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

"愛"之有度,才是對待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帖子,內容是:一個12歲的女孩由於媽媽不給自己買iPhone8,而在商場對媽媽破口大罵。

眾多網友都在斥責這個孩子,責怪她不懂事,責怪她不懂得感恩,覺得這位媽媽可憐……可是鮮有人責怪這個女孩的媽媽。你可能會說,這個媽媽有什麼錯?憑什麼責怪她?

我想說:孩子今天所做出的出格的行為都是源於父母的教育而造成的,12歲就要求買iPhone8,不買就破口大罵,可見這孩子的媽媽是多疼愛她才能將她寵成這副"白眼狼"模樣。

"

"愛"之有度,才是對待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帖子,內容是:一個12歲的女孩由於媽媽不給自己買iPhone8,而在商場對媽媽破口大罵。

眾多網友都在斥責這個孩子,責怪她不懂事,責怪她不懂得感恩,覺得這位媽媽可憐……可是鮮有人責怪這個女孩的媽媽。你可能會說,這個媽媽有什麼錯?憑什麼責怪她?

我想說:孩子今天所做出的出格的行為都是源於父母的教育而造成的,12歲就要求買iPhone8,不買就破口大罵,可見這孩子的媽媽是多疼愛她才能將她寵成這副"白眼狼"模樣。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心理學博士康妮.道森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課題,過度的養育和彈性規則會導致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變得無助和缺乏準備。實驗中從未參加過家務的孩子在工作中表現也通常不佳。其實,做家務與工作的性質上是有些相同的,做家務能教會孩子如何將一份工作做好。

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大多數夫婦會選擇只要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無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捧著怕摔,含著怕化,對孩子有求必應,這種寵愛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什麼樣的愛才算溺愛?

1. 過猶不及

即給的太"多"。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不管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愛好、課程項目,還是在家裡的"熱度",都是超限給予。爺爺奶奶更是整天圍著他轉,小學五年級了爺爺奶奶還每天去接送,幫著背書包。

"

"愛"之有度,才是對待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帖子,內容是:一個12歲的女孩由於媽媽不給自己買iPhone8,而在商場對媽媽破口大罵。

眾多網友都在斥責這個孩子,責怪她不懂事,責怪她不懂得感恩,覺得這位媽媽可憐……可是鮮有人責怪這個女孩的媽媽。你可能會說,這個媽媽有什麼錯?憑什麼責怪她?

我想說:孩子今天所做出的出格的行為都是源於父母的教育而造成的,12歲就要求買iPhone8,不買就破口大罵,可見這孩子的媽媽是多疼愛她才能將她寵成這副"白眼狼"模樣。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心理學博士康妮.道森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課題,過度的養育和彈性規則會導致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變得無助和缺乏準備。實驗中從未參加過家務的孩子在工作中表現也通常不佳。其實,做家務與工作的性質上是有些相同的,做家務能教會孩子如何將一份工作做好。

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大多數夫婦會選擇只要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無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捧著怕摔,含著怕化,對孩子有求必應,這種寵愛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什麼樣的愛才算溺愛?

1. 過猶不及

即給的太"多"。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不管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愛好、課程項目,還是在家裡的"熱度",都是超限給予。爺爺奶奶更是整天圍著他轉,小學五年級了爺爺奶奶還每天去接送,幫著背書包。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給的太多,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

2. 萬事俱備

即愛的太"過",也可以說是"過度養育"。父母大包大攬,什麼事情都一應俱全,考慮的面面俱到。整個家庭就是為了孩子而活,本該讓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全給孩子幫忙做了,小到家務,大到人生。

過度養育帶來的是無能,以及無限的無助感。

3. 無規無矩

即寬容度太"高"。清明節,明明跟著父母去城外踏青被一群跪著磕頭、燒紙的掃墓人吸引了,明明好奇:"媽媽,他們在燒什麼"?媽媽回答:"給死去的人燒紙錢。"明明:"錢也能燒?那為什麼不燒真錢呢?"任性的明明非要試試,爸爸拗不過明明,眼看著明明用火機點燃自己的零花錢!

"

"愛"之有度,才是對待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帖子,內容是:一個12歲的女孩由於媽媽不給自己買iPhone8,而在商場對媽媽破口大罵。

眾多網友都在斥責這個孩子,責怪她不懂事,責怪她不懂得感恩,覺得這位媽媽可憐……可是鮮有人責怪這個女孩的媽媽。你可能會說,這個媽媽有什麼錯?憑什麼責怪她?

我想說:孩子今天所做出的出格的行為都是源於父母的教育而造成的,12歲就要求買iPhone8,不買就破口大罵,可見這孩子的媽媽是多疼愛她才能將她寵成這副"白眼狼"模樣。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心理學博士康妮.道森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課題,過度的養育和彈性規則會導致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變得無助和缺乏準備。實驗中從未參加過家務的孩子在工作中表現也通常不佳。其實,做家務與工作的性質上是有些相同的,做家務能教會孩子如何將一份工作做好。

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大多數夫婦會選擇只要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無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捧著怕摔,含著怕化,對孩子有求必應,這種寵愛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什麼樣的愛才算溺愛?

1. 過猶不及

即給的太"多"。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不管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愛好、課程項目,還是在家裡的"熱度",都是超限給予。爺爺奶奶更是整天圍著他轉,小學五年級了爺爺奶奶還每天去接送,幫著背書包。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給的太多,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

2. 萬事俱備

即愛的太"過",也可以說是"過度養育"。父母大包大攬,什麼事情都一應俱全,考慮的面面俱到。整個家庭就是為了孩子而活,本該讓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全給孩子幫忙做了,小到家務,大到人生。

過度養育帶來的是無能,以及無限的無助感。

3. 無規無矩

即寬容度太"高"。清明節,明明跟著父母去城外踏青被一群跪著磕頭、燒紙的掃墓人吸引了,明明好奇:"媽媽,他們在燒什麼"?媽媽回答:"給死去的人燒紙錢。"明明:"錢也能燒?那為什麼不燒真錢呢?"任性的明明非要試試,爸爸拗不過明明,眼看著明明用火機點燃自己的零花錢!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父母總是無條件遷就孩子,包容一切,定的規矩彈性很大。這種"結構鬆軟"的家庭養出來的往往是無責任感、任性的孩子。

前方高能——9種溺愛影響孩子的成長!

1. 特殊待遇——在家被"追捧",出了家門也自感優越,習慣於高人一等。這樣的孩子會變得十分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 過分注意——孩子磕了碰了做父母的的緊張的不行。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容易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也十分分散。

3. 輕易滿足——孩子要啥就買啥,沒有條件無限滿足。這樣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毫無吃苦耐勞的精神。

"

"愛"之有度,才是對待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帖子,內容是:一個12歲的女孩由於媽媽不給自己買iPhone8,而在商場對媽媽破口大罵。

眾多網友都在斥責這個孩子,責怪她不懂事,責怪她不懂得感恩,覺得這位媽媽可憐……可是鮮有人責怪這個女孩的媽媽。你可能會說,這個媽媽有什麼錯?憑什麼責怪她?

我想說:孩子今天所做出的出格的行為都是源於父母的教育而造成的,12歲就要求買iPhone8,不買就破口大罵,可見這孩子的媽媽是多疼愛她才能將她寵成這副"白眼狼"模樣。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心理學博士康妮.道森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課題,過度的養育和彈性規則會導致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變得無助和缺乏準備。實驗中從未參加過家務的孩子在工作中表現也通常不佳。其實,做家務與工作的性質上是有些相同的,做家務能教會孩子如何將一份工作做好。

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大多數夫婦會選擇只要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無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捧著怕摔,含著怕化,對孩子有求必應,這種寵愛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什麼樣的愛才算溺愛?

1. 過猶不及

即給的太"多"。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不管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愛好、課程項目,還是在家裡的"熱度",都是超限給予。爺爺奶奶更是整天圍著他轉,小學五年級了爺爺奶奶還每天去接送,幫著背書包。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給的太多,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

2. 萬事俱備

即愛的太"過",也可以說是"過度養育"。父母大包大攬,什麼事情都一應俱全,考慮的面面俱到。整個家庭就是為了孩子而活,本該讓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全給孩子幫忙做了,小到家務,大到人生。

過度養育帶來的是無能,以及無限的無助感。

3. 無規無矩

即寬容度太"高"。清明節,明明跟著父母去城外踏青被一群跪著磕頭、燒紙的掃墓人吸引了,明明好奇:"媽媽,他們在燒什麼"?媽媽回答:"給死去的人燒紙錢。"明明:"錢也能燒?那為什麼不燒真錢呢?"任性的明明非要試試,爸爸拗不過明明,眼看著明明用火機點燃自己的零花錢!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父母總是無條件遷就孩子,包容一切,定的規矩彈性很大。這種"結構鬆軟"的家庭養出來的往往是無責任感、任性的孩子。

前方高能——9種溺愛影響孩子的成長!

1. 特殊待遇——在家被"追捧",出了家門也自感優越,習慣於高人一等。這樣的孩子會變得十分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 過分注意——孩子磕了碰了做父母的的緊張的不行。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容易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也十分分散。

3. 輕易滿足——孩子要啥就買啥,沒有條件無限滿足。這樣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毫無吃苦耐勞的精神。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4. 生活懶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能偷懶的就偷懶,能不做的就不做。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對世界的好奇心,且做事情容易心猿意馬。

5. 祈求央告——你都玩了一個小時了,媽媽請求你現在不要玩手機了;媽媽在廁所沒紙了,媽媽請求你幫媽媽拿點紙。這樣的孩子很容易不懂得明辨是非,分不清好歹,沒有責任心。

6. 包辦代替——家務不做父母做,作業不寫我來寫,玩具不收我來收。不做任何家務,不懂得父母的辛苦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會變得懶惰、自私。

"

"愛"之有度,才是對待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帖子,內容是:一個12歲的女孩由於媽媽不給自己買iPhone8,而在商場對媽媽破口大罵。

眾多網友都在斥責這個孩子,責怪她不懂事,責怪她不懂得感恩,覺得這位媽媽可憐……可是鮮有人責怪這個女孩的媽媽。你可能會說,這個媽媽有什麼錯?憑什麼責怪她?

我想說:孩子今天所做出的出格的行為都是源於父母的教育而造成的,12歲就要求買iPhone8,不買就破口大罵,可見這孩子的媽媽是多疼愛她才能將她寵成這副"白眼狼"模樣。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心理學博士康妮.道森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課題,過度的養育和彈性規則會導致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變得無助和缺乏準備。實驗中從未參加過家務的孩子在工作中表現也通常不佳。其實,做家務與工作的性質上是有些相同的,做家務能教會孩子如何將一份工作做好。

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大多數夫婦會選擇只要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無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捧著怕摔,含著怕化,對孩子有求必應,這種寵愛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什麼樣的愛才算溺愛?

1. 過猶不及

即給的太"多"。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不管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愛好、課程項目,還是在家裡的"熱度",都是超限給予。爺爺奶奶更是整天圍著他轉,小學五年級了爺爺奶奶還每天去接送,幫著背書包。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給的太多,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

2. 萬事俱備

即愛的太"過",也可以說是"過度養育"。父母大包大攬,什麼事情都一應俱全,考慮的面面俱到。整個家庭就是為了孩子而活,本該讓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全給孩子幫忙做了,小到家務,大到人生。

過度養育帶來的是無能,以及無限的無助感。

3. 無規無矩

即寬容度太"高"。清明節,明明跟著父母去城外踏青被一群跪著磕頭、燒紙的掃墓人吸引了,明明好奇:"媽媽,他們在燒什麼"?媽媽回答:"給死去的人燒紙錢。"明明:"錢也能燒?那為什麼不燒真錢呢?"任性的明明非要試試,爸爸拗不過明明,眼看著明明用火機點燃自己的零花錢!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父母總是無條件遷就孩子,包容一切,定的規矩彈性很大。這種"結構鬆軟"的家庭養出來的往往是無責任感、任性的孩子。

前方高能——9種溺愛影響孩子的成長!

1. 特殊待遇——在家被"追捧",出了家門也自感優越,習慣於高人一等。這樣的孩子會變得十分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 過分注意——孩子磕了碰了做父母的的緊張的不行。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容易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也十分分散。

3. 輕易滿足——孩子要啥就買啥,沒有條件無限滿足。這樣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毫無吃苦耐勞的精神。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4. 生活懶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能偷懶的就偷懶,能不做的就不做。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對世界的好奇心,且做事情容易心猿意馬。

5. 祈求央告——你都玩了一個小時了,媽媽請求你現在不要玩手機了;媽媽在廁所沒紙了,媽媽請求你幫媽媽拿點紙。這樣的孩子很容易不懂得明辨是非,分不清好歹,沒有責任心。

6. 包辦代替——家務不做父母做,作業不寫我來寫,玩具不收我來收。不做任何家務,不懂得父母的辛苦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會變得懶惰、自私。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7. 剝奪獨立——衣食住行父母一手包辦,孩子不懂得獨立。這種孩子很容易膽小、懦弱,養成依賴的性格,而且還容易外強中乾,在家稱霸對外膽小如鼠,造成性格缺陷。

8. 害怕哭鬧——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心煩意亂,就想方設法滿足他以達到"哄"的目的。這樣的孩子容易形成無情、自私、任性和缺乏自制力。

9. 當面袒護——孩子犯了錯,當面袒護自己的孩子,責怪別人的孩子。這樣孩子容易將父母當成"保護傘"和"避難所",遇到問題不敢直接面對,容易逃避。

愛與溺愛,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W.古德在《家庭》一書中說過:家庭是一項社會發明,其任務是將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

"

"愛"之有度,才是對待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帖子,內容是:一個12歲的女孩由於媽媽不給自己買iPhone8,而在商場對媽媽破口大罵。

眾多網友都在斥責這個孩子,責怪她不懂事,責怪她不懂得感恩,覺得這位媽媽可憐……可是鮮有人責怪這個女孩的媽媽。你可能會說,這個媽媽有什麼錯?憑什麼責怪她?

我想說:孩子今天所做出的出格的行為都是源於父母的教育而造成的,12歲就要求買iPhone8,不買就破口大罵,可見這孩子的媽媽是多疼愛她才能將她寵成這副"白眼狼"模樣。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心理學博士康妮.道森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課題,過度的養育和彈性規則會導致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變得無助和缺乏準備。實驗中從未參加過家務的孩子在工作中表現也通常不佳。其實,做家務與工作的性質上是有些相同的,做家務能教會孩子如何將一份工作做好。

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大多數夫婦會選擇只要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無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捧著怕摔,含著怕化,對孩子有求必應,這種寵愛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什麼樣的愛才算溺愛?

1. 過猶不及

即給的太"多"。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不管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愛好、課程項目,還是在家裡的"熱度",都是超限給予。爺爺奶奶更是整天圍著他轉,小學五年級了爺爺奶奶還每天去接送,幫著背書包。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給的太多,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

2. 萬事俱備

即愛的太"過",也可以說是"過度養育"。父母大包大攬,什麼事情都一應俱全,考慮的面面俱到。整個家庭就是為了孩子而活,本該讓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全給孩子幫忙做了,小到家務,大到人生。

過度養育帶來的是無能,以及無限的無助感。

3. 無規無矩

即寬容度太"高"。清明節,明明跟著父母去城外踏青被一群跪著磕頭、燒紙的掃墓人吸引了,明明好奇:"媽媽,他們在燒什麼"?媽媽回答:"給死去的人燒紙錢。"明明:"錢也能燒?那為什麼不燒真錢呢?"任性的明明非要試試,爸爸拗不過明明,眼看著明明用火機點燃自己的零花錢!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父母總是無條件遷就孩子,包容一切,定的規矩彈性很大。這種"結構鬆軟"的家庭養出來的往往是無責任感、任性的孩子。

前方高能——9種溺愛影響孩子的成長!

1. 特殊待遇——在家被"追捧",出了家門也自感優越,習慣於高人一等。這樣的孩子會變得十分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 過分注意——孩子磕了碰了做父母的的緊張的不行。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容易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也十分分散。

3. 輕易滿足——孩子要啥就買啥,沒有條件無限滿足。這樣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毫無吃苦耐勞的精神。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4. 生活懶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能偷懶的就偷懶,能不做的就不做。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對世界的好奇心,且做事情容易心猿意馬。

5. 祈求央告——你都玩了一個小時了,媽媽請求你現在不要玩手機了;媽媽在廁所沒紙了,媽媽請求你幫媽媽拿點紙。這樣的孩子很容易不懂得明辨是非,分不清好歹,沒有責任心。

6. 包辦代替——家務不做父母做,作業不寫我來寫,玩具不收我來收。不做任何家務,不懂得父母的辛苦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會變得懶惰、自私。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7. 剝奪獨立——衣食住行父母一手包辦,孩子不懂得獨立。這種孩子很容易膽小、懦弱,養成依賴的性格,而且還容易外強中乾,在家稱霸對外膽小如鼠,造成性格缺陷。

8. 害怕哭鬧——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心煩意亂,就想方設法滿足他以達到"哄"的目的。這樣的孩子容易形成無情、自私、任性和缺乏自制力。

9. 當面袒護——孩子犯了錯,當面袒護自己的孩子,責怪別人的孩子。這樣孩子容易將父母當成"保護傘"和"避難所",遇到問題不敢直接面對,容易逃避。

愛與溺愛,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W.古德在《家庭》一書中說過:家庭是一項社會發明,其任務是將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孩子能否成為適應社會的社會人,是衡量父母教育的一項重要標準。從小被溺愛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很容易對這個社會產生不適。

王詩齡是被眾多媒體批判被過分"溺愛"的小明星,李湘在採訪中表示:孩子要富養,要什麼給什麼。

本以為這種"溺愛"的方式會將孩子慣壞,令人意外的是,現在的王詩齡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看到這你應該會覺得我前後矛盾,一邊說著不能溺愛,一邊稱讚李湘的育兒經驗?

解釋一下,我所說的"愛"是無條件有原則的愛;"溺愛"是有條件無原則的愛。我們大多數的對孩子的愛都是在附著很多限制條件後去愛的,在一味地寬容之後,將孩子"愛"成了白眼狼。

你幫他穿衣服,你喂他吃飯,甚至他不會寫的作業你幫他寫,他想要的昂貴的玩具你省吃儉用給他買……這就是無條件的愛?你這是無條件的放縱。

王詩齡發過一個自己寫數學作業的視頻,全程流利的英文,讓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反觀你的孩子,單詞可能都還認不全!

"

"愛"之有度,才是對待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帖子,內容是:一個12歲的女孩由於媽媽不給自己買iPhone8,而在商場對媽媽破口大罵。

眾多網友都在斥責這個孩子,責怪她不懂事,責怪她不懂得感恩,覺得這位媽媽可憐……可是鮮有人責怪這個女孩的媽媽。你可能會說,這個媽媽有什麼錯?憑什麼責怪她?

我想說:孩子今天所做出的出格的行為都是源於父母的教育而造成的,12歲就要求買iPhone8,不買就破口大罵,可見這孩子的媽媽是多疼愛她才能將她寵成這副"白眼狼"模樣。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心理學博士康妮.道森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課題,過度的養育和彈性規則會導致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變得無助和缺乏準備。實驗中從未參加過家務的孩子在工作中表現也通常不佳。其實,做家務與工作的性質上是有些相同的,做家務能教會孩子如何將一份工作做好。

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大多數夫婦會選擇只要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無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捧著怕摔,含著怕化,對孩子有求必應,這種寵愛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什麼樣的愛才算溺愛?

1. 過猶不及

即給的太"多"。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不管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愛好、課程項目,還是在家裡的"熱度",都是超限給予。爺爺奶奶更是整天圍著他轉,小學五年級了爺爺奶奶還每天去接送,幫著背書包。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給的太多,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

2. 萬事俱備

即愛的太"過",也可以說是"過度養育"。父母大包大攬,什麼事情都一應俱全,考慮的面面俱到。整個家庭就是為了孩子而活,本該讓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全給孩子幫忙做了,小到家務,大到人生。

過度養育帶來的是無能,以及無限的無助感。

3. 無規無矩

即寬容度太"高"。清明節,明明跟著父母去城外踏青被一群跪著磕頭、燒紙的掃墓人吸引了,明明好奇:"媽媽,他們在燒什麼"?媽媽回答:"給死去的人燒紙錢。"明明:"錢也能燒?那為什麼不燒真錢呢?"任性的明明非要試試,爸爸拗不過明明,眼看著明明用火機點燃自己的零花錢!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父母總是無條件遷就孩子,包容一切,定的規矩彈性很大。這種"結構鬆軟"的家庭養出來的往往是無責任感、任性的孩子。

前方高能——9種溺愛影響孩子的成長!

1. 特殊待遇——在家被"追捧",出了家門也自感優越,習慣於高人一等。這樣的孩子會變得十分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 過分注意——孩子磕了碰了做父母的的緊張的不行。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容易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也十分分散。

3. 輕易滿足——孩子要啥就買啥,沒有條件無限滿足。這樣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毫無吃苦耐勞的精神。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4. 生活懶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能偷懶的就偷懶,能不做的就不做。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對世界的好奇心,且做事情容易心猿意馬。

5. 祈求央告——你都玩了一個小時了,媽媽請求你現在不要玩手機了;媽媽在廁所沒紙了,媽媽請求你幫媽媽拿點紙。這樣的孩子很容易不懂得明辨是非,分不清好歹,沒有責任心。

6. 包辦代替——家務不做父母做,作業不寫我來寫,玩具不收我來收。不做任何家務,不懂得父母的辛苦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會變得懶惰、自私。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7. 剝奪獨立——衣食住行父母一手包辦,孩子不懂得獨立。這種孩子很容易膽小、懦弱,養成依賴的性格,而且還容易外強中乾,在家稱霸對外膽小如鼠,造成性格缺陷。

8. 害怕哭鬧——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心煩意亂,就想方設法滿足他以達到"哄"的目的。這樣的孩子容易形成無情、自私、任性和缺乏自制力。

9. 當面袒護——孩子犯了錯,當面袒護自己的孩子,責怪別人的孩子。這樣孩子容易將父母當成"保護傘"和"避難所",遇到問題不敢直接面對,容易逃避。

愛與溺愛,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W.古德在《家庭》一書中說過:家庭是一項社會發明,其任務是將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孩子能否成為適應社會的社會人,是衡量父母教育的一項重要標準。從小被溺愛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很容易對這個社會產生不適。

王詩齡是被眾多媒體批判被過分"溺愛"的小明星,李湘在採訪中表示:孩子要富養,要什麼給什麼。

本以為這種"溺愛"的方式會將孩子慣壞,令人意外的是,現在的王詩齡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看到這你應該會覺得我前後矛盾,一邊說著不能溺愛,一邊稱讚李湘的育兒經驗?

解釋一下,我所說的"愛"是無條件有原則的愛;"溺愛"是有條件無原則的愛。我們大多數的對孩子的愛都是在附著很多限制條件後去愛的,在一味地寬容之後,將孩子"愛"成了白眼狼。

你幫他穿衣服,你喂他吃飯,甚至他不會寫的作業你幫他寫,他想要的昂貴的玩具你省吃儉用給他買……這就是無條件的愛?你這是無條件的放縱。

王詩齡發過一個自己寫數學作業的視頻,全程流利的英文,讓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反觀你的孩子,單詞可能都還認不全!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英國教育界有句名言——"溺愛的雙親應該記住:每樣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麼事,這是對他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嬌養,他們要能盡職負責;過度的溺愛與嬌養其結果是侮辱。——(英)利斯"。

你可以庇護孩子一時卻庇護不了一世,在愛孩子這件事上,擺正位置,調整心態,給孩子斷乳的契機。

家長如何才能做到不溺愛孩子,給他正常的愛呢?

1. 三不說

(1) 打桌子,誰叫他弄疼我們寶寶的。

小孩子在剛能走會跑的年紀,磕磕碰碰是常有的,如果孩子磕到桌子上你就說"打桌子,它壞把我家寶寶弄疼了"。這樣給孩子造成的影響是負面的,在以後發生的很多事情裡,他的認知可能就是萬事都是別人的錯。

"

"愛"之有度,才是對待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帖子,內容是:一個12歲的女孩由於媽媽不給自己買iPhone8,而在商場對媽媽破口大罵。

眾多網友都在斥責這個孩子,責怪她不懂事,責怪她不懂得感恩,覺得這位媽媽可憐……可是鮮有人責怪這個女孩的媽媽。你可能會說,這個媽媽有什麼錯?憑什麼責怪她?

我想說:孩子今天所做出的出格的行為都是源於父母的教育而造成的,12歲就要求買iPhone8,不買就破口大罵,可見這孩子的媽媽是多疼愛她才能將她寵成這副"白眼狼"模樣。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心理學博士康妮.道森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課題,過度的養育和彈性規則會導致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變得無助和缺乏準備。實驗中從未參加過家務的孩子在工作中表現也通常不佳。其實,做家務與工作的性質上是有些相同的,做家務能教會孩子如何將一份工作做好。

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大多數夫婦會選擇只要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無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捧著怕摔,含著怕化,對孩子有求必應,這種寵愛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什麼樣的愛才算溺愛?

1. 過猶不及

即給的太"多"。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不管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愛好、課程項目,還是在家裡的"熱度",都是超限給予。爺爺奶奶更是整天圍著他轉,小學五年級了爺爺奶奶還每天去接送,幫著背書包。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給的太多,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

2. 萬事俱備

即愛的太"過",也可以說是"過度養育"。父母大包大攬,什麼事情都一應俱全,考慮的面面俱到。整個家庭就是為了孩子而活,本該讓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全給孩子幫忙做了,小到家務,大到人生。

過度養育帶來的是無能,以及無限的無助感。

3. 無規無矩

即寬容度太"高"。清明節,明明跟著父母去城外踏青被一群跪著磕頭、燒紙的掃墓人吸引了,明明好奇:"媽媽,他們在燒什麼"?媽媽回答:"給死去的人燒紙錢。"明明:"錢也能燒?那為什麼不燒真錢呢?"任性的明明非要試試,爸爸拗不過明明,眼看著明明用火機點燃自己的零花錢!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父母總是無條件遷就孩子,包容一切,定的規矩彈性很大。這種"結構鬆軟"的家庭養出來的往往是無責任感、任性的孩子。

前方高能——9種溺愛影響孩子的成長!

1. 特殊待遇——在家被"追捧",出了家門也自感優越,習慣於高人一等。這樣的孩子會變得十分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 過分注意——孩子磕了碰了做父母的的緊張的不行。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容易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也十分分散。

3. 輕易滿足——孩子要啥就買啥,沒有條件無限滿足。這樣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毫無吃苦耐勞的精神。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4. 生活懶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能偷懶的就偷懶,能不做的就不做。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對世界的好奇心,且做事情容易心猿意馬。

5. 祈求央告——你都玩了一個小時了,媽媽請求你現在不要玩手機了;媽媽在廁所沒紙了,媽媽請求你幫媽媽拿點紙。這樣的孩子很容易不懂得明辨是非,分不清好歹,沒有責任心。

6. 包辦代替——家務不做父母做,作業不寫我來寫,玩具不收我來收。不做任何家務,不懂得父母的辛苦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會變得懶惰、自私。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7. 剝奪獨立——衣食住行父母一手包辦,孩子不懂得獨立。這種孩子很容易膽小、懦弱,養成依賴的性格,而且還容易外強中乾,在家稱霸對外膽小如鼠,造成性格缺陷。

8. 害怕哭鬧——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心煩意亂,就想方設法滿足他以達到"哄"的目的。這樣的孩子容易形成無情、自私、任性和缺乏自制力。

9. 當面袒護——孩子犯了錯,當面袒護自己的孩子,責怪別人的孩子。這樣孩子容易將父母當成"保護傘"和"避難所",遇到問題不敢直接面對,容易逃避。

愛與溺愛,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W.古德在《家庭》一書中說過:家庭是一項社會發明,其任務是將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孩子能否成為適應社會的社會人,是衡量父母教育的一項重要標準。從小被溺愛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很容易對這個社會產生不適。

王詩齡是被眾多媒體批判被過分"溺愛"的小明星,李湘在採訪中表示:孩子要富養,要什麼給什麼。

本以為這種"溺愛"的方式會將孩子慣壞,令人意外的是,現在的王詩齡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看到這你應該會覺得我前後矛盾,一邊說著不能溺愛,一邊稱讚李湘的育兒經驗?

解釋一下,我所說的"愛"是無條件有原則的愛;"溺愛"是有條件無原則的愛。我們大多數的對孩子的愛都是在附著很多限制條件後去愛的,在一味地寬容之後,將孩子"愛"成了白眼狼。

你幫他穿衣服,你喂他吃飯,甚至他不會寫的作業你幫他寫,他想要的昂貴的玩具你省吃儉用給他買……這就是無條件的愛?你這是無條件的放縱。

王詩齡發過一個自己寫數學作業的視頻,全程流利的英文,讓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反觀你的孩子,單詞可能都還認不全!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英國教育界有句名言——"溺愛的雙親應該記住:每樣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麼事,這是對他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嬌養,他們要能盡職負責;過度的溺愛與嬌養其結果是侮辱。——(英)利斯"。

你可以庇護孩子一時卻庇護不了一世,在愛孩子這件事上,擺正位置,調整心態,給孩子斷乳的契機。

家長如何才能做到不溺愛孩子,給他正常的愛呢?

1. 三不說

(1) 打桌子,誰叫他弄疼我們寶寶的。

小孩子在剛能走會跑的年紀,磕磕碰碰是常有的,如果孩子磕到桌子上你就說"打桌子,它壞把我家寶寶弄疼了"。這樣給孩子造成的影響是負面的,在以後發生的很多事情裡,他的認知可能就是萬事都是別人的錯。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2) 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

三歲的年年被爺爺奶奶帶著去阿姨家串門,撕壞了姐姐的書,姐姐氣的直哭,奶奶過來打圓場說:這麼小的孩子他懂什麼,你還為這事生氣?壞了重新買一本就好了嘛!"旁人跟著附和"就是"!

一次奶奶正在廚房切菜,手機響了,她叫年年幫她拿手機,年年理直氣壯的說:"我拿不了,我還小"!

孩子都是很聰明的,應該讓他從小就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錯了就是要道歉,而不是用年齡來當藉口。

(3) 沒事,小孩子拿一個吃嘍。

去別人家做客,孩子看見桌子上的蘋果想吃,你說:想吃就拿一個嘍!去超市他看見小零食、糖果忍不住想吃,你還說:"沒事想吃就拿一個嘍"?

顯然這是不對的,你應該讓孩子從小就明白不是我們的東西不能拿。孩子太小,你需要教他只有在買單後才可以吃。學會制止孩子,讓他們明白得到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不是他們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

"愛"之有度,才是對待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帖子,內容是:一個12歲的女孩由於媽媽不給自己買iPhone8,而在商場對媽媽破口大罵。

眾多網友都在斥責這個孩子,責怪她不懂事,責怪她不懂得感恩,覺得這位媽媽可憐……可是鮮有人責怪這個女孩的媽媽。你可能會說,這個媽媽有什麼錯?憑什麼責怪她?

我想說:孩子今天所做出的出格的行為都是源於父母的教育而造成的,12歲就要求買iPhone8,不買就破口大罵,可見這孩子的媽媽是多疼愛她才能將她寵成這副"白眼狼"模樣。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心理學博士康妮.道森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課題,過度的養育和彈性規則會導致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變得無助和缺乏準備。實驗中從未參加過家務的孩子在工作中表現也通常不佳。其實,做家務與工作的性質上是有些相同的,做家務能教會孩子如何將一份工作做好。

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大多數夫婦會選擇只要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無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捧著怕摔,含著怕化,對孩子有求必應,這種寵愛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什麼樣的愛才算溺愛?

1. 過猶不及

即給的太"多"。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不管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愛好、課程項目,還是在家裡的"熱度",都是超限給予。爺爺奶奶更是整天圍著他轉,小學五年級了爺爺奶奶還每天去接送,幫著背書包。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給的太多,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

2. 萬事俱備

即愛的太"過",也可以說是"過度養育"。父母大包大攬,什麼事情都一應俱全,考慮的面面俱到。整個家庭就是為了孩子而活,本該讓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全給孩子幫忙做了,小到家務,大到人生。

過度養育帶來的是無能,以及無限的無助感。

3. 無規無矩

即寬容度太"高"。清明節,明明跟著父母去城外踏青被一群跪著磕頭、燒紙的掃墓人吸引了,明明好奇:"媽媽,他們在燒什麼"?媽媽回答:"給死去的人燒紙錢。"明明:"錢也能燒?那為什麼不燒真錢呢?"任性的明明非要試試,爸爸拗不過明明,眼看著明明用火機點燃自己的零花錢!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父母總是無條件遷就孩子,包容一切,定的規矩彈性很大。這種"結構鬆軟"的家庭養出來的往往是無責任感、任性的孩子。

前方高能——9種溺愛影響孩子的成長!

1. 特殊待遇——在家被"追捧",出了家門也自感優越,習慣於高人一等。這樣的孩子會變得十分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 過分注意——孩子磕了碰了做父母的的緊張的不行。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容易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也十分分散。

3. 輕易滿足——孩子要啥就買啥,沒有條件無限滿足。這樣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毫無吃苦耐勞的精神。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4. 生活懶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能偷懶的就偷懶,能不做的就不做。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對世界的好奇心,且做事情容易心猿意馬。

5. 祈求央告——你都玩了一個小時了,媽媽請求你現在不要玩手機了;媽媽在廁所沒紙了,媽媽請求你幫媽媽拿點紙。這樣的孩子很容易不懂得明辨是非,分不清好歹,沒有責任心。

6. 包辦代替——家務不做父母做,作業不寫我來寫,玩具不收我來收。不做任何家務,不懂得父母的辛苦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會變得懶惰、自私。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7. 剝奪獨立——衣食住行父母一手包辦,孩子不懂得獨立。這種孩子很容易膽小、懦弱,養成依賴的性格,而且還容易外強中乾,在家稱霸對外膽小如鼠,造成性格缺陷。

8. 害怕哭鬧——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心煩意亂,就想方設法滿足他以達到"哄"的目的。這樣的孩子容易形成無情、自私、任性和缺乏自制力。

9. 當面袒護——孩子犯了錯,當面袒護自己的孩子,責怪別人的孩子。這樣孩子容易將父母當成"保護傘"和"避難所",遇到問題不敢直接面對,容易逃避。

愛與溺愛,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W.古德在《家庭》一書中說過:家庭是一項社會發明,其任務是將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孩子能否成為適應社會的社會人,是衡量父母教育的一項重要標準。從小被溺愛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很容易對這個社會產生不適。

王詩齡是被眾多媒體批判被過分"溺愛"的小明星,李湘在採訪中表示:孩子要富養,要什麼給什麼。

本以為這種"溺愛"的方式會將孩子慣壞,令人意外的是,現在的王詩齡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看到這你應該會覺得我前後矛盾,一邊說著不能溺愛,一邊稱讚李湘的育兒經驗?

解釋一下,我所說的"愛"是無條件有原則的愛;"溺愛"是有條件無原則的愛。我們大多數的對孩子的愛都是在附著很多限制條件後去愛的,在一味地寬容之後,將孩子"愛"成了白眼狼。

你幫他穿衣服,你喂他吃飯,甚至他不會寫的作業你幫他寫,他想要的昂貴的玩具你省吃儉用給他買……這就是無條件的愛?你這是無條件的放縱。

王詩齡發過一個自己寫數學作業的視頻,全程流利的英文,讓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反觀你的孩子,單詞可能都還認不全!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英國教育界有句名言——"溺愛的雙親應該記住:每樣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麼事,這是對他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嬌養,他們要能盡職負責;過度的溺愛與嬌養其結果是侮辱。——(英)利斯"。

你可以庇護孩子一時卻庇護不了一世,在愛孩子這件事上,擺正位置,調整心態,給孩子斷乳的契機。

家長如何才能做到不溺愛孩子,給他正常的愛呢?

1. 三不說

(1) 打桌子,誰叫他弄疼我們寶寶的。

小孩子在剛能走會跑的年紀,磕磕碰碰是常有的,如果孩子磕到桌子上你就說"打桌子,它壞把我家寶寶弄疼了"。這樣給孩子造成的影響是負面的,在以後發生的很多事情裡,他的認知可能就是萬事都是別人的錯。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2) 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

三歲的年年被爺爺奶奶帶著去阿姨家串門,撕壞了姐姐的書,姐姐氣的直哭,奶奶過來打圓場說:這麼小的孩子他懂什麼,你還為這事生氣?壞了重新買一本就好了嘛!"旁人跟著附和"就是"!

一次奶奶正在廚房切菜,手機響了,她叫年年幫她拿手機,年年理直氣壯的說:"我拿不了,我還小"!

孩子都是很聰明的,應該讓他從小就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錯了就是要道歉,而不是用年齡來當藉口。

(3) 沒事,小孩子拿一個吃嘍。

去別人家做客,孩子看見桌子上的蘋果想吃,你說:想吃就拿一個嘍!去超市他看見小零食、糖果忍不住想吃,你還說:"沒事想吃就拿一個嘍"?

顯然這是不對的,你應該讓孩子從小就明白不是我們的東西不能拿。孩子太小,你需要教他只有在買單後才可以吃。學會制止孩子,讓他們明白得到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不是他們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2. 學放手

孩子要獨立,在家裡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去完成,這樣還可以培養他的獨立學習能力。家長不能代替孩子思考問題,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才能有主見,不要總是"包辦"。

3. 苦,讓他吃!

孩子三歲,去幼兒園你就要讓他自己背書包;孩子到了五六歲,就應該讓他自己擦桌子、掃掃地,學會整理自己的房間;孩子上中學,要讓他學會管理錢,超支了就只能餓著。讓幫忙刷刷馬桶,乾點粗活累活,讓他們懂得生活的不易。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珍惜自己擁有的,學會付出和理解。

4. 學會堅持

讓孩子吃苦應該融入到生活的點滴中,父母不在一件小事上讓步,有自己的原則。

比如:當孩子在難以完成一件手工製作時,當孩子算不出數學題的時候,當孩子跳繩到筋疲力盡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勵,教他咬咬牙堅持下去,這樣在未來的生活中當他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才不會輕易選擇放棄。

"

"愛"之有度,才是對待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帖子,內容是:一個12歲的女孩由於媽媽不給自己買iPhone8,而在商場對媽媽破口大罵。

眾多網友都在斥責這個孩子,責怪她不懂事,責怪她不懂得感恩,覺得這位媽媽可憐……可是鮮有人責怪這個女孩的媽媽。你可能會說,這個媽媽有什麼錯?憑什麼責怪她?

我想說:孩子今天所做出的出格的行為都是源於父母的教育而造成的,12歲就要求買iPhone8,不買就破口大罵,可見這孩子的媽媽是多疼愛她才能將她寵成這副"白眼狼"模樣。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心理學博士康妮.道森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課題,過度的養育和彈性規則會導致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變得無助和缺乏準備。實驗中從未參加過家務的孩子在工作中表現也通常不佳。其實,做家務與工作的性質上是有些相同的,做家務能教會孩子如何將一份工作做好。

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大多數夫婦會選擇只要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無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捧著怕摔,含著怕化,對孩子有求必應,這種寵愛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什麼樣的愛才算溺愛?

1. 過猶不及

即給的太"多"。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不管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愛好、課程項目,還是在家裡的"熱度",都是超限給予。爺爺奶奶更是整天圍著他轉,小學五年級了爺爺奶奶還每天去接送,幫著背書包。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給的太多,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

2. 萬事俱備

即愛的太"過",也可以說是"過度養育"。父母大包大攬,什麼事情都一應俱全,考慮的面面俱到。整個家庭就是為了孩子而活,本該讓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全給孩子幫忙做了,小到家務,大到人生。

過度養育帶來的是無能,以及無限的無助感。

3. 無規無矩

即寬容度太"高"。清明節,明明跟著父母去城外踏青被一群跪著磕頭、燒紙的掃墓人吸引了,明明好奇:"媽媽,他們在燒什麼"?媽媽回答:"給死去的人燒紙錢。"明明:"錢也能燒?那為什麼不燒真錢呢?"任性的明明非要試試,爸爸拗不過明明,眼看著明明用火機點燃自己的零花錢!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父母總是無條件遷就孩子,包容一切,定的規矩彈性很大。這種"結構鬆軟"的家庭養出來的往往是無責任感、任性的孩子。

前方高能——9種溺愛影響孩子的成長!

1. 特殊待遇——在家被"追捧",出了家門也自感優越,習慣於高人一等。這樣的孩子會變得十分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 過分注意——孩子磕了碰了做父母的的緊張的不行。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容易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也十分分散。

3. 輕易滿足——孩子要啥就買啥,沒有條件無限滿足。這樣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毫無吃苦耐勞的精神。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4. 生活懶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能偷懶的就偷懶,能不做的就不做。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對世界的好奇心,且做事情容易心猿意馬。

5. 祈求央告——你都玩了一個小時了,媽媽請求你現在不要玩手機了;媽媽在廁所沒紙了,媽媽請求你幫媽媽拿點紙。這樣的孩子很容易不懂得明辨是非,分不清好歹,沒有責任心。

6. 包辦代替——家務不做父母做,作業不寫我來寫,玩具不收我來收。不做任何家務,不懂得父母的辛苦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會變得懶惰、自私。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7. 剝奪獨立——衣食住行父母一手包辦,孩子不懂得獨立。這種孩子很容易膽小、懦弱,養成依賴的性格,而且還容易外強中乾,在家稱霸對外膽小如鼠,造成性格缺陷。

8. 害怕哭鬧——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心煩意亂,就想方設法滿足他以達到"哄"的目的。這樣的孩子容易形成無情、自私、任性和缺乏自制力。

9. 當面袒護——孩子犯了錯,當面袒護自己的孩子,責怪別人的孩子。這樣孩子容易將父母當成"保護傘"和"避難所",遇到問題不敢直接面對,容易逃避。

愛與溺愛,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W.古德在《家庭》一書中說過:家庭是一項社會發明,其任務是將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孩子能否成為適應社會的社會人,是衡量父母教育的一項重要標準。從小被溺愛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很容易對這個社會產生不適。

王詩齡是被眾多媒體批判被過分"溺愛"的小明星,李湘在採訪中表示:孩子要富養,要什麼給什麼。

本以為這種"溺愛"的方式會將孩子慣壞,令人意外的是,現在的王詩齡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看到這你應該會覺得我前後矛盾,一邊說著不能溺愛,一邊稱讚李湘的育兒經驗?

解釋一下,我所說的"愛"是無條件有原則的愛;"溺愛"是有條件無原則的愛。我們大多數的對孩子的愛都是在附著很多限制條件後去愛的,在一味地寬容之後,將孩子"愛"成了白眼狼。

你幫他穿衣服,你喂他吃飯,甚至他不會寫的作業你幫他寫,他想要的昂貴的玩具你省吃儉用給他買……這就是無條件的愛?你這是無條件的放縱。

王詩齡發過一個自己寫數學作業的視頻,全程流利的英文,讓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反觀你的孩子,單詞可能都還認不全!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英國教育界有句名言——"溺愛的雙親應該記住:每樣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麼事,這是對他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嬌養,他們要能盡職負責;過度的溺愛與嬌養其結果是侮辱。——(英)利斯"。

你可以庇護孩子一時卻庇護不了一世,在愛孩子這件事上,擺正位置,調整心態,給孩子斷乳的契機。

家長如何才能做到不溺愛孩子,給他正常的愛呢?

1. 三不說

(1) 打桌子,誰叫他弄疼我們寶寶的。

小孩子在剛能走會跑的年紀,磕磕碰碰是常有的,如果孩子磕到桌子上你就說"打桌子,它壞把我家寶寶弄疼了"。這樣給孩子造成的影響是負面的,在以後發生的很多事情裡,他的認知可能就是萬事都是別人的錯。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2) 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

三歲的年年被爺爺奶奶帶著去阿姨家串門,撕壞了姐姐的書,姐姐氣的直哭,奶奶過來打圓場說:這麼小的孩子他懂什麼,你還為這事生氣?壞了重新買一本就好了嘛!"旁人跟著附和"就是"!

一次奶奶正在廚房切菜,手機響了,她叫年年幫她拿手機,年年理直氣壯的說:"我拿不了,我還小"!

孩子都是很聰明的,應該讓他從小就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錯了就是要道歉,而不是用年齡來當藉口。

(3) 沒事,小孩子拿一個吃嘍。

去別人家做客,孩子看見桌子上的蘋果想吃,你說:想吃就拿一個嘍!去超市他看見小零食、糖果忍不住想吃,你還說:"沒事想吃就拿一個嘍"?

顯然這是不對的,你應該讓孩子從小就明白不是我們的東西不能拿。孩子太小,你需要教他只有在買單後才可以吃。學會制止孩子,讓他們明白得到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不是他們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2. 學放手

孩子要獨立,在家裡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去完成,這樣還可以培養他的獨立學習能力。家長不能代替孩子思考問題,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才能有主見,不要總是"包辦"。

3. 苦,讓他吃!

孩子三歲,去幼兒園你就要讓他自己背書包;孩子到了五六歲,就應該讓他自己擦桌子、掃掃地,學會整理自己的房間;孩子上中學,要讓他學會管理錢,超支了就只能餓著。讓幫忙刷刷馬桶,乾點粗活累活,讓他們懂得生活的不易。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珍惜自己擁有的,學會付出和理解。

4. 學會堅持

讓孩子吃苦應該融入到生活的點滴中,父母不在一件小事上讓步,有自己的原則。

比如:當孩子在難以完成一件手工製作時,當孩子算不出數學題的時候,當孩子跳繩到筋疲力盡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勵,教他咬咬牙堅持下去,這樣在未來的生活中當他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才不會輕易選擇放棄。

9種常見的“溺愛”方式,終將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溺愛孩子勢必會在面對真實社會時,產生更多不適。愛孩子,是個任重而道遠的工作,要"捨得"。

教他規矩,培養品質,鍛鍊能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