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不完美媽媽 心理學 開學季 玩具 元宵 服裝 淅爸育兒記 2019-09-03
"

01 離別,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開學季,分離總是讓孩子和家長都產生一定焦慮情緒,例如送孩子進校門時,還有從家鄉回到城市時。

不可避免的,淅爸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趁著暑期帶著孩子返鄉一週,期間CC和湯丸和爺爺奶奶相處得不亦樂乎,到了昨天準備離開的時候,兩個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哭鬧。

姐姐CC已經經歷了無數次類似的分離,所以只是抱著奶奶哭泣,單純的悲傷和不捨;

弟弟湯丸情緒則強烈很多,他抓著爺爺的衣服,就是不讓走,送上車後一直哭鬧,又跳又叫,帶著明顯的憤怒情緒,最後不知從哪裡學來的“爸爸,求求你,別開車!等等爺爺!”

"

01 離別,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開學季,分離總是讓孩子和家長都產生一定焦慮情緒,例如送孩子進校門時,還有從家鄉回到城市時。

不可避免的,淅爸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趁著暑期帶著孩子返鄉一週,期間CC和湯丸和爺爺奶奶相處得不亦樂乎,到了昨天準備離開的時候,兩個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哭鬧。

姐姐CC已經經歷了無數次類似的分離,所以只是抱著奶奶哭泣,單純的悲傷和不捨;

弟弟湯丸情緒則強烈很多,他抓著爺爺的衣服,就是不讓走,送上車後一直哭鬧,又跳又叫,帶著明顯的憤怒情緒,最後不知從哪裡學來的“爸爸,求求你,別開車!等等爺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無奈爺爺奶奶只好跟著上車,抱著兩個娃一起走一段。為了平緩孩子的情緒,兩老一路上不斷哄孩子:

“看!外面有跑車!”

“明天就回來了!”

但是孩子始終無動於衷,CC靜靜地流眼淚,湯丸愣是抓著抱著不讓走。直到兩老說:

“爺爺奶奶跟著一起去的,不要哭”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到了高速入口,兩老勉強下了車,可孩子的情緒卻更激動了。

"

01 離別,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開學季,分離總是讓孩子和家長都產生一定焦慮情緒,例如送孩子進校門時,還有從家鄉回到城市時。

不可避免的,淅爸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趁著暑期帶著孩子返鄉一週,期間CC和湯丸和爺爺奶奶相處得不亦樂乎,到了昨天準備離開的時候,兩個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哭鬧。

姐姐CC已經經歷了無數次類似的分離,所以只是抱著奶奶哭泣,單純的悲傷和不捨;

弟弟湯丸情緒則強烈很多,他抓著爺爺的衣服,就是不讓走,送上車後一直哭鬧,又跳又叫,帶著明顯的憤怒情緒,最後不知從哪裡學來的“爸爸,求求你,別開車!等等爺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無奈爺爺奶奶只好跟著上車,抱著兩個娃一起走一段。為了平緩孩子的情緒,兩老一路上不斷哄孩子:

“看!外面有跑車!”

“明天就回來了!”

但是孩子始終無動於衷,CC靜靜地流眼淚,湯丸愣是抓著抱著不讓走。直到兩老說:

“爺爺奶奶跟著一起去的,不要哭”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到了高速入口,兩老勉強下了車,可孩子的情緒卻更激動了。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02 錯誤的引導,讓孩子有錯誤的目標

其實一路上,我都在規勸兩老放心,孩子很快就會平靜下來,但老人是完全不聽勸的。這是典型的分離焦慮,有以下兩個體現:

  • 情感上的轉移

對於外漂一族,親人的離別總是那麼傷感,那麼讓人不捨。

對於成年的子女,老人即便有情緒也不會表現得太明顯,從言語、物質上的關心居多;而年幼的孫子孫女成了老人情感上最好的轉移對象。

  • 安全的考慮

孩子的哭鬧,讓老人總是憂心會“哭壞身子”,孩子越激動,老人的擔憂情緒就越濃厚。另一個方面則涉及行車安全,以及擔心子女用過激手段教訓孩子。

"

01 離別,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開學季,分離總是讓孩子和家長都產生一定焦慮情緒,例如送孩子進校門時,還有從家鄉回到城市時。

不可避免的,淅爸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趁著暑期帶著孩子返鄉一週,期間CC和湯丸和爺爺奶奶相處得不亦樂乎,到了昨天準備離開的時候,兩個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哭鬧。

姐姐CC已經經歷了無數次類似的分離,所以只是抱著奶奶哭泣,單純的悲傷和不捨;

弟弟湯丸情緒則強烈很多,他抓著爺爺的衣服,就是不讓走,送上車後一直哭鬧,又跳又叫,帶著明顯的憤怒情緒,最後不知從哪裡學來的“爸爸,求求你,別開車!等等爺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無奈爺爺奶奶只好跟著上車,抱著兩個娃一起走一段。為了平緩孩子的情緒,兩老一路上不斷哄孩子:

“看!外面有跑車!”

“明天就回來了!”

但是孩子始終無動於衷,CC靜靜地流眼淚,湯丸愣是抓著抱著不讓走。直到兩老說:

“爺爺奶奶跟著一起去的,不要哭”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到了高速入口,兩老勉強下了車,可孩子的情緒卻更激動了。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02 錯誤的引導,讓孩子有錯誤的目標

其實一路上,我都在規勸兩老放心,孩子很快就會平靜下來,但老人是完全不聽勸的。這是典型的分離焦慮,有以下兩個體現:

  • 情感上的轉移

對於外漂一族,親人的離別總是那麼傷感,那麼讓人不捨。

對於成年的子女,老人即便有情緒也不會表現得太明顯,從言語、物質上的關心居多;而年幼的孫子孫女成了老人情感上最好的轉移對象。

  • 安全的考慮

孩子的哭鬧,讓老人總是憂心會“哭壞身子”,孩子越激動,老人的擔憂情緒就越濃厚。另一個方面則涉及行車安全,以及擔心子女用過激手段教訓孩子。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分離焦慮心理的作祟下,老人會選擇讓孩子“不哭”,滿足孩子的要求而對孩子撒謊,從而給了孩子的錯誤目標。

其一、滿足孩子的實際需求

孩子的需求,是不想與爺爺奶奶分離,更深層的心理原因是孩子不捨得被爺爺奶奶溺愛的生活。

而兩老說的“爺爺奶奶跟著去”,這就滿足了孩子的實際需求。比起不哭,謊言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在這個善意的謊言下,當爺爺奶奶下車後,湯丸一直要求停車等爺爺奶奶,情緒反而更加激烈。

即便在後來平復下來後,也不斷問:“爺爺奶奶什麼時候來?”而當他發現自己被騙了之後,孩子會有兩種錯誤目標產生:

  • 學會說謊,欺騙他人
  • 拒絕信任,情緒愈演愈烈,往後類似情況,對離別對象纏得更緊
"

01 離別,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開學季,分離總是讓孩子和家長都產生一定焦慮情緒,例如送孩子進校門時,還有從家鄉回到城市時。

不可避免的,淅爸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趁著暑期帶著孩子返鄉一週,期間CC和湯丸和爺爺奶奶相處得不亦樂乎,到了昨天準備離開的時候,兩個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哭鬧。

姐姐CC已經經歷了無數次類似的分離,所以只是抱著奶奶哭泣,單純的悲傷和不捨;

弟弟湯丸情緒則強烈很多,他抓著爺爺的衣服,就是不讓走,送上車後一直哭鬧,又跳又叫,帶著明顯的憤怒情緒,最後不知從哪裡學來的“爸爸,求求你,別開車!等等爺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無奈爺爺奶奶只好跟著上車,抱著兩個娃一起走一段。為了平緩孩子的情緒,兩老一路上不斷哄孩子:

“看!外面有跑車!”

“明天就回來了!”

但是孩子始終無動於衷,CC靜靜地流眼淚,湯丸愣是抓著抱著不讓走。直到兩老說:

“爺爺奶奶跟著一起去的,不要哭”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到了高速入口,兩老勉強下了車,可孩子的情緒卻更激動了。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02 錯誤的引導,讓孩子有錯誤的目標

其實一路上,我都在規勸兩老放心,孩子很快就會平靜下來,但老人是完全不聽勸的。這是典型的分離焦慮,有以下兩個體現:

  • 情感上的轉移

對於外漂一族,親人的離別總是那麼傷感,那麼讓人不捨。

對於成年的子女,老人即便有情緒也不會表現得太明顯,從言語、物質上的關心居多;而年幼的孫子孫女成了老人情感上最好的轉移對象。

  • 安全的考慮

孩子的哭鬧,讓老人總是憂心會“哭壞身子”,孩子越激動,老人的擔憂情緒就越濃厚。另一個方面則涉及行車安全,以及擔心子女用過激手段教訓孩子。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分離焦慮心理的作祟下,老人會選擇讓孩子“不哭”,滿足孩子的要求而對孩子撒謊,從而給了孩子的錯誤目標。

其一、滿足孩子的實際需求

孩子的需求,是不想與爺爺奶奶分離,更深層的心理原因是孩子不捨得被爺爺奶奶溺愛的生活。

而兩老說的“爺爺奶奶跟著去”,這就滿足了孩子的實際需求。比起不哭,謊言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在這個善意的謊言下,當爺爺奶奶下車後,湯丸一直要求停車等爺爺奶奶,情緒反而更加激烈。

即便在後來平復下來後,也不斷問:“爺爺奶奶什麼時候來?”而當他發現自己被騙了之後,孩子會有兩種錯誤目標產生:

  • 學會說謊,欺騙他人
  • 拒絕信任,情緒愈演愈烈,往後類似情況,對離別對象纏得更緊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其二、為孩子創造需求

沒有需求或者實際需求不能被滿足,就創造能實現的需求。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玩具總是孩子們所喜歡的,還有糖果,動畫片...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一些家長總會用孩子感興趣的物質內容來給孩子“止哭”。

這同樣會為孩子帶來兩個錯誤的目標:

  • 倘若只是單純“說說而已”,形成了謊言,那麼孩子同樣會學會謊言或者是拒絕信任;
  • 為了不“欺騙”孩子,為孩子採購相應的物質,那麼孩子則會習得一個思維:“只要我這樣鬧,就可以有玩具/糖果/動畫片...”

而湯丸和CC在情緒平復下來後,問得第二多的內容是:“爸爸,我們待會去哪裡買玩具?我要買...”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才可以避免這種看似關愛孩子,實則是傷害了孩子的行為?

"

01 離別,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開學季,分離總是讓孩子和家長都產生一定焦慮情緒,例如送孩子進校門時,還有從家鄉回到城市時。

不可避免的,淅爸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趁著暑期帶著孩子返鄉一週,期間CC和湯丸和爺爺奶奶相處得不亦樂乎,到了昨天準備離開的時候,兩個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哭鬧。

姐姐CC已經經歷了無數次類似的分離,所以只是抱著奶奶哭泣,單純的悲傷和不捨;

弟弟湯丸情緒則強烈很多,他抓著爺爺的衣服,就是不讓走,送上車後一直哭鬧,又跳又叫,帶著明顯的憤怒情緒,最後不知從哪裡學來的“爸爸,求求你,別開車!等等爺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無奈爺爺奶奶只好跟著上車,抱著兩個娃一起走一段。為了平緩孩子的情緒,兩老一路上不斷哄孩子:

“看!外面有跑車!”

“明天就回來了!”

但是孩子始終無動於衷,CC靜靜地流眼淚,湯丸愣是抓著抱著不讓走。直到兩老說:

“爺爺奶奶跟著一起去的,不要哭”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到了高速入口,兩老勉強下了車,可孩子的情緒卻更激動了。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02 錯誤的引導,讓孩子有錯誤的目標

其實一路上,我都在規勸兩老放心,孩子很快就會平靜下來,但老人是完全不聽勸的。這是典型的分離焦慮,有以下兩個體現:

  • 情感上的轉移

對於外漂一族,親人的離別總是那麼傷感,那麼讓人不捨。

對於成年的子女,老人即便有情緒也不會表現得太明顯,從言語、物質上的關心居多;而年幼的孫子孫女成了老人情感上最好的轉移對象。

  • 安全的考慮

孩子的哭鬧,讓老人總是憂心會“哭壞身子”,孩子越激動,老人的擔憂情緒就越濃厚。另一個方面則涉及行車安全,以及擔心子女用過激手段教訓孩子。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分離焦慮心理的作祟下,老人會選擇讓孩子“不哭”,滿足孩子的要求而對孩子撒謊,從而給了孩子的錯誤目標。

其一、滿足孩子的實際需求

孩子的需求,是不想與爺爺奶奶分離,更深層的心理原因是孩子不捨得被爺爺奶奶溺愛的生活。

而兩老說的“爺爺奶奶跟著去”,這就滿足了孩子的實際需求。比起不哭,謊言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在這個善意的謊言下,當爺爺奶奶下車後,湯丸一直要求停車等爺爺奶奶,情緒反而更加激烈。

即便在後來平復下來後,也不斷問:“爺爺奶奶什麼時候來?”而當他發現自己被騙了之後,孩子會有兩種錯誤目標產生:

  • 學會說謊,欺騙他人
  • 拒絕信任,情緒愈演愈烈,往後類似情況,對離別對象纏得更緊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其二、為孩子創造需求

沒有需求或者實際需求不能被滿足,就創造能實現的需求。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玩具總是孩子們所喜歡的,還有糖果,動畫片...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一些家長總會用孩子感興趣的物質內容來給孩子“止哭”。

這同樣會為孩子帶來兩個錯誤的目標:

  • 倘若只是單純“說說而已”,形成了謊言,那麼孩子同樣會學會謊言或者是拒絕信任;
  • 為了不“欺騙”孩子,為孩子採購相應的物質,那麼孩子則會習得一個思維:“只要我這樣鬧,就可以有玩具/糖果/動畫片...”

而湯丸和CC在情緒平復下來後,問得第二多的內容是:“爸爸,我們待會去哪裡買玩具?我要買...”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才可以避免這種看似關愛孩子,實則是傷害了孩子的行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03 讓孩子學會正確分離

分離是人一生都必須經歷的,第一次分離是從母親溫暖的子宮裡脫離的時候,隨著成長,我們同樣不斷面對分離:上學、失戀、成家立業,乃至最終的分離:死亡。

如果不能正確面對分離,就會隨之產生種種問題:

例如,難產是拒絕分離,對母子雙方傷害自不用說;

例如,不顧孩子的情緒,帶孩子離鄉的時候用強硬手段帶走孩子,是單純分離,父母生氣,老人擔憂,而孩子則是害怕;

例如,面對死亡時,“你死了我也不活了”從而做出過激行為,同樣是拒絕分離。

讓孩子學會正確的分離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這樣做:

"

01 離別,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開學季,分離總是讓孩子和家長都產生一定焦慮情緒,例如送孩子進校門時,還有從家鄉回到城市時。

不可避免的,淅爸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趁著暑期帶著孩子返鄉一週,期間CC和湯丸和爺爺奶奶相處得不亦樂乎,到了昨天準備離開的時候,兩個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哭鬧。

姐姐CC已經經歷了無數次類似的分離,所以只是抱著奶奶哭泣,單純的悲傷和不捨;

弟弟湯丸情緒則強烈很多,他抓著爺爺的衣服,就是不讓走,送上車後一直哭鬧,又跳又叫,帶著明顯的憤怒情緒,最後不知從哪裡學來的“爸爸,求求你,別開車!等等爺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無奈爺爺奶奶只好跟著上車,抱著兩個娃一起走一段。為了平緩孩子的情緒,兩老一路上不斷哄孩子:

“看!外面有跑車!”

“明天就回來了!”

但是孩子始終無動於衷,CC靜靜地流眼淚,湯丸愣是抓著抱著不讓走。直到兩老說:

“爺爺奶奶跟著一起去的,不要哭”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到了高速入口,兩老勉強下了車,可孩子的情緒卻更激動了。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02 錯誤的引導,讓孩子有錯誤的目標

其實一路上,我都在規勸兩老放心,孩子很快就會平靜下來,但老人是完全不聽勸的。這是典型的分離焦慮,有以下兩個體現:

  • 情感上的轉移

對於外漂一族,親人的離別總是那麼傷感,那麼讓人不捨。

對於成年的子女,老人即便有情緒也不會表現得太明顯,從言語、物質上的關心居多;而年幼的孫子孫女成了老人情感上最好的轉移對象。

  • 安全的考慮

孩子的哭鬧,讓老人總是憂心會“哭壞身子”,孩子越激動,老人的擔憂情緒就越濃厚。另一個方面則涉及行車安全,以及擔心子女用過激手段教訓孩子。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分離焦慮心理的作祟下,老人會選擇讓孩子“不哭”,滿足孩子的要求而對孩子撒謊,從而給了孩子的錯誤目標。

其一、滿足孩子的實際需求

孩子的需求,是不想與爺爺奶奶分離,更深層的心理原因是孩子不捨得被爺爺奶奶溺愛的生活。

而兩老說的“爺爺奶奶跟著去”,這就滿足了孩子的實際需求。比起不哭,謊言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在這個善意的謊言下,當爺爺奶奶下車後,湯丸一直要求停車等爺爺奶奶,情緒反而更加激烈。

即便在後來平復下來後,也不斷問:“爺爺奶奶什麼時候來?”而當他發現自己被騙了之後,孩子會有兩種錯誤目標產生:

  • 學會說謊,欺騙他人
  • 拒絕信任,情緒愈演愈烈,往後類似情況,對離別對象纏得更緊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其二、為孩子創造需求

沒有需求或者實際需求不能被滿足,就創造能實現的需求。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玩具總是孩子們所喜歡的,還有糖果,動畫片...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一些家長總會用孩子感興趣的物質內容來給孩子“止哭”。

這同樣會為孩子帶來兩個錯誤的目標:

  • 倘若只是單純“說說而已”,形成了謊言,那麼孩子同樣會學會謊言或者是拒絕信任;
  • 為了不“欺騙”孩子,為孩子採購相應的物質,那麼孩子則會習得一個思維:“只要我這樣鬧,就可以有玩具/糖果/動畫片...”

而湯丸和CC在情緒平復下來後,問得第二多的內容是:“爸爸,我們待會去哪裡買玩具?我要買...”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才可以避免這種看似關愛孩子,實則是傷害了孩子的行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03 讓孩子學會正確分離

分離是人一生都必須經歷的,第一次分離是從母親溫暖的子宮裡脫離的時候,隨著成長,我們同樣不斷面對分離:上學、失戀、成家立業,乃至最終的分離:死亡。

如果不能正確面對分離,就會隨之產生種種問題:

例如,難產是拒絕分離,對母子雙方傷害自不用說;

例如,不顧孩子的情緒,帶孩子離鄉的時候用強硬手段帶走孩子,是單純分離,父母生氣,老人擔憂,而孩子則是害怕;

例如,面對死亡時,“你死了我也不活了”從而做出過激行為,同樣是拒絕分離。

讓孩子學會正確的分離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這樣做: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說出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釋放情緒

分離時的焦慮是每一對關係親密的雙方必然會有的情緒。情緒理應被釋放,而不是壓抑。

當姐姐CC聽到要走的時候,立馬眼淚就吧嗒吧嗒的掉了,而淅爸的做法是溫和的和CC說:“CC捨不得奶奶是嗎?你覺得傷心想哭的話,就好好抱著奶奶哭一會吧!”

自始至終,CC沒有鬧過,也沒有提過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很快情緒就平復下來。

而湯丸聽到離開的時候,立馬大喊“我不走,我要在這裡讀書!跟爺爺上班!”,同時爺爺也馬上接話:“不可以的!”,湯丸情緒崩潰。

當孩子在情緒中的時候,他們聽不進去任何的勸導,即便是善意謊言以及物質需求的轉移注意力,也是在孩子情緒平復後才會“追討”。

說出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釋放他的情緒,傷心就哭,害怕就給予擁抱。

"

01 離別,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開學季,分離總是讓孩子和家長都產生一定焦慮情緒,例如送孩子進校門時,還有從家鄉回到城市時。

不可避免的,淅爸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趁著暑期帶著孩子返鄉一週,期間CC和湯丸和爺爺奶奶相處得不亦樂乎,到了昨天準備離開的時候,兩個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哭鬧。

姐姐CC已經經歷了無數次類似的分離,所以只是抱著奶奶哭泣,單純的悲傷和不捨;

弟弟湯丸情緒則強烈很多,他抓著爺爺的衣服,就是不讓走,送上車後一直哭鬧,又跳又叫,帶著明顯的憤怒情緒,最後不知從哪裡學來的“爸爸,求求你,別開車!等等爺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無奈爺爺奶奶只好跟著上車,抱著兩個娃一起走一段。為了平緩孩子的情緒,兩老一路上不斷哄孩子:

“看!外面有跑車!”

“明天就回來了!”

但是孩子始終無動於衷,CC靜靜地流眼淚,湯丸愣是抓著抱著不讓走。直到兩老說:

“爺爺奶奶跟著一起去的,不要哭”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到了高速入口,兩老勉強下了車,可孩子的情緒卻更激動了。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02 錯誤的引導,讓孩子有錯誤的目標

其實一路上,我都在規勸兩老放心,孩子很快就會平靜下來,但老人是完全不聽勸的。這是典型的分離焦慮,有以下兩個體現:

  • 情感上的轉移

對於外漂一族,親人的離別總是那麼傷感,那麼讓人不捨。

對於成年的子女,老人即便有情緒也不會表現得太明顯,從言語、物質上的關心居多;而年幼的孫子孫女成了老人情感上最好的轉移對象。

  • 安全的考慮

孩子的哭鬧,讓老人總是憂心會“哭壞身子”,孩子越激動,老人的擔憂情緒就越濃厚。另一個方面則涉及行車安全,以及擔心子女用過激手段教訓孩子。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分離焦慮心理的作祟下,老人會選擇讓孩子“不哭”,滿足孩子的要求而對孩子撒謊,從而給了孩子的錯誤目標。

其一、滿足孩子的實際需求

孩子的需求,是不想與爺爺奶奶分離,更深層的心理原因是孩子不捨得被爺爺奶奶溺愛的生活。

而兩老說的“爺爺奶奶跟著去”,這就滿足了孩子的實際需求。比起不哭,謊言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在這個善意的謊言下,當爺爺奶奶下車後,湯丸一直要求停車等爺爺奶奶,情緒反而更加激烈。

即便在後來平復下來後,也不斷問:“爺爺奶奶什麼時候來?”而當他發現自己被騙了之後,孩子會有兩種錯誤目標產生:

  • 學會說謊,欺騙他人
  • 拒絕信任,情緒愈演愈烈,往後類似情況,對離別對象纏得更緊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其二、為孩子創造需求

沒有需求或者實際需求不能被滿足,就創造能實現的需求。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玩具總是孩子們所喜歡的,還有糖果,動畫片...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一些家長總會用孩子感興趣的物質內容來給孩子“止哭”。

這同樣會為孩子帶來兩個錯誤的目標:

  • 倘若只是單純“說說而已”,形成了謊言,那麼孩子同樣會學會謊言或者是拒絕信任;
  • 為了不“欺騙”孩子,為孩子採購相應的物質,那麼孩子則會習得一個思維:“只要我這樣鬧,就可以有玩具/糖果/動畫片...”

而湯丸和CC在情緒平復下來後,問得第二多的內容是:“爸爸,我們待會去哪裡買玩具?我要買...”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才可以避免這種看似關愛孩子,實則是傷害了孩子的行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03 讓孩子學會正確分離

分離是人一生都必須經歷的,第一次分離是從母親溫暖的子宮裡脫離的時候,隨著成長,我們同樣不斷面對分離:上學、失戀、成家立業,乃至最終的分離:死亡。

如果不能正確面對分離,就會隨之產生種種問題:

例如,難產是拒絕分離,對母子雙方傷害自不用說;

例如,不顧孩子的情緒,帶孩子離鄉的時候用強硬手段帶走孩子,是單純分離,父母生氣,老人擔憂,而孩子則是害怕;

例如,面對死亡時,“你死了我也不活了”從而做出過激行為,同樣是拒絕分離。

讓孩子學會正確的分離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這樣做: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說出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釋放情緒

分離時的焦慮是每一對關係親密的雙方必然會有的情緒。情緒理應被釋放,而不是壓抑。

當姐姐CC聽到要走的時候,立馬眼淚就吧嗒吧嗒的掉了,而淅爸的做法是溫和的和CC說:“CC捨不得奶奶是嗎?你覺得傷心想哭的話,就好好抱著奶奶哭一會吧!”

自始至終,CC沒有鬧過,也沒有提過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很快情緒就平復下來。

而湯丸聽到離開的時候,立馬大喊“我不走,我要在這裡讀書!跟爺爺上班!”,同時爺爺也馬上接話:“不可以的!”,湯丸情緒崩潰。

當孩子在情緒中的時候,他們聽不進去任何的勸導,即便是善意謊言以及物質需求的轉移注意力,也是在孩子情緒平復後才會“追討”。

說出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釋放他的情緒,傷心就哭,害怕就給予擁抱。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幫助孩子接受現實

實際上我們常常會用一些善意的方式來讓孩子逃避現實,例如爺爺奶奶的做法。

放大到我們的生活中,懲罰和物質獎勵,同樣讓不能直面生活,這麼做最大的壞處就是讓孩子接收不了生活中的負面情緒,也就是挫折商低。

例如,當孩子為分離而哭鬧時我們懲罰孩子,那麼孩子接收到的是我們的憤怒,從而形成了恐懼或者叛逆,他們要面對的對象已經偏離:本應是分離,結果變成了家長的憤怒;

例如,當孩子為分離而哭鬧時我們獎勵孩子(上述為孩子創造需求),那麼孩子面對的對象同樣被誘導偏離:本應是分離,結果變成了只要分離就會被獎勵;這比接收憤怒更為可怕,孩子甚至會因此而喜歡上分離。

當面對難受的事情時變現出積極、喜悅的情緒,那麼心理問題就已經產生。

"

01 離別,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開學季,分離總是讓孩子和家長都產生一定焦慮情緒,例如送孩子進校門時,還有從家鄉回到城市時。

不可避免的,淅爸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趁著暑期帶著孩子返鄉一週,期間CC和湯丸和爺爺奶奶相處得不亦樂乎,到了昨天準備離開的時候,兩個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哭鬧。

姐姐CC已經經歷了無數次類似的分離,所以只是抱著奶奶哭泣,單純的悲傷和不捨;

弟弟湯丸情緒則強烈很多,他抓著爺爺的衣服,就是不讓走,送上車後一直哭鬧,又跳又叫,帶著明顯的憤怒情緒,最後不知從哪裡學來的“爸爸,求求你,別開車!等等爺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無奈爺爺奶奶只好跟著上車,抱著兩個娃一起走一段。為了平緩孩子的情緒,兩老一路上不斷哄孩子:

“看!外面有跑車!”

“明天就回來了!”

但是孩子始終無動於衷,CC靜靜地流眼淚,湯丸愣是抓著抱著不讓走。直到兩老說:

“爺爺奶奶跟著一起去的,不要哭”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到了高速入口,兩老勉強下了車,可孩子的情緒卻更激動了。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02 錯誤的引導,讓孩子有錯誤的目標

其實一路上,我都在規勸兩老放心,孩子很快就會平靜下來,但老人是完全不聽勸的。這是典型的分離焦慮,有以下兩個體現:

  • 情感上的轉移

對於外漂一族,親人的離別總是那麼傷感,那麼讓人不捨。

對於成年的子女,老人即便有情緒也不會表現得太明顯,從言語、物質上的關心居多;而年幼的孫子孫女成了老人情感上最好的轉移對象。

  • 安全的考慮

孩子的哭鬧,讓老人總是憂心會“哭壞身子”,孩子越激動,老人的擔憂情緒就越濃厚。另一個方面則涉及行車安全,以及擔心子女用過激手段教訓孩子。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分離焦慮心理的作祟下,老人會選擇讓孩子“不哭”,滿足孩子的要求而對孩子撒謊,從而給了孩子的錯誤目標。

其一、滿足孩子的實際需求

孩子的需求,是不想與爺爺奶奶分離,更深層的心理原因是孩子不捨得被爺爺奶奶溺愛的生活。

而兩老說的“爺爺奶奶跟著去”,這就滿足了孩子的實際需求。比起不哭,謊言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在這個善意的謊言下,當爺爺奶奶下車後,湯丸一直要求停車等爺爺奶奶,情緒反而更加激烈。

即便在後來平復下來後,也不斷問:“爺爺奶奶什麼時候來?”而當他發現自己被騙了之後,孩子會有兩種錯誤目標產生:

  • 學會說謊,欺騙他人
  • 拒絕信任,情緒愈演愈烈,往後類似情況,對離別對象纏得更緊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其二、為孩子創造需求

沒有需求或者實際需求不能被滿足,就創造能實現的需求。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玩具總是孩子們所喜歡的,還有糖果,動畫片...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一些家長總會用孩子感興趣的物質內容來給孩子“止哭”。

這同樣會為孩子帶來兩個錯誤的目標:

  • 倘若只是單純“說說而已”,形成了謊言,那麼孩子同樣會學會謊言或者是拒絕信任;
  • 為了不“欺騙”孩子,為孩子採購相應的物質,那麼孩子則會習得一個思維:“只要我這樣鬧,就可以有玩具/糖果/動畫片...”

而湯丸和CC在情緒平復下來後,問得第二多的內容是:“爸爸,我們待會去哪裡買玩具?我要買...”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才可以避免這種看似關愛孩子,實則是傷害了孩子的行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03 讓孩子學會正確分離

分離是人一生都必須經歷的,第一次分離是從母親溫暖的子宮裡脫離的時候,隨著成長,我們同樣不斷面對分離:上學、失戀、成家立業,乃至最終的分離:死亡。

如果不能正確面對分離,就會隨之產生種種問題:

例如,難產是拒絕分離,對母子雙方傷害自不用說;

例如,不顧孩子的情緒,帶孩子離鄉的時候用強硬手段帶走孩子,是單純分離,父母生氣,老人擔憂,而孩子則是害怕;

例如,面對死亡時,“你死了我也不活了”從而做出過激行為,同樣是拒絕分離。

讓孩子學會正確的分離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這樣做: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說出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釋放情緒

分離時的焦慮是每一對關係親密的雙方必然會有的情緒。情緒理應被釋放,而不是壓抑。

當姐姐CC聽到要走的時候,立馬眼淚就吧嗒吧嗒的掉了,而淅爸的做法是溫和的和CC說:“CC捨不得奶奶是嗎?你覺得傷心想哭的話,就好好抱著奶奶哭一會吧!”

自始至終,CC沒有鬧過,也沒有提過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很快情緒就平復下來。

而湯丸聽到離開的時候,立馬大喊“我不走,我要在這裡讀書!跟爺爺上班!”,同時爺爺也馬上接話:“不可以的!”,湯丸情緒崩潰。

當孩子在情緒中的時候,他們聽不進去任何的勸導,即便是善意謊言以及物質需求的轉移注意力,也是在孩子情緒平復後才會“追討”。

說出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釋放他的情緒,傷心就哭,害怕就給予擁抱。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幫助孩子接受現實

實際上我們常常會用一些善意的方式來讓孩子逃避現實,例如爺爺奶奶的做法。

放大到我們的生活中,懲罰和物質獎勵,同樣讓不能直面生活,這麼做最大的壞處就是讓孩子接收不了生活中的負面情緒,也就是挫折商低。

例如,當孩子為分離而哭鬧時我們懲罰孩子,那麼孩子接收到的是我們的憤怒,從而形成了恐懼或者叛逆,他們要面對的對象已經偏離:本應是分離,結果變成了家長的憤怒;

例如,當孩子為分離而哭鬧時我們獎勵孩子(上述為孩子創造需求),那麼孩子面對的對象同樣被誘導偏離:本應是分離,結果變成了只要分離就會被獎勵;這比接收憤怒更為可怕,孩子甚至會因此而喜歡上分離。

當面對難受的事情時變現出積極、喜悅的情緒,那麼心理問題就已經產生。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堅定不疑的目標,但態度溫和

情緒是會傳導的,這會讓我們的目標出現偏移。例如一些家長見到孩子哭個不停,一時心軟就“多住幾天”,“多留一會兒”;再例如,當孩子的情緒激動,勸說無效的時候,一些家長會威脅孩子甚至打罵孩子。

這些行為都是我們被孩子的情緒所感染後,做出的錯誤行為,目標從“離開”變成了妥協或者是懲罰。

我們需要做的是“狠下心來”,堅定目標,但是態度卻是溫和的。

在爺爺奶奶下車後,把車開到了收費站前的寬闊處停下,我抱著湯丸,還是同樣的方式:說出他的感受,引導他發洩情緒。

“湯丸現在很生氣很傷心對嗎?你是想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吧?”--當孩子的感受被接受,他就彷彿找到了“靠山”。

“爸爸知道你很難受,你可以發洩一下,用你喜歡的方式,記得我們約定了安全。但是我們必須要回去。”--很堅定的對孩子說出目標,然後趴在我身上哇哇大哭了幾分鐘後平靜了下來,旅途得以平順。

"

01 離別,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開學季,分離總是讓孩子和家長都產生一定焦慮情緒,例如送孩子進校門時,還有從家鄉回到城市時。

不可避免的,淅爸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趁著暑期帶著孩子返鄉一週,期間CC和湯丸和爺爺奶奶相處得不亦樂乎,到了昨天準備離開的時候,兩個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哭鬧。

姐姐CC已經經歷了無數次類似的分離,所以只是抱著奶奶哭泣,單純的悲傷和不捨;

弟弟湯丸情緒則強烈很多,他抓著爺爺的衣服,就是不讓走,送上車後一直哭鬧,又跳又叫,帶著明顯的憤怒情緒,最後不知從哪裡學來的“爸爸,求求你,別開車!等等爺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無奈爺爺奶奶只好跟著上車,抱著兩個娃一起走一段。為了平緩孩子的情緒,兩老一路上不斷哄孩子:

“看!外面有跑車!”

“明天就回來了!”

但是孩子始終無動於衷,CC靜靜地流眼淚,湯丸愣是抓著抱著不讓走。直到兩老說:

“爺爺奶奶跟著一起去的,不要哭”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到了高速入口,兩老勉強下了車,可孩子的情緒卻更激動了。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02 錯誤的引導,讓孩子有錯誤的目標

其實一路上,我都在規勸兩老放心,孩子很快就會平靜下來,但老人是完全不聽勸的。這是典型的分離焦慮,有以下兩個體現:

  • 情感上的轉移

對於外漂一族,親人的離別總是那麼傷感,那麼讓人不捨。

對於成年的子女,老人即便有情緒也不會表現得太明顯,從言語、物質上的關心居多;而年幼的孫子孫女成了老人情感上最好的轉移對象。

  • 安全的考慮

孩子的哭鬧,讓老人總是憂心會“哭壞身子”,孩子越激動,老人的擔憂情緒就越濃厚。另一個方面則涉及行車安全,以及擔心子女用過激手段教訓孩子。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分離焦慮心理的作祟下,老人會選擇讓孩子“不哭”,滿足孩子的要求而對孩子撒謊,從而給了孩子的錯誤目標。

其一、滿足孩子的實際需求

孩子的需求,是不想與爺爺奶奶分離,更深層的心理原因是孩子不捨得被爺爺奶奶溺愛的生活。

而兩老說的“爺爺奶奶跟著去”,這就滿足了孩子的實際需求。比起不哭,謊言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在這個善意的謊言下,當爺爺奶奶下車後,湯丸一直要求停車等爺爺奶奶,情緒反而更加激烈。

即便在後來平復下來後,也不斷問:“爺爺奶奶什麼時候來?”而當他發現自己被騙了之後,孩子會有兩種錯誤目標產生:

  • 學會說謊,欺騙他人
  • 拒絕信任,情緒愈演愈烈,往後類似情況,對離別對象纏得更緊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其二、為孩子創造需求

沒有需求或者實際需求不能被滿足,就創造能實現的需求。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玩具總是孩子們所喜歡的,還有糖果,動畫片...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一些家長總會用孩子感興趣的物質內容來給孩子“止哭”。

這同樣會為孩子帶來兩個錯誤的目標:

  • 倘若只是單純“說說而已”,形成了謊言,那麼孩子同樣會學會謊言或者是拒絕信任;
  • 為了不“欺騙”孩子,為孩子採購相應的物質,那麼孩子則會習得一個思維:“只要我這樣鬧,就可以有玩具/糖果/動畫片...”

而湯丸和CC在情緒平復下來後,問得第二多的內容是:“爸爸,我們待會去哪裡買玩具?我要買...”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才可以避免這種看似關愛孩子,實則是傷害了孩子的行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03 讓孩子學會正確分離

分離是人一生都必須經歷的,第一次分離是從母親溫暖的子宮裡脫離的時候,隨著成長,我們同樣不斷面對分離:上學、失戀、成家立業,乃至最終的分離:死亡。

如果不能正確面對分離,就會隨之產生種種問題:

例如,難產是拒絕分離,對母子雙方傷害自不用說;

例如,不顧孩子的情緒,帶孩子離鄉的時候用強硬手段帶走孩子,是單純分離,父母生氣,老人擔憂,而孩子則是害怕;

例如,面對死亡時,“你死了我也不活了”從而做出過激行為,同樣是拒絕分離。

讓孩子學會正確的分離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這樣做: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說出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釋放情緒

分離時的焦慮是每一對關係親密的雙方必然會有的情緒。情緒理應被釋放,而不是壓抑。

當姐姐CC聽到要走的時候,立馬眼淚就吧嗒吧嗒的掉了,而淅爸的做法是溫和的和CC說:“CC捨不得奶奶是嗎?你覺得傷心想哭的話,就好好抱著奶奶哭一會吧!”

自始至終,CC沒有鬧過,也沒有提過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很快情緒就平復下來。

而湯丸聽到離開的時候,立馬大喊“我不走,我要在這裡讀書!跟爺爺上班!”,同時爺爺也馬上接話:“不可以的!”,湯丸情緒崩潰。

當孩子在情緒中的時候,他們聽不進去任何的勸導,即便是善意謊言以及物質需求的轉移注意力,也是在孩子情緒平復後才會“追討”。

說出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釋放他的情緒,傷心就哭,害怕就給予擁抱。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幫助孩子接受現實

實際上我們常常會用一些善意的方式來讓孩子逃避現實,例如爺爺奶奶的做法。

放大到我們的生活中,懲罰和物質獎勵,同樣讓不能直面生活,這麼做最大的壞處就是讓孩子接收不了生活中的負面情緒,也就是挫折商低。

例如,當孩子為分離而哭鬧時我們懲罰孩子,那麼孩子接收到的是我們的憤怒,從而形成了恐懼或者叛逆,他們要面對的對象已經偏離:本應是分離,結果變成了家長的憤怒;

例如,當孩子為分離而哭鬧時我們獎勵孩子(上述為孩子創造需求),那麼孩子面對的對象同樣被誘導偏離:本應是分離,結果變成了只要分離就會被獎勵;這比接收憤怒更為可怕,孩子甚至會因此而喜歡上分離。

當面對難受的事情時變現出積極、喜悅的情緒,那麼心理問題就已經產生。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堅定不疑的目標,但態度溫和

情緒是會傳導的,這會讓我們的目標出現偏移。例如一些家長見到孩子哭個不停,一時心軟就“多住幾天”,“多留一會兒”;再例如,當孩子的情緒激動,勸說無效的時候,一些家長會威脅孩子甚至打罵孩子。

這些行為都是我們被孩子的情緒所感染後,做出的錯誤行為,目標從“離開”變成了妥協或者是懲罰。

我們需要做的是“狠下心來”,堅定目標,但是態度卻是溫和的。

在爺爺奶奶下車後,把車開到了收費站前的寬闊處停下,我抱著湯丸,還是同樣的方式:說出他的感受,引導他發洩情緒。

“湯丸現在很生氣很傷心對嗎?你是想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吧?”--當孩子的感受被接受,他就彷彿找到了“靠山”。

“爸爸知道你很難受,你可以發洩一下,用你喜歡的方式,記得我們約定了安全。但是我們必須要回去。”--很堅定的對孩子說出目標,然後趴在我身上哇哇大哭了幾分鐘後平靜了下來,旅途得以平順。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給孩子營造期待,別讓負面情緒牽引著孩子

單純讓孩子平復情緒是不夠的,他仍然會沉浸在悲傷、憤怒中。即便是哭完累了、睡了,還可能在睡夢中哭泣(如CC就是這樣)。

我們還要把孩子的情緒牽引到積極方向,給他們營造期待。

當孩子情緒平復下來後,他們能與我們正常的交流,我是和兩個孩子這樣溝通的:

“哇哦!我們家馬上有一個大班的小朋友和一箇中班的小朋友了!”--他們即將面對的事實;

“你們在中班、小班的時候學的舞蹈,回去跳給爺爺奶奶看的時候,他們特別高興,對嗎?”--過去讓他們倍感榮耀的事實;

接下來,就是他們兩搶著回答了:“爺爺/奶奶誇我!說我跳得很好!”

“那麼,我們回到學校學習新的知識,國慶節回來的時候再給爺爺奶奶表演好嗎?”--營造期待,並給出下次回來的準確時間。

也因此,他們從拒絕離開,拒絕上學,到今天早上興致勃勃的起床上學,一直碎碎念著“我們要去學校學跳舞,回去給爺爺奶奶表演!”

"

01 離別,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開學季,分離總是讓孩子和家長都產生一定焦慮情緒,例如送孩子進校門時,還有從家鄉回到城市時。

不可避免的,淅爸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趁著暑期帶著孩子返鄉一週,期間CC和湯丸和爺爺奶奶相處得不亦樂乎,到了昨天準備離開的時候,兩個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哭鬧。

姐姐CC已經經歷了無數次類似的分離,所以只是抱著奶奶哭泣,單純的悲傷和不捨;

弟弟湯丸情緒則強烈很多,他抓著爺爺的衣服,就是不讓走,送上車後一直哭鬧,又跳又叫,帶著明顯的憤怒情緒,最後不知從哪裡學來的“爸爸,求求你,別開車!等等爺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無奈爺爺奶奶只好跟著上車,抱著兩個娃一起走一段。為了平緩孩子的情緒,兩老一路上不斷哄孩子:

“看!外面有跑車!”

“明天就回來了!”

但是孩子始終無動於衷,CC靜靜地流眼淚,湯丸愣是抓著抱著不讓走。直到兩老說:

“爺爺奶奶跟著一起去的,不要哭”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到了高速入口,兩老勉強下了車,可孩子的情緒卻更激動了。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02 錯誤的引導,讓孩子有錯誤的目標

其實一路上,我都在規勸兩老放心,孩子很快就會平靜下來,但老人是完全不聽勸的。這是典型的分離焦慮,有以下兩個體現:

  • 情感上的轉移

對於外漂一族,親人的離別總是那麼傷感,那麼讓人不捨。

對於成年的子女,老人即便有情緒也不會表現得太明顯,從言語、物質上的關心居多;而年幼的孫子孫女成了老人情感上最好的轉移對象。

  • 安全的考慮

孩子的哭鬧,讓老人總是憂心會“哭壞身子”,孩子越激動,老人的擔憂情緒就越濃厚。另一個方面則涉及行車安全,以及擔心子女用過激手段教訓孩子。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分離焦慮心理的作祟下,老人會選擇讓孩子“不哭”,滿足孩子的要求而對孩子撒謊,從而給了孩子的錯誤目標。

其一、滿足孩子的實際需求

孩子的需求,是不想與爺爺奶奶分離,更深層的心理原因是孩子不捨得被爺爺奶奶溺愛的生活。

而兩老說的“爺爺奶奶跟著去”,這就滿足了孩子的實際需求。比起不哭,謊言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在這個善意的謊言下,當爺爺奶奶下車後,湯丸一直要求停車等爺爺奶奶,情緒反而更加激烈。

即便在後來平復下來後,也不斷問:“爺爺奶奶什麼時候來?”而當他發現自己被騙了之後,孩子會有兩種錯誤目標產生:

  • 學會說謊,欺騙他人
  • 拒絕信任,情緒愈演愈烈,往後類似情況,對離別對象纏得更緊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其二、為孩子創造需求

沒有需求或者實際需求不能被滿足,就創造能實現的需求。

“不哭,爸爸只是帶你們去買玩具,馬上就回來”

玩具總是孩子們所喜歡的,還有糖果,動畫片...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一些家長總會用孩子感興趣的物質內容來給孩子“止哭”。

這同樣會為孩子帶來兩個錯誤的目標:

  • 倘若只是單純“說說而已”,形成了謊言,那麼孩子同樣會學會謊言或者是拒絕信任;
  • 為了不“欺騙”孩子,為孩子採購相應的物質,那麼孩子則會習得一個思維:“只要我這樣鬧,就可以有玩具/糖果/動畫片...”

而湯丸和CC在情緒平復下來後,問得第二多的內容是:“爸爸,我們待會去哪裡買玩具?我要買...”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才可以避免這種看似關愛孩子,實則是傷害了孩子的行為?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03 讓孩子學會正確分離

分離是人一生都必須經歷的,第一次分離是從母親溫暖的子宮裡脫離的時候,隨著成長,我們同樣不斷面對分離:上學、失戀、成家立業,乃至最終的分離:死亡。

如果不能正確面對分離,就會隨之產生種種問題:

例如,難產是拒絕分離,對母子雙方傷害自不用說;

例如,不顧孩子的情緒,帶孩子離鄉的時候用強硬手段帶走孩子,是單純分離,父母生氣,老人擔憂,而孩子則是害怕;

例如,面對死亡時,“你死了我也不活了”從而做出過激行為,同樣是拒絕分離。

讓孩子學會正確的分離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這樣做: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說出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釋放情緒

分離時的焦慮是每一對關係親密的雙方必然會有的情緒。情緒理應被釋放,而不是壓抑。

當姐姐CC聽到要走的時候,立馬眼淚就吧嗒吧嗒的掉了,而淅爸的做法是溫和的和CC說:“CC捨不得奶奶是嗎?你覺得傷心想哭的話,就好好抱著奶奶哭一會吧!”

自始至終,CC沒有鬧過,也沒有提過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很快情緒就平復下來。

而湯丸聽到離開的時候,立馬大喊“我不走,我要在這裡讀書!跟爺爺上班!”,同時爺爺也馬上接話:“不可以的!”,湯丸情緒崩潰。

當孩子在情緒中的時候,他們聽不進去任何的勸導,即便是善意謊言以及物質需求的轉移注意力,也是在孩子情緒平復後才會“追討”。

說出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釋放他的情緒,傷心就哭,害怕就給予擁抱。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幫助孩子接受現實

實際上我們常常會用一些善意的方式來讓孩子逃避現實,例如爺爺奶奶的做法。

放大到我們的生活中,懲罰和物質獎勵,同樣讓不能直面生活,這麼做最大的壞處就是讓孩子接收不了生活中的負面情緒,也就是挫折商低。

例如,當孩子為分離而哭鬧時我們懲罰孩子,那麼孩子接收到的是我們的憤怒,從而形成了恐懼或者叛逆,他們要面對的對象已經偏離:本應是分離,結果變成了家長的憤怒;

例如,當孩子為分離而哭鬧時我們獎勵孩子(上述為孩子創造需求),那麼孩子面對的對象同樣被誘導偏離:本應是分離,結果變成了只要分離就會被獎勵;這比接收憤怒更為可怕,孩子甚至會因此而喜歡上分離。

當面對難受的事情時變現出積極、喜悅的情緒,那麼心理問題就已經產生。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堅定不疑的目標,但態度溫和

情緒是會傳導的,這會讓我們的目標出現偏移。例如一些家長見到孩子哭個不停,一時心軟就“多住幾天”,“多留一會兒”;再例如,當孩子的情緒激動,勸說無效的時候,一些家長會威脅孩子甚至打罵孩子。

這些行為都是我們被孩子的情緒所感染後,做出的錯誤行為,目標從“離開”變成了妥協或者是懲罰。

我們需要做的是“狠下心來”,堅定目標,但是態度卻是溫和的。

在爺爺奶奶下車後,把車開到了收費站前的寬闊處停下,我抱著湯丸,還是同樣的方式:說出他的感受,引導他發洩情緒。

“湯丸現在很生氣很傷心對嗎?你是想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吧?”--當孩子的感受被接受,他就彷彿找到了“靠山”。

“爸爸知道你很難受,你可以發洩一下,用你喜歡的方式,記得我們約定了安全。但是我們必須要回去。”--很堅定的對孩子說出目標,然後趴在我身上哇哇大哭了幾分鐘後平靜了下來,旅途得以平順。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給孩子營造期待,別讓負面情緒牽引著孩子

單純讓孩子平復情緒是不夠的,他仍然會沉浸在悲傷、憤怒中。即便是哭完累了、睡了,還可能在睡夢中哭泣(如CC就是這樣)。

我們還要把孩子的情緒牽引到積極方向,給他們營造期待。

當孩子情緒平復下來後,他們能與我們正常的交流,我是和兩個孩子這樣溝通的:

“哇哦!我們家馬上有一個大班的小朋友和一箇中班的小朋友了!”--他們即將面對的事實;

“你們在中班、小班的時候學的舞蹈,回去跳給爺爺奶奶看的時候,他們特別高興,對嗎?”--過去讓他們倍感榮耀的事實;

接下來,就是他們兩搶著回答了:“爺爺/奶奶誇我!說我跳得很好!”

“那麼,我們回到學校學習新的知識,國慶節回來的時候再給爺爺奶奶表演好嗎?”--營造期待,並給出下次回來的準確時間。

也因此,他們從拒絕離開,拒絕上學,到今天早上興致勃勃的起床上學,一直碎碎念著“我們要去學校學跳舞,回去給爺爺奶奶表演!”

育兒心理學:開學季,分離時孩子哭鬧,別用謊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淅爸有話說:離別總是讓人憂愁,現實總是那麼骨感。同樣的問題,在開學季以不同的形式在上演:上幼兒園、上小學...上大學,而解決方式,只需要我們給予一點點耐心,給予孩子一點點時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