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請不要在孩子的軀體中,撐出一個成年人的高度

作者:豆乾

如果讓撐起家的責任落在你身上,你會怎麼做?

本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影片中的男主角扎因扮演者贊恩也是本色出演。贊恩是敘利亞難民,為了活下去與家人逃離到黎巴嫩,黎巴嫩貧富差距大,因為戰亂的原因,很多人都吃不飽穿不暖,只能淪為奴隸,贊恩的父母也是如此,12歲的贊恩一直沒有踏入過學校的大門,甚至不知道怎麼寫自己的名字,生下來註定成為難民。

《何以為家》:請不要在孩子的軀體中,撐出一個成年人的高度

一直以來印度電影都以現實題材改編為內容,娛樂化的表現形式,以及天馬行空的想象,在全球電影中獨樹一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看到印度電影,你就會覺得它就是很“印度”,在故事中引人深思,表達人性。

導演為了增強影片的戲劇性,滿足觀眾的胃口,使故事更加完整,人物更加飽滿,在贊恩難民這個基本設定外,影片對其它部分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編。

12歲的扎因,出生在一個被驅逐的難民家庭中,在一個搖搖欲墜的混凝土高層建築中長大,他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妹妹,他被迫在阿薩德的雜貨店工作,為他送貨,拖著比自己個子還高的輪車到處奔波,搬運沉重的貨物,要替父母照顧妹妹生活一團糟,夜晚,還要帶著妹妹弟弟們出來賣果汁掙錢。

《何以為家》:請不要在孩子的軀體中,撐出一個成年人的高度

母親想讓他去上學,儘管是為了學校給學生的一些福利,但被父親嚴厲拒絕,理由是他應該在戶主阿薩德的店裡打工,父母將11歲的妹妹薩哈送給了阿薩德當妻子,悲痛之下,扎因選擇了離家出走。

在出走中碰到了善良的拉希爾,在種種無奈之下,扎因再去回到了家中,卻得知妹妹又被阿薩德結婚懷孕致死,扎因得知這個消息後,一氣之下捅了阿薩德一刀,進了監獄,母親來監獄告訴他,她又懷孕了,因此扎因控告父母,他希望所有不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孩子的父母都不能擁有孩子。

在大多數人們眼中,家是一個很溫暖溫馨的地方,父愛母愛這是每個孩子應該得到的東西,從出生到長大,父母是我們的指路明燈,默默付出,但仍有一部分的人生活的家,是水深火熱的生活,在那些孩子眼中,我們的生活是他們無比羨慕的生活。

《何以為家》:請不要在孩子的軀體中,撐出一個成年人的高度

扎因只是一名普通通12歲的孩子,他所擁有的品質可能比我們大多數人還要優秀,可貴,在同齡段,我不及他,如果他不是出生在一個難民的家庭中,他可能會順風順水的長大,在學習生活中,成績也會是一樣的名列前茅的一個生活角色。

然而,家庭的惡劣環境,生活的重擔擔在了他的身上,他力所能及的做著每一件事,照顧好了妹妹和弟弟,當妹妹被父母強制送走後,他崩潰了,失望也使他離家出走,在得知妹妹被懷孕致死後,那一刻,他絕望了,他的心死了,內心報仇的慾望衝洩而出,去捅了阿薩德一刀而進了監獄。

這一切的一切導致了他起訴父母,與父母相見於法庭之上,從客觀層面來看,他的做法是正確的,從主觀層面上看,告自己的父母道德是不被認可的。

《何以為家》:請不要在孩子的軀體中,撐出一個成年人的高度

在影片中,扎因的父母親所做所為與拉希爾的所做所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扎因的父母將這一切的責任拒絕揹負在他們的身上,而拉希爾對待自己的孩子,是愛之深,痛之切,在影片最後她的孩子被解救重新回到她的懷抱中時,那一刻震撼到了我,情感的衝擊感動了無數的觀眾,拉希爾對待扎因,一個陌生的孩子,她也是善意的收留了他,給他洗澡,給他吃飯。

世界上陰暗的地方有小部分,但陽光卻是大部分,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對待他人也是善良的,在社會中,受環境的影響,產生了不同形形色色的角色,有好人,有壞人,也許正義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影片從開頭側拍主人公扎因,通過醫生的話語,讓觀眾瞭解到扎因,抱著疑問的態度去看電影,而後採用俯拍的方式,如影片開頭的建築物房子,運用對角線構圖方式,扎因與父母爭吵之後,趴在地上,這些都表現了人物的渺小,無力感。

《何以為家》:請不要在孩子的軀體中,撐出一個成年人的高度

影片採用敘事蒙太奇的拍攝手法,將回憶和現在來回切換,使劇情緊湊,故事完整,提升了故事的真實性。影片著重採用特寫鏡頭,頻繁出現,如扎因的每一次流淚,特寫面部表情,悲傷難過絕望讓觀眾一覽無遺,同時也使觀眾感同深受,對扎因產生強烈同情心。

影片對臺詞的運用是恰到好處,如扎因最後的獨白: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聽過的最溫柔的一句是“滾,婊子的兒子”,“滾,你這垃圾”,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做好人,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這一段話不僅是扎因想說的話,更是我們觀眾想說的話,社會永遠是主流的,不可能做到人人平等,當你遇到排擠時,你會怎麼做?你身邊的朋友會幫你嗎?

電影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是結合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產物,它提高了人們對世界的感知能力,讓觀眾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壓力是當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來源於情感,工作,在其中被煩惱包圍,而看電影能讓我們感到放鬆,給予我們力量,但也並不是全部這樣,電影也會將真相展現給觀眾,讓觀眾對社會和自身產生思考,有壓迫的地方就有鬥爭,無論大小,都會去反抗,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要經歷大量的挫折,從而找到人生的價值。

《何以為家》:請不要在孩子的軀體中,撐出一個成年人的高度

扎因起訴父母只是電影的虛構情節,在真實的社會中,因為這部影片,扎因之後的命運得到了改變,生活質量也提高了,但像扎因的孩子還有很多,對社會生存的無能為力,充滿缺失和遺憾的成長,最終導致一個惡性循環,父母有錯,社會的體制有錯,但我還是希望像拉希爾這樣的母親能夠更多,生孩子是要承擔巨大的責任,而不是隨隨便便,父母是每一個孩子的指路明燈,我很慶幸自己出生在一個平凡普通的家庭中,有著愛我的父母,能夠感受到愛與親情。

扎因這種客觀存在的悲劇不是誰單方面造成的,牽扯著複雜的社會問題,在生活面前,親情是一種無奈,希望你我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與人為善,一誠抵萬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