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不完美媽媽 玩具 歐老師育兒課堂 2019-08-29
"

最近跟一位家長朋友聊天,她不斷向我吐槽孩子上小學出現的問題:

  • “孩子上學期上一年級開學沒多久就給我惹事了。原因是跟孩子打架,還在那孩子手臂上狠狠地咬了一個血紅的牙齒印。當我趕到學校,看到那孩子手上的牙齒印時,當場火氣一下子上頭,特別想把這孩子湊一頓解氣。幸好老師一直都很溫和地跟我訴說情況,才逐漸緩解這緊張的情緒。在詢問孩子原因時,孩子說:“他在排隊時推我,我叫他別推,他還繼續這樣做,還狠狠錘了我一下!痛到不得了我才咬他,是媽媽你經常提醒我在學校要保護自己我才這樣做,難道錯了嗎。”
"

最近跟一位家長朋友聊天,她不斷向我吐槽孩子上小學出現的問題:

  • “孩子上學期上一年級開學沒多久就給我惹事了。原因是跟孩子打架,還在那孩子手臂上狠狠地咬了一個血紅的牙齒印。當我趕到學校,看到那孩子手上的牙齒印時,當場火氣一下子上頭,特別想把這孩子湊一頓解氣。幸好老師一直都很溫和地跟我訴說情況,才逐漸緩解這緊張的情緒。在詢問孩子原因時,孩子說:“他在排隊時推我,我叫他別推,他還繼續這樣做,還狠狠錘了我一下!痛到不得了我才咬他,是媽媽你經常提醒我在學校要保護自己我才這樣做,難道錯了嗎。”
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孩子上學接觸集體生活後就會出現各種讓我們應接不暇的事,出現孩子咬人的情況,家長不但焦慮不已,也會不知所措。我們又該如何去教育孩子才是最正確的呢?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咬人其實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方式,如果是較小年紀的寶寶會認為咬人是鬧著玩,或者看到你的反應會覺得特別有意思,但作為家長應該要讓孩子有正確的表達和選擇方式,教授孩子運用一些替代性的表達方式。鼓勵用語言表達並分析孩子在哪種情況會出現咬人。

首先,我們要對孩子的行為作出一個分析:

一、孩子咬人背後的心理行為原因有多種:

  • 嫉妒心理:在人際交往時,看到別人有的東西,為了想得到而用咬人的方式去獲取。
  • 習慣性行為:孩子不懂如何去與人交往,在出現咬人的情況時,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從而形成了習慣。
  • 衝動過急的性格:孩子性格天性衝動著急,不懂把控情緒,把咬人當作宣洩情緒的一種。
  • 吸引注意力:由於孩子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內心得不到關愛和照顧,為了引起老師和家長的注意,做出不恰當的行為。
  • 過於沮喪:出於對生活喪失了嚮往,成長中感情缺失,產生組喪、冷漠的心理,習慣用咬人的方式去傷害別人。
  • 模仿別人的行為:孩子天性喜歡模仿,較小的孩子不懂判斷自我行為的對與錯,因此錯誤地模仿別人不恰當的傷人行為。
  • 精神緊張:孩子在交往時出現問題,精神處於過度緊張,不能控制自己行為。
  • 自我保護意識較強:孩子處於危急關頭,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而用咬人的行為制止別人。
"

最近跟一位家長朋友聊天,她不斷向我吐槽孩子上小學出現的問題:

  • “孩子上學期上一年級開學沒多久就給我惹事了。原因是跟孩子打架,還在那孩子手臂上狠狠地咬了一個血紅的牙齒印。當我趕到學校,看到那孩子手上的牙齒印時,當場火氣一下子上頭,特別想把這孩子湊一頓解氣。幸好老師一直都很溫和地跟我訴說情況,才逐漸緩解這緊張的情緒。在詢問孩子原因時,孩子說:“他在排隊時推我,我叫他別推,他還繼續這樣做,還狠狠錘了我一下!痛到不得了我才咬他,是媽媽你經常提醒我在學校要保護自己我才這樣做,難道錯了嗎。”
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孩子上學接觸集體生活後就會出現各種讓我們應接不暇的事,出現孩子咬人的情況,家長不但焦慮不已,也會不知所措。我們又該如何去教育孩子才是最正確的呢?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咬人其實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方式,如果是較小年紀的寶寶會認為咬人是鬧著玩,或者看到你的反應會覺得特別有意思,但作為家長應該要讓孩子有正確的表達和選擇方式,教授孩子運用一些替代性的表達方式。鼓勵用語言表達並分析孩子在哪種情況會出現咬人。

首先,我們要對孩子的行為作出一個分析:

一、孩子咬人背後的心理行為原因有多種:

  • 嫉妒心理:在人際交往時,看到別人有的東西,為了想得到而用咬人的方式去獲取。
  • 習慣性行為:孩子不懂如何去與人交往,在出現咬人的情況時,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從而形成了習慣。
  • 衝動過急的性格:孩子性格天性衝動著急,不懂把控情緒,把咬人當作宣洩情緒的一種。
  • 吸引注意力:由於孩子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內心得不到關愛和照顧,為了引起老師和家長的注意,做出不恰當的行為。
  • 過於沮喪:出於對生活喪失了嚮往,成長中感情缺失,產生組喪、冷漠的心理,習慣用咬人的方式去傷害別人。
  • 模仿別人的行為:孩子天性喜歡模仿,較小的孩子不懂判斷自我行為的對與錯,因此錯誤地模仿別人不恰當的傷人行為。
  • 精神緊張:孩子在交往時出現問題,精神處於過度緊張,不能控制自己行為。
  • 自我保護意識較強:孩子處於危急關頭,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而用咬人的行為制止別人。
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二、區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咬人的情況也不一樣

孩子咬人,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有不一樣的心理行為表現。他們的行為區分為有目的性和無目的性。

1、3-5歲——自我意識較強,情緒控制比較差

三到五歲的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所以咬人的情況在學校也是比較常見的。特別是男孩子,大部分的性格偏向好動著急,在孩子一起參與活動時,出現矛盾的時候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太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用咬人方式解決。

2、6-10歲——咬人行為會減少,如果出現此行為,要重視

孩子到了上小學階段,能夠正確區分行為的對錯,對自我行為控制較好,如果孩子出現咬人情況,家長要引起重視,考慮孩子是否存在情感障礙、人際交往困難、精神過於緊張和做事易衝動等情況。家長就需要對孩子心理進行正確的引導。

3、11-18歲——出現矛盾,習慣以牙還牙

如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是屬於報復心理強烈,他們都會存在以牙還牙的心理,如果對方傷害自己某個部位,就會憤憤不平,有計劃地以牙還牙。家長應該尋求精神方面以及心理醫生對孩子情況進行評估與治療。

"

最近跟一位家長朋友聊天,她不斷向我吐槽孩子上小學出現的問題:

  • “孩子上學期上一年級開學沒多久就給我惹事了。原因是跟孩子打架,還在那孩子手臂上狠狠地咬了一個血紅的牙齒印。當我趕到學校,看到那孩子手上的牙齒印時,當場火氣一下子上頭,特別想把這孩子湊一頓解氣。幸好老師一直都很溫和地跟我訴說情況,才逐漸緩解這緊張的情緒。在詢問孩子原因時,孩子說:“他在排隊時推我,我叫他別推,他還繼續這樣做,還狠狠錘了我一下!痛到不得了我才咬他,是媽媽你經常提醒我在學校要保護自己我才這樣做,難道錯了嗎。”
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孩子上學接觸集體生活後就會出現各種讓我們應接不暇的事,出現孩子咬人的情況,家長不但焦慮不已,也會不知所措。我們又該如何去教育孩子才是最正確的呢?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咬人其實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方式,如果是較小年紀的寶寶會認為咬人是鬧著玩,或者看到你的反應會覺得特別有意思,但作為家長應該要讓孩子有正確的表達和選擇方式,教授孩子運用一些替代性的表達方式。鼓勵用語言表達並分析孩子在哪種情況會出現咬人。

首先,我們要對孩子的行為作出一個分析:

一、孩子咬人背後的心理行為原因有多種:

  • 嫉妒心理:在人際交往時,看到別人有的東西,為了想得到而用咬人的方式去獲取。
  • 習慣性行為:孩子不懂如何去與人交往,在出現咬人的情況時,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從而形成了習慣。
  • 衝動過急的性格:孩子性格天性衝動著急,不懂把控情緒,把咬人當作宣洩情緒的一種。
  • 吸引注意力:由於孩子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內心得不到關愛和照顧,為了引起老師和家長的注意,做出不恰當的行為。
  • 過於沮喪:出於對生活喪失了嚮往,成長中感情缺失,產生組喪、冷漠的心理,習慣用咬人的方式去傷害別人。
  • 模仿別人的行為:孩子天性喜歡模仿,較小的孩子不懂判斷自我行為的對與錯,因此錯誤地模仿別人不恰當的傷人行為。
  • 精神緊張:孩子在交往時出現問題,精神處於過度緊張,不能控制自己行為。
  • 自我保護意識較強:孩子處於危急關頭,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而用咬人的行為制止別人。
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二、區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咬人的情況也不一樣

孩子咬人,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有不一樣的心理行為表現。他們的行為區分為有目的性和無目的性。

1、3-5歲——自我意識較強,情緒控制比較差

三到五歲的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所以咬人的情況在學校也是比較常見的。特別是男孩子,大部分的性格偏向好動著急,在孩子一起參與活動時,出現矛盾的時候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太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用咬人方式解決。

2、6-10歲——咬人行為會減少,如果出現此行為,要重視

孩子到了上小學階段,能夠正確區分行為的對錯,對自我行為控制較好,如果孩子出現咬人情況,家長要引起重視,考慮孩子是否存在情感障礙、人際交往困難、精神過於緊張和做事易衝動等情況。家長就需要對孩子心理進行正確的引導。

3、11-18歲——出現矛盾,習慣以牙還牙

如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是屬於報復心理強烈,他們都會存在以牙還牙的心理,如果對方傷害自己某個部位,就會憤憤不平,有計劃地以牙還牙。家長應該尋求精神方面以及心理醫生對孩子情況進行評估與治療。

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三、孩子咬人,家長應該學會的策略

《中毒的父母》中,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過這樣一句話:小孩不能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大人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孩子咬人,父母憂心。但面對孩子咬人,父母要避免當眾挖苦孩子,甚至說“這個孩子經常去咬人。”孩子聽了會出現沮喪和失望,甚至會更反叛。反之會逐漸形成不良的心理行為習慣。

"

最近跟一位家長朋友聊天,她不斷向我吐槽孩子上小學出現的問題:

  • “孩子上學期上一年級開學沒多久就給我惹事了。原因是跟孩子打架,還在那孩子手臂上狠狠地咬了一個血紅的牙齒印。當我趕到學校,看到那孩子手上的牙齒印時,當場火氣一下子上頭,特別想把這孩子湊一頓解氣。幸好老師一直都很溫和地跟我訴說情況,才逐漸緩解這緊張的情緒。在詢問孩子原因時,孩子說:“他在排隊時推我,我叫他別推,他還繼續這樣做,還狠狠錘了我一下!痛到不得了我才咬他,是媽媽你經常提醒我在學校要保護自己我才這樣做,難道錯了嗎。”
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孩子上學接觸集體生活後就會出現各種讓我們應接不暇的事,出現孩子咬人的情況,家長不但焦慮不已,也會不知所措。我們又該如何去教育孩子才是最正確的呢?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咬人其實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方式,如果是較小年紀的寶寶會認為咬人是鬧著玩,或者看到你的反應會覺得特別有意思,但作為家長應該要讓孩子有正確的表達和選擇方式,教授孩子運用一些替代性的表達方式。鼓勵用語言表達並分析孩子在哪種情況會出現咬人。

首先,我們要對孩子的行為作出一個分析:

一、孩子咬人背後的心理行為原因有多種:

  • 嫉妒心理:在人際交往時,看到別人有的東西,為了想得到而用咬人的方式去獲取。
  • 習慣性行為:孩子不懂如何去與人交往,在出現咬人的情況時,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從而形成了習慣。
  • 衝動過急的性格:孩子性格天性衝動著急,不懂把控情緒,把咬人當作宣洩情緒的一種。
  • 吸引注意力:由於孩子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內心得不到關愛和照顧,為了引起老師和家長的注意,做出不恰當的行為。
  • 過於沮喪:出於對生活喪失了嚮往,成長中感情缺失,產生組喪、冷漠的心理,習慣用咬人的方式去傷害別人。
  • 模仿別人的行為:孩子天性喜歡模仿,較小的孩子不懂判斷自我行為的對與錯,因此錯誤地模仿別人不恰當的傷人行為。
  • 精神緊張:孩子在交往時出現問題,精神處於過度緊張,不能控制自己行為。
  • 自我保護意識較強:孩子處於危急關頭,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而用咬人的行為制止別人。
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二、區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咬人的情況也不一樣

孩子咬人,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有不一樣的心理行為表現。他們的行為區分為有目的性和無目的性。

1、3-5歲——自我意識較強,情緒控制比較差

三到五歲的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所以咬人的情況在學校也是比較常見的。特別是男孩子,大部分的性格偏向好動著急,在孩子一起參與活動時,出現矛盾的時候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太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用咬人方式解決。

2、6-10歲——咬人行為會減少,如果出現此行為,要重視

孩子到了上小學階段,能夠正確區分行為的對錯,對自我行為控制較好,如果孩子出現咬人情況,家長要引起重視,考慮孩子是否存在情感障礙、人際交往困難、精神過於緊張和做事易衝動等情況。家長就需要對孩子心理進行正確的引導。

3、11-18歲——出現矛盾,習慣以牙還牙

如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是屬於報復心理強烈,他們都會存在以牙還牙的心理,如果對方傷害自己某個部位,就會憤憤不平,有計劃地以牙還牙。家長應該尋求精神方面以及心理醫生對孩子情況進行評估與治療。

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三、孩子咬人,家長應該學會的策略

《中毒的父母》中,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過這樣一句話:小孩不能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大人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孩子咬人,父母憂心。但面對孩子咬人,父母要避免當眾挖苦孩子,甚至說“這個孩子經常去咬人。”孩子聽了會出現沮喪和失望,甚至會更反叛。反之會逐漸形成不良的心理行為習慣。

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如果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也不能袖手旁觀,對孩子教育要及時,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 及時制止:對孩子咬人行為要及時制止,不能一錯再錯
  • 帶離現場:家長先要平定情緒,安撫受傷的孩子後把自己孩子先帶離現場再作教育。
  • 不能以牙還牙:家長絕對不能用以牙還牙方式反咬孩子,這樣會引起孩子萌生一種錯誤的想法:我不能咬人,為什麼你可以?這樣會使孩子形成報復心理。
  • 及時介入和協調:孩子交往出現打架、搶東西、咬人等行為時,家長不但要及時制止,也要安撫受傷孩子,查看傷口並及時處理。
  • 分析原因,正面教育:家長先分析原因,不要以暴制暴。根據不同性格的孩子作出不同的引導。在日常中應多鼓勵孩子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這個玩具我也想玩,可以借我玩一下嗎?”“我們能一起分享玩具嗎?”
  • 通過日常用語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習慣運用語言去與人交往,減少矛盾的發生。
  • 家校合作:孩子在學校出現咬人行為,家長與老師都要做好教育上的溝通,對孩子行為進行觀察,多關注。
"

最近跟一位家長朋友聊天,她不斷向我吐槽孩子上小學出現的問題:

  • “孩子上學期上一年級開學沒多久就給我惹事了。原因是跟孩子打架,還在那孩子手臂上狠狠地咬了一個血紅的牙齒印。當我趕到學校,看到那孩子手上的牙齒印時,當場火氣一下子上頭,特別想把這孩子湊一頓解氣。幸好老師一直都很溫和地跟我訴說情況,才逐漸緩解這緊張的情緒。在詢問孩子原因時,孩子說:“他在排隊時推我,我叫他別推,他還繼續這樣做,還狠狠錘了我一下!痛到不得了我才咬他,是媽媽你經常提醒我在學校要保護自己我才這樣做,難道錯了嗎。”
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孩子上學接觸集體生活後就會出現各種讓我們應接不暇的事,出現孩子咬人的情況,家長不但焦慮不已,也會不知所措。我們又該如何去教育孩子才是最正確的呢?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咬人其實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方式,如果是較小年紀的寶寶會認為咬人是鬧著玩,或者看到你的反應會覺得特別有意思,但作為家長應該要讓孩子有正確的表達和選擇方式,教授孩子運用一些替代性的表達方式。鼓勵用語言表達並分析孩子在哪種情況會出現咬人。

首先,我們要對孩子的行為作出一個分析:

一、孩子咬人背後的心理行為原因有多種:

  • 嫉妒心理:在人際交往時,看到別人有的東西,為了想得到而用咬人的方式去獲取。
  • 習慣性行為:孩子不懂如何去與人交往,在出現咬人的情況時,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從而形成了習慣。
  • 衝動過急的性格:孩子性格天性衝動著急,不懂把控情緒,把咬人當作宣洩情緒的一種。
  • 吸引注意力:由於孩子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內心得不到關愛和照顧,為了引起老師和家長的注意,做出不恰當的行為。
  • 過於沮喪:出於對生活喪失了嚮往,成長中感情缺失,產生組喪、冷漠的心理,習慣用咬人的方式去傷害別人。
  • 模仿別人的行為:孩子天性喜歡模仿,較小的孩子不懂判斷自我行為的對與錯,因此錯誤地模仿別人不恰當的傷人行為。
  • 精神緊張:孩子在交往時出現問題,精神處於過度緊張,不能控制自己行為。
  • 自我保護意識較強:孩子處於危急關頭,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而用咬人的行為制止別人。
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二、區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咬人的情況也不一樣

孩子咬人,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有不一樣的心理行為表現。他們的行為區分為有目的性和無目的性。

1、3-5歲——自我意識較強,情緒控制比較差

三到五歲的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所以咬人的情況在學校也是比較常見的。特別是男孩子,大部分的性格偏向好動著急,在孩子一起參與活動時,出現矛盾的時候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太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用咬人方式解決。

2、6-10歲——咬人行為會減少,如果出現此行為,要重視

孩子到了上小學階段,能夠正確區分行為的對錯,對自我行為控制較好,如果孩子出現咬人情況,家長要引起重視,考慮孩子是否存在情感障礙、人際交往困難、精神過於緊張和做事易衝動等情況。家長就需要對孩子心理進行正確的引導。

3、11-18歲——出現矛盾,習慣以牙還牙

如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是屬於報復心理強烈,他們都會存在以牙還牙的心理,如果對方傷害自己某個部位,就會憤憤不平,有計劃地以牙還牙。家長應該尋求精神方面以及心理醫生對孩子情況進行評估與治療。

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三、孩子咬人,家長應該學會的策略

《中毒的父母》中,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過這樣一句話:小孩不能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大人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孩子咬人,父母憂心。但面對孩子咬人,父母要避免當眾挖苦孩子,甚至說“這個孩子經常去咬人。”孩子聽了會出現沮喪和失望,甚至會更反叛。反之會逐漸形成不良的心理行為習慣。

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如果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也不能袖手旁觀,對孩子教育要及時,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 及時制止:對孩子咬人行為要及時制止,不能一錯再錯
  • 帶離現場:家長先要平定情緒,安撫受傷的孩子後把自己孩子先帶離現場再作教育。
  • 不能以牙還牙:家長絕對不能用以牙還牙方式反咬孩子,這樣會引起孩子萌生一種錯誤的想法:我不能咬人,為什麼你可以?這樣會使孩子形成報復心理。
  • 及時介入和協調:孩子交往出現打架、搶東西、咬人等行為時,家長不但要及時制止,也要安撫受傷孩子,查看傷口並及時處理。
  • 分析原因,正面教育:家長先分析原因,不要以暴制暴。根據不同性格的孩子作出不同的引導。在日常中應多鼓勵孩子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這個玩具我也想玩,可以借我玩一下嗎?”“我們能一起分享玩具嗎?”
  • 通過日常用語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習慣運用語言去與人交往,減少矛盾的發生。
  • 家校合作:孩子在學校出現咬人行為,家長與老師都要做好教育上的溝通,對孩子行為進行觀察,多關注。
孩子咬出一道血紅的“牙齒”印,嚷著:我保護自己,何錯之有?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家長在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不良行為時,應該要細心分析行為背後的原因,瞭解孩子成長中的特點和心理特徵,在遇到問題時,才能夠對孩子做到正確的引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