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

赫魯曉夫上臺後,斯大林時期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了,而隨著赫魯曉夫對前任的否定,導致了蘇聯國內和東歐各國動盪不安,思潮湧動,對社會局勢的把控變得越發困難。艱難的處境,考驗著赫魯曉夫的執政智慧。

"

赫魯曉夫上臺後,斯大林時期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了,而隨著赫魯曉夫對前任的否定,導致了蘇聯國內和東歐各國動盪不安,思潮湧動,對社會局勢的把控變得越發困難。艱難的處境,考驗著赫魯曉夫的執政智慧。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1955年,為了對抗北約(真實目的現今看來值得商榷),在蘇聯的主導下,包括民主德國、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等國簽署了《華沙條約》,在條約簽訂的當天,赫魯曉夫就立刻發佈公告,自己將隨後前往南斯拉夫拜訪鐵托。

領導人訪問本不應該大驚小怪,而赫魯曉夫卻對這次訪問大張旗鼓的宣傳,其間必有內情。事實上,內情就是,斯大林種了苦因,吞了惡果,而赫魯曉夫不想再吞下去了,對於蘇聯來說,鐵托的南斯拉夫就是社會主義大家庭中一個叛逆的孩子,長壯了,不聽話了,不敢下死手打,卻又不甘心捨棄,著實難辦。

"

赫魯曉夫上臺後,斯大林時期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了,而隨著赫魯曉夫對前任的否定,導致了蘇聯國內和東歐各國動盪不安,思潮湧動,對社會局勢的把控變得越發困難。艱難的處境,考驗著赫魯曉夫的執政智慧。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1955年,為了對抗北約(真實目的現今看來值得商榷),在蘇聯的主導下,包括民主德國、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等國簽署了《華沙條約》,在條約簽訂的當天,赫魯曉夫就立刻發佈公告,自己將隨後前往南斯拉夫拜訪鐵托。

領導人訪問本不應該大驚小怪,而赫魯曉夫卻對這次訪問大張旗鼓的宣傳,其間必有內情。事實上,內情就是,斯大林種了苦因,吞了惡果,而赫魯曉夫不想再吞下去了,對於蘇聯來說,鐵托的南斯拉夫就是社會主義大家庭中一個叛逆的孩子,長壯了,不聽話了,不敢下死手打,卻又不甘心捨棄,著實難辦。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而赫魯曉夫此次訪問,目的就是緩和關係,取得鐵托的支持。(考慮到此時赫魯曉夫地位不穩,這次訪問與其說是緩和關係,不如說是獲得南斯拉夫對自己執政的支持)。

1955年6月2日,兩國簽署了《蘇聯和南斯拉夫兩國政府宣言》,文件表明,蘇聯承認了南斯拉夫的不結盟政策,承認個社會主義國家對自身的發展模式有自己的選擇權。赫魯曉夫將此前對南斯拉夫的指責一股腦地歸結於貝利亞等”帝國主義代理人“

"

赫魯曉夫上臺後,斯大林時期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了,而隨著赫魯曉夫對前任的否定,導致了蘇聯國內和東歐各國動盪不安,思潮湧動,對社會局勢的把控變得越發困難。艱難的處境,考驗著赫魯曉夫的執政智慧。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1955年,為了對抗北約(真實目的現今看來值得商榷),在蘇聯的主導下,包括民主德國、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等國簽署了《華沙條約》,在條約簽訂的當天,赫魯曉夫就立刻發佈公告,自己將隨後前往南斯拉夫拜訪鐵托。

領導人訪問本不應該大驚小怪,而赫魯曉夫卻對這次訪問大張旗鼓的宣傳,其間必有內情。事實上,內情就是,斯大林種了苦因,吞了惡果,而赫魯曉夫不想再吞下去了,對於蘇聯來說,鐵托的南斯拉夫就是社會主義大家庭中一個叛逆的孩子,長壯了,不聽話了,不敢下死手打,卻又不甘心捨棄,著實難辦。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而赫魯曉夫此次訪問,目的就是緩和關係,取得鐵托的支持。(考慮到此時赫魯曉夫地位不穩,這次訪問與其說是緩和關係,不如說是獲得南斯拉夫對自己執政的支持)。

1955年6月2日,兩國簽署了《蘇聯和南斯拉夫兩國政府宣言》,文件表明,蘇聯承認了南斯拉夫的不結盟政策,承認個社會主義國家對自身的發展模式有自己的選擇權。赫魯曉夫將此前對南斯拉夫的指責一股腦地歸結於貝利亞等”帝國主義代理人“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赫魯曉夫不會無緣無故的對斯大林示愛,如前面猜測,赫魯曉夫給的桃子很大,想必收穫也必定不小。

文件公佈後,東歐各國都不淡定了。因為他標誌著斯大林時期的政治風向的轉變,也給外界對於赫魯曉夫執政理念的猜想打了一劑預防針。於是,各國聯合起來,承認1938年國際執委會解散波蘭共產黨的決議是錯誤的。

一石激起千古浪。此前的2月份,波蘭總統貝魯特在參加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主持的批判前任的大會)時,突然病發死亡,引起廣泛猜想。現如今蘇聯和南斯拉夫的和解,讓人們看到了為一系列事件恢復名譽的希望。如要求對遭鎮壓、屠戮、且被解散的波共進行調查,重新評價此前的華沙起義、為被定型為”鐵托分子“平反等。(“鐵托分子”定義:指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拋棄僵硬的冷戰思維,擺脫意識形態的狹隘偏見,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尺度,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的內外事務,抵制蘇聯的干涉和控制和堅持民族與國家獨立。

"

赫魯曉夫上臺後,斯大林時期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了,而隨著赫魯曉夫對前任的否定,導致了蘇聯國內和東歐各國動盪不安,思潮湧動,對社會局勢的把控變得越發困難。艱難的處境,考驗著赫魯曉夫的執政智慧。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1955年,為了對抗北約(真實目的現今看來值得商榷),在蘇聯的主導下,包括民主德國、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等國簽署了《華沙條約》,在條約簽訂的當天,赫魯曉夫就立刻發佈公告,自己將隨後前往南斯拉夫拜訪鐵托。

領導人訪問本不應該大驚小怪,而赫魯曉夫卻對這次訪問大張旗鼓的宣傳,其間必有內情。事實上,內情就是,斯大林種了苦因,吞了惡果,而赫魯曉夫不想再吞下去了,對於蘇聯來說,鐵托的南斯拉夫就是社會主義大家庭中一個叛逆的孩子,長壯了,不聽話了,不敢下死手打,卻又不甘心捨棄,著實難辦。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而赫魯曉夫此次訪問,目的就是緩和關係,取得鐵托的支持。(考慮到此時赫魯曉夫地位不穩,這次訪問與其說是緩和關係,不如說是獲得南斯拉夫對自己執政的支持)。

1955年6月2日,兩國簽署了《蘇聯和南斯拉夫兩國政府宣言》,文件表明,蘇聯承認了南斯拉夫的不結盟政策,承認個社會主義國家對自身的發展模式有自己的選擇權。赫魯曉夫將此前對南斯拉夫的指責一股腦地歸結於貝利亞等”帝國主義代理人“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赫魯曉夫不會無緣無故的對斯大林示愛,如前面猜測,赫魯曉夫給的桃子很大,想必收穫也必定不小。

文件公佈後,東歐各國都不淡定了。因為他標誌著斯大林時期的政治風向的轉變,也給外界對於赫魯曉夫執政理念的猜想打了一劑預防針。於是,各國聯合起來,承認1938年國際執委會解散波蘭共產黨的決議是錯誤的。

一石激起千古浪。此前的2月份,波蘭總統貝魯特在參加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主持的批判前任的大會)時,突然病發死亡,引起廣泛猜想。現如今蘇聯和南斯拉夫的和解,讓人們看到了為一系列事件恢復名譽的希望。如要求對遭鎮壓、屠戮、且被解散的波共進行調查,重新評價此前的華沙起義、為被定型為”鐵托分子“平反等。(“鐵托分子”定義:指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拋棄僵硬的冷戰思維,擺脫意識形態的狹隘偏見,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尺度,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的內外事務,抵制蘇聯的干涉和控制和堅持民族與國家獨立。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民情逐漸演變,最後形成了全國性的抗議,事態逐漸失控。如波蘭領導層開始分裂,產生對立,民眾打出了”自由“”麵包“,打出了”蘇軍滾出波蘭“”波蘭人的波蘭“等。

面對事件,波蘭隨即進行鎮壓,保安部隊向民眾開火,部隊也參與進來,最終,在波蘭波茲南市,有79人被打死,500多人受傷。

對於這件事,波蘭總理說“波蘭工人的要求是合理的。”而蘇聯方面的看法卻截然不同,稱其為”是帝國主義間諜策劃的反社會主義反人民的顛覆活動“。兩者的發言,態度截然不同,由此可見,當時蘇聯高層與波蘭高層之間的分歧有多嚴重。

"

赫魯曉夫上臺後,斯大林時期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了,而隨著赫魯曉夫對前任的否定,導致了蘇聯國內和東歐各國動盪不安,思潮湧動,對社會局勢的把控變得越發困難。艱難的處境,考驗著赫魯曉夫的執政智慧。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1955年,為了對抗北約(真實目的現今看來值得商榷),在蘇聯的主導下,包括民主德國、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等國簽署了《華沙條約》,在條約簽訂的當天,赫魯曉夫就立刻發佈公告,自己將隨後前往南斯拉夫拜訪鐵托。

領導人訪問本不應該大驚小怪,而赫魯曉夫卻對這次訪問大張旗鼓的宣傳,其間必有內情。事實上,內情就是,斯大林種了苦因,吞了惡果,而赫魯曉夫不想再吞下去了,對於蘇聯來說,鐵托的南斯拉夫就是社會主義大家庭中一個叛逆的孩子,長壯了,不聽話了,不敢下死手打,卻又不甘心捨棄,著實難辦。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而赫魯曉夫此次訪問,目的就是緩和關係,取得鐵托的支持。(考慮到此時赫魯曉夫地位不穩,這次訪問與其說是緩和關係,不如說是獲得南斯拉夫對自己執政的支持)。

1955年6月2日,兩國簽署了《蘇聯和南斯拉夫兩國政府宣言》,文件表明,蘇聯承認了南斯拉夫的不結盟政策,承認個社會主義國家對自身的發展模式有自己的選擇權。赫魯曉夫將此前對南斯拉夫的指責一股腦地歸結於貝利亞等”帝國主義代理人“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赫魯曉夫不會無緣無故的對斯大林示愛,如前面猜測,赫魯曉夫給的桃子很大,想必收穫也必定不小。

文件公佈後,東歐各國都不淡定了。因為他標誌著斯大林時期的政治風向的轉變,也給外界對於赫魯曉夫執政理念的猜想打了一劑預防針。於是,各國聯合起來,承認1938年國際執委會解散波蘭共產黨的決議是錯誤的。

一石激起千古浪。此前的2月份,波蘭總統貝魯特在參加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主持的批判前任的大會)時,突然病發死亡,引起廣泛猜想。現如今蘇聯和南斯拉夫的和解,讓人們看到了為一系列事件恢復名譽的希望。如要求對遭鎮壓、屠戮、且被解散的波共進行調查,重新評價此前的華沙起義、為被定型為”鐵托分子“平反等。(“鐵托分子”定義:指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拋棄僵硬的冷戰思維,擺脫意識形態的狹隘偏見,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尺度,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的內外事務,抵制蘇聯的干涉和控制和堅持民族與國家獨立。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民情逐漸演變,最後形成了全國性的抗議,事態逐漸失控。如波蘭領導層開始分裂,產生對立,民眾打出了”自由“”麵包“,打出了”蘇軍滾出波蘭“”波蘭人的波蘭“等。

面對事件,波蘭隨即進行鎮壓,保安部隊向民眾開火,部隊也參與進來,最終,在波蘭波茲南市,有79人被打死,500多人受傷。

對於這件事,波蘭總理說“波蘭工人的要求是合理的。”而蘇聯方面的看法卻截然不同,稱其為”是帝國主義間諜策劃的反社會主義反人民的顛覆活動“。兩者的發言,態度截然不同,由此可見,當時蘇聯高層與波蘭高層之間的分歧有多嚴重。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波茲南事件反映了,波蘭國內無論是高層和普通民眾,長久以來都對蘇聯”不感冒“的態度。尤其是鐵托的抗爭獲得成功後,波蘭人追求”走自己的路“的願望更加強烈了。本質上將,兩者從來不是一路人,哪怕是波蘭共產黨還是波蘭工人黨等政黨,都是如此。

回顧當年華沙起義時,蘇軍近在咫尺,卻駐足觀望;卡廷慘案世界關注,蘇聯卻極力隱藏,不給波蘭交代;波蘭共產黨員被蘇聯大肆屠殺,最終被解散等事情,我們可以看到,波蘭不滿的情緒一直都在,反抗蘇聯的基礎也一直都有。

"

赫魯曉夫上臺後,斯大林時期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了,而隨著赫魯曉夫對前任的否定,導致了蘇聯國內和東歐各國動盪不安,思潮湧動,對社會局勢的把控變得越發困難。艱難的處境,考驗著赫魯曉夫的執政智慧。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1955年,為了對抗北約(真實目的現今看來值得商榷),在蘇聯的主導下,包括民主德國、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等國簽署了《華沙條約》,在條約簽訂的當天,赫魯曉夫就立刻發佈公告,自己將隨後前往南斯拉夫拜訪鐵托。

領導人訪問本不應該大驚小怪,而赫魯曉夫卻對這次訪問大張旗鼓的宣傳,其間必有內情。事實上,內情就是,斯大林種了苦因,吞了惡果,而赫魯曉夫不想再吞下去了,對於蘇聯來說,鐵托的南斯拉夫就是社會主義大家庭中一個叛逆的孩子,長壯了,不聽話了,不敢下死手打,卻又不甘心捨棄,著實難辦。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而赫魯曉夫此次訪問,目的就是緩和關係,取得鐵托的支持。(考慮到此時赫魯曉夫地位不穩,這次訪問與其說是緩和關係,不如說是獲得南斯拉夫對自己執政的支持)。

1955年6月2日,兩國簽署了《蘇聯和南斯拉夫兩國政府宣言》,文件表明,蘇聯承認了南斯拉夫的不結盟政策,承認個社會主義國家對自身的發展模式有自己的選擇權。赫魯曉夫將此前對南斯拉夫的指責一股腦地歸結於貝利亞等”帝國主義代理人“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赫魯曉夫不會無緣無故的對斯大林示愛,如前面猜測,赫魯曉夫給的桃子很大,想必收穫也必定不小。

文件公佈後,東歐各國都不淡定了。因為他標誌著斯大林時期的政治風向的轉變,也給外界對於赫魯曉夫執政理念的猜想打了一劑預防針。於是,各國聯合起來,承認1938年國際執委會解散波蘭共產黨的決議是錯誤的。

一石激起千古浪。此前的2月份,波蘭總統貝魯特在參加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主持的批判前任的大會)時,突然病發死亡,引起廣泛猜想。現如今蘇聯和南斯拉夫的和解,讓人們看到了為一系列事件恢復名譽的希望。如要求對遭鎮壓、屠戮、且被解散的波共進行調查,重新評價此前的華沙起義、為被定型為”鐵托分子“平反等。(“鐵托分子”定義:指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拋棄僵硬的冷戰思維,擺脫意識形態的狹隘偏見,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尺度,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的內外事務,抵制蘇聯的干涉和控制和堅持民族與國家獨立。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民情逐漸演變,最後形成了全國性的抗議,事態逐漸失控。如波蘭領導層開始分裂,產生對立,民眾打出了”自由“”麵包“,打出了”蘇軍滾出波蘭“”波蘭人的波蘭“等。

面對事件,波蘭隨即進行鎮壓,保安部隊向民眾開火,部隊也參與進來,最終,在波蘭波茲南市,有79人被打死,500多人受傷。

對於這件事,波蘭總理說“波蘭工人的要求是合理的。”而蘇聯方面的看法卻截然不同,稱其為”是帝國主義間諜策劃的反社會主義反人民的顛覆活動“。兩者的發言,態度截然不同,由此可見,當時蘇聯高層與波蘭高層之間的分歧有多嚴重。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波茲南事件反映了,波蘭國內無論是高層和普通民眾,長久以來都對蘇聯”不感冒“的態度。尤其是鐵托的抗爭獲得成功後,波蘭人追求”走自己的路“的願望更加強烈了。本質上將,兩者從來不是一路人,哪怕是波蘭共產黨還是波蘭工人黨等政黨,都是如此。

回顧當年華沙起義時,蘇軍近在咫尺,卻駐足觀望;卡廷慘案世界關注,蘇聯卻極力隱藏,不給波蘭交代;波蘭共產黨員被蘇聯大肆屠殺,最終被解散等事情,我們可以看到,波蘭不滿的情緒一直都在,反抗蘇聯的基礎也一直都有。

赫魯曉夫和鐵托和解,為何波蘭先鬧了起來?

所以,赫魯曉夫才說”東歐國家中,最薄弱的環節就是波蘭“,可謂是一語中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