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生氣的父母,如何才能養出好孩子?'

"

有一次,我住在一朋友家裡。晚上的時候,朋友的丈夫和兒子在玩耍。兩人在扮演怪獸追綿羊。

爸爸:“快跑,怪獸要來吃綿羊了!”

孩子:“啊……”孩子一邊叫一邊跑。

媽媽:“你怎麼老是扮演那麼恐怖的動物?不能扮演好動物嗎?”

爸爸:“你覺得我要扮演什麼?”

媽媽:“青蛙怎麼樣?”

這時爸爸便對著孩子大叫:“快跑,大青蛙要來吃你了……”


"

有一次,我住在一朋友家裡。晚上的時候,朋友的丈夫和兒子在玩耍。兩人在扮演怪獸追綿羊。

爸爸:“快跑,怪獸要來吃綿羊了!”

孩子:“啊……”孩子一邊叫一邊跑。

媽媽:“你怎麼老是扮演那麼恐怖的動物?不能扮演好動物嗎?”

爸爸:“你覺得我要扮演什麼?”

媽媽:“青蛙怎麼樣?”

這時爸爸便對著孩子大叫:“快跑,大青蛙要來吃你了……”


愛生氣的父母,如何才能養出好孩子?



我們常常有慣性思維,即使教育孩子也不例外。一些習慣用“哄”、“騙”、“吼”、“嚇”、“羞”等錯誤對待孩子的父母,他們中有很大比例的人知道這些做法不對,可一旦面對事情時往往很難“拐彎”。難怪古代哲學家王陽明說“知行要合一”,知道了不代表做到,所以父母們要時時警惕思維慣性。

去年,我接觸過一對父母。他們也知道自己對大兒子的教育“很粗魯”,但就是忍不住:

例如當孩子每次欺負弟弟時,他們就忍不住“唬”孩子:“你是一個恐怖的哥哥,明天太陽升起來時,你會被獨眼睛怪物帶走,永遠也不能回家……”獨眼睛怪物是這對父母和孩子曾經在街上看到的貼畫圖案。雖然那個獨眼睛怪物從沒出現,可因為父母把小男孩貼標籤“恐怖”,小男孩的行為真的變得“恐怖”起來,愛尖叫、狠狠地打弟弟,把玩伴的臉抓出血痕;

例如當孩子每次在客廳大吵大鬧扔皮球時,孩子的父母會對他說:“你是個‘惹人討厭’的孩子,你比街上的小乞丐還要惹人厭”,小男孩的行為真的變得“惹人討厭”起來,孩子不僅會在家裡踢球,還踢食物、踢打寵物貓;

例如當孩子每次搶別人的玩具時,父母會批評他“像個惡霸,沒人愛跟你玩”,孩子越來越愛欺負別的孩子,也真的沒人願意跟他玩……


"

有一次,我住在一朋友家裡。晚上的時候,朋友的丈夫和兒子在玩耍。兩人在扮演怪獸追綿羊。

爸爸:“快跑,怪獸要來吃綿羊了!”

孩子:“啊……”孩子一邊叫一邊跑。

媽媽:“你怎麼老是扮演那麼恐怖的動物?不能扮演好動物嗎?”

爸爸:“你覺得我要扮演什麼?”

媽媽:“青蛙怎麼樣?”

這時爸爸便對著孩子大叫:“快跑,大青蛙要來吃你了……”


愛生氣的父母,如何才能養出好孩子?



我們常常有慣性思維,即使教育孩子也不例外。一些習慣用“哄”、“騙”、“吼”、“嚇”、“羞”等錯誤對待孩子的父母,他們中有很大比例的人知道這些做法不對,可一旦面對事情時往往很難“拐彎”。難怪古代哲學家王陽明說“知行要合一”,知道了不代表做到,所以父母們要時時警惕思維慣性。

去年,我接觸過一對父母。他們也知道自己對大兒子的教育“很粗魯”,但就是忍不住:

例如當孩子每次欺負弟弟時,他們就忍不住“唬”孩子:“你是一個恐怖的哥哥,明天太陽升起來時,你會被獨眼睛怪物帶走,永遠也不能回家……”獨眼睛怪物是這對父母和孩子曾經在街上看到的貼畫圖案。雖然那個獨眼睛怪物從沒出現,可因為父母把小男孩貼標籤“恐怖”,小男孩的行為真的變得“恐怖”起來,愛尖叫、狠狠地打弟弟,把玩伴的臉抓出血痕;

例如當孩子每次在客廳大吵大鬧扔皮球時,孩子的父母會對他說:“你是個‘惹人討厭’的孩子,你比街上的小乞丐還要惹人厭”,小男孩的行為真的變得“惹人討厭”起來,孩子不僅會在家裡踢球,還踢食物、踢打寵物貓;

例如當孩子每次搶別人的玩具時,父母會批評他“像個惡霸,沒人愛跟你玩”,孩子越來越愛欺負別的孩子,也真的沒人願意跟他玩……


愛生氣的父母,如何才能養出好孩子?



這對父母說:“我們知道做得不對,可是脾氣來的時候,就什麼也顧不上了……”

雖然如此,但人常常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只要決心足夠,並且採取行動的時候。後來,這對父母借鑑了我的壞蟲子情緒管理的做法,繼而做了一些相應的改變。

舉個例子,當人發火的時候,那是因為腦瓜裡的“生氣蟲”跑出來了。可是人們常常因為正在暴怒關頭而“不自知”,當他們一旦“認識情緒”,就能很好地幫助情緒降溫。所以,夫妻兩人商定“情緒降溫機制”,當一方發現另一方發火時,及時詼諧地提醒:“氣勢洶洶的生氣蟲殺過來了,快逃啊!”很多時候,另一方便會“不好意思”了,生氣情緒便消減了不少。

得益於積極的情緒提醒,孩子也獲得了父母正確的對待:

當孩子欺負弟弟時,父母向大孩子提起,他曾經在街上為了保護弟弟而打退愛欺負人的小朋友的經歷;

當孩子在客廳亂踢亂丟時,父母向大孩子提起,他曾經幫忙打掃衛生,把客廳清掃得一塵不染;

當孩子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時,父母向大孩子提起,他曾經給別人送玩具的友好行為……


"

有一次,我住在一朋友家裡。晚上的時候,朋友的丈夫和兒子在玩耍。兩人在扮演怪獸追綿羊。

爸爸:“快跑,怪獸要來吃綿羊了!”

孩子:“啊……”孩子一邊叫一邊跑。

媽媽:“你怎麼老是扮演那麼恐怖的動物?不能扮演好動物嗎?”

爸爸:“你覺得我要扮演什麼?”

媽媽:“青蛙怎麼樣?”

這時爸爸便對著孩子大叫:“快跑,大青蛙要來吃你了……”


愛生氣的父母,如何才能養出好孩子?



我們常常有慣性思維,即使教育孩子也不例外。一些習慣用“哄”、“騙”、“吼”、“嚇”、“羞”等錯誤對待孩子的父母,他們中有很大比例的人知道這些做法不對,可一旦面對事情時往往很難“拐彎”。難怪古代哲學家王陽明說“知行要合一”,知道了不代表做到,所以父母們要時時警惕思維慣性。

去年,我接觸過一對父母。他們也知道自己對大兒子的教育“很粗魯”,但就是忍不住:

例如當孩子每次欺負弟弟時,他們就忍不住“唬”孩子:“你是一個恐怖的哥哥,明天太陽升起來時,你會被獨眼睛怪物帶走,永遠也不能回家……”獨眼睛怪物是這對父母和孩子曾經在街上看到的貼畫圖案。雖然那個獨眼睛怪物從沒出現,可因為父母把小男孩貼標籤“恐怖”,小男孩的行為真的變得“恐怖”起來,愛尖叫、狠狠地打弟弟,把玩伴的臉抓出血痕;

例如當孩子每次在客廳大吵大鬧扔皮球時,孩子的父母會對他說:“你是個‘惹人討厭’的孩子,你比街上的小乞丐還要惹人厭”,小男孩的行為真的變得“惹人討厭”起來,孩子不僅會在家裡踢球,還踢食物、踢打寵物貓;

例如當孩子每次搶別人的玩具時,父母會批評他“像個惡霸,沒人愛跟你玩”,孩子越來越愛欺負別的孩子,也真的沒人願意跟他玩……


愛生氣的父母,如何才能養出好孩子?



這對父母說:“我們知道做得不對,可是脾氣來的時候,就什麼也顧不上了……”

雖然如此,但人常常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只要決心足夠,並且採取行動的時候。後來,這對父母借鑑了我的壞蟲子情緒管理的做法,繼而做了一些相應的改變。

舉個例子,當人發火的時候,那是因為腦瓜裡的“生氣蟲”跑出來了。可是人們常常因為正在暴怒關頭而“不自知”,當他們一旦“認識情緒”,就能很好地幫助情緒降溫。所以,夫妻兩人商定“情緒降溫機制”,當一方發現另一方發火時,及時詼諧地提醒:“氣勢洶洶的生氣蟲殺過來了,快逃啊!”很多時候,另一方便會“不好意思”了,生氣情緒便消減了不少。

得益於積極的情緒提醒,孩子也獲得了父母正確的對待:

當孩子欺負弟弟時,父母向大孩子提起,他曾經在街上為了保護弟弟而打退愛欺負人的小朋友的經歷;

當孩子在客廳亂踢亂丟時,父母向大孩子提起,他曾經幫忙打掃衛生,把客廳清掃得一塵不染;

當孩子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時,父母向大孩子提起,他曾經給別人送玩具的友好行為……


愛生氣的父母,如何才能養出好孩子?



孩子慢慢地在變化,這對父母也驚訝地發現,孩子的優點越來越多了。“知行合一”的本質,其實是父母不僅把正確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父母自己也要做到。美國教育學家約翰.杜威說,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大人的不良情緒行為獲得提醒後,刺激大腦前額葉皮質更健壯,不僅有助於做出理性的教育行為,孩子也因此獲益。他們受到父母積極的行為對待,便不容易出現病態的行為性格。

有一位媽媽曾經向我分享過這樣的一個瞬間:

她帶兩個女兒在家裡打掃衛生。小女兒的任務是用掃帚把地板上的碎紙掃走。可是因為小手不夠靈活,把一些紙片掃進了櫃子底部,想掃出來都成問題。忙得心煩氣躁的媽媽看到便生氣了,她對小女兒說:“別掃了,你去玩玩具!”這時大女兒的話提醒了她:“媽媽,你常常教育我們要勤勞,妹妹在學習勤勞啊!”媽媽很感激大女兒的提醒,她不僅向小女兒道歉,還耐心地教孩子如何把紙片從櫃底取出來,如何控制手中的掃帚等。


"

有一次,我住在一朋友家裡。晚上的時候,朋友的丈夫和兒子在玩耍。兩人在扮演怪獸追綿羊。

爸爸:“快跑,怪獸要來吃綿羊了!”

孩子:“啊……”孩子一邊叫一邊跑。

媽媽:“你怎麼老是扮演那麼恐怖的動物?不能扮演好動物嗎?”

爸爸:“你覺得我要扮演什麼?”

媽媽:“青蛙怎麼樣?”

這時爸爸便對著孩子大叫:“快跑,大青蛙要來吃你了……”


愛生氣的父母,如何才能養出好孩子?



我們常常有慣性思維,即使教育孩子也不例外。一些習慣用“哄”、“騙”、“吼”、“嚇”、“羞”等錯誤對待孩子的父母,他們中有很大比例的人知道這些做法不對,可一旦面對事情時往往很難“拐彎”。難怪古代哲學家王陽明說“知行要合一”,知道了不代表做到,所以父母們要時時警惕思維慣性。

去年,我接觸過一對父母。他們也知道自己對大兒子的教育“很粗魯”,但就是忍不住:

例如當孩子每次欺負弟弟時,他們就忍不住“唬”孩子:“你是一個恐怖的哥哥,明天太陽升起來時,你會被獨眼睛怪物帶走,永遠也不能回家……”獨眼睛怪物是這對父母和孩子曾經在街上看到的貼畫圖案。雖然那個獨眼睛怪物從沒出現,可因為父母把小男孩貼標籤“恐怖”,小男孩的行為真的變得“恐怖”起來,愛尖叫、狠狠地打弟弟,把玩伴的臉抓出血痕;

例如當孩子每次在客廳大吵大鬧扔皮球時,孩子的父母會對他說:“你是個‘惹人討厭’的孩子,你比街上的小乞丐還要惹人厭”,小男孩的行為真的變得“惹人討厭”起來,孩子不僅會在家裡踢球,還踢食物、踢打寵物貓;

例如當孩子每次搶別人的玩具時,父母會批評他“像個惡霸,沒人愛跟你玩”,孩子越來越愛欺負別的孩子,也真的沒人願意跟他玩……


愛生氣的父母,如何才能養出好孩子?



這對父母說:“我們知道做得不對,可是脾氣來的時候,就什麼也顧不上了……”

雖然如此,但人常常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只要決心足夠,並且採取行動的時候。後來,這對父母借鑑了我的壞蟲子情緒管理的做法,繼而做了一些相應的改變。

舉個例子,當人發火的時候,那是因為腦瓜裡的“生氣蟲”跑出來了。可是人們常常因為正在暴怒關頭而“不自知”,當他們一旦“認識情緒”,就能很好地幫助情緒降溫。所以,夫妻兩人商定“情緒降溫機制”,當一方發現另一方發火時,及時詼諧地提醒:“氣勢洶洶的生氣蟲殺過來了,快逃啊!”很多時候,另一方便會“不好意思”了,生氣情緒便消減了不少。

得益於積極的情緒提醒,孩子也獲得了父母正確的對待:

當孩子欺負弟弟時,父母向大孩子提起,他曾經在街上為了保護弟弟而打退愛欺負人的小朋友的經歷;

當孩子在客廳亂踢亂丟時,父母向大孩子提起,他曾經幫忙打掃衛生,把客廳清掃得一塵不染;

當孩子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時,父母向大孩子提起,他曾經給別人送玩具的友好行為……


愛生氣的父母,如何才能養出好孩子?



孩子慢慢地在變化,這對父母也驚訝地發現,孩子的優點越來越多了。“知行合一”的本質,其實是父母不僅把正確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父母自己也要做到。美國教育學家約翰.杜威說,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大人的不良情緒行為獲得提醒後,刺激大腦前額葉皮質更健壯,不僅有助於做出理性的教育行為,孩子也因此獲益。他們受到父母積極的行為對待,便不容易出現病態的行為性格。

有一位媽媽曾經向我分享過這樣的一個瞬間:

她帶兩個女兒在家裡打掃衛生。小女兒的任務是用掃帚把地板上的碎紙掃走。可是因為小手不夠靈活,把一些紙片掃進了櫃子底部,想掃出來都成問題。忙得心煩氣躁的媽媽看到便生氣了,她對小女兒說:“別掃了,你去玩玩具!”這時大女兒的話提醒了她:“媽媽,你常常教育我們要勤勞,妹妹在學習勤勞啊!”媽媽很感激大女兒的提醒,她不僅向小女兒道歉,還耐心地教孩子如何把紙片從櫃底取出來,如何控制手中的掃帚等。


愛生氣的父母,如何才能養出好孩子?



嗯,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孩子們的大腦葉皮質慢慢成熟,我們的也是。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麼是教育》中寫道: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

一棵樹搖動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一朵雲,

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關鍵字:親子情緒、親子互動、育兒方法、情緒管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