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男孩撞碎玻璃後自殺:父母是怎麼用暗示毀掉孩子的?

01

教育孩子健康成長,只是培養孩子的逆商就夠了嗎?

九歲男孩撞碎玻璃後自殺:父母是怎麼用暗示毀掉孩子的?

前段時間,一個九歲的小男孩,因為撞碎學校消防栓的玻璃,不敢告訴家長,選擇跳樓自殺的新聞,至今想起,仍讓人心疼不已。

九歲男孩撞碎玻璃後自殺:父母是怎麼用暗示毀掉孩子的?

“nai nai ,我前天把學校的bo裡zhuang sui 了,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稚嫩的字體,讓人不禁落淚。

沒有人知道孩子寫下遺書時,是怎樣一種心情。

但可以確定的是,男孩的生活經歷告訴他撞碎玻璃要面對的“懲罰”,要遠比死亡更讓他恐懼。

對此,太多的人認為是孩子耐挫力不夠,呼籲教育孩子時要培養孩子的逆商,才能避免此類悲劇的發生。

但,只是培養孩子的逆商就夠了嗎?

就在人們還沒從這個悲劇的傷痛中走出,在這之後不久,4月17日晚10時左右,一名17歲的高二男生,因為在學校與同學產生爭執,將事情告訴母親時,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責怪,在路經上海盧浦大橋時,打開車門,毫不猶豫的跳了下去。

九歲男孩撞碎玻璃後自殺:父母是怎麼用暗示毀掉孩子的?

視頻細節顯示,這個17歲的男孩,一邊跑一邊流淚,沒有人知道,他縱身一躍的瞬間,該是多麼的委屈和決絕,甚至沒有給母親追過去挽救的機會。

對此,知乎上,有討論:“為什麼孩子們會想要自殺?”

其中,最高讚的一個回答是:“每個自殺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只會數落批評,但從不理解他們的父母。”

深以為然。

心理學研究表明,心智尚不成熟、敏感脆弱的兒童最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響。家長一些無意的責備或嘲弄辱罵中,無形中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場,這種心理場強大的輻射會改變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


所以,家長認為正常的責罵、無暇顧及等等負面的心理暗示,對孩子造成的“殺傷力”可能是毀滅性的。

因此,教育孩子健康成長,比培養逆商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

02

孩子初時是一張白紙,後來愈變愈差,根源還在父母。

心理學研究表明,心智尚不成熟、敏感脆弱的兒童最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響。來自父母、老師等親密關係的長期不良的心理暗示,會直接導致孩子錯誤的自我認知和評價,促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心理反應和行為模式,耽誤孩子的一生。

電影《被遺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悲劇就是源於童年時期父親的各種負面暗示:只顧著妹妹,而對松子不聞不問,只有在松子扮小丑的時候才會對松子露出微笑;還經常的打擊松子。

九歲男孩撞碎玻璃後自殺:父母是怎麼用暗示毀掉孩子的?

《被遺棄的松子的一生》劇照

這些負面暗示形成了松子與男性畸形的相處模式,從開始為了讓父親注意到自己,博父親一笑,不惜扮成小丑;

到後來因為男人一句虛偽的恭維,誇她漂亮、身材好,就恨不得付出所有,松子對於男性一直是無底線的放低姿態,去迎合、去忍受。

雖然遇到的每一個男人都自私、暴虐、出軌成性,但她還是心甘情願的沉迷其中。

這也導致松子成為人渣們的獵物,在遭受一次又一次拋棄後,變得人不人鬼不鬼,草草結束了自己悲慘的一生。

給孩子負面暗示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的是如松子父親般無暇顧及的冷漠,還有一些是愛的名義下的口不擇言。

一位望子成龍的鄰居,對孩子要求特別嚴格,經常恨鐵不成鋼的責罵孩子:

“你就不能認真點嗎?總是恁粗心!”

“就你這樣,將來能幹啥!”

“你怎麼這麼笨,我們這麼聰明的父母怎麼會有你這麼垃圾的孩子!”

慢慢的,原本聰明活潑的孩子反應越來越遲鈍,成績也越來越差。

直到有一天,學校老師建議給孩子找心理醫生,鄰居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經診斷孩子已經輕微抑鬱兼自閉,最後不得不休學。

冷漠會暗示孩子,他是不被人關愛的,讓孩子喪失安全感,形成孩子討好型人格;

而愛的名義下的口不擇言,則應和了墨菲定律,你越擔心的,恰是越可能發生的,孩子會在你不斷的負面暗示下變成你最不想看到的樣子,令你悔之莫及!

03

負面的暗示會毀掉孩子,同樣,積極的心理暗示也能成就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曾做的一個著名的實驗為我們詮釋了積極心理暗示的神奇效應。

他們在一所小學煞有介事的進行“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通知教師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其實,這個名單上的學生並未經過任何測驗,而是隨機抽取的。

但接到名單的教師,在收到這種“權威測試”的暗示後,開始對這些學生賦予了較高的期望和積極正面的評價。而這些孩子在受到老師的正面關注和積極暗示後,增強了學習信心,變得更加努力。

8個月後,羅森塔爾等人對名單上的學生進行真正的智能測驗,發現這些學生不僅成績得到了普遍提高,還獲得了良好的品行評價。

九歲男孩撞碎玻璃後自殺:父母是怎麼用暗示毀掉孩子的?

鼓勵孩子

由此可見,你給予孩子的關注和鼓勵,能激發孩子的信心和潛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大家熟知的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他的成功就是因為有一個一直相信他、鼓勵他、給他積極心理暗示的母親。

小時候的愛迪生因為經常問一些與課本無關的東西,被老師認為是低能兒,建議他母親把他領回家。

但他母親沒有因此責怪愛迪生,而是決定親自把愛迪生教育好。她鄭重的告訴愛迪生:

“老師說你笨,我絲毫都不認同,以後由我來親自教你,我發誓你一定會成為世界上第一等的人物!”

多年後,愛迪生髮明瞭電燈,一舉成名。

回憶起母親,愛迪生在日記中寫道:“愛迪生是一個低能兒,但是他的母親把他改變成為了世紀天才。”

可見,相比較遺傳,來自周圍人,特別是父母的暗示才是決定孩子性格和成功的的關鍵。

04

運用暗示為孩子的人生導航,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

馬太效應,源於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在教育中注意馬太效應,不斷的發掘孩子的優點和長處,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孩子的優勢就會不斷得以強化,最終獲得成功。

一是換位思考,用積極正面的語言表揚鼓勵孩子

少用“不”和“別”。面對孩子的粗心,你告訴他“相信他下次會更認真”遠比呵斥他“怎麼那麼不認真”更有效。

及時鼓勵和肯定孩子。記得,你的每一個誇讚都是築起孩子自信的根基!

二是用好微表情,藉助身體語言進行積極的暗示

孩子在嬰兒期就會察言觀色,從父母微妙的表情神態中解讀事情的好壞。

來自父母的每一個鼓勵的眼神和親切的擁抱都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和力量!

三是發掘孩子的優點,肯定孩子的興趣愛好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要做的是發掘孩子的優點,引導孩子揚長避短,並肯定孩子的興趣愛好,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四是正確的運用暗示,激發孩子自我實現的需求

激起孩子自我實現的需求,孩子的未來將會有無限的可能!

比如,激勵孩子學好美術,給孩子看最傑出大師的畫作,要遠比告訴她“學好畫畫,能掙很多錢。”更能把孩子引向卓越。

著名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家陳鶴琴先生認為:“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是不太容易的,而小孩尤其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言。”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修行!與其在用不良暗示毀掉孩子後懊悔,不如,從此刻起,用你能給的所有陪伴、關愛、肯定和鼓勵,幫助孩子樹立自信、發掘潛能、塑造良好品格,培植孩子的安全感和勇氣!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會收穫一個陽光、幸福、快樂、卓越的孩子!

作者:亦名,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研習者,看書,寫字,帶娃,愛的路上,與你同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