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想上學了!”聰明的媽媽,從不苦口婆心勸學...

前幾天,有很多粉絲媽媽留言說自己家的孩子無緣無故的不想上學了,問過孩子緣由,但孩子什麼也不願意說,並表示不要家長再管他任何的事情。相信這不僅僅是這一位媽媽的遭遇!那麼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上學了”,作為媽媽的我們該苦口婆心的勸說,還是嚴詞厲行的教育批評呢?


“媽媽,我不想上學了!”聰明的媽媽,從不苦口婆心勸學...


01

知乎上有網友這樣問過:為什麼很多的人不願意吃學習的苦?

下面有這樣的一條回答:因為學習的苦要自己主動去吃,而生活的苦,你躺著它自己就來了!

前幾天,五一剛放完假,上學第一天,領居家的兒子離家出走了。

找到孩子時,孩子跟他媽媽說:“媽媽,我再也不想上學,真的太沒意思了。

如果是你面對這種情景,會怎麼辦呢?

是不敢罵也不會打,只能小心呵護著。還是直面現實,給孩子一次好的教訓呢?

也許

心軟的人會對他說:寶貝,那就休息一段時間吧。

但這樣在孩子面前卻沒有了原則,只會讓他以為,離家出走、哭鬧就會得到滿足。

也有人會說:孩子,去上學吧,媽媽給你買想要的變形金剛。

孩子可能會答應去上學了,但物質獎勵仍然激發不出孩子學習的動力。

有的父母甚至會直接告訴孩子:什麼?不想上學?我還不想上班呢?再鬧,你就不要做我孩子了。

但這樣只會讓孩子對上學失去興趣,也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變得更加叛逆。

面對孩子不想上學的問題,曾經有位泰國媽媽沒有苦口婆心的勸說,只用一招就讓孩子乖乖主動提出上學了。


“媽媽,我不想上學了!”聰明的媽媽,從不苦口婆心勸學...


02

泰國一位媽媽碰到了令她頭疼的事情:兒子一大早就鬧著不想上學,而且她和丈夫怎麼勸都沒用……

這場面是不是有點熟悉?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可是,這位泰國媽媽的處理方式很不一樣!她乾脆幫孩子請假一天,帶他去撿垃圾!

他們沿著馬路去撿塑料瓶。開始時,孩子挺興奮,可是沒過多久就喊累了。

但是媽媽仍然堅定地帶著他走了 3.5 公里,撿了一小袋空瓶子,換了 2 泰銖(約合人民幣 0.4 元)。

“媽媽,我不想上學了!”聰明的媽媽,從不苦口婆心勸學...


就算只賺了2泰銖,孩子也很高興。

不過他還是表示:走不動了。

他說:“媽媽,我們可以坐公交車回家嗎?”

媽媽:“坐公交車一個人要10泰銖,你有錢嗎?”

“媽媽,我不想上學了!”聰明的媽媽,從不苦口婆心勸學...


沒有辦法,他只好跟媽媽一起往回走。這個時候,看到了冰淇淋店。

孩子:“媽媽,我想吃冰淇淋。”媽媽:“冰淇淋要5泰銖,我們錢夠嗎?”又走了一段路之後,到了餐廳門口。孩子:“媽媽,我想吃燕麥。”媽媽:“去買嗎?15泰銖。”孩子:“媽媽,我錢不夠,我要回家。”媽媽:“累了?”兒子:“好累,好熱,我想上學,我要回家。”……

這位媽媽在最後還表示:為了讓孩子順利成長,需要讓他們感受幸福,也需要了解痛苦和疲憊,瞭解一切的來之不易。經常聽到不少父母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很不象話,好好地同他講道理,他卻不以為然,道理比你還多,有時還把我們的話看成是沒有意義的嘮叨,總之一個字——煩!

就算再如何責備、說教、呵斥,但結果往往是嘴皮子都磨破了,孩子就是不聽話,甚至有時候會變本加厲地重複錯誤行為。其實,語言本身能夠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有限,如果家長一直沒有行動,孩子就會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無休止的說教,將變得毫無意義。

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所以,用行動告訴孩子,他為什麼需要上學,而不是苦口婆心的勸說。兒童心理學奠基人Rudolf Dreikurs說:“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需要用行動,而不是語言。”簡單說,就是行動起來,別囉嗦,別念叨。


“媽媽,我不想上學了!”聰明的媽媽,從不苦口婆心勸學...


03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都沒有真正理解讀書有什麼用。

大部分父母吃過沒有讀書的苦,但又說不出答案解決孩子內心的困惑。結果孩子反而產生自己是為爸爸媽媽讀書的錯誤念頭。

每個孩子應當是為自己讀書的。讀書,是為了遇到更好的人,見到更精彩的世界,讓自己擁有更好的選擇。

所以,當你的孩子有厭學情緒時,不妨帶他去體驗一下生活,而不是絮絮叨叨苦口婆心的勸說。就像如一老師常常告誡學員們:家是用來講愛的,不是用來講理的。

每個孩子的心門,最初都是向我們敞開的。慢慢地,在無休止的嘮叨中,孩子悄悄地關了門,上了鎖。

家長應該用行動事實說服孩子,尊重孩子,而不是強迫他改變。我們要讓他決定自己的行為。當然就學習而言,爸爸媽媽們也要少用分數定論孩子的好壞,讓孩子重視學習過程的快樂,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