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博物館 媽祖 摩尼教 佛教 慢旅 慢旅 2017-10-28

圖文作者|梵七七|這是我的原創故事集。更多旅行故事請關注慢旅(manlver)

佛教、道教、儒教,還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摩尼教與印度教,諸多宗教和平共處,這是泉州人的開放之處;祭媽祖、祭孔子、唱南音,又顯示出泉州人骨子裡的傳統。

泉州是我所喜愛的城市,可是從哪說起呢……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有道是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數千年的海外交流史,給泉州留下了許多重要史蹟,特別是宗教遺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泉州敞開懷抱,接納來自全世界的不同信仰,除了佛教、道教、儒教,還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摩尼教與印度教,泉州港的繁榮與開放可見一斑。到處是香火繚繞的虔誠景象,到處是神廟寺院殿堂,泉州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伊斯蘭教|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一千多年前,阿拉伯人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帶著香料、藥物和奇珍異寶,不遠萬里來到泉州,又從泉州把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運往西方。泉州歷史上曾經擁有過七座清真寺,伊朗有個學者曾經說,泉州可以說是伊斯蘭教的“第三大聖地”,說明當時在泉州生活的穆斯林人數很多,清淨寺始建於北宋年間,原汁原味的中世紀阿拉伯清真寺風格,一千多年前用阿拉伯文鐫刻的《古蘭經》依稀可見。石頭構築的廟宇,穩固異常,在四百年前的大地震中倖存,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僅存的、非中式宮殿建築風格的清真寺。時至今日,每逢週五主麻日聚禮,當地穆斯林以及來自寧夏、甘肅、新疆等省區,埃及、巴基斯坦等國的穆斯林客商,都會來清淨寺做禮拜。

清淨寺東北是開元寺,北有元妙觀、府文廟,西南有天后宮,在一公里範圍內集齊佛、儒、道、伊斯蘭教,廟宇相安無事,信眾和睦相處,也是天下奇聞了。

佛教|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上圖|開元寺俯瞰

開元寺的歷史要比清淨寺早的多。寺院東西各坐落“開元雙塔”,東為“鎮國塔”,西為“仁壽塔”,高40多米,是我國最高的一對石塔,與杭州的雷峰、保俶一樣,已成為泉州古城的象徵。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開元寺的匾額上,寫著“桑蓮法界”四個字,這是一個傳奇故事。

傳說泉州最早的蠶桑業開拓者黃守恭,當時是泉州首富,家裡有地三百六十莊。匡護禪師向黃守恭求地建寺,黃守恭說:“如果我後院的桑樹開了蓮花,我就舍地給你。”沒想到一語成真,桑樹上真的開滿白色蓮花。

黃守恭心知佛法無邊,反悔不得,於是說:“我既然已經發願,就依了您吧,不知道您要多少地呢?”匡護禪師說:“不多,一件袈裟影子那麼大的地就夠了。”於是匡護禪師把袈裟往天上一扔,三百六十莊地盡行遮蔭,全部捐給了匡護禪師。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開工,先後建成蓮花寺、興教寺、龍興寺三座大寺。黃守恭去世後,由於地原是他的,寺僧為黃家建檀樾祠,供奉他的牌位,一直到今天。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龍興寺改名開元寺。這一年,唐玄宗下令,在全國曾經發生過重大戰役的地方,建造大寺,超度死亡戰士,因此同時期全國各地共興起了14座開元寺。“開元”,也有開元盛世的寓意。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開元寺內隨處可見來自唐、宋、明時期的經幢、石碑和佛塔,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然而最出名的莫過於百柱殿後一棵1300年老桑樹,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傳說它就是當年黃守恭家開蓮花的桑樹。

開元寺大雄寶殿東側,有一座弘一法師紀念館,陳列著他的畢生成就和佛學著作。泉州與杭州兩座城,不僅在文藝氣質上有相似之處,還都曾與弘一法師產生了緣分。弘一法師在泉州圓寂,火花後舍利分葬兩處,一處在杭州虎跑寺,這是他出家的地方;另一處葬在泉州清源山彌陀巖。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摩尼教|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泉州周邊還有一座寺廟不得不提,那就是草菴摩尼教寺,它是我國僅存唯一一座完整的摩尼教遺址,在19公里外的晉江餘店蘇內村萬山峰上。始建於寧紹興年間,最早是一個草棚,故曰草菴。

摩尼教,我國舊稱“明教”。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武林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被張無忌化解危機,最終當上明教教主。雖是杜撰,也有部分史料基礎。

明教公元3世紀中葉由波斯人摩尼所創立,教義糅合基督教、佛教和拜火教(祆教),具有強烈的末劫思想與拯救世人的思想。於唐代傳入泉州後,經過本土信仰漫長的融合演變,宋代以後,明教這一稱呼才被廣泛應用,從舶來宗教轉而成為中國宗教的一派。

明教徒深信黑暗就要過去,光明即將來臨,故敢於造反,屢有反政府之舉。因此,歷朝歷代常受朝廷鎮壓禁絕,轉為地下活動。他們行事詭祕,亦常為“白道”人士誤解為“魔門”。

北宋末年,方臘利用摩尼教組織群眾,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起義,震動東南半壁河山。南宋末年,明教與白蓮社結合抗元,後來演變成明末的白蓮教,成為底層人民和江湖志士反抗朝廷的鬥爭工具。

朱元璋建國號“明”,採納李善長的建議,下詔嚴禁白蓮社、明教,並把取締“左道邪術”寫進《明律》,大量拆毀摩尼教殿堂,此後,明教逐漸衰落,文獻與遺蹟散逸殆盡。泉州草菴摩尼教寺內的摩尼光佛,已是目前全球碩果僅存的唯一摩尼教石雕佛像,此像被1987年8月在瑞典召開的國際研究摩尼教的會議選為會徽。

05 “祭海”與“祭孔”,泉州人的精神脊柱

僅從文物遺存來看,外來的佛教、伊斯蘭教在泉州留下很深的印記。然而當我們走入泉州人的內心世界,會發現,影響更深遠的是與華夏民族傳統文化有著密切聯繫的民間信仰,以官方或非官方的名義,貫穿著著泉州人的生命始終。

有人說,神是人類根據自己的需求所創造出來的。戀愛求月老,發財敬財神,文拜孔聖、武拜關公,有水患時拜子胥,還有城隍、土地、龍王等地方神祇,幾乎所有的需求都會有一個神靈來滿足。

祭海|

泉州人靠海吃海,無論是打漁還是經商,都會面臨風險。在那個科技尚不發達的年代,百姓和政府都需要有一個超自然的神力,這位神祗拯救漁船與苦海之中,作為出海人心靈的寄託。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上圖|天后宮俯瞰

媽祖,本名林默娘,北宋時期平安軍(亦即後來的泉州府)莆田縣湄洲島上的一個普通民女。她終生未嫁,行善濟人,引導鄉人避凶趨吉,28歲時為救護海難而捐軀,從此被鄉民尊為海上女神,併成為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保護神。每當航海人遭遇不測,常有人言見媽祖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

由於媽祖顯靈的傳說越傳越廣,後來,朝廷專門對她進行褒封,宋元明清各朝,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聖母”,建造官廟以祭祀。全國媽祖廟不計其數,除了青海、西藏、新疆以外所有省市都有媽祖廟,僅在臺灣島就有510座。有的叫天妃宮、天后宮,也有天后寺、天后祠、聖母壇、朝天宮、紛陽殿等等不同的稱號。

泉州天后宮,是我國曆史上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天后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正是我國海外貿易的巔峰時期。作為泉州人的海神,泉州天后宮是所有海外同類建築中禮制規格最高的,直到今天仍然保留宋明時期的木構件。

在漫長的航海交流中,媽祖信仰隨大船遠航,像蒲公英四散而去,傳播到世界各地。不僅泉州人信仰媽祖,整個東南沿海,乃至港澳臺地區,都有媽祖廟。14世紀,媽祖信仰傳播到了琉球,繼而傳到日本本土;隨著華僑下南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地,也紛紛建起了天后宮。

從此,泉州媽祖廟便成為歷朝官府為出海的使節團和商船隊舉行祭海大典的專用場所。

祭祀形式通常可分廟祭、郊祭、海祭、舟祭、家祭五種,除了舟祭、家祭屬於民間小規模祭祀之外,其餘幾種官方儀典,場面都比較壯觀。

所謂廟祭,指的是在媽祖廟祭祀,在宋至清四朝中,朝廷因事差官致祭媽祖達300多次。康熙五十三年,皇帝頒旨將媽祖作為女聖,與文聖孔子、武聖關公歸列三聖,編入國家祀典,春秋諭祭。郊祭,是以都郊或市郊設立祭壇,對媽祖女神進行遙祭的形式,一般由帝王親自主持。

第三種海祭,指在海邊奠祭媽祖:海螺長號,頌祭文、奏祭樂、進舞芭、獻祭果、灑祭酒、敬鮮花、放海生。

正如天后宮內的楹聯所書:

“當神存世時,莆晉同區,迨刺桐港鼎盛,元廷以泉州神女封天妃,靖海平臺,升銜天后;

茲廟臨江渚,華夷雜處,昔鎮南門未移,宋代建順濟廟宇而典祀,伏波恬浪,垂耀典謨。”

祭孔|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泉州人對海有著天然的敬畏,對讀書人也有著自發的尊重,而所有的尊重都指向了這裡——文廟。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上圖|泮宮(pàn gōng),古代的國家高等學校。《禮記·王制》:“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

從前,華夏大地的每座古城都有文廟。它的使命,是為了紀念一位啟迪人類智慧的聖人,“萬世師表”,孔子。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孔子誕生於公元前551年,與老子、蘇格拉底、釋迦牟尼出生在同一個時代,其中老子最年長,孔子和老子還見過面。釋迦牟尼比孔子大十幾歲。孔子死後十年,蘇格拉底誕生。

老子(前571年)-釋迦牟尼(前565)-孔子(前551)-蘇格拉底(前469年)

再沒有一個比它更偉大的時代了。在這一百多年裡,誕生了“儒”“釋”“道”三大宗教,以及西方唯心主義哲學的起源。彷彿驅散矇昧黑夜的萬點星光,中國、希臘和印度形成了世界上三個古典文化中心,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稱之為:“軸心時代”。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正如中國人所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在有了孔子之後,哲學開始關注人本身,開始有了理性的思辨,開始走向文明的飛躍。

有人說,蘇格拉底就是希臘的孔子。身在諸侯紛爭的動盪亂世,當有才能的人趨炎附勢、為自己謀取名利,是什麼讓他們視物質享受為雲煙,甘與清貧,為傳道授業解惑奉獻一切?他跟孔子都沒有成就霸業的慾望,而選擇為天下教化蒼生;同一時期的印度也是如此。釋迦牟尼身為王位的繼承人,卻捨棄榮華富貴的一切,出家做了苦行僧,託缽跣足,經歷生死的頓悟,最終成為一代覺者,桃李滿天下。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上圖|文莊蔡公祠,祭的是蔡清,蔡清字介夫,號虛齋,蔡清為明成化年間進士,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官至國子監祭酒。

泉州人“祭孔”,與“祭海”一樣隆重。朝廷的祭孔大典,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7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在孔子故居里,由魯哀公主持歷史上第一次官方祭孔。到了明清,祭孔已經升格為“國之大典”,大典在每一個城市的文廟同時舉行,祀禮規格又進化為上祀、奠帛、祝文、三獻、行三拜九叩大禮。這一大典,直到民國後期軍閥混戰後,才逐漸休止。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曲阜孔廟民間祭孔的恢復,這一綿延數千年、貫穿華夏文明始終的大典再度重見天日。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在古代,除了每年一度來自朝堂的祭拜之餘,文廟似乎就不曾冷清過。那些奔赴考場的學子,要喝一口夫子泉的水,向大成殿的孔子燒一炷高香,文廟就成了他們如有神佑的前程的起點。

泉州府文廟,坐落在舊泉州城南北中軸線上,就像是泉州的心臟。它曾經是江南地區最大的文廟建築群,現存10700平米,卻只有原來的六分之一。走過泮宮的大門,色彩豔麗,裝飾繁縟,一眼望去便是濃郁的閩南味道。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府文廟外的露庭,佔地2000多平方米,拆改前原鋪有石板3000條,隱喻孔子弟子三千。縱貫於泮池之上的泮橋,有橋板72條,代表孔子座下七十二賢人。你若是看到有一條橋板斷為兩截,據說是象徵被逐出孔門的叛徒樊遲。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上圖|泮橋

庭中有一棵皂莢樹,據南唐文人徐弦在《稽神錄》中記載,每年結多少皂莢,就是當屆州人中進士的人數,也算是趣聞一樁。歷代從府文廟走出來的進士,唐有16人,五代有11人,宋有872人,元有3人,明有664人,清有248人,盡顯“人文之勝,甲於閩省”的泉州古風。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上圖|始建於北宋大觀年間的泮宮門,歷經百年風雨滄桑,門樓漸危、今已頹沒,唯復建於民國時期的泮宮門樓屋頂得已保存至今。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南音|

上圖|南音演唱視頻資料

到了夜晚,文廟廣場上總會聚集著一些戲迷,他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欣賞南音藝人的表演。

南音的“基因”可以追溯到早已失傳多年的秦漢“相和歌”,起源於唐“大麴”、“雅樂”。中原古樂遺韻,是如何由宮廷流落閩南鄉野,倖存並傳頌至今,恐怕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有人說,這與永嘉年間,晉人衣冠南渡有關。這些衣冠士族為逃避戰亂,帶著家班樂伎逃到泉州一帶的南安江,此生再也沒有機會回去,只好日日夜夜,唱著悲傷的歌曲,思念故土,最終葬在南方,就連南安江也改名為“晉江”了。近年來,考古學家在泉州晉江一帶,不斷髮現晉人墓地,還出土過“部曲印”之陪葬品,似乎佐證了這一說法。可是,由於戰亂而南遷的,又何止晉人呢?

靜態的南音,可以在開元寺大雄寶殿衡量的斗拱上,去尋找二十四尊飛天樂伎,它們身披羽翼,手持絲竹管絃,面容歡喜演奏著貢獻給佛菩薩的音樂。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上圖|開元寺飛天,攝影:平兄旺旺

動態的南音,在泉州的深巷中、院落裡,“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右琵琶、三絃,左洞簫、二絃,執拍板者居中而歌,五個人就能組一場小型音樂會。主導樂器琵琶,未隨時代演進,仍保持唐時的大腹短頸,彈奏上還是用橫抱撥彈;洞簫嚴格規定為一尺八寸,沿襲唐制。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上圖|南音琵琶

泉州南音記譜法用的還是古代的“工乂譜”,以“乂、工、六、思、一”五個正聲為基礎,由譜字、“指骨”(表示時值和琵琶彈奏記號)、撩拍三部分組成,與全國通用的改良七音工尺譜不同。它還保留著唐宋古典曲牌,與宋詞、元散曲有著密切聯繫,難怪有學者說它是“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每一個音符都令人神遊漢唐。

遙想孔子當年,與眾弟子“風乎舞雩,詠而歸”;千年後的今天,泉州人依然維繫著在文廟演奏雅樂的傳統活動。

06 吃在泉州,從天亮吃到天亮

泉州人特別講究吃。清明吃潤餅、端午包粽子、冬至搓丸子,用閒適的時光文火慢熬,蒸騰出生活的雅緻與超脫。

泉州人早餐愛吃麵線糊配油條,端上來稀裡糊塗的一大碗,外地人還真有點望而生畏。還有那熱氣騰騰的生煎包子,老遠就能聽見鍋里茲啦茲啦,看見雲霧騰騰的熱氣,喉嚨裡忍不住就咕咚咕咚咽口水來。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上圖|雲吞麵

侯阿婆肉粽在當地很出名,聽說二十幾年前候阿婆就在這裡擺攤賣肉粽了,當地人一吃就知道是不是那個味道。泉州的肉粽跟嘉興粽子不一樣,除了豬肉,裡面還有香菇、蓮子、蝦仁,又大又軟爛,一個肉粽女孩子都吃不完。他們家還賣海蔘鮑魚粽、乾貝粽和海蠣煎。我點了碗雲吞麵,味道還不錯。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上圖|侯阿婆肉粽

另一味泉州名小吃就是肉燕了。孔子所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泉州人不折不扣地踐行,典型代表就是肉燕這種食物。肉燕做起來極其麻煩,精瘦肉槌成泥,蝦米、荸薺、蔥白剁成末,將肉泥、幹澱粉在盆裡攪拌成面,再擀成薄如紙、半透明的皮,把餡料包在裡面,放沸水中氽熟,再撈到事先熬製好的豬骨湯中,撒入胡椒、芹菜、麻油。光描述起來都費半天勁,吃到嘴裡一口一個,一會功夫也就沒了,深覺暴殄天物。你要問泉州人最好吃的肉燕在哪裡,估計有人會說是高麗巷小吃店,特別是它的湯頭,新鮮豬骨用炭火煨十幾個小時,去晚了就賣光了。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上圖|肉燕

泉州街頭,到處都有在賣兩種奇葩特產:四果冰(石花膏/糕,兩種寫法都有),土筍凍。這兩種特產,堪稱逼瘋(或治癒)選擇困難症跟強迫症。

先來說這個四果冰,可以說最令外行人頭疼。它的底料是石花膏,一種從海洋植物石花菜中提取的果凍狀膠質,橘紅色,有點像涼粉。加上配料和刨冰,再倒上糖水就可以吃了。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上圖|石花糕

問題就出在配料上,老牌的四果冰有16種配料可選:仙草、綠豆、大紅豆、芋頭塊、芋泥、楊梅乾、葡萄乾、西瓜、菠蘿、椰果……要在這些配料裡選4樣,大概得有一千八百多種組合方式,只能一碗接著一碗,嚐個遍才行,有選擇困難症的人非逼瘋了不可。老吃客甚至可以從配料的組合上來判斷此人的性格,堪比心理測試。

再來說這個土筍凍。其實在廈門的時候吃過,有點像豬皮凍之類,說不上有什麼特別的味道。但有一次看到紀錄片播出廣東人制作土筍凍,整個人都不好了。

有人以為土筍凍真的是筍做的?其實是一種活在海底的沙蟲,長得像大蚯蚓。當它被從海里捉住候,先放在水裡吐盡泥沙,在用石槌不停碾磨,把內臟從身體裡擠出去,清理乾淨後用水熬製,等膠原蛋白都煮的黏糊糊的,放到小碗裡凍住。吃的時候撒上蒜泥、醬油、香菜等調料。說到底,跟燕窩一樣,都是人為了美容而發明的食物,過程不忍直視,從此再也沒有吃過。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上圖|土筍凍

泉州人吃了太多油膩膩高蛋白的食物,可以從早上六點吃到凌晨三點,也不會吃撐著,因為他們有開胃的零食。其中之一就是醃果子,跟我在廣西、越南看到的“酸野”有些相似,醃芭樂、醃餘甘、醃楊桃、醃橄欖、醃山楂、醃李子、醃菜頭酸,什麼水果都可以用鹽和酸梅粉浸了吃,酸甜鹹錯綜複雜。有些湯頭裡面,也會放上一味理脾健胃的藥材,做成藥膳。再沏上一壺釅釅的茶,茶本身也是用來幫助消化的。所以泉州街頭很少看到胖子。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上圖|凍檸茶

炎熱的夏夜,沁在月光如水的庭院裡,抬頭看看天井裡露出一方星空,低頭抿一口夜宵小酒,這就是泉州人對一日生活的總結與犒賞。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慢旅福建|即開放又傳統,堪稱宗教博物館|泉州(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