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控制他,使勁控制他

“控制慾”披上了愛的偽裝,很容易感動控制者本人。

父母對於孩子的意義是引導Ta看世界的路線,而不是一味計算出最短路線的導航。

——鹿媽

文 | 蘇沫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01

前不久,看了一期《變形記》,參加變形的鄭瑩佳是一位富家女,有著一位控制慾極強的爸爸,幾乎是24小時監控女兒,要她做什麼她就得做什麼。

鄭瑩佳父親的控制慾有多強?

鄭瑩佳原本在逛街,接到爸爸電話後,20分鐘內就要回到家,在出租車上急急卸妝,因為爸爸不允許她化妝。

鄭瑩佳這樣形容自己的父親:封建、控制慾強、瘋狂說教派,所以希望通過變形記“逃離”父親的控制。

"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控制他,使勁控制他

“控制慾”披上了愛的偽裝,很容易感動控制者本人。

父母對於孩子的意義是引導Ta看世界的路線,而不是一味計算出最短路線的導航。

——鹿媽

文 | 蘇沫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01

前不久,看了一期《變形記》,參加變形的鄭瑩佳是一位富家女,有著一位控制慾極強的爸爸,幾乎是24小時監控女兒,要她做什麼她就得做什麼。

鄭瑩佳父親的控制慾有多強?

鄭瑩佳原本在逛街,接到爸爸電話後,20分鐘內就要回到家,在出租車上急急卸妝,因為爸爸不允許她化妝。

鄭瑩佳這樣形容自己的父親:封建、控制慾強、瘋狂說教派,所以希望通過變形記“逃離”父親的控制。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控制他,使勁控制他

然而鄭佳瑩的爸爸卻表示:“這些是一個父親應該做的,她還沒有分辨能力,所以她不能過於自由,管著是怕她走彎路。”

所以鄭佳瑩的牴觸情緒越來越大,父女之間的間隙也越來越大。

這期節目戳中了多少中國家庭的痛點:控制慾下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包辦式教育裡叛逆的孩子。

曾經有一期《圓桌派》,蔣方舟和武志紅老師一起討論過父母的控制慾。

蔣方舟說:“小的時候,家長是一個比你更強大的權威,你必須去服從這麼一個存在。”

武志紅老師也特別肯定這種觀點:“想體驗皇帝的感覺特別簡單,生個孩子就可以,想怎麼對待都行。然後道德輿論和文化指向都是,父母不管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

中國的很多父母,都是以孩子作為生活的全部,為了孩子盡職盡責辛苦一輩子。

然而,最失敗的教育是什麼?

莫過於辛苦了半輩子,卻沒有養出一個感恩的孩子。

“控制慾”就像高速路上的連環追尾事故,在原生家庭裡代代相傳。

"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控制他,使勁控制他

“控制慾”披上了愛的偽裝,很容易感動控制者本人。

父母對於孩子的意義是引導Ta看世界的路線,而不是一味計算出最短路線的導航。

——鹿媽

文 | 蘇沫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01

前不久,看了一期《變形記》,參加變形的鄭瑩佳是一位富家女,有著一位控制慾極強的爸爸,幾乎是24小時監控女兒,要她做什麼她就得做什麼。

鄭瑩佳父親的控制慾有多強?

鄭瑩佳原本在逛街,接到爸爸電話後,20分鐘內就要回到家,在出租車上急急卸妝,因為爸爸不允許她化妝。

鄭瑩佳這樣形容自己的父親:封建、控制慾強、瘋狂說教派,所以希望通過變形記“逃離”父親的控制。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控制他,使勁控制他

然而鄭佳瑩的爸爸卻表示:“這些是一個父親應該做的,她還沒有分辨能力,所以她不能過於自由,管著是怕她走彎路。”

所以鄭佳瑩的牴觸情緒越來越大,父女之間的間隙也越來越大。

這期節目戳中了多少中國家庭的痛點:控制慾下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包辦式教育裡叛逆的孩子。

曾經有一期《圓桌派》,蔣方舟和武志紅老師一起討論過父母的控制慾。

蔣方舟說:“小的時候,家長是一個比你更強大的權威,你必須去服從這麼一個存在。”

武志紅老師也特別肯定這種觀點:“想體驗皇帝的感覺特別簡單,生個孩子就可以,想怎麼對待都行。然後道德輿論和文化指向都是,父母不管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

中國的很多父母,都是以孩子作為生活的全部,為了孩子盡職盡責辛苦一輩子。

然而,最失敗的教育是什麼?

莫過於辛苦了半輩子,卻沒有養出一個感恩的孩子。

“控制慾”就像高速路上的連環追尾事故,在原生家庭裡代代相傳。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控制他,使勁控制他

02

曾經聽過一個朋友的故事,母親是單親媽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女兒身上,女孩在母親的期望下考上了名校,跟母親的關係卻極度惡劣。

名校的光鮮亮麗下是一顆要崩潰的心,女孩用文字記錄著自己的絕望:

我不能在成為我媽的軀殼了,我要尋找自我,不按照她的劇本走,她崩潰,瘋狂地辱罵我,我受不了,我屈服。

我繼續按照我媽的劇本走,我繼續被精神控制,我失去自我。

我痛苦,我不能按照我媽的劇本走。我媽接受不了,她崩潰。

然後,一切都回到了原點。

直到不知道第幾次爆發,我絕望了,我不知道怎麼和她共存,我失去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這是一個多麼絕望的惡性循環,控制孩子的人生,讓他們活成父母期待的樣子,卻毀了兩代人的幸福。

知乎上有過這樣一個話題:不愛父母,正常嗎?

有個回答是這樣的:世上父母有兩種,一種為孩子一生崇敬的榜樣,一種讓孩子明白永遠不要活得像父母那樣。

皮克斯的一個新動畫《包寶寶》,就是講述一個孩子被母親控制的故事,雖然只有八分鐘,卻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一位母親包的小包子突然變成了一個有生命的寶寶,母親小心翼翼照顧著這個新生命,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著他,怕他餓著,怕他受傷,無論去哪裡都帶著他。

小包子一點點慢慢長大了,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社交:

他偷偷去和小夥伴們踢球,母親擔心他受傷,過去阻止。

他有了自己的社交圈,母親卻強制他回家。

他在自己房間聽勁爆音樂,母親偷偷觀察。

母親的這種過度保護成了小包子的困擾,他開始拒絕母親隨意進入自己的空間,“砰”的一聲把門關上。

當母親做好一桌飯菜,希望緩和母子關係時,小包子決定離開母親,拖著行李要和女友同居。

母親死活不同意,牢牢拽著包子的手,最後母親竟然一口氣把包子吃了下去,這樣寶寶就永遠不會離開媽媽了。

那些牢牢掌控孩子的父母,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餘地,這些孩子要麼一生依賴父母,要麼一生反抗父母。

英國倫敦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感較強,幸福指數較低。

哲學家弗洛姆這樣說:教育的對立面就是操縱和控制,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

控制型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就會形成一種沒有互動、沒有溫暖的親子關係,導致他們成年後對自己身邊的親密關係感到不信任。

過多的控制和干涉,模糊了孩子原本有的界限,影響孩子的一生。

"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控制他,使勁控制他

“控制慾”披上了愛的偽裝,很容易感動控制者本人。

父母對於孩子的意義是引導Ta看世界的路線,而不是一味計算出最短路線的導航。

——鹿媽

文 | 蘇沫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01

前不久,看了一期《變形記》,參加變形的鄭瑩佳是一位富家女,有著一位控制慾極強的爸爸,幾乎是24小時監控女兒,要她做什麼她就得做什麼。

鄭瑩佳父親的控制慾有多強?

鄭瑩佳原本在逛街,接到爸爸電話後,20分鐘內就要回到家,在出租車上急急卸妝,因為爸爸不允許她化妝。

鄭瑩佳這樣形容自己的父親:封建、控制慾強、瘋狂說教派,所以希望通過變形記“逃離”父親的控制。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控制他,使勁控制他

然而鄭佳瑩的爸爸卻表示:“這些是一個父親應該做的,她還沒有分辨能力,所以她不能過於自由,管著是怕她走彎路。”

所以鄭佳瑩的牴觸情緒越來越大,父女之間的間隙也越來越大。

這期節目戳中了多少中國家庭的痛點:控制慾下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包辦式教育裡叛逆的孩子。

曾經有一期《圓桌派》,蔣方舟和武志紅老師一起討論過父母的控制慾。

蔣方舟說:“小的時候,家長是一個比你更強大的權威,你必須去服從這麼一個存在。”

武志紅老師也特別肯定這種觀點:“想體驗皇帝的感覺特別簡單,生個孩子就可以,想怎麼對待都行。然後道德輿論和文化指向都是,父母不管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

中國的很多父母,都是以孩子作為生活的全部,為了孩子盡職盡責辛苦一輩子。

然而,最失敗的教育是什麼?

莫過於辛苦了半輩子,卻沒有養出一個感恩的孩子。

“控制慾”就像高速路上的連環追尾事故,在原生家庭裡代代相傳。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控制他,使勁控制他

02

曾經聽過一個朋友的故事,母親是單親媽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女兒身上,女孩在母親的期望下考上了名校,跟母親的關係卻極度惡劣。

名校的光鮮亮麗下是一顆要崩潰的心,女孩用文字記錄著自己的絕望:

我不能在成為我媽的軀殼了,我要尋找自我,不按照她的劇本走,她崩潰,瘋狂地辱罵我,我受不了,我屈服。

我繼續按照我媽的劇本走,我繼續被精神控制,我失去自我。

我痛苦,我不能按照我媽的劇本走。我媽接受不了,她崩潰。

然後,一切都回到了原點。

直到不知道第幾次爆發,我絕望了,我不知道怎麼和她共存,我失去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這是一個多麼絕望的惡性循環,控制孩子的人生,讓他們活成父母期待的樣子,卻毀了兩代人的幸福。

知乎上有過這樣一個話題:不愛父母,正常嗎?

有個回答是這樣的:世上父母有兩種,一種為孩子一生崇敬的榜樣,一種讓孩子明白永遠不要活得像父母那樣。

皮克斯的一個新動畫《包寶寶》,就是講述一個孩子被母親控制的故事,雖然只有八分鐘,卻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一位母親包的小包子突然變成了一個有生命的寶寶,母親小心翼翼照顧著這個新生命,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著他,怕他餓著,怕他受傷,無論去哪裡都帶著他。

小包子一點點慢慢長大了,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社交:

他偷偷去和小夥伴們踢球,母親擔心他受傷,過去阻止。

他有了自己的社交圈,母親卻強制他回家。

他在自己房間聽勁爆音樂,母親偷偷觀察。

母親的這種過度保護成了小包子的困擾,他開始拒絕母親隨意進入自己的空間,“砰”的一聲把門關上。

當母親做好一桌飯菜,希望緩和母子關係時,小包子決定離開母親,拖著行李要和女友同居。

母親死活不同意,牢牢拽著包子的手,最後母親竟然一口氣把包子吃了下去,這樣寶寶就永遠不會離開媽媽了。

那些牢牢掌控孩子的父母,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餘地,這些孩子要麼一生依賴父母,要麼一生反抗父母。

英國倫敦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感較強,幸福指數較低。

哲學家弗洛姆這樣說:教育的對立面就是操縱和控制,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

控制型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就會形成一種沒有互動、沒有溫暖的親子關係,導致他們成年後對自己身邊的親密關係感到不信任。

過多的控制和干涉,模糊了孩子原本有的界限,影響孩子的一生。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控制他,使勁控制他

03

去年,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女兒詹妮弗的戀情霸佔了微博熱搜數天。

然而吃瓜群眾沒想到的是,世界第一白富美的男朋友是一個來自埃及的馬術運動員,而詹妮弗竟然打扮得和鄰家女孩一樣,沒有奢侈品傍身,而且喜歡馬術。

比爾.蓋茨曾在一個節目中講過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的教育理念很清晰,我要確保他們瞭解自己的能力,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而不是把大量的金錢傾倒在他們身上,然後控制他們,否則,他們將一事無成。”

比爾.蓋茨沒有讓孩子們子承父業,成為商業鉅子,而是鼓勵孩子追求自己夢想。

原來真正的貴族不是生活,而是教育。

就像周國平在書中寫的:“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二是能養活自己,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

黃磊也曾經說過:“我從未把她當做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祕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控制,從來不是真愛。

父母真正的愛,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越好。

"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控制他,使勁控制他

“控制慾”披上了愛的偽裝,很容易感動控制者本人。

父母對於孩子的意義是引導Ta看世界的路線,而不是一味計算出最短路線的導航。

——鹿媽

文 | 蘇沫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01

前不久,看了一期《變形記》,參加變形的鄭瑩佳是一位富家女,有著一位控制慾極強的爸爸,幾乎是24小時監控女兒,要她做什麼她就得做什麼。

鄭瑩佳父親的控制慾有多強?

鄭瑩佳原本在逛街,接到爸爸電話後,20分鐘內就要回到家,在出租車上急急卸妝,因為爸爸不允許她化妝。

鄭瑩佳這樣形容自己的父親:封建、控制慾強、瘋狂說教派,所以希望通過變形記“逃離”父親的控制。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控制他,使勁控制他

然而鄭佳瑩的爸爸卻表示:“這些是一個父親應該做的,她還沒有分辨能力,所以她不能過於自由,管著是怕她走彎路。”

所以鄭佳瑩的牴觸情緒越來越大,父女之間的間隙也越來越大。

這期節目戳中了多少中國家庭的痛點:控制慾下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包辦式教育裡叛逆的孩子。

曾經有一期《圓桌派》,蔣方舟和武志紅老師一起討論過父母的控制慾。

蔣方舟說:“小的時候,家長是一個比你更強大的權威,你必須去服從這麼一個存在。”

武志紅老師也特別肯定這種觀點:“想體驗皇帝的感覺特別簡單,生個孩子就可以,想怎麼對待都行。然後道德輿論和文化指向都是,父母不管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

中國的很多父母,都是以孩子作為生活的全部,為了孩子盡職盡責辛苦一輩子。

然而,最失敗的教育是什麼?

莫過於辛苦了半輩子,卻沒有養出一個感恩的孩子。

“控制慾”就像高速路上的連環追尾事故,在原生家庭裡代代相傳。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控制他,使勁控制他

02

曾經聽過一個朋友的故事,母親是單親媽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女兒身上,女孩在母親的期望下考上了名校,跟母親的關係卻極度惡劣。

名校的光鮮亮麗下是一顆要崩潰的心,女孩用文字記錄著自己的絕望:

我不能在成為我媽的軀殼了,我要尋找自我,不按照她的劇本走,她崩潰,瘋狂地辱罵我,我受不了,我屈服。

我繼續按照我媽的劇本走,我繼續被精神控制,我失去自我。

我痛苦,我不能按照我媽的劇本走。我媽接受不了,她崩潰。

然後,一切都回到了原點。

直到不知道第幾次爆發,我絕望了,我不知道怎麼和她共存,我失去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這是一個多麼絕望的惡性循環,控制孩子的人生,讓他們活成父母期待的樣子,卻毀了兩代人的幸福。

知乎上有過這樣一個話題:不愛父母,正常嗎?

有個回答是這樣的:世上父母有兩種,一種為孩子一生崇敬的榜樣,一種讓孩子明白永遠不要活得像父母那樣。

皮克斯的一個新動畫《包寶寶》,就是講述一個孩子被母親控制的故事,雖然只有八分鐘,卻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一位母親包的小包子突然變成了一個有生命的寶寶,母親小心翼翼照顧著這個新生命,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著他,怕他餓著,怕他受傷,無論去哪裡都帶著他。

小包子一點點慢慢長大了,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社交:

他偷偷去和小夥伴們踢球,母親擔心他受傷,過去阻止。

他有了自己的社交圈,母親卻強制他回家。

他在自己房間聽勁爆音樂,母親偷偷觀察。

母親的這種過度保護成了小包子的困擾,他開始拒絕母親隨意進入自己的空間,“砰”的一聲把門關上。

當母親做好一桌飯菜,希望緩和母子關係時,小包子決定離開母親,拖著行李要和女友同居。

母親死活不同意,牢牢拽著包子的手,最後母親竟然一口氣把包子吃了下去,這樣寶寶就永遠不會離開媽媽了。

那些牢牢掌控孩子的父母,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餘地,這些孩子要麼一生依賴父母,要麼一生反抗父母。

英國倫敦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感較強,幸福指數較低。

哲學家弗洛姆這樣說:教育的對立面就是操縱和控制,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

控制型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就會形成一種沒有互動、沒有溫暖的親子關係,導致他們成年後對自己身邊的親密關係感到不信任。

過多的控制和干涉,模糊了孩子原本有的界限,影響孩子的一生。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控制他,使勁控制他

03

去年,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女兒詹妮弗的戀情霸佔了微博熱搜數天。

然而吃瓜群眾沒想到的是,世界第一白富美的男朋友是一個來自埃及的馬術運動員,而詹妮弗竟然打扮得和鄰家女孩一樣,沒有奢侈品傍身,而且喜歡馬術。

比爾.蓋茨曾在一個節目中講過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的教育理念很清晰,我要確保他們瞭解自己的能力,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而不是把大量的金錢傾倒在他們身上,然後控制他們,否則,他們將一事無成。”

比爾.蓋茨沒有讓孩子們子承父業,成為商業鉅子,而是鼓勵孩子追求自己夢想。

原來真正的貴族不是生活,而是教育。

就像周國平在書中寫的:“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二是能養活自己,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

黃磊也曾經說過:“我從未把她當做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祕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控制,從來不是真愛。

父母真正的愛,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越好。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控制他,使勁控制他

04

控制慾強的人,大都邊界感模糊。雖然孩子是我們身上掉下來的肉,但是他有權掌控自己的人生。

真正愛孩子,應該是尊重孩子,他有自己的路要走,我們只需要引導就好。

很喜歡《奇葩說》中陳銘老師說過的一段話: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Ta一方花園,給Ta養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迴歸教育的本質,我們更要培養孩子應對未來的各種能力。

漫長一生中,能讓孩子擁有一個正常發展的身心,比父母的任何期望都更重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