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九旬老太曾是名“戰地護士”,15歲奔赴前線失聯被以為“犧牲”'

"

戰爭年代,湧現出許多“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事蹟,而在揚州廣陵區汶河街道四望亭社區書院巷6號就住著這樣的一位女英雄。這位如今已九旬的老人,年輕時是一名“戰地護士”,經歷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在槍林彈雨中救治傷病戰士,老人名叫朱正蘭。昨日,記者走進朱正蘭家中,傾聽這名“戰地護士”戰爭年代救死扶傷的感人故事。

"

戰爭年代,湧現出許多“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事蹟,而在揚州廣陵區汶河街道四望亭社區書院巷6號就住著這樣的一位女英雄。這位如今已九旬的老人,年輕時是一名“戰地護士”,經歷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在槍林彈雨中救治傷病戰士,老人名叫朱正蘭。昨日,記者走進朱正蘭家中,傾聽這名“戰地護士”戰爭年代救死扶傷的感人故事。

揚州九旬老太曾是名“戰地護士”,15歲奔赴前線失聯被以為“犧牲”

光榮歷史:九旬老太曾是一名“戰地護士”,奔赴前線救治傷病戰士

“我和老伴以前留下的榮譽獎章都分給子女了,唯獨這枚紀念章我要自己保留,對於我來說,太珍貴了。”昨天下午,家住書院巷6號的朱正蘭老人坐在書桌旁,一邊用白手絹擦拭著一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一邊思緒已經回到了那個戰爭年代。

今年91歲的朱正蘭有著一個“特殊身份”,年輕時,她是一名“抗戰護士”。

“在我2歲左右時,父親就因肺結核去世了,家裡的頂樑柱倒了之後,僅靠母親一人拉扯我們姊妹6個。”一頭白髮的朱正蘭老人,精神飽滿,談吐鏗鏘有力。談及為何選擇入伍從軍,朱老只說了一個字,“窮”。二哥入伍之後,為了自己能有一口飯吃,朱老也毅然選擇了“當兵”。

抗戰時,朱正蘭曾打過“鬼子”。朱正蘭參加的是新四軍江蘇第三野戰軍,年輕的她經歷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

從普通百姓到變身“紅色娘子軍”,朱正蘭承擔最多的責任還是救死扶傷。

“到了部隊,一開始只是做雜事,後來,三野衛生隊組織我們一幫孩子學習護理,培養我們成為衛生員。”朱老回憶道,當時的學習環境很艱苦,沒有紙和筆,記背護理知識、醫藥常規只能用石子、樹枝在地上寫劃。通過兩年的學習,只要一聲令下,她就得背上醫藥包奔赴前線,救治受傷的戰士,在後方,為傷病戰士打飯、倒尿盆、包紮傷口更是家常便飯。

由於勤奮好學,朱正蘭後來被部隊領導提拔到了休養所藥房抓藥、當軍醫。

"

戰爭年代,湧現出許多“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事蹟,而在揚州廣陵區汶河街道四望亭社區書院巷6號就住著這樣的一位女英雄。這位如今已九旬的老人,年輕時是一名“戰地護士”,經歷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在槍林彈雨中救治傷病戰士,老人名叫朱正蘭。昨日,記者走進朱正蘭家中,傾聽這名“戰地護士”戰爭年代救死扶傷的感人故事。

揚州九旬老太曾是名“戰地護士”,15歲奔赴前線失聯被以為“犧牲”

光榮歷史:九旬老太曾是一名“戰地護士”,奔赴前線救治傷病戰士

“我和老伴以前留下的榮譽獎章都分給子女了,唯獨這枚紀念章我要自己保留,對於我來說,太珍貴了。”昨天下午,家住書院巷6號的朱正蘭老人坐在書桌旁,一邊用白手絹擦拭著一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一邊思緒已經回到了那個戰爭年代。

今年91歲的朱正蘭有著一個“特殊身份”,年輕時,她是一名“抗戰護士”。

“在我2歲左右時,父親就因肺結核去世了,家裡的頂樑柱倒了之後,僅靠母親一人拉扯我們姊妹6個。”一頭白髮的朱正蘭老人,精神飽滿,談吐鏗鏘有力。談及為何選擇入伍從軍,朱老只說了一個字,“窮”。二哥入伍之後,為了自己能有一口飯吃,朱老也毅然選擇了“當兵”。

抗戰時,朱正蘭曾打過“鬼子”。朱正蘭參加的是新四軍江蘇第三野戰軍,年輕的她經歷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

從普通百姓到變身“紅色娘子軍”,朱正蘭承擔最多的責任還是救死扶傷。

“到了部隊,一開始只是做雜事,後來,三野衛生隊組織我們一幫孩子學習護理,培養我們成為衛生員。”朱老回憶道,當時的學習環境很艱苦,沒有紙和筆,記背護理知識、醫藥常規只能用石子、樹枝在地上寫劃。通過兩年的學習,只要一聲令下,她就得背上醫藥包奔赴前線,救治受傷的戰士,在後方,為傷病戰士打飯、倒尿盆、包紮傷口更是家常便飯。

由於勤奮好學,朱正蘭後來被部隊領導提拔到了休養所藥房抓藥、當軍醫。

揚州九旬老太曾是名“戰地護士”,15歲奔赴前線失聯被以為“犧牲”

心繫家人:參軍後與家人失聯,與母親面對面卻沒被認出

在與朱老交流過程中,她不斷重複一句話,“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不能忘了那些為了國家犧牲的戰士們。”

在朱老的記憶當中,“北上”的場景歷歷在目,大家身上綁塊紅布做記號,領子上彆著毛巾,風大雨大過黃河,身上還得揹著財物,冒著生命的危險,在飛機的轟炸下,躲避槍彈,還要救傷員。因為炸彈密集,身邊的戰友被炸死、炸殘。談及此處,朱老抹了抹眼角的淚水。

行軍過程中,有的時候住在老百姓家,走之前,他們還將老百姓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不會拿老百姓一針一線。

值得一提的是,朱正蘭走出家門,投身戰爭後,與家人就失去了聯繫,沒有任何書信來往。

“後來我才知道,家裡人都當我死了,每當有人問起來,母親都會說,‘小丫頭’不在了。”1949年解放後,朱正蘭從興化老鄉口中獲知,母親和哥哥全部搬去了南京居住。

心裡一直牽掛家人的朱正蘭,第一時間趕到了南京,在一個老巷子裡遇見了正坐在門口的母親,即便她從母親面前走過,母親也沒有認出。

“我大喊了一聲,‘媽’,這時母親才認出是我。”眼見女兒穿著軍裝歸來,母親激動地放聲大哭。

渡江戰役之後,朱正蘭在南京認識了同樣為軍人的丈夫,當時她已經是華東軍大衛生所所長。

"

戰爭年代,湧現出許多“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事蹟,而在揚州廣陵區汶河街道四望亭社區書院巷6號就住著這樣的一位女英雄。這位如今已九旬的老人,年輕時是一名“戰地護士”,經歷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在槍林彈雨中救治傷病戰士,老人名叫朱正蘭。昨日,記者走進朱正蘭家中,傾聽這名“戰地護士”戰爭年代救死扶傷的感人故事。

揚州九旬老太曾是名“戰地護士”,15歲奔赴前線失聯被以為“犧牲”

光榮歷史:九旬老太曾是一名“戰地護士”,奔赴前線救治傷病戰士

“我和老伴以前留下的榮譽獎章都分給子女了,唯獨這枚紀念章我要自己保留,對於我來說,太珍貴了。”昨天下午,家住書院巷6號的朱正蘭老人坐在書桌旁,一邊用白手絹擦拭著一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一邊思緒已經回到了那個戰爭年代。

今年91歲的朱正蘭有著一個“特殊身份”,年輕時,她是一名“抗戰護士”。

“在我2歲左右時,父親就因肺結核去世了,家裡的頂樑柱倒了之後,僅靠母親一人拉扯我們姊妹6個。”一頭白髮的朱正蘭老人,精神飽滿,談吐鏗鏘有力。談及為何選擇入伍從軍,朱老只說了一個字,“窮”。二哥入伍之後,為了自己能有一口飯吃,朱老也毅然選擇了“當兵”。

抗戰時,朱正蘭曾打過“鬼子”。朱正蘭參加的是新四軍江蘇第三野戰軍,年輕的她經歷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

從普通百姓到變身“紅色娘子軍”,朱正蘭承擔最多的責任還是救死扶傷。

“到了部隊,一開始只是做雜事,後來,三野衛生隊組織我們一幫孩子學習護理,培養我們成為衛生員。”朱老回憶道,當時的學習環境很艱苦,沒有紙和筆,記背護理知識、醫藥常規只能用石子、樹枝在地上寫劃。通過兩年的學習,只要一聲令下,她就得背上醫藥包奔赴前線,救治受傷的戰士,在後方,為傷病戰士打飯、倒尿盆、包紮傷口更是家常便飯。

由於勤奮好學,朱正蘭後來被部隊領導提拔到了休養所藥房抓藥、當軍醫。

揚州九旬老太曾是名“戰地護士”,15歲奔赴前線失聯被以為“犧牲”

心繫家人:參軍後與家人失聯,與母親面對面卻沒被認出

在與朱老交流過程中,她不斷重複一句話,“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不能忘了那些為了國家犧牲的戰士們。”

在朱老的記憶當中,“北上”的場景歷歷在目,大家身上綁塊紅布做記號,領子上彆著毛巾,風大雨大過黃河,身上還得揹著財物,冒著生命的危險,在飛機的轟炸下,躲避槍彈,還要救傷員。因為炸彈密集,身邊的戰友被炸死、炸殘。談及此處,朱老抹了抹眼角的淚水。

行軍過程中,有的時候住在老百姓家,走之前,他們還將老百姓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不會拿老百姓一針一線。

值得一提的是,朱正蘭走出家門,投身戰爭後,與家人就失去了聯繫,沒有任何書信來往。

“後來我才知道,家裡人都當我死了,每當有人問起來,母親都會說,‘小丫頭’不在了。”1949年解放後,朱正蘭從興化老鄉口中獲知,母親和哥哥全部搬去了南京居住。

心裡一直牽掛家人的朱正蘭,第一時間趕到了南京,在一個老巷子裡遇見了正坐在門口的母親,即便她從母親面前走過,母親也沒有認出。

“我大喊了一聲,‘媽’,這時母親才認出是我。”眼見女兒穿著軍裝歸來,母親激動地放聲大哭。

渡江戰役之後,朱正蘭在南京認識了同樣為軍人的丈夫,當時她已經是華東軍大衛生所所長。

揚州九旬老太曾是名“戰地護士”,15歲奔赴前線失聯被以為“犧牲”

軍人情懷:愛國情結鑄造“軍人世家”

朱正蘭如今居住的房屋門頭上掛著一塊“光榮家庭”的牌子,不僅承載了夫妻二人難忘的軍旅生涯,也是對下一代奮發圖強的激勵。

保家衛國、英勇奮鬥,對於朱正蘭一家人來說,不僅是一句格言,更是行動的付諸。

記者注意到,朱正蘭與丈夫育有4兒1女,全部都有參軍經歷。用朱正蘭的話來說,除了兩個兒媳婦不是軍人,家裡有9個人參過軍。

“軍人家庭”有著良好的家風家訓,因此子女也都很有出息。朱正蘭表示,她和丈夫起到了榜樣的作用,孩子們個個自願入伍,個個都是優秀的共產黨員。

丈夫在前線衝鋒陷陣、妻子在後方救死扶傷,在四望亭社區,街坊鄰里都在為這個“軍人世家”拍手叫好。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朱正蘭已經91歲,腿腳不便,“養兒防老”在這個家庭也有很好的體現。兄弟4人輪流前來照料母親,生活起居從來不用朱正蘭操心。

通訊員 寶珠 徐晶

記者 陳晨

編輯 晴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