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八位老人夢想建農耕博物館 收藏數百件老物件

博物館 農業 石臼湖 三農 安徽網 2017-05-11
宣城八位老人夢想建農耕博物館 收藏數百件老物件

幾位老人在演示踩水車

宣城八位老人夢想建農耕博物館 收藏數百件老物件

手藝人走村串戶加工首飾用的小風箱

宣城八位老人夢想建農耕博物館 收藏數百件老物件

挖米用的竹杯子。

據皖南晨刊消息,水車、風車、石磨、米鬥、火缸……數百件農耕時代的老物件,在宣州區水陽鎮雙盈村鳳凰池的大舞臺前,擺放的滿滿當當。這些上個世紀五十六年代以前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現在卻正在我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

輾轉於這數百件藏品間,讓人彷彿又回到了幾十甚至數百年前的金寶圩圩區的農耕生活時代。而這些物件,都是雙盈村老年協會的8名老人共出資3萬餘元蒐集的藏品。這8位平均年齡已超70歲的老人,希望可以辦一個金寶圩農耕博物館,讓後代不要忘卻他們祖輩的生活和經歷。

數百件收藏品

5月8日上午,記者來到了水陽鎮雙盈村,天正下著濛濛的細雨,透過煙雨可以看到路邊的水塘後,佇立著一棟黃色的花戲樓。繞過水塘走到花戲樓前的小廣場,廣場上擺放著數百件農耕時代的老物件,大到水車、風車,小到以前黃銅鎖的鑰匙。

架在池塘邊的水車仍然可以使用,站在水車上踩動腳蹬,不一會兒,池塘裡的水就嘩嘩地流淌了出來。擺放在一旁的三架石磨也仍然完好無損,一個人就可以輕鬆地推動。

除了這些用於農業生產的工具,生活中的器具也隨處可見。其中最為珍貴的是一個已經有著兩百多年曆史,傳了四代人的小風箱,據瞭解,這個風箱應該是以前手藝人走村串戶製作工藝品時使用的。雖然小風箱外表看起來比較陳舊,但是風箱還是可以來回的拉動,製作的非常精巧。還有一戶人家存放族譜的譜箱,上面的“淳張氏東宗譜”六個大字清晰可見。從擺放的老物件來看,涉及到了以前金寶圩圩區居民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蒐集這些老物件,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圩區文化能夠得到有效的傳承,這些老物件正在逐漸地消失,幾千年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智慧結晶也在逐漸淡化。”一位老人拿出一套以前木匠的工具感嘆道,現在很多工具已經見不到和用不到了,真的有些可惜。

挨家挨戶蒐集

“你看看這些木質的生產工具,如果再不收回來很可能就被當柴火被燒了。”水陽鎮雙盈村老年協會會長吳枝鳥告訴記者,他們從今年3月份開始,每天早上七八點鐘就出門,分頭到各個生產隊去尋找這些老物件。

“現在我們都有經驗了,如果是村裡蓋好的新房子,那基本不用去了,老物件要麼扔了,要麼當柴火燒了。只有那些老房子裡,才有可能尋到一些老物件。就像我們圩區以前家家戶戶都有的紡車,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蒐集到,如果再不抓緊時間蒐集,那可能就真的再也找不到了。”

在老人們分頭尋找老物件的過程中,不少經歷也讓老人們感慨萬千。“年份最長的應該就是這個小風箱,已經傳了四代人了,現在是在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手裡。”吳枝鳥告訴記者,當時他們得知後上門拜訪這位年輕人,年輕人表示,這個老物件算是自家的傳家寶了,一些外地的客人也曾經提出希望可以收購,但是自己都沒有同意。但是老人們籌辦農耕博物館,自己可以捐出來,讓大家前來參觀。

除了蒐集這些老物件,老人們自己也紛紛捐出了家裡的老物件,今年已經80歲的陳坤龍是八名老人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他捐出了家裡一個舂米的石臼、一個解放前的水桶,還有兩個大缸。“舂米的石臼已經好多年了,在我小時候就在用,那時候還幫著父母一起舂米,現在把它捐出來,也就是希望後代能夠回憶起當年我們的生活。”

傳承農耕文化

為什麼要費盡力氣來收集這些圩區的農耕器具和生活器具呢?吳枝鳥告訴記者,金寶圩圩區有著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也是一代代水陽人的精神家園。但是近年來,外地到圩區收集這些老物件的客商越來越多,身邊的老物件越來越少,這些伴隨著自己長大的生產生活工具正在逐漸的消失。“我們不想幾十年後圩區的年輕人,都已經無處瞭解自己的祖先們當初是如何在圩區生活的。”

現在讓老人們發愁的還有農耕博物館建設的資金問題。八位老人已經自掏腰包籌集了近3萬元來蒐集這些藏品,但是現在建設博物館的資金還有一定的缺口。“希望可以儘快籌集到建館所需要的資金,好好地保護這些農耕文化遺產,讓圩區數千年勞動人民的勞動結晶能夠得到傳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