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罵,怎麼才能治孩子?聰明的家長都用這5招

不完美媽媽 玩具 服裝 家庭教育 發現佩奇 恐龍快樂英語 2019-05-03

好友夏夏有個3歲半的兒子,最近她跑來跟我哭訴,說養個娃老母親都快瘋了!娃太皮了,說了不聽,非得跟你對著幹,打也沒用,感覺管不下去了,想把娃送別人養得了,省得見了煩心。

我問她到底怎麼了,她十分生氣地給我描述了一番:

真是要被兒子氣死了,讓他吃飯,他非得看電視,我叫他十聲,他只回了一個“我不要吃”,頭都不抬一個。

也就過了20分鐘,兒子就嚷嚷著肚子餓,要吃飯,我讓他自己吃,他不幹,非得讓我一口一口喂他吃。

我當時在累死累活地拖地,哪有什麼功夫管他,就說“你不吃拉倒”。

兒子聽了這句話就開始耍賴,“哐當哐當”地摔桌子上的碗,還故意把米飯撒的到處都是。

我當時又累又氣,甩下手裡的拖把,一把抓住他的衣領就把他提出門口,順手就把門關了,還警告他“讓你不自己吃飯,你別回來了”。

不打不罵,怎麼才能治孩子?聰明的家長都用這5招

孩子在外面哭的很厲害。他才3歲半,這幾天冷,外面氣溫也就挺低。

教訓完孩子,我覺得非常內疚。

但是我也十分矛盾,孩子不聽話,我真的是拿他沒辦法了啊!

像夏夏這樣的情況,真的太常見了。

你管教孩子都已經氣得半死,他無動於衷;你雞飛狗跳,他巋然不動;你吼得鄰里都聽到了,他能哭得更驚天動地。

想要和孩子順利、有效地溝通,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背後的心理,大多數時候,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你就會發現,也被你套路了,變得奇乖無比。


一、事先約定

下面這個場景,想必很多爸爸媽媽都十分熟悉吧!

你帶著孩子逛商場,臨走了孩子哭鬧著不願意走,非得拉著你去買他相中的玩具。

不給買,孩子就在地上打滾、撒潑。

不打不罵,怎麼才能治孩子?聰明的家長都用這5招

你十分無奈,這不是孩子今天買的第一個玩具了,為什麼他總是那麼貪心,讓人一點兒都不省心……

解決辦法:

再出門逛商場前,你事先和孩子約定,今天我們要去逛街,媽媽答應你可以買一個玩具。所以你要買哪個,一定要深思熟慮,媽媽只幫你買你最喜歡的那個。

之後你會發現,孩子就算遇到自己喜歡的玩具也不會隨便提要求,這個想要那個也想要。

當他想買玩具的時候,會先想想到底自己是不是最喜歡這個。

因為我們的提前告知,讓孩子有一個心理準備,孩子也覺得得到了尊重,這個時候,孩子的配合度會大大提高。

那種想通過打滾、撒潑達到目的的行為也會大大減少。


二、變“不可以”為“可以”

孩子做一些不對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往往直接這樣制止:

不可以把溼衣服放在沙發上!

不可以推別的小朋友!

不可以和爺爺奶奶頂嘴!

……

但是孩子的叛逆心理一聽到“不”字,立馬變得更歡脫,你不讓他幹嘛他偏要幹。

於是你火冒三丈,又準備開啟“怒吼”方式。

且慢,我們建議用正面管教的方式孩子。

不打不罵,怎麼才能治孩子?聰明的家長都用這5招

正面管教中強調:在家庭教育中,要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弱化他錯誤的行為,所以:

“不可以把溼衣服放在沙發上!”,可以變成“把溼衣服放在沙發上,沙發也會溼掉,就沒法坐人了,我們可以放在洗衣盆裡。”

“不可以推別的小朋友!”可以變成“打架解決不了事情,我們可以用語言來溝通,或許以後你倆還能成為好朋友。”

“不可以和爺爺奶奶頂嘴!”可以變成“你有什麼不開心的,可以好好和爺爺奶奶說話,但是態度應該好一些。”

想制止某個行為的時候,說“不”並不是唯一的選擇,甚至它應該是最後的選擇。

即便說“不”,也不要簡單粗暴的命令:不允許、不可以!而是告訴他,不做這個,可以做些什麼?

用正確的行為去代替錯誤的。


三、提供選擇

家長往往覺得孩子還小,很多事情都會自己替孩子做決定。

所以以下這些話經常掛在家長嘴邊:

你現在必須去做……

你只能幹這個……

你不許去想這些……

但其實孩子如果沒有自己的選擇的時候,他們或許會反抗,有牴觸心裡。

不打不罵,怎麼才能治孩子?聰明的家長都用這5招

這個時候家長需要給孩子做選擇,比如:

咱們今天出門去玩,你想穿這幾件衣服當中的哪件呢?

這幾本書都很好看,可是今天媽媽帶的錢不夠,我們先挑其中一本看怎麼樣?

給你兩個選擇,一是在遊樂場再玩一個小時,二是咱們現在馬上回家,但是這週末我們還能再來玩一次。

但注意,提供選擇也不是讓孩子什麼都能選,不是完全開放式的。

比如如果你問:“寶貝,你今天想穿什麼出門啊?”

那就災難了,沒準大冬天她翻出一條裙子或者一條短褲來穿也不一定,什麼時候能出去這個門,就不一定了。

“有限選擇”的選擇一定是父母可以接受的,不管孩子選了哪個,父母都不可以反悔。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尊重的,自己是有“主控權”的,同時家長對這件事情也是可控的。


四、解釋原因

孩子不配合的背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不知道要做什麼。

很多家長用情緒代替了要求,比如吼叫、生氣、焦躁等等,卻沒有告訴孩子自己具體對孩子的要求和為什麼要這樣做。

不打不罵,怎麼才能治孩子?聰明的家長都用這5招

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或者不允許孩子做什麼事,都應該跟孩子解釋清楚。

一些家長看到孩子搶玩具,或者打別的小朋友,會趕緊上來制止:

不許搶玩具!

不許打人!

但是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這樣的限制太籠統了。

如果孩子是搶了別人的玩具,那這個限制是成立的。但如果孩子自己的玩具被別人搶了,孩子一味地記住你的要求,不知道維護自己的權益,那可就吃虧了。

不能打人應該是想告訴孩子,不許欺負他人。但如果孩子被別人欺負了,而且三番兩次被欺負,孩子打回去一次,那恰好是在保護自己。

不打不罵,怎麼才能治孩子?聰明的家長都用這5招

孩子慢慢長大,需要面對的情況會越來越複雜,別覺得那些複雜的情況可以等到孩子長大再去一一解釋,再去教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很多行為和觀念在初期一旦被限制和禁錮,長大就很難放回自由了。

所以說“不”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把客觀原因講清楚:

因為這個是妹妹的玩具,所以你不能搶,就像你的玩具別人也不能隨便搶一樣,你可以和妹妹商量能不能跟她一起玩。

不許欺負別的小朋友,有什麼事情可以通過語言來表達,打人是不對的。

養育孩子早期,籠統的“不許”,越少越好。


五、就事論事

我們說的就事論事包含了兩個方面,一個是讚美,一個是批評。

讚美和鼓勵,是讓孩子不斷前進的動力。父母應該抓住機會,給孩子以真誠的讚美,鼓勵孩子繼續努力。當然,讚美也是有方法的。

首先,讚美要說具體內容和細節,發自內心的真誠想法,比如孩子幫忙擦桌子,我們可以說:“寶貝擦的可真認真,桌子上有個小油點兒都被擦乾淨了,細心又認真!”而不是一句“寶貝,你真棒”敷衍了事。

不打不罵,怎麼才能治孩子?聰明的家長都用這5招

然後,要注意的是,要讚美努力而不是聰明。因為聰明是孩子無法習得的特質,會讓孩子產生“固定心態”。而努力是孩子可控的因素,可以後天培養,屬於“成長心態”。

父母批評孩子,也要就事論事。

孩子如果吃飯的時候把飯弄一桌子,很多家長可能就要叨叨“怎麼又弄一桌子”“就知道你死性不改,以後怕是做別的也做不好”“弄髒桌子,今天就不帶你出去玩了”。

批評孩子的時候,不要扯出其他事情。

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來,有的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

不打不罵,怎麼才能治孩子?聰明的家長都用這5招

孩子怎麼樣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

就事論事就是要讓孩子明白當下這件事有什麼不好,應該如何改正,這樣就足夠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