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

昨天,我的一個老朋友和我打了一個長長的電話,那時她剛剛把孩子送進幼兒園,自己淚眼朦朧地想找我聊聊。

原來是這樣的,她女兒性格慢熱,她一直不放心,其實開學前很早就已經在做準備了,帶著孩子參觀了幼兒園,讀了繪本《魔法親親》,一直和孩子談論幼兒園。

第一天開學,孩子倒是沒哭,就是死命不肯媽媽離開,小手緊緊抓住媽媽怎麼也不鬆。幼兒園的老師試圖幫助,老師還暗示是媽媽離開的太慢了。

最後兩個老師一起勸說下,朋友才強行被分離了,離開的剎那,她轉身看到了女兒的眼神,無助、可憐、難過,別過身那瞬間,朋友自己的眼淚就沒忍住。


"

昨天,我的一個老朋友和我打了一個長長的電話,那時她剛剛把孩子送進幼兒園,自己淚眼朦朧地想找我聊聊。

原來是這樣的,她女兒性格慢熱,她一直不放心,其實開學前很早就已經在做準備了,帶著孩子參觀了幼兒園,讀了繪本《魔法親親》,一直和孩子談論幼兒園。

第一天開學,孩子倒是沒哭,就是死命不肯媽媽離開,小手緊緊抓住媽媽怎麼也不鬆。幼兒園的老師試圖幫助,老師還暗示是媽媽離開的太慢了。

最後兩個老師一起勸說下,朋友才強行被分離了,離開的剎那,她轉身看到了女兒的眼神,無助、可憐、難過,別過身那瞬間,朋友自己的眼淚就沒忍住。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於是,朋友就來和我打電話。其實我也沒說什麼,就是靜靜地聽著,時不時告訴她,都一樣,當年小D第一次去幼兒園,我做的還不如你呢。

慢慢地,朋友調試好了心情,掛掉了電話。

1

掛完電話後,小D當年第一次離開我上幼兒園的一幕一幕也浮現在眼前。真的都是一樣一樣的。當時的我,做了很多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分離焦慮的方法。

推薦大家看一下這幾篇舊文,後來很多朋友都和我說,親測有效:

紐約幼兒園園長分享|破解入園焦慮,這些準備工作現在做最有效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講真,你自己一週有幾天不想去上班的?

感覺孩子在校“受氣”了,怎麼和老師說才不得罪人?

但是當時的我其實就沒有很好地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

準確地說,當時全世界的文章都在談論孩子的焦慮,並沒有任何人提醒我們這些新手父母們,原來我們也是有分離焦慮的。

昨天我在微博上發了一個帖子,下面的留言,凡是第一次面對孩子入園的,都是一模一樣的:

"

昨天,我的一個老朋友和我打了一個長長的電話,那時她剛剛把孩子送進幼兒園,自己淚眼朦朧地想找我聊聊。

原來是這樣的,她女兒性格慢熱,她一直不放心,其實開學前很早就已經在做準備了,帶著孩子參觀了幼兒園,讀了繪本《魔法親親》,一直和孩子談論幼兒園。

第一天開學,孩子倒是沒哭,就是死命不肯媽媽離開,小手緊緊抓住媽媽怎麼也不鬆。幼兒園的老師試圖幫助,老師還暗示是媽媽離開的太慢了。

最後兩個老師一起勸說下,朋友才強行被分離了,離開的剎那,她轉身看到了女兒的眼神,無助、可憐、難過,別過身那瞬間,朋友自己的眼淚就沒忍住。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於是,朋友就來和我打電話。其實我也沒說什麼,就是靜靜地聽著,時不時告訴她,都一樣,當年小D第一次去幼兒園,我做的還不如你呢。

慢慢地,朋友調試好了心情,掛掉了電話。

1

掛完電話後,小D當年第一次離開我上幼兒園的一幕一幕也浮現在眼前。真的都是一樣一樣的。當時的我,做了很多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分離焦慮的方法。

推薦大家看一下這幾篇舊文,後來很多朋友都和我說,親測有效:

紐約幼兒園園長分享|破解入園焦慮,這些準備工作現在做最有效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講真,你自己一週有幾天不想去上班的?

感覺孩子在校“受氣”了,怎麼和老師說才不得罪人?

但是當時的我其實就沒有很好地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

準確地說,當時全世界的文章都在談論孩子的焦慮,並沒有任何人提醒我們這些新手父母們,原來我們也是有分離焦慮的。

昨天我在微博上發了一個帖子,下面的留言,凡是第一次面對孩子入園的,都是一模一樣的: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

昨天,我的一個老朋友和我打了一個長長的電話,那時她剛剛把孩子送進幼兒園,自己淚眼朦朧地想找我聊聊。

原來是這樣的,她女兒性格慢熱,她一直不放心,其實開學前很早就已經在做準備了,帶著孩子參觀了幼兒園,讀了繪本《魔法親親》,一直和孩子談論幼兒園。

第一天開學,孩子倒是沒哭,就是死命不肯媽媽離開,小手緊緊抓住媽媽怎麼也不鬆。幼兒園的老師試圖幫助,老師還暗示是媽媽離開的太慢了。

最後兩個老師一起勸說下,朋友才強行被分離了,離開的剎那,她轉身看到了女兒的眼神,無助、可憐、難過,別過身那瞬間,朋友自己的眼淚就沒忍住。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於是,朋友就來和我打電話。其實我也沒說什麼,就是靜靜地聽著,時不時告訴她,都一樣,當年小D第一次去幼兒園,我做的還不如你呢。

慢慢地,朋友調試好了心情,掛掉了電話。

1

掛完電話後,小D當年第一次離開我上幼兒園的一幕一幕也浮現在眼前。真的都是一樣一樣的。當時的我,做了很多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分離焦慮的方法。

推薦大家看一下這幾篇舊文,後來很多朋友都和我說,親測有效:

紐約幼兒園園長分享|破解入園焦慮,這些準備工作現在做最有效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講真,你自己一週有幾天不想去上班的?

感覺孩子在校“受氣”了,怎麼和老師說才不得罪人?

但是當時的我其實就沒有很好地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

準確地說,當時全世界的文章都在談論孩子的焦慮,並沒有任何人提醒我們這些新手父母們,原來我們也是有分離焦慮的。

昨天我在微博上發了一個帖子,下面的留言,凡是第一次面對孩子入園的,都是一模一樣的: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

昨天,我的一個老朋友和我打了一個長長的電話,那時她剛剛把孩子送進幼兒園,自己淚眼朦朧地想找我聊聊。

原來是這樣的,她女兒性格慢熱,她一直不放心,其實開學前很早就已經在做準備了,帶著孩子參觀了幼兒園,讀了繪本《魔法親親》,一直和孩子談論幼兒園。

第一天開學,孩子倒是沒哭,就是死命不肯媽媽離開,小手緊緊抓住媽媽怎麼也不鬆。幼兒園的老師試圖幫助,老師還暗示是媽媽離開的太慢了。

最後兩個老師一起勸說下,朋友才強行被分離了,離開的剎那,她轉身看到了女兒的眼神,無助、可憐、難過,別過身那瞬間,朋友自己的眼淚就沒忍住。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於是,朋友就來和我打電話。其實我也沒說什麼,就是靜靜地聽著,時不時告訴她,都一樣,當年小D第一次去幼兒園,我做的還不如你呢。

慢慢地,朋友調試好了心情,掛掉了電話。

1

掛完電話後,小D當年第一次離開我上幼兒園的一幕一幕也浮現在眼前。真的都是一樣一樣的。當時的我,做了很多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分離焦慮的方法。

推薦大家看一下這幾篇舊文,後來很多朋友都和我說,親測有效:

紐約幼兒園園長分享|破解入園焦慮,這些準備工作現在做最有效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講真,你自己一週有幾天不想去上班的?

感覺孩子在校“受氣”了,怎麼和老師說才不得罪人?

但是當時的我其實就沒有很好地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

準確地說,當時全世界的文章都在談論孩子的焦慮,並沒有任何人提醒我們這些新手父母們,原來我們也是有分離焦慮的。

昨天我在微博上發了一個帖子,下面的留言,凡是第一次面對孩子入園的,都是一模一樣的: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2

很多時候,第一次面對分離的父母,其實比孩子更加捨不得,更加不知道怎麼應對離別的不捨。

這也是為什麼,一樣的策略,如果父母自己內心沒有調試好,進行的效果就會天壤之別。

當一個母親自己是不穩定的,不快樂的,她們的情緒就會傳遞給孩子,從而進一步放大孩子的依賴感和恐慌感。

今天寫這篇並不是想告訴所有父母們,不要難過,不要捨不得。

我經歷過,別人再多的勸說對我當時來說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但我想分享幾句我當年的自我對話,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1、這世上有很多不能兼得的事情

面對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大部分母親都會把責任歸咎於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懊悔愧疚,“恨不得不上班,自己多帶她一段時間”。

但其實,成長和獨立就是意味著,我們開始明白,也讓孩子學習明白,這世上有很多不能兼得的事情的。

進入群體生活,孩子可以獲得新的社交圈、新的朋友、新的技能,這些是父母無法給到的。

女性太容易把孩子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當你感到愧疚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這句話。


"

昨天,我的一個老朋友和我打了一個長長的電話,那時她剛剛把孩子送進幼兒園,自己淚眼朦朧地想找我聊聊。

原來是這樣的,她女兒性格慢熱,她一直不放心,其實開學前很早就已經在做準備了,帶著孩子參觀了幼兒園,讀了繪本《魔法親親》,一直和孩子談論幼兒園。

第一天開學,孩子倒是沒哭,就是死命不肯媽媽離開,小手緊緊抓住媽媽怎麼也不鬆。幼兒園的老師試圖幫助,老師還暗示是媽媽離開的太慢了。

最後兩個老師一起勸說下,朋友才強行被分離了,離開的剎那,她轉身看到了女兒的眼神,無助、可憐、難過,別過身那瞬間,朋友自己的眼淚就沒忍住。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於是,朋友就來和我打電話。其實我也沒說什麼,就是靜靜地聽著,時不時告訴她,都一樣,當年小D第一次去幼兒園,我做的還不如你呢。

慢慢地,朋友調試好了心情,掛掉了電話。

1

掛完電話後,小D當年第一次離開我上幼兒園的一幕一幕也浮現在眼前。真的都是一樣一樣的。當時的我,做了很多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分離焦慮的方法。

推薦大家看一下這幾篇舊文,後來很多朋友都和我說,親測有效:

紐約幼兒園園長分享|破解入園焦慮,這些準備工作現在做最有效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講真,你自己一週有幾天不想去上班的?

感覺孩子在校“受氣”了,怎麼和老師說才不得罪人?

但是當時的我其實就沒有很好地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

準確地說,當時全世界的文章都在談論孩子的焦慮,並沒有任何人提醒我們這些新手父母們,原來我們也是有分離焦慮的。

昨天我在微博上發了一個帖子,下面的留言,凡是第一次面對孩子入園的,都是一模一樣的: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2

很多時候,第一次面對分離的父母,其實比孩子更加捨不得,更加不知道怎麼應對離別的不捨。

這也是為什麼,一樣的策略,如果父母自己內心沒有調試好,進行的效果就會天壤之別。

當一個母親自己是不穩定的,不快樂的,她們的情緒就會傳遞給孩子,從而進一步放大孩子的依賴感和恐慌感。

今天寫這篇並不是想告訴所有父母們,不要難過,不要捨不得。

我經歷過,別人再多的勸說對我當時來說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但我想分享幾句我當年的自我對話,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1、這世上有很多不能兼得的事情

面對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大部分母親都會把責任歸咎於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懊悔愧疚,“恨不得不上班,自己多帶她一段時間”。

但其實,成長和獨立就是意味著,我們開始明白,也讓孩子學習明白,這世上有很多不能兼得的事情的。

進入群體生活,孩子可以獲得新的社交圈、新的朋友、新的技能,這些是父母無法給到的。

女性太容易把孩子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當你感到愧疚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這句話。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2、孩子一口一口吃飯長大,也需要一步一步適應

還有一群父母會著急,因為自己無法第一時間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了,他們就會把眼睛只盯在孩子出現的問題上。

孩子入園總在哭;孩子不合群,不和其他老師孩子說話;孩子似乎午飯都不吃的,回家餓到不行;孩子上廁所不和老師說,放學回家憋到不行;孩子不會捍衛自己東西,已經幾天帶去幼兒園的玩具都沒了。

。。。如果真的要列,這個清單會很長很長。

我作為過來人可以告訴你,除非你足夠幸運,不然大部分這些問題都不是第二天或者第一週就能解決的,至少我當年沒那麼幸運。

短期無解的問題,肯定會影響我們啊。但還是回到那句話,我們如果只是焦慮擔憂,對解決問題並沒有幫助。

很多育兒文章都會提醒,父母要開心自信,那麼孩子自己也會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去適應新環境。

對我來說,開心並不是無視孩子的焦慮,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相信,我的孩子有這樣的力量,最終適應新的環境。

如果我們可以放下焦慮,學習技巧,陪伴孩子慢慢來,這才是最好的禮物。

當然,父母心態調試真的不容易的,焦慮的時候不妨想想娃小時候,曾經她一頓飯不吃,我們以為天都要塌下來了。

後來,慢慢也發現了,其實一頓飯不吃,哪怕幾天吃飯不好,孩子還是長大了。

那麼現在也記得對自己說,目前孩子遇到的問題,天也不會塌下來,我們和孩子都需要時間一步一步來。

我們也許無法承諾一定可以幫助孩子解決他所有問題,但我們可以承諾,我們會和孩子一起面對。


"

昨天,我的一個老朋友和我打了一個長長的電話,那時她剛剛把孩子送進幼兒園,自己淚眼朦朧地想找我聊聊。

原來是這樣的,她女兒性格慢熱,她一直不放心,其實開學前很早就已經在做準備了,帶著孩子參觀了幼兒園,讀了繪本《魔法親親》,一直和孩子談論幼兒園。

第一天開學,孩子倒是沒哭,就是死命不肯媽媽離開,小手緊緊抓住媽媽怎麼也不鬆。幼兒園的老師試圖幫助,老師還暗示是媽媽離開的太慢了。

最後兩個老師一起勸說下,朋友才強行被分離了,離開的剎那,她轉身看到了女兒的眼神,無助、可憐、難過,別過身那瞬間,朋友自己的眼淚就沒忍住。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於是,朋友就來和我打電話。其實我也沒說什麼,就是靜靜地聽著,時不時告訴她,都一樣,當年小D第一次去幼兒園,我做的還不如你呢。

慢慢地,朋友調試好了心情,掛掉了電話。

1

掛完電話後,小D當年第一次離開我上幼兒園的一幕一幕也浮現在眼前。真的都是一樣一樣的。當時的我,做了很多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分離焦慮的方法。

推薦大家看一下這幾篇舊文,後來很多朋友都和我說,親測有效:

紐約幼兒園園長分享|破解入園焦慮,這些準備工作現在做最有效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講真,你自己一週有幾天不想去上班的?

感覺孩子在校“受氣”了,怎麼和老師說才不得罪人?

但是當時的我其實就沒有很好地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

準確地說,當時全世界的文章都在談論孩子的焦慮,並沒有任何人提醒我們這些新手父母們,原來我們也是有分離焦慮的。

昨天我在微博上發了一個帖子,下面的留言,凡是第一次面對孩子入園的,都是一模一樣的: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2

很多時候,第一次面對分離的父母,其實比孩子更加捨不得,更加不知道怎麼應對離別的不捨。

這也是為什麼,一樣的策略,如果父母自己內心沒有調試好,進行的效果就會天壤之別。

當一個母親自己是不穩定的,不快樂的,她們的情緒就會傳遞給孩子,從而進一步放大孩子的依賴感和恐慌感。

今天寫這篇並不是想告訴所有父母們,不要難過,不要捨不得。

我經歷過,別人再多的勸說對我當時來說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但我想分享幾句我當年的自我對話,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1、這世上有很多不能兼得的事情

面對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大部分母親都會把責任歸咎於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懊悔愧疚,“恨不得不上班,自己多帶她一段時間”。

但其實,成長和獨立就是意味著,我們開始明白,也讓孩子學習明白,這世上有很多不能兼得的事情的。

進入群體生活,孩子可以獲得新的社交圈、新的朋友、新的技能,這些是父母無法給到的。

女性太容易把孩子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當你感到愧疚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這句話。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2、孩子一口一口吃飯長大,也需要一步一步適應

還有一群父母會著急,因為自己無法第一時間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了,他們就會把眼睛只盯在孩子出現的問題上。

孩子入園總在哭;孩子不合群,不和其他老師孩子說話;孩子似乎午飯都不吃的,回家餓到不行;孩子上廁所不和老師說,放學回家憋到不行;孩子不會捍衛自己東西,已經幾天帶去幼兒園的玩具都沒了。

。。。如果真的要列,這個清單會很長很長。

我作為過來人可以告訴你,除非你足夠幸運,不然大部分這些問題都不是第二天或者第一週就能解決的,至少我當年沒那麼幸運。

短期無解的問題,肯定會影響我們啊。但還是回到那句話,我們如果只是焦慮擔憂,對解決問題並沒有幫助。

很多育兒文章都會提醒,父母要開心自信,那麼孩子自己也會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去適應新環境。

對我來說,開心並不是無視孩子的焦慮,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相信,我的孩子有這樣的力量,最終適應新的環境。

如果我們可以放下焦慮,學習技巧,陪伴孩子慢慢來,這才是最好的禮物。

當然,父母心態調試真的不容易的,焦慮的時候不妨想想娃小時候,曾經她一頓飯不吃,我們以為天都要塌下來了。

後來,慢慢也發現了,其實一頓飯不吃,哪怕幾天吃飯不好,孩子還是長大了。

那麼現在也記得對自己說,目前孩子遇到的問題,天也不會塌下來,我們和孩子都需要時間一步一步來。

我們也許無法承諾一定可以幫助孩子解決他所有問題,但我們可以承諾,我們會和孩子一起面對。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3、孩子從此多了一份愛

我不曾有這樣的心態,但是這幾年我也遇到過這類父母。送去幼兒園之前,總是擔心孩子會哭,但就是有一類孩子入園完全沒問題,瀟灑地說再見,還非常喜歡幼兒園的老師。

有的父母就會有一點點失落了,我的孩子難道不夠愛我嗎?為啥孩子啥都提老師怎麼說的,只聽老師不聽媽媽啦?

根據依戀理論,我們可以知道,在一個新環境裡,當孩子可以很快地對新的照顧人產生依附,這能給予他更加多的安全感,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所以面對這些情況,一定不要有“醋意”,爭寵甚至有“被拋棄感”更是要不得。要開心地面對,告訴自己,我的孩子從此多了一份愛。


"

昨天,我的一個老朋友和我打了一個長長的電話,那時她剛剛把孩子送進幼兒園,自己淚眼朦朧地想找我聊聊。

原來是這樣的,她女兒性格慢熱,她一直不放心,其實開學前很早就已經在做準備了,帶著孩子參觀了幼兒園,讀了繪本《魔法親親》,一直和孩子談論幼兒園。

第一天開學,孩子倒是沒哭,就是死命不肯媽媽離開,小手緊緊抓住媽媽怎麼也不鬆。幼兒園的老師試圖幫助,老師還暗示是媽媽離開的太慢了。

最後兩個老師一起勸說下,朋友才強行被分離了,離開的剎那,她轉身看到了女兒的眼神,無助、可憐、難過,別過身那瞬間,朋友自己的眼淚就沒忍住。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於是,朋友就來和我打電話。其實我也沒說什麼,就是靜靜地聽著,時不時告訴她,都一樣,當年小D第一次去幼兒園,我做的還不如你呢。

慢慢地,朋友調試好了心情,掛掉了電話。

1

掛完電話後,小D當年第一次離開我上幼兒園的一幕一幕也浮現在眼前。真的都是一樣一樣的。當時的我,做了很多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分離焦慮的方法。

推薦大家看一下這幾篇舊文,後來很多朋友都和我說,親測有效:

紐約幼兒園園長分享|破解入園焦慮,這些準備工作現在做最有效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講真,你自己一週有幾天不想去上班的?

感覺孩子在校“受氣”了,怎麼和老師說才不得罪人?

但是當時的我其實就沒有很好地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

準確地說,當時全世界的文章都在談論孩子的焦慮,並沒有任何人提醒我們這些新手父母們,原來我們也是有分離焦慮的。

昨天我在微博上發了一個帖子,下面的留言,凡是第一次面對孩子入園的,都是一模一樣的: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2

很多時候,第一次面對分離的父母,其實比孩子更加捨不得,更加不知道怎麼應對離別的不捨。

這也是為什麼,一樣的策略,如果父母自己內心沒有調試好,進行的效果就會天壤之別。

當一個母親自己是不穩定的,不快樂的,她們的情緒就會傳遞給孩子,從而進一步放大孩子的依賴感和恐慌感。

今天寫這篇並不是想告訴所有父母們,不要難過,不要捨不得。

我經歷過,別人再多的勸說對我當時來說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但我想分享幾句我當年的自我對話,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1、這世上有很多不能兼得的事情

面對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大部分母親都會把責任歸咎於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懊悔愧疚,“恨不得不上班,自己多帶她一段時間”。

但其實,成長和獨立就是意味著,我們開始明白,也讓孩子學習明白,這世上有很多不能兼得的事情的。

進入群體生活,孩子可以獲得新的社交圈、新的朋友、新的技能,這些是父母無法給到的。

女性太容易把孩子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當你感到愧疚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這句話。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2、孩子一口一口吃飯長大,也需要一步一步適應

還有一群父母會著急,因為自己無法第一時間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了,他們就會把眼睛只盯在孩子出現的問題上。

孩子入園總在哭;孩子不合群,不和其他老師孩子說話;孩子似乎午飯都不吃的,回家餓到不行;孩子上廁所不和老師說,放學回家憋到不行;孩子不會捍衛自己東西,已經幾天帶去幼兒園的玩具都沒了。

。。。如果真的要列,這個清單會很長很長。

我作為過來人可以告訴你,除非你足夠幸運,不然大部分這些問題都不是第二天或者第一週就能解決的,至少我當年沒那麼幸運。

短期無解的問題,肯定會影響我們啊。但還是回到那句話,我們如果只是焦慮擔憂,對解決問題並沒有幫助。

很多育兒文章都會提醒,父母要開心自信,那麼孩子自己也會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去適應新環境。

對我來說,開心並不是無視孩子的焦慮,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相信,我的孩子有這樣的力量,最終適應新的環境。

如果我們可以放下焦慮,學習技巧,陪伴孩子慢慢來,這才是最好的禮物。

當然,父母心態調試真的不容易的,焦慮的時候不妨想想娃小時候,曾經她一頓飯不吃,我們以為天都要塌下來了。

後來,慢慢也發現了,其實一頓飯不吃,哪怕幾天吃飯不好,孩子還是長大了。

那麼現在也記得對自己說,目前孩子遇到的問題,天也不會塌下來,我們和孩子都需要時間一步一步來。

我們也許無法承諾一定可以幫助孩子解決他所有問題,但我們可以承諾,我們會和孩子一起面對。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3、孩子從此多了一份愛

我不曾有這樣的心態,但是這幾年我也遇到過這類父母。送去幼兒園之前,總是擔心孩子會哭,但就是有一類孩子入園完全沒問題,瀟灑地說再見,還非常喜歡幼兒園的老師。

有的父母就會有一點點失落了,我的孩子難道不夠愛我嗎?為啥孩子啥都提老師怎麼說的,只聽老師不聽媽媽啦?

根據依戀理論,我們可以知道,在一個新環境裡,當孩子可以很快地對新的照顧人產生依附,這能給予他更加多的安全感,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所以面對這些情況,一定不要有“醋意”,爭寵甚至有“被拋棄感”更是要不得。要開心地面對,告訴自己,我的孩子從此多了一份愛。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成為父母,我最享受的一件事,就是有機會體驗很多以前不曾察覺的微妙情緒。這個過程並不是通過第三方講述就能感受的,必須自己親自經歷。

這一點是我以前不曾意識到的,但後來我慢慢發現,不管什麼情緒,只在那一剎那,所以不妨多體會多感受。

比如,像我這樣第三年送女兒入園的,相信讀者中也有類似的,當年也是覺得離開不了女兒,放心不下的。如今老母親真的就是下面這樣的感受,哈哈。


"

昨天,我的一個老朋友和我打了一個長長的電話,那時她剛剛把孩子送進幼兒園,自己淚眼朦朧地想找我聊聊。

原來是這樣的,她女兒性格慢熱,她一直不放心,其實開學前很早就已經在做準備了,帶著孩子參觀了幼兒園,讀了繪本《魔法親親》,一直和孩子談論幼兒園。

第一天開學,孩子倒是沒哭,就是死命不肯媽媽離開,小手緊緊抓住媽媽怎麼也不鬆。幼兒園的老師試圖幫助,老師還暗示是媽媽離開的太慢了。

最後兩個老師一起勸說下,朋友才強行被分離了,離開的剎那,她轉身看到了女兒的眼神,無助、可憐、難過,別過身那瞬間,朋友自己的眼淚就沒忍住。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於是,朋友就來和我打電話。其實我也沒說什麼,就是靜靜地聽著,時不時告訴她,都一樣,當年小D第一次去幼兒園,我做的還不如你呢。

慢慢地,朋友調試好了心情,掛掉了電話。

1

掛完電話後,小D當年第一次離開我上幼兒園的一幕一幕也浮現在眼前。真的都是一樣一樣的。當時的我,做了很多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分離焦慮的方法。

推薦大家看一下這幾篇舊文,後來很多朋友都和我說,親測有效:

紐約幼兒園園長分享|破解入園焦慮,這些準備工作現在做最有效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講真,你自己一週有幾天不想去上班的?

感覺孩子在校“受氣”了,怎麼和老師說才不得罪人?

但是當時的我其實就沒有很好地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

準確地說,當時全世界的文章都在談論孩子的焦慮,並沒有任何人提醒我們這些新手父母們,原來我們也是有分離焦慮的。

昨天我在微博上發了一個帖子,下面的留言,凡是第一次面對孩子入園的,都是一模一樣的: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2

很多時候,第一次面對分離的父母,其實比孩子更加捨不得,更加不知道怎麼應對離別的不捨。

這也是為什麼,一樣的策略,如果父母自己內心沒有調試好,進行的效果就會天壤之別。

當一個母親自己是不穩定的,不快樂的,她們的情緒就會傳遞給孩子,從而進一步放大孩子的依賴感和恐慌感。

今天寫這篇並不是想告訴所有父母們,不要難過,不要捨不得。

我經歷過,別人再多的勸說對我當時來說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但我想分享幾句我當年的自我對話,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1、這世上有很多不能兼得的事情

面對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大部分母親都會把責任歸咎於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懊悔愧疚,“恨不得不上班,自己多帶她一段時間”。

但其實,成長和獨立就是意味著,我們開始明白,也讓孩子學習明白,這世上有很多不能兼得的事情的。

進入群體生活,孩子可以獲得新的社交圈、新的朋友、新的技能,這些是父母無法給到的。

女性太容易把孩子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當你感到愧疚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這句話。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2、孩子一口一口吃飯長大,也需要一步一步適應

還有一群父母會著急,因為自己無法第一時間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了,他們就會把眼睛只盯在孩子出現的問題上。

孩子入園總在哭;孩子不合群,不和其他老師孩子說話;孩子似乎午飯都不吃的,回家餓到不行;孩子上廁所不和老師說,放學回家憋到不行;孩子不會捍衛自己東西,已經幾天帶去幼兒園的玩具都沒了。

。。。如果真的要列,這個清單會很長很長。

我作為過來人可以告訴你,除非你足夠幸運,不然大部分這些問題都不是第二天或者第一週就能解決的,至少我當年沒那麼幸運。

短期無解的問題,肯定會影響我們啊。但還是回到那句話,我們如果只是焦慮擔憂,對解決問題並沒有幫助。

很多育兒文章都會提醒,父母要開心自信,那麼孩子自己也會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去適應新環境。

對我來說,開心並不是無視孩子的焦慮,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相信,我的孩子有這樣的力量,最終適應新的環境。

如果我們可以放下焦慮,學習技巧,陪伴孩子慢慢來,這才是最好的禮物。

當然,父母心態調試真的不容易的,焦慮的時候不妨想想娃小時候,曾經她一頓飯不吃,我們以為天都要塌下來了。

後來,慢慢也發現了,其實一頓飯不吃,哪怕幾天吃飯不好,孩子還是長大了。

那麼現在也記得對自己說,目前孩子遇到的問題,天也不會塌下來,我們和孩子都需要時間一步一步來。

我們也許無法承諾一定可以幫助孩子解決他所有問題,但我們可以承諾,我們會和孩子一起面對。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3、孩子從此多了一份愛

我不曾有這樣的心態,但是這幾年我也遇到過這類父母。送去幼兒園之前,總是擔心孩子會哭,但就是有一類孩子入園完全沒問題,瀟灑地說再見,還非常喜歡幼兒園的老師。

有的父母就會有一點點失落了,我的孩子難道不夠愛我嗎?為啥孩子啥都提老師怎麼說的,只聽老師不聽媽媽啦?

根據依戀理論,我們可以知道,在一個新環境裡,當孩子可以很快地對新的照顧人產生依附,這能給予他更加多的安全感,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所以面對這些情況,一定不要有“醋意”,爭寵甚至有“被拋棄感”更是要不得。要開心地面對,告訴自己,我的孩子從此多了一份愛。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成為父母,我最享受的一件事,就是有機會體驗很多以前不曾察覺的微妙情緒。這個過程並不是通過第三方講述就能感受的,必須自己親自經歷。

這一點是我以前不曾意識到的,但後來我慢慢發現,不管什麼情緒,只在那一剎那,所以不妨多體會多感受。

比如,像我這樣第三年送女兒入園的,相信讀者中也有類似的,當年也是覺得離開不了女兒,放心不下的。如今老母親真的就是下面這樣的感受,哈哈。


娃沒哭,媽先哭了,孩子不在眼皮底下也犯愁

我們總是在擔心孩子的未來,卻未曾真正享受和他們共處的當下。

成為父母,意味著每一天都很長,每一年卻很短。

所以,請在孩子真正長大之前,好好珍惜她帶給我們的所有煩惱和快樂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