡再常見不過的場景,宋倩也不是沒有想過尊重孩子的看法,否則也不會冒著寒風特地出一趟門兒。可中國式家長到底總是放不下心,總覺得自己要“幫”孩子把關,否則就是自己“失責”,最終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英子做健康早餐。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常務理事周菁老師,曾這樣解讀過中國家長的控制慾:

家長常常覺得自己最“懂”孩子,實際上是幫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家長總說“隨便”孩子怎麼做,實際上是希望孩子做的一切都能讓自己滿意。

家長給出的選擇題,好像有無限可能,實際上卻往往只有一個選項可供孩子選擇。這種行為的本質仍然是“控制慾”。

中國家長的控制慾大多數都源於一種心態:孩子是不懂事的,所以我必須為他以後的人生負起責任。

在這類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是“沒長大”,哪怕是成年以後仍然都要被當做孩子來看待。嘴上說著“為你好”,其實卻沒有把孩子的體驗放在第一位,是想把孩子放在自己預設的模板中,按照標準去養成。

有的家長在為孩子“巴心巴肝”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換回想要的效果,甚至會抱怨:我為你付出這麼多,為啥你不理解我?

好聽的說辭是“有責任心”,不好聽的說法是沒有尊重孩子的個體人格。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2 控制慾下,孩子的反抗方式

無論家長願不願意承認,但孩子必定不是家長的一部分,他們都還是會隨著成長擁有自己的獨特人格。

在控制慾之下,孩子可能會出現三種反抗方式,在不同時期爆發各種家庭矛盾。

第一種:消極抵抗

媽媽: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嗯。
媽媽:你數學卷子錯的題,有沒有修正?總結原因了嗎?
孩子抱著手機:……還沒。
媽媽:那你還不抓緊時間?等下睡覺又晚了。
孩子:……嗯。
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還沒有動。

許多孩子知道自己拗不過大人,就採取消極的方式進行無聲的抵抗,要麼答應了半天不動,要麼家長問一百句話,孩子用擠牙膏式的方式去迴應。

總之,場景就是家長急不可耐、孩子慢慢吞吞。如果家庭溝通方式演變成這樣了,家長就需要反思是不是自己控制慾太強,導致孩子在“消極抵抗”。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第二種:激烈抵抗

今年4月有一個新聞牽動了無數家長的心,上海一位17歲少年,因為與媽媽發生了激烈爭執,衝動得從盧浦大橋上一躍而下,跳橋身亡,只留下在橋邊的媽媽悲痛欲絕。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雖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極端到如此地步,但青春期的孩子能力越來越接近成年人,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了,但又由於認知仍然不完善,很有可能做出激烈的反抗。

有的孩子會經常和父母吵架,把自己關在小房間裡,有的孩子可能還會在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第三種:成年後反抗

近段時間因為吳謝宇被捕,這件發酵了四年的北大學霸弒母案重回人們視野。案情更多細節還尚未確定,但掀起了人們的不斷反思。

有的報道說吳謝宇母親很嚴厲,對孩子要求很高;又有報道稱,大學同學眼裡吳謝宇很有主見,不是一個會被母親管教控制的人。

兩種聲音聽起來很矛盾,其實細想之下還是有可以聯繫起來的地方。上了大學的吳謝宇已經成年了,再加上住在校園裡,顯然已經不再是可以被家長牢牢掌控的年齡。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有一些特別乖巧或者優秀的孩子,在少年時特別聽話,是家長眼中的乖小孩。別人家總是會感嘆孩子到了叛逆期該怎麼辦,但在這樣的孩子身上彷彿沒有叛逆期,永遠都那麼聽話。

實際上,他們只是在正常孩子叛逆期階段,把叛逆的情緒壓抑住了。有的人到成年以後才會想著要徹底擺脫父母的鉗制,演變成“成年以後的叛逆期”。

03 真正的“懂”孩子

《小歡喜》中,宋倩對英子還說了一句名言:“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倆的人生理想應該是一樣的呀。”

"

電視劇《小歡喜》裡有一個情節,大致說的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吵架和好後不久,宋倩問剛睡醒的英子:早餐想吃什麼?

睡得迷迷糊糊的英子,“發自內心”地說了一句“油條豆腐腦”,但是隨後一下激靈醒透了英子又改口“媽,我就隨口這麼一說。”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宋倩一直認為要給孩子吃的東西要衛生,像油條這種“垃圾食品”本不應該給英子吃,但想著要緩和母女關係,不忍心再讓孩子再失望,於是大冬天還是冒著寒風出門排隊買油條。

排了好久的隊終於走到小攤販跟前,宋倩望著油鍋又擔憂起來:這油反覆使用,又不知道是不是正規超市買的,多不健康衛生啊!於是想想又算了,回家給英子弄過早。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1 家長出的選擇題,本質仍是“控制慾”

《小歡喜》這段戲演出了平常家庭裡再常見不過的場景,宋倩也不是沒有想過尊重孩子的看法,否則也不會冒著寒風特地出一趟門兒。可中國式家長到底總是放不下心,總覺得自己要“幫”孩子把關,否則就是自己“失責”,最終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英子做健康早餐。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常務理事周菁老師,曾這樣解讀過中國家長的控制慾:

家長常常覺得自己最“懂”孩子,實際上是幫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家長總說“隨便”孩子怎麼做,實際上是希望孩子做的一切都能讓自己滿意。

家長給出的選擇題,好像有無限可能,實際上卻往往只有一個選項可供孩子選擇。這種行為的本質仍然是“控制慾”。

中國家長的控制慾大多數都源於一種心態:孩子是不懂事的,所以我必須為他以後的人生負起責任。

在這類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是“沒長大”,哪怕是成年以後仍然都要被當做孩子來看待。嘴上說著“為你好”,其實卻沒有把孩子的體驗放在第一位,是想把孩子放在自己預設的模板中,按照標準去養成。

有的家長在為孩子“巴心巴肝”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換回想要的效果,甚至會抱怨:我為你付出這麼多,為啥你不理解我?

好聽的說辭是“有責任心”,不好聽的說法是沒有尊重孩子的個體人格。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2 控制慾下,孩子的反抗方式

無論家長願不願意承認,但孩子必定不是家長的一部分,他們都還是會隨著成長擁有自己的獨特人格。

在控制慾之下,孩子可能會出現三種反抗方式,在不同時期爆發各種家庭矛盾。

第一種:消極抵抗

媽媽: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嗯。
媽媽:你數學卷子錯的題,有沒有修正?總結原因了嗎?
孩子抱著手機:……還沒。
媽媽:那你還不抓緊時間?等下睡覺又晚了。
孩子:……嗯。
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還沒有動。

許多孩子知道自己拗不過大人,就採取消極的方式進行無聲的抵抗,要麼答應了半天不動,要麼家長問一百句話,孩子用擠牙膏式的方式去迴應。

總之,場景就是家長急不可耐、孩子慢慢吞吞。如果家庭溝通方式演變成這樣了,家長就需要反思是不是自己控制慾太強,導致孩子在“消極抵抗”。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第二種:激烈抵抗

今年4月有一個新聞牽動了無數家長的心,上海一位17歲少年,因為與媽媽發生了激烈爭執,衝動得從盧浦大橋上一躍而下,跳橋身亡,只留下在橋邊的媽媽悲痛欲絕。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雖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極端到如此地步,但青春期的孩子能力越來越接近成年人,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了,但又由於認知仍然不完善,很有可能做出激烈的反抗。

有的孩子會經常和父母吵架,把自己關在小房間裡,有的孩子可能還會在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第三種:成年後反抗

近段時間因為吳謝宇被捕,這件發酵了四年的北大學霸弒母案重回人們視野。案情更多細節還尚未確定,但掀起了人們的不斷反思。

有的報道說吳謝宇母親很嚴厲,對孩子要求很高;又有報道稱,大學同學眼裡吳謝宇很有主見,不是一個會被母親管教控制的人。

兩種聲音聽起來很矛盾,其實細想之下還是有可以聯繫起來的地方。上了大學的吳謝宇已經成年了,再加上住在校園裡,顯然已經不再是可以被家長牢牢掌控的年齡。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有一些特別乖巧或者優秀的孩子,在少年時特別聽話,是家長眼中的乖小孩。別人家總是會感嘆孩子到了叛逆期該怎麼辦,但在這樣的孩子身上彷彿沒有叛逆期,永遠都那麼聽話。

實際上,他們只是在正常孩子叛逆期階段,把叛逆的情緒壓抑住了。有的人到成年以後才會想著要徹底擺脫父母的鉗制,演變成“成年以後的叛逆期”。

03 真正的“懂”孩子

《小歡喜》中,宋倩對英子還說了一句名言:“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倆的人生理想應該是一樣的呀。”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理想看起來都是希望孩子日後過得好,但是在孩子和家長心中,實現理想的方式卻大相徑庭。在2018年頒佈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中顯示,部分學生覺得家長不尊重自己。足以證明,家長並沒有真正的懂得孩子的需求,而是抑制不住地在控制孩子。

那家長應該怎麼做到真正的“懂”孩子呢?核心是不把自己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首先,轉變自己心態

控制慾強的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往往非常焦慮,心態不好導致整個行事作風都帶著刻意狀態。

只有在比較平和的心態下,才會觀察到許多以前觀察不到的細節。例如孩子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他們產生某種想法的原因是什麼。

家長如果能夠轉變自己的心態,發現與孩子相處中的矛盾點,才會找到破解的方式。

"

電視劇《小歡喜》裡有一個情節,大致說的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吵架和好後不久,宋倩問剛睡醒的英子:早餐想吃什麼?

睡得迷迷糊糊的英子,“發自內心”地說了一句“油條豆腐腦”,但是隨後一下激靈醒透了英子又改口“媽,我就隨口這麼一說。”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宋倩一直認為要給孩子吃的東西要衛生,像油條這種“垃圾食品”本不應該給英子吃,但想著要緩和母女關係,不忍心再讓孩子再失望,於是大冬天還是冒著寒風出門排隊買油條。

排了好久的隊終於走到小攤販跟前,宋倩望著油鍋又擔憂起來:這油反覆使用,又不知道是不是正規超市買的,多不健康衛生啊!於是想想又算了,回家給英子弄過早。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1 家長出的選擇題,本質仍是“控制慾”

《小歡喜》這段戲演出了平常家庭裡再常見不過的場景,宋倩也不是沒有想過尊重孩子的看法,否則也不會冒著寒風特地出一趟門兒。可中國式家長到底總是放不下心,總覺得自己要“幫”孩子把關,否則就是自己“失責”,最終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英子做健康早餐。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常務理事周菁老師,曾這樣解讀過中國家長的控制慾:

家長常常覺得自己最“懂”孩子,實際上是幫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家長總說“隨便”孩子怎麼做,實際上是希望孩子做的一切都能讓自己滿意。

家長給出的選擇題,好像有無限可能,實際上卻往往只有一個選項可供孩子選擇。這種行為的本質仍然是“控制慾”。

中國家長的控制慾大多數都源於一種心態:孩子是不懂事的,所以我必須為他以後的人生負起責任。

在這類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是“沒長大”,哪怕是成年以後仍然都要被當做孩子來看待。嘴上說著“為你好”,其實卻沒有把孩子的體驗放在第一位,是想把孩子放在自己預設的模板中,按照標準去養成。

有的家長在為孩子“巴心巴肝”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換回想要的效果,甚至會抱怨:我為你付出這麼多,為啥你不理解我?

好聽的說辭是“有責任心”,不好聽的說法是沒有尊重孩子的個體人格。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2 控制慾下,孩子的反抗方式

無論家長願不願意承認,但孩子必定不是家長的一部分,他們都還是會隨著成長擁有自己的獨特人格。

在控制慾之下,孩子可能會出現三種反抗方式,在不同時期爆發各種家庭矛盾。

第一種:消極抵抗

媽媽: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嗯。
媽媽:你數學卷子錯的題,有沒有修正?總結原因了嗎?
孩子抱著手機:……還沒。
媽媽:那你還不抓緊時間?等下睡覺又晚了。
孩子:……嗯。
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還沒有動。

許多孩子知道自己拗不過大人,就採取消極的方式進行無聲的抵抗,要麼答應了半天不動,要麼家長問一百句話,孩子用擠牙膏式的方式去迴應。

總之,場景就是家長急不可耐、孩子慢慢吞吞。如果家庭溝通方式演變成這樣了,家長就需要反思是不是自己控制慾太強,導致孩子在“消極抵抗”。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第二種:激烈抵抗

今年4月有一個新聞牽動了無數家長的心,上海一位17歲少年,因為與媽媽發生了激烈爭執,衝動得從盧浦大橋上一躍而下,跳橋身亡,只留下在橋邊的媽媽悲痛欲絕。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雖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極端到如此地步,但青春期的孩子能力越來越接近成年人,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了,但又由於認知仍然不完善,很有可能做出激烈的反抗。

有的孩子會經常和父母吵架,把自己關在小房間裡,有的孩子可能還會在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第三種:成年後反抗

近段時間因為吳謝宇被捕,這件發酵了四年的北大學霸弒母案重回人們視野。案情更多細節還尚未確定,但掀起了人們的不斷反思。

有的報道說吳謝宇母親很嚴厲,對孩子要求很高;又有報道稱,大學同學眼裡吳謝宇很有主見,不是一個會被母親管教控制的人。

兩種聲音聽起來很矛盾,其實細想之下還是有可以聯繫起來的地方。上了大學的吳謝宇已經成年了,再加上住在校園裡,顯然已經不再是可以被家長牢牢掌控的年齡。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有一些特別乖巧或者優秀的孩子,在少年時特別聽話,是家長眼中的乖小孩。別人家總是會感嘆孩子到了叛逆期該怎麼辦,但在這樣的孩子身上彷彿沒有叛逆期,永遠都那麼聽話。

實際上,他們只是在正常孩子叛逆期階段,把叛逆的情緒壓抑住了。有的人到成年以後才會想著要徹底擺脫父母的鉗制,演變成“成年以後的叛逆期”。

03 真正的“懂”孩子

《小歡喜》中,宋倩對英子還說了一句名言:“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倆的人生理想應該是一樣的呀。”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理想看起來都是希望孩子日後過得好,但是在孩子和家長心中,實現理想的方式卻大相徑庭。在2018年頒佈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中顯示,部分學生覺得家長不尊重自己。足以證明,家長並沒有真正的懂得孩子的需求,而是抑制不住地在控制孩子。

那家長應該怎麼做到真正的“懂”孩子呢?核心是不把自己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首先,轉變自己心態

控制慾強的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往往非常焦慮,心態不好導致整個行事作風都帶著刻意狀態。

只有在比較平和的心態下,才會觀察到許多以前觀察不到的細節。例如孩子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他們產生某種想法的原因是什麼。

家長如果能夠轉變自己的心態,發現與孩子相處中的矛盾點,才會找到破解的方式。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其次,轉變說話方式

青少年教育專家李玫瑾說過一句話,

你和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孩子對你的態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一直採用的是正面的教育方式,孩子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之下,必然也會用同樣的溝通方式去迴應父母。

"

電視劇《小歡喜》裡有一個情節,大致說的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吵架和好後不久,宋倩問剛睡醒的英子:早餐想吃什麼?

睡得迷迷糊糊的英子,“發自內心”地說了一句“油條豆腐腦”,但是隨後一下激靈醒透了英子又改口“媽,我就隨口這麼一說。”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宋倩一直認為要給孩子吃的東西要衛生,像油條這種“垃圾食品”本不應該給英子吃,但想著要緩和母女關係,不忍心再讓孩子再失望,於是大冬天還是冒著寒風出門排隊買油條。

排了好久的隊終於走到小攤販跟前,宋倩望著油鍋又擔憂起來:這油反覆使用,又不知道是不是正規超市買的,多不健康衛生啊!於是想想又算了,回家給英子弄過早。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1 家長出的選擇題,本質仍是“控制慾”

《小歡喜》這段戲演出了平常家庭裡再常見不過的場景,宋倩也不是沒有想過尊重孩子的看法,否則也不會冒著寒風特地出一趟門兒。可中國式家長到底總是放不下心,總覺得自己要“幫”孩子把關,否則就是自己“失責”,最終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英子做健康早餐。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常務理事周菁老師,曾這樣解讀過中國家長的控制慾:

家長常常覺得自己最“懂”孩子,實際上是幫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家長總說“隨便”孩子怎麼做,實際上是希望孩子做的一切都能讓自己滿意。

家長給出的選擇題,好像有無限可能,實際上卻往往只有一個選項可供孩子選擇。這種行為的本質仍然是“控制慾”。

中國家長的控制慾大多數都源於一種心態:孩子是不懂事的,所以我必須為他以後的人生負起責任。

在這類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是“沒長大”,哪怕是成年以後仍然都要被當做孩子來看待。嘴上說著“為你好”,其實卻沒有把孩子的體驗放在第一位,是想把孩子放在自己預設的模板中,按照標準去養成。

有的家長在為孩子“巴心巴肝”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換回想要的效果,甚至會抱怨:我為你付出這麼多,為啥你不理解我?

好聽的說辭是“有責任心”,不好聽的說法是沒有尊重孩子的個體人格。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2 控制慾下,孩子的反抗方式

無論家長願不願意承認,但孩子必定不是家長的一部分,他們都還是會隨著成長擁有自己的獨特人格。

在控制慾之下,孩子可能會出現三種反抗方式,在不同時期爆發各種家庭矛盾。

第一種:消極抵抗

媽媽: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嗯。
媽媽:你數學卷子錯的題,有沒有修正?總結原因了嗎?
孩子抱著手機:……還沒。
媽媽:那你還不抓緊時間?等下睡覺又晚了。
孩子:……嗯。
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還沒有動。

許多孩子知道自己拗不過大人,就採取消極的方式進行無聲的抵抗,要麼答應了半天不動,要麼家長問一百句話,孩子用擠牙膏式的方式去迴應。

總之,場景就是家長急不可耐、孩子慢慢吞吞。如果家庭溝通方式演變成這樣了,家長就需要反思是不是自己控制慾太強,導致孩子在“消極抵抗”。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第二種:激烈抵抗

今年4月有一個新聞牽動了無數家長的心,上海一位17歲少年,因為與媽媽發生了激烈爭執,衝動得從盧浦大橋上一躍而下,跳橋身亡,只留下在橋邊的媽媽悲痛欲絕。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雖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極端到如此地步,但青春期的孩子能力越來越接近成年人,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了,但又由於認知仍然不完善,很有可能做出激烈的反抗。

有的孩子會經常和父母吵架,把自己關在小房間裡,有的孩子可能還會在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第三種:成年後反抗

近段時間因為吳謝宇被捕,這件發酵了四年的北大學霸弒母案重回人們視野。案情更多細節還尚未確定,但掀起了人們的不斷反思。

有的報道說吳謝宇母親很嚴厲,對孩子要求很高;又有報道稱,大學同學眼裡吳謝宇很有主見,不是一個會被母親管教控制的人。

兩種聲音聽起來很矛盾,其實細想之下還是有可以聯繫起來的地方。上了大學的吳謝宇已經成年了,再加上住在校園裡,顯然已經不再是可以被家長牢牢掌控的年齡。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有一些特別乖巧或者優秀的孩子,在少年時特別聽話,是家長眼中的乖小孩。別人家總是會感嘆孩子到了叛逆期該怎麼辦,但在這樣的孩子身上彷彿沒有叛逆期,永遠都那麼聽話。

實際上,他們只是在正常孩子叛逆期階段,把叛逆的情緒壓抑住了。有的人到成年以後才會想著要徹底擺脫父母的鉗制,演變成“成年以後的叛逆期”。

03 真正的“懂”孩子

《小歡喜》中,宋倩對英子還說了一句名言:“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倆的人生理想應該是一樣的呀。”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理想看起來都是希望孩子日後過得好,但是在孩子和家長心中,實現理想的方式卻大相徑庭。在2018年頒佈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中顯示,部分學生覺得家長不尊重自己。足以證明,家長並沒有真正的懂得孩子的需求,而是抑制不住地在控制孩子。

那家長應該怎麼做到真正的“懂”孩子呢?核心是不把自己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首先,轉變自己心態

控制慾強的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往往非常焦慮,心態不好導致整個行事作風都帶著刻意狀態。

只有在比較平和的心態下,才會觀察到許多以前觀察不到的細節。例如孩子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他們產生某種想法的原因是什麼。

家長如果能夠轉變自己的心態,發現與孩子相處中的矛盾點,才會找到破解的方式。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其次,轉變說話方式

青少年教育專家李玫瑾說過一句話,

你和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孩子對你的態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一直採用的是正面的教育方式,孩子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之下,必然也會用同樣的溝通方式去迴應父母。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最後,轉變角色定位

美國著名演說家艾格里奇博士在他風靡全球的教育書籍《養育男孩》中說過:

如果家長只能給兒子一樣東西,那就是給他尊重。

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的體驗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讓孩子覺得“反正我說什麼你都不會聽,那我不如不說好了”。

這需要家長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從“管教者”轉變到“引導者”。

“積極傾聽”,是我們給予孩子最直接的幫助。孩子以後的人生必然是他自己的,我們需要在真正聽懂了孩子需求後,引導他們往幸福的方向走。

至於要到達幸福的那一處、怎麼到達,這需要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家長和孩子的合力溝通出來的,而不是家長獨裁搬決定的。

"

電視劇《小歡喜》裡有一個情節,大致說的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吵架和好後不久,宋倩問剛睡醒的英子:早餐想吃什麼?

睡得迷迷糊糊的英子,“發自內心”地說了一句“油條豆腐腦”,但是隨後一下激靈醒透了英子又改口“媽,我就隨口這麼一說。”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宋倩一直認為要給孩子吃的東西要衛生,像油條這種“垃圾食品”本不應該給英子吃,但想著要緩和母女關係,不忍心再讓孩子再失望,於是大冬天還是冒著寒風出門排隊買油條。

排了好久的隊終於走到小攤販跟前,宋倩望著油鍋又擔憂起來:這油反覆使用,又不知道是不是正規超市買的,多不健康衛生啊!於是想想又算了,回家給英子弄過早。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1 家長出的選擇題,本質仍是“控制慾”

《小歡喜》這段戲演出了平常家庭裡再常見不過的場景,宋倩也不是沒有想過尊重孩子的看法,否則也不會冒著寒風特地出一趟門兒。可中國式家長到底總是放不下心,總覺得自己要“幫”孩子把關,否則就是自己“失責”,最終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英子做健康早餐。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常務理事周菁老師,曾這樣解讀過中國家長的控制慾:

家長常常覺得自己最“懂”孩子,實際上是幫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家長總說“隨便”孩子怎麼做,實際上是希望孩子做的一切都能讓自己滿意。

家長給出的選擇題,好像有無限可能,實際上卻往往只有一個選項可供孩子選擇。這種行為的本質仍然是“控制慾”。

中國家長的控制慾大多數都源於一種心態:孩子是不懂事的,所以我必須為他以後的人生負起責任。

在這類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是“沒長大”,哪怕是成年以後仍然都要被當做孩子來看待。嘴上說著“為你好”,其實卻沒有把孩子的體驗放在第一位,是想把孩子放在自己預設的模板中,按照標準去養成。

有的家長在為孩子“巴心巴肝”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換回想要的效果,甚至會抱怨:我為你付出這麼多,為啥你不理解我?

好聽的說辭是“有責任心”,不好聽的說法是沒有尊重孩子的個體人格。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02 控制慾下,孩子的反抗方式

無論家長願不願意承認,但孩子必定不是家長的一部分,他們都還是會隨著成長擁有自己的獨特人格。

在控制慾之下,孩子可能會出現三種反抗方式,在不同時期爆發各種家庭矛盾。

第一種:消極抵抗

媽媽: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嗯。
媽媽:你數學卷子錯的題,有沒有修正?總結原因了嗎?
孩子抱著手機:……還沒。
媽媽:那你還不抓緊時間?等下睡覺又晚了。
孩子:……嗯。
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還沒有動。

許多孩子知道自己拗不過大人,就採取消極的方式進行無聲的抵抗,要麼答應了半天不動,要麼家長問一百句話,孩子用擠牙膏式的方式去迴應。

總之,場景就是家長急不可耐、孩子慢慢吞吞。如果家庭溝通方式演變成這樣了,家長就需要反思是不是自己控制慾太強,導致孩子在“消極抵抗”。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第二種:激烈抵抗

今年4月有一個新聞牽動了無數家長的心,上海一位17歲少年,因為與媽媽發生了激烈爭執,衝動得從盧浦大橋上一躍而下,跳橋身亡,只留下在橋邊的媽媽悲痛欲絕。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雖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極端到如此地步,但青春期的孩子能力越來越接近成年人,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了,但又由於認知仍然不完善,很有可能做出激烈的反抗。

有的孩子會經常和父母吵架,把自己關在小房間裡,有的孩子可能還會在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第三種:成年後反抗

近段時間因為吳謝宇被捕,這件發酵了四年的北大學霸弒母案重回人們視野。案情更多細節還尚未確定,但掀起了人們的不斷反思。

有的報道說吳謝宇母親很嚴厲,對孩子要求很高;又有報道稱,大學同學眼裡吳謝宇很有主見,不是一個會被母親管教控制的人。

兩種聲音聽起來很矛盾,其實細想之下還是有可以聯繫起來的地方。上了大學的吳謝宇已經成年了,再加上住在校園裡,顯然已經不再是可以被家長牢牢掌控的年齡。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有一些特別乖巧或者優秀的孩子,在少年時特別聽話,是家長眼中的乖小孩。別人家總是會感嘆孩子到了叛逆期該怎麼辦,但在這樣的孩子身上彷彿沒有叛逆期,永遠都那麼聽話。

實際上,他們只是在正常孩子叛逆期階段,把叛逆的情緒壓抑住了。有的人到成年以後才會想著要徹底擺脫父母的鉗制,演變成“成年以後的叛逆期”。

03 真正的“懂”孩子

《小歡喜》中,宋倩對英子還說了一句名言:“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倆的人生理想應該是一樣的呀。”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理想看起來都是希望孩子日後過得好,但是在孩子和家長心中,實現理想的方式卻大相徑庭。在2018年頒佈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中顯示,部分學生覺得家長不尊重自己。足以證明,家長並沒有真正的懂得孩子的需求,而是抑制不住地在控制孩子。

那家長應該怎麼做到真正的“懂”孩子呢?核心是不把自己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首先,轉變自己心態

控制慾強的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往往非常焦慮,心態不好導致整個行事作風都帶著刻意狀態。

只有在比較平和的心態下,才會觀察到許多以前觀察不到的細節。例如孩子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他們產生某種想法的原因是什麼。

家長如果能夠轉變自己的心態,發現與孩子相處中的矛盾點,才會找到破解的方式。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其次,轉變說話方式

青少年教育專家李玫瑾說過一句話,

你和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孩子對你的態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一直採用的是正面的教育方式,孩子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之下,必然也會用同樣的溝通方式去迴應父母。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最後,轉變角色定位

美國著名演說家艾格里奇博士在他風靡全球的教育書籍《養育男孩》中說過:

如果家長只能給兒子一樣東西,那就是給他尊重。

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的體驗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讓孩子覺得“反正我說什麼你都不會聽,那我不如不說好了”。

這需要家長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從“管教者”轉變到“引導者”。

“積極傾聽”,是我們給予孩子最直接的幫助。孩子以後的人生必然是他自己的,我們需要在真正聽懂了孩子需求後,引導他們往幸福的方向走。

至於要到達幸福的那一處、怎麼到達,這需要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家長和孩子的合力溝通出來的,而不是家長獨裁搬決定的。

從《小歡喜》家長控制慾:看似開明,給的選擇題卻只有單選項

“看似開明”的選擇題,不過是家長強制欲的體現,孩子不會一直懵懂無知,總有一天會看穿把戲。與其到那時煩惱不知道如何解決孩子叛逆期的代溝問題,不如早些嘗試真正地去“懂”孩子。


HI,我是西卡弟弟,專注優質內容,助力快樂童年。如果您喜歡請點擊關注,評論、轉發、收藏、點贊~與我一起說說育兒感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