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中姬昌的長子為何叫伯邑考而非姬考?與歷史記載有關

在近期熱播的新《封神演義》中,西伯侯姬昌被紂王強留在了朝歌,由於姬昌沒能將姜子牙的妻子馬氏從炮烙柱上救下來,就此辜負了姜子牙,因此姬昌心感愧疚而一病不起。妲己為了讓姬昌完成毀滅大商的心願,她不惜跪下來哀求紂王能放姬昌回家,讓姬昌與親人團聚。見紂王遲遲不肯答應,妲己又故意讓西岐進貢珍寶以建摘星樓,並就此將姬昌贖回去。當時姬昌的長子伯邑考得知消息後,他不顧眾人的勸阻,堅持要親自到朝歌來迎接自己的父親。而等伯邑考來到朝歌后,紂王非要伯邑考彈琴不可,而伯邑考在琴聲裡流露出了對紂王的怨恨,就此被紂王剁成肉醬,並做成了包子賜給了姬昌。

《封神演義》中姬昌的長子為何叫伯邑考而非姬考?與歷史記載有關

雖說虎毒不食子,但姬昌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吃下來自己兒子的骨肉,也算是當時的悲哀了。讓人不解的是,姬昌明明是“姬”姓,而姬昌的二兒子姬發也是“姬”姓,那為什麼作為姬昌長子的伯邑考,名字之中卻沒有“姬”這個姓呢?難道是因為伯邑考並不是姓“姬”?

《封神演義》中姬昌的長子為何叫伯邑考而非姬考?與歷史記載有關

事實上,在先秦文獻的記載中,周武王兄弟幾人的名字前面都是沒有“姬”姓的,這個姓氏是後人加上去的,即便是在《史記》原文中,“姬”姓都是沒有加上去的。《史記》中稱周文王的長子為伯邑考,次子為武王發,三子為管叔鮮,四子為周公旦,可見其中都沒有稱說他們是“姬”姓。雖然司馬遷在作《史記》時也沒辦法弄清楚“姓”與“氏”的區別,但《史記》的這種稱呼是符合商周的習慣。畢竟當時男人的全名不能以“姓”開頭,而是要以官職、爵位、封地、住地、職業等開頭,因此當時並沒有姬昌這樣的稱呼。

《封神演義》中姬昌的長子為何叫伯邑考而非姬考?與歷史記載有關

直到後來姓氏逐漸合二為一,才有了後來所謂的“姬”姓,“姜”姓與“嬴”姓等。而現在的“姓”主要是應對與先秦時期的“氏”,比如後世常常稱秦始皇為嬴政,但實際上,嬴政乃是嬴姓趙氏,而非簡單的嬴政二字可以代替的。同樣的道理,姬發等人在先秦時期也並不是這樣的稱呼,更準確的稱法,其實是武王發。

《封神演義》中姬昌的長子為何叫伯邑考而非姬考?與歷史記載有關

筆者認為,之所以將姬昌的兒子稱為伯邑考而非姬考,並不是因為他不姓“姬”,而是因為在先秦時期,他本就應該叫伯邑考,而在《封神演義》中延續了這樣的叫法,這才讓他的名字看起來與眾不同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