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不完美媽媽 服裝 睡眠 剁椒媽媽 2019-08-10
"
"
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一、寶寶的怪癖

寶媽的自由時刻——娃睡啦!

這種開心讓我簡直想在家裡放炮竹慶祝一下,這時手機“叮咚”了兩聲,拿起手機一看,哇!原來是裝死很久的閨蜜花發來的消息。

“沒睡吧,找你吐槽一下”,當即就回復了她“來吧,用卡車候著”。以為她要吐槽婆婆或者老公,結果竟然是她3歲的女兒!

“我女兒可能得了什麼怪癖,發現她經常要求摸耳朵,而且晚上必須是捏著姥姥的耳朵才能入睡,更誇張的是幾乎睡著了也得牢牢捏著,姥姥嚇得一晚上不敢翻身”。

沒這種經驗的我,只能安慰閨蜜,估計寶寶睡覺害怕,所以才會這樣,閨蜜很是焦慮怕孩子是有什麼心理怪癖。

後來她再給我彙報這件事兒的時候,她帶女兒去看了心理醫生。

醫生告訴她,這談不上什麼怪癖,很多孩子都有這樣類似的經歷,把某個東西當成他重要的依戀物,如同依戀父母一樣。

心理學上稱之為“過渡性重要他人”。

區別於另一個專業名詞“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孩子父母,或者孩子自己選擇的能給他安全感的人。

而“過渡性重要他人” 通常是物品,軟軟的、毛毛得、溫暖的物品,如毛絨玩具,媽媽的衣服,舊毛巾被子,甚至是我們身體的部位。

它充當著代替重要他人讓孩子獲得溫暖和安全感的角色,是一種精神安慰品。

"
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一、寶寶的怪癖

寶媽的自由時刻——娃睡啦!

這種開心讓我簡直想在家裡放炮竹慶祝一下,這時手機“叮咚”了兩聲,拿起手機一看,哇!原來是裝死很久的閨蜜花發來的消息。

“沒睡吧,找你吐槽一下”,當即就回復了她“來吧,用卡車候著”。以為她要吐槽婆婆或者老公,結果竟然是她3歲的女兒!

“我女兒可能得了什麼怪癖,發現她經常要求摸耳朵,而且晚上必須是捏著姥姥的耳朵才能入睡,更誇張的是幾乎睡著了也得牢牢捏著,姥姥嚇得一晚上不敢翻身”。

沒這種經驗的我,只能安慰閨蜜,估計寶寶睡覺害怕,所以才會這樣,閨蜜很是焦慮怕孩子是有什麼心理怪癖。

後來她再給我彙報這件事兒的時候,她帶女兒去看了心理醫生。

醫生告訴她,這談不上什麼怪癖,很多孩子都有這樣類似的經歷,把某個東西當成他重要的依戀物,如同依戀父母一樣。

心理學上稱之為“過渡性重要他人”。

區別於另一個專業名詞“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孩子父母,或者孩子自己選擇的能給他安全感的人。

而“過渡性重要他人” 通常是物品,軟軟的、毛毛得、溫暖的物品,如毛絨玩具,媽媽的衣服,舊毛巾被子,甚至是我們身體的部位。

它充當著代替重要他人讓孩子獲得溫暖和安全感的角色,是一種精神安慰品。

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二、寶寶為什麼會出現需要“過渡性重要他人”的行為?

除了閨蜜寶寶的特殊行為,還有寶寶抱著媽媽內衣入睡的、拽著大人衣角入睡的、出門一定要帶著某個枕頭的,更有在公公場合想摸媽咪咪的……

孩子這樣的舉動,實際上都是獲得安全感的過程。

這兩種原因是引起孩子需要安慰物品的最直接因素:

01.孩子的“重要他人”不穩定。

剛開始可能是父母直接帶寶寶,突然換成了奶奶或者姥姥,然後又換回了父母,如此折騰,寶寶不知道究竟那一個,才能作為唯一不變的能讓他覺得安全的人。

這時候寶寶就要去尋找其他的物品來代替“重要他人”。

02.寶寶缺乏安全感。

寶寶沒有很好的適應或者對分離做好準備,比如“斷奶”,比如“媽媽上班”、“分床睡”……

或者媽媽情緒不穩定經常批評寶寶,還有爸爸媽媽關係不融洽,都會影響到寶寶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其實,當寶寶有足夠的安全感時,寶寶就不在需要“過渡性重要他人”了。

"
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一、寶寶的怪癖

寶媽的自由時刻——娃睡啦!

這種開心讓我簡直想在家裡放炮竹慶祝一下,這時手機“叮咚”了兩聲,拿起手機一看,哇!原來是裝死很久的閨蜜花發來的消息。

“沒睡吧,找你吐槽一下”,當即就回復了她“來吧,用卡車候著”。以為她要吐槽婆婆或者老公,結果竟然是她3歲的女兒!

“我女兒可能得了什麼怪癖,發現她經常要求摸耳朵,而且晚上必須是捏著姥姥的耳朵才能入睡,更誇張的是幾乎睡著了也得牢牢捏著,姥姥嚇得一晚上不敢翻身”。

沒這種經驗的我,只能安慰閨蜜,估計寶寶睡覺害怕,所以才會這樣,閨蜜很是焦慮怕孩子是有什麼心理怪癖。

後來她再給我彙報這件事兒的時候,她帶女兒去看了心理醫生。

醫生告訴她,這談不上什麼怪癖,很多孩子都有這樣類似的經歷,把某個東西當成他重要的依戀物,如同依戀父母一樣。

心理學上稱之為“過渡性重要他人”。

區別於另一個專業名詞“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孩子父母,或者孩子自己選擇的能給他安全感的人。

而“過渡性重要他人” 通常是物品,軟軟的、毛毛得、溫暖的物品,如毛絨玩具,媽媽的衣服,舊毛巾被子,甚至是我們身體的部位。

它充當著代替重要他人讓孩子獲得溫暖和安全感的角色,是一種精神安慰品。

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二、寶寶為什麼會出現需要“過渡性重要他人”的行為?

除了閨蜜寶寶的特殊行為,還有寶寶抱著媽媽內衣入睡的、拽著大人衣角入睡的、出門一定要帶著某個枕頭的,更有在公公場合想摸媽咪咪的……

孩子這樣的舉動,實際上都是獲得安全感的過程。

這兩種原因是引起孩子需要安慰物品的最直接因素:

01.孩子的“重要他人”不穩定。

剛開始可能是父母直接帶寶寶,突然換成了奶奶或者姥姥,然後又換回了父母,如此折騰,寶寶不知道究竟那一個,才能作為唯一不變的能讓他覺得安全的人。

這時候寶寶就要去尋找其他的物品來代替“重要他人”。

02.寶寶缺乏安全感。

寶寶沒有很好的適應或者對分離做好準備,比如“斷奶”,比如“媽媽上班”、“分床睡”……

或者媽媽情緒不穩定經常批評寶寶,還有爸爸媽媽關係不融洽,都會影響到寶寶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其實,當寶寶有足夠的安全感時,寶寶就不在需要“過渡性重要他人”了。

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三、對於寶寶這樣的行為,我們該如何做?

(一)可以找來合適的物品替代

對於閨蜜女兒捏姥姥耳朵,如果姥姥覺得這樣不舒服,可以對孩子說“姥姥覺得這樣不舒服,我可以給你找一個更好的東西代替”。

但要注意,說這些話的時候語氣一定不要是責怪,只是客觀敘述這樣的舉動對人造成的不適。

(二)可以對寶寶的行為說“不”

對於嚴重的寶寶,比如帶枕頭出門的,選擇媽媽內衣作為安慰物品的,還有公公場合要求摸媽咪咪的,媽媽可以溫和而堅定的對孩子說“不”,孩子可以理解媽媽的話。

"
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一、寶寶的怪癖

寶媽的自由時刻——娃睡啦!

這種開心讓我簡直想在家裡放炮竹慶祝一下,這時手機“叮咚”了兩聲,拿起手機一看,哇!原來是裝死很久的閨蜜花發來的消息。

“沒睡吧,找你吐槽一下”,當即就回復了她“來吧,用卡車候著”。以為她要吐槽婆婆或者老公,結果竟然是她3歲的女兒!

“我女兒可能得了什麼怪癖,發現她經常要求摸耳朵,而且晚上必須是捏著姥姥的耳朵才能入睡,更誇張的是幾乎睡著了也得牢牢捏著,姥姥嚇得一晚上不敢翻身”。

沒這種經驗的我,只能安慰閨蜜,估計寶寶睡覺害怕,所以才會這樣,閨蜜很是焦慮怕孩子是有什麼心理怪癖。

後來她再給我彙報這件事兒的時候,她帶女兒去看了心理醫生。

醫生告訴她,這談不上什麼怪癖,很多孩子都有這樣類似的經歷,把某個東西當成他重要的依戀物,如同依戀父母一樣。

心理學上稱之為“過渡性重要他人”。

區別於另一個專業名詞“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孩子父母,或者孩子自己選擇的能給他安全感的人。

而“過渡性重要他人” 通常是物品,軟軟的、毛毛得、溫暖的物品,如毛絨玩具,媽媽的衣服,舊毛巾被子,甚至是我們身體的部位。

它充當著代替重要他人讓孩子獲得溫暖和安全感的角色,是一種精神安慰品。

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二、寶寶為什麼會出現需要“過渡性重要他人”的行為?

除了閨蜜寶寶的特殊行為,還有寶寶抱著媽媽內衣入睡的、拽著大人衣角入睡的、出門一定要帶著某個枕頭的,更有在公公場合想摸媽咪咪的……

孩子這樣的舉動,實際上都是獲得安全感的過程。

這兩種原因是引起孩子需要安慰物品的最直接因素:

01.孩子的“重要他人”不穩定。

剛開始可能是父母直接帶寶寶,突然換成了奶奶或者姥姥,然後又換回了父母,如此折騰,寶寶不知道究竟那一個,才能作為唯一不變的能讓他覺得安全的人。

這時候寶寶就要去尋找其他的物品來代替“重要他人”。

02.寶寶缺乏安全感。

寶寶沒有很好的適應或者對分離做好準備,比如“斷奶”,比如“媽媽上班”、“分床睡”……

或者媽媽情緒不穩定經常批評寶寶,還有爸爸媽媽關係不融洽,都會影響到寶寶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其實,當寶寶有足夠的安全感時,寶寶就不在需要“過渡性重要他人”了。

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三、對於寶寶這樣的行為,我們該如何做?

(一)可以找來合適的物品替代

對於閨蜜女兒捏姥姥耳朵,如果姥姥覺得這樣不舒服,可以對孩子說“姥姥覺得這樣不舒服,我可以給你找一個更好的東西代替”。

但要注意,說這些話的時候語氣一定不要是責怪,只是客觀敘述這樣的舉動對人造成的不適。

(二)可以對寶寶的行為說“不”

對於嚴重的寶寶,比如帶枕頭出門的,選擇媽媽內衣作為安慰物品的,還有公公場合要求摸媽咪咪的,媽媽可以溫和而堅定的對孩子說“不”,孩子可以理解媽媽的話。

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三)最重要的“給足安全感”

01.媽媽要有穩定的情緒

常處於各種焦慮的媽媽,會讓焦慮傳染給寶寶,一個穩定平和的媽媽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麼想做什麼,然後及時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高來源。

02. 良好的夫妻關係

小寶寶的世界裡,父母就是他們的全世界。

父母之間良好的關係,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給他安全感的東西。

03.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在生活裡,多鼓勵孩子為自己做主,做事情。

任何事情都可以讓孩子去嘗試,讓孩子自己作出選擇。

這樣的每個環節和過程都能為他增加一份安全感。

避免過度保護孩子,要不計結果如何的讓孩子失敗、學習、積累經驗到獲得自信。

而不是一切包辦,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一旦沒有父母,我是不是就不行了”。

"
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一、寶寶的怪癖

寶媽的自由時刻——娃睡啦!

這種開心讓我簡直想在家裡放炮竹慶祝一下,這時手機“叮咚”了兩聲,拿起手機一看,哇!原來是裝死很久的閨蜜花發來的消息。

“沒睡吧,找你吐槽一下”,當即就回復了她“來吧,用卡車候著”。以為她要吐槽婆婆或者老公,結果竟然是她3歲的女兒!

“我女兒可能得了什麼怪癖,發現她經常要求摸耳朵,而且晚上必須是捏著姥姥的耳朵才能入睡,更誇張的是幾乎睡著了也得牢牢捏著,姥姥嚇得一晚上不敢翻身”。

沒這種經驗的我,只能安慰閨蜜,估計寶寶睡覺害怕,所以才會這樣,閨蜜很是焦慮怕孩子是有什麼心理怪癖。

後來她再給我彙報這件事兒的時候,她帶女兒去看了心理醫生。

醫生告訴她,這談不上什麼怪癖,很多孩子都有這樣類似的經歷,把某個東西當成他重要的依戀物,如同依戀父母一樣。

心理學上稱之為“過渡性重要他人”。

區別於另一個專業名詞“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孩子父母,或者孩子自己選擇的能給他安全感的人。

而“過渡性重要他人” 通常是物品,軟軟的、毛毛得、溫暖的物品,如毛絨玩具,媽媽的衣服,舊毛巾被子,甚至是我們身體的部位。

它充當著代替重要他人讓孩子獲得溫暖和安全感的角色,是一種精神安慰品。

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二、寶寶為什麼會出現需要“過渡性重要他人”的行為?

除了閨蜜寶寶的特殊行為,還有寶寶抱著媽媽內衣入睡的、拽著大人衣角入睡的、出門一定要帶著某個枕頭的,更有在公公場合想摸媽咪咪的……

孩子這樣的舉動,實際上都是獲得安全感的過程。

這兩種原因是引起孩子需要安慰物品的最直接因素:

01.孩子的“重要他人”不穩定。

剛開始可能是父母直接帶寶寶,突然換成了奶奶或者姥姥,然後又換回了父母,如此折騰,寶寶不知道究竟那一個,才能作為唯一不變的能讓他覺得安全的人。

這時候寶寶就要去尋找其他的物品來代替“重要他人”。

02.寶寶缺乏安全感。

寶寶沒有很好的適應或者對分離做好準備,比如“斷奶”,比如“媽媽上班”、“分床睡”……

或者媽媽情緒不穩定經常批評寶寶,還有爸爸媽媽關係不融洽,都會影響到寶寶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其實,當寶寶有足夠的安全感時,寶寶就不在需要“過渡性重要他人”了。

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三、對於寶寶這樣的行為,我們該如何做?

(一)可以找來合適的物品替代

對於閨蜜女兒捏姥姥耳朵,如果姥姥覺得這樣不舒服,可以對孩子說“姥姥覺得這樣不舒服,我可以給你找一個更好的東西代替”。

但要注意,說這些話的時候語氣一定不要是責怪,只是客觀敘述這樣的舉動對人造成的不適。

(二)可以對寶寶的行為說“不”

對於嚴重的寶寶,比如帶枕頭出門的,選擇媽媽內衣作為安慰物品的,還有公公場合要求摸媽咪咪的,媽媽可以溫和而堅定的對孩子說“不”,孩子可以理解媽媽的話。

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三)最重要的“給足安全感”

01.媽媽要有穩定的情緒

常處於各種焦慮的媽媽,會讓焦慮傳染給寶寶,一個穩定平和的媽媽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麼想做什麼,然後及時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高來源。

02. 良好的夫妻關係

小寶寶的世界裡,父母就是他們的全世界。

父母之間良好的關係,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給他安全感的東西。

03.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在生活裡,多鼓勵孩子為自己做主,做事情。

任何事情都可以讓孩子去嘗試,讓孩子自己作出選擇。

這樣的每個環節和過程都能為他增加一份安全感。

避免過度保護孩子,要不計結果如何的讓孩子失敗、學習、積累經驗到獲得自信。

而不是一切包辦,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一旦沒有父母,我是不是就不行了”。

寶寶捏著姥姥耳朵才能入睡?是怪癖?正確對待“過渡性重要他人”

孩子出現的“戀物傾向”,不是怪癖,只是孩子需要獲得安全感的過程。

我們要正確對待,耐心等待,孩子吸收的安全感越快越多,這種非常需要“過渡性他人”的行為也會越早消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