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22期,原文標題《石頭成長記》,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徐菁菁

世人總是豔羨天賦。但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天賦只是一粒種子,要成長為大樹,開花結果,陽光、空氣和水缺一不可。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22期,原文標題《石頭成長記》,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徐菁菁

世人總是豔羨天賦。但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天賦只是一粒種子,要成長為大樹,開花結果,陽光、空氣和水缺一不可。

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北京實驗二小的學生們在體育課上

興趣與性格

石頭今年高一,是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學生。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剛結束了一次遠赴加拿大的競賽之旅。今年的加拿大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CCO)挑選了兩名中國孩子去交流,石頭是其中之一。兩天的比賽,石頭不但拿了金牌,而且總分排在所有孩子的第一名。這個瘦高個男孩兒很審慎地分析:“肯定有運氣的因素。(加拿大)參賽隊員有去年的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得主,毫無疑問,綜合實力是比我強的。”

石頭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初三、高一他兩次獲得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一等獎,已經拿到了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資格,未來的高考中,他將享受清華自主招生降至一本錄取的最優惠的錄取政策。這對石頭來說還不夠。他對自己的未來很有主意:7月,他要衝擊國家信息學奧賽的金牌,3年的高中結束後,他希望他能在斯坦福大學繼續學業。

在周圍人眼裡,石頭毫無疑問是個出類拔萃的孩子。聽說我要尋找一個“天才兒童”的成長故事,石頭一家的朋友立刻把他推薦給了我。但一見面開聊,石頭爸和石頭媽的第一句話就是劃清界限:“我們從來沒覺得我們家石頭是一個天才。他體現出來的就是一個正常孩子找到他喜歡的東西,併為之付出努力的成果。”

石頭爸和石頭媽從沒帶石頭測過智商。北京有好幾所中學有“特長班”或者“早培班”,石頭去參加過其中一所的考試,因為沒有做任何應試準備,答不上來《再別康橋》的作者是徐志摩之類的文學常識,沒有考上。另一所中學的早培班決定錄取石頭,石頭爸和石頭媽沒讓石頭去,他們不願意壓縮孩子的義務教育年限。

回想石頭小時候,石頭爸和石頭媽也並沒有什麼識字算數的早慧“神童故事”和我分享。他們印象最深的是兩點:在遊戲裡,孩子對喜歡的事物表現出的好奇心和專注力。石頭3歲的時候,石頭媽帶他去科技館玩,買了一個魔方回來。石頭爸拿來擰著玩,孩子覺得擰亂的魔方是被弄壞了,難過得哭起來。石頭爸和石頭承諾,能給他復原回來。他上網自己學習,然後把復原魔方的方法一步一步教給石頭。教了整整一個禮拜後,石頭拿著魔方下樓玩,邀請小朋友把魔方擰亂,自己再用一分鐘把魔方擰回來,樂此不疲。小時候,石頭還愛玩磁力棒。他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坐上整整一個小時構建他腦海裡的世界。作為父母,石頭爸和石頭媽所能做的,就是呵護這份好奇心,確保這種天然的專注不會被打擾。

回頭看石頭的成長,魔方和磁力棒像是兩個縮影。石頭媽記得初一的時候石頭第一次上編程課回來,孩子的眼睛裡都閃著光。石頭告訴我,他在課上打了人生中的第一條程序——所有程序員的啟蒙“Hello,world”。孩子們跟著老師一個字一個字敲入天書一般的程序字符。“大概敲了15分鐘,電腦輸出了‘Hello,world’這句話。我一下子覺得自己就像是找到了一臺新玩具。我看著自己輸入的程序,心裡琢磨著哪些地方能夠改改,就像擰擰玩具的螺絲釘,就可以創造不一樣的新東西。”

“別人看我們編程,就是坐在那裡一行一行地輸入代碼,這件事的樂趣並不像看一場電視節目一樣顯而易見。但實際上,我們通過一個算法解決一些難題,驗證自己的想法,這個過程本身是其樂無窮的,如果你真正能發現裡面的樂趣,它足以讓你沉迷其中。”石頭的老師,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信息學教師胡偉棟告訴我,作為教師,一目瞭然的是,有興趣的學生能夠在整個課堂上都保持高度的專注,另一些因為家長的堅持才來學習的孩子,則可能經過多次提醒,都沒有辦法集中精力。“是否能夠發現樂趣直接關係到孩子到底能走多遠。那是孩子度過漫長而艱苦的練習的原動力。”胡偉棟中學時代曾是中國頂級的計算機競賽選手,又在國家隊擔任了多年教練。在他看來,那些能夠走到金字塔頂端的孩子無一例外都以強烈的興趣為基礎。

發現和點燃孩子的真正興趣和天賦說起來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回到孩子年紀尚小的時候,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學什麼、要達到何種目標、何時應該收手和改變方向,最初往往還是家長的決斷。石頭爸感慨說,教育考驗的是家長的管理能力,家長的一舉一動都不能僅憑個人情緒,必須是理性的判斷。和許多家長一樣,他們送石頭去上那些他們覺得有價值的興趣班,但也同時仔細觀察著孩子的反應。

最早,在幼兒園時期,石頭學習過鋼琴。儘管幾年下來,孩子學得也不錯,但夫妻倆明白鋼琴不是石頭的興趣所在。石頭現在還記得,上小學之後,“有一天練琴時我練得很煩了,我和我媽媽說:‘我不想再學鋼琴了,之後再也不想了!’我媽媽問我:‘你真的想好了嗎?’我說是的。沒幾天,我爸媽就把鋼琴送人了。”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許多孩子被送去學奧數,石頭則去學了圍棋。這次是爸爸的決定。石頭爸說,他當時有三點考慮:第一個是希望能培養石頭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第二個是想讓他建立競爭意識,第三個是接受挫折教育:“每一盤棋坐下來就有輸贏,都要力爭勝負,平時生活裡咱們可不是這樣的。”

學了一段時間,石頭爸判斷,孩子對圍棋有相當的興趣:一盤棋下下來,很多孩子坐不住,但石頭可以。石頭記得,剛開始學圍棋只是遵循父母的安排,最大的趣味在於有了一群小夥伴在一塊兒玩。而當他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訓練,達到了一定的水準之後,真正的樂趣迎面而來:那是一種莫可名狀的魅力,好像調動大軍,在另一個世界裡完成一場戰爭,充滿了成就感和責任感。它既需要人為的計算,蘊含著神祕的場和勢,這些都讓他著迷。

學棋生涯持續了三年,石頭爸為兒子做了另外一個決定:改學奧數。他的考慮基於幾點:相比圍棋,奧數能夠和孩子未來的學業發展更好地掛鉤起來;孩子若想在圍棋上有更大發展,投入產出的性價比低,但作為終身愛好,目前的水準已經足夠;從他的最初出發點來看,幾個目標都已經達成了。石頭在學圍棋的過程中建立了一套競爭意識和勝負觀。第一次上圍棋課時,孩子是哭著出來的——在家裡,老人們下棋會讓他,而在班裡他一個同學也下不過。後來時間長了,勝負經歷得多了,孩子也淡定了。石頭媽記得,學棋的時間一長,孩子嘴裡老有兩個詞:技不如人、以棋會友。

石頭的學棋之路持續到小學三年級,在那一年,他參加了業餘圍棋三段的考試。石頭爸記得,考試在北京棋院舉行,二段的孩子要在連續12場的艱苦比賽中獲得8場勝利才能夠升級為三段。比賽持續3天,第一天下來,孩子連輸3盤,出來就哭了。回想起來,石頭覺得那是自己成長過程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個時刻。他記得他給圍棋老師打電話,那位名師在電話裡叮囑:“你下每一個子的時候,不要想著一盤棋的輸贏,你只要讓每一個子發揮自己的作用,讓你的每一步都有價值就可以了。”石頭至今認為那是一個奇蹟:接下來,他連續贏了8盤棋。這好像是人生一課:“那之後,我總是會告誡自己,讓我走的每一步都要有它的價值。”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22期,原文標題《石頭成長記》,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徐菁菁

世人總是豔羨天賦。但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天賦只是一粒種子,要成長為大樹,開花結果,陽光、空氣和水缺一不可。

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北京實驗二小的學生們在體育課上

興趣與性格

石頭今年高一,是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學生。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剛結束了一次遠赴加拿大的競賽之旅。今年的加拿大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CCO)挑選了兩名中國孩子去交流,石頭是其中之一。兩天的比賽,石頭不但拿了金牌,而且總分排在所有孩子的第一名。這個瘦高個男孩兒很審慎地分析:“肯定有運氣的因素。(加拿大)參賽隊員有去年的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得主,毫無疑問,綜合實力是比我強的。”

石頭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初三、高一他兩次獲得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一等獎,已經拿到了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資格,未來的高考中,他將享受清華自主招生降至一本錄取的最優惠的錄取政策。這對石頭來說還不夠。他對自己的未來很有主意:7月,他要衝擊國家信息學奧賽的金牌,3年的高中結束後,他希望他能在斯坦福大學繼續學業。

在周圍人眼裡,石頭毫無疑問是個出類拔萃的孩子。聽說我要尋找一個“天才兒童”的成長故事,石頭一家的朋友立刻把他推薦給了我。但一見面開聊,石頭爸和石頭媽的第一句話就是劃清界限:“我們從來沒覺得我們家石頭是一個天才。他體現出來的就是一個正常孩子找到他喜歡的東西,併為之付出努力的成果。”

石頭爸和石頭媽從沒帶石頭測過智商。北京有好幾所中學有“特長班”或者“早培班”,石頭去參加過其中一所的考試,因為沒有做任何應試準備,答不上來《再別康橋》的作者是徐志摩之類的文學常識,沒有考上。另一所中學的早培班決定錄取石頭,石頭爸和石頭媽沒讓石頭去,他們不願意壓縮孩子的義務教育年限。

回想石頭小時候,石頭爸和石頭媽也並沒有什麼識字算數的早慧“神童故事”和我分享。他們印象最深的是兩點:在遊戲裡,孩子對喜歡的事物表現出的好奇心和專注力。石頭3歲的時候,石頭媽帶他去科技館玩,買了一個魔方回來。石頭爸拿來擰著玩,孩子覺得擰亂的魔方是被弄壞了,難過得哭起來。石頭爸和石頭承諾,能給他復原回來。他上網自己學習,然後把復原魔方的方法一步一步教給石頭。教了整整一個禮拜後,石頭拿著魔方下樓玩,邀請小朋友把魔方擰亂,自己再用一分鐘把魔方擰回來,樂此不疲。小時候,石頭還愛玩磁力棒。他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坐上整整一個小時構建他腦海裡的世界。作為父母,石頭爸和石頭媽所能做的,就是呵護這份好奇心,確保這種天然的專注不會被打擾。

回頭看石頭的成長,魔方和磁力棒像是兩個縮影。石頭媽記得初一的時候石頭第一次上編程課回來,孩子的眼睛裡都閃著光。石頭告訴我,他在課上打了人生中的第一條程序——所有程序員的啟蒙“Hello,world”。孩子們跟著老師一個字一個字敲入天書一般的程序字符。“大概敲了15分鐘,電腦輸出了‘Hello,world’這句話。我一下子覺得自己就像是找到了一臺新玩具。我看著自己輸入的程序,心裡琢磨著哪些地方能夠改改,就像擰擰玩具的螺絲釘,就可以創造不一樣的新東西。”

“別人看我們編程,就是坐在那裡一行一行地輸入代碼,這件事的樂趣並不像看一場電視節目一樣顯而易見。但實際上,我們通過一個算法解決一些難題,驗證自己的想法,這個過程本身是其樂無窮的,如果你真正能發現裡面的樂趣,它足以讓你沉迷其中。”石頭的老師,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信息學教師胡偉棟告訴我,作為教師,一目瞭然的是,有興趣的學生能夠在整個課堂上都保持高度的專注,另一些因為家長的堅持才來學習的孩子,則可能經過多次提醒,都沒有辦法集中精力。“是否能夠發現樂趣直接關係到孩子到底能走多遠。那是孩子度過漫長而艱苦的練習的原動力。”胡偉棟中學時代曾是中國頂級的計算機競賽選手,又在國家隊擔任了多年教練。在他看來,那些能夠走到金字塔頂端的孩子無一例外都以強烈的興趣為基礎。

發現和點燃孩子的真正興趣和天賦說起來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回到孩子年紀尚小的時候,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學什麼、要達到何種目標、何時應該收手和改變方向,最初往往還是家長的決斷。石頭爸感慨說,教育考驗的是家長的管理能力,家長的一舉一動都不能僅憑個人情緒,必須是理性的判斷。和許多家長一樣,他們送石頭去上那些他們覺得有價值的興趣班,但也同時仔細觀察著孩子的反應。

最早,在幼兒園時期,石頭學習過鋼琴。儘管幾年下來,孩子學得也不錯,但夫妻倆明白鋼琴不是石頭的興趣所在。石頭現在還記得,上小學之後,“有一天練琴時我練得很煩了,我和我媽媽說:‘我不想再學鋼琴了,之後再也不想了!’我媽媽問我:‘你真的想好了嗎?’我說是的。沒幾天,我爸媽就把鋼琴送人了。”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許多孩子被送去學奧數,石頭則去學了圍棋。這次是爸爸的決定。石頭爸說,他當時有三點考慮:第一個是希望能培養石頭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第二個是想讓他建立競爭意識,第三個是接受挫折教育:“每一盤棋坐下來就有輸贏,都要力爭勝負,平時生活裡咱們可不是這樣的。”

學了一段時間,石頭爸判斷,孩子對圍棋有相當的興趣:一盤棋下下來,很多孩子坐不住,但石頭可以。石頭記得,剛開始學圍棋只是遵循父母的安排,最大的趣味在於有了一群小夥伴在一塊兒玩。而當他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訓練,達到了一定的水準之後,真正的樂趣迎面而來:那是一種莫可名狀的魅力,好像調動大軍,在另一個世界裡完成一場戰爭,充滿了成就感和責任感。它既需要人為的計算,蘊含著神祕的場和勢,這些都讓他著迷。

學棋生涯持續了三年,石頭爸為兒子做了另外一個決定:改學奧數。他的考慮基於幾點:相比圍棋,奧數能夠和孩子未來的學業發展更好地掛鉤起來;孩子若想在圍棋上有更大發展,投入產出的性價比低,但作為終身愛好,目前的水準已經足夠;從他的最初出發點來看,幾個目標都已經達成了。石頭在學圍棋的過程中建立了一套競爭意識和勝負觀。第一次上圍棋課時,孩子是哭著出來的——在家裡,老人們下棋會讓他,而在班裡他一個同學也下不過。後來時間長了,勝負經歷得多了,孩子也淡定了。石頭媽記得,學棋的時間一長,孩子嘴裡老有兩個詞:技不如人、以棋會友。

石頭的學棋之路持續到小學三年級,在那一年,他參加了業餘圍棋三段的考試。石頭爸記得,考試在北京棋院舉行,二段的孩子要在連續12場的艱苦比賽中獲得8場勝利才能夠升級為三段。比賽持續3天,第一天下來,孩子連輸3盤,出來就哭了。回想起來,石頭覺得那是自己成長過程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個時刻。他記得他給圍棋老師打電話,那位名師在電話裡叮囑:“你下每一個子的時候,不要想著一盤棋的輸贏,你只要讓每一個子發揮自己的作用,讓你的每一步都有價值就可以了。”石頭至今認為那是一個奇蹟:接下來,他連續贏了8盤棋。這好像是人生一課:“那之後,我總是會告誡自己,讓我走的每一步都要有它的價值。”

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斯坦福大學校園一景

在石頭爸看來,圍棋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那年假期,一家人帶著孩子去法國玩。石頭爸給石頭的圍棋老師發了信息,告訴他為了將精力投入奧數,石頭將結束圍棋的學習。老師痛心疾首:“奧數奧數,屠龍之術,學之無用,不學不行!”對父親的決定,石頭也感到難過。但石頭爸很堅定:他相信數學作為基礎學科的價值,更重要的,他判斷孩子喜歡數學。

石頭記得一個場景,很小的時候,他坐在汽車的後排,坐在前排的父親和他說雞兔同籠,那些需要動腦筋的故事從不讓他感到“厭煩”。上小學以後,石頭爸和石頭媽去參加家長會,總能聽到數學老師誇獎石頭對數學感興趣,在班裡表現突出。一年級的時候,他們試著給孩子從網上找來一些二年級的奧數題,孩子不但做了出來,還主動要求媽媽找三年級的奧數題給他挑戰挑戰。真的到了奧數班以後,石頭的表現迴應了父母的觀察。石頭告訴我:“當時我感到我就是在遊戲,老師講任何問題,我等不到他說完就舉手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

校園、師長與同伴

良好的數學訓練是石頭走上計算機之路的基石,但不得不說石頭髮現自己的計算機天賦有一定的巧合。4年前,石頭上初一,他的計算機老師胡偉棟則剛剛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畢業。畢業時,胡偉棟很是躊躇。對於他和他的同學們來說,未來的道路幾乎沒有懸念:一部分同學會專心科研,另一部分則進入大公司,拿一份令人豔羨的高薪。胡偉棟對這兩者都沒有興趣。他認為,自己在計算機競賽上出類拔萃,但對科研並沒有太多感覺,“做得並不好”。“如果去公司呢,每天面對的就是公司的產品,現在計算機行業的產品更新換代得太快了,你前一段時間寫的代碼,可能過一段時間就失去了意義,看似做了很多工作,卻不會有太多東西沉澱下來。”另一種可能在胡偉棟腦海裡出現。在清華計算機系,他從本科到博士期間都是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隊的教練,他喜歡和中學生們打交道,那是一種單純愉悅而充滿成就感的工作。“我的產品就是學生,如果他們學得好,將來會在社會各個領域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他們就是我的積累,不會因為一個具體產品的消失而消失,我覺得這是真正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胡偉棟到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任教成為當時學生家長中一件頗為轟動的事——除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的學歷,他的另一身份更加引人注目。2004年,剛上高一的長沙市長郡中學學生胡偉棟就以總分排名第二獲得了第16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第二年,他又以滿分第一名的蟬聯金牌。這個戰績,至今仍是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屆的一個“傳說”。

“名人效應”的影響是巨大的。胡偉棟任教以前,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已經開展了不錯的計算機競賽課程,但老師們苦於問津者寥寥,他們需要主動去發掘有潛力的學生,一個一個地去說服他們來參加。等胡偉棟到校時,報名參加計算機課的孩子一下子就有了一兩百人。聞風而動的家長就包括石頭媽。她聽說孩子的學校來了一位計算機大牛當老師,立刻詢問石頭:“要不要試一試?機會太難得了。”媽媽的判斷得到了驗證。計算機競賽到了頂級水平,題目之難,全國難以找到幾位能夠解題的教練。胡偉棟有自己的資源和方法,他任教後,實驗中學的參賽水平很快拔了尖。

石頭媽的敏銳來源於夫妻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經驗:石頭的成長固然有天分、興趣和家庭教育的因素,但學校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用石頭爸的話說,石頭是幸運的,他遇到的“體制裡的最好的資源”。

十幾年前,北京房價尚在每平方米千元時代,為了孩子上學,石頭爸和石頭媽咬牙以近兩萬元的均價買下了一套學區房,石頭因此得以進入北京實驗二小學習。一家人回想起來都覺得這是孩子成長中極為正確的選擇。

石頭爸和石頭媽在自己的學生時代都是學霸,回看自己的成長曆程,他們對於孩子應該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有十分明確的看法:他們從不要求石頭拿100分,在他們看來,90分就是優秀,如果非要考到100分,孩子就需要為應試付出大量性價比極低的重複勞動,而這些時間原本可以用於更有意義的學習。他們認為,教育應該完成的是思維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而絕不僅是不是知識的灌輸。石頭記得,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已經不再檢查他的作業。爸爸有時候會到房間來看一眼,提醒自己之後會有一項什麼考試:“可以做個學習計劃,做完計劃可以來找我討論。”石頭爸送石頭去上奧數班,發現孩子們在前面學,教室後面坐著烏壓壓的一片家長,都在埋頭做筆記。回到家裡,他把自己讀博士期間的筆記本找了出來,比對著告訴石頭上課到底應該記些什麼、怎麼記。奧數班上了一段時間,石頭爸也有過疑惑:石頭的成績在班裡總是無法拔尖。他向老師詢問孩子是不是能力有限。他這才知道,很多家長不但回家要重新給孩子講課,為了孩子能夠考出好成績,還會同時上另外一個奧數班強化應試能力。這位老師讓他放心:“你們並沒有這樣做,你們的孩子是天然的好。”

石頭爸一度擔心,學校教育的標準化和模式化會限制石頭的發展:一則教學大綱過於淺顯,不能適應特殊孩子的成長需求,二則學校教育安排得過多過滿,以至於孩子無法接受額外的教育,無法發揮特長、拓展興趣。幸運的是,實驗二小給了石頭巨大的空間。這所小學不按成績排名,不選籠統的三好學生。針對石頭這樣數學能力出眾的孩子,老師們允許他們不用在作業中完成較為簡單的習題。從石頭5歲開始,石頭爸和石頭媽為了拓展孩子的見識,一直堅持帶孩子出國旅行。有時候,旅行和其他課外的閱讀和學習佔據了大量時間,他們允許孩子不完成寒暑假作業。這樣的“出格”選擇,學校也接受了。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22期,原文標題《石頭成長記》,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徐菁菁

世人總是豔羨天賦。但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天賦只是一粒種子,要成長為大樹,開花結果,陽光、空氣和水缺一不可。

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北京實驗二小的學生們在體育課上

興趣與性格

石頭今年高一,是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學生。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剛結束了一次遠赴加拿大的競賽之旅。今年的加拿大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CCO)挑選了兩名中國孩子去交流,石頭是其中之一。兩天的比賽,石頭不但拿了金牌,而且總分排在所有孩子的第一名。這個瘦高個男孩兒很審慎地分析:“肯定有運氣的因素。(加拿大)參賽隊員有去年的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得主,毫無疑問,綜合實力是比我強的。”

石頭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初三、高一他兩次獲得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一等獎,已經拿到了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資格,未來的高考中,他將享受清華自主招生降至一本錄取的最優惠的錄取政策。這對石頭來說還不夠。他對自己的未來很有主意:7月,他要衝擊國家信息學奧賽的金牌,3年的高中結束後,他希望他能在斯坦福大學繼續學業。

在周圍人眼裡,石頭毫無疑問是個出類拔萃的孩子。聽說我要尋找一個“天才兒童”的成長故事,石頭一家的朋友立刻把他推薦給了我。但一見面開聊,石頭爸和石頭媽的第一句話就是劃清界限:“我們從來沒覺得我們家石頭是一個天才。他體現出來的就是一個正常孩子找到他喜歡的東西,併為之付出努力的成果。”

石頭爸和石頭媽從沒帶石頭測過智商。北京有好幾所中學有“特長班”或者“早培班”,石頭去參加過其中一所的考試,因為沒有做任何應試準備,答不上來《再別康橋》的作者是徐志摩之類的文學常識,沒有考上。另一所中學的早培班決定錄取石頭,石頭爸和石頭媽沒讓石頭去,他們不願意壓縮孩子的義務教育年限。

回想石頭小時候,石頭爸和石頭媽也並沒有什麼識字算數的早慧“神童故事”和我分享。他們印象最深的是兩點:在遊戲裡,孩子對喜歡的事物表現出的好奇心和專注力。石頭3歲的時候,石頭媽帶他去科技館玩,買了一個魔方回來。石頭爸拿來擰著玩,孩子覺得擰亂的魔方是被弄壞了,難過得哭起來。石頭爸和石頭承諾,能給他復原回來。他上網自己學習,然後把復原魔方的方法一步一步教給石頭。教了整整一個禮拜後,石頭拿著魔方下樓玩,邀請小朋友把魔方擰亂,自己再用一分鐘把魔方擰回來,樂此不疲。小時候,石頭還愛玩磁力棒。他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坐上整整一個小時構建他腦海裡的世界。作為父母,石頭爸和石頭媽所能做的,就是呵護這份好奇心,確保這種天然的專注不會被打擾。

回頭看石頭的成長,魔方和磁力棒像是兩個縮影。石頭媽記得初一的時候石頭第一次上編程課回來,孩子的眼睛裡都閃著光。石頭告訴我,他在課上打了人生中的第一條程序——所有程序員的啟蒙“Hello,world”。孩子們跟著老師一個字一個字敲入天書一般的程序字符。“大概敲了15分鐘,電腦輸出了‘Hello,world’這句話。我一下子覺得自己就像是找到了一臺新玩具。我看著自己輸入的程序,心裡琢磨著哪些地方能夠改改,就像擰擰玩具的螺絲釘,就可以創造不一樣的新東西。”

“別人看我們編程,就是坐在那裡一行一行地輸入代碼,這件事的樂趣並不像看一場電視節目一樣顯而易見。但實際上,我們通過一個算法解決一些難題,驗證自己的想法,這個過程本身是其樂無窮的,如果你真正能發現裡面的樂趣,它足以讓你沉迷其中。”石頭的老師,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信息學教師胡偉棟告訴我,作為教師,一目瞭然的是,有興趣的學生能夠在整個課堂上都保持高度的專注,另一些因為家長的堅持才來學習的孩子,則可能經過多次提醒,都沒有辦法集中精力。“是否能夠發現樂趣直接關係到孩子到底能走多遠。那是孩子度過漫長而艱苦的練習的原動力。”胡偉棟中學時代曾是中國頂級的計算機競賽選手,又在國家隊擔任了多年教練。在他看來,那些能夠走到金字塔頂端的孩子無一例外都以強烈的興趣為基礎。

發現和點燃孩子的真正興趣和天賦說起來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回到孩子年紀尚小的時候,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學什麼、要達到何種目標、何時應該收手和改變方向,最初往往還是家長的決斷。石頭爸感慨說,教育考驗的是家長的管理能力,家長的一舉一動都不能僅憑個人情緒,必須是理性的判斷。和許多家長一樣,他們送石頭去上那些他們覺得有價值的興趣班,但也同時仔細觀察著孩子的反應。

最早,在幼兒園時期,石頭學習過鋼琴。儘管幾年下來,孩子學得也不錯,但夫妻倆明白鋼琴不是石頭的興趣所在。石頭現在還記得,上小學之後,“有一天練琴時我練得很煩了,我和我媽媽說:‘我不想再學鋼琴了,之後再也不想了!’我媽媽問我:‘你真的想好了嗎?’我說是的。沒幾天,我爸媽就把鋼琴送人了。”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許多孩子被送去學奧數,石頭則去學了圍棋。這次是爸爸的決定。石頭爸說,他當時有三點考慮:第一個是希望能培養石頭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第二個是想讓他建立競爭意識,第三個是接受挫折教育:“每一盤棋坐下來就有輸贏,都要力爭勝負,平時生活裡咱們可不是這樣的。”

學了一段時間,石頭爸判斷,孩子對圍棋有相當的興趣:一盤棋下下來,很多孩子坐不住,但石頭可以。石頭記得,剛開始學圍棋只是遵循父母的安排,最大的趣味在於有了一群小夥伴在一塊兒玩。而當他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訓練,達到了一定的水準之後,真正的樂趣迎面而來:那是一種莫可名狀的魅力,好像調動大軍,在另一個世界裡完成一場戰爭,充滿了成就感和責任感。它既需要人為的計算,蘊含著神祕的場和勢,這些都讓他著迷。

學棋生涯持續了三年,石頭爸為兒子做了另外一個決定:改學奧數。他的考慮基於幾點:相比圍棋,奧數能夠和孩子未來的學業發展更好地掛鉤起來;孩子若想在圍棋上有更大發展,投入產出的性價比低,但作為終身愛好,目前的水準已經足夠;從他的最初出發點來看,幾個目標都已經達成了。石頭在學圍棋的過程中建立了一套競爭意識和勝負觀。第一次上圍棋課時,孩子是哭著出來的——在家裡,老人們下棋會讓他,而在班裡他一個同學也下不過。後來時間長了,勝負經歷得多了,孩子也淡定了。石頭媽記得,學棋的時間一長,孩子嘴裡老有兩個詞:技不如人、以棋會友。

石頭的學棋之路持續到小學三年級,在那一年,他參加了業餘圍棋三段的考試。石頭爸記得,考試在北京棋院舉行,二段的孩子要在連續12場的艱苦比賽中獲得8場勝利才能夠升級為三段。比賽持續3天,第一天下來,孩子連輸3盤,出來就哭了。回想起來,石頭覺得那是自己成長過程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個時刻。他記得他給圍棋老師打電話,那位名師在電話裡叮囑:“你下每一個子的時候,不要想著一盤棋的輸贏,你只要讓每一個子發揮自己的作用,讓你的每一步都有價值就可以了。”石頭至今認為那是一個奇蹟:接下來,他連續贏了8盤棋。這好像是人生一課:“那之後,我總是會告誡自己,讓我走的每一步都要有它的價值。”

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斯坦福大學校園一景

在石頭爸看來,圍棋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那年假期,一家人帶著孩子去法國玩。石頭爸給石頭的圍棋老師發了信息,告訴他為了將精力投入奧數,石頭將結束圍棋的學習。老師痛心疾首:“奧數奧數,屠龍之術,學之無用,不學不行!”對父親的決定,石頭也感到難過。但石頭爸很堅定:他相信數學作為基礎學科的價值,更重要的,他判斷孩子喜歡數學。

石頭記得一個場景,很小的時候,他坐在汽車的後排,坐在前排的父親和他說雞兔同籠,那些需要動腦筋的故事從不讓他感到“厭煩”。上小學以後,石頭爸和石頭媽去參加家長會,總能聽到數學老師誇獎石頭對數學感興趣,在班裡表現突出。一年級的時候,他們試著給孩子從網上找來一些二年級的奧數題,孩子不但做了出來,還主動要求媽媽找三年級的奧數題給他挑戰挑戰。真的到了奧數班以後,石頭的表現迴應了父母的觀察。石頭告訴我:“當時我感到我就是在遊戲,老師講任何問題,我等不到他說完就舉手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

校園、師長與同伴

良好的數學訓練是石頭走上計算機之路的基石,但不得不說石頭髮現自己的計算機天賦有一定的巧合。4年前,石頭上初一,他的計算機老師胡偉棟則剛剛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畢業。畢業時,胡偉棟很是躊躇。對於他和他的同學們來說,未來的道路幾乎沒有懸念:一部分同學會專心科研,另一部分則進入大公司,拿一份令人豔羨的高薪。胡偉棟對這兩者都沒有興趣。他認為,自己在計算機競賽上出類拔萃,但對科研並沒有太多感覺,“做得並不好”。“如果去公司呢,每天面對的就是公司的產品,現在計算機行業的產品更新換代得太快了,你前一段時間寫的代碼,可能過一段時間就失去了意義,看似做了很多工作,卻不會有太多東西沉澱下來。”另一種可能在胡偉棟腦海裡出現。在清華計算機系,他從本科到博士期間都是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隊的教練,他喜歡和中學生們打交道,那是一種單純愉悅而充滿成就感的工作。“我的產品就是學生,如果他們學得好,將來會在社會各個領域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他們就是我的積累,不會因為一個具體產品的消失而消失,我覺得這是真正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胡偉棟到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任教成為當時學生家長中一件頗為轟動的事——除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的學歷,他的另一身份更加引人注目。2004年,剛上高一的長沙市長郡中學學生胡偉棟就以總分排名第二獲得了第16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第二年,他又以滿分第一名的蟬聯金牌。這個戰績,至今仍是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屆的一個“傳說”。

“名人效應”的影響是巨大的。胡偉棟任教以前,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已經開展了不錯的計算機競賽課程,但老師們苦於問津者寥寥,他們需要主動去發掘有潛力的學生,一個一個地去說服他們來參加。等胡偉棟到校時,報名參加計算機課的孩子一下子就有了一兩百人。聞風而動的家長就包括石頭媽。她聽說孩子的學校來了一位計算機大牛當老師,立刻詢問石頭:“要不要試一試?機會太難得了。”媽媽的判斷得到了驗證。計算機競賽到了頂級水平,題目之難,全國難以找到幾位能夠解題的教練。胡偉棟有自己的資源和方法,他任教後,實驗中學的參賽水平很快拔了尖。

石頭媽的敏銳來源於夫妻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經驗:石頭的成長固然有天分、興趣和家庭教育的因素,但學校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用石頭爸的話說,石頭是幸運的,他遇到的“體制裡的最好的資源”。

十幾年前,北京房價尚在每平方米千元時代,為了孩子上學,石頭爸和石頭媽咬牙以近兩萬元的均價買下了一套學區房,石頭因此得以進入北京實驗二小學習。一家人回想起來都覺得這是孩子成長中極為正確的選擇。

石頭爸和石頭媽在自己的學生時代都是學霸,回看自己的成長曆程,他們對於孩子應該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有十分明確的看法:他們從不要求石頭拿100分,在他們看來,90分就是優秀,如果非要考到100分,孩子就需要為應試付出大量性價比極低的重複勞動,而這些時間原本可以用於更有意義的學習。他們認為,教育應該完成的是思維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而絕不僅是不是知識的灌輸。石頭記得,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已經不再檢查他的作業。爸爸有時候會到房間來看一眼,提醒自己之後會有一項什麼考試:“可以做個學習計劃,做完計劃可以來找我討論。”石頭爸送石頭去上奧數班,發現孩子們在前面學,教室後面坐著烏壓壓的一片家長,都在埋頭做筆記。回到家裡,他把自己讀博士期間的筆記本找了出來,比對著告訴石頭上課到底應該記些什麼、怎麼記。奧數班上了一段時間,石頭爸也有過疑惑:石頭的成績在班裡總是無法拔尖。他向老師詢問孩子是不是能力有限。他這才知道,很多家長不但回家要重新給孩子講課,為了孩子能夠考出好成績,還會同時上另外一個奧數班強化應試能力。這位老師讓他放心:“你們並沒有這樣做,你們的孩子是天然的好。”

石頭爸一度擔心,學校教育的標準化和模式化會限制石頭的發展:一則教學大綱過於淺顯,不能適應特殊孩子的成長需求,二則學校教育安排得過多過滿,以至於孩子無法接受額外的教育,無法發揮特長、拓展興趣。幸運的是,實驗二小給了石頭巨大的空間。這所小學不按成績排名,不選籠統的三好學生。針對石頭這樣數學能力出眾的孩子,老師們允許他們不用在作業中完成較為簡單的習題。從石頭5歲開始,石頭爸和石頭媽為了拓展孩子的見識,一直堅持帶孩子出國旅行。有時候,旅行和其他課外的閱讀和學習佔據了大量時間,他們允許孩子不完成寒暑假作業。這樣的“出格”選擇,學校也接受了。

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校園圖書館

更重要的是這裡的課堂。石頭媽去旁聽上課,令她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不同於一般小學授課的模式,實驗二小的課堂是由孩子們的充分討論構成的。課堂圍繞一個問題展開,孩子們可以直接對老師的觀點提出疑問。聽到同學的觀點不贊成,孩子們會舉手:“某某某同學你的觀點說得很對,但是我還想補充……”回答不了的問題,孩子們會說:“今天我回答不了,我請某某某同學幫我回答。”在絕大多數時候,老師並不扮演知識提供者的角色,而是引導推動孩子們在討論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推導出有價值的結論。

這樣開放的課堂對於石頭來說至關重要。“它包容了我當時的好奇和興趣。”石頭告訴我,那個時候,因為感興趣,“老師講一個問題,剛說到一半,我就要搶先說:老師我會了!”或者,他乾脆會打斷老師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石頭的印象裡,數學老師心平氣和地提醒過他注意討論的規範,但從來沒有生過氣發過火。

同時,課堂也能夠駕馭他的興趣。儘管石頭的數學能力超過一般孩子的水平,但從未在課堂上有過“吃不飽”的感覺。“因為老師會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這些問題包含了從簡到難的梯度,能夠適合不同同學的需要。當我覺得自己都懂了的時候,總會有一個更深的問題拋出來,把我吸引進去。”石頭說,現在回想起小學,他記不起任何具體的知識點,想起來的都是快樂。“這些都讓我保留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並且在遇到更難的知識時候,有足夠的動力和勇氣去攻克它。”

我拜訪胡偉棟老師的時候是週日的午後,在告辭之前,我留意到一間教室裡已經有一些孩子坐在了電腦前面。胡偉棟告訴我,孩子們是來上他的課的,下午的課程已經開始了。我又驚訝又愧疚,覺得自己耽誤了老師給孩子們上課的時間。沒想到胡偉棟不慌不忙:“沒關係,對於這些水平的孩子來說,他們自己就能夠展開學習。”

我讓胡偉棟談談在天賦之外,有何種因素能夠真正將興趣轉化成為智力成果。他提到了兩點:一是有人能夠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二是有沒有人能夠對孩子進行引導和陪伴,在這一點上名校的意義就特別重要。完成前者的往往是老師和家長,而後者,出乎我意料的是,胡偉棟說,無論是在學生時代還是現在做老師,他都認為同伴是比老師更重要的資源。“競賽的教育尤其如此,這些孩子擁有足夠的學習動力和自主的學習能力,遇到不會的知識,同伴之間討論往往非常充分,更容易碰撞出火花,比老師一言堂效率更高,理解更深入。更紮實。”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22期,原文標題《石頭成長記》,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徐菁菁

世人總是豔羨天賦。但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天賦只是一粒種子,要成長為大樹,開花結果,陽光、空氣和水缺一不可。

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北京實驗二小的學生們在體育課上

興趣與性格

石頭今年高一,是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學生。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剛結束了一次遠赴加拿大的競賽之旅。今年的加拿大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CCO)挑選了兩名中國孩子去交流,石頭是其中之一。兩天的比賽,石頭不但拿了金牌,而且總分排在所有孩子的第一名。這個瘦高個男孩兒很審慎地分析:“肯定有運氣的因素。(加拿大)參賽隊員有去年的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得主,毫無疑問,綜合實力是比我強的。”

石頭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初三、高一他兩次獲得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一等獎,已經拿到了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資格,未來的高考中,他將享受清華自主招生降至一本錄取的最優惠的錄取政策。這對石頭來說還不夠。他對自己的未來很有主意:7月,他要衝擊國家信息學奧賽的金牌,3年的高中結束後,他希望他能在斯坦福大學繼續學業。

在周圍人眼裡,石頭毫無疑問是個出類拔萃的孩子。聽說我要尋找一個“天才兒童”的成長故事,石頭一家的朋友立刻把他推薦給了我。但一見面開聊,石頭爸和石頭媽的第一句話就是劃清界限:“我們從來沒覺得我們家石頭是一個天才。他體現出來的就是一個正常孩子找到他喜歡的東西,併為之付出努力的成果。”

石頭爸和石頭媽從沒帶石頭測過智商。北京有好幾所中學有“特長班”或者“早培班”,石頭去參加過其中一所的考試,因為沒有做任何應試準備,答不上來《再別康橋》的作者是徐志摩之類的文學常識,沒有考上。另一所中學的早培班決定錄取石頭,石頭爸和石頭媽沒讓石頭去,他們不願意壓縮孩子的義務教育年限。

回想石頭小時候,石頭爸和石頭媽也並沒有什麼識字算數的早慧“神童故事”和我分享。他們印象最深的是兩點:在遊戲裡,孩子對喜歡的事物表現出的好奇心和專注力。石頭3歲的時候,石頭媽帶他去科技館玩,買了一個魔方回來。石頭爸拿來擰著玩,孩子覺得擰亂的魔方是被弄壞了,難過得哭起來。石頭爸和石頭承諾,能給他復原回來。他上網自己學習,然後把復原魔方的方法一步一步教給石頭。教了整整一個禮拜後,石頭拿著魔方下樓玩,邀請小朋友把魔方擰亂,自己再用一分鐘把魔方擰回來,樂此不疲。小時候,石頭還愛玩磁力棒。他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坐上整整一個小時構建他腦海裡的世界。作為父母,石頭爸和石頭媽所能做的,就是呵護這份好奇心,確保這種天然的專注不會被打擾。

回頭看石頭的成長,魔方和磁力棒像是兩個縮影。石頭媽記得初一的時候石頭第一次上編程課回來,孩子的眼睛裡都閃著光。石頭告訴我,他在課上打了人生中的第一條程序——所有程序員的啟蒙“Hello,world”。孩子們跟著老師一個字一個字敲入天書一般的程序字符。“大概敲了15分鐘,電腦輸出了‘Hello,world’這句話。我一下子覺得自己就像是找到了一臺新玩具。我看著自己輸入的程序,心裡琢磨著哪些地方能夠改改,就像擰擰玩具的螺絲釘,就可以創造不一樣的新東西。”

“別人看我們編程,就是坐在那裡一行一行地輸入代碼,這件事的樂趣並不像看一場電視節目一樣顯而易見。但實際上,我們通過一個算法解決一些難題,驗證自己的想法,這個過程本身是其樂無窮的,如果你真正能發現裡面的樂趣,它足以讓你沉迷其中。”石頭的老師,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信息學教師胡偉棟告訴我,作為教師,一目瞭然的是,有興趣的學生能夠在整個課堂上都保持高度的專注,另一些因為家長的堅持才來學習的孩子,則可能經過多次提醒,都沒有辦法集中精力。“是否能夠發現樂趣直接關係到孩子到底能走多遠。那是孩子度過漫長而艱苦的練習的原動力。”胡偉棟中學時代曾是中國頂級的計算機競賽選手,又在國家隊擔任了多年教練。在他看來,那些能夠走到金字塔頂端的孩子無一例外都以強烈的興趣為基礎。

發現和點燃孩子的真正興趣和天賦說起來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回到孩子年紀尚小的時候,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學什麼、要達到何種目標、何時應該收手和改變方向,最初往往還是家長的決斷。石頭爸感慨說,教育考驗的是家長的管理能力,家長的一舉一動都不能僅憑個人情緒,必須是理性的判斷。和許多家長一樣,他們送石頭去上那些他們覺得有價值的興趣班,但也同時仔細觀察著孩子的反應。

最早,在幼兒園時期,石頭學習過鋼琴。儘管幾年下來,孩子學得也不錯,但夫妻倆明白鋼琴不是石頭的興趣所在。石頭現在還記得,上小學之後,“有一天練琴時我練得很煩了,我和我媽媽說:‘我不想再學鋼琴了,之後再也不想了!’我媽媽問我:‘你真的想好了嗎?’我說是的。沒幾天,我爸媽就把鋼琴送人了。”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許多孩子被送去學奧數,石頭則去學了圍棋。這次是爸爸的決定。石頭爸說,他當時有三點考慮:第一個是希望能培養石頭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第二個是想讓他建立競爭意識,第三個是接受挫折教育:“每一盤棋坐下來就有輸贏,都要力爭勝負,平時生活裡咱們可不是這樣的。”

學了一段時間,石頭爸判斷,孩子對圍棋有相當的興趣:一盤棋下下來,很多孩子坐不住,但石頭可以。石頭記得,剛開始學圍棋只是遵循父母的安排,最大的趣味在於有了一群小夥伴在一塊兒玩。而當他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訓練,達到了一定的水準之後,真正的樂趣迎面而來:那是一種莫可名狀的魅力,好像調動大軍,在另一個世界裡完成一場戰爭,充滿了成就感和責任感。它既需要人為的計算,蘊含著神祕的場和勢,這些都讓他著迷。

學棋生涯持續了三年,石頭爸為兒子做了另外一個決定:改學奧數。他的考慮基於幾點:相比圍棋,奧數能夠和孩子未來的學業發展更好地掛鉤起來;孩子若想在圍棋上有更大發展,投入產出的性價比低,但作為終身愛好,目前的水準已經足夠;從他的最初出發點來看,幾個目標都已經達成了。石頭在學圍棋的過程中建立了一套競爭意識和勝負觀。第一次上圍棋課時,孩子是哭著出來的——在家裡,老人們下棋會讓他,而在班裡他一個同學也下不過。後來時間長了,勝負經歷得多了,孩子也淡定了。石頭媽記得,學棋的時間一長,孩子嘴裡老有兩個詞:技不如人、以棋會友。

石頭的學棋之路持續到小學三年級,在那一年,他參加了業餘圍棋三段的考試。石頭爸記得,考試在北京棋院舉行,二段的孩子要在連續12場的艱苦比賽中獲得8場勝利才能夠升級為三段。比賽持續3天,第一天下來,孩子連輸3盤,出來就哭了。回想起來,石頭覺得那是自己成長過程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個時刻。他記得他給圍棋老師打電話,那位名師在電話裡叮囑:“你下每一個子的時候,不要想著一盤棋的輸贏,你只要讓每一個子發揮自己的作用,讓你的每一步都有價值就可以了。”石頭至今認為那是一個奇蹟:接下來,他連續贏了8盤棋。這好像是人生一課:“那之後,我總是會告誡自己,讓我走的每一步都要有它的價值。”

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斯坦福大學校園一景

在石頭爸看來,圍棋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那年假期,一家人帶著孩子去法國玩。石頭爸給石頭的圍棋老師發了信息,告訴他為了將精力投入奧數,石頭將結束圍棋的學習。老師痛心疾首:“奧數奧數,屠龍之術,學之無用,不學不行!”對父親的決定,石頭也感到難過。但石頭爸很堅定:他相信數學作為基礎學科的價值,更重要的,他判斷孩子喜歡數學。

石頭記得一個場景,很小的時候,他坐在汽車的後排,坐在前排的父親和他說雞兔同籠,那些需要動腦筋的故事從不讓他感到“厭煩”。上小學以後,石頭爸和石頭媽去參加家長會,總能聽到數學老師誇獎石頭對數學感興趣,在班裡表現突出。一年級的時候,他們試著給孩子從網上找來一些二年級的奧數題,孩子不但做了出來,還主動要求媽媽找三年級的奧數題給他挑戰挑戰。真的到了奧數班以後,石頭的表現迴應了父母的觀察。石頭告訴我:“當時我感到我就是在遊戲,老師講任何問題,我等不到他說完就舉手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

校園、師長與同伴

良好的數學訓練是石頭走上計算機之路的基石,但不得不說石頭髮現自己的計算機天賦有一定的巧合。4年前,石頭上初一,他的計算機老師胡偉棟則剛剛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畢業。畢業時,胡偉棟很是躊躇。對於他和他的同學們來說,未來的道路幾乎沒有懸念:一部分同學會專心科研,另一部分則進入大公司,拿一份令人豔羨的高薪。胡偉棟對這兩者都沒有興趣。他認為,自己在計算機競賽上出類拔萃,但對科研並沒有太多感覺,“做得並不好”。“如果去公司呢,每天面對的就是公司的產品,現在計算機行業的產品更新換代得太快了,你前一段時間寫的代碼,可能過一段時間就失去了意義,看似做了很多工作,卻不會有太多東西沉澱下來。”另一種可能在胡偉棟腦海裡出現。在清華計算機系,他從本科到博士期間都是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隊的教練,他喜歡和中學生們打交道,那是一種單純愉悅而充滿成就感的工作。“我的產品就是學生,如果他們學得好,將來會在社會各個領域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他們就是我的積累,不會因為一個具體產品的消失而消失,我覺得這是真正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胡偉棟到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任教成為當時學生家長中一件頗為轟動的事——除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的學歷,他的另一身份更加引人注目。2004年,剛上高一的長沙市長郡中學學生胡偉棟就以總分排名第二獲得了第16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第二年,他又以滿分第一名的蟬聯金牌。這個戰績,至今仍是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屆的一個“傳說”。

“名人效應”的影響是巨大的。胡偉棟任教以前,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已經開展了不錯的計算機競賽課程,但老師們苦於問津者寥寥,他們需要主動去發掘有潛力的學生,一個一個地去說服他們來參加。等胡偉棟到校時,報名參加計算機課的孩子一下子就有了一兩百人。聞風而動的家長就包括石頭媽。她聽說孩子的學校來了一位計算機大牛當老師,立刻詢問石頭:“要不要試一試?機會太難得了。”媽媽的判斷得到了驗證。計算機競賽到了頂級水平,題目之難,全國難以找到幾位能夠解題的教練。胡偉棟有自己的資源和方法,他任教後,實驗中學的參賽水平很快拔了尖。

石頭媽的敏銳來源於夫妻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經驗:石頭的成長固然有天分、興趣和家庭教育的因素,但學校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用石頭爸的話說,石頭是幸運的,他遇到的“體制裡的最好的資源”。

十幾年前,北京房價尚在每平方米千元時代,為了孩子上學,石頭爸和石頭媽咬牙以近兩萬元的均價買下了一套學區房,石頭因此得以進入北京實驗二小學習。一家人回想起來都覺得這是孩子成長中極為正確的選擇。

石頭爸和石頭媽在自己的學生時代都是學霸,回看自己的成長曆程,他們對於孩子應該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有十分明確的看法:他們從不要求石頭拿100分,在他們看來,90分就是優秀,如果非要考到100分,孩子就需要為應試付出大量性價比極低的重複勞動,而這些時間原本可以用於更有意義的學習。他們認為,教育應該完成的是思維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而絕不僅是不是知識的灌輸。石頭記得,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已經不再檢查他的作業。爸爸有時候會到房間來看一眼,提醒自己之後會有一項什麼考試:“可以做個學習計劃,做完計劃可以來找我討論。”石頭爸送石頭去上奧數班,發現孩子們在前面學,教室後面坐著烏壓壓的一片家長,都在埋頭做筆記。回到家裡,他把自己讀博士期間的筆記本找了出來,比對著告訴石頭上課到底應該記些什麼、怎麼記。奧數班上了一段時間,石頭爸也有過疑惑:石頭的成績在班裡總是無法拔尖。他向老師詢問孩子是不是能力有限。他這才知道,很多家長不但回家要重新給孩子講課,為了孩子能夠考出好成績,還會同時上另外一個奧數班強化應試能力。這位老師讓他放心:“你們並沒有這樣做,你們的孩子是天然的好。”

石頭爸一度擔心,學校教育的標準化和模式化會限制石頭的發展:一則教學大綱過於淺顯,不能適應特殊孩子的成長需求,二則學校教育安排得過多過滿,以至於孩子無法接受額外的教育,無法發揮特長、拓展興趣。幸運的是,實驗二小給了石頭巨大的空間。這所小學不按成績排名,不選籠統的三好學生。針對石頭這樣數學能力出眾的孩子,老師們允許他們不用在作業中完成較為簡單的習題。從石頭5歲開始,石頭爸和石頭媽為了拓展孩子的見識,一直堅持帶孩子出國旅行。有時候,旅行和其他課外的閱讀和學習佔據了大量時間,他們允許孩子不完成寒暑假作業。這樣的“出格”選擇,學校也接受了。

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校園圖書館

更重要的是這裡的課堂。石頭媽去旁聽上課,令她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不同於一般小學授課的模式,實驗二小的課堂是由孩子們的充分討論構成的。課堂圍繞一個問題展開,孩子們可以直接對老師的觀點提出疑問。聽到同學的觀點不贊成,孩子們會舉手:“某某某同學你的觀點說得很對,但是我還想補充……”回答不了的問題,孩子們會說:“今天我回答不了,我請某某某同學幫我回答。”在絕大多數時候,老師並不扮演知識提供者的角色,而是引導推動孩子們在討論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推導出有價值的結論。

這樣開放的課堂對於石頭來說至關重要。“它包容了我當時的好奇和興趣。”石頭告訴我,那個時候,因為感興趣,“老師講一個問題,剛說到一半,我就要搶先說:老師我會了!”或者,他乾脆會打斷老師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石頭的印象裡,數學老師心平氣和地提醒過他注意討論的規範,但從來沒有生過氣發過火。

同時,課堂也能夠駕馭他的興趣。儘管石頭的數學能力超過一般孩子的水平,但從未在課堂上有過“吃不飽”的感覺。“因為老師會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這些問題包含了從簡到難的梯度,能夠適合不同同學的需要。當我覺得自己都懂了的時候,總會有一個更深的問題拋出來,把我吸引進去。”石頭說,現在回想起小學,他記不起任何具體的知識點,想起來的都是快樂。“這些都讓我保留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並且在遇到更難的知識時候,有足夠的動力和勇氣去攻克它。”

我拜訪胡偉棟老師的時候是週日的午後,在告辭之前,我留意到一間教室裡已經有一些孩子坐在了電腦前面。胡偉棟告訴我,孩子們是來上他的課的,下午的課程已經開始了。我又驚訝又愧疚,覺得自己耽誤了老師給孩子們上課的時間。沒想到胡偉棟不慌不忙:“沒關係,對於這些水平的孩子來說,他們自己就能夠展開學習。”

我讓胡偉棟談談在天賦之外,有何種因素能夠真正將興趣轉化成為智力成果。他提到了兩點:一是有人能夠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二是有沒有人能夠對孩子進行引導和陪伴,在這一點上名校的意義就特別重要。完成前者的往往是老師和家長,而後者,出乎我意料的是,胡偉棟說,無論是在學生時代還是現在做老師,他都認為同伴是比老師更重要的資源。“競賽的教育尤其如此,這些孩子擁有足夠的學習動力和自主的學習能力,遇到不會的知識,同伴之間討論往往非常充分,更容易碰撞出火花,比老師一言堂效率更高,理解更深入。更紮實。”

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信息學教師胡偉棟

對於石頭來說,同伴學習在實驗二小時已經開始了。他在課堂上學習到了最基本的討論原則:尊重對方,合理質疑,以學習為目的。石頭記得,他很早就發現,班裡有兩三個同學在數學上跟他一樣感興趣。“我想到一個問題,就會有意識想:他們會怎麼想?我能不能去說服他們?”學習計算機以後,石頭常常參加競賽。他告訴我,競賽之於他的樂趣,很大部分在於遇到許多和自己水平相當的孩子。“我們可能從來沒有見過面,但一聊起來就暢快淋漓。你會發現,居然還有一個人也對同樣一個問題感興趣,他可能和你有同樣的觀點,或者看法完全不同,兩種都是巨大的驚喜。”

上初中以後,石頭爸和石頭媽想到讓孩子暑期去國外上夏校。提供夏校服務的中介機構很多,但石頭媽不放心。她自己上網研究了一個月,區分哪些夏校是商業性、哪些是真的學術性的,她把全美排名最靠前的中學和大學一個個捋過來,逐一與石頭的時間和興趣相匹配。第一年,石頭去了美國排名第一的高中,學的是環境科學;第二年他去了斯坦福大學,參加了一個叫“謎題與遊戲”的課程。除了課程本身的吸引力,石頭在世界各地而來的同學身上看到了豐富的頭腦和巨大的可能性。有一天在斯坦福,他突然發現旁邊的一個同年齡的美國女孩在看一本“看上去特別高級的書”。“我瞟了一眼,發現是微積分。‘你在看微積分!’我第一句話就是這麼和她說的,我覺得太神奇了。我知道微積分是特別重要的數學工具,但在國內,我身邊還沒有同學在學習。於是我們聊到微積分,聊到數學。我特別高興,覺得我是不是也可以試試。”回國後,石頭爸按照兒子的要求,給他挑選了一本《普林斯頓微積分讀本》。如今這本書裡已經記下了許多石頭的自學筆記。前陣子,一同參加夏校的朋友們又在網上交流自己的動向。石頭在朋友圈裡感慨,Kaylie已經在哈佛和麻省理工進行數論研究,“P進數,我都看不懂!”

長跑

在外人看來,石頭這樣的孩子,天賦和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不同。他們從不誇獎石頭聰明,孩子取得的一切成績勢必有智商以外的因素在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比起一般的孩子,石頭擁有更大的自由。在實驗中學,老師允許石頭按照自己的步調安排日常各個科目的學習。這種自由不僅為計算機競賽讓路,初中的時候,石頭有一陣對物理特別感興趣,他甚至被允許在任何課堂上閱讀物理書。在家裡,他的自由擁有更大的限度,沒有人去檢查他的作業、糾結他的考試成績、給他訂立學習目標。石頭和同學交流,驚訝地發現,許多同學做功課的時候,手機是要上交給家長的,這是他沒法想象的事。

今年“五一”期間,一家人去杭州玩,坐在高鐵上,媽媽一路聽聽音樂,吃吃小零食,舒舒服服地眯了一會兒覺。石頭一直在做題,三個小時,全神貫注。石頭媽感慨:“這份專注和執著真是讓我佩服!”石頭獲得一切自由的背後是高度自律。初三,同學們準備中考,石頭要衝擊全國信息學競賽北京地區的金牌,他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被用來學計算機,只有臨近中考前的很短的一段時間用於備考。有人建議石頭媽給石頭請老師進行一對一的輔導。石頭覺得沒有必要,他給自己列了一個詳細的學習計劃,每天按部就班,中考進了全校的前20名。

這些已經站在計算機競賽金字塔頂端的孩子有他們的艱險高峰。石頭參加的北京地區比賽,有80位孩子獲得一等獎,但其中只有15個左右最拔尖的,經過新一輪總共持續半年的4輪比賽,才有資格進入省隊,參加全國比賽。4月,石頭拿到了這個資格,7月他就要參加全國比賽。未來,在全國範圍內,也將有80個左右的孩子能夠拿到一等獎,但他們當中,只有15個佼佼者能夠進入國家集訓隊。在國家集訓隊裡通過半年的訓練,最終只有4個人能夠代表中國去參加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石頭媽感慨,孩子每次比賽完之後都沒有任何的停頓和休息,“就好像是翻過一座山還有一座山”。

石頭鉚足了勁兒往上爬。他有好勝心。小學的時候他主動參加田徑隊,被老師派去跑一萬米。他還記得,自己在中途肚子疼得厲害,但他一直和自己說堅持堅持,最後10個同學,只有兩個人跑了下來,他是其中之一。加拿大比賽拿到總分第一,給了石頭很足的信心,他在朋友圈裡記錄道:“衝擊7月份的國家金牌,拼命努力,就可以做到。”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22期,原文標題《石頭成長記》,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徐菁菁

世人總是豔羨天賦。但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天賦只是一粒種子,要成長為大樹,開花結果,陽光、空氣和水缺一不可。

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北京實驗二小的學生們在體育課上

興趣與性格

石頭今年高一,是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學生。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剛結束了一次遠赴加拿大的競賽之旅。今年的加拿大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CCO)挑選了兩名中國孩子去交流,石頭是其中之一。兩天的比賽,石頭不但拿了金牌,而且總分排在所有孩子的第一名。這個瘦高個男孩兒很審慎地分析:“肯定有運氣的因素。(加拿大)參賽隊員有去年的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得主,毫無疑問,綜合實力是比我強的。”

石頭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初三、高一他兩次獲得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一等獎,已經拿到了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資格,未來的高考中,他將享受清華自主招生降至一本錄取的最優惠的錄取政策。這對石頭來說還不夠。他對自己的未來很有主意:7月,他要衝擊國家信息學奧賽的金牌,3年的高中結束後,他希望他能在斯坦福大學繼續學業。

在周圍人眼裡,石頭毫無疑問是個出類拔萃的孩子。聽說我要尋找一個“天才兒童”的成長故事,石頭一家的朋友立刻把他推薦給了我。但一見面開聊,石頭爸和石頭媽的第一句話就是劃清界限:“我們從來沒覺得我們家石頭是一個天才。他體現出來的就是一個正常孩子找到他喜歡的東西,併為之付出努力的成果。”

石頭爸和石頭媽從沒帶石頭測過智商。北京有好幾所中學有“特長班”或者“早培班”,石頭去參加過其中一所的考試,因為沒有做任何應試準備,答不上來《再別康橋》的作者是徐志摩之類的文學常識,沒有考上。另一所中學的早培班決定錄取石頭,石頭爸和石頭媽沒讓石頭去,他們不願意壓縮孩子的義務教育年限。

回想石頭小時候,石頭爸和石頭媽也並沒有什麼識字算數的早慧“神童故事”和我分享。他們印象最深的是兩點:在遊戲裡,孩子對喜歡的事物表現出的好奇心和專注力。石頭3歲的時候,石頭媽帶他去科技館玩,買了一個魔方回來。石頭爸拿來擰著玩,孩子覺得擰亂的魔方是被弄壞了,難過得哭起來。石頭爸和石頭承諾,能給他復原回來。他上網自己學習,然後把復原魔方的方法一步一步教給石頭。教了整整一個禮拜後,石頭拿著魔方下樓玩,邀請小朋友把魔方擰亂,自己再用一分鐘把魔方擰回來,樂此不疲。小時候,石頭還愛玩磁力棒。他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坐上整整一個小時構建他腦海裡的世界。作為父母,石頭爸和石頭媽所能做的,就是呵護這份好奇心,確保這種天然的專注不會被打擾。

回頭看石頭的成長,魔方和磁力棒像是兩個縮影。石頭媽記得初一的時候石頭第一次上編程課回來,孩子的眼睛裡都閃著光。石頭告訴我,他在課上打了人生中的第一條程序——所有程序員的啟蒙“Hello,world”。孩子們跟著老師一個字一個字敲入天書一般的程序字符。“大概敲了15分鐘,電腦輸出了‘Hello,world’這句話。我一下子覺得自己就像是找到了一臺新玩具。我看著自己輸入的程序,心裡琢磨著哪些地方能夠改改,就像擰擰玩具的螺絲釘,就可以創造不一樣的新東西。”

“別人看我們編程,就是坐在那裡一行一行地輸入代碼,這件事的樂趣並不像看一場電視節目一樣顯而易見。但實際上,我們通過一個算法解決一些難題,驗證自己的想法,這個過程本身是其樂無窮的,如果你真正能發現裡面的樂趣,它足以讓你沉迷其中。”石頭的老師,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信息學教師胡偉棟告訴我,作為教師,一目瞭然的是,有興趣的學生能夠在整個課堂上都保持高度的專注,另一些因為家長的堅持才來學習的孩子,則可能經過多次提醒,都沒有辦法集中精力。“是否能夠發現樂趣直接關係到孩子到底能走多遠。那是孩子度過漫長而艱苦的練習的原動力。”胡偉棟中學時代曾是中國頂級的計算機競賽選手,又在國家隊擔任了多年教練。在他看來,那些能夠走到金字塔頂端的孩子無一例外都以強烈的興趣為基礎。

發現和點燃孩子的真正興趣和天賦說起來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回到孩子年紀尚小的時候,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學什麼、要達到何種目標、何時應該收手和改變方向,最初往往還是家長的決斷。石頭爸感慨說,教育考驗的是家長的管理能力,家長的一舉一動都不能僅憑個人情緒,必須是理性的判斷。和許多家長一樣,他們送石頭去上那些他們覺得有價值的興趣班,但也同時仔細觀察著孩子的反應。

最早,在幼兒園時期,石頭學習過鋼琴。儘管幾年下來,孩子學得也不錯,但夫妻倆明白鋼琴不是石頭的興趣所在。石頭現在還記得,上小學之後,“有一天練琴時我練得很煩了,我和我媽媽說:‘我不想再學鋼琴了,之後再也不想了!’我媽媽問我:‘你真的想好了嗎?’我說是的。沒幾天,我爸媽就把鋼琴送人了。”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許多孩子被送去學奧數,石頭則去學了圍棋。這次是爸爸的決定。石頭爸說,他當時有三點考慮:第一個是希望能培養石頭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第二個是想讓他建立競爭意識,第三個是接受挫折教育:“每一盤棋坐下來就有輸贏,都要力爭勝負,平時生活裡咱們可不是這樣的。”

學了一段時間,石頭爸判斷,孩子對圍棋有相當的興趣:一盤棋下下來,很多孩子坐不住,但石頭可以。石頭記得,剛開始學圍棋只是遵循父母的安排,最大的趣味在於有了一群小夥伴在一塊兒玩。而當他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訓練,達到了一定的水準之後,真正的樂趣迎面而來:那是一種莫可名狀的魅力,好像調動大軍,在另一個世界裡完成一場戰爭,充滿了成就感和責任感。它既需要人為的計算,蘊含著神祕的場和勢,這些都讓他著迷。

學棋生涯持續了三年,石頭爸為兒子做了另外一個決定:改學奧數。他的考慮基於幾點:相比圍棋,奧數能夠和孩子未來的學業發展更好地掛鉤起來;孩子若想在圍棋上有更大發展,投入產出的性價比低,但作為終身愛好,目前的水準已經足夠;從他的最初出發點來看,幾個目標都已經達成了。石頭在學圍棋的過程中建立了一套競爭意識和勝負觀。第一次上圍棋課時,孩子是哭著出來的——在家裡,老人們下棋會讓他,而在班裡他一個同學也下不過。後來時間長了,勝負經歷得多了,孩子也淡定了。石頭媽記得,學棋的時間一長,孩子嘴裡老有兩個詞:技不如人、以棋會友。

石頭的學棋之路持續到小學三年級,在那一年,他參加了業餘圍棋三段的考試。石頭爸記得,考試在北京棋院舉行,二段的孩子要在連續12場的艱苦比賽中獲得8場勝利才能夠升級為三段。比賽持續3天,第一天下來,孩子連輸3盤,出來就哭了。回想起來,石頭覺得那是自己成長過程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個時刻。他記得他給圍棋老師打電話,那位名師在電話裡叮囑:“你下每一個子的時候,不要想著一盤棋的輸贏,你只要讓每一個子發揮自己的作用,讓你的每一步都有價值就可以了。”石頭至今認為那是一個奇蹟:接下來,他連續贏了8盤棋。這好像是人生一課:“那之後,我總是會告誡自己,讓我走的每一步都要有它的價值。”

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斯坦福大學校園一景

在石頭爸看來,圍棋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那年假期,一家人帶著孩子去法國玩。石頭爸給石頭的圍棋老師發了信息,告訴他為了將精力投入奧數,石頭將結束圍棋的學習。老師痛心疾首:“奧數奧數,屠龍之術,學之無用,不學不行!”對父親的決定,石頭也感到難過。但石頭爸很堅定:他相信數學作為基礎學科的價值,更重要的,他判斷孩子喜歡數學。

石頭記得一個場景,很小的時候,他坐在汽車的後排,坐在前排的父親和他說雞兔同籠,那些需要動腦筋的故事從不讓他感到“厭煩”。上小學以後,石頭爸和石頭媽去參加家長會,總能聽到數學老師誇獎石頭對數學感興趣,在班裡表現突出。一年級的時候,他們試著給孩子從網上找來一些二年級的奧數題,孩子不但做了出來,還主動要求媽媽找三年級的奧數題給他挑戰挑戰。真的到了奧數班以後,石頭的表現迴應了父母的觀察。石頭告訴我:“當時我感到我就是在遊戲,老師講任何問題,我等不到他說完就舉手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

校園、師長與同伴

良好的數學訓練是石頭走上計算機之路的基石,但不得不說石頭髮現自己的計算機天賦有一定的巧合。4年前,石頭上初一,他的計算機老師胡偉棟則剛剛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畢業。畢業時,胡偉棟很是躊躇。對於他和他的同學們來說,未來的道路幾乎沒有懸念:一部分同學會專心科研,另一部分則進入大公司,拿一份令人豔羨的高薪。胡偉棟對這兩者都沒有興趣。他認為,自己在計算機競賽上出類拔萃,但對科研並沒有太多感覺,“做得並不好”。“如果去公司呢,每天面對的就是公司的產品,現在計算機行業的產品更新換代得太快了,你前一段時間寫的代碼,可能過一段時間就失去了意義,看似做了很多工作,卻不會有太多東西沉澱下來。”另一種可能在胡偉棟腦海裡出現。在清華計算機系,他從本科到博士期間都是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隊的教練,他喜歡和中學生們打交道,那是一種單純愉悅而充滿成就感的工作。“我的產品就是學生,如果他們學得好,將來會在社會各個領域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他們就是我的積累,不會因為一個具體產品的消失而消失,我覺得這是真正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胡偉棟到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任教成為當時學生家長中一件頗為轟動的事——除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的學歷,他的另一身份更加引人注目。2004年,剛上高一的長沙市長郡中學學生胡偉棟就以總分排名第二獲得了第16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第二年,他又以滿分第一名的蟬聯金牌。這個戰績,至今仍是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屆的一個“傳說”。

“名人效應”的影響是巨大的。胡偉棟任教以前,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已經開展了不錯的計算機競賽課程,但老師們苦於問津者寥寥,他們需要主動去發掘有潛力的學生,一個一個地去說服他們來參加。等胡偉棟到校時,報名參加計算機課的孩子一下子就有了一兩百人。聞風而動的家長就包括石頭媽。她聽說孩子的學校來了一位計算機大牛當老師,立刻詢問石頭:“要不要試一試?機會太難得了。”媽媽的判斷得到了驗證。計算機競賽到了頂級水平,題目之難,全國難以找到幾位能夠解題的教練。胡偉棟有自己的資源和方法,他任教後,實驗中學的參賽水平很快拔了尖。

石頭媽的敏銳來源於夫妻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經驗:石頭的成長固然有天分、興趣和家庭教育的因素,但學校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用石頭爸的話說,石頭是幸運的,他遇到的“體制裡的最好的資源”。

十幾年前,北京房價尚在每平方米千元時代,為了孩子上學,石頭爸和石頭媽咬牙以近兩萬元的均價買下了一套學區房,石頭因此得以進入北京實驗二小學習。一家人回想起來都覺得這是孩子成長中極為正確的選擇。

石頭爸和石頭媽在自己的學生時代都是學霸,回看自己的成長曆程,他們對於孩子應該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有十分明確的看法:他們從不要求石頭拿100分,在他們看來,90分就是優秀,如果非要考到100分,孩子就需要為應試付出大量性價比極低的重複勞動,而這些時間原本可以用於更有意義的學習。他們認為,教育應該完成的是思維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而絕不僅是不是知識的灌輸。石頭記得,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已經不再檢查他的作業。爸爸有時候會到房間來看一眼,提醒自己之後會有一項什麼考試:“可以做個學習計劃,做完計劃可以來找我討論。”石頭爸送石頭去上奧數班,發現孩子們在前面學,教室後面坐著烏壓壓的一片家長,都在埋頭做筆記。回到家裡,他把自己讀博士期間的筆記本找了出來,比對著告訴石頭上課到底應該記些什麼、怎麼記。奧數班上了一段時間,石頭爸也有過疑惑:石頭的成績在班裡總是無法拔尖。他向老師詢問孩子是不是能力有限。他這才知道,很多家長不但回家要重新給孩子講課,為了孩子能夠考出好成績,還會同時上另外一個奧數班強化應試能力。這位老師讓他放心:“你們並沒有這樣做,你們的孩子是天然的好。”

石頭爸一度擔心,學校教育的標準化和模式化會限制石頭的發展:一則教學大綱過於淺顯,不能適應特殊孩子的成長需求,二則學校教育安排得過多過滿,以至於孩子無法接受額外的教育,無法發揮特長、拓展興趣。幸運的是,實驗二小給了石頭巨大的空間。這所小學不按成績排名,不選籠統的三好學生。針對石頭這樣數學能力出眾的孩子,老師們允許他們不用在作業中完成較為簡單的習題。從石頭5歲開始,石頭爸和石頭媽為了拓展孩子的見識,一直堅持帶孩子出國旅行。有時候,旅行和其他課外的閱讀和學習佔據了大量時間,他們允許孩子不完成寒暑假作業。這樣的“出格”選擇,學校也接受了。

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校園圖書館

更重要的是這裡的課堂。石頭媽去旁聽上課,令她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不同於一般小學授課的模式,實驗二小的課堂是由孩子們的充分討論構成的。課堂圍繞一個問題展開,孩子們可以直接對老師的觀點提出疑問。聽到同學的觀點不贊成,孩子們會舉手:“某某某同學你的觀點說得很對,但是我還想補充……”回答不了的問題,孩子們會說:“今天我回答不了,我請某某某同學幫我回答。”在絕大多數時候,老師並不扮演知識提供者的角色,而是引導推動孩子們在討論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推導出有價值的結論。

這樣開放的課堂對於石頭來說至關重要。“它包容了我當時的好奇和興趣。”石頭告訴我,那個時候,因為感興趣,“老師講一個問題,剛說到一半,我就要搶先說:老師我會了!”或者,他乾脆會打斷老師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石頭的印象裡,數學老師心平氣和地提醒過他注意討論的規範,但從來沒有生過氣發過火。

同時,課堂也能夠駕馭他的興趣。儘管石頭的數學能力超過一般孩子的水平,但從未在課堂上有過“吃不飽”的感覺。“因為老師會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這些問題包含了從簡到難的梯度,能夠適合不同同學的需要。當我覺得自己都懂了的時候,總會有一個更深的問題拋出來,把我吸引進去。”石頭說,現在回想起小學,他記不起任何具體的知識點,想起來的都是快樂。“這些都讓我保留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並且在遇到更難的知識時候,有足夠的動力和勇氣去攻克它。”

我拜訪胡偉棟老師的時候是週日的午後,在告辭之前,我留意到一間教室裡已經有一些孩子坐在了電腦前面。胡偉棟告訴我,孩子們是來上他的課的,下午的課程已經開始了。我又驚訝又愧疚,覺得自己耽誤了老師給孩子們上課的時間。沒想到胡偉棟不慌不忙:“沒關係,對於這些水平的孩子來說,他們自己就能夠展開學習。”

我讓胡偉棟談談在天賦之外,有何種因素能夠真正將興趣轉化成為智力成果。他提到了兩點:一是有人能夠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二是有沒有人能夠對孩子進行引導和陪伴,在這一點上名校的意義就特別重要。完成前者的往往是老師和家長,而後者,出乎我意料的是,胡偉棟說,無論是在學生時代還是現在做老師,他都認為同伴是比老師更重要的資源。“競賽的教育尤其如此,這些孩子擁有足夠的學習動力和自主的學習能力,遇到不會的知識,同伴之間討論往往非常充分,更容易碰撞出火花,比老師一言堂效率更高,理解更深入。更紮實。”

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信息學教師胡偉棟

對於石頭來說,同伴學習在實驗二小時已經開始了。他在課堂上學習到了最基本的討論原則:尊重對方,合理質疑,以學習為目的。石頭記得,他很早就發現,班裡有兩三個同學在數學上跟他一樣感興趣。“我想到一個問題,就會有意識想:他們會怎麼想?我能不能去說服他們?”學習計算機以後,石頭常常參加競賽。他告訴我,競賽之於他的樂趣,很大部分在於遇到許多和自己水平相當的孩子。“我們可能從來沒有見過面,但一聊起來就暢快淋漓。你會發現,居然還有一個人也對同樣一個問題感興趣,他可能和你有同樣的觀點,或者看法完全不同,兩種都是巨大的驚喜。”

上初中以後,石頭爸和石頭媽想到讓孩子暑期去國外上夏校。提供夏校服務的中介機構很多,但石頭媽不放心。她自己上網研究了一個月,區分哪些夏校是商業性、哪些是真的學術性的,她把全美排名最靠前的中學和大學一個個捋過來,逐一與石頭的時間和興趣相匹配。第一年,石頭去了美國排名第一的高中,學的是環境科學;第二年他去了斯坦福大學,參加了一個叫“謎題與遊戲”的課程。除了課程本身的吸引力,石頭在世界各地而來的同學身上看到了豐富的頭腦和巨大的可能性。有一天在斯坦福,他突然發現旁邊的一個同年齡的美國女孩在看一本“看上去特別高級的書”。“我瞟了一眼,發現是微積分。‘你在看微積分!’我第一句話就是這麼和她說的,我覺得太神奇了。我知道微積分是特別重要的數學工具,但在國內,我身邊還沒有同學在學習。於是我們聊到微積分,聊到數學。我特別高興,覺得我是不是也可以試試。”回國後,石頭爸按照兒子的要求,給他挑選了一本《普林斯頓微積分讀本》。如今這本書裡已經記下了許多石頭的自學筆記。前陣子,一同參加夏校的朋友們又在網上交流自己的動向。石頭在朋友圈裡感慨,Kaylie已經在哈佛和麻省理工進行數論研究,“P進數,我都看不懂!”

長跑

在外人看來,石頭這樣的孩子,天賦和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不同。他們從不誇獎石頭聰明,孩子取得的一切成績勢必有智商以外的因素在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比起一般的孩子,石頭擁有更大的自由。在實驗中學,老師允許石頭按照自己的步調安排日常各個科目的學習。這種自由不僅為計算機競賽讓路,初中的時候,石頭有一陣對物理特別感興趣,他甚至被允許在任何課堂上閱讀物理書。在家裡,他的自由擁有更大的限度,沒有人去檢查他的作業、糾結他的考試成績、給他訂立學習目標。石頭和同學交流,驚訝地發現,許多同學做功課的時候,手機是要上交給家長的,這是他沒法想象的事。

今年“五一”期間,一家人去杭州玩,坐在高鐵上,媽媽一路聽聽音樂,吃吃小零食,舒舒服服地眯了一會兒覺。石頭一直在做題,三個小時,全神貫注。石頭媽感慨:“這份專注和執著真是讓我佩服!”石頭獲得一切自由的背後是高度自律。初三,同學們準備中考,石頭要衝擊全國信息學競賽北京地區的金牌,他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被用來學計算機,只有臨近中考前的很短的一段時間用於備考。有人建議石頭媽給石頭請老師進行一對一的輔導。石頭覺得沒有必要,他給自己列了一個詳細的學習計劃,每天按部就班,中考進了全校的前20名。

這些已經站在計算機競賽金字塔頂端的孩子有他們的艱險高峰。石頭參加的北京地區比賽,有80位孩子獲得一等獎,但其中只有15個左右最拔尖的,經過新一輪總共持續半年的4輪比賽,才有資格進入省隊,參加全國比賽。4月,石頭拿到了這個資格,7月他就要參加全國比賽。未來,在全國範圍內,也將有80個左右的孩子能夠拿到一等獎,但他們當中,只有15個佼佼者能夠進入國家集訓隊。在國家集訓隊裡通過半年的訓練,最終只有4個人能夠代表中國去參加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石頭媽感慨,孩子每次比賽完之後都沒有任何的停頓和休息,“就好像是翻過一座山還有一座山”。

石頭鉚足了勁兒往上爬。他有好勝心。小學的時候他主動參加田徑隊,被老師派去跑一萬米。他還記得,自己在中途肚子疼得厲害,但他一直和自己說堅持堅持,最後10個同學,只有兩個人跑了下來,他是其中之一。加拿大比賽拿到總分第一,給了石頭很足的信心,他在朋友圈裡記錄道:“衝擊7月份的國家金牌,拼命努力,就可以做到。”

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天賦與資源都令人豔羨,但父母看到的則不同

胡偉棟說, 那些能夠走到計算機競賽金字塔頂端的孩子無一例外都以強烈的興趣為基礎

兩週以前的一個晚上,我在和石頭的父母談論石頭的教育,恰逢石頭打電話回來。當時,他正在參加一場計算機比賽。電話那頭的石頭考得不理想,顯得有點沮喪。夫妻倆趕緊輪流安慰:“這個成績已經很好了呀。”掛了電話,我問石頭爸和石頭媽:面對這樣一個孩子,他們把發展目標設定在哪裡?夫妻倆的態度出乎我的意料。石頭爸說:“我並不認為他會在計算機競賽上走到頂峰。因為有比他更聰明的孩子,在計算機上投入更多的時間。但是沒有關係,他自己熱愛這個領域,能夠達到一個相當的層面就可以了。”他們拒絕往孩子身上投射更多的焦慮。從斯坦福大學上夏校回來,石頭就把斯坦福訂立為上大學的目標。石頭爸和他講,支持他考入斯坦福,但實現這個目標不容易。如果石頭想要出國,那麼美國前20名的任何一所學校都很好。“再說,本科上不了斯坦福,將來還能考博士,是不是更容易?石頭現在才學了四五年計算機,如果真的喜歡這個領域,未來還有四五十年的時間,著啥急?未來,你可以當老師,也可以去企業,如果真的有本事,還可以當科學家。必須拿金牌,必須上斯坦福——價值觀很多,可能性也很多,不要糾結於一個短期目標,或者一個特定的點。”

當初石頭爸和石頭媽不想讓石頭上“早培班”,就是因為他們不願讓孩子擠進快車道。除了升學,石頭需要時間做很多其他的事情,還需要和人交往,他們認為,這些事情對孩子的快樂至關重要。從小學一二年級開始,石頭就在班裡競選班長。夫妻倆隆重地向我展示了一張獎狀,特別驕傲地告訴我,孩子在班裡每年都被同學們評選為“班級主心骨”。從5歲開始,石頭一家的周遊世界旅行也從來沒有因為緊張的競賽和學習而中斷過。石頭喜歡運動,現在,他每天還會拿出一個小時的課下時間和夥伴們打乒乓球。

石頭的房間裡有幾個書架。第一個架子上有各種各樣的科幻小說。石頭爸自己喜歡天文和物理學。石頭小學的時候,《三體》還沒火起來,石頭爸把書推薦給兒子,父子倆就經常就書裡的情節進行討論:什麼是黑暗森林法則?如果自己是主人公,會做出何種選擇?在那以後,石頭看了《時間簡史》,自己試著簡單論證過狹義相對論,他特別喜歡的是一本喬治·伽莫夫的經典科普讀物《物理世界奇遇記》。第二個書架裡有許多歷史書。石頭爸和石頭媽都是文科生,不希望孩子只懂數理化。當年石頭爸推薦石頭看《明朝那些事兒》,石頭看得津津有味,他還特地帶著石頭和作者當年明月見了一面。如今,閱讀依然是石頭生活中的重要樂趣。第三個書架裡堆滿了他為自己找來的英文科幻小說。最近他還對經濟學萌生了興趣,在研究一本《斯坦福經濟學》,還專門和學校的老師進行了討論。這是石頭爸不久前推薦給他的。

胡偉棟注意到,自己的班裡總是有兩類學生。一類善於專攻,能夠在一個領域做得非常深入,這些人往往能夠在未來的比賽中拿到最頂級的成績。但石頭屬於另一種,他總是會向胡偉棟提出各種問題。他對於求知的熱情遠遠超過競賽範疇。

石頭爸和石頭媽覺得,教育孩子就像是種樹。“父母花了心思,孩子不一定就能按照你父母的想象去走,但就像一棵樹苗一樣,他可能不一樣,但一定會有成果。”在他們看來,石頭在越來越靠近他們希望賦予孩子的快樂和自由。

初一暑假時,石頭第一次一個人遠渡重洋去參加夏校。他告訴我,那個時候自己英語不好,因為看不懂題目,考試倒數第一。上課的時候,自己往往也插不上話。可他深深迷上了那種氛圍。“一個是12個同學圍坐在一起進行圓桌教學,大家都發表觀點,老師對每一個學生都有個性化的指點。二是有許多的自由時間,我們上午上課,下午就去圖書館學自己想學的東西,自己做研究。每天還有一兩個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我就覺得,在那樣的大草坪上,那藍天下奔跑,在圖書館學自己想學的東西,那種狀態就像在天堂一樣。”

現在的石頭爸和石頭媽已經“退居二線”,在石頭的成長中,他們不再是引路人,而只是建議者。對於未來怎麼走,孩子心裡已經有自己的打算。石頭和我談他這次在加拿大參加競賽的一些新發現:加拿大沒有集訓模式,孩子們沒有教練教他們專門為競賽做準備,和自己相比,那些同齡人缺乏解題套路,但卻有更廣泛的知識。

“我是從一些細節發現的。他們有同學在自己的網頁上發佈這次考試的數據。我非常感興趣,因為我也一直挺想給自己做一個網頁。網頁製作屬於計算機領域,但不是編程涉及的東西,說實話,我現在還不會。我們又聊到網絡加速器,聊到VPN,他們都會做,他們對人工智能的瞭解也比我更多,他們真的是自己喜歡什麼就在學什麼。”我問石頭,國內和國外兩種培養模式,他更喜歡哪一種?他沉思了一會兒:“我知道在中國這樣的模式能夠得很好的成績,但是如果未來上大學,或者說我之後的生活只能選一種方式,那我肯定選他們那一種。”他又想了想,“其實,對我來說的最佳方案是,我先通過國內模式在計算機的一個領域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未來,我會有機會往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拓展開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