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不完美媽媽 睡眠 心理健康 文章 小鴻兒媽媽 2019-08-17
"

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孩子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父母就會要求和孩子分房睡。孩子躺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難免會感到不適應,這時候大多數的孩子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怕黑”。所以當孩子提出“媽媽,我怕黑,我想和你們一起睡”時,家長的不同回答就就會造成孩子面對黑暗不同的態度。

"

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孩子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父母就會要求和孩子分房睡。孩子躺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難免會感到不適應,這時候大多數的孩子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怕黑”。所以當孩子提出“媽媽,我怕黑,我想和你們一起睡”時,家長的不同回答就就會造成孩子面對黑暗不同的態度。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這兩天辦公室的大姐總是頂著“熊貓眼”來上班。中午吃飯閒談的時候,大姐吐槽說,自從上週讓孩子自己睡之後,每天回去都要哄孩子睡覺,白天工作強度這麼大,回去之後還要做家務,以為讓孩子去睡覺了能好好休息。

大姐說,孩子已經3歲了,最近想跟孩子分開睡,一是培養孩子的獨立二來夫妻倆也能夠有更多的空間相處,增進感情。沒想到孩子完全不配合,在關上燈之後,便開始哭,還喊著“媽媽,我害怕,我不要一個人睡”。這樣來回一折騰,大姐說,索性我就再陪著她睡,比語言安慰她強多了。

跟孩子分開睡,這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孩子的表現讓這位寶媽充滿了疑惑。我說,大姐你可以到網上去看一下,相信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困擾。

大姐看了一下,果不其然,關於孩子怕黑的文章鋪天蓋地。網友清風明月說,自己以前十幾歲一個人睡覺都還怕黑,更別說五六歲的小朋友。她認為怕黑是一個人的天性,與年齡無關。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怕黑呢,是天性嗎?如果是,家長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黑暗的恐懼?

"

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孩子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父母就會要求和孩子分房睡。孩子躺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難免會感到不適應,這時候大多數的孩子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怕黑”。所以當孩子提出“媽媽,我怕黑,我想和你們一起睡”時,家長的不同回答就就會造成孩子面對黑暗不同的態度。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這兩天辦公室的大姐總是頂著“熊貓眼”來上班。中午吃飯閒談的時候,大姐吐槽說,自從上週讓孩子自己睡之後,每天回去都要哄孩子睡覺,白天工作強度這麼大,回去之後還要做家務,以為讓孩子去睡覺了能好好休息。

大姐說,孩子已經3歲了,最近想跟孩子分開睡,一是培養孩子的獨立二來夫妻倆也能夠有更多的空間相處,增進感情。沒想到孩子完全不配合,在關上燈之後,便開始哭,還喊著“媽媽,我害怕,我不要一個人睡”。這樣來回一折騰,大姐說,索性我就再陪著她睡,比語言安慰她強多了。

跟孩子分開睡,這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孩子的表現讓這位寶媽充滿了疑惑。我說,大姐你可以到網上去看一下,相信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困擾。

大姐看了一下,果不其然,關於孩子怕黑的文章鋪天蓋地。網友清風明月說,自己以前十幾歲一個人睡覺都還怕黑,更別說五六歲的小朋友。她認為怕黑是一個人的天性,與年齡無關。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怕黑呢,是天性嗎?如果是,家長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黑暗的恐懼?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一、首先“怕黑”是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

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時常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讓大人們都摸不著頭腦。通常孩子在3歲之後,會慢慢開始學會接觸外界的事物。因此,對於黑暗中的一切產生了不確定的想法,大大降低了孩子的安全感,從而產生了怕黑的心理。

記得小的時候,我的房間距離廁所隔著一條走廊,大晚上起來上廁所。都需要打開所有的燈,先開房門探個頭,然後迅速衝過走廊。上完廁所,燈也不敢關,老樣子又跑回來。

其實,不是距離的原因。因為當時還小,走廊另一頭的黑暗環境一無所知,感覺十分陌生。所以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孩子怕黑是正常的,也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這時候家長需要多加引導,慢慢讓孩子對黑暗的環境有認知,一味地用命令的口吻勉強孩子自己去克服這個恐懼。這樣孩子往往不能克服恐懼,還會出現強烈的逆反心理,不再願意去接受黑暗的環境。

"

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孩子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父母就會要求和孩子分房睡。孩子躺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難免會感到不適應,這時候大多數的孩子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怕黑”。所以當孩子提出“媽媽,我怕黑,我想和你們一起睡”時,家長的不同回答就就會造成孩子面對黑暗不同的態度。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這兩天辦公室的大姐總是頂著“熊貓眼”來上班。中午吃飯閒談的時候,大姐吐槽說,自從上週讓孩子自己睡之後,每天回去都要哄孩子睡覺,白天工作強度這麼大,回去之後還要做家務,以為讓孩子去睡覺了能好好休息。

大姐說,孩子已經3歲了,最近想跟孩子分開睡,一是培養孩子的獨立二來夫妻倆也能夠有更多的空間相處,增進感情。沒想到孩子完全不配合,在關上燈之後,便開始哭,還喊著“媽媽,我害怕,我不要一個人睡”。這樣來回一折騰,大姐說,索性我就再陪著她睡,比語言安慰她強多了。

跟孩子分開睡,這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孩子的表現讓這位寶媽充滿了疑惑。我說,大姐你可以到網上去看一下,相信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困擾。

大姐看了一下,果不其然,關於孩子怕黑的文章鋪天蓋地。網友清風明月說,自己以前十幾歲一個人睡覺都還怕黑,更別說五六歲的小朋友。她認為怕黑是一個人的天性,與年齡無關。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怕黑呢,是天性嗎?如果是,家長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黑暗的恐懼?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一、首先“怕黑”是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

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時常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讓大人們都摸不著頭腦。通常孩子在3歲之後,會慢慢開始學會接觸外界的事物。因此,對於黑暗中的一切產生了不確定的想法,大大降低了孩子的安全感,從而產生了怕黑的心理。

記得小的時候,我的房間距離廁所隔著一條走廊,大晚上起來上廁所。都需要打開所有的燈,先開房門探個頭,然後迅速衝過走廊。上完廁所,燈也不敢關,老樣子又跑回來。

其實,不是距離的原因。因為當時還小,走廊另一頭的黑暗環境一無所知,感覺十分陌生。所以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孩子怕黑是正常的,也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這時候家長需要多加引導,慢慢讓孩子對黑暗的環境有認知,一味地用命令的口吻勉強孩子自己去克服這個恐懼。這樣孩子往往不能克服恐懼,還會出現強烈的逆反心理,不再願意去接受黑暗的環境。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一、孩子獨有的“泛靈心理”,使黑暗放大了孩子的想象力

所謂的“泛靈心理”,早在心理學上已經有了解釋,就是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

例如,當孩子把桌椅弄壞的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說“你下次應該注意點,你把它弄壞了,它該有多疼啊”。下次孩子在磕磕碰碰的時候,就會擦擦桌子,甚至跟桌子對話。

這種泛靈心理,有的時候會使孩子感到害怕,但是積極作用在於,能夠開發孩子的大腦,培養孩子的情商。家長需教導孩子從本質上去認識事物,克服孩子的恐懼。

"

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孩子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父母就會要求和孩子分房睡。孩子躺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難免會感到不適應,這時候大多數的孩子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怕黑”。所以當孩子提出“媽媽,我怕黑,我想和你們一起睡”時,家長的不同回答就就會造成孩子面對黑暗不同的態度。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這兩天辦公室的大姐總是頂著“熊貓眼”來上班。中午吃飯閒談的時候,大姐吐槽說,自從上週讓孩子自己睡之後,每天回去都要哄孩子睡覺,白天工作強度這麼大,回去之後還要做家務,以為讓孩子去睡覺了能好好休息。

大姐說,孩子已經3歲了,最近想跟孩子分開睡,一是培養孩子的獨立二來夫妻倆也能夠有更多的空間相處,增進感情。沒想到孩子完全不配合,在關上燈之後,便開始哭,還喊著“媽媽,我害怕,我不要一個人睡”。這樣來回一折騰,大姐說,索性我就再陪著她睡,比語言安慰她強多了。

跟孩子分開睡,這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孩子的表現讓這位寶媽充滿了疑惑。我說,大姐你可以到網上去看一下,相信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困擾。

大姐看了一下,果不其然,關於孩子怕黑的文章鋪天蓋地。網友清風明月說,自己以前十幾歲一個人睡覺都還怕黑,更別說五六歲的小朋友。她認為怕黑是一個人的天性,與年齡無關。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怕黑呢,是天性嗎?如果是,家長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黑暗的恐懼?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一、首先“怕黑”是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

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時常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讓大人們都摸不著頭腦。通常孩子在3歲之後,會慢慢開始學會接觸外界的事物。因此,對於黑暗中的一切產生了不確定的想法,大大降低了孩子的安全感,從而產生了怕黑的心理。

記得小的時候,我的房間距離廁所隔著一條走廊,大晚上起來上廁所。都需要打開所有的燈,先開房門探個頭,然後迅速衝過走廊。上完廁所,燈也不敢關,老樣子又跑回來。

其實,不是距離的原因。因為當時還小,走廊另一頭的黑暗環境一無所知,感覺十分陌生。所以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孩子怕黑是正常的,也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這時候家長需要多加引導,慢慢讓孩子對黑暗的環境有認知,一味地用命令的口吻勉強孩子自己去克服這個恐懼。這樣孩子往往不能克服恐懼,還會出現強烈的逆反心理,不再願意去接受黑暗的環境。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一、孩子獨有的“泛靈心理”,使黑暗放大了孩子的想象力

所謂的“泛靈心理”,早在心理學上已經有了解釋,就是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

例如,當孩子把桌椅弄壞的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說“你下次應該注意點,你把它弄壞了,它該有多疼啊”。下次孩子在磕磕碰碰的時候,就會擦擦桌子,甚至跟桌子對話。

這種泛靈心理,有的時候會使孩子感到害怕,但是積極作用在於,能夠開發孩子的大腦,培養孩子的情商。家長需教導孩子從本質上去認識事物,克服孩子的恐懼。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二、“黑暗”是一個放映廳,放映著孩子日常接收到的信息

晚上在與留學的閨蜜視頻通話,突然,整個小區的燈都滅了。我意識到停電了,整棟樓的住戶都推開門在議論。這時,鄰居的小孩突然大喊“媽媽,怪獸來了,快跑”,緊接著奪門而出,引得我鬨堂大笑。

孩子的母親趕緊追出來攔住孩子。看到我,跟我調侃道,孩子最近總是問說世界上到底有沒有怪獸,孩子插話說“真的有,電視上都是這樣的,怪獸來了就會停電”。我摸著小傢伙的腦袋,說“怪獸很喜歡跟好孩子交朋友,只要我們好好表現,怪獸也可以是我們的好朋友呀。”

孩子在白天接觸到的事物,都會轉換成動畫,“藏”在腦袋裡。到了晚上,在安靜黑暗的空間裡,就會像放電影似的,反覆在腦海裡回放。

生活中,家長還應該避免讓孩子接觸一些恐怖的信息。孩子的思維,他們沒有過濾信息的能力,接收到的信息,都會在孩子的潛意識裡留下痕跡。加重孩子對黑的恐懼,在心裡留下陰影,進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在我們瞭解到孩子怕黑的原因,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去克服內心的恐懼?

"

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孩子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父母就會要求和孩子分房睡。孩子躺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難免會感到不適應,這時候大多數的孩子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怕黑”。所以當孩子提出“媽媽,我怕黑,我想和你們一起睡”時,家長的不同回答就就會造成孩子面對黑暗不同的態度。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這兩天辦公室的大姐總是頂著“熊貓眼”來上班。中午吃飯閒談的時候,大姐吐槽說,自從上週讓孩子自己睡之後,每天回去都要哄孩子睡覺,白天工作強度這麼大,回去之後還要做家務,以為讓孩子去睡覺了能好好休息。

大姐說,孩子已經3歲了,最近想跟孩子分開睡,一是培養孩子的獨立二來夫妻倆也能夠有更多的空間相處,增進感情。沒想到孩子完全不配合,在關上燈之後,便開始哭,還喊著“媽媽,我害怕,我不要一個人睡”。這樣來回一折騰,大姐說,索性我就再陪著她睡,比語言安慰她強多了。

跟孩子分開睡,這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孩子的表現讓這位寶媽充滿了疑惑。我說,大姐你可以到網上去看一下,相信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困擾。

大姐看了一下,果不其然,關於孩子怕黑的文章鋪天蓋地。網友清風明月說,自己以前十幾歲一個人睡覺都還怕黑,更別說五六歲的小朋友。她認為怕黑是一個人的天性,與年齡無關。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怕黑呢,是天性嗎?如果是,家長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黑暗的恐懼?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一、首先“怕黑”是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

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時常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讓大人們都摸不著頭腦。通常孩子在3歲之後,會慢慢開始學會接觸外界的事物。因此,對於黑暗中的一切產生了不確定的想法,大大降低了孩子的安全感,從而產生了怕黑的心理。

記得小的時候,我的房間距離廁所隔著一條走廊,大晚上起來上廁所。都需要打開所有的燈,先開房門探個頭,然後迅速衝過走廊。上完廁所,燈也不敢關,老樣子又跑回來。

其實,不是距離的原因。因為當時還小,走廊另一頭的黑暗環境一無所知,感覺十分陌生。所以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孩子怕黑是正常的,也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這時候家長需要多加引導,慢慢讓孩子對黑暗的環境有認知,一味地用命令的口吻勉強孩子自己去克服這個恐懼。這樣孩子往往不能克服恐懼,還會出現強烈的逆反心理,不再願意去接受黑暗的環境。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一、孩子獨有的“泛靈心理”,使黑暗放大了孩子的想象力

所謂的“泛靈心理”,早在心理學上已經有了解釋,就是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

例如,當孩子把桌椅弄壞的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說“你下次應該注意點,你把它弄壞了,它該有多疼啊”。下次孩子在磕磕碰碰的時候,就會擦擦桌子,甚至跟桌子對話。

這種泛靈心理,有的時候會使孩子感到害怕,但是積極作用在於,能夠開發孩子的大腦,培養孩子的情商。家長需教導孩子從本質上去認識事物,克服孩子的恐懼。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二、“黑暗”是一個放映廳,放映著孩子日常接收到的信息

晚上在與留學的閨蜜視頻通話,突然,整個小區的燈都滅了。我意識到停電了,整棟樓的住戶都推開門在議論。這時,鄰居的小孩突然大喊“媽媽,怪獸來了,快跑”,緊接著奪門而出,引得我鬨堂大笑。

孩子的母親趕緊追出來攔住孩子。看到我,跟我調侃道,孩子最近總是問說世界上到底有沒有怪獸,孩子插話說“真的有,電視上都是這樣的,怪獸來了就會停電”。我摸著小傢伙的腦袋,說“怪獸很喜歡跟好孩子交朋友,只要我們好好表現,怪獸也可以是我們的好朋友呀。”

孩子在白天接觸到的事物,都會轉換成動畫,“藏”在腦袋裡。到了晚上,在安靜黑暗的空間裡,就會像放電影似的,反覆在腦海裡回放。

生活中,家長還應該避免讓孩子接觸一些恐怖的信息。孩子的思維,他們沒有過濾信息的能力,接收到的信息,都會在孩子的潛意識裡留下痕跡。加重孩子對黑的恐懼,在心裡留下陰影,進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在我們瞭解到孩子怕黑的原因,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去克服內心的恐懼?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三、當孩子反應出“怕黑”時,家長該怎麼做?

1、作為家長,需要冷靜處理

很多家長會不理智的認為,孩子怕黑是因為任性、無理取鬧。心理學家卻認為,孩子怕黑正是因為大腦有了初步的智慧。因為懂得,才會怕。但是孩子的“懂”,只是他們停留在表層的,對事物沒有更深層次的見解。但是隻要不影響正常生活,家長就無需過分擔憂。

2、充分聆聽孩子的想法

在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我們可以放下手上的事,嘗試去了解孩子。瞭解他們究竟害怕什麼,當孩子把內心的恐懼表達出來,父母也在身邊,對事物也就不那麼害怕。

"

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孩子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父母就會要求和孩子分房睡。孩子躺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難免會感到不適應,這時候大多數的孩子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怕黑”。所以當孩子提出“媽媽,我怕黑,我想和你們一起睡”時,家長的不同回答就就會造成孩子面對黑暗不同的態度。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這兩天辦公室的大姐總是頂著“熊貓眼”來上班。中午吃飯閒談的時候,大姐吐槽說,自從上週讓孩子自己睡之後,每天回去都要哄孩子睡覺,白天工作強度這麼大,回去之後還要做家務,以為讓孩子去睡覺了能好好休息。

大姐說,孩子已經3歲了,最近想跟孩子分開睡,一是培養孩子的獨立二來夫妻倆也能夠有更多的空間相處,增進感情。沒想到孩子完全不配合,在關上燈之後,便開始哭,還喊著“媽媽,我害怕,我不要一個人睡”。這樣來回一折騰,大姐說,索性我就再陪著她睡,比語言安慰她強多了。

跟孩子分開睡,這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孩子的表現讓這位寶媽充滿了疑惑。我說,大姐你可以到網上去看一下,相信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困擾。

大姐看了一下,果不其然,關於孩子怕黑的文章鋪天蓋地。網友清風明月說,自己以前十幾歲一個人睡覺都還怕黑,更別說五六歲的小朋友。她認為怕黑是一個人的天性,與年齡無關。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怕黑呢,是天性嗎?如果是,家長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黑暗的恐懼?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一、首先“怕黑”是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

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時常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讓大人們都摸不著頭腦。通常孩子在3歲之後,會慢慢開始學會接觸外界的事物。因此,對於黑暗中的一切產生了不確定的想法,大大降低了孩子的安全感,從而產生了怕黑的心理。

記得小的時候,我的房間距離廁所隔著一條走廊,大晚上起來上廁所。都需要打開所有的燈,先開房門探個頭,然後迅速衝過走廊。上完廁所,燈也不敢關,老樣子又跑回來。

其實,不是距離的原因。因為當時還小,走廊另一頭的黑暗環境一無所知,感覺十分陌生。所以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孩子怕黑是正常的,也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這時候家長需要多加引導,慢慢讓孩子對黑暗的環境有認知,一味地用命令的口吻勉強孩子自己去克服這個恐懼。這樣孩子往往不能克服恐懼,還會出現強烈的逆反心理,不再願意去接受黑暗的環境。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一、孩子獨有的“泛靈心理”,使黑暗放大了孩子的想象力

所謂的“泛靈心理”,早在心理學上已經有了解釋,就是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

例如,當孩子把桌椅弄壞的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說“你下次應該注意點,你把它弄壞了,它該有多疼啊”。下次孩子在磕磕碰碰的時候,就會擦擦桌子,甚至跟桌子對話。

這種泛靈心理,有的時候會使孩子感到害怕,但是積極作用在於,能夠開發孩子的大腦,培養孩子的情商。家長需教導孩子從本質上去認識事物,克服孩子的恐懼。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二、“黑暗”是一個放映廳,放映著孩子日常接收到的信息

晚上在與留學的閨蜜視頻通話,突然,整個小區的燈都滅了。我意識到停電了,整棟樓的住戶都推開門在議論。這時,鄰居的小孩突然大喊“媽媽,怪獸來了,快跑”,緊接著奪門而出,引得我鬨堂大笑。

孩子的母親趕緊追出來攔住孩子。看到我,跟我調侃道,孩子最近總是問說世界上到底有沒有怪獸,孩子插話說“真的有,電視上都是這樣的,怪獸來了就會停電”。我摸著小傢伙的腦袋,說“怪獸很喜歡跟好孩子交朋友,只要我們好好表現,怪獸也可以是我們的好朋友呀。”

孩子在白天接觸到的事物,都會轉換成動畫,“藏”在腦袋裡。到了晚上,在安靜黑暗的空間裡,就會像放電影似的,反覆在腦海裡回放。

生活中,家長還應該避免讓孩子接觸一些恐怖的信息。孩子的思維,他們沒有過濾信息的能力,接收到的信息,都會在孩子的潛意識裡留下痕跡。加重孩子對黑的恐懼,在心裡留下陰影,進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在我們瞭解到孩子怕黑的原因,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去克服內心的恐懼?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三、當孩子反應出“怕黑”時,家長該怎麼做?

1、作為家長,需要冷靜處理

很多家長會不理智的認為,孩子怕黑是因為任性、無理取鬧。心理學家卻認為,孩子怕黑正是因為大腦有了初步的智慧。因為懂得,才會怕。但是孩子的“懂”,只是他們停留在表層的,對事物沒有更深層次的見解。但是隻要不影響正常生活,家長就無需過分擔憂。

2、充分聆聽孩子的想法

在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我們可以放下手上的事,嘗試去了解孩子。瞭解他們究竟害怕什麼,當孩子把內心的恐懼表達出來,父母也在身邊,對事物也就不那麼害怕。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3、不對孩子說“膽小鬼”

有些家長,在聽完孩子說出的恐懼之後,會認為孩子的無知十分有趣。甚至嘲笑孩子,逗他是“膽小鬼”。這種做法,對於引導孩子克服內心的恐懼是不利的。

4、理解孩子的恐懼,引導他們釋放自己的恐懼

對於孩子講述的恐懼,家長應該表示贊同。告訴他們這是正常的,避免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黑暗裡就有恐懼的。可以適當帶孩子到電影院看一些正能量的影片或者紀錄片,也能夠讓孩子增長見識。

5、減少的生活中的負面信息

家長需要在家庭中營造正面、積極輕鬆的氛圍。有意識的不讓孩子看一些畫面引起不適的電視,或者一些話語。如:再不聽話,打怪獸就要來把你帶走了。這些負面的信息,無形中就會給孩子帶來困擾,以至於無法獨自面對在黑暗的環境裡。

孩子怕黑,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家長不必太過緊張,需要在生活上多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對孩子多些陪伴,以及耐心的安撫,有助於孩子更好的成長。

"

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孩子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父母就會要求和孩子分房睡。孩子躺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難免會感到不適應,這時候大多數的孩子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怕黑”。所以當孩子提出“媽媽,我怕黑,我想和你們一起睡”時,家長的不同回答就就會造成孩子面對黑暗不同的態度。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這兩天辦公室的大姐總是頂著“熊貓眼”來上班。中午吃飯閒談的時候,大姐吐槽說,自從上週讓孩子自己睡之後,每天回去都要哄孩子睡覺,白天工作強度這麼大,回去之後還要做家務,以為讓孩子去睡覺了能好好休息。

大姐說,孩子已經3歲了,最近想跟孩子分開睡,一是培養孩子的獨立二來夫妻倆也能夠有更多的空間相處,增進感情。沒想到孩子完全不配合,在關上燈之後,便開始哭,還喊著“媽媽,我害怕,我不要一個人睡”。這樣來回一折騰,大姐說,索性我就再陪著她睡,比語言安慰她強多了。

跟孩子分開睡,這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孩子的表現讓這位寶媽充滿了疑惑。我說,大姐你可以到網上去看一下,相信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困擾。

大姐看了一下,果不其然,關於孩子怕黑的文章鋪天蓋地。網友清風明月說,自己以前十幾歲一個人睡覺都還怕黑,更別說五六歲的小朋友。她認為怕黑是一個人的天性,與年齡無關。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怕黑呢,是天性嗎?如果是,家長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黑暗的恐懼?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一、首先“怕黑”是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

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時常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讓大人們都摸不著頭腦。通常孩子在3歲之後,會慢慢開始學會接觸外界的事物。因此,對於黑暗中的一切產生了不確定的想法,大大降低了孩子的安全感,從而產生了怕黑的心理。

記得小的時候,我的房間距離廁所隔著一條走廊,大晚上起來上廁所。都需要打開所有的燈,先開房門探個頭,然後迅速衝過走廊。上完廁所,燈也不敢關,老樣子又跑回來。

其實,不是距離的原因。因為當時還小,走廊另一頭的黑暗環境一無所知,感覺十分陌生。所以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孩子怕黑是正常的,也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這時候家長需要多加引導,慢慢讓孩子對黑暗的環境有認知,一味地用命令的口吻勉強孩子自己去克服這個恐懼。這樣孩子往往不能克服恐懼,還會出現強烈的逆反心理,不再願意去接受黑暗的環境。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一、孩子獨有的“泛靈心理”,使黑暗放大了孩子的想象力

所謂的“泛靈心理”,早在心理學上已經有了解釋,就是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

例如,當孩子把桌椅弄壞的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說“你下次應該注意點,你把它弄壞了,它該有多疼啊”。下次孩子在磕磕碰碰的時候,就會擦擦桌子,甚至跟桌子對話。

這種泛靈心理,有的時候會使孩子感到害怕,但是積極作用在於,能夠開發孩子的大腦,培養孩子的情商。家長需教導孩子從本質上去認識事物,克服孩子的恐懼。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二、“黑暗”是一個放映廳,放映著孩子日常接收到的信息

晚上在與留學的閨蜜視頻通話,突然,整個小區的燈都滅了。我意識到停電了,整棟樓的住戶都推開門在議論。這時,鄰居的小孩突然大喊“媽媽,怪獸來了,快跑”,緊接著奪門而出,引得我鬨堂大笑。

孩子的母親趕緊追出來攔住孩子。看到我,跟我調侃道,孩子最近總是問說世界上到底有沒有怪獸,孩子插話說“真的有,電視上都是這樣的,怪獸來了就會停電”。我摸著小傢伙的腦袋,說“怪獸很喜歡跟好孩子交朋友,只要我們好好表現,怪獸也可以是我們的好朋友呀。”

孩子在白天接觸到的事物,都會轉換成動畫,“藏”在腦袋裡。到了晚上,在安靜黑暗的空間裡,就會像放電影似的,反覆在腦海裡回放。

生活中,家長還應該避免讓孩子接觸一些恐怖的信息。孩子的思維,他們沒有過濾信息的能力,接收到的信息,都會在孩子的潛意識裡留下痕跡。加重孩子對黑的恐懼,在心裡留下陰影,進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在我們瞭解到孩子怕黑的原因,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去克服內心的恐懼?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三、當孩子反應出“怕黑”時,家長該怎麼做?

1、作為家長,需要冷靜處理

很多家長會不理智的認為,孩子怕黑是因為任性、無理取鬧。心理學家卻認為,孩子怕黑正是因為大腦有了初步的智慧。因為懂得,才會怕。但是孩子的“懂”,只是他們停留在表層的,對事物沒有更深層次的見解。但是隻要不影響正常生活,家長就無需過分擔憂。

2、充分聆聽孩子的想法

在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我們可以放下手上的事,嘗試去了解孩子。瞭解他們究竟害怕什麼,當孩子把內心的恐懼表達出來,父母也在身邊,對事物也就不那麼害怕。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3、不對孩子說“膽小鬼”

有些家長,在聽完孩子說出的恐懼之後,會認為孩子的無知十分有趣。甚至嘲笑孩子,逗他是“膽小鬼”。這種做法,對於引導孩子克服內心的恐懼是不利的。

4、理解孩子的恐懼,引導他們釋放自己的恐懼

對於孩子講述的恐懼,家長應該表示贊同。告訴他們這是正常的,避免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黑暗裡就有恐懼的。可以適當帶孩子到電影院看一些正能量的影片或者紀錄片,也能夠讓孩子增長見識。

5、減少的生活中的負面信息

家長需要在家庭中營造正面、積極輕鬆的氛圍。有意識的不讓孩子看一些畫面引起不適的電視,或者一些話語。如:再不聽話,打怪獸就要來把你帶走了。這些負面的信息,無形中就會給孩子帶來困擾,以至於無法獨自面對在黑暗的環境裡。

孩子怕黑,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家長不必太過緊張,需要在生活上多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對孩子多些陪伴,以及耐心的安撫,有助於孩子更好的成長。

當聽到“媽媽,我怕黑”,父母不同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對孩子怕黑,家長們都是怎麼處理的?或者在您小時候,是否有過同樣的經歷,歡迎在評論區內參加討論。

我是小鴻兒媽媽,我是一名樂觀開朗、樂於分享最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經驗的寶媽。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多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