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13歲少年弒母案:為何母親付出全部,卻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不完美媽媽 新聞 服裝 睡眠 江蘇 湖南 積木育兒 2019-04-07
悲!13歲少年弒母案:為何母親付出全部,卻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你離『育兒明星爸媽』,只差這次掃碼嘍

點擊收聽『積木育兒學院』最新內容

《孩子為什麼一生氣就愛打人?》

01

前兩天,一則讓人震驚的新聞在我的朋友圈刷屏:江蘇一名13歲的男孩,在家中殺死自己的親生母親!

新聞裡,我們得到的信息是:

這個小家庭,父親常年在外打工。37歲的母親獨自一人帶孩子,同時開一個賣衣服的小店,日子過得並不容易。

母親平日裡管兒子比較嚴格。

男孩平時學習也還不錯,只是最近和寵物狗玩耍,以及打遊戲,成績有所下滑,引起母親極大的不滿,母子二人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衝突和口角。

氣憤之下,母親強調:如果兒子繼續玩下去,就把狗打死。男孩則針鋒相對,聲稱:你打死狗,我就打死你。

悲!13歲少年弒母案:為何母親付出全部,卻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誰也沒想到,氣急了的母親,後面真的親手摔死了狗。

更沒想到的是,小男孩最後也失去控制,在母親睡覺之時,用錘子打破了母親的頭,導致母親死亡。

這個新聞帶給了我極大的不適感。

忍不住想起類似的弒母案,而且就發生在一兩年前。

2018年12月,湖南沅江12歲的少年吳某,在家吸菸被母親發現。

震怒之下,母親用皮帶抽打了兒子。兒子心生怨恨,當即從廚房拿了刀砍向母親。

整整砍了20多刀!刀刀都凶殘地砍在生他、養他十多年的老母親身上。母親的雙手都被砍掉了,露出骨頭來,直到最後徹底斷了氣……

悲!13歲少年弒母案:為何母親付出全部,卻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下面這則新聞,更加令人毛骨悚然。

2017年12月,四川達州一個13歲的男孩,因為不服母親的嚴厲管教,索要400元未果,遂把母親殺死。

他把母親的頭割下來扔進糞桶,還用手機拍攝視頻發了朋友圈。有人看到報案後,該少年又提著母親的頭顱,棄於排水溝裡。

悲!13歲少年弒母案:為何母親付出全部,卻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說實話,看完這樣的新聞,心底裡都瀰漫著徹骨的寒涼。

養孩子,究竟是何時變成了血淋淋的生死難題?

我為你付出一腔的關心和愛,卻成為了你最恨的人。

我為你傾盡所有的精力和光陰,最後卻慘死在你的刀下!

深究起來,這三起可怕的少年弒母案,有著下面兩個一模一樣的特徵:

第一個,三個案件,父親都是嚴重缺席的。

第二個,三個案件,都發生在母親和青春期的兒子之間。

這兩個特徵,說小了,也是小問題,但是萬一主要撫養人處理不好,就是生死攸關的大問題。

02

首先說第一個,父親缺席這個話題,是我們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我們回頭看看三個案件,全部看不到父親的影子。這些父親的缺席,到底意味什麼?

  • 第一,父親的缺席,會直接導致孩子自控力的下降。

這一點,積木育兒探討過很多。我們看看下面這組數據,它來自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一次演講稿:

生活中沒有父親的孩子,將來落入貧困或犯罪的可能性比一般孩子高出5倍;

他們將來棄學的可能性高出9倍;

將來被關進監獄的可能性高出20倍;

他們更有可能出現行為問題,更有可能離家出走,更有可能在未成年時當上父母。

父親對於孩子,是一種力量,是懸在孩子頭上的戒尺。他的存在本身,就會教會孩子敬畏感。一個心有敬畏的孩子,如何能做出持刀砍殺母親的凶殘行為?

悲!13歲少年弒母案:為何母親付出全部,卻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 第二,父親的不在場,還會加劇母子關係的緊張。

我兒子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那陣子,我愛人出差,時常不在家。當他回來的那一天,我兒子長吁一口氣,他說,感覺家裡一下子變輕鬆了。

是我平日對他凶嗎?沒有。

他很依戀我。但是總是我們單獨相處,那個關係似乎太濃了,太容易讓人窒息了。

我的孩子,他太想把我推開了。

中國有句話,叫做“養不教,父之過。”父親在一個家庭中,最大的功能是什麼?

一般而言,母親和孩子的關係往往是非常近的,類似於共生的關係。這在孩子早期很重要,孩子需要絕對仰賴母親才能活下來。

但是,慢慢的,孩子需要走出跟媽媽的共生關係,才能夠一點點長大。這時,父親就需要在場。

父親的重要功能,就是要把媽媽從孩子身邊帶走。

那個為了孩子付出和犧牲的媽媽,她同時還是一個女人,需要另外一個男人把她當作女人對待,比如和她談愛,跟她單獨約會和相處。

這樣,孩子和母親之間,才會有一個空隙出來。

這個空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孩子才能有自己的成長空間,而不至於陷在跟母親膠著的關係裡。

所以,父親哪怕不懂得任何育兒技巧,他只需要做好一個女人的丈夫,那麼,他就已經盡到了一個父親最重要的職責了。

悲!13歲少年弒母案:為何母親付出全部,卻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03

除了父親缺席,母親們不擅長處理跟孩子的關係,當然是也導致悲劇的一大原因。

我們看到,上面三個案件的第二個統一特徵,就是孩子都到了青春期了。

青春期的孩子和母親之間,究竟會發生什麼?

我身邊朋友大花的感受就一個字:。跟上面悲劇新聞中瀰漫的那種濃烈的恨,沒差別。

大花孩子生得早,不到四十歲,兒子已經14了。老公做生意,一直東奔西走不著家,大花就全心全意地操持整個家,包括和孩子有關的點點滴滴。

她說,孩子小的時候,覺得還挺乖的。現在越長大,越難相處了。

甚至在看完弒母案的新聞後,她忍不住擔心地說:我真怕我跟我兒子,有一天也會變這樣。

就在前兩天早上,兒子賴床了,大花多嘮叨了兒子幾句,14歲的小夥子就紅著眼睛瞪媽媽,並且惡狠狠地拿拳頭砸門。

大花傷心地說:他恨我。我感覺到他恨我。

悲!13歲少年弒母案:為何母親付出全部,卻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大花的情況,並不少見。

在孩子9歲前後開始,不少父母會發現,孩子日益變得不那麼好相處了。

曾經肉呼呼的小東西,如今越來越不可愛了。父母和孩子,相互似乎怎麼都看不順眼。

孩子們到底怎麼了?

從心理學角度說,這個階段,孩子對父母的恨和敵意,是必須的。我們的家庭,必須要經歷這樣一個舒服和互相看不順眼的階段。

這個不舒服,它是孩子成長的動力——它會讓孩子去成長,去一點點離開家。

特別是青春期的男孩,他要長成一個男子漢,會更加抗拒來自母親的細膩、過多的關注以及嘮叨。

我們可以假想一下:

明明到了青春期了,可你家的那個孩子,他仍然覺得全世界就自己家裡最舒服,所有外面的老師、朋友等等,也都不如自己的爸媽,那麼,他就根本沒有必要往外走。

假如待在家裡做一個乖寶寶那麼舒服,他何必還要長大?他永遠黏在父母身邊就好了。

想一想,這樣子,同樣也挺可怕。

悲!13歲少年弒母案:為何母親付出全部,卻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04

所以,頻發的少年弒母案,給我們的血的教訓,到底是什麼?

  • 第一個,請做父親的儘早迴歸家庭。

哪怕為生活所迫,無法時常陪伴妻、子,可現在的通訊、交通都那麼發達,你總有辦法讓孩子感覺到你的在場!

千萬別讓你的缺席,成為孩子生長路上的一顆雷,一個詛咒!

假如你生而不養,那麼養出來的可能不止是學渣、熊孩子,還可能是少年犯,是殺人凶手!

悲!13歲少年弒母案:為何母親付出全部,卻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 第二個,請所有為人父母者,都做好迎接孩子青春期的準備。

孩子到了青春期,所有的家庭幾乎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陣痛。這是正常的,是我們無法避開的、必須要學著去面對的現實。

正是如此,心理治療大師溫尼科特曾給過青春期父母一個建議,那就是:活下去。

這個建議,如今看來竟然充滿了苦澀味道,但不能不說,它是一句救命箴言。

如何活下去?

就是父母必須要明白,這個陣痛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我們當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孩子,而是確保在場,提供一個民主的、開放的家庭氛圍,做好基本的監督職責,定期陪伴、談心和潛移默化的價值觀引導,但切記,少干預屬於孩子自己的事。否則,既傷身,又傷心。

悲!13歲少年弒母案:為何母親付出全部,卻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 第三,請所有媽媽們儘早迴歸自身。

孩子3歲時,你全身心陪伴孩子,那麼你是個好媽媽。

可假如孩子13歲了,你仍然生活裡只有孩子,那情況可就不一樣了。他可能會嫌棄你這不好,那不好,甚至嫌棄你不夠年輕,不夠漂亮,不夠成功……

扎心吧,可事實就是如此。

所以,智慧的父母會在孩子早年,儘可能多陪伴,但是隨著孩子長大,就要逐漸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活出自己的那份精彩。這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孩子的成長,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悲!13歲少年弒母案:為何母親付出全部,卻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 第四,最後強調一下,功夫在早期,特別是孩子0到7歲。

假如父母早期跟孩子建立了比較好的親子關係,親子間有著尊重和信任打底,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又能夠給予必要的空間和尊重,那麼親子間的張力會小很多

所以,孩子小時候,特別是7歲以前用心陪伴過孩子的,看到這裡就可以放心大半了。

但是,假如你早年功課沒做到位,那麼青春期的孩子,就可能會變本加厲向你討回你曾經偷的懶、欠的賬

你必須要做好準備,去耐受孩子對你的各種攻擊、恨和敵意。

最後,只有一句話:

願天下所有家庭都能夠平安,幸福!

▽▽▽

回覆“媽媽成長”可以看到更多相關文章

如果同意本文觀點,歡迎轉發

今日互動話題:

你感受到過來自孩子的恨意嗎?

悲!13歲少年弒母案:為何母親付出全部,卻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