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衝孩子發火?小心他陷入心理旋渦'

不完美媽媽 抑鬱症 大學 環球網 2019-09-12
"

微博上一則熱帖“如果父母情緒脆弱,脾氣暴躁,孩子成長之後會變成什麼樣?”這一話題引發30萬網友點贊,數萬人評論留言。南京心理專家告訴記者,生活中真有不少孩子遇到暴躁的父母,陷入心理危機。而對普通家長來說,也常因壓力在面對孩子時陷入暴躁的情緒中。

揚子晚報記者 張楠

一個暴躁的家長,會讓你的孩子“想太多”、“取悅別人”……

如果父母脾氣脆弱,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怒髮衝冠,這樣的原生家庭會對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他們也許並沒有虐待自己的孩子,但他們像火山一樣一點就著的情緒,讓他們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尖,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情緒爆炸。

在這則熱帖中,心理專家總結出的表現,讓網友感覺“全中”。比如“不斷道歉”: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隨時都小心翼翼,如果和別人在一起,我做什麼的時候,發現別人在看錶,我會立刻開始恐慌,覺得自己耽誤了別人時間,不停道歉;凡事“想得太多”:每件事情,都會想東想西;特別害怕讓別人失望: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總是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有深意的”: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談,或是一個微小的肢體動作,都會引起警覺,覺得他在暗示什麼浮想聯翩。

此外,還有“控制慾”、“沒有安全感”、“拒人於千里之外”、“很容易玻璃心”、“善解人意”等各種表現形式。

不少網友深有同感,在自己身上找到帖子中提到的某些表現,“我媽真的前一秒笑嘻嘻後一秒可以因為一點小事就破口大罵,家庭真的很影響孩子的性格,我在家裡都很沉默,因為秉持少說少錯的原則。”還有網友發現,“我和朋友討論某件事物時會先觀察她的態度,並根據這個來表現自己的情緒,大多數情況下我不想自己變成奇怪的‘異類’。”還有網友說,“沒有人理解我為什麼會因為一點小事而哭泣,即使是我自己也無法理解,我痛恨玻璃心的自己,然後絕望地發現根本無法改變,這一點會經常被同學拿出來當做笑料,後果就是我又沒能忍住哭泣。”

真有不少暴躁父母,過度批評讓孩子產生自我否定

南京心理專家楊靜平告訴記者,在平時工作中接觸不少此類孩子。“我遇到有個女孩就因為家庭問題患上抑鬱症,在對她的心理輔導中我瞭解到,父親對她過度批評,孩子有一次考不好,就對她失望,她從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在課堂上出現自殘現象。經過吃藥,再加上一學期的心理建設,慢慢好轉。”楊靜平說,父母情緒不穩定,總是指責孩子,這樣會令孩子遇到挫折不容易恢復。“孩子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她說,我遭受的人生失敗,比我媽媽經歷的要多得多。她覺得媽媽人生比較順利,而自己雖然還處在花季,已經從父母那兒經歷了很多失敗和諷刺。其實當她媽媽得知女兒患上抑鬱症,感覺天都塌下來了。但隨著鬱抑症慢慢好轉,她也說,開始有勇氣走下去,更有經驗面對人生的無常。”

再比如,有的父母會把自己在社會上和工作中遇到的不順心,發洩到孩子身上。楊靜平說,也有這樣的案例:父親脾氣暴躁,經常衝孩子發火,有時撒酒瘋,還要讓孩子“請安”、“彙報”,每天訓話半小時。“孩子覺得自己高三了,時間很緊張,父母還老是‘幫倒忙’。其實,這樣的父母有可能文化程度不高,自顧不暇,沒有多餘的精力去解決孩子的內心問題,沒有能力去做孩子‘精神上的父母’。我會建議孩子,在與父母溝通的同時,要通過考上大學創建自己的美好未來。依靠同學、老師,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楊靜平認為,精神上脆弱的父母,無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老是往孩子身上撒“無名之火”,其實他發火的時候也很無助,他找不到其他解決方式,但最終會導致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出現偏頗,認為世界就是不美好的。這樣的父母可能是從匱乏愛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但新一代有責任去修復斷代,就像有網友所說,“希望我們的痛苦不要再加註到孩子身上,從自己做起!”“有時候孩子完成自我建設,反而可以幫助父母。其實這個話題也給父母們一個反省自己的機會。”

家長要學會道歉,批評錯誤行為而不是傷害孩子

“真的心疼這些孩子與家長。一個身體成熟而心理依然處在成長期的父母,因為讀不懂自己的情緒,更談不上要讀懂家人或孩子的情緒,然後,任由自己的情緒炸彈隨處爆炸。炸得孩子必須早熟,會保護父母,會照顧父母。成為沒有後勁沒有灌漿的癟稻子。雖然也會長大,但無法正確地感知世界與表達自己。真的要讓這些孩子用一生來治癒自己。”

生活中,更多的父母可能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極端,只是偶爾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或者忙於其他事情時會對孩子暴躁。那這種情況有破解之道嗎?“其實不用太緊張,畢竟這樣的父母還是愛孩子的,重要的是你在意識到自己沒有控制好情緒後,能跟孩子道歉。經過溝通之後,親子之間就沒事了。就怕脾氣像在高速公路上開車,還從來不跟孩子道歉,那就會留下巨大傷疤。”楊靜平說,孩子有犯錯的權利,批評孩子的情況總會有,但要注意,不要輕易說,“你太笨了”,“你怎麼這麼犯嫌”這樣傷害孩子的話。比如輔導孩子學習,其實每個孩子學習時接受的方式不一樣,他不會,有可能換一種方式,他就接受了。不妨暫時放一放,不要太著急。

“當覺得自己心情不好,要發火時,不妨先跟孩子說一下,媽媽今天心情不好,很累,你可以自己幹嘛?這樣傷害的機率也會減少。”楊靜平說,很重要的是,對孩子來說,要讓他分清,家長批評他,是針對他的錯誤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不要讓孩子產生自我否定的恐懼心理——爸媽這麼批評我,是不是不愛我了?要把批評人和批評行為分開。父母要珍惜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儘可能用愛開啟孩子的智慧,培養孩子的性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