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子女一場,有今生無來世,下輩子愛或不愛,都不會再見了

不完美媽媽 王猛 高考 四川 春節家書 雯子育兒 2019-04-24
父母子女一場,有今生無來世,下輩子愛或不愛,都不會再見了

1

昨天,我寫了一篇《痛心!17歲男孩跳橋身亡:家長記住!這種情況千萬不要批評孩子》,收到了上萬條評論,很多評論都是對年輕生命的逝去感到心疼與惋惜,對失去孩子的母親感到同情與理解。

可是,也不乏謾罵指責,甚至獲得了很多人的點贊:

"這就是捱揍捱得少了""幾句批評就受不了,今天沒自殺,明天也會殺。"

"這種小孩留著幹嘛,禍害社會""現在的孩子真是打不得、罵不得,心理素質太差了"

看著這些評論,我陷入了沉思:一個鮮活的生命在眼前消失,為什麼還會遭來這麼多的無端指責?近幾年頻發青少年自殺事件,難道真的只是因為孩子的抗壓能力差嗎?

父母子女一場,有今生無來世,下輩子愛或不愛,都不會再見了

根據婦聯發佈的《中國兒童發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自殺人數達每年60萬以上,中國自殺率是國際平均數的2.3倍。

在青少年和兒童當中,15~24歲佔自殺總人數的26.64%;5~14歲的少年兒童自殺佔自殺總人數的1.02%;而且這個年齡段的自殺人數還在呈上升趨勢。

"17歲高中男生跳樓自殺,只因老師翻了他的書包"

"四川男生高考後自殺,遺書裡寫道我的屍體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帶回家"

"美國常春藤名校康奈爾大學中國留學生田某在公寓內自殺身亡"。

"四川南充第一中學一學生從教學樓5樓縱身跳下,當場死亡,只因玩手機遭母親批評"

"北京理工大學附中一男生由於學習成績不理想從家中11樓跳樓身亡"

……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大多是學業壓力、家庭矛盾、人際關係等問題。

十幾歲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憂愁?會有那麼多解不開的心結,需要用生命去證明?

當我們在想這個問題時候,我們忘記了,曾經我們也是這個年紀的時候,也是這樣經常被莫名的憂傷纏繞,也是這樣覺得全天下沒有一個人理解自己。

父母子女一場,有今生無來世,下輩子愛或不愛,都不會再見了

2

憂愁,而且是莫名的憂愁,這是青春期的一個典型特徵。因為,青春期是一個不斷"喪失"過程。

《為何家會傷人》中這樣描述:"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

在這對矛盾中,如果走向獨立佔據了主導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

相反,如果脫離父母的心理依賴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

問題就在於,在大部分中國家庭中,並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

還記得那個拉黑自己父母的北大畢業生王猛嗎?

王猛的母親一直把他綁在身邊,不願意他以任何形式離家太遠。

小學時,一次全班的文藝匯演,老師要求全班統一服裝穿短褲。但母親執意要王猛穿著長褲上學。王猛提出要帶一條短褲備用,母親也不同意。

結局是王猛被班主任當眾怒斥。他一個孩子的尊嚴,成了兩個成年人權威的犧牲品。

後來王猛得到機會去市裡上奧數班,母親卻一直不樂意。一次上奧數班,王猛的文件夾被劃壞塗抹,母親知道後,居然頗為得意:"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似乎是因為自己的權威得到了佐證,母親自鳴得意。而王猛的父母對他的控制慾,沒有隨著他長大而減弱。

初中升高中的時候,王猛父母的單位合併成立了一所中學。這所中學很普通,而王猛的成績非常好,能為學校提升升學率。

"你太小不能騎車""你受不了當地名校的競爭""二五一中會重點培養你"……王猛的父母用這些理由,強迫他留在自己的單位中學。

然而,王猛的母親對王猛的控制慾,只表現在壓迫他就範上,當他被其他人欺負的時候,母親從來不會保護他。

小學時,王猛曾一度遭遇霸凌,對此母親要求他"去給老師講,而且要哭著講"。

王猛小時候不會剝雞蛋,二姨總是取笑他,但是父母從來不站出來阻攔。王猛因此被長期嘲笑,陷入焦慮,總是抑制不住地摳指甲。但是王猛的父母並沒有關心他為什麼會染上這個壞習慣,反而責備他。

父母的過度控制以及缺乏親情,讓王猛心理自卑,性格上很多弱點,人際交往也存在一定障礙。

父母子女一場,有今生無來世,下輩子愛或不愛,都不會再見了

對於王猛來說,父母對他長達30年的壓抑和控制,是他一生難以擺脫的噩夢,萬幸的是,他沒有選擇結束生命。

很多父母總是站在權威的最高處,對孩子進行指責甚至是辱罵,而對於孩子的內心世界卻是知之甚少,就算是孩子嘗試著想要溝通,也常常被父母直接無視。

心理學家胡慎之在微博上做了一個調查:"為什麼你內心深處永遠無法原諒父母?"

答案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驚心動魄,因為有研究指出,在中國,67.1%的家長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羞辱或經常批評孩子便是最為廣泛的表現之一。

這種虐心式教育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根本不把孩子當作一個"人"來看待,孩子在父母面前沒有獨立的人格,所以父母根本不在乎孩子的想法、感受,也不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父母子女一場,有今生無來世,下輩子愛或不愛,都不會再見了

3

曾經有個很火的視頻:視頻裡是一個被家長罵哭的小女孩,她看起來很崩潰,她在媽媽一遍遍逼問下,無奈地大喊:"我都已經認錯了,為什麼你們還要這麼凶惡地對我?"

這就是很多孩子面對父母時的無能為力:就算已經氣到發抖,父母也不給你平靜下來的機會,不斷地逼迫,直到把你逼到絕境!

我們回到17歲男孩跳橋那個視頻,暴怒的母親不顧一切把車停在了車來車往的高架橋上,她一直在說著什麼,男孩躲在車裡沒有迴應,她還試圖拉開車門,直到上車,她也沒有立即把車開走。

最終,一逼再逼之下,孩子無處可逃,便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比起在外面遭遇的挫折、承受的委屈,孩子更在乎的是父母的反應。每一個犯錯的孩子,都不會在一開始,就想用極端的方法處理事情。

兒童心理學博士託德老師說:

"每個孩子在犯錯後,心裡都會充滿著內疚、羞愧與自責,並且會試圖去彌補。父母放棄劈頭蓋臉地責備孩子,孩子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補救和改變上。"

男孩的母親坐地痛哭時,心裡一定非常後悔,可是父母子女一場,有今生無來世,下輩子愛或不愛,都不會再見了。

父母子女一場,有今生無來世,下輩子愛或不愛,都不會再見了

4

逝者已矣,再多的話也挽回不了一條生命,我們能做的只是以此為鑑:不管你已經成為父母還是即將為人父母,請記得,我們也如我們的孩子一般長大,叛逆,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為了讓孩子順利地度過這個時期,從而最終形成一個完整而健康的"自我",我們需要懂得以下幾點:

★給孩子充分的尊重

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這只是孩子的正常心理,是孩子走向成長和獨立的必然階段。這個時候,父母只需要給予孩子尊重即可。

★給孩子充分的獨立空間

在正常情況下,不必太強求知道孩子在做什麼。青春期是一個心理變化非常劇烈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什麼都想嘗試,今天是這種狀態,明天可能就是另一種狀態,父母沒有必要為孩子偶然出現的異常行為而大動干戈,而應該適當反思,是不是對孩子控制得太厲害了。

一般來說,強烈的叛逆行為是對父母強烈控制慾的一種反擊,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適當變弱,孩子們的叛逆程度也會自然而然地下降。

★允許孩子不再對自己言聽計從

青春期之前,一般來說,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神"一般的存在,孩子普遍對父母有一定的崇拜心理,這種心理會讓他們依賴父母,並對父母言聽計從。

但進入青春期後,這種崇拜心理會逐漸消失,孩子們會有新的崇拜對象,如明星、政治家、商業大亨等。

作為父母,要接受孩子的這種轉變,並對孩子的成長感到高興。

父母子女一場,有今生無來世,下輩子愛或不愛,都不會再見了

寫在最後:

所謂父母子女,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份。

我們無法做到用一套嚴格科學的控制手法去適用所有孩子,但是,我們可以儘可能地讓他們獨立成長,讓他們自己去體味生命的酸甜苦辣,並最終成為他自己。

我是雯子,兩個男孩的媽媽,眼裡有光,心中要夢的中年少女。關注【雯子育兒】,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