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待在家裡'

"

小區樓下天天都有一群男孩子吵吵鬧鬧地呼嘯往來,猴子一樣沒個安靜地時候。

每到傍晚,各家家長都會出來喊人,男孩們才依依不捨地分別,臨走的時候各自約定下次再玩,然後到了第二天,同樣的情形再次重複。

我以為男孩子都是一樣,愛玩,愛鬧,整天不著家。

但小田同學就不一樣,天天待在家裡,不是看電視,就是發呆,再就是擺弄弟弟的玩具。

我問他,怎麼不出去玩,他總是有各種理由:

“天氣太熱了。”

“外面有好多蚊子,身上長了好多包。”

“不想出去。”

十二歲的小男孩子,看不到一點少年該有的蓬勃朝氣。

"

小區樓下天天都有一群男孩子吵吵鬧鬧地呼嘯往來,猴子一樣沒個安靜地時候。

每到傍晚,各家家長都會出來喊人,男孩們才依依不捨地分別,臨走的時候各自約定下次再玩,然後到了第二天,同樣的情形再次重複。

我以為男孩子都是一樣,愛玩,愛鬧,整天不著家。

但小田同學就不一樣,天天待在家裡,不是看電視,就是發呆,再就是擺弄弟弟的玩具。

我問他,怎麼不出去玩,他總是有各種理由:

“天氣太熱了。”

“外面有好多蚊子,身上長了好多包。”

“不想出去。”

十二歲的小男孩子,看不到一點少年該有的蓬勃朝氣。

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待在家裡

美國作家查理德·洛夫提出一個概念,叫“自然缺失症”,是指現代城市兒童遠離大自然,缺乏到戶外尤其是田野鄉間從而導致一系列行為上和心理上的問題。

這不是病,不是靠打針吃藥治好的,這是一種社會現象。

現在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興趣課,每到週末,家長都會帶著孩子穿梭於各種培訓教室之間,很少有人會帶孩子出去玩,總覺得那是在浪費時間。

即便是節假日,帶孩子出去,多半也是大型的遊樂場所,如迪士尼、水上樂園之類的,而不是有山有水有泥巴的大自然。

"

小區樓下天天都有一群男孩子吵吵鬧鬧地呼嘯往來,猴子一樣沒個安靜地時候。

每到傍晚,各家家長都會出來喊人,男孩們才依依不捨地分別,臨走的時候各自約定下次再玩,然後到了第二天,同樣的情形再次重複。

我以為男孩子都是一樣,愛玩,愛鬧,整天不著家。

但小田同學就不一樣,天天待在家裡,不是看電視,就是發呆,再就是擺弄弟弟的玩具。

我問他,怎麼不出去玩,他總是有各種理由:

“天氣太熱了。”

“外面有好多蚊子,身上長了好多包。”

“不想出去。”

十二歲的小男孩子,看不到一點少年該有的蓬勃朝氣。

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待在家裡

美國作家查理德·洛夫提出一個概念,叫“自然缺失症”,是指現代城市兒童遠離大自然,缺乏到戶外尤其是田野鄉間從而導致一系列行為上和心理上的問題。

這不是病,不是靠打針吃藥治好的,這是一種社會現象。

現在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興趣課,每到週末,家長都會帶著孩子穿梭於各種培訓教室之間,很少有人會帶孩子出去玩,總覺得那是在浪費時間。

即便是節假日,帶孩子出去,多半也是大型的遊樂場所,如迪士尼、水上樂園之類的,而不是有山有水有泥巴的大自然。

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待在家裡

有研究標明,孩子如果缺少與大自然的接觸,他所得到的知識就只是書本上的信息和家長灌輸的概念。

比如,他能說出十幾種蝴蝶的種類,能流暢地描述每種蝴蝶的特徵,但真正的蝴蝶飛到他面前的時候,他卻不知道這是什麼蝴蝶。

再比如,如果讓他去尋找小動物,他只會找一些他在書本上見過的,那些他沒見過的,通常都會被他忽略。

這些都是“自然缺失症”的表現,而且“自然缺失症”通常還表現為:

1.孩子長期宅在家裡,缺少戶外活動,導致肥胖、體弱,身體協調性差;

2.長時間接觸電視、手機等電子設備,用眼過度,容易得近視眼;

3.沒有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參加戶外活動,沒有集體感,不懂得合作與分享,交際能力差;

4.對外界的認知停留在課本的描述當中,沒有實踐的經驗,不會主動去發現未知的世界,探索能力低。

孩子遠離大自然,沒有被自然感動過,沒有自己去探索過生命的神奇,以後他如何面對其他生命?

"

小區樓下天天都有一群男孩子吵吵鬧鬧地呼嘯往來,猴子一樣沒個安靜地時候。

每到傍晚,各家家長都會出來喊人,男孩們才依依不捨地分別,臨走的時候各自約定下次再玩,然後到了第二天,同樣的情形再次重複。

我以為男孩子都是一樣,愛玩,愛鬧,整天不著家。

但小田同學就不一樣,天天待在家裡,不是看電視,就是發呆,再就是擺弄弟弟的玩具。

我問他,怎麼不出去玩,他總是有各種理由:

“天氣太熱了。”

“外面有好多蚊子,身上長了好多包。”

“不想出去。”

十二歲的小男孩子,看不到一點少年該有的蓬勃朝氣。

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待在家裡

美國作家查理德·洛夫提出一個概念,叫“自然缺失症”,是指現代城市兒童遠離大自然,缺乏到戶外尤其是田野鄉間從而導致一系列行為上和心理上的問題。

這不是病,不是靠打針吃藥治好的,這是一種社會現象。

現在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興趣課,每到週末,家長都會帶著孩子穿梭於各種培訓教室之間,很少有人會帶孩子出去玩,總覺得那是在浪費時間。

即便是節假日,帶孩子出去,多半也是大型的遊樂場所,如迪士尼、水上樂園之類的,而不是有山有水有泥巴的大自然。

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待在家裡

有研究標明,孩子如果缺少與大自然的接觸,他所得到的知識就只是書本上的信息和家長灌輸的概念。

比如,他能說出十幾種蝴蝶的種類,能流暢地描述每種蝴蝶的特徵,但真正的蝴蝶飛到他面前的時候,他卻不知道這是什麼蝴蝶。

再比如,如果讓他去尋找小動物,他只會找一些他在書本上見過的,那些他沒見過的,通常都會被他忽略。

這些都是“自然缺失症”的表現,而且“自然缺失症”通常還表現為:

1.孩子長期宅在家裡,缺少戶外活動,導致肥胖、體弱,身體協調性差;

2.長時間接觸電視、手機等電子設備,用眼過度,容易得近視眼;

3.沒有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參加戶外活動,沒有集體感,不懂得合作與分享,交際能力差;

4.對外界的認知停留在課本的描述當中,沒有實踐的經驗,不會主動去發現未知的世界,探索能力低。

孩子遠離大自然,沒有被自然感動過,沒有自己去探索過生命的神奇,以後他如何面對其他生命?

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待在家裡

回想起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對我們都是“放養”。

這反而讓我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大自然。

我們上山打鳥下河捉魚,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在泥地裡尋找樂趣,探索世界。

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也是激發孩子最初學習動力最好的地方。

讓孩子多多到戶外走走,看看天,看看地,可以幫助拓展思維,培養豐富的想象力,也可以開拓視野,增強體質。

愛默生說過:“培養好人的祕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把孩子趕出家門,讓他迴歸自然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