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會控制情緒,脾氣差,那是因為你沒這樣做

孩子不會控制情緒,脾氣差,那是因為你沒這樣做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苦惱,孩子放學回家問他,在學校發生什麼有意思的事,他淡淡的回你兩個字“沒有”,不管怎麼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你想要他幫忙收拾一下碗筷,他很不耐煩氣沖沖的收拾,臉上寫滿了不開心。

家長疑惑了,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呢,我只是想了解一下他的生活啊,我做飯也很累,只是想他幫一下忙啊。暴脾氣的家長碰到這種情況,可能家裡又是一場“血雨腥風”,可是那樣做,事情只是解決了表面,孩子迫於家長的嚴威,不得不服從。

那怎麼才能從事情的本質上去解決問題呢?

孩子不會控制情緒,脾氣差,那是因為你沒這樣做

我們可以跟著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兩位作者來了解一下跟孩子說話的藝術。她們合著的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被美國《兒童》雜誌評為家庭教育年度最佳圖書,兩位作者都師從於已故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博士。她們是紐約市社會研究新校和長島大學家庭生活協會的創建者,同時也都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已被收錄於美國名人錄。

作者認為想讓孩子與我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最重要的是先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

有家長要說了,我為什麼要跟他好好說話,不聽話就罵,再不聽就打一頓,比什麼都管用。這樣做表面上是有效果了,可孩子的心理呢?我們需要的應該不只是孩子身體健康的成長,心理健康一樣重要。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被尊重,如果父母遇到問題只會埋怨、吼罵孩子,會讓小孩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並且會變得沒有安全感,做事情小心翼翼,很有可能長大了也會像父母一樣,成為一個不會控制情緒、脾氣暴躁的人。

平等的交流可以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愛,那我們怎麼樣做到跟孩子好好說話,平等的交流呢。

孩子不會控制情緒,脾氣差,那是因為你沒這樣做

一、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孩子需要他們的感受被接納和尊重。感受沒有對錯之分,不能用我們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只有當孩子的感受被接納了,他們才能集中精力改變自己的情緒。


1、安靜專心的傾聽

試想一下,如果你跟一個朋友說起一件好玩的事,而你的朋友一直在刷手機,你還會有說下去的慾望嗎?同樣的,當小孩跟你說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專心的聽,不要敷衍,明明在看電視或者打遊戲,卻跟他說“我聽著呢,你接著說”,你嘴上說在聽,其實心不在焉,這樣會讓孩子感到氣餒。長此以往,他可能不會再想要跟你說他的感受。如果家長能真正的傾聽,孩子就能更容易表達他們的感受,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產生共情。

2、用簡單的詞語迴應他的感受

當孩子放學回來告訴你“媽媽,不知道誰把我的書弄壞了”,你的第一反應是哪種,是“你怎麼回事,都好幾次了……”balabala一大堆,還是“哦,這樣啊,然後呢”。第一種回覆會讓本來就不開心的小孩,再次陷入糟糕的情緒,也不會有接著說下去的慾望,第二種回覆可以引導孩子接著說下去,這樣才能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和他一起找到下次不再讓別人弄壞書的方法。

孩子有困惑或者不開心來跟你傾訴的時候,我們需要專心的聽,用簡單的“哦”、“這樣啊”迴應他們的感受。

孩子不會控制情緒,脾氣差,那是因為你沒這樣做

3、說出他們的感受代替提問和建議

下小朋友都喜歡養小動物,像小金魚、小烏龜之類的,但是由於不會餵養或者環境等因素,小動物們總是在新家呆的時間不長。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來看兩段對話,看看換做你是那個失去心愛小動物的小朋友,你更希望聽到哪段:

“我的小烏龜死了”

“別難過,寶貝”

“哇……哇……”

“別哭了,不就是隻小烏龜嘛,再買一隻”

“我的小烏龜死了”

“哦,是嗎,真沒想到”

“我教它玩遊戲,它是我的好朋友”

“你們在一起這麼開心,失去它肯定很難過”

“我還給它餵食呢”

“你真的很關心它”

是不是第二段交流看起來更成功。這種時候,其實小朋友自己知道,失去的小烏龜回不來了,當他聽到你說這段話時,心裡會感到很安慰,他知道媽媽能理解他內心的感受。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反應過度對孩子也是沒有幫助的,比如小孩說“XXX總是想要我的玩具,真討厭”,家長跟著附和“哦,是嗎,他真的挺討厭的,下次不要跟他玩了”,可能孩子只是隨口一說,可家長的過度反應給孩子增加的額外的負擔,畢竟平時和那個朋友玩奧特曼打怪獸還挺開心的。

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孩子需要他們的感受被接納的尊重,但不要附和孩子的消極感受。

孩子不會控制情緒,脾氣差,那是因為你沒這樣做

二、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家長在希望孩子配合時會常用這幾種口氣。

責備:你怎麼老這樣

威脅:你再不快點吃飯,今天就別上學了

命令:把飯吃了,把碗給收了,快一點

警告:你再吃冰激凌,感冒了就活該

諷刺挖苦:作業都 不想做,長大還想當科學家

如果在你小時候聽到這些話是什麼感受,是不是覺得自己很沒用,以後做什麼事都畏畏縮縮,不自信,也不敢去嘗試。

孩子不願意和我們合作,是因為他們和我們在需求上存在矛盾。家長也應該學會尊重孩子,畢竟尊重孩子才是合作的開始。

我們來學習一下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的4個技巧。

1、描述你所看的或者描述問題

孩子吃飯掉的滿地都是,洗完手忘記關水龍頭,離開房間忘記關燈……這種情況我們只需要簡單的描述你看到的就可以了,比如“燈沒關”、“飯掉地上了”,不要說“你真浪費,你怎麼回事,每次都這樣……”,當大人不斷指責小孩的時候,他會產生牴觸情緒,如果只描述問題,他就能把精力集中在問題本身上面。

2、提示

孩子玩完玩具之後,一般都是亂七八糟,沒有要收拾的概念。我看到很多媽媽都是一邊埋怨孩子,一邊跟在屁股後面收拾。也有的媽媽會用警告威脅的口氣說“你不把玩具收好,馬上全給你扔了”。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試著這樣說,“玩具應該放在玩具箱”,簡單的提示就可以了,不要再講大道理,因為接受提示比接受譴責容易的多。當我們給孩子提示的時候,他們就已經知道要怎麼做了。

孩子不會控制情緒,脾氣差,那是因為你沒這樣做


3、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寫完作業收拾書包,不是丟這個就是丟那個,家長可能要說了“腦子幹什麼用的,整天丟三落四”。那如果我們換一個方式來表達呢,比如“XXX,你的筆”,這樣的話,孩子的腦子記住的是筆,相反,你要是不停的嘮叨或者給他貼上“丟三落四”的標籤,他會覺得煩躁,貼標籤還會給他心理暗示“我就是一個丟三落四”的人,下次可能還會忘記。

孩子不喜歡說教和長篇大論,對他來說越短越容易記住,越有效。

4、說出你的感受

當你在工作或者做家務的時候,小孩總是來吵吵鬧鬧,當你在打電話或者跟別人聊天的時候,他又老是來打斷你的話。你也許會這樣說,“你真煩人,沒看到我在忙嗎”、“你怎麼這麼沒禮貌,總是打斷我的話”。其實這個時候,只需要說出自己的感受,不要評價孩子的個性和人品,可以用“我……”、“我覺得……”。比如可以這樣說“我在工作的時候,有人來打擾,我會覺得很煩”、“我在說話的時候被人打斷,我會覺得不高興”,孩子們願意聽到父母的真實想法,通過表達自己的感受,讓自己變得更誠懇,同時也不會傷害別人。

孩子不會控制情緒,脾氣差,那是因為你沒這樣做


有家長說,紙上談兵容易,實際操作起來就太難了,我們總是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那些自己都討厭的話,可能由於原生家庭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在自己的語言系統裡了,碰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難聽的話就脫口而出。確實,父母不是聖人,也會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但是你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意識到“好好說話”的重要性,就是進步,它是改變的開始。也許剛開始的時候效果不明顯,孩子也會不聽你的,我們慢慢來。

也有家長說,我們用了這些說話的技巧,孩子就會一直聽我們的話嗎?

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兩位作者寫《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才肯說》這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操控孩子的行為,來讓孩子言聽計從,孩子不是機器人。作者的目的在於培養孩子的進取心、主動性、責任心、幽默感以及體諒他人的能力。希望找到一種語言培養孩子的自尊,讓他們心理更健康的成長。

如果我們家長都能作出改變的第一步,讓家裡少一些嘮叨和大聲訓斥的聲音。畢竟懂得了好好說話,才能讓家人彼此之間的交流更愉快,關係變得更親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