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喊“教育孩子”的旗號,只是發洩了自己的情緒'

不完美媽媽 服裝 算術 發現佩奇 楊小沫 2019-08-18
"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高喊“教育孩子”的旗號,只是發洩了自己的情緒

那天因為身體不舒服去醫院,排隊驗血時前面剛好時一個小男孩抽血,小男孩估計是害怕,不停著哭著手也是往後縮,一旁的媽媽使勁拽著也無法讓小男孩妥協,媽媽請我老公幫忙,也是無濟於事。

通常,這時候我們會對孩子耐心得哄一鬨,或者說:讓阿姨輕點就跟螞蟻咬了一下。來減少孩子對扎針輸血的恐懼感。而這位媽媽的做法卻引起了我的關注。

不僅沒有耐心的哄一鬨孩子,而且還不停的用巴掌鞭打孩子的身體,嘴裡則是不停地說:你老是這樣,在學校也是。孩子則更加不配合了,用盡全力來抗拒媽媽讓他抽血,這時幫抽血的護士見後面排了好多人,也開始急了吼起來:你這樣讓我怎麼抽,我這還好多事呢!

媽媽就把孩子拉到一旁,還是不停的用巴掌鞭打孩子,一步一步的往前推著孩子,孩子哭得真讓人覺得心疼,見孩子被推著蹲在了地上,媽媽則跳起來踢了幾腳孩子:老是這樣,老是這樣。

孩子只是因為害怕抽血,媽媽就如此憤怒,拳打腳踢,情緒完全控制不住的發洩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更加深了對抽血的恐懼感。

有句話說:人情草木孰能無情。每個人都有著七情六慾,大人們都還在學習怎麼控制情緒,更何況還是一個五六歲的孩子。

這位媽媽無法接納孩子害怕的情緒,自己成了情緒的奴隸,看著是在教育孩子不要老是這樣,其實她不知道自己的做法已經傷害到了孩子,錯過了孩子情商教育的好機會。

孩子有害怕的權力,父母不應該用不恰當的方式來阻止他體驗害怕,打一頓是讓孩子妥協了,可是下一次,再下一次呢?這只是火上澆油,除了加劇了孩子害怕的程度,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我們為人父母是因為幫孩子渡過難關,戰勝害怕。接納孩子,認同孩子,教會孩子正確戰勝害怕的方法,這才是幫助孩子。

思考孩子做每件事背後的原因

"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高喊“教育孩子”的旗號,只是發洩了自己的情緒

那天因為身體不舒服去醫院,排隊驗血時前面剛好時一個小男孩抽血,小男孩估計是害怕,不停著哭著手也是往後縮,一旁的媽媽使勁拽著也無法讓小男孩妥協,媽媽請我老公幫忙,也是無濟於事。

通常,這時候我們會對孩子耐心得哄一鬨,或者說:讓阿姨輕點就跟螞蟻咬了一下。來減少孩子對扎針輸血的恐懼感。而這位媽媽的做法卻引起了我的關注。

不僅沒有耐心的哄一鬨孩子,而且還不停的用巴掌鞭打孩子的身體,嘴裡則是不停地說:你老是這樣,在學校也是。孩子則更加不配合了,用盡全力來抗拒媽媽讓他抽血,這時幫抽血的護士見後面排了好多人,也開始急了吼起來:你這樣讓我怎麼抽,我這還好多事呢!

媽媽就把孩子拉到一旁,還是不停的用巴掌鞭打孩子,一步一步的往前推著孩子,孩子哭得真讓人覺得心疼,見孩子被推著蹲在了地上,媽媽則跳起來踢了幾腳孩子:老是這樣,老是這樣。

孩子只是因為害怕抽血,媽媽就如此憤怒,拳打腳踢,情緒完全控制不住的發洩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更加深了對抽血的恐懼感。

有句話說:人情草木孰能無情。每個人都有著七情六慾,大人們都還在學習怎麼控制情緒,更何況還是一個五六歲的孩子。

這位媽媽無法接納孩子害怕的情緒,自己成了情緒的奴隸,看著是在教育孩子不要老是這樣,其實她不知道自己的做法已經傷害到了孩子,錯過了孩子情商教育的好機會。

孩子有害怕的權力,父母不應該用不恰當的方式來阻止他體驗害怕,打一頓是讓孩子妥協了,可是下一次,再下一次呢?這只是火上澆油,除了加劇了孩子害怕的程度,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我們為人父母是因為幫孩子渡過難關,戰勝害怕。接納孩子,認同孩子,教會孩子正確戰勝害怕的方法,這才是幫助孩子。

思考孩子做每件事背後的原因

高喊“教育孩子”的旗號,只是發洩了自己的情緒

在教育孩子上,我們總是太著急去對孩子的行為下定論。然而並不是孩子的做的每件事都是錯的。

週末下班回家,只是拿了個衣服的功夫,就聽見兒子哭著從客廳跑出來了,告訴我說:奶奶打寶寶。

原來是因為兒子看到客廳有兩桶油,想去打開那個蓋子,還問著這是什麼,奶奶剛開始說,這個不要弄,不是你該玩的。兒子就更加好奇了,還試圖不停地搖晃兩桶油,奶奶走上前去救怕一巴掌打在了兒子的雙手上。

當兒子在我面前說時,並沒有評論奶奶的做法,我知道奶奶是擔心孩子將油灑了滑倒受傷,可孩子並不知道。

當孩子做某件事,我們不能那麼果斷說孩子是在犯錯,首先應該問清楚孩子做這件事的原因。

事後睡覺前我跟三歲的兒子覆盤回憶此事,問他是不是好奇那個桶裡的油,他回答是,但我問那後來發生什麼事時,兒子帶著哭腔說到,奶奶打了寶寶。

只是因為好奇一件有著危險的事,就要被打嗎?就像一個孩子好奇插頭就摸插頭,怕,大人來了一巴掌;就像一個孩子好奇的擰著洗衣機,怕,大人一巴掌。

生活中,這種事比比皆是,可殊不知這樣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一生的。大人們一次又一次的阻止了孩子的好奇心,會減弱孩子將來對新事物的探索精神。

當孩子好奇探索身邊的某件事物時,我們可以給他普及這件事物的知識,讓孩子知道這件事物的用處,如果怕孩子有危險,跟孩子講清楚,這樣不僅增加了孩子的知識,也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更進行了安全教育。

允許孩子從錯誤中吸取經驗

"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高喊“教育孩子”的旗號,只是發洩了自己的情緒

那天因為身體不舒服去醫院,排隊驗血時前面剛好時一個小男孩抽血,小男孩估計是害怕,不停著哭著手也是往後縮,一旁的媽媽使勁拽著也無法讓小男孩妥協,媽媽請我老公幫忙,也是無濟於事。

通常,這時候我們會對孩子耐心得哄一鬨,或者說:讓阿姨輕點就跟螞蟻咬了一下。來減少孩子對扎針輸血的恐懼感。而這位媽媽的做法卻引起了我的關注。

不僅沒有耐心的哄一鬨孩子,而且還不停的用巴掌鞭打孩子的身體,嘴裡則是不停地說:你老是這樣,在學校也是。孩子則更加不配合了,用盡全力來抗拒媽媽讓他抽血,這時幫抽血的護士見後面排了好多人,也開始急了吼起來:你這樣讓我怎麼抽,我這還好多事呢!

媽媽就把孩子拉到一旁,還是不停的用巴掌鞭打孩子,一步一步的往前推著孩子,孩子哭得真讓人覺得心疼,見孩子被推著蹲在了地上,媽媽則跳起來踢了幾腳孩子:老是這樣,老是這樣。

孩子只是因為害怕抽血,媽媽就如此憤怒,拳打腳踢,情緒完全控制不住的發洩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更加深了對抽血的恐懼感。

有句話說:人情草木孰能無情。每個人都有著七情六慾,大人們都還在學習怎麼控制情緒,更何況還是一個五六歲的孩子。

這位媽媽無法接納孩子害怕的情緒,自己成了情緒的奴隸,看著是在教育孩子不要老是這樣,其實她不知道自己的做法已經傷害到了孩子,錯過了孩子情商教育的好機會。

孩子有害怕的權力,父母不應該用不恰當的方式來阻止他體驗害怕,打一頓是讓孩子妥協了,可是下一次,再下一次呢?這只是火上澆油,除了加劇了孩子害怕的程度,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我們為人父母是因為幫孩子渡過難關,戰勝害怕。接納孩子,認同孩子,教會孩子正確戰勝害怕的方法,這才是幫助孩子。

思考孩子做每件事背後的原因

高喊“教育孩子”的旗號,只是發洩了自己的情緒

在教育孩子上,我們總是太著急去對孩子的行為下定論。然而並不是孩子的做的每件事都是錯的。

週末下班回家,只是拿了個衣服的功夫,就聽見兒子哭著從客廳跑出來了,告訴我說:奶奶打寶寶。

原來是因為兒子看到客廳有兩桶油,想去打開那個蓋子,還問著這是什麼,奶奶剛開始說,這個不要弄,不是你該玩的。兒子就更加好奇了,還試圖不停地搖晃兩桶油,奶奶走上前去救怕一巴掌打在了兒子的雙手上。

當兒子在我面前說時,並沒有評論奶奶的做法,我知道奶奶是擔心孩子將油灑了滑倒受傷,可孩子並不知道。

當孩子做某件事,我們不能那麼果斷說孩子是在犯錯,首先應該問清楚孩子做這件事的原因。

事後睡覺前我跟三歲的兒子覆盤回憶此事,問他是不是好奇那個桶裡的油,他回答是,但我問那後來發生什麼事時,兒子帶著哭腔說到,奶奶打了寶寶。

只是因為好奇一件有著危險的事,就要被打嗎?就像一個孩子好奇插頭就摸插頭,怕,大人來了一巴掌;就像一個孩子好奇的擰著洗衣機,怕,大人一巴掌。

生活中,這種事比比皆是,可殊不知這樣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一生的。大人們一次又一次的阻止了孩子的好奇心,會減弱孩子將來對新事物的探索精神。

當孩子好奇探索身邊的某件事物時,我們可以給他普及這件事物的知識,讓孩子知道這件事物的用處,如果怕孩子有危險,跟孩子講清楚,這樣不僅增加了孩子的知識,也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更進行了安全教育。

允許孩子從錯誤中吸取經驗

高喊“教育孩子”的旗號,只是發洩了自己的情緒

某日下班去老公的大哥家接孩子,剛剛跟孩子玩得熱火朝天,大嫂出了幾道算術題,喊小侄女去做。

只見耷拉著腦袋的小侄女慢悠悠的走向小黑板前,大嫂旁邊還在繼續發表言論:週末幼小銜接最後一節課了,趕緊複習複習,好考試時考個好分數。

小侄女愁眉苦臉地拿起粉筆開始算術,左手的手指揮舞著像一位算命的先生般掐算著題目,得出答案右手就在對應題目後面寫出。一通做完,大哥去檢查發現有一道題粗心大意算錯了。

就開始嚴厲地質問小侄女:這麼簡單的題目做好多遍了,怎麼還錯了。大嫂見狀也探頭看了小黑板上的題目,指著錯題嗓門拉高了一個分唄:你看看這道題,平時你都會,怎麼會算出這個答案,後面加過來的數字去哪裡了。

一通嚴厲的訓斥後,小侄女只是靠著小黑板,眼睛直勾勾地盯著某處,此時眼淚已在眼眶裡打轉了。

奶奶見著孫女被訓著心疼,就過來抱起小侄女坐於腿上,和聲和氣地說:寶貝把這個題目算給奶奶看看。小侄女糾正了錯題,寫出了正確的答案。

這時大哥從臥室走出,看見小侄女被奶奶懷抱在膝,還做著題目,就提醒道:媽,我們這嚴厲教訓後,你這樣哄她,她會覺得我們教訓錯了。奶奶聽見這麼一說趕緊抽身而退。

小侄女憋著一槍委屈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這時旁邊的兒子想跟堂姐玩,就用腳踢了踢姐姐,結果姐姐終於“嗚嗚嗚”哭了出來。這時其他大人就全部毛頭指向兒子,指責他打姐姐,其實兒子只是見姐姐剛剛被罵的可憐,試圖邀請姐姐玩,然而恰恰用錯了邀請方式。

當孩子因為做錯一個題目被罵,這在我們小時候也經常遇到,可孩子已經知道錯誤,為何不先問問她剛剛是如何的一個過程算的呢?是不是方法需要改進。

允許孩子從錯題中吸取經驗,才能下次不會再犯,而不是讓她知道答案錯了。

最後到了週末考試,小侄女還是考出來讓大人不滿意的分數,大哥發過視頻給我們看,考試成績全班倒數第一,大哥嘲笑後,小侄女羞愧地哭了。

作為大人,我們小時候也會做錯題目,可是卻沒有感同身受,不會想到做錯題的還是一個孩子,她需要我們的鼓勵去激發對學習的興趣,然而恰恰父母的做法相反,嘲諷,訓斥,不尊重孩子以此為樂。

看見過這樣的一句話:每一次犯錯,都是一次教育孩子的好機會,而怎麼教育,卻很考驗父母的智慧。

父母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引導孩子,從錯誤中總結方法,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建立自信。

作者:楊小沫,不論失敗成功,不輕言放棄,以文字為伴把每天的陽光作為自己滿滿的自信,綻放精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