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
"
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學校經常會埋怨社會、埋怨環境。不要埋怨!製造這些奇葩現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想想:學校教育給了他們什麼?

如果學校只是為了教知識,那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好的學校教育要給孩子價值體系,但這種價值並非是靠課程教出來的。

不要總埋怨環境不好,社會中的人都曾是我們的學生。

劉長銘以各種奇葩現象開始自己演講:貨車半途壞了,車上的貨物被哄搶一空;日本海嘯,災區秩序井然,反倒是千里之外的中國開始一輪又一輪的碘鹽瘋搶;節日過後,垃圾成堆的天安門廣場和三亞海灘······

"
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學校經常會埋怨社會、埋怨環境。不要埋怨!製造這些奇葩現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想想:學校教育給了他們什麼?

如果學校只是為了教知識,那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好的學校教育要給孩子價值體系,但這種價值並非是靠課程教出來的。

不要總埋怨環境不好,社會中的人都曾是我們的學生。

劉長銘以各種奇葩現象開始自己演講:貨車半途壞了,車上的貨物被哄搶一空;日本海嘯,災區秩序井然,反倒是千里之外的中國開始一輪又一輪的碘鹽瘋搶;節日過後,垃圾成堆的天安門廣場和三亞海灘······

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學校經常會埋怨社會、埋怨環境。不要埋怨!製造這些奇葩現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想想:學校教育給了他們什麼?

雖然我們沒必要往自己的身上背“十字架”,但是,我們應該有擔當,這件事是我們沒有做好的。那麼,學校教育到底哪裡出錯了?

只炫耀“車技” 忘記目標

打了比方,很多校長如同賽車手,考慮的是如何展示自己嫻熟的車技,但卻不知要把車開到哪裡?

今天沒有哪個國家的教育像中國教育這樣轟轟烈烈,改革措施令人眼花繚亂,校長們總想把學校搞得今天和昨天不一樣,明天和今天不一樣,如同夏丐尊在《愛的教育》序言裡所形容“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的更變迎合”,“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但是,“池的要素水”,反而無人注意。

"
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學校經常會埋怨社會、埋怨環境。不要埋怨!製造這些奇葩現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想想:學校教育給了他們什麼?

如果學校只是為了教知識,那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好的學校教育要給孩子價值體系,但這種價值並非是靠課程教出來的。

不要總埋怨環境不好,社會中的人都曾是我們的學生。

劉長銘以各種奇葩現象開始自己演講:貨車半途壞了,車上的貨物被哄搶一空;日本海嘯,災區秩序井然,反倒是千里之外的中國開始一輪又一輪的碘鹽瘋搶;節日過後,垃圾成堆的天安門廣場和三亞海灘······

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學校經常會埋怨社會、埋怨環境。不要埋怨!製造這些奇葩現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想想:學校教育給了他們什麼?

雖然我們沒必要往自己的身上背“十字架”,但是,我們應該有擔當,這件事是我們沒有做好的。那麼,學校教育到底哪裡出錯了?

只炫耀“車技” 忘記目標

打了比方,很多校長如同賽車手,考慮的是如何展示自己嫻熟的車技,但卻不知要把車開到哪裡?

今天沒有哪個國家的教育像中國教育這樣轟轟烈烈,改革措施令人眼花繚亂,校長們總想把學校搞得今天和昨天不一樣,明天和今天不一樣,如同夏丐尊在《愛的教育》序言裡所形容“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的更變迎合”,“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但是,“池的要素水”,反而無人注意。

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滿嘴口號卻沒落地

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沒有和國際人才市場接軌,“我們的學校缺少文化,不缺口號,口號不是文化”。劉長銘以自己接觸的眾多國外學校來做比較,他說,也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和中國校長相比,滿嘴有這麼多的口號和理念,談起來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現實中的落地。

沒有突破“放羊娃”的邏輯圈

劉長銘講了廣為人知的放羊娃的故事:問放羊娃,“放羊幹嘛呢?”“賺錢呢!”“那賺錢幹嘛呢?”“娶婆姨呢!”“娶婆姨幹嘛呢?”“生娃咧!”“生娃幹嘛咧?”“放羊呢!”······

冷靜下來想想,我們真的就比放羊娃所追求的境界高麼?我們的教育其實也陷入“放羊娃”的圈圈:讀書、學奧數,上大學,找個好職業,然後買車、買房、娶媳婦,然後生子,然後孩子讀書、學奧數······

只把學生當成容器和機器,沒把他們當成“人”

不過,我們的教育價值也在發生改變,最初,是知識本位。把它形容為“容器”,學校塞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上個世紀90年代,教育價值向能力本位轉移。在老師看來,學生就是機器,要努力使他們具備各種能力,解決各種問題。

"
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學校經常會埋怨社會、埋怨環境。不要埋怨!製造這些奇葩現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想想:學校教育給了他們什麼?

如果學校只是為了教知識,那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好的學校教育要給孩子價值體系,但這種價值並非是靠課程教出來的。

不要總埋怨環境不好,社會中的人都曾是我們的學生。

劉長銘以各種奇葩現象開始自己演講:貨車半途壞了,車上的貨物被哄搶一空;日本海嘯,災區秩序井然,反倒是千里之外的中國開始一輪又一輪的碘鹽瘋搶;節日過後,垃圾成堆的天安門廣場和三亞海灘······

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學校經常會埋怨社會、埋怨環境。不要埋怨!製造這些奇葩現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想想:學校教育給了他們什麼?

雖然我們沒必要往自己的身上背“十字架”,但是,我們應該有擔當,這件事是我們沒有做好的。那麼,學校教育到底哪裡出錯了?

只炫耀“車技” 忘記目標

打了比方,很多校長如同賽車手,考慮的是如何展示自己嫻熟的車技,但卻不知要把車開到哪裡?

今天沒有哪個國家的教育像中國教育這樣轟轟烈烈,改革措施令人眼花繚亂,校長們總想把學校搞得今天和昨天不一樣,明天和今天不一樣,如同夏丐尊在《愛的教育》序言裡所形容“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的更變迎合”,“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但是,“池的要素水”,反而無人注意。

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滿嘴口號卻沒落地

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沒有和國際人才市場接軌,“我們的學校缺少文化,不缺口號,口號不是文化”。劉長銘以自己接觸的眾多國外學校來做比較,他說,也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和中國校長相比,滿嘴有這麼多的口號和理念,談起來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現實中的落地。

沒有突破“放羊娃”的邏輯圈

劉長銘講了廣為人知的放羊娃的故事:問放羊娃,“放羊幹嘛呢?”“賺錢呢!”“那賺錢幹嘛呢?”“娶婆姨呢!”“娶婆姨幹嘛呢?”“生娃咧!”“生娃幹嘛咧?”“放羊呢!”······

冷靜下來想想,我們真的就比放羊娃所追求的境界高麼?我們的教育其實也陷入“放羊娃”的圈圈:讀書、學奧數,上大學,找個好職業,然後買車、買房、娶媳婦,然後生子,然後孩子讀書、學奧數······

只把學生當成容器和機器,沒把他們當成“人”

不過,我們的教育價值也在發生改變,最初,是知識本位。把它形容為“容器”,學校塞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上個世紀90年代,教育價值向能力本位轉移。在老師看來,學生就是機器,要努力使他們具備各種能力,解決各種問題。

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無論是容器還是機器,我們都沒有把學生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公民意識、生活、情感、交往、健康、悲憫等等人的基本屬性,都被忽視。

中國學校把“以人為本”的口號喊得最響,但是,“中國教育卻最不以人為本”。

但是,是不是家長可以放棄學校教育?不時會讀到這樣報道,某家長在家庭私塾培養孩子,孩子也考上大學。劉長銘說,寫這種報道的記者,根本不懂教育。

學校是個小社會,學生到學校是要在社會生活中,完成一個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程。如果學校僅僅是為了傳遞知識,那麼,在目前的網絡時代,也沒有存在的必要。

劉長銘認為,未來,教育的本位要從知識、能力向“價值體系”轉變,這才是好的學校教育。那麼,什麼是教育價值體系,劉長銘以北京四中為例,認為,應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職業教育和公民教育。每項都有具體的要求,均以“省略號”來代替,但是,並沒有最終結論——一直在補充。

"
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學校經常會埋怨社會、埋怨環境。不要埋怨!製造這些奇葩現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想想:學校教育給了他們什麼?

如果學校只是為了教知識,那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好的學校教育要給孩子價值體系,但這種價值並非是靠課程教出來的。

不要總埋怨環境不好,社會中的人都曾是我們的學生。

劉長銘以各種奇葩現象開始自己演講:貨車半途壞了,車上的貨物被哄搶一空;日本海嘯,災區秩序井然,反倒是千里之外的中國開始一輪又一輪的碘鹽瘋搶;節日過後,垃圾成堆的天安門廣場和三亞海灘······

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學校經常會埋怨社會、埋怨環境。不要埋怨!製造這些奇葩現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想想:學校教育給了他們什麼?

雖然我們沒必要往自己的身上背“十字架”,但是,我們應該有擔當,這件事是我們沒有做好的。那麼,學校教育到底哪裡出錯了?

只炫耀“車技” 忘記目標

打了比方,很多校長如同賽車手,考慮的是如何展示自己嫻熟的車技,但卻不知要把車開到哪裡?

今天沒有哪個國家的教育像中國教育這樣轟轟烈烈,改革措施令人眼花繚亂,校長們總想把學校搞得今天和昨天不一樣,明天和今天不一樣,如同夏丐尊在《愛的教育》序言裡所形容“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的更變迎合”,“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但是,“池的要素水”,反而無人注意。

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滿嘴口號卻沒落地

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沒有和國際人才市場接軌,“我們的學校缺少文化,不缺口號,口號不是文化”。劉長銘以自己接觸的眾多國外學校來做比較,他說,也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和中國校長相比,滿嘴有這麼多的口號和理念,談起來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現實中的落地。

沒有突破“放羊娃”的邏輯圈

劉長銘講了廣為人知的放羊娃的故事:問放羊娃,“放羊幹嘛呢?”“賺錢呢!”“那賺錢幹嘛呢?”“娶婆姨呢!”“娶婆姨幹嘛呢?”“生娃咧!”“生娃幹嘛咧?”“放羊呢!”······

冷靜下來想想,我們真的就比放羊娃所追求的境界高麼?我們的教育其實也陷入“放羊娃”的圈圈:讀書、學奧數,上大學,找個好職業,然後買車、買房、娶媳婦,然後生子,然後孩子讀書、學奧數······

只把學生當成容器和機器,沒把他們當成“人”

不過,我們的教育價值也在發生改變,最初,是知識本位。把它形容為“容器”,學校塞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上個世紀90年代,教育價值向能力本位轉移。在老師看來,學生就是機器,要努力使他們具備各種能力,解決各種問題。

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無論是容器還是機器,我們都沒有把學生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公民意識、生活、情感、交往、健康、悲憫等等人的基本屬性,都被忽視。

中國學校把“以人為本”的口號喊得最響,但是,“中國教育卻最不以人為本”。

但是,是不是家長可以放棄學校教育?不時會讀到這樣報道,某家長在家庭私塾培養孩子,孩子也考上大學。劉長銘說,寫這種報道的記者,根本不懂教育。

學校是個小社會,學生到學校是要在社會生活中,完成一個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程。如果學校僅僅是為了傳遞知識,那麼,在目前的網絡時代,也沒有存在的必要。

劉長銘認為,未來,教育的本位要從知識、能力向“價值體系”轉變,這才是好的學校教育。那麼,什麼是教育價值體系,劉長銘以北京四中為例,認為,應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職業教育和公民教育。每項都有具體的要求,均以“省略號”來代替,但是,並沒有最終結論——一直在補充。

學生盒子: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只有口號卻沒落地

價值體系不是課程

北京四中的這個教育價值體系並不是課程,劉長銘批評說,我們老是喜歡用純技術的觀點來解決教育——重視什麼,就要開發什麼課程,開發課程很容易,入腦入心難。

價值只有滲透到平時教育教學工作中,讓學生在一種完全不知不覺中去接受,去完成,才是真正的教育。

他列舉了北京四中學生通過高考後到農村支教獲得的領悟:一個人,只有將自己理想和服務社會相結合,才是完美結合,來說明價值是如何滲透到人的心靈中去。

老師是榜樣

學校希望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也要讓老師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老師對工作充滿了熱情,那麼,學生們未來有職業精神。這種影響不是靠老師說教,也不是校本教材就能解決,人的影響,是無法代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